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放线菌分类-完整

放线菌分类-完整

放线菌分类-完整
放线菌分类-完整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

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

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

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

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

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

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

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

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1 腈基降解菌目(Nitriliruptorales)

腈基降解菌科(Nitriliruptoraceae)

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

2尤泽比氏菌目(Euzebyales)

尤泽比氏菌科(Euzebyaceae)

尤泽比氏菌属(Euzebya)

五、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

1 放线菌目(Actinobacterales)

放线菌亚目(Actinomycineae)

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放线杆菌属(Actinobaculum)

隐秘杆菌属(Arcanobacterium)

动弯杆菌属(Mobiluncus)

弯曲短杆菌属(Varibaculum)

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

链霉菌科(Sterptomycetaceae)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

链嗜酸菌属(Streptacidiphilus)

链孢囊菌亚目(Streptosporangineae)

链孢囊菌科(Streptosporangiaceae)

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

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

小四孢菌属(Microtetraspora)

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

游动单孢菌属(Planomonospora)

游动双孢菌属(Planobispora)

草孢菌属(Herbidospora)

游动四孢菌属(Planotetraspora)

高温多孢菌属(Thermopolyspora)

果实包囊菌属(Acrocarpospora)

球状包囊菌属(Sphaerisporangium)拟诺卡氏菌科(Nocardiopsaceae)

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

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

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

盐放线孢菌属(Haloactinospora)

海洋放线孢菌属(Marinactinospora)高温单孢菌科(Thermomonosporaceae)

高温单孢菌属(Thermomonospora)

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

螺孢菌属(Spirillospora)

珊瑚放线菌属(Actinocorallia)

高温双孢菌属(Thermobispora)

小单孢菌亚目(Micromonosporineae)

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

指孢囊菌属(Dactylosporangium)

发仙菌属(Pilimelia)

短链孢菌属(Catellatospora)

短链游动菌属(Catenuloplanes)

库奇游动菌属(Couchiolanes)

螺旋游动菌属(Spirilliplanes)

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

杆状孢囊菌属(Virgisporangium)

长孢菌属(Longispora)

阿森诺氏菌属(Asanoa)

盐孢菌属(Salinispora)

放线短链孢菌属(Actinocatenispora)

多形态孢菌属(Polymorphospora)

克拉西利尼科夫菌属(Krasilnikovia)

卢得曼氏菌属(Luedemannella)

假孢囊菌属(Pseudosporangium)

游动孢囊菌属(Planosporangium)

短链球孢囊菌(Catelliglobosispora)

滨田氏菌属(Hamadaea)

植物放线孢囊菌(Plantactinospora)

皱纹单孢菌属(Rugosimonospora)

植物栖居菌属(Phytohabitans)

放线橘橙孢菌属(Actinaurispora)

异短链球孢菌属(Allocatelliglobosispora)

糖霉菌亚目(Glycomycineae)

糖霉菌科(Glycomycetaceae)

糖霉菌属(Glycomyces)

斯塔堪布瑞德氏菌属(Stackebrandtia)

盐糖霉菌属(Haloglycomyces)

细链孢菌亚目(Catenulisporineae)

细链孢菌科(Catenulisporaceae)

细链孢菌属(Catenulispora)

丛生放线菌科(Actinospicaceae)

丛生放线菌属(Actinospica)

放线多孢菌亚目(Actinopolysporineae)

放线多孢菌科(Actinopolysporaceae)

放线多孢菌属(Actinopolyspora)

动球菌亚目(KIneococcineae)

动球菌科(KIneococcaceae)

动球菌属(KIneococcus)

动孢菌属(Kineosporia)

四折叠球菌属(Quadrisphaera)

假诺卡氏亚目(Pseudonocardineae)

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

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

异壁放线菌菌属(Actinoalloteichus)

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

克洛斯氏菌属(Crossiella)

拟孢囊菌属(Kibdelosporangium)

库兹涅尔氏菌属(Kutzneria)

古德飞罗氏菌属(Goodfellowia)

普劳斯氏菌属(Prauserella)

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

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

异壁链霉菌属(Streptoalloteichus)

放线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

异库兹涅尔氏菌属(Allokutzneria)

南海海洋所菌属(Sciscionella)束丝放线菌科(Actinosynnemataceae)

束丝放线菌属(Actinosynnema)

列舍瓦列氏菌属(Lechevalier)

伦兹氏菌属(Lentzea)

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

动孢放线菌属(Actinokineospora)

梅泽宾夫氏菌属(Umezawaea)

弗兰克氏菌亚目(Frankineae)

弗兰克氏菌科(Frankiaceae)

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

热酸菌属(Acidothermus)

隐孢囊菌科(Cryptosporangiaceae)

隐孢囊菌属(Cryptosporangium)

矿生菌属(Fodinicola)

地嗜皮菌科(Geodermatophilaceae)

地嗜皮菌(Geodermatophilus)

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

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

中村氏菌科(Nakamurellaceae)

潮湿球菌属(Humicoccus)

鱼孢菌科(Sporichthyaceae)

鱼孢菌属(Sporichthya)

棒杆菌亚目(Corynebacterineae)

棒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

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苏黎世菌属(Turicella)

迪茨氏菌科(Dietziaceae)

分枝杆菌科(Mycobacteriaceae)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诺卡氏菌科(Nocardiaceae)

诺卡氏菌属(Nocardia)

戈登氏菌属(Gordonia)

红球菌属(Rhodococcus)

斯科曼氏菌属(Skermania)

威廉姆斯氏菌属(Williamsia)

米利斯氏菌属(Millisia)

慢反应脂肪酸菌科(Segniliparaceae)

慢反应脂肪酸菌属(Segniliparus)冢村氏菌科(Tsukamurellaceae)

冢村氏菌属(Tsukamurella)

微球菌亚目(Micrococcineae)

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

微球菌属(Micrococcus)

螨共生菌属(Acaricomes)

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柠檬球菌属Citricoccus)

考克氏菌属(Kocuria)

涅斯捷连科氏(Nesterenkonia)

肾杆菌属(Renibacterium)

罗氏菌属(Rothia)

志恒刘菌属(zhihengliuella)

中国单孢菌属(Sinomonas)

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

布登堡菌属(Beutenbergia)

乔治菌属(Georgenia)

萨勒河菌属(Salana)

博戈里亚湖菌科(Bogoriellaceae)

博戈里亚湖菌属(Bogoriella)

短杆菌科(Brevibacteriaceae)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纤维单孢菌科(Cellulomonadaceae)纤维单孢菌属(Cellulomonas)

光柱菌属(Actinotalea)

去甲基醌菌属(Demequina)

厄氏菌属(Oerskovia)

吸收不良菌属(Tropheryma)

皮杆菌科(Dermabacteraceae)

皮杆菌属(Dermabacter)

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

皮生球菌科(Dermacoccaceae)

皮生球菌属(Dermacoccus)

肥沃菌属(Demetria)

皮革球菌属(Kytococus)

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

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

动球菌属(Kineosphaera)

间孢囊菌科(Intrasporangiaceae)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

砒酸球菌属(Arsenicicoccus)

两面神菌属(Janibacter)

诺尔士菌属(Knoellia)

鸟氨酸球菌属(Ornithinicoccus)

鸟氨酸微球菌(Ornithinimicrobium)

稻田土壤菌属(Oryzihumus)

丝氨酸球菌属(Serinicoccus)

地杆菌属(Terrabacter)

土壤球菌属(Terracoccus)

四球菌属(Tetrasphaera)

潮湿芽孢杆菌属(Humibacillus)

韩国生工所菌属(Kribbia)

矿杆菌属(Fordinibacter)

小石球菌属(Lapillicoccus)

海藻球菌属(Phycicoccus)

海居菌属(Marihabitans)

潮湿居菌属(Humihabitans)

琼斯菌科(Jonesiaceae)

琼斯菌属(Jonesia)

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

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阿格雷氏菌属(Agreia)

壤球菌属(Agrococcus)

壤霉菌属(Agromyces)

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

喜冷杆菌属(Cryobaterium)

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冷杆菌属(Frigoribacterium)

叶居菌属(Frondihabitans)

喜珍品杆菌属(Gulosibacter)

拉贝达氏菌属(Labedella)

利夫森氏菌属(Leifsonia)

无色杆菌属(Leucobacter)

微孢菌属(Microcella)

小土居菌属(Microterricola)

栖霉菌属(Mycetocola)

奥卡河杆菌属(Okibacterium)

盐水杆菌属(Salinibacterium)

栖地下菌属(Subtercola)

假棍状杆菌属(Pseudoclavibactet)

植物杆菌属(Plantibacter)

拉氏杆菌属(Rathayibacter)

赤球菌属(Rhodoglobus)

朴勇河氏菌属(Yonghaparkia)

舒曼氏菌属(Schumannella)

海藻菌属(Phycicola)

克鲁格氏菌属(Klugiella)

潮湿杆菌属(Humibacter)

冰伽杆菌属(Glaciibacter)

齐默曼氏菌属(Zimmermannella)

原小单孢菌科(Promicromonospore)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

纤维微菌属(Cellulosimicrobium)

栖白蚁菌属(Isoptericola)

产丝菌属(Myceligenerans)

解木聚糖杆菌属(Xylanibacterium)

解木聚糖微菌属(Xylanimicrobium)

解木聚糖单孢菌属(Xylanimonas)稀有杆菌科(Rarobacteraceae)

稀有杆菌属(Rarobacter)

血杆菌科(Sanguibacteraceae)

血杆菌属(Sanguibacter)

阎氏菌科(Yaniellaceae)

阎氏菌属(Yaniella)

阮氏菌科(Ruaniaceae)

阮氏菌属(Ruania)

嗜盐放线杆菌属(Haloactinobacterium)丙酸杆菌亚目(Propionibacterineae)

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eae)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黄球菌属(Luteococcus)

小月菌属(Microlunatus)

产丙酸菌属(Propioniferax)

产丙酸微球菌(Propionimicrobium)

四圆形菌属(Tessaracoccus)

弗莱德门氏菌属(Friedmanniella)

微白霜菌属(Micropruina)

产丙酸单孢菌属(Propionicimonas)

潮汐滩菌属(Aestuariimicrobium)

布克劳氏菌属(Brooklawnia)

颗粒球菌属(Granulicoccus)

产丙酸细胞菌属(Propionicicella)类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

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

多形态放线菌属(Actinopolymorpha)

气微菌属(Aeromicrobium)

姜氏菌属(Jiangella)

韩国生工菌属(Kribbella)

大理石雕菌属(Marmoricola)

2 双栖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

双栖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

双栖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加德纳氏菌属(Gardnerella)

斯卡多维亚氏菌属(Scardovia)

类斯卡多维亚氏菌属(Parascardovia)

卡多维亚氏菌属(Aeriscardovia)

异斯卡多维亚菌属(Alloscardovia)

另类斯卡多维亚氏菌属(Metascardovia)

高温放线菌

高温放线菌科(Thermoactinomycetaceae)

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

来斯氏菌属(Laceyella)

高温黄色微菌属(Thermoflavimicrobium)

清野氏菌属(Seinonella)

直丝菌属(Planifilum)

皂硫-洛克菌属(Mechercharimyces)岛津氏菌属(Schimazuella)

放线菌分类-完整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 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 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 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 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 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 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 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 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放线菌简介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放线菌在形态上分化为菌丝和孢子,在培养特征上与真菌相似。然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的结果表明,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革兰染色为阳性。主要依据为: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放线菌的种类很多,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支状菌丝体,少数为杆状或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这里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态最典型的链霉菌属为例。链霉菌主要由菌丝(mycelium)和孢子(spore)两部分结构组成。 (一)菌丝 链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分支,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丝分化程度不同,根据菌丝的着生部位、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1.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链霉菌的孢子落在适宜的固体基质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肿胀,萌发出芽,进一步向基质的四周表面和内部伸展,形成基内菌丝,又称初级菌丝或者营养菌丝。菌丝较细,直径0.5~0.8um,色淡,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可产生黄、蓝、红、绿褐和紫等水溶色素和脂溶性色素,色素在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基内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向空气中长出的菌丝称作气生菌丝,又称二级菌丝。直径较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0~1.5um,颜色较深,长度相差悬殊,呈直形或弯曲形。气生菌丝同样可产生色素,多为脂溶性色素。 3.孢子丝(spore hypha)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顶端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作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孢子成熟后,可从孢子丝中逸出飞散。 孢子丝的形状以及在气生菌丝的排列方式,随菌种不同而异,是链霉菌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形与螺旋状,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螺数和螺旋方式因菌种而异。孢子丝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丛生与轮生等多种。 (二)孢子 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即分化成孢子。孢子的形成为横割分裂,横割分裂有两种方式:1 细胞膜内陷,并由外向内逐渐收缩,最后形成完整的横割膜,将孢子丝分隔成许多无性孢子; 2 细胞壁和细胞膜同时内缩,并逐步缢缩,最后将孢子丝缢缩成一串无性孢子。 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连接呈链状。孢子的大小、形态多样,即使是同一孢子丝分化形成的

放线菌期末作业

放线菌学期末作业 1,为什么说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霉菌之间,又更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答: 放线菌是一种具有丝状分支的单细胞,状态与霉菌相像。所以人们认为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过渡型。放线菌更接近于细菌,主要是因为: 1,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 2,放线菌虽有发育良好的菌丝体,但大部分无隔,为单细胞; 3,放线菌菌丝比真菌细得多,其直径与细菌相似; 4,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AP; 5,游动放线菌的鞭毛与细菌鞭毛类似,无“9+2”结构; 6,放线菌同大部分细菌一样,对酸敏感,在微碱性条件下生长良好;6,放线菌属无性繁殖,同细菌一样,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 7,对溶菌酶和作用于细菌的抗生素敏感; 8,DNA重组方式与细菌相同; 9,核蛋白体为70S。 2,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在结构上有何区别?它们又有何联系? 答: 基内菌丝 链霉菌的孢子落在适宜的固体基质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吸收水分,孢子肿胀,萌发出芽,进一步向基质的四周表面和内部伸展,形成基内菌丝,又称初级菌丝或者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是基内菌丝长出培养基外并伸向空间的菌丝,又称二级菌丝。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比基内菌丝粗,直径为 1.0~1.4微米,长度相差悬殊,形状直伸或弯曲,可产生色素。 孢子丝 是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其顶端分化出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叫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 孢子成熟后,可从孢子丝中逸出飞散。孢子丝的形状有直形、波曲、钩状、螺旋状,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螺数和螺旋方向因菌种而

异。孢子丝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丛生与轮生(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 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3.放线菌的那些特征可作为其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答:色素,菌丝是否有隔,对氧需求,寄生或腐生,基因组成,细胞壁成分,16sRNA。 4.试介绍放线菌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 答: 工业 嗜盐放线菌能产生胞外多糖及其他多聚物,蛋白含量极高(在相同面积的蛋白质产量相当于种植玉米的125倍,养鱼的70倍,养牛的600倍),酶活性很特殊(在高盐浓度下仍保持高活性),也产生抗生素、胰岛素、维生素等,因此嗜盐放线菌是一类很有开发价值的资源。例如,嗜盐放线多孢菌可以将甘氨酸转化为甜菜碱,它又是一种重要的高效保护剂。国内外有不少微生物学工作者正在试图从高盐碱环境里找到一种具有较高脱卤酶活性的嗜盐菌菌株,以期能达到高效、彻底消除环境污染物的目的。 农业 放线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腐生菌,能将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分解,然后转化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还有弗兰克氏菌,生长在许多非豆科植物的根瘤里,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成为植物能利用的氮肥。 医药 人们常用放线菌产生的链霉素、红霉素这一类抗生素药物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利用放线菌还可以生产维生素B12 、蛋白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等医药用品。食品 低温放线菌进行低温发酵时可生产许多风味食品,并且这种发酵方式可以节约能源和减少中温菌污染。目前发现的几千种抗生素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它的菌落颜色鲜艳,呈放射状,对人体无害,因此,人们常用它作食品染色剂,既美观,又安全。 5.请介绍放线菌细胞的构造特征。 答: 细胞壁:细胞壁是位于菌体的外层,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结构。细胞壁约占细胞干重的10%—25%。主要由肽聚糖组成。 细胞膜:是围绕细胞质外面的双层膜结构。由磷脂(20-30%)和蛋白质(50-70%)组成.基本结构是磷脂双层:疏水的脂肪酸链排列在内,亲水的磷酸基排列在外。蛋白质镶嵌在双层磷脂中,并伸向膜内外两侧。边缘蛋白和整合蛋白(跨膜蛋白)

简化版第3章-信号的分类与描述

第3章 信号的描述方法
3.1 信号的分类 3.2 信号的时域描述 3.3信号的频域描述 3.4 随机信号的描述

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对许多客观存在的物体 或物理过程进行观测,就是为了获取有关研究对象状态 与运动等特征方面的信息。
被研究对象的信息量往往是非常丰富的,测试工作是按 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获取信号中感兴趣的、有限的某些特 定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
为了达到测试目的,需要研究信号的各种描述方式, 本章介绍信号基本的时域和频域描述方法。

3.1 信号的分类
信号按数学关系、取值特征、能量功率等,可以分为: 确定性信号和非确定性信号 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 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

3.1.1 分类方法一:确定性信号和随机信号

1.确定性信号:能用明确的数学关系式或图像表达
的信号称为确定性信号。
x(t)
m
A
x(t)
k
0
t
0
x (t ) A cos(
k m
t
0
)

u周期信号:经过一段时间间隔重复出现的信号,无
始无终(时域无穷)。典型的如正(余)弦信号。
数学表达:
x(t) x(t nT0 )
(n 1, 2, )
T0 = 2 / 0 =1/ f0 (0 k / m)
周期:满足上式的最小T 值。
频率:周期的倒数,f = 1/T,单位:(Hz 赫兹)
圆频率/角频率:频率乘以2 f, 即 =2 f =2 /T
实际应用中,n 通常取为正整数。

放线菌属的分类及描述

放线菌手册汇编 放线菌科概述Actinomycetaceae 描述:放线菌科是由Buchanan 在1918年创立的该科的一般特征是:革兰氏染色阳性,分支,偏直条状,大多数成员是属于球杆状或者类球形。细胞长度一般小于0.5μm,平均长度在1.7μm 到2,9μm 之间。群落可能形成丝状体形成类似菌丝体的外形,但是大多数菌落不分枝,而且主要是白色或者灰色,有一些特殊的菌 落会形成深红色、淡红色、棕色、 粉色、淡粉或淡黄色。 现在该科根据16s RNA 的核酸序 列划分出包括五个不同的属: Actinomyces,Actionobaculum,Arca nobacterium,Aobiluncus,Aaribacul um. 放线霉菌属Actinomyces 该属包括的种有 A. bovis A. bowdenii A. canis A. cardiffensis A. catuli A. coleocanis A. dentalis A. denticolens A. europaeus Figure 1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Actinomyces israelii

A. funkei A. georgiae A. gerencseriae A. graevenitzii A. hongkongensis A. hordeovulneris A. howellii A. humiferus A. hyovaginalis A. israelii A. marimammalium A. meyeri A. naeslundii A. nasicola A. neuii A. odontolyticus A. oricola A. radicidentis A. radingae A. slackii A. streptomycini A. suimastitidis A. suis A. turicensis A. urogenitalis A. vaccimaxillae A. viscosus 一、Actinomyces bovis Actinomyces bovis is a gram-positive, rod-shaped bacterium of the genus Actinomyces. It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Lumpy jaw in cattle, and occasionally causes infections in humans History Actinomyces bovis was first described in 1877 by C. O. Harz, as a microbe within the jaw tissue of cows with lumpy jaw. It was thought to be identical to Actinomyces israelii until 1940, when D. Erikson showed these to be two separate organisms.

微生物分类鉴定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微生物鉴定的依据 获得纯化的微生物分离菌株后,首先判定是原核微生物还是真核微生物,这实际上在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选择性培养基已经决定了分离菌株的大类的归属,从平板菌落的特征和液体培养的性状都可加以判定。然后,如是原核微生物,便可根据表14-3 所示的经典分类鉴定指标进行鉴定,如条件允许,可做碳源利用的BIOLOG-GN 分析和16S rDNA 序列分析。多项结果结合起来确定分离菌株的属和种。 表14-3 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方法的指标依据 二、微生物鉴定的技术与方法 根据目前微生物分类学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可把它们分成四个不同的水平:①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②细胞组分水平,③蛋白质水平,④基因组水平; 在微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分类鉴定指标是以在细胞形态和习性为主,可称为经典的分类鉴定法。其他三种实验技术主要是60 年代以后采用的,称为化学分类和遗传学分类法,这些方法再加上数值分类鉴定法,可称为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 (一)、经典分类鉴定法 经典分类法是一百多年来进行微生物分类的传统方法。其特点是人为地选择几种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分类中将表型特征分为主、次。一般在科以上分类单位以形态特征、科以下分类单位以形态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加以区分。最后,采用双歧法整理实验结果,排列一个个的分类单元,形成双歧检索表(图14-4 )。 A. 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 B. 细胞大,宽度1.3~1.8mm ……………………………………… 1. 热微菌属 ( Thermomicrobium )

BB. 细胞小,宽度0.4~0.8mm C. 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生长 D. 能在pH4.5 生长…………………………………………… 2. 热酸菌属 ( Acidothermus ) DD. 不能在pH4.5 生长………………………………………………… 3. 栖热菌属( Thermus ) CC. 不能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 4. 栖热嗜油菌属( 栖热嗜狮菌 属Thermoleophilum ) AA. 不能在60 o C 以上生长 图14-4 双歧法检索表例样 应用BIOLOG-GN 仪检测分离菌株对众多碳源的利用情况判断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近年来也时有应用。在BIOLOG-GN 仪上有96 个小孔,其中95 孔内分装有95 种不同碳源的缓冲液,1 孔为无碳源的缓冲液对照,各孔接入适宜菌浓度和液量的分离菌株培养物,定温培养,每日定时读取BIOLOG-GN 仪计算机上各碳源利用情况,一般为时1 周,BIOLOG-GN 仪可显示出该鉴定菌株的最可能归属。 (二)、数值分类法 又称阿德逊氏分类法() 。它的特点是根据较多的特征进行分类,一般为50 ~60 个,多者可达100 个以上,在分类上,每一个特性的地位都是均等重要。通常是以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环境的反应和忍受性以及生态特性为依据。最后,将所测菌株两两进行比较,并借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出菌株间的总相似值,列出相似值矩阵( 图14-5) 。为便于观察,应将矩阵重新安排,使相似度高的菌株列在一起,然后将矩阵图转换成树状谱(dendrogram)( 图14-6) ,再结合主观上的判断( 如划分类似程度大于85 %者为同种,大于65 %者为同属等) ,排列出—个个分类群。 图14-5 显示 6 个细菌菌株的遗传相似矩阵图

放线菌

放线菌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有人认为它是细菌中的一类),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1877年由合兹(Harz)首先发现一种寄生于牛体的厌气性牛型放线菌,从此便引用了Actinomyces这个属名,后来又发现了好气性腐生的种类,也叫放线菌。1984年,美国学者是瓦克斯曼(Waksman)把好气性腐生放线菌另立为链霉菌属,以与放线菌属相区别,而将厌气性寄生的种类仍保留原名--放线菌属(Actinomyces)。我国现在也采用此分类系统。苏联学者在拉西里尼科夫则将二者均归入放线菌属,这种系统只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 放线菌多为腐生,少数寄生,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腐生型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寄生型可引起人、动物、植物的疾病。这些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放线菌病,由一些放线菌所引起,如马铃薯疮痂病、动物皮肤病、肺部感染、脑膜炎等;另一类为诺卡氏菌病,由诺卡氏菌引起的人畜疾病,如皮肤病、肺部感染、足菌病等。此外,放线菌具有特殊的土霉味,易使水和食品变味。有的能破坏棉毛织品、纸张等,给人类造成经济损失。只要掌握了有关放线菌的知识,充分了解其特性,就可控制、利用和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放线菌最突出的特性之一是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人们在寻找、生产抗生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有关放线菌的生态、形态、分类、生理特性及其代谢等方面的知识。据估计,全世界共发现4,000多种抗生素,其中绝大多数由放线菌产生。这是其他生物难以比拟的。抗生素是主要的化学疗剂,现在临床所用的抗生素种类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我国用的菌肥"5406"也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有的放线菌还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此外,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在理论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因此,近30多年来,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特别受到重视。 一、放线菌的分布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不论数量和种类,以土壤中最多。据测定,每克土壤可含数万乃至数百万个孢子,但受土壤性质、季节、作物种类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肥土较瘦土多,农田土比森林土多,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也较多。土壤环境因子如有机质、水分、温度、通气状况等也影响其数量。它适宜在含水量较低的土壤内生长。而厩肥和堆肥中仅限于高温放线菌活动。放线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往往使土壤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河流和湖泊中,放线菌数量不多,大多为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和孢囊链霉菌,还有少数链霉菌。海洋中的放线菌多半来自土壤或生存在漂浮海面的藻体上。海水中还存在耐盐放线菌。 大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放线菌菌丝和孢子,它们并非原生的微生物区系,而是由于土壤、动植物、食品甚至衣物等表面均有大量的放线菌存在,由于它们耐干燥,常随尘埃、水滴,借助风力飞入大气所致。 食品上常常生长放线菌,尤其在比较干燥、温暖的条件下易于大量繁殖,使食品发出刺鼻的霉味。 健康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的肠道内有着大量的放线菌,它们可有是肠道内定居的微生物,堆肥中的高温放线菌可能来源于此。在动物和植物体表有大量的腐生性放线菌,偶尔也有寄生性放线菌存在。 了解放线菌的分布,对于进一步开发放线菌资源,发现和筛选新的抗生素,无疑是很重要的。

主要的放线菌类型

主要的放线菌类型 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因其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形态与霉菌相似,过去曾认为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微生物"。然而,用近代生物学技术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内的原核微生物,只不过其细胞形态为分枝状菌丝。从系统发育上看,放线菌(除高温放线菌外)与全部G+细菌一起同属于这一大分支中的高G+C/mol%(60-72)群。 多腔孢囊放线菌 这类放线菌包括嗜皮菌属、地嗜皮菌属和弗兰克氏菌属,其共同特征是:菌丝进行纵向和横向分裂,直接产生孢子,菌丝形成细胞群或孢子簇,细胞壁含有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eso―Diaminopimelic acid,m―DAP)。嗜皮菌属(Dermatophilum):菌丝在不同的平面上形成横隔,构成砖格状细胞堆,产生直角侧向分枝。寄生在哺乳动物体上,侵害未角质化的表皮,引起渗出性皮炎。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该属放线菌最显著的特征是能与非豆科木本植物共生固氮。在木麻黄和杨梅上可形成具有向上生长小根的根瘤;而在桤木、鼠李科和蔷薇科植物上形成的根瘤成簇,每簇由许多裂片状的小根瘤组成。在有隔、分枝的菌丝体顶端的泡囊柄上,形成泡囊,泡囊具有固氮功能。弗兰克氏菌属可利用的最适碳源是短链脂肪酸和有机酸,能利用吐温是该属独特的特征。 孢囊放线菌 这类放线菌以孢囊孢子进行繁殖为突出特征。孢子的分裂和排列方式用于区分不同的属。 (1)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 孢囊球状、棒状或不规则状,产生圆形或近圆形具丛生鞭毛的游动孢子。多分布在腐烂植物和土壤中。 (2)指孢囊菌属(Dactylosporangium) 孢囊指状或棒状,其内可产生规则的球形孢子,排列成单一行列。16SrRNA 寡核苷酸编目表明该属在系统发育上与游动放线菌菌属、小单孢菌属的关系密切。 (3)游动单孢菌属(Planomonospora) 产生梭形、具周生鞭毛的游动孢子是该属的特征。多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土壤中。

放线菌分类-完整讲课教案

放线菌分类-完整

放线菌分类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 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 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 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 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 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 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 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

放线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三放线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和细菌的单染色一样,放线菌也可用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等染料着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放线菌的孢子丝形状和孢子排列情况是放线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为了不打乱孢子的排列情况,常用印片染色法和胶带纸粘菌染色法进行制片观察。 放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的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或称基内菌丝)和生长在培养基表面的气生菌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各种孢子丝,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形。气生菌丝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器材 1.活材料:放线菌培养物,酵母菌斜面培养物; 2.染色液:复红染色液(或结晶紫,美兰); 3.器材:载玻片,胶带纸,小刀,接种环,吸水纸,擦镜纸,酒精灯,香柏油,乙醚-乙醇混合液,显微镜。 四、操作步骤 1.印片法: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的观察 印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用小刀切取放线菌培养体一块,放在载玻片上,用另一块载玻片对准菌块的气生菌丝轻轻按压,然后将载玻片垂直拿起。注意不要使培养体在玻片上滑动,否则会打乱孢子丝的自然形态; 微热固定:将印有放线菌的涂面朝上,通过酒精灯火焰2-3次加热固定; 染色: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 水洗:水洗后晾干; 镜检: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最后用油镜观察孢子丝、孢子的形态及孢子排列情况。 2.胶带纸法 粘菌:用胶带纸在放线菌培养体上粘取菌体,注意,压取时从菌落边顺着菌体生长方向,避免从菌落上面压取,以免取得的全是孢子。 染色:将粘有菌体的胶带纸压在事先准备好的滴油染液的载玻片上。将多余染色液用滤纸吸掉。 镜检:同上。 五、实验报告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放线菌基本常识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有人认为它是细菌中的一类),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1877年由合兹(Harz)首先发现一种寄生于牛体的厌气性牛型放线菌,从此便引用了Actinomyces这个属名,后来又发现了好气性腐生的种类,也叫放线菌。1984年,美国学者是瓦克斯曼(Waksman)把好气性腐生放线菌另立为链霉菌属,以与放线菌属相区别,而将厌气性寄生的种类仍保留原名--放线菌属(Actinomyces)。我国现在也采用此分类系统。苏联学者在拉西里尼科夫则将二者均归入放线菌属,这种系统只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 放线菌多为腐生,少数寄生,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腐生型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寄生型可引起人、动物、植物的疾病。这些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放线菌病,由一些放线菌所引起,如马铃薯疮痂病、动物皮肤病、肺部感染、脑膜炎等;另一类为诺卡氏菌病,由诺卡氏菌引起的人畜疾病,如皮肤病、肺部感染、足菌病等。此外,放线菌具有特殊的土霉味,易使水和食品变味。有的能破坏棉毛织品、纸张等,给人类造成经济损失。只要掌握了有关放线菌的知识,充分了解其特性,就可控制、利用和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放线菌最突出的特性之一是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人们在寻找、生产抗生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有关放线菌的生态、形态、分类、生理特性及其代谢等方面的知识。据估计,全世界共发现4,000多种抗生素,其中绝大多数由放线菌产生。这是其他生物难以比拟的。抗生素是主要的化学疗剂,现在临床所用的抗生素种类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我国用的菌肥"5406"也是由泾阳链霉菌制成;有的放线菌还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此外,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在理论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因此,近30多年来,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特别受到重视。 一、放线菌的分布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不论数量和种类,以土壤中最多。据测定,每克土壤可含数万乃至数百万个孢子,但受土壤性质、季节、作物种类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肥土较瘦土多,农田土比森林土多,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也较多。土壤环境因子如有机质、水分、温度、通气状况等也影响其数量。它适宜在含水量较低的土壤内生长。而厩肥和堆肥中仅限于高温放线菌活动。放线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往往使土壤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河流和湖泊中,放线菌数量不多,大多为小单孢菌、游动放线菌和孢囊链霉菌,还有少数链霉菌。海洋中的放线菌多半来自土壤或生存在漂浮海面的藻体上。海水中还存在耐盐放线菌。 大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放线菌菌丝和孢子,它们并非原生的微生物区系,而是由于土壤、动植物、食品甚至衣物等表面均有大量的放线菌存在,由于它们耐干燥,常随尘埃、水滴,借助风力飞入大气所致。 食品上常常生长放线菌,尤其在比较干燥、温暖的条件下易于大量繁殖,使食品发出刺鼻的霉味。 健康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的肠道内有着大量的放线菌,它们可有是肠道内定居的微生物,堆肥中的高温放线菌可能来源于此。在动物和植物体表有大量的腐生性放线菌,偶尔也有寄生性放线菌存在。 了解放线菌的分布,对于进一步开发放线菌资源,发现和筛选新的抗生素,无疑是很重要的。 二、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放线菌菌体为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最简单的为杆状或具原始菌丝。菌丝直径与杆状细菌差不多,大约1微米。细胞壁化学组成中亦含原核生物所特有的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或纤维素。革兰氏染色阳性反应,极少阴性。有许多放线菌对抗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实验器材: 1.土壤材料 5 ---10cm 处土壤,放于采集袋中带回实验室。 2.培养基 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 w /v)) 可溶性淀粉2%,KNO3 0. 1%,NaCL 0. 05%,K2HP04 0. 05%,MgSO4 0. 05%,FeSO4 0. 001%,琼脂2% 3.溶液和试剂 (1) 20% 甘油( 2) 0. 1%美蓝 A 液: 美蓝0. 3g ,95% 乙醇300ml;B 液: 0. 01% KOH 100ml 混合A 和B 液即成 革兰氏染液3( 1) 结晶紫染色液: 甲液结晶紫2g,95% 乙醇20ml;乙液草酸铵0. 8g,蒸馏水80ml。甲乙液先分别溶解,然后混合在一起,过滤除去残渣后装入滴瓶中备用。 ( 2) 碘液: 碘1g,碘化钾2 个,蒸馏水100ml 先取少量蒸馏水加入碘和碘化钾,使碘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全部蒸馏水,分装于滴瓶中备用。 ( 3) 复红酒精溶液: 碱性复红0. 4g,95%乙醇100ml,溶解装入滴瓶备用。 4.仪器和其他用品 无菌纸、带玻璃珠的三角烧瓶、1ml无菌吸管、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常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 2. 初步观察土壤中放线菌菌落形态。 3. 初步了解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生存于陆地和淡水中,土壤为这类微生物的主要习居场所,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比其他地方繁多。在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和有机质等丰富的土壤中较多。放线菌以孢子和菌丝片段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每克土壤内含有数万、数十万的孢子。 放线菌的生活史和形态特征 放线菌的孢子和孢囊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吸收水分,膨胀萌发,生出芽管1 -3 个,芽管伸长长出分枝,分枝越来越多,形态菌丝体。因其菌丝体在培养基内,即基内菌丝或称营养菌丝体。基内菌丝体一般没有横隔,由于菌丝体长入培养基内和培养基表面,并纠缠在一起形成密集的菌落,所以用接种针将整个菌落培养基挑起而不破裂。基内菌丝体大部分呈黄、橙、蓝、紫、绿、徽,但也有无色。它产生的色素有溶于水的为水溶性色素; 溶于有机溶剂的为脂溶色素。由基内菌丝体向空间长出的菌丝体叫做气生菌丝体。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气生菌丝体颜色较深,且较基内菌丝体粗两倍左右。气生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它上面形成孢子丝。孢子丝形状有直、波曲、螺旋、轮生之分。螺旋有松、紧、大、小之分,其螺旋的方向也有左旋与右旋之分,大多数种为左旋,少数为右旋。螺旋的数目也是种的特征之一。孢子具有不同的形状,有球形、椭球形、杆状、柱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清。因为从一个孢子丝分化出而来的孢子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不能一概以孢子的大小和形状作为区分种的重要指标之一,还要结合孢子表面结构来加以区分。电镜下可看到孢子表面,有的光滑,有的有小疣,有的有刺。孢子的表面结构在鉴定种时很重要,是形态特征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本实验通过合适的分离和筛选手段,从土壤中筛选出孢子丝螺旋明显的两株放线菌,并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出它们的类别。 三.操作步骤: (1)倒平板:淀粉琼脂培养基加热熔化,冷至55-60℃时倒板。 (2)制备系列稀释 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5 g,放入三角瓶中,内含玻璃珠45ml 无菌水,涡旋振荡10min,用1ml 无菌吸管吸取0. 5ml 注入4. 5ml 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此为10-1 稀释液,以此类推制成10-2、10-3、10-4、10-5

放线菌分类-完整

放线菌分类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 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

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 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 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 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 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 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 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1 腈基降解菌目(Nitriliruptorales) 腈基降解菌科(Nitriliruptoraceae) 腈基降解菌属(Nitriliruptor) 2尤泽比氏菌目(Euzebyales) 尤泽比氏菌科(Euzebyaceae) 尤泽比氏菌属(Euzebya) 五、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 1 放线菌目(Actinobacterales) 放线菌亚目(Actinomycineae) 放线菌科(Actinomycetaceae)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放线杆菌属(Actinobaculum) 隐秘杆菌属(Arcanobacterium) 动弯杆菌属(Mobiluncus) 弯曲短杆菌属(Varibaculum) 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 链霉菌科(Sterptomycetaceae)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 链嗜酸菌属(Streptacidiphilus) 链孢囊菌亚目(Streptosporangineae) 链孢囊菌科(Streptosporangiaceae) 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 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 小四孢菌属(Microtetraspora) 野野村氏菌属(Nonomuraea) 游动单孢菌属(Planomonospora) 游动双孢菌属(Planobispora) 草孢菌属(Herbidospora)

放线菌分类-完整

放线菌纲 (Actinobacteria)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 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 1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2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3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 4 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 5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扣林氏菌属(Collinsella)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 伊格尔兹氏菌属(Eggerthella) 欧陆森氏菌属(Olsenella) 斯莱克氏菌属(Slackia) 非消化糖杆菌属(Asccharobacter) 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 戈登氏杆菌属(Gordonibacter) 类伊格尔兹氏菌属(Paraeggerthella) 四、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放线菌分类-完整

放线菌分类 放线菌纲 (Actinobacteria) 一、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1 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亚目(Acidimicrobineae) 酸微菌科(Acidimicrobiaceae) 酸微菌属(Acidimicrobium) 典型种:氧化亚铁微酸菌(Acdimicrobium ferrooxidans ) 二、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1 红色杆菌目(Rubrobacterales) 红色杆菌亚目(Rubrobacterineae) 红色杆菌科(Rubrobacteraceae) 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 ) 2 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 ) 土壤红杆菌科(Solirubrobacteraceae ) 扩展杆菌科(Patulibacteraceae ) 康奈斯氏杆菌科(Conexibacteraceae ) 康奈斯氏杆菌属(Conexibacter ) 3 嗜热油菌目(Thermoleophilales ) 嗜热油菌科(Thermoleophilacceae ) 嗜热油菌属(Thermoleophilum ) 三、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 1 红蝽杆菌目(Coriobacteriales ) 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 ) 红蝽杆菌属(Coriobacterium ) 阿托波菌属(Atopobium ) 扣林氏菌属 (Collinsella ) 神秘杆菌属(Cryptobacterium ) 反硝化杆菌属(Denitrobacterium ) 1酸微菌亚纲(Acidimicrobidae) 2红色杆菌亚纲(Rubrobacteridae) 3红蝽杆菌亚纲(Coriobacteride ) 4 腈基降解菌亚纲(Nitriliruptoride ) 5放线菌亚纲(Actinobacterida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