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冯世伦老师医案(精选)

冯世伦老师医案(精选)

冯世伦老师医案(精选)
冯世伦老师医案(精选)

冯世纶老师医案

胁痛案

左某女75岁退休

2007年3月7日来诊

左胁下痛发作连背2天,伴见短气、心下满,嗳气、时吞酸,口干甚、口苦,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

舌暗,苔白腻中剥,脉细弦

既往有冠心病史30年及胃溃疡病史

辨证论治

左胁下痛、嗳气、口干甚、口苦、脉细弦符合少阳七证;

心下满,吞酸,苔白腻为饮逆;

舌暗、病久见胁痛为瘀血;

问:患者有口干甚、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是否合并阳明病?

答:也有可能,但患者气短、苔剥、脉细提示里津虚可能性大,不明朗,先观察。

治疗予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

此胁痛连背应是冠心病心绞痛不典型表现。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白芍10 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6g七剂

2007年3月13日二诊

胁下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亦轻,短气、嗳气、时吞酸,舌暗淡、苔少,仍口干苦,大便日一行,不需再吃芦荟以通便。

此饮瘀去而里津虚亦显

上方加白术18g七剂,药后胁痛消失而有吞酸,继续调理。

师生问答

1、问:患者苔白腻,但有微黄,为何不写苔黄腻?

答:此苔基本是白的,但上面浮有一层黄,可以认为是白腻浮黄,对辨证意义不大。

2、问:用桂枝茯苓丸为何去丹皮加红花,它与桃核承气汤有何区别?

答:沒什么深意,丹皮凉而红花微温而矣,虑其里有虚。后方所主之瘀实证比前方更甚。

3、问:二诊大便已通,何以仍用白术生津通便?

答:二诊中可看到苔腻减而见少苔、舌偏淡、口干,且患者常有大便不畅,此属里虚津亏,予白术以生津利饮

4、问:如果知患者素里亏,此次虽沒什么症状,能否先加补药,如参麦饮?

答:这不行,违背经方辨证原则。方证是相对,现有是证则用是药是方,无则不可。

按:此患者为不典型心绞痛,末服西药,只二诊便将病情控制。非一般所谓中西结合,尚末看病人已想要开参麦饮、血瘀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流可比。辨证是中医之魂。

痹证案

高某男61岁已退休

2007年1月23日来诊

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

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

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

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

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10g桂枝10g知母10g苍术15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炙甘草6g川附子10g大枣4枚秦艽10g仙灵脾10g+大功劳叶12g生姜12g七剂

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

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元胡丶乳香不是止痛药吗?

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侧的用活血药。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仙灵脾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补肾吗?

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

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

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

答:不是阳明病。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按: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桂枝10g苍术15g炙甘草6g川附子12g大枣4枚生姜12g白芍10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秦艽10g仙灵脾12g七剂

2007年3月13日三诊

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

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15g七剂继进

问:一诊用药己取效,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是否应效不更方,仍用原方?

答:一诊后汗出邪去而津已亏。少阴病方证分两大型:一种是在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无汗者,一种是在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有汗者。本例经温阳发汗,表更虚,故转属笫二种方证,即用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附子强壮药而成的桂枝加附子汤。三诊中病情好转,仍有足跟疼痛,寒湿仍在,因继祛寒湿,予前方加减。

问:观方中用附子,不先煎,为何?

答:北京地区用附子出事的,多是药不对证,煎服不合理,用量都是30g以上的,一般我用川附子15g以内的,都不先煎,但煎前要用水泡1小时。

按:本例为慢性老年性关节炎,中医为痹证患者。因初表证明显辨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证属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方证,服药后汗出,表证减而津伤,故二诊去麻黄,三诊关节痛止而有足跟痛,故乃以上法而加重祛寒湿治疗。老年痹证宿疾,以14剂中药取得显效,这不能不归功于经方之

药简而力宏及辨方证之精准。

鼻渊、咳嗽、遗精案

李某男26岁

2006年11日13日来诊: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1周,纳差,大便干,2——3日一行,胸胁苦满,眠差早醒。婚后一年来早泄,一周遗精二次。

舌薄黄,脉细弦

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辨证论治

鼻塞、流涕为太阳病;

涕黄,咳吐黄痰,咽痛,大便干为阳明病;

纳差,胸胁苦满,眠差早醒为少阳病。

虽有早泄、遗精等内在虚损症,但内外合病,里不急则先解表再治里,此为定法。

予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麻黄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大枣4枚生姜12g桔梗10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2g七剂

问:仲景书中似乎未见有麻黄剂、柴胡剂合用之例?

答:对。但仲景书是为百病立法,示人以规矩而非巨细无遗,只要你掌握其精神,有是症则用是药,灵活辨证用药则可用于百病。

问:此处用白术、茯苓何意?

答:此案中一诊虽阳症突出,但有内在虚损,所以便干考虑为里津不足。白术茯苓以生津利饮则津回而大便通,《金匮要略》之白术附子汤是个例子。

2006年11日20日二诊

咽痛已,胸胁苦满减,仍早醒,鼻塞涕黄,大便二日一行,

苔白,脉弦细

仍有鼻塞、涕黄加强清热排脓之药

上方加桂枝10g生苡仁18g败酱草18g七剂

问:用生苡仁、败酱草排脓是否从薏苡附子败酱汤出?

答:对,是出于薏苡附子败酱汤,原方为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为阳明方。仲景方虽只二百多方,但神而明之,可化生无穷。

2006年12日12日三诊

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胸胁苦满已缓解,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糜烂疼痛,一周遗精二次。

苔白根腻,脉弦细

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糜烂疼痛为实热;遗精为虚寒;

证属寒热错杂之厥阴病,甘草泻心汤加味。

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6g清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大枣4枚白术15g生龙牡各15g白薇12g远志10g石菖蒲10g枣仁15g七剂

问:失精家仲景有明示:用桂枝加龙牡汤,何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味亦有此捷效?

答:失精家用桂枝加龙牡汤是为正治,临床也确实本方多用。但不能死执一方,因为临床变数很多,如果辨为厥阴病,而用桂枝加龙牡汤,则为误治。现在很多人名为辨证,其实是依据西医病名而开药,如此,则离中医辨证施治精神远矣。

2006年12月19日四诊

唇舌糜烂疼痛已,一周来未遗精,大便一日一行。因仍有眠差、右少腹不适,续继调理。

2个月后遇之,诉后来未再遗精。

按:此案治疗顺序遵循先表后里,符合仲景大法。麻黄剂、柴胡剂合用对此例效果显著,说明用经方要理解仲景原意方能灵活加减变化,而不可死于句下。薏苡附子败酱汤原为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为阳明方,亦可看出冯老运用经方之灵活。

不明高热案(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请会诊病例)

安某女66岁医师

2007年2月26日,一诊

反复发热2周

患者于2月15日中午无明显诱因自感发热,测体温37.5摄氏度。至晚上出现寒战、发热、无汗,体温39.5摄氏度,就近就诊于中日医院急诊科,除自感发热口干、乏力外,无咽痛、体痛、吐泻、喷嚏、头痛等症,血常规示:wbc:1.5*1012/L,在留观室静滴先锋霉素3天热不退,后又合用清开灵3天,静滴清开灵出现过敏,寒战高热,用激素急救后缓,但热仍不退。停用清开灵,又用阿奇霉素及先锋霉素静滴3天,症状仍如上,遂收入风湿免疫科治疗。当时症见:上午有汗,晚上寒战高热无汗,体温最高40.4摄氏度,半夜汗出热退,畏风,如此天天反复,口干,乏力,脉浮,苔白腻

各种西医检查除血常规示:wbc:1.2*1012,小便常规(镜检):白细胞0—3个,余无异常

辨证论治

此为“时发热”——属营卫不和,定时而作的太阳病桂枝汤证。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 生姜12g大枣4枚,需啜粥温覆一剂

问:一诊时寒战高热,随后汗出热退,如此天天反复,是否属寒热往来之属,何不用小柴胡汤?答:属寒热往来。《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就是指这种热型。小柴胡汤所治之寒热往来,有心下痞硬、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虚见证,除了这种,大部分的寒热往来都属桂枝汤证。惜今人受《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即毙”的影响,皆不敢用桂枝汤来退热,当年胡老收治了很多经温病学派医师治过的顽固发热病人,属桂枝汤证的-用就好。

2007年2月27日二诊

服药后汗出多,未再出现寒战。微热,37.6摄氏度,口干,乏力,脉浮,苔白厚腻

患者发热,口干,汗出多为太阳阳明合病,符合麻杏石甘汤。

但屋内暧气太热,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此有关,舌苔厚腻,因此暂予麻杏苡甘汤以发表清热化湿

麻黄10g杏仁10g苡米30g炙甘草6g一剂

2007年2月28日三诊

服药后汗出淋漓,晚上未再出现寒战发热,但全身湿冷、怕风,难以入睡

问:二诊服药后出现大汗出,是什么原因?

答:当时考虑得多了点。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屋内暧气太热有关外,又因其发热较久,体力消耗大,怕其胃虚,不敢用石膏,致清热之力不够,现回过头来想,还是用麻杏石甘汤贴切。此外,西药用了较久的抗生素及激素,致体虚,这可能也是大汗出的原因。

问:三诊大汗出,怕风,烦躁不得寐,是否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相似,诊为少阴病,用桂枝加附子汤会不会更好?答:正因为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津液大亏之症,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老师:此汗多亡阳也,予温化敛汗

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酸枣仁15g三剂

问:用酸枣仁何意?

答:敛汗、安神。

药后汗止,稍疲乏,末再发热。

按:此病例较典型,一诊可作《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的注脚。

二诊可作《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注脚。

三诊可作《伤寒论》第112条“伤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及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汤主之”的注脚。并应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相鉴别。

有人说《伤寒杂病论》是为救逆而设,确实,临床中病情瞬息万变,一个病除了掌握常见方证,重要的是不可死执一方,而应灵活针对现证处理——“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方能处乱不惊。

症瘕案

魏某男72岁已退休

2004年9月14日一诊

发现肝脾肿大3年。患者60年代时曾患有胆囊炎,灰指甲,69年因灰指甲吃灰黄黄霉素而损伤肝功,2001年仍因灰指甲严重而吃斯匹仁诺几个月,虽然灰指甲好转,但出现肝功异常,血小板下降,诊断为药物性肝炎,肝脾综合征,经西医治疗无效。就诊前的西医检查结果:

血常规:Wbc4.6*1012/L,Rbc3.93*1012/L ,Plt59*109/L

B超示:脂肪肝,肝大,脾大(肝肋间厚156mm,脾肋间厚70mm)

肝功示:Ast45IU/L,Tp8.4g/DL,Ggt76 IU/L ,Tba37umol/L

刻下症见:乏力,早起口干,常胸闷,矢气多,苔白根腻,脉弦细

辨证论治

胸闷为少阳;口干为阳明;乏力兼合太阴。

以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味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茵陈15g丹参15g天花粉12g鳖甲10g五味子10g生石膏45 七剂

问:古时的人参是党参或白晒参、高丽参之属?

答:观仲景方中人参应用较多,应该是党参才能满足如此大的需求。

问:一诊用小柴胡汤,日本也每用小柴胡汤治肝炎,是否其对肝炎有特效?

答:否,中医治病有其自身体系,并不受西医诊断的影响,日本滥用小柴胡汤治肝炎,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小柴胡汤风波,就是因为他们不是据证用药,而是根据西医诊断来用药,从正统中医角度来看,这是他们用错了药,是误治,而非小柴胡汤的副作用,这个病例用了这么久的小柴胡汤,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副作用,也可作为证明,这一点我已发表了多篇文章以正视听。这是中西医结合医师们所应吸取的教训。

2004年9月21日二诊

胸闷不明显,仍乏力,矢气多

上方去生石膏,加陈皮30g七剂

另大黄廑虫丸3g日一次

2004年10月8日三诊

矢气减,大便如常

一诊方中加陈皮30g,苍术15 十四剂

2004年10月22日四诊

胸闷不明显,腹胀背痒,走路久则乏力,早起不口干

见乏力、口和等太阴虚证为主。

以外台茯苓饮合养血祛瘀软坚之品治疗

清半夏10g党参10g枳壳10g陈皮30g苍术10g茯苓12g白芍10 桃仁10g当归10g川芎6g茵陈15g丹参15g鳖甲10g五味子10g七剂

之后每见口干、苦,肝功见转氨酶升高,以一诊方加减;

腹胀,乏力,口不干苦,则以四诊方加减。

至2005年4月后,因常见口苦、下肢乏力,苔白腻,脉弦细,症属血虚水盛、寒热错杂之厥阴病,故后期基本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主治疗。

如此前后治疗约1年,腹胀、纳呆、乏力已基本消失,精神好转。2005年7月复查B超示:1、肝弥漫性病变(肝内光点增粗不均),2、脾大、脾门静脉增宽(肝肋间厚110mm,脾肋间厚50mm)。症状改善,肝脾缩小,予停药观察

师生问答

问:一诊用小柴胡汤加减,四诊用外台茯苓饮,后期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主治疗,是否说明半表半里可传里,里病也可传半表半里?

答:不是这样的,-般疾病的传变是因津液的衰减而由表——半表半里——里传变的,病有少阳传阳明者,而绝无阳明传少阳者,故曰阳明病“无所复归”。而本病本身是半表半里与里合病的,据其偏重以用药。

问:据说胡老受《皇汉医学》影响较大,胡老与日本医家研究仲景之学有何异同?

答:两者皆重视仲景之学,不重病因及推理思辨,皆以八纲辨证的观点来研究经方,讲求方证相对,认为六经为百病立法。胡老在王徵祥老师的教导下,并受《皇汉医学》启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破译出了《伤寒杂病论》的自身独特理论体系,认识到六经实质及疾病由表向里传变规律,使整部《伤寒杂病论》亲切可读,可以说比较符合仲景原意。日本亦求方证相对,而重腹证为其特色,但总体感觉其论病时以方带证较机械死板、用药量偏小,特別是研究汉方者皆必须是西医出身的,思维上易先入为主,易跟着西医走,小柴胡汤风波是有其背景的。

按:本病是半表半里与里合病的,有时表现为少阳阳明合病,有时又以太阴为主,后期又以厥阴为主。从本例可看出:辨证不要受西医诊断影响,首先要辨六经,是先确保了大方向的正确,进一步辨方证也正确了,则有形之积也会得以消除。

季节性皮肤痒痛案

李某女40岁中药师

2007年4月5日来诊。

反复面部搔痒5年,发作4天。每年到这个季节则作,刮风天更甚,皮肤每因搔痒而鲜红成片,干燥疼痛,曾被确诊为季节性皮炎。纳可,寐安,口中和,二便调。

舌体瘦,舌淡红苔薄白,脉不浮

辨证论治

《伤寒伦》第23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与此病病机符合。

此为湿气郁于皮下不得解,微汗之,湿除则痒解。属太阳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 生姜12g大枣4枚荆芥10g防风10g白蒺藜12g生龙牡各10g炒槐花10g生苡米30g败酱萆30g赤小豆15g当归10g

三剂

嘱禁食羊肉、鱼虾、辣椒等辛辣炙热之品。

问:此例脉不浮,为何辨证属太阳病而用发汗法?

答: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因无汗则邪仍末尽去,而在表的津液己有所亏故脉必不浮。既不能单用麻黄汤大发汗以虚其表,单用桂枝汤解肌力量又不够,故用二方复合而小其剂。

问:痒不是属风吗?为何曰发汗除湿止痒?

答:这是经方体系的概念,取类比象曰“风”为《内经》体系的概念。邪气不得随汗而出则津液郁于肌表而为湿为饮为水,如麻黄汤证之体痛亦为体液充盈于人体体表,压迫肌肉、关节而成,肤痒亦属此类,仲景书中统称为“阳”,涵盖了津血、湿、饮、水、邪气等,这也是有别于内经体系的重要概念。

问:为何不直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答: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来是个人经验积累及用药习惯,荆芥和防风辛温发汗有似麻黄,而有祛风止痒特长,故以之代麻黄,又加点生苡米、败酱草、赤小豆、当归以养血以利湿;二来与经方在临床运用中遇到的阻力有关:经方每药少而力专,便宜、高效为其特色,但现在人们看惯了用大方,你药用得少,医院及药店都不满意,而且在患者需要代煎时每因量少被拒,只好加上点同类药起加强作用,特别是用点叶类药“以壮声势”,而且有时患者也嫌药太少、量太轻、价格太便宜而滋生不信任的念头,这也纯属无奈之举。

一剂便痒止,三剂后皮损消失,除口略干,余无不适。停药后半个月未见发作。

按:此例可使人加强对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到经方体系有其自身独特的概念。

腰背痛案

耿某男24岁大学生

腰背颈痛月余,口干喜饮,手冷,大便软,日-行,小便正常,寐安,常有手淫。平日稍紧张则手汗多,未行任何西医检查。

苔白厚腻,脉弦细

老师:口干喜饮,手冷为寒热错杂之象;

大便软、苔白厚腻,脉弦细为血虚水盛。

此属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主之。

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2g泽泻10g茯苓12g炙甘草6 七剂

问:当归芍药散是治疗腹痛的,本例未见腹痛亦可用?

答:厥阴病每见有胸腹腰痛,多属上热下寒、血虚水盛。温下寒,常以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按:血虚水盛每易引起上寒下热,遇到这种类型的厥阴病,冯老每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

问:太阳病提纲症为“头项强痛”每多见头痛项强、腰痛,本例腰背颈痛为何不辨证为表证?

答:表证不会有寒热错杂。腰背痛不专属表证,可见于表、半表半里、里证及合病。有表证者,麻黄剂或桂枝剂可用,二加龙牡汤亦常用;如寒湿在里,肾着汤多用;而腰背胸在人体中段,在半表半里反较多,如属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多用。

问:厥阴病有何特点?

答:厥阴病属半表半里之阴证,不似表、里证单纯,较为复杂多变,运用胡老理论,用排除法可确定。其上寒下热,以寒为本,以和法治之。半表半里方证很多,简单说,当外邪初入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热明显,属少阳,用小柴胡汤,当入半表半里阴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乌梅丸等。药后腰背颈痛消失,口干减,大便已正常

上方苍术增为15g继进七剂巩固疗效

不育案

丁某男30岁朝阳区

2007年1月15日一诊

婚后5年未育,查3次精液常规示:液化不良(60分钟),精子活力a8.772%,b36.84%,a十b<50%。口干,便干,手足冷,苔白脉细

老师:口干,便干,手足冷,此寒热错杂之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主之。

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白术30g泽泻15g茯苓12g炙甘草6 七剂

2007年1日22日二诊

口干减,大便好点,仍干,手足冷,苔黄润,脉细

上方加淡苁蓉15g十四剂

2007年2月5日三诊

口苦,便干,手足冷,补诉平时常有痤疮发生于下颜面,常为硬结脓点,苔黄润,脉细

上方加柏子仁10g十四剂

问:方中淡苁蓉、柏子仁用来润肠通便?

答:对,配合大剂量白术,养血生津以温通。

2007年2月26日四诊

口苦已,面痤疮稍减,大便较正常了,手足冷,苔白,脉细

上方加生槐花10g七剂

2007年3月5日五诊

痤疮、四逆减,口中和

上方加十大功劳叶12g七剂

问:为何用十大功劳叶、生槐花,是起凉血作用吗?

答:它们都是清热滋润之药以治上热,十大功劳叶尚有强壮作用。

问:五诊时口中和,为何仍用治疗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答:痤疮亦提示上部有热。

问:既然痤疮为热象,在临床中如果单纯治痤疮,是否应尽量避免用姜桂以提高疗效?

答:他如果还有下寒的-面,有是证用是药,不会有影响的。

2007年3月12日六诊

痤疮已大部分消失,四逆减,唇干,大便正常

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白术30g泽泻15g茯苓12g炙甘草6 十大功劳叶12g生槐花10g七剂

2007年3日19日七诊

痤疮已大部分消失,仍有四逆,口中和,苔白脉细

老师:热象已消失,现血虚有寒饮,故四逆仍在,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萆6g通草6g细辛6g大枣4枚白蒺藜15g生苡仁18g炒槐花10g生姜12g沙苑子15g车前子(布包)15g七剂

之后以此方加减

问:七诊中口中和,四逆,为何考虑为表寒而非里寒,为何不用四逆辈?

答:沒有吐泻,腹胀腹痛等里证。此四逆属厥阴。

2007年4月9日八诊:

复查精液常规:液化正常(30分钟),精子活力a52.7%>25%,b4.1%

精液常规已正常,嘱可以适时受孕。

按:本例从检查发现有异常至今3年了,之间经别处治疗无效,曾复查二次精液常规无变化。冯老予治疗3个月后,西医客观指标完全正常了。

小儿咳嗽案

张某男5岁

2007年3月26日一诊

患者咳嗽1周,伴流涕,口干喜饮,纳可,夜睡时头汗出。曾服西药未效。

辨证论治

患儿有流涕、夜睡时头汗出、脉浮等表证;

口干喜饮为阳明热证;

纳可为未入少阳;

苔白腻为里饮盛。

此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主之。生麻黄10g桂枝10g生石膏45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三片大枣4枚清半夏15g厚朴10g苏子10g茯苓12g苍术10g二剂

一剂分两天吃,一天只吃一煎。

问:患者夜间有盗汗,为何用麻黄剂而非桂枝剂?

答:白天不汗出说明表不虚,休息、盖被则正气得助,鼓邪外出则见头汗,邪泻则津伤而汗止,但邪未尽,故反复夜头汗出。从我的经验看,小儿白天不汗出而夜卧头汗出的,辨证上每多表实证。

问:大青龙汤麻黄为八两,应折合18g才对,为何用10g?

答:患儿未发热,解表力不用那么大,参照麻杏石甘汤而减小其制。

问:患儿痰并不多,为何加用半夏厚朴汤降逆化饮?

答:患儿苔腻、咳甚,亦为饮逆证,不一定见痰多才算饮。

2007年3月29日二诊

其父代诉:服药第一天咳嗽大减,现偶咳一两声、稍流涕,苔薄黄,脉不浮

老师:小儿不喜吃药,现己近痊愈,不吃中药也可,能自愈。嘱避风寒,夜卧前少吃东西,以免助热生痰。

问:二诊仍有偶咳一两声,为何不用药?

答:脉己不浮,表已解,咳微饮亦微,大邪已去,注意饮食起居便可以自愈。何况邪微而用大剂,不注意有时反而增病。

按:对小儿夜头汗出的辨证乃冯老心得。

痹证案

吕某女58岁

2007年3月19日一诊

双大腿后外侧隐痛3、4月,连及小腿及足后跟,以右腿为甚。无汗,口中和,手冷,吃蔬菜少则大便不畅。舌偏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细

行X片检查没发现问题,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吃西医止痛药只能短暂缓解。

口中和,手冷为寒象;

吃蔬菜少则大便不畅,舌偏淡边有齿痕,脉沉弦细,为血虚;

无明显热象及里证可循,病久虚寒较重,脉见沉细。

故考虑为少阴血虚有寒湿,予当归四逆加附子汤加减。

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秦艽10g细辛6g大枣4枚茯苓12g苍术15g川附子10g七剂

问:一诊无汗,为何用桂枝剂而非麻黄剂?

答:无汗既能用麻黄剂,也能用桂枝剂,观其脉沉细,表津已亏,故用桂枝剂以防伤津。

2007年3月26日二诊

双下肢痠痛感消失,右腿仍发沉、发凉,不耐劳,口微干,微汗出,无腰痛

上方去秦艽,加防已10g继进七剂以巩固疗效

问:防已适用何证?

答:有湿之证,其止痛效果亦佳。

问:是否经方家治痹证用桂附等温补剂较多?

答:不尽然,如果对证,大青龙汤、越婢汤、白虎加桂枝汤也常用。

问:观您在临床中常用脉象来分析病情,脉诊在临床中地位如何?

答:凭之以定表里寒热虚实。

按:当归四逆汤本为太阳方,但其如加入吴茱萸生姜可治少阴太阴合病,本例加附子则治少阴病,经方之灵活变化类此。

痤疮其实很好治

在论坛上看到不少讨论治疗痤疮的帖子,意见纷纭,其实痤疮病机比较单纯,治疗起来也很容易。2010年我治疗痤疮大概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治疗痤疮我采用的基本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疗程一般要一个月左右。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

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

火的来源:1)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肝火旺;2)过食肥甘厚味;3)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1)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2)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一种是中年妇女。前者占比例最大。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二、痤疮的基本治法与方药

治法: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炒栀子丹皮

药用柴胡、桂枝、白芷发散郁热,黄芩、炒栀子、丹皮、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排脓,生牡蛎软坚散结兼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助发散又可反佐苦寒药。

三、不同类型的痤疮及不同治法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属于阳疮,患者体质强壮;第二种色暗不红,属于阴疮,患者体弱怕冷;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象麻附辛、吴茱萸等。如果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如果病因是情志不舒而致肝郁化火,酌加防风、荆芥、陈皮等药,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发散郁热。

四、痤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排病反应。这种痤疮发出来的快,好的也快。有可能出现这种“越治越厉害”的现象,要事先告诉患者,否则患者会认为你给治坏了而心生埋怨并放弃治疗。五、治疗的预后

用上法治好以后,只要患者注意避免上述致病的原因,一般不会再犯。

六、痤疮治疗中常见的错误治法

痤疮治疗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过用苦寒药物。

一般认为痤疮就是有热、就是上火,所以治疗就大量采用清热解毒、泄热通下、凉血养血的药,导致火更被寒凉所郁。虽然服药时,症状有所减轻,但一停药就马上复发。是因为服了苦寒药,只是把症状抑制住了,病并没有治好。

liuxvxian 《千金》苇茎汤的运用

王某,近半月面部发粉刺,痛痒烦热。经美容疗养不愈。现疹色发红、突起、有时可见脓液类分泌物,皮肤视之干燥失润,舌红尖赤,味蕾突起,苔白根腻,脉弦细数,左寸浮滑。此肺失清润,肌肤甲错。当宣肺和血,流湿润燥。芦根40克冬瓜仁20克桃仁10克薏米20克梨皮2个桑叶10克桔梗10克

服药一周,肌肤光滑白净。收效如此之速,超于料想之内。

针灸一例

刚刚一女患者闯入诊所,约二十七八岁,体瘦,以手抚左面颊,神情凄然状哀呼“医生,我牙疼”!

令张嘴,见牙面有一黑斑,周围亦不红肿。曰此虫牙也!

即以牙痛散(制川乌、制草乌、炙蜂房、细辛各等分研末)蘸凡士林,令着痛牙之上,轻咬之!

约5分钟,痛更甚!

无奈,令吐之!视其两手挤压头之两侧,皱眉而呼“牙好痛,连及左耳”。余心甚不安,为之奈何?

急中生智,何不以针刺试之!

急针双手

本部分设定了隐藏,您已回复过了,以下是隐藏的内容

合谷透劳宫约1分钟,痛大减,

5分钟,痛甚微!

留针约15分钟后拔针,几不痛!

嘱服用抗炎清火药而归!

当归芍药散

1男子不育程运文医案:顾某男30 ,婚后4年没有生育,女方检查无妇科病。患者身体外表健康,性生活正常,四处求诊无效,心情苦闷,下腹偶有隐隐刺痛,舌质淡红,边有瘀斑,苔白腻,脉弦细。精液分析:2小时不液化,精子成活率45%。症属肝脾不调,於水互结,阻滞精室。处方:当归30 白芍30 白术30 茯苓30 川芎20 泽泻20

30剂后,下腹隐痛消失,精液1小时液化,精子成活率60%。上方继服30剂,液化时间25分钟,精子成活率85%,不久生一女孩。2不寐程运文医案:费某男43岁,5年前因脑外伤而失眠,反复治疗无效,睡前需饮黄酒半斤始能睡5,6个小时,约50天后饮酒也无效,且日趋加重,直至彻夜难眠。伴头晕胀痛,心慌心悸,晨起恶心,精神不振,健忘,纳谷不佳,面色

晦暗,目眶黧黑,两眼浑浊少神,舌体胖大,舌底静脉於张,苔白滑,脉弦滑。症属淤血阻滞,水湿内停,於水互结,扰乱心神。处方:当归15 白芍15 川芎30 泽泻30 白术20 茯苓20 5剂后症大减,继服10剂病愈。3嗜睡程运文医案:季某女38岁,患嗜睡已3年,发病时每天要睡20小时以上,呼之能醒,醒后又睡,睡眠时可见眼球不停转动,一日三餐靠喂流质,一般连续睡眠5--7日不等。经行量少,头晕胀痛,纳谷不佳,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边有瘀斑,苔中白腻,脉濡缓。症属肝脾不调,於水互结,上蒙清窍。处方:白芍20 白术20 茯苓20 当归30 川芎30 泽泻30 3剂后嗜睡解除,又服20剂,诸症消失。4食道粘连程运文医案:汪某男53岁,初起吞咽障碍,饮食稍快或吃硬食物则噎,以后逐渐加重,食面条馒头等亦噎嗝难下,甚至呕吐,胸脘满闷,时唾稀涎,大便溏,舌润滑,舌底静脉於张,脉弦细。西医检查为“食道上下粘连’。症属淤血阻滞,水湿内停,於水互结,阻塞胸脘。处方:当归20 白芍20 白术20 茯苓20 川芎30 泽泻30 10剂后病大减,又服20剂病愈,再以散剂调治一月,西医检查阴性。

近日的几例纯经方治疗高血压的案例

近来一直在实践用纯经方治疗高血压病,感觉经方在此确实有可以挖掘之良效,有很好的远期效果,由于一直想系统的整理到《鸠摩智学经方系列》,而最近忙于琐事,好久未曾整理,乃随手摘录了近日的几例医案以期与大家分享。

一、小续命汤案

聂*莲,女,43岁,090313 本来是主诉腰痛,问诊时得知有高血压病史一年,但未曾服用降压西药,刻诊血压150/100mmhg,腰痛劳则甚,无汗,无口干口苦,但素来有多饮之习惯,二便可,月经素来量少,经色经期周期正常。

CT示有椎间盘突出及轻微骨质增生。

脉沉弦滑,舌淡白嫩水滑尖有红黑瘀点苔白腻。

六纲辨证:少阴兼有水盛血亏处方:小续命汤麻黄30 桂枝30 杏仁30 炙甘草30 当归30 川芎30 黄芩30 白人参20

制附子30 防风20 防己20

水煎服四剂。二诊:血压130/85mmhg,腰痛大减。守方服用20剂,血压一直稳定,末诊测得血压125/85mmhg。

二、酸枣仁汤合五苓散、泽泻汤案

厉*桂,女,47岁。090323 高血压一个月,血压160/100mmhg,头昏,失眠,口干而麻,不多饮,晨起烦热,偶干呕,无汗,尿频,大便干稀不调,时溏时秘。

脉弦,舌淡红鲜嫩苔薄黄腻。六纲辨证:太阴阳明病(细辨还会有一些少阳)处方:酸枣仁汤合五苓散泽泻汤酸枣仁80 川芎20 知母20 炙甘草20 茯苓20 猪苓15 泽泻50 生白术20

桂枝15

水煎服四剂。二诊血压120/85mmhg,续服16剂,血压稳定。

三、真武汤、泽泻汤案

姚*丰,男,40岁。090323 高血压(低压高)半年,刻诊血压130/115mmhg,身体素来康健,无明显异常症状,详细问诊,唯有大便日两行质稀,余无异常。

脉沉滑,舌淡红嫩苔白厚腻水滑。

六纲辨证:太阴饮处方:生白术20 制附子30 茯苓30 生姜20 白芍30 泽泻50

水煎服四剂。二诊:血压125/95mmhg,大便已正常。原方续进四剂。三诊:血压120/85mmhg,守方续服12剂,血压稳定。

四、当归四逆汤合真武汤案

李*明,男,55岁,090430 高血压病史10年,五个月前患脑溢血,经住院救治后留有肢体障碍之后遗症。刻诊血压150/110mmhg,每天服用北京降压0号,脑复康,脑络通等药物;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便,晨起自汗身及手足易冷,足底自觉厚如肿感,欲闭目而不得眠睡,夜尿三行,尿赤(西药染色)大便日数行,质稀,无口干口苦,,纳可,无烦热,无头晕头痛。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六纲辨证:少阴伤营+滞+太阴饮处方:当归四逆汤+真武汤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30 生姜30

大枣60 当归30 细辛30 大通草20 制附子30 炒白术20 茯苓30

水煎服四剂。二诊:因为脑出血的凶险,加之患者高血压病史较长,对于西药的依赖性有可能较强,我嘱咐患者先不要停用西药,但是患者服用中药后即停服了上述西药,刻诊血压120/80mmhg,畏寒肢冷已愈,肢体功能明显进步,自汗大减,大便已正常,尚略尿频,足尚有厚重感,原方续进。

五、真武汤合五苓散案:

许*礼,男,61岁。090518 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三年,血压曾高达200/120mmhg,但是一直未服用西药,前年自己煎服丹参,以及服用了一个民间的降压的中药方的药酒维持;去年是我给开了几十剂中药综合调理了一下,血压和血糖都很平稳,也未发作心绞痛;今年前几个月症状平稳,近周余因情志波动而头项强痛,自觉头重不能支,在当地门诊测得血压170/100mmhg,服用尼莫地平、依那普利两天,症状不减,乃来诊。刻诊:药后血压145/85mmhg(服上述降压药2小时)尤以头项强痛,头重不能支为苦,表情痛苦,无汗,尿频数微痛。口干不多饮,大便两日一行,质可;

脉弦,舌淡红嫩苔水滑;自述去年服中药时喝了一顿就觉得舒服,要求马上在门诊煎服中药以解苦痛。

六纲辨证:少阴太阴饮滞+阳明微热处方:真武汤合五苓散生白术20 制附子30 茯苓30 白芍30

生姜30 猪苓15 泽泻30 桂枝10

四剂。第二天上症即觉大舒。血压125/85mmhg(未服用降压西药);二诊:血压125/85mmhg,症状基本消失,原方续进四剂三诊:血压110/80mmhg,头痛消失,劳作颈部微痛,尿痛已愈,尿急大减,此次自述近半年来口唇时时有向内紧缩感,今已除。脉沉弦滑,舌淡红苔白腻。原方续进

四诊:血压110/80mmhg,原方续进四剂。五诊:患者去市医院检查,血糖9.8(正常值3.8-6.4),糖化血红蛋白6.3(正常值3.8-5.8),肌酐55(正常值62-106),高密度脂蛋白0.97(正常值>1.45),总蛋白56.6(正常值62——83),球蛋白19.6(正常值20—35),尿糖(+—),尿蛋白(—),血压110/85mmhg。原方续进四剂。六诊:血压110/80mmhg,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满意。原方续进,巩固疗效。

六、酸枣仁汤合麻子仁丸、泽泻汤合真武汤吴茱萸汤案:

徐*,男,31岁。090421 一周前因头痛体检测血压测得160/120mmhg,因为惧怕西药降压

药的依赖性而未接受西医疗法;近日头痛持续,心情紧张,失眠,便秘数日一行,有艰涩感,尿稍频,形腴、面红、纳可。

脉弦滑,舌淡红苔薄白不滑。

六纲辨证:阳明滞+少阴伤营处方:麻子仁丸+酸枣仁汤

酸枣仁40 川芎20 知母20 炙甘草20

茯苓20 麻子仁20 大黄20 芒硝15(冲)

白芍20 杏仁20 蜂蜜50克(冲)

四剂;二诊:血压150/85mmhg,前数日首诊症状基本消失,昨日进食肉食较多,又觉头晕微痛,微有泛恶感,口微干,饮水尚可,尿黄,多饮水尚轻,尿频,身重,近日一直便溏,睡眠已安。

脉沉弦,舌淡红苔薄白。

六纲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微热+饮滞处方:泽泻汤、吴茱萸汤、真武汤

泽泻50 生白术20 吴茱萸30 白人参20 生姜30 大枣30 制附子30 茯苓30

白芍30

四剂。三诊:患者半月后始来诊,问其故,曰上药苦的出奇,吃了两天怎么也不想吃了,停药至今,加之症状已基本消失,在当地门诊测了几次血压尚在正常值边缘,故而疗疾之心懒惰了。

刻诊血压145/95mmhg,嘱其坚持吃完再来复诊。

七、枳实薤白桂枝汤、真武汤、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案

高*国,男,44岁。090520 因为头晕阵痛测得血压145/110mmhg半月,其胞兄去年高血压来服用中药得以治愈(停药半年多次测血压正常),乃来求治。刻诊:头晕阵痛,胸闷憋气,胸膺间有烦热感,盗汗,失眠较重,腿沉,口中有甜味,喜饮,溲少,大便日两行,质尚可。无恶风寒,无泛恶。

脉滑数,舌淡红嫩苔白腻。

六纲辨证:太阴少阴阳明微热+饮处方:枳实薤白桂枝汤、真武汤、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合方枳实30 薤白50 桂枝10 全瓜蒌30 厚朴40 栀子20 淡豆豉20 干姜20

生白术20 制附子30 茯苓30 白芍30

生姜30

四剂。二诊:血压140/100mmhg,上证大效,自述服上药两剂后症状即消失,经方之一剂知,两剂已岂虚言哉!目下尚有口中有甜味,腿沉两症。

原方续进四剂。三诊:血压120/85mmhg,近日劳作,有胸闷憋气感(较以前亦减轻),余症基本消失。

脉沉弦滑,舌淡白苔白腻滑略罩黄紧腻。

处方:上方+枳橘姜汤

枳实30 薤白50 桂枝10 全瓜蒌30

厚朴40 栀子20 淡豆豉20 干姜20

生白术20 制附子30 茯苓30 白芍30 生姜30 陈皮60

四剂。长期疗效待观察。四诊:血压110/80mmhg,症状基本消失,昨日麦收劳作,尚觉胸闷感,余无异常。

脉沉弦滑,舌淡红嫩苔黄白腻欠润。

原方续进。

八、枳实薤白桂枝汤、附子汤、真武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当归芍药散案厉*仙,女,59岁。090524 近一个月眩晕仆倒两次,伴有短暂意识障碍。血压150/95mmhg,胸咽憋闷,肩指掣痛,小腹冷痛,得热则舒,初夏亦喜着厚衣,腰痛,自汗盗汗,纳呆,无泛恶,口干唇燥,不多饮,饮多则尿频,大便日一两行,质尚可。

脉弦,舌淡紫暗嫩苔黄白紧腻滑。

六纲辨证:少阴中风+太阴饮+阳明微热处方:枳实薤白桂枝汤、附子汤、真武汤枳实30 薤白50 桂枝10 全瓜蒌3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