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

「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

「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
「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

「天地萬物一體」的整體觀念

北宋程顥和明代王陽明等理學家,在儒家「愛人」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整體觀念。所謂「天地萬物為一體」,是說通過人生而具有的仁愛之性,由「愛人」擴展到「愛物」,從而把人與天地萬物構成一個息息相關的有機整體。

王陽明發揮孟子的生態倫理思想,認為仁者「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這是說,不管是有知覺的動物、有生命的植物,還是如瓦石之類的無生命的物體,當它們受到破壞或損害時,每一個人都會從內心產生「不忍人之心」、「憐恤之心」和「顧惜之心」,並把它們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加以愛護。

宋明儒者提出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點,不僅承認動物、植物乃至整個自然界都有內在的價值和生存的權利,而且也自覺地把天賦的仁愛之性,由傳統的人際道德向生態倫理拓寬,從而使之成為現代生態倫理學的主要內容和理論基石,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万物一体论一、世俗难解

万物一体为儒佛道三家共识,但一向颇难为人理解,自古以来,常被斥为谬论,《古今谭概-迂腐部》载:“一儒者谈万物一体。忽有腐儒进言:设遇猛虎,此时何以一体?又一腐儒解之曰:有道之人,尚且降龙伏虎,即遇猛虎,必能骑在虎背,决不为虎所食。”周海门笑语之曰:骑在虎背,还是两体,定是食下虎肚,方是一体。闻者大笑。”其实,万物一体是说宇宙万物本源和根基相同,人与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物与自然物的息息相通。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本指同胞兄弟同父同母所生。扩而言之,人类生命都可以说是“同根”的,再进一步,在本体层,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也都同根。但在现象界,人是人,虎是虎,万物是万物,相通又有区别,身与虎、人与物亲疏有别,并非一讲“一体”,各种差别就消失或抹煞,人与虎与万物就完全等同起来了。儒家仁爱,无局限但有差等,亲亲仁民爱物,但不宜重物轻人,为了爱物而让人受害。以人饲虎的行为,为吾儒所不取。二、文化共识

生命小宇宙,宇宙大生命。儒佛道三家都是融天地万物为一体、贯宇宙人生为一源的,这是中华文化的共同点。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来自同一个“道”,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万物平等,融合为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

地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又说,“磅礴万物以为一”(《庄子-逍遥游》),“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庄子-齐物论》)。庄子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这是道家的万物一体说。佛教的万物一体说。大乘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万法皆有佛性。佛教天台宗和禅宗都主“无情有性”说,认为无感情意识的草木瓦石、山河大地也有佛性,也能成佛。湛然说:“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宗。”随缘不变,意谓佛性永远不变,随缘体现于万物,故每一事物都有佛性,这是大乘佛教的观点;认为那些没有情识之物没有佛性则属于小乘思想。湛然认为,这是狭隘的说法,等于否认佛性的普遍性。湛然又说:“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遍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真佛体在一切法。”(《大正藏》卷46,P783-784)三论宗的吉藏也说,“若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大乘玄论》卷三)。《易经》的宇宙一体论。儒道共尊的《易经》,在宇宙意识方面可谓思深理精。方东美先生在《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人》一文中指出:“(《周易》)主张万有含生论之新自然观,视全自然界为宇宙生命之洪流所弥漫贯注。自然本身即是大生机,其蓬勃生气,盎然充满,创造前进,生生不已。…此由孔子创发,见之于《象传》、《系辞传》及《说

卦传》前两部分。”这一“宇宙含生论”或“宇宙有生论”,确乎是《周易》哲学所代表的中国哲学的特质。方东美对《易传》宇宙自然观的诠释,肯定万物蕴藏的生机活泼的生命力。他认为,我们的宇宙是生生不已、新新相续的创造领域。任何生命的冲动,都无灭绝的危险;任何生命的希望,都有满足的可能;任何生命的理想,都有实现的必要。“保合太和,各正性命”,正是宇宙的全体气象。三、归本于仁

儒家之仁,彻上彻下,天人与共。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表达的都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意。孟子的“万物一体”论还较简略,宋儒从本体论层面对万物一体之理作出了更明确的阐发。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就有其本体论根源,他在《西铭》中的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阻隔全面破除,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作了形象论述,如:“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幼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体悟到人与人、人与万物息息相通、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自然能得出“民胞物与”的结论。嗣后,

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对“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之说加以进一步详化深化。王阳明是以良知(与仁同义)为本体的,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强调人类与宇宙万物皆归本于良知,统一于良知。他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阳明全书》卷三《传习录下》)有了这样的哲学认识,“明明德”“亲民”、“天下一家”的道德追求和社会实践,自然发于心之不容已,而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矫情。请参其言:“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阳明全书》《大学问》)。“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

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挢书)“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___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良知灿发、本性作主的人,必定切实悟得万物一体的真理。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理一分殊、体用不二(用熊师的话说: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心物不许离而为二,质力不许离而为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等义理,无不筑基于此、发源于此。戓者说,是同一种宇宙观、本体观的不同侧面和表达。另外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等也是儒佛道三家的共识,具体领悟有所不同而已,兹不详论。四、科学依据

万物一体论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爱因斯坦之相对论提出质能互换定律,物质与能量本为一体;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构成物质之元素,既是波,又是粒子。还有“超长距作用”现象(根据量子理论,有可能两个粒子,在宇宙之二端,能立即得知对方之改变,彼此影响),都为万物一体论提供了间接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已为现代太空物理学界广泛所接受。据介绍,根据科学家的推算,爆炸前的宇宙原点,半径不到10-25公分。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星系,过去现在未

来,一切一切,所蕴藏的全部信息,原来都存在于这样的微粒中。现在亲疏远近无量无边的宇宙万物,在当时尽涵其中。真可谓芥子纳须弥也。如此,万物一体论就不难理解了,佛法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虚空法界一切刹土众生同一

个法身,也就不难理解了。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真如法身,就是宇宙生命系统本体,就是

宋朝一位诗僧诗中描述的那个“一体无边含万物”的“本元自

性天真佛”呀。易经的乾元,道家的大极、无极,儒家的天道、良知,指向都是这个本体呀。近有友人荐我一篇著名网文《宇宙是一个幻象》,可为万物一体论提供侧证。说的是一九八

二年巴黎大学一些物理学家,进行了一项重要的实验: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做到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被誉为当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的伦敦大学戴维.玻姆提出大胆的想法:“此发现意味着客观现实并

不存在,尽管宇宙看来是具体而坚实的,但其实它只是一个幻象,是一张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摄影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数据,全像相片整体包含于部分

中)。“宇宙只是一个幻象”这个观点,与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与佛陀所证悟缘起法则及“举心动念法界皆知,万法同体牵一而动全身”之理,皆异曲同工。“宇宙是一个巨

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的全息宇宙之说,与佛教“法法同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粒尘沙无不是一个世界”的宇宙观如出一辙。唐代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大师早就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指出:“宇宙间的各个事物由于本体是相同的,因而任何现象都能收尽摄入即包含其他一切现象。事物的任何部分都能尽摄入即包含万物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可以普遍摄入即包含其他一切事物。进而,一切事物可以归结为任何一切现象,事物的整体等同于事物的任何部分,任何一个事物也就是其他事物,这就是各个事物都是相同的,即同一的”。宋-释正觉《偈颂七十八首》写道:一尘具无量刹土,一念超无量劫数。

一身现无量众生,一体合无量诸佛。诗中描述的华严境界,与全息理论正好相通。玻姆认为,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的信号友多么“神秘”,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觉,在现实下面更深的层次里,这样的粒子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大整体的两部分。如果网文所言的实验属实,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万物一体论。随着科学

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科学观点、新的理论、新学科将不断涌现,生命与宇宙的奥妙将不断“曝光”,相信万物一体论将会

得到更加深入切实的证明。五、新人生观

有人提出,21世纪人类在生存方式上必须建构起“生命共同体”的新人生观。其意蕴有三:一是从人类自然的生理性生命来看,整个人类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上是一个共同体;二则从观念上看,人类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努力突破个我主义的限囿,在社会文化的层面沟通你、我、他,达到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生命共同体;第三是指人与其他的生命体乃至整个宇宙皆应互相沟通为一。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共识,新的人生观,“仁民爱物”、“泛爱万物”的博爱观,“众生平等”、“本性平等”的平等观、以仁戓良知为本质生命和生命本质的新生命观,等等,都是建立在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基础上的。有的人仅将仁者爱人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未免肤浅。爱人爱物确是一种很高的品德和境界,但如上所说,这种品德境界有了宇宙论本体论上的基础和依据才“扎实”,才不致流于空泛和虚伪。《庭训格言》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已逸,则必念人之劳;已安,而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痌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这种对人对物的爱、万物一体之感,是品德修养,更是哲学境界、智慧境界。有了万物一体的宇宙观,人生自然被仁爱精所充满,欲不仁

民不爱物,不可得也。就象一家,不可能只顾一己而漠视兄弟姐妹息忍饥挨饿;又象一躯,不可能只重一处而不管身体各部位疼痒。如王阳明所说:“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儒家将宇宙视为一个生生不怎、新新不已、浩瀚无涯、大化流行的生命系统,而人类在其中占据着中枢位置。如果对此智慧上悟未真,义理上信不过,纵不无仁爱之心,也大有局限,或难以持恒。宋朝徐元杰有一首《咏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刻印章诗》,艺不高,理甚真,录此小结,并略加解析。诗曰:三才中立囿形均,昧者拘拘利乃身。

不道有身皆有血,岂应知我不知人。

其间一物容亏性,是即四肢顽不仁。

洞洞八荒皆我闼,豁然窥见等天真。“其间一物容亏性,是即四肢顽不仁”,可与程颢两句话参看。程颢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又曰:“医学言手足痿痺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如手足不仁,气己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二程遗书》卷二上)“洞洞八荒皆我闼”,意出王阳明语:“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传习录卷下)全诗大意为:天地万物与人类均被形气所囿,愚昧之人更为一己小我所拘,只知自利肉身,不知彰明本心。

须知有身躯者都有血液和生命,岂能一味利己,不顾他人?儒者不仅要尽己之性,还应追求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地之间若有一人一物的本性受到亏蔽、不得发抒,就象四肢顽病不灵呀。五湖四海都象在我家门之内一样,我看到天地万物都平等地秉赋着天道的本真。只有彻悟万物一体的真义,才能更好地自爱爱人、己立立人、成己成物,才能更好地重视和追求和谐---不仅重视和追求自己身心的和谐,而且重视和追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民胞物与”的和谐,从而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动植物、与整个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论王阳明万物一体观

一、“万物一体”与物的价值

王阳明的思想体系是以“心”或“良知”为其核心的哲学范畴。故此,研究阳明思想的成果多以探讨“心即理”、“心外无物”、“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四句教”等内容为主,而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阳明是在他的晚年提出“万物一体”的理论,在此之前,他已经清楚阐明了致良知的思想。之所以还要再提“万物一体”的理论,在阳明看来有他独特的用意。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内涵非常丰富,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对其进行阐述:

1.心性论

关于万物一体理论的阐发,王阳明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最著名也是论述最详尽的莫过于他在嘉靖四年(1525年)《答顾东桥书》的最后一段: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从上述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境界和理想,它有其成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成立的基础并非在于人意,而是作为心本体之“仁”使其然。正是因为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故人原本可以做到

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如今由于物欲之蔽,仁心堵塞,才使得天地万物失其所,所以孟子曰“求放心”,阳明曰“致良知”,目的无非是使人心复其本然面目。而人心一旦复其本来面目,不但可以实现“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的理想社会,

而且还能够实现宇宙的和谐。因为在阳明看来,人的“仁心”,不但关怀人类自身,而且对大自然的草木瓦石亦有同情、顾惜之心:孺子如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二位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

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为一体也。〔1〕由此可见,阳明是从心性论的角度论述了万物一体成立的根据。在他看来,万物之所以可以称为一体,其根源在于仁心。这一点和他自己一贯的心学立场是一致的。

2.存有论

从存有论的角度来说,阳明采取了气学的立场来说明万物一体的理论。他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2〕当他的学生问及人与禽兽草木“何谓之同体”时,王阳明回答说“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3〕这里,所谓“同此一气”,“一气流通”,是从宇宙本源论的角度阐述了万物一体的理论。宇宙万物都是来源于同一源头———气,而气充盈这个宇宙万物。如此一来,宇宙万物便是息息相通的有机系统,因而不能人为地区分主客体,把大自然看成是客体,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从而带来生态的破坏。这一点在现代生态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3.境界论

从境界论上说万物一体,其实就是指一种“大我”、“无我”的精神境界。

在这种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要为社会的整体利益着想,“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

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4〕而且还要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把这种对人之爱推广到对宇宙中所有存在物的爱。所谓“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龄山川草木鬼神鸟兽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我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大学问》)在“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中,“我”已不再是功利境界中的“自私自利”的“小我”,而是“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大我”(《大学问》)。从这个意义上看,阳明不仅把每个社会中的成员都纳入“大我”的关怀视域,而且把“我”放入整个宇宙的境界中,肩负起关怀整个宇宙的使命。由此可见,“万物一体”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上的境界、一种社会理想,更是一种宇宙观———即把整个宇宙看成和宇宙中的“我”休戚相关的整体.这一点,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二、“差等原则”与人的责任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理论强调万物的平等,强调人的责任,但并没有反对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差等原则。这种差等原则并没有削弱其在生态学方面的意义,反而显出他比当代那些宣扬一切生物平等的环保主义者更加理性和谨慎。《传习录》记云: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隔要

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心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越,此便谓之义:顺言个牒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5〕#p#分页标题#e#

阳明的万物一体说和差等原则在他那里是并行不悖的。的确,爱是有差等的,总是推己及人,从自己的至亲再到路人。这种爱虽然不是博爱,但却是我们良心中“自然的条理”,而且

在现实生活中也更有可行性。此外,面对生物世界,也有一套条理和法则,使人可以“合理地”使用自然界的资源而不受良心的谴责。这与其说是一种差等不如说是一种秩序。爱如果没有秩序和原则的话就是一种滥爱,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会带来灾难。

三、调和两端的生态伦理

西方文明向来强调科学技术与工具理性,这与他们哲学上的主客观对立不无关系。纵观西方的历史,这种人与自然二元的认识模式把人类从对自然的畏惧和崇拜当中释放出来,基督教对宇宙独一真神的信仰更揭开了自然界神秘的面纱,从

此以后探索和研究自然的障碍进一步得到扫除,而现代科学的兴起建立在这种“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对于后人来说,自然界不再有“神圣性”的维度,而只是一种“规则体系”。〔6〕现代科学的兴起使西方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工业化时代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造成了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开发利用,也导致了今天遍布全球的生态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学者开始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1967年文化历史学家LynnWhiteJr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怀特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基督教要为生态危机负一部分责任,因为基督教强调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并且把自己看成自然的征服者,这是我们今天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之一。另外还有一些生态学学者提出一种“深度生态学”的理论,强调人类不应该以自己作为宇宙的中心,而应当积极倡导以生命或生态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强调大自然的权利和内在价值,更有甚者把人和其它一切生物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理论走在两个极端的中间。他既不是把人和自然看作截然对立分开的两端,把自然看成人统治和奴役的对象,而是强调人和万物(包括自然)之间的“一气流通”、“一体同在”;也没有像一些生态学者所主张的那样,抹杀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独立性,而是肯定基于良心“自然之条理”的一种“差等原则”。这种“差等原则”并不是一种藐视自然万物的

高傲态度,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勇于对自然承担责任的大丈夫风范。正如阳明在“答季明德”的信中说到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7〕在这句话中,阳明强调的正是仁者的责任,除了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还有安置宇宙万物的己任。从这个意义上说,阳明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他的“万物一体”理论,比起“深度生态学”来说更有深度,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万物一体为本

“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上,也同样会降临于地球的孩子身上。应知,地球不是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西雅图酋长近些年,极端天气搅动着全球,地震、洪涝、干旱、暴雨、雪灾、泥石流、龙卷风、火山喷发、海啸等灾难不断上演...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已是“千疮百孔”、“四面楚歌”了...如果人类唯一的家园毁坏了,我们所拥有的金钱、汽车、洋房、权利、名誉等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梦幻泡影。应知,地球母亲是个高速运转的载体,为什么称为母亲?为什么又称为载体呢?因为它养育、承载着万物苍生高速的运转着,因此极需坚固性,而其坚固性又依赖于各种物种、其各种的和谐性与合理性,每一个物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空间、海洋还是万物,都离不开彼此

之间的相生相克、互相牵连的互动,只有随缘而显现的和谐(合协)二字,才能呈现出祥和、长久、安定。然而万物之灵的人类过于自信自己是地球的主宰,自信地球资源是无限的,为了短期达到利己的目的,“万物为我所用”的欲望空前增长,对大自然的掠夺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升级,于是有了经济繁荣、奢华生活和过度浪费。为了自己所谓的享受,人人追求豪华汽车、大面积的住宅、名誉和地位,把外相上的光鲜、声名的显赫作为成功的标志,都不知道这种对外无度的追求同时,也正是对自己的贪婪、自私、计较、算计、嗔恨、恶念的无度放逸,也就意味着对善良、平等、慈悲、和平、友爱的放弃。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疯狂无度地破坏地球母亲的结构,拔光地球母亲的毛发(森林)、拆散她的骨骼(矿产),抽干她的血液(石油)、无情地侵占、消灭人类生存的伴侣——动植物......当人类全然不顾家园有限资源的无度开采,和被摧残的环境、大气层、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极寒极热...的警告依然沉迷于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无度享受时,欲望障蔽了人们的眼睛,就看不到灯红酒绿后面蕴含着的灭顶之灾!根本不会去想地球母亲会因组成其身体的各种结构失去和谐,而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透过灾难频发的今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今天所谓的“天灾”,其实都是“人祸”!万物苍生最大、最凶恶、最丑陋的敌人就是人类自己的愚痴。一切不良现象的泛滥、频繁爆发的生态灾难,这个“果”

所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自私、贪婪、黑暗的心!印证了“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这句亘古不变的警世觉言!地球母亲是人类同生共存的唯一家园,当人们为了一己之私,非要争个你高我低、你强我弱,不停地去发动战争、去进行军事演习时,每个“我”字之理都会给家园带来灾难和摧残,别忘了,那一颗颗的导弹都是在摧毁我们自己的家园,因为生态水源、空气、有害物质都是流通的。生灵涂炭的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恐惧、伤害、死亡...,日造杀人之因,必结人杀之果。人们却不知不觉不见战争、科技发展正在把人们引向灭顶之灾的迷途。别忘了,当年科学界的泰山北斗——爱因斯坦,当他看到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后呈现的惨状时,痛心疾首的说:“若知今日,当初我应该做个修鞋匠。”如今这一次又一次的苦果恶报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大家好好想一想爱因斯坦给我们的告诫吧!我们既然同生共存在唯一的家园里,本就是亲人,就应该万众一心的保护地球母亲,这才是唯一灭度对立性、永远消灭战争的保障,除灭尔虞我诈,才会呈现真和谐的果报。所以毛主席说“世界人民大团结才能万岁”!“没有世界各国的和平,绝对没有你国家的安定”!伟人毛主席终身严于律己,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堪称举世之楷模。请记住,勤俭节约是万物长存的保障,也是人类长存的保障,因为人类不可能独自活在这个世界上。故,爱护生态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国界之分、没

有种族之别。风调雨顺乃是民心向善(觉)所至!离开万物一体的真平等心,就没有“觉”字可言。所以人类只有深知:砍一棵树,就如同砍自己一只胳膊;拆一块矿石,就如同拆自己一块骨头;抽一滴石油,就如同抽自己一滴血液……如此感同身受,才能使人停止对家园的恶行,也才能使人远离灾难险径。否则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对立性的累增会把家园毁掉。为什么?害人即害己,只有利人才能益己。南北极的冰川仍在极速融化,极端天气正演变成常态,如果我们再不停止恶行,那么等待我们的必将是更大的苦果恶报。为了我们能够长住久安地生存在人类同生共存的唯一家园,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放下心中的“私”字,灭度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蠢行,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地球上的万物,从点滴做起,过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只有人类万众一心的共同关护地球母亲,共同维护地球母亲的坚固性,地球家园才会风调雨顺,和谐永恒!

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是道家生態環保思想的經典表述。它是由三個相互聯繫的觀點所構成:其一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宇宙之本的「道」,它的最本質特徵,是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創造萬物而不恃其恩德,成長萬物而不為其主宰,有功於萬物而不居功自傲,完全是一個自

中国现代文学的简答题..

1、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答:(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P25 答: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3、第一个十年中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 答: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 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4、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答:(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5、五四新文化运动 P25-26 答:(1)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2)口号:民主与科学 (3)思想启蒙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4)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 答:(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

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 人体和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和气候不能分开,必须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和长寿。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和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还根据这些原则,分析演绎出诊断和治疗等方法。例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或热,就是不正之气,称做“虚邪贼风”。这些不正之气,必须及时回避。至于四时气候有规律的变化,这对人体是有利的,称为“正气”。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正常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举个浅显的病例来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症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医对于养生和治病,密切注意内外环境的相互适应。 3. 人体与地土方宜: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我国幅员广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气候温和,地卑多湿。因而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病症。此外,对一般病的治

基础工业工程学知识培训教材

本科课程设计过程记录报告 (2016至2017学年第1学期) 理论课程:基础工业工程学课程设计 专业名称:工业工程 行政班级: 学号: 姓名: 组号: 指导教师:

报告时刻:2017年6月9日

目录 1课程设计简介 (1) 1.1选题背景 (1) 1.2工作研究理论与方法 (1) 1.3课程设计的安排 (4) 2 纸篮子生产线现状分析及其问题分析 (6) 2.1现行方案 (6) 2.2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2.3 改善措施 (12) 3纸篮子生产线的改善方案 (15) 3.1 改善后工艺程序图 (15) 3.2 改善后的流程程序图 (16) 3.3 改善后的双手分析作业 (17) 3.4改善后秒表时刻研究 (18) 3.5改善后MOD研究 (19) 3.6效果评价 (20) 4 裁剪工位的SOP (22)

5个人工作描述及总结 (23) 参考文献 (25)

1课程设计简介 1.1选题背景 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 通过一学期对基础工业工程书本和课外补充的学习,同学们都对其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了能够考查同学们对工业工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和解决相关的问题的能力,从产品入手对生产流水线进行详细具体分析,依照所学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定的流水线制作纸篮子,使学生们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升学生运用基础工业工程相关知识的技能和提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使同学们熟悉基础工业工程的各种图表绘制,各种数据的处理和差不多的办公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1.2工作研究理论与方法 1.2.1工艺程序分析 工艺程序分析是指以生产系统或工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着手对某一工作系统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和改进之前,对生产系统全过程所进行的概略分析,以便对生产系统进行简略,全面和一般性的了解,从宏观上发觉问题,为后面的流程程序分析,布置和经路分析做预备。

浅析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一)

浅析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一) 摘要: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观念;中国文学 Abstract:“Formulates”intheprocessinthemodernChinaliterature,“idea”thestrengthreallycannotloo kdownupon.Openseverywhereanybook“theChinesemodernhistoryofliterature”,intheconcreteque stion,forinstancetothewriter,theworkappraisal,totheideologicaltrend,theschooljudgment,theresp ectivestandpointisperhapsdifferent,theviewpointdifference,iseveninsharpopposition.Butpenetrat esdivergentthesuperficialinvestigationin-depthprincipleroad,isnotactuallydifficulttodiscovertheyla tentarefollowingsomekind“self-evident”premise,andq uiteonowninitiativetransformsitasthenarrat ionhistory“themeta-language”. keyword:Modernliterature;Literatureidea;Chineseliterature 前言 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discursiveapparatus)。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organizingapparatus)之一。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地缘政治秩序,即前现代-现代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他进而强调:“如果不参照前现代和现代这一配对,就无法理解‘现代性’这个术语”。〖1〗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变革上。这样的历史叙述不单对应了梁启超关于晚清至民国社会“由器物而制度再文化”的渐次变化的论述,〖2〗作为新思潮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本身即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项显著表征;也不仅提示出林毓生描绘的“藉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cultural-intellectualisticapproach)的五四思想的内在特征,〖3〗借用鲁迅的说法,“听将令”的文学必定会打上思想、观念先行的烙印〖4〗,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展露了现代中国文学“创制”过程中某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历史瞬间”,按照竹内好的看法,没有这样的瞬间,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5〗实际上,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历史叙述的依据的“现代文学观念”同时构成了它的合法性基础,两者互相生产、互相支援,形成了一条锁闭而完整的权威历史话语链,离开了权威历史话语的阐释,我们得不出关于这段历史的其它结论。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称为“新文学”,但仍需追问的是,它何以为“新”,即建立“新文学”的合法性基础何在。如此提问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在和所谓“旧文学”相对立的意义来界定“新文学”,而且要求“新文学”于当下显示出面向未来的特征。1920年1月,周作人在一篇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中,引人注目的两次使用了“现代”的概念,他认为“人性的文学”和“人类的文学”是“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品格,也是“新文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基础工业工程 易树平知识点

21世纪工业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基础工业工程

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 制造过程(也称为生产过程)是将制造资源(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也成为生产要素)转变为有形财富或产品的过程。它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行业,如机械、电子、轻工、化工、食品、军工、航天等。 表生产运作类型及其特点 生产方式概念特点分部行业 离散型制造(Intermittent Manufacturing)指以一个个单独 的零部件组成最 终产品的生产方 式。 车间任务型(Job-Shop)生产是指企业生产的同时在 几个车间交叉进行,生产的零部件最终传送到装配 车间装配,装配好的成品由质量部门监测,合格件 出厂交付市场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主要适用于单 件、小批量)。特点是①每项生产任务仅使用整个企 业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资源;②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 方式布置,将功能相同或类似的设备按空间和行政 管理的隶属关系组建生产组织,形成诸如车、刨、 铣、磨、钻、装配等工段或班组。 流水线型(Flow-Shop)生产是指加工对象按事先设 计的工艺过程依次顺序的经过各个工位(工作地), 并按统一的生产节拍完成每一道工序的加工内容的 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其基本特征有:①工作地专业 化程度高,按产品或加工对象生产;②生产按节拍 进行,各工序同时进行作业,重复相同的作业内容; ③各道工序的单件作业时间与相应工作的工作地 (或设备)数比值相等,即流水生产线上各道工序 的生产能力是相等的;④工艺过程是封闭的,即加 工对象全部在线上连续加工,不接收线外加工,且 工作地(设备)按工艺顺序成线状连续排列,加工 对象在工序间单线流动,各工序作业有先后顺序约 束,生产过程连续而均衡地进行。 机械加 工、仪表 仪器、汽 车、服装、 家具、五 金、医疗 设备、玩 具生产 等。 流程型制造 (Flow Manufacturing)指通过对于一些 原材料的加工, 使其形状或化学 属性发生变化, 最终形成新形状 或新材料的生产 包括重复生产(Repetitive Manufacturing,又叫大批量 生产)和连续生产(Continuous Manufacturing),区 别仅在于生产的产品是否可分离。 诸如石 油、化工、 钢铁企 业。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 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 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

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 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新文学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学”(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论,而缺乏具体考察,导致结论往往大而不当。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三篇“导言”中表现出的共性,以求揭示《大系》这套经典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突出贡献。 一、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年 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位编选者在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这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文学史分期意识。 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的开头写道:“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的创作小说出现”[1](P1),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被他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鲁迅在《小说二集·导言》的开头、郑伯奇在《小说三集·导言》的第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把《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学孕育的文化语境,把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新文学的开端,他们对新文学的讨论都是以此为起点的。由此看来,三位编选者对“新文学”这一概念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即他们都视“新文学”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新生”事物,1917年便是它诞生的时机。 从“新文学”概念的运用方面来看,这一概念中十分重要的限定词“新”具有核心意义。它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对自己倡导的文学运动所产生的“文学”的基本态度。“新”与“旧”潜在的二元对立思想使他们积极主张“新”而坚决反对“旧”,即传统中国文学。这种对“新”的事物的追求和张扬在文学转型时期具有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义曾经指出:“转型的基本含义是弃旧求新,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好的’思想逻辑,并且几乎成了这个世纪文学界的一种思维定式。应该承认,这种逻辑和定式在转型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尤其在转型初期或受某种非文学力量压抑而中

(完整word版)中医整体论

中医整体论 中医自古以来就整体观念指导看病和用药,为此我们引入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五脏六腑学说”。这些理论帮助我们中医整体论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下面我从医学理论、发展趋势、和药学理论三个角度谈一下自己的中医整体观。 从医学角度来说,中医擅长调理,讲究以整体观念去分析和治疗疾病。中医讲究平衡,认为人体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机体。西医讲究对症下药,偏向于局部,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很快的缓解病情,但是很难根治病情,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医治。人体如同一条河流,涨水之时为了防止河水溢出,加高堤坝是最简单和快速的方法,但是这也是我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最佳选择应该是疏通河道,这是中医里面的治未病,在涨水之时不适合疏通河道,我们可以选择分流,这是中医里面的驱邪气,使机体达到平衡。自古以来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从此可以看出单纯靠加高堤坝是不可取的,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疏通人体各个器官才是长久之计。正是看到局部医学的局限性,西方医学也开始走整体医学的路线。 从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看,当下比较流行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其实走的就是整体路线,虽然他们和中医的整体观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整体理念是一样的,他们现在走是小局部的整体医学,可能只针对某单一病症进行各项指标的整体分析,但是对西医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也从侧门验证了中医整体医学的科学合理性。中医是经验

医学,它是靠无数的临床实践累积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所以中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限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并不能够全面的解释中医里面的 一些医学原理,但是这不是我们否认它科学性的理由,正如在古代我们不知道水和氧气的分子结构和他们在身体中的作用机理但是我们 知道我们人体离开了他就不能活,我们不能够因为不知道水是什么而不喝水或者拒绝呼吸。这就像现在的中医,我们知道他能够治病,他具体在身体怎么治病我们只能够从宏观角度去概括,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把病人的病治好。所以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中医。 从药学作用机理分析中医整体论。中药主要以天然药物为主,天然药物往往成分复杂,而且各个组分含量较低,限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往往难以从机理上明确的把每一味药解释清楚,即使用所谓的西方理论解释清楚,我觉得这也只是暂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加微观的理论,也许这些理论会让我们对药物的作用机理更加明确,让我们感觉更加科学。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去否认以前我们取得的医学成就。根据中医整体论,中药的主要作用可能并不是像西药一样去强行逆转某一个表面现象,而是从利用中药里面的微量成分诱导机体达到动态平横,也许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平横体,它受到各种酶、递质、盐以及其他体内物质调节。而体内也有一些产生这些物质的器官或者腺体,正常情况下,当某种物质达到合理的量时,体内腺体就会停止产生该物质。当收到外界影响,导致机体物质失去平衡时,人体就会产生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使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晚清时期,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即“三界革命”。 1、“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 “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新文体”:粱启超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 3、“小说界革命” 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

【推荐】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推荐】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在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精华,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

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运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中记载:天暑诮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胱,由为溺与气。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体表,皮肤

基础工业工程知识点

《基础工业工程》课后习题 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 1、企业的生产运作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一)离散型制造企业:(1)车间任务型生产:①每项生产任务仅使用整个企业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资源②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方式布置。(2)流水线型生产:①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按产品或加工对象组织生产②生产按节拍进行,各个工序同期进行作业,重复相同的作业内容③各道工序的单件作用时间与相应工序的工作地(或设备)数比值相等④工艺过程是封闭的。 (二)流程型制造企业:流程型制造是指通过对于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使其形状或化学属性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形状或新材料的生产方式。 (三)重入离散型制造企业:重入型制造是指产品或零件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机器(至少一台)重复加工两次以上。 (四)服务型企业:必须以为人们提供服务,以社会服务为中心组织生产,努力使顾客满意。 2、企业生产运作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浪费严重,无效劳动普遍存在,现场环境较差。 3、生产率从本质上讲反映的是什么? 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4、生产率测评的意义是什么? ①定期或快速评价各种投入资源或生产要素的转换效率及系统效能,确定与调整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适宜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和经营管理方针,保证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②合理确定综合生产率目标水平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调控系统,制定有效提高现有生产率水平、不断实现目标要求的策略,以确保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好或满意的产出。③为企业或组织的诊断分析建立现实可行的“检查点”,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出系统绩效的“瓶颈”和发展的障碍,确定需优先改进的领域和方向。④有助于比较某一特定产业部门或地区、国家层次中不同微观组织的生产率水平及发展状况,通过规范而详细的比较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提高与发展方案和相应的措施,以提高竞争力,求得新的发展。⑤有助于决定微观组织内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相对绩效,实现系统内各部分、各行为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和工作的协同有序,从而保证集体努力的有效性。 5、生产率测评的种类与方法有哪些? (一)按生产系统投入资源或要素范围分类: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设备生产率,能源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成本生产率。(二)按生产系统的运作结果分类:狭义生产率,广义生产率。(三)按生产率测评层次和对象分类:国民经济生产率等。(四)按生产率测评的方式分类:静态生产率,动态生成率指数。 6、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有哪些? 外部:①全社会管理者和职工对提高生产率的态度;②提高生产率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要素。内部:①工厂布置、机器和设备②成本会计和降低成本的技术③生产的组织、计划和控制④人事策略

浅谈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

浅谈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从白话文学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迄今为止,我们对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而曹万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次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中还是一次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将大大加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方式,从而打开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片天地。 我们可以把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看作是一种视角的变化,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围的限定。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从根本上是现代文学的本体书写,它实际上是在文学史的层面上回归“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文学性”来说,现代汉语是现代文学最明显的表征,也是其最深层的本质。现代汉语不仅把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区别开来,也把现代文学和其它语言的文学区别开来,它是现代文学最为简明的标志,通过这一标志我们能够轻易地把现代文学识别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学的“文学性”从深层上受制于现代汉语的诗性,所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可以说是真正潜入了现代文学的“文学”层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问题。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还可以解决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旧体诗词是否可以入史的问题、翻译文学的性质问题、港台文学的归属问题、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差异性问题等。当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模式上太过于陈旧,太过于沿袭,太没有自己的理论了,而《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就是一本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语言模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与其它模式比如阶级模式、审美模式、社会学模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们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过去不论是阶级模式的,还是审美模式的以及社会学模式的文学史,都不注重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意义,都不注重现代汉语的诗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文学的语言实际上被置于极其无关紧要的地位,现代汉语完全被当作了形式的因素。现在,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文学,则弥补了这些缺陷,也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以一种更为完整的形态呈现出来。 文学史标准也是这本《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一个突破,曹万生主张以“人文性、审美性、现代汉语文学性三者统一”为标准,把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分为先导期(1898—1916)、成形期(1917—1927)、成熟期(1928—1949)、转型期(1949—1976)、繁荣期(1976—1989)、多元期(1989—2006),这是对1898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史规律的一种新的把握。同时,这本文学史在体例上设计了重要命题及相关文献,便于读者加宽视野,阅读书目及思考题的设计,方便了学生,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当然,从现代汉语这一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毕竟是初步尝试,还有很多艰难的工作要做,作为教材,它有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在体例、观念、范围和思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有很多新的东西,给人以新鲜的感受,但也不乏缺憾,比如一些章节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贯彻现代汉语的视角。我相信:随着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一些结论取得共识之后,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更加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思路清晰、称得上是经典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出现。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 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 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 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 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般说来,各组成部分(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本质的联系称之为结构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谓之系统。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人类对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同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辅相成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

《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知识一

《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知识1 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后期主倡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其文学主张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属于文化复古主义。在鲁迅和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新文学阵营的声讨下名存实亡,后于1933年《学衡》终刊。 甲寅派1925年出现的一个复古守旧的文化派别,因《甲寅》杂志复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张士钊(段琪瑞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提倡尊孔读经,主张言文分离,压制学生运动,维护封建教育,遭到新文学派的批判和打击。

浅谈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试述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鲁迅,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整个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他也因为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灵魂”,下面我就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做出阐述。 一、鲁迅对现代小说的贡献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最重要的开拓者,其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与成熟。“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里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家炎先生如是说到。 鲁迅的作品率先使用白话文,变革小说体制,开创了小说创作新时期的先河。作品《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拒绝深奥的文言文,语言平实无华,通俗易懂,格式别致新奇,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呐喊》《彷徨》中大量的心理意识描写,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白描、抒情、讽刺各显身手,无不展示出了鲁迅出色的文学功底,也为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不仅如此,鲁迅还广泛吸收借鉴了尼采、果戈里、契科夫等外国作家的思想成分,将其融入中国艺术传统中,并以现实主义为主,汲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元素,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狂人日记》中,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就是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首先,狂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其次,狂人自身的病态心理描写,荒诞不羁的言行举止,匪夷所思的一言一行,错杂而无章法,真实,准确。作者对狂人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联想夸张甚至歪曲的荒谬妄想,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巧妙运用,将一个真实的迫害妄想症患者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的小说里常常充斥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总是包含在作品总的基调或者倾向中。在《孔乙己》中作者用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孔乙己的一生,孔乙己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最终不幸惨死,咸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中医学还通过“阴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五千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柩·百病始生》)。这种病因学、发病学的整体观,对医疗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三、整体观念与诊断:在诊断学上,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