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精讲精练 第2章第3讲 物质的量(学生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精讲精练 第2章第3讲 物质的量(学生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精讲精练 第2章第3讲 物质的量(学生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精讲精练 第2章第3讲 物质的量(学生版)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三节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和碳12原子质量的1

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s 即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

m (碳12)×

1

12

(2)H 2和O 2生成水的反应中,H 2、O 2和H 2O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2。 (3)1个O 2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1个Na +

中含有11个质子,10个电子。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2)表示:符号为N A ,通常用6.02×1023_mol

-1

表示。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n =N N A 。

二、摩尔质量

1.将下列符号与文字连线。

①1 mol H A.1摩尔氢离子

②1 mol H+B.1摩尔氢气分子

③1 mol H2C.1摩尔氢原子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 mol氢约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 (2)1 mol CaCl2含有1 mol Cl-()

(3)1 mol电子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 (4)1 mol H2O含有1 mol H2和1 mol O() (5)32 g O2中含有6.02×1023个氧原子() (6)98 g H2SO4中共含有7 mol原子() 3.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6.02×10 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B.12 g 12C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值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物质是1 mol D.1 mol氯含有6.02×1023个氯分子4.请将下列物质中所含N原子的数目按由多到少顺序排列(填序号)。

①14 g N2②72 g NH4+③3 mol NO气体④6.02×1023个NH4NO3⑤150 g尿素CO(NH2)2

关于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应用的注意事项

概念应用注意事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摩尔只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也可以是特定组合,如1 mol NaCl

阿伏加德罗常数(1)N A的基准是0.012 kg 12C中的碳原子个数

(2)N A是一个实验值,现阶段常取6.02×1023作计算

摩尔质量(1)适用于任何一种微观粒子

(2)纯净物和混合物都有摩尔质量,混合物的摩尔质量一般称为平均摩尔质量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C.1 mol H2O的质量等于N A个H2O分子质量的总和(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D.SO2-4的摩尔质量为96 g

(1)判断有关概念要注意:指向性——粒子的具体化;恒久性——相对分子(原子)质量、摩尔质量不随粒子的增多而变化;一致性——物理单位与指代物质及概念要一致。

(2)物质的摩尔质量(M)与1 mol物质的质量(m)以及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M r)是不同的。如水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 mol H2O的质量为18 g,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三者单位不同,分别是g/mol、g和1。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粒子数目之间的相关计算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28 g氮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 A

B.4 g金属钙变成钙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 A

C.1 mol O2分子的质量等于1 mol氧原子的质量

D.24 g O2分子和24 g O3分子所含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1)对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题目,在进行计算时通常使用近似值6.02×1023 mol-1,当进行概念表达或判断时,只能用N A来表示粒子数目,否则不正确。

(2)计算M时,M、n、m必须对同一种粒子而言,如已知m(MgCl2)、n(Cl-),求MgCl2的M,要先根据n(Cl-)求出n(MgCl2), 再求M(MgCl2)。

1.(对应考点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尔是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B.1 mol氢的质量是2 g

C.O2的摩尔质量是32 g D.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粒子

2.(对应考点一)[双选题]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A.1 mol OH-的质量为17 g 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 g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23

6.02×1023

g 3.(对应考点二)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说法错误的是()

A.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B.0.5 mol 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

C.1 mol H2O含有的H2O分子数目为N A D.0.5N 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4.(对应考点二)1.28 g某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1.204×1022,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A.64 g B.64 C.64 g/mol D.32 g/mol

5.(探究题)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反应Mg+H2SO4===MgSO4+H2↑(1 mol Mg置换出1 mol H2),设计测定镁原子摩尔质量的实验,简易装置如图,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质量为0.24 g。镁条完全反应后,用量筒收集水,体积为0.25 L(已知此条件下H2的密度为0.08 g/L)。

(1)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镁的摩尔质量。

(3)若将铜丝换成铁丝,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偏小还是不变?

(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其符号为n,单位为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数值与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符号为N A,通常用6.02×1023 mol-1表示。

(3)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当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4)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n=N

N A=m

M。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氢约含有6.02×1023个粒子B.H2的摩尔质量是2 g

C.1 mol O2的质量是32 g,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 A

D.2N A个H2SO4分子的摩尔质量为196 g/mol

2.[双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 g B.18 g水的物质的量为1 mol

C.O2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

D.1 mol CO的质量为28 g/mol

3.科学家发现一种化学式为H3的氢分子。1 mol H3和1 mol H2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B.原子数C.质子数D.电子数

4.a mol H2SO4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A.(a/4b) mol-1B.(b/a) mol-1C.(a/b) mol-1D.(b/4a) mol-1

5.2011年7月中国发射了“天宫一号”太空舱,火箭发射的燃料有很多,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 g B.6.02×1023个偏二甲肼分子的质量为60 g

C.1 mol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 g/mol D.6 g偏二甲肼含有N A个偏二甲肼分子

二、非选择题

6.请填写下表:

物质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质量分子或离子数目

SO2 2 mol

SO2-4 6.02×1022

7.2.5 mol Ba(OH)2中含有个Ba2+,含有个OH-,2.5 mol Ba(OH)2的质量是g。含有1.204×1024个OH-的Ba(OH)2的物质的量是。

8.(11分)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有的质量。

(1)已知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则NH3的摩尔质量为。

(2)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已知a g某气体中含分子数为b,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3)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已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b g,则铁的摩尔质量为。

第二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1)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是气态、液态和固态。在测量其量时,固体易测其质量,液体和气体易测其体积。

(2)气体物质体积的大小主要与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

(3)1 mol H2、O2、H2SO4、Fe的质量分别为2_g、32_g、98_g、56_g,0℃,101 kPa下其密度分别为0.089 g/L、1.429 g/L、1.831 g/cm3、7.86 g/cm3,则1 mol四种物质的体积分别为22.4_L、22.4_L、53.5_cm3、7.12_cm3。

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

3.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符号:V m,单位:L/mol(或L·mol-1)和m3/mol(或m3·mol-1)。

2.计算公式

V m=V n。

3.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因素

(1)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取决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体积越大,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1.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体积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 .气体的分子大小不同 B .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不同 C .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同 D .气体的性质不同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 )

(2)在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物质的体积都是22.4 L( )

(3)在标准状况下,22.4 L H 2和N 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约为1 mol( ) (4)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相等( ) 3.将下列物理量与相应的单位连线。 物理量 单位 (1)物质的量 A .L/mol (2)摩尔质量 B .g/mol (3)气体摩尔体积 C .mol (4)阿伏加德罗常数

D .mol -

1

4.在同温同压下,A 容器中盛有H 2,B 容器中盛有NH 3,若使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之比是( )

A .2∶1

B .1∶2

C .2∶3

D .1∶3

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及相关计算

1.使用22.4 L/mol 时的注意事项

(1)条件:必须为标准状况,因此使用时,一定要看清气体所处的状况。

(2)物质状态:必须为气体。如水、酒精、四氯化碳等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 (3)数值:22.4 L/mol 是近似值。 2.适用范围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是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为混合气体,如标准状况下0.2 mol H 2与0.8 mol O 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 3.计算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V m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m n =ρ·V n =ρ·V

n =V m ·ρ=22.4ρ g/mol(标准状况,ρ:g/L);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V m ·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V m

·M 。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水的体积是22.4 L

B.1 mol氢气所占的体积一定是22.4 L

C.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Cu原子所占有的体积约是22.4 L

D.标准状况下,28 g N2与CO的混合气体,体积为22.4 L

进行有关计算或判断时常出现的错误

(1)忽视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状态是否是气态,如水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态,计算该条件下的体积时就不能应用22.4 L/mol。

(2)忽视气体所处的状态是否是标准状况,如计算25℃,101 kPa下氢气的体积时不能应用22.4 L/mol。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相同条件

结论

公式语言叙述

T、p相同n1

n2=

V1

V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T、V相同p1

p2=

n1

n2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n、T相同p1

p2=

V2

V1

物质的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T、p相同ρ1

ρ2=

M1

M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

T、p、V相

同M1

M2=

m1

m2

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其摩尔质量与质量成正比

[例2]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气体的温度和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B.O2比O3质量小

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D.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物质的量在计算中的桥梁作用

在计算粒子数、质量、气体体积时,要突出物质的量这一核心,它是其他物理量之间换算的桥梁,通常模式是:已知一个物理量――→求算

物质的量――→求算

另一个物理量。

1.(对应考点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 .1 mol 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 .标准状况下,1 mol 四氯化碳所占的体积是22.4 L

D .标准状况下,22.4 L 的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2.(对应考点一)在标准状况下,与12 g H 2的体积相等的N 2的( )

A .质量为12 g

B .物质的量为6 mol

C .体积为 22.4 L

D .物质的量为 12 mol 3.(对应考点二)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H 2和CO 2气体,具有相同的( ) A .分子数 B .原子数 C .质量 D .摩尔质量

4.(对应考点二)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可忽略不计)。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

5.(探究题)对一定量气体体积的探究。 (1)已知1 mol 不同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

化学式 条件 1 mol 气体体积/L

H 2 0℃,101 kPa 22.4 O 2 0℃,101 kPa 22.4 CO 0℃,101 kPa 22.4 H 2 0℃,202 kPa 11.2 CO 2 0℃,202 kPa 11.2 N 2 273℃,202 kPa 22.4 NH 3

273℃,202 kPa

22.4

(2)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 。

②1 mol 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体积 (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定”)相等。 (3)理论依据:相同条件下,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几乎相等,原因是: ① ;② 。 (4)应用:在标准状况下,4 g O 2的体积为多少升?(写出计算过程)

(1)物质的体积大小主要取决于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

(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3)气体摩尔体积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为V m。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随温度和压强的改变而改变,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 L/mol。

(4)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V=V m×n。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2 g O2占有的体积约为22.4 L B.22.4 L N2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氮分子

C.在标准状况下,22.4 L水的质量约为18 g

D.22 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Cl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双选题]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子数相同的是()

A.5 L Cl2与5 L HCl

B.36 g H2O与标准状况下44.8 L CO2

C.在25℃和1.01×105 Pa 时,等体积的空气与H2

D.0.2 mol O2与标准状况下2.24 L水

4.[双选题]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两种物质的量相同的单质气体之间的关系()

A.体积都是22.4 L B.具有相同的体积

C.都是双原子分子D.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目

5.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原子数相等B.密度相等C.质量相等D.摩尔质量相等

二、非选择题

6.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气和硫化氢(H2S)气体的质量比为;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体积比为,其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比为;若二者氢原子数相等,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7.某常见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 g·L-1。

(1)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若该气体的分子式为A 2型,其名称为 ; 若该气体的分子式为AB 型,其名称为 。

8.现有m g 某气体,它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M g/mol 。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则:

(1)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 。 (2)该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 个。 (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 (4)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 g/L 。

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其计算式为: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的第一步操作是调零,称量时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3)实验室欲配制下列溶液。请填空:

①配制100 g 40%的NaOH 溶液,需用托盘天平,称量40 g NaOH ,然后加入60 g 水,搅拌均匀即可。 ②配制1 L 溶液中含有1 mol NaOH 的溶液,需用托盘天平称量40 g NaOH ,然后加入水至溶液体积为1 L 。

一、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

用来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 2.符号及单位

符号为c B ,常用单位为mol/L(或mol·L -

1)。 3.计算公式 c B =n B V 。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 L溶液中含有1 mol溶质,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mol/L()

(2)用1 L水溶解40 g NaOH所得溶液浓度为1 mol/L()

(3)从1 L 0.1 mol/L的NaCl溶液中取出5 mL,NaCl溶液的浓度仍为0.1 mol/L()

(4)1 mol/L的H2SO4溶液中H+的浓度也是1 mol/L()

2.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

①温度、②浓度、③容积、④压强、⑤刻度线这五项中的()

A.②④⑤B.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③⑤

3.硫酸镁和硫酸铝溶液等体积混合后,铝离子浓度为0.1 mol/L,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3 mol/L,则混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为()

A.0.15 mol/L B.0.3 mol/L C.0.45 mol/L D.0.2 mol/L

4.思考:(1)将1 mol NaCl分别溶于1 L水中,溶于一定量水中配成1 L溶液,所得到的溶液浓度相同吗?

(2)为什么要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3)配制过程中转移时不慎将溶液洒到瓶外,有什么误差?如何处理?

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根据定义式简单计算

(1)已知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量,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 ①若已知溶质质量:

②若已知溶液中某粒子的个数:

(2)一定体积的气体(标准状况)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①若已知溶液的体积:

②若已知溶液的密度:

[假定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 g/mol ,V L(标准状况)该气体溶于1 L 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cm -

3] c =n V =V

22.4MV +22 40022 400ρ= 1 000 ρV

22 400+MV

(mol/L)。 2.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换算公式为:c =1 000ρw

M ,

公式的推导如下:

设溶液的体积为1 mL ,密度为ρ g·cm -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 。 (1)溶质的质量m (溶质)=m (溶液)·w =ρ×1×w =ρw (g)。 (2)溶质的物质的量n =m (溶质)M =ρw M (mol)。

(3)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 =n

V =ρw

M 11 000=1 000ρw M

(mol/L)。 3.溶液的稀释或混合计算

(1)将浓溶液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和质量都保持不变。存在等式: c (浓)·V (浓)=c (稀)·V (稀), m (浓)·w (浓)=m (稀)·w (稀)。

(2)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相混合,混合后,溶质的总物质的量(或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和(或质量之和)。存在等式:

c 1·V 1+c 2·V 2=c (混)·V (混), m 1·w 1+m 2·w 2=m (混)·w (混)。

[例1] 密度为d g/cm 3的溶液V mL 含有摩尔质量为M 的溶质m g ,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 ,质量分数为W %,下列表示式不.

正确的是( ) A .c =1 000m /(VM ) B .m =d ·V ·W /100 C .d =cM /(10W )

D .W %=(cM /1 000d )%

(1)进行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时,各种情况下最终落脚点是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c =n

V ,要充分

利用有关物质的量的各种计算公式,发挥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

(2)用公式c =1 000ρw

M

进行换算时,要注意ρ的单位为g/L ,c 的单位为mol/L 。

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时的误差分析

1.容量瓶的构造

(1)标注:温度、容积、刻度线。

(2)常用规格:100 mL 、250 mL 、500 mL 及1 000 mL 。 2.容量瓶的使用 (1)检漏: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检查的方法是: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2)使用容量瓶注意“五不”:

①不能溶解固体;②不能稀释浓溶液;③不能加热;④不能作反应容器;⑤不能长期贮存溶液。

3.配制溶液时的误差分析

(1)误差分析(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

可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过程分析

对c的影响

m V

称量过程误

差分析

称量时间过长减小-偏低

用滤纸称NaOH固体减小-偏低

物质、砝码位置放反(使用了游码) 减小-偏低

配制过程误

差分析

移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水不变不变无影响

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洒落减小-偏低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减小-偏低

未冷却到室温就注入定容-减小偏高

定容时水加多后用滴管吸出减小-偏低

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增大偏低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减小偏高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增大偏低

(2)仰视或俯视刻度线图解:

①仰视刻度线(图1)。由于操作时是以刻度线为基准加水,从下向上看,最先看见的是刻度线,刻度线低于凹液面的实际读数,故加水量偏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结果偏低。

②俯视刻度线(图2)。与①恰好相反,刻度线高于凹液面的实际读数,使得加水量偏小,结果偏高。

[例2]实验室欲用NaOH固体配制1.0 mol/L的NaOH溶液240 mL:

(1)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称量②计算③溶解④摇匀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⑧冷却⑨摇动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本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

(2)某同学欲称量NaOH的质量,他先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烧杯的实际质量为g,要完成本实验该同学应称出g NaOH。

(3)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4)在配制过程中,其他操作都是正确的,下列操作会引起误差偏高的是。

A.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洒到容量瓶外面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

D.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1)选择容量瓶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所配溶液的体积等于或小于容量瓶的容积。因为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配制溶液时要根据溶液的体积选择匹配的容量瓶。

(2)转移溶液时若有液体遗失,要重新配制;定容时加蒸馏水,一旦超过刻度线,要重新配制。

(3)定容后必须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下降是由于一部分溶液附在了管壁和塞子上而浓度是固定的,不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否则浓度偏低。

1.(对应考点一)将4 g NaOH溶于水配成50 mL溶液,取出5 mL,这5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2 mol/L B.1 mol/L C.0.1 mol/L D.0.05 mol/L

2.(对应考点一)5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4.4 mol/L,密度为1.24 g/mL的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A.35% B.70% C.17.5% D.0.035%

3.(对应考点二)如图表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的部分操作示意图,其中有错误的是( )

4.(对应考点二)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配制盐酸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俯视刻度线

B.配制盐酸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C.称量4 g NaOH配制0.1 mol/L NaOH溶液1 000 mL时,砝码错放左盘

D.NaOH溶解后未经冷却即注入容量瓶至刻度线

5.(实验题)下图为配制250 mL 0.2 mol/L Na2CO3

溶液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称得Na2CO3g。

(2)玻璃棒在②③两步中的作用分别

是、。

(3)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A.某同学在第⑧步观察液面时俯视;

B.没有进行操作步骤④和⑤;

C.在第⑤步不慎有少量液体流到容量瓶外。

(1)物质的量浓度是用来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符号为c B,单位为mol/L。

(2)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c=n

V,V指的是溶液的体积。

(3)溶液稀释或混合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用公式表示为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有: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一、选择题

1.对1 mol/L的Na2SO4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含有1 mol Na2SO4B.1 L溶液中含有142 g Na2SO4

C.1 mol Na2SO4溶于1 L水

D.从1 L该溶液中取出500 mL以后,剩余溶液的浓度为0.5 mol/L

2.下列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与50 mL 1 mol/L AlCl3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

A.150 mL 1 mol/L的NaCl溶液B.75 mL 2 mol/L的NH4Cl溶液

C.150 mL 3 mol/L的KCl溶液D.75 mL 2 mol/L的FeCl3溶液

3.将标准状况下密度为ρ的a L HCl(g)溶于1 000 g水中,得到盐酸的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ρ

22.4mol/L B.ab

22 400mol/L C.ab

22 400+36.5a mol/L D.

1 000ab

22 400+36.5a

mol/L

4.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 mol/L的NaOH溶液950 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OH 的质量分别是()

A.950 mL,76.0 g B.500 mL,80.0 g C.1 000 mL,80.0 g D.1 000 mL,76.0 g

5.在100 mL的溶液中溶有0.1 mol NaCl和0.1 mol MgCl2,此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3 mol/L B.2 mol/L C.0.3 mol/L D.0.2 mol/L

二、非选择题

6.将24.4 g 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其密度为1.219 g/mL。

(1)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该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7.实验室配制500 mL 0.2 mol/L的Na2SO4溶液,实验操作步骤有:

A.在天平上称出14.2 g硫酸钠固体,把它放在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使它完全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B.把制得的溶液小心转移至容量瓶中;

C.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注入容量瓶,并轻轻振荡;

E.将容量瓶瓶塞塞紧,充分摇匀。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填编号)。

(2)本实验用到的基本仪器已有烧杯、天平(带砝码)、镊子、玻璃棒,还缺少的仪器

是、、。

(3)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填编号)。

a.某同学观察液面的情况如右图所示

b.没有进行上述操作步骤D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d.砝码上沾有杂质

e.容量瓶使用前内壁沾有水珠

8.如下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盐酸

分子式: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

密度:1.19 g/cm3

HCl的质量分数:36.5%

(1)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2)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溶液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A.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B.溶液的浓度

C.溶液中Cl-的数目D.溶液的密度

(3)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盐酸和蒸馏水配制5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400 mol/L的稀盐酸。该学生需要量取mL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4)①假设该同学成功配制了0.400 mol/L的盐酸,他又用该盐酸中和含0.4 g NaOH的NaOH溶液,则该同学需取mL盐酸。

②假设该同学用新配制的盐酸中和含0.4 g NaOH的NaOH溶液,发现比①中所求体积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是。

A.浓盐酸挥发,浓度不足B.配制溶液时,未洗涤烧杯

C.配制溶液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D.加水时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出

第四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铝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6H+===2Al3++3H2↑,

反应的还原剂是Al,氧化剂是H2

SO4。

(2)在标准状况下,46 g钠和足量的水反应,则生成H2的质量为2_g,即2 mol钠和足量的水反应,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其体积为22.4 L。

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实验探究

铝与盐酸、NaOH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铝片溶

解;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

发出爆鸣声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铝片溶

解;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

发出爆鸣声

有关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2Al+

6HCl===2AlCl3+3H2↑

离子方程式:2Al+6H+

===2Al3++3H2↑

化学方程式:2Al+2NaOH+

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2OH-+

2H2O===2AlO-2+3H2↑

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与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与各化学计量间的关系

2Na+2H2O===2NaOH+H2↑

质量之比:46 g ∶36 g ∶80 g ∶ 2 g

计量数之比: 2 ∶ 2 ∶ 2 ∶ 1

扩大N A倍:2N A∶2N A∶2N A∶N A

物质的量之比: 2 mol ∶ 2 mol ∶ 2 mol ∶ 1 mol

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粒子个数之比,也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还等于体积之比。

1.铝制容器能否用来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铝和盐酸、NaOH溶液的反应中,铝都失去电子()

(2)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NaOH溶液与过量Al反应,产生H2的物质的量相等()

(3)铝与NaOH溶液反应中,每转移3 mol e-,就生成1.5 mol H2()

(4)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质量之比()

3.连线题。

4.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是否物质的物质的量也守恒呢?

铝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比较

1.反应原理

(1)铝与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Al是还原剂,HCl是氧化剂。

(2)铝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①2Al+6H2O===2Al(OH)3+3H2↑;②Al(OH)3+NaOH===NaAlO2+2H2O。

总反应为:2Al+2NaOH+6H2O===2NaAlO2+3H2↑+4H2O,Al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

2.“量”的关系

(1)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2)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2的体积比为1∶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与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混合物分离的主要物理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与分液等;混合物分离的主要化学方法:沉淀法等。 需要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化学方法中需要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提纯及分离提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精确解读】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用方法如下表: 分离和提 纯方 法 适用范围举例 物理方法过滤法固体与液体分离蛋白质的提纯 蒸发浓缩 法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提取食盐溶液中的NaCl 结晶、重结 晶法 混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和KNO3混合物分离蒸馏、分馏沸点不同的液体分离乙醇和乙酸,石油分离

络合法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可形成络合物分离Al2O3和ZnO 【精细剖析】 1.分离或提纯时,若需要加入试剂,试剂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①所选试剂一般只和杂质反应; ②操作不应引入新的杂质; ③不减,即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④易分,即欲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应容易分离 ⑤易得,试剂应尽可能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 2.还必须做到以下“三必须”: ①所加除杂质的试剂必须“过量”,只有过量才能除尽欲除杂质; ②由过量试剂引入的新的杂质必须除尽; ③分离和除杂质的途径必须选择最佳方案; 3.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固混合分离型:加热(包括灼烧、热分解和升华)、结晶(重结晶); ②固-液混合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 ③液-液混合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渗析; ④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包括(I)采用液体净化剂时--用洗气瓶;(Ⅱ)采用固体净化剂 时--用干燥管或反应管; 【典例剖析】空气吹出法工艺,是目前“海水提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 【剖析】苦卤中含有溴,在酸性条件下通入氯气,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单质,吹入空气,将溴分离出来,然后溴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HBr和硫酸,再通入氯气,生成溴,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一

第一单元物质的量(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摩尔的意义,了解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与式量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摩尔质量的计算。 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对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2.运用摩尔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点燃 引入:问学生反应 C + O2 ===== CO2所表达的意义? 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微观粒子(1)在实验室里,拿一个原子和一个分子反应,容易做到吗? 一般用质量:1克 1克 2克是否容易做到呢? 反应是按比例: 12克 32克 44克 --------宏观质量 (2)怎样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里含有多少个微粒? (3)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科学家统一确定了一个新的 物理量-----物质的量,它将微粒与质量联系起来了。 【板】一、物质的量: 【投影】物理量单位符号 长度米 m 质量千克 Kg 时间秒 s 电流安培 A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K 发光强度坎德拉 cd 物质的量摩尔(mol) n 学生阅读:摩尔的概念。(请看书本第6页最后一节。) 分析讲解:(比喻)一打铅笔---12支;一箱易拉罐可乐---24瓶;一盒粉笔---50支。 为什么要定12克---数值与原子量同阿伏加德罗常数 12克C-12 所含原子数。 学生计算得出NA--- 12/1.997×10-26 6.02×1023 阿伏加德罗常数(精确值)与6.02×1023(近似值)的关系就象π与3.14一样。 引导学生看书:P7(图1-5)1摩尔碳;1摩尔硫;1摩尔P;1摩尔K2Cr2O7的体积。 【提问1】1摩尔金刚石约含碳原子数?1摩尔O2中约含分子数?1摩尔H2O中约含分子数?【板】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3、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1 (近似值) 【强调】使用摩尔应注意:1摩尔碳原子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每摩尔碳原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碳原子。 【提问2】1摩尔氯气中含有多少个微粒?个氯分子。 【强调】一般说多少摩尔物质,指的是构成该物质的微粒。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讲解大全

物质的量讲义 (一) 一、概念 1.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符号:n (3)单位:摩尔(mol) 2.摩尔 (1)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 (2)符号:mol (3)说明:①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不能是宏观物质名称,例:不能说1摩氢、1摩氧,因这样说指哪种微粒不明确。 ②常见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或它们特定的组合 ③当有些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时,可以省略其名称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含义:实验测定12g12C中碳原子的个数 (2)符号:N A (3)单位:个/mol (4)说明:①N A的基准是12g碳-12中的原子个数 ②12C不仅是摩尔的基准对象,而且还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 ③N A是一个实验值,现阶段常取6.02×1023作计算 ④要注意N A与6.02×1023的区别 4.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1 (4)说明:①使用范围:A.任何一种微观粒子 B.无论是否纯净 C.无论物质的状态 ②与式量的比较:式量无单位 ③与1mol物质的质量的比较: 5.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 V (2)符号: m (3)单位:L·mol-1 (4)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①标准状况:0℃、1atm即1.01×105Pa ②理想气体:A.不计大小但计质量 B.不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③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22.4L·mol-1 (5)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大小(物质的本性) ②结构微粒之间距离的大小(温度与压强来共同决定) ③结构微粒的多少(物质的量的大小) 6.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2)符号:c (3)单位:mol·L-1

2020届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注:①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②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物质的量一、教材简析与教材处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选自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量》。他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学习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mol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的全过程,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联系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能力与方法目标(2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该你那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A 、养成自然学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B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集合粒子、A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隐含着这种思想:粒子粒子,即把单个粒子的称量转化为粒子集合的称量,从而间接地求出单个粒子的质量。以“称量一粒米”为背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设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具体思路: 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学生提出可能的答案归纳处理粒子计算方法 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联系其他物理量掌握微粒数的计算 提出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 B、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以旧的物理量引入,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网络。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能 力。. 引 入物质的量的概回忆原有的物理 掌握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强调概念的内涵 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 三、主要教学程序设计)物质的量的引入(1情景1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计算

高一化学第一章计算能力题专项训练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的是() A.将40gNaOH溶于1L水所得的溶液B.将80gSO3溶于水并配成1L的溶液 C.将0.5mol/LNaNO3溶液100ml 加热蒸发掉50g 水的溶液 D.含K+2mol 的K2SO4溶液2L 2、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 B.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 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2H6 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 3、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14%的KOH 溶液,若将其蒸发掉50g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恰好扩大一倍,体积变为62.5ml,则浓缩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2.2mol/L B.4.0mol/L C.5.0mol/L D.6.25mol/L 4、标准状况下的aLHCl(g)溶于1000g 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a /22.4 mol/L B.ab/22400 mol/L C.ab/(22400+36.5a ) mol/L D.1000ab/(22400+36.5a) mol/L 5、在标准状况下,与12gH2的体积相等的N2的() A.质量为12g B.物质的量为6mol C.体积为22.4L D.物质的量为12mol 6、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 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氧原子数C.氮原子数D.质量 7、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L,质量为20g。此混合气体中C和O 两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A.3:4 B.4:3 C.2:1 D.1:2 8、20gA 物质和1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C物质、3.6gD 物质和0.2molE 物质,则E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9、实验室里需用480mL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现选用500mL 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全点 第一章从科学实验中学习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知识点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和三氧化硫 (一)、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熔沸点都很低。 2、硫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Fe+S △ FeS 2Cu+S△CuS 2Na+S==Na 2 S Hg+S==HgS 与非金属反应:H2+S △ H 2 S 3C+S+2KNO 3===K 2 S+K 2 SO 3 +H 2 O ②还原性:S+O2点燃SO2 S+6HNO 3(浓) △ 2 SO 4 +6NO 2 +2H 2 O S+2H 2SO 4 (浓) △ 3SO 2 +2H 2 O ③歧化反应:3S+6NaOH===2Na2S+Na2SO3 +3H2O 3.用途:制火药、制橡胶、制高纯度硫酸、作医药 (二) 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 酸性氧化物------亚硫酐 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 (亚硫酸) ②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 SO 2+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 ;SO 2 + NaOH == NaHSO 3 [SO 2+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Na 2 SO 3 + H 2 O + SO 2 == 2NaHSO 3 ]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CaO==CaSO3 (2)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SO2+2H2S === 3S↓ + 2H2O (3)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S O2+B r2+2H2O=H2S O4+2H B r S O 2+C l 2 +2H 2 O=H 2 S O 4 +2H C l 2KMnO 4 + 2H 2 O+ 5SO 2 === K 2 SO 4 +2MnSO 4 + 2H 2 SO 4 2SO 2+O 2 催化剂 加热 2SO 3 2H 2O+ SO 2 +2Fe3+=== 2Fe2++SO 4 2-+4H+ (4) 漂白性:使品红褪色,加热后复色(生成物不稳定) (5) 用途:制H2SO4;作漂白剂;杀菌,消毒

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人教版

2、学生情况 在学习本章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变化”和“碱金属”两章内容。在这两章中讲授的知识和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已给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的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教材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了解引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以及摩尔质量等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与区别。 4、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5、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2)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1、通过指导学生准确、深入、全面地理解本节涉及的新概念,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通过对“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引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 一、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可根据其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事实材料,以原子结构中适当的观点和概念作为学习新概念的支点,突出背景知识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分析、比较、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学习摩尔之前,布置学生对物质结构初步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复习,形成一个较好的知识“铺垫”。教师运用多媒体,通过列表类比的方法突破“物质的量”、“摩尔”这个概念,用论证法推导出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计算

高一化学第一章计算能力题专项训练 一:单项选择: 1 、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 1mol/L 的是( ) A. 将40gNaOH 溶于1L 水所得的溶液 B .将80gS θ3 溶于水并配成1L 的溶液 C.将0.5mol∕LNaNO 3溶液IOOmI 加热蒸发掉 50g 水的溶液 D .含 K +2moI 的 K 2SO 4 溶液 2L 2、 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 同质量,不同密度的 N 2和CO B.同温度,同体积的 H 2 和N 2 C.同体积,同密度的 C 2H 4和C 2H 6 D.同压强,同体积的 N 2O 和CO 2 3、 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 14% 的 KOH 溶液, 若将其蒸发掉 5Og 水后, 其溶质质量分数恰好扩 大一倍,体积变为 62.5ml ,则浓缩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2.2mol∕L B . 4.Omol∕L C . 5.Omol∕L D . 6.25mol∕L 4、 标准状况下的 aLHCl ( g )溶于1000g 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 bg/cm 3,则该盐酸的物质 的量浓度是( ) A. a /22.4 mol/L B . ab/224OO mol/L D . 1OOOab/(224OO+36.5a) mol/L 5、在标准状况下,与 12gH 2的体积相等的N 2的( ) A. 质量为12g B .物质的量为6mol C .体积为22.4L 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 .原子总数 B ?氧原子数 C 氮原子数 D ?质量 7、在标准状况下,由 CO 和CO 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L ,质量为20g 。此混合气体中C 和O 两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 A . 3:4 B . 4:3 C . 2:1 D . 1:2 8、 2OgA 物质和 14gB 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8.8gC 物质、 3.6gD 物质和 O.2molE 物质, 则 E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 . 1OO g/mol B . 1O8 g/mol C . 55 g/mol D . 96 g/mol 9、实验室里需用 48OmLO.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现选用 5OOmL 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 作正确的是( ) A .称取7.68g 硫酸铜,配成 500mL 溶液 B .称取12.0g 胆矶,配成500mL 溶液 C.称取8.0g 硫酸铜,加入 500mL 水 D .称取12.5g 胆矶,配成500mL 溶液 C . ab/(224OO+36.5a ) mol/L D .物质的量为 12mol 6、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 NO ,另一个盛有 N 2和O 2,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天宫一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金属成分C.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铁 D.“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物质,其主要成分是NaClO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对概念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C.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3、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3 N A个电子 C.常温常压下46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 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水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4、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表示的是( ) A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 B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和氢氧化铁 D .碳酸和氨水混合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MnO 2与浓盐酸反应制Cl 2:MnO 2+4H ++2Cl -=====△ Mn 2++Cl 2↑+2H 2O B .水玻璃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 2SiO 3+CO 2+H 2O===2Na ++CO 2-3+H 2SiO 3 C .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Cu+4H ++SO 42—=====△ SO 2↑+CO 2↑+Cu 2++H 2O D .AlCl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 3++4OH -===-2AlO +2H 2O 6、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 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 共存的是( ) A .Fe 3+、NO 3-、Cl -、Na + B .Ba 2+、Mg 2+、HCO 3-、AlO 2- C .NO 3-、Na +、K +、CO 32- D .NO 3-、K +、AlO 2-、OH - 7、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 的是( ) A .Fe 2O 3中含Al 2O 3杂质,可以加入足量NaOH 溶液然后过滤除去 B .CO 2中含有CO 杂质,可以通入盛有CuO 的玻璃管且加热 C .Cl 2中含有HCl 杂质,可以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 D .FeCl 3溶液中混有FeCl 2杂质,可以向溶液中通入Cl 2 8、下列关于物质的保存,说法错误.. 的是( ) A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 B .氯水应装在棕色瓶中密封避光保存 C .可以用玻璃瓶盛放NaOH 溶液 D .因为铁会与浓硝酸反应,所以铁罐不可以盛放浓硝酸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

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1]-3

选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 ↑↓↑ ↓↓↓ ↑↑↑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的计算知识点总结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量 (1)定义:物质的量是量度一定量粒子的集合体中所含粒子数量的物理量。符号为n ,它是把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的一种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说明: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属性的一个物理量,与质量长度等一样。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适用对象:“摩尔”这个单位不适用于宏观物理,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以及他们的特定组合(缔合分子、原子团、官能团等)说明:使用摩尔量度微观粒子时,一定要指明微粒的种类,一般加化学式或微粒符号。如1molS 是正确的,但1mol 氢是错误的。 好多学生不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简洁,不用冗余的语言去解释它的概念。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定义:国际上规定1mol 任何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准确数值与0.012kg 12C 中所含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2)表示:用符号N A 来表示,同上使用6.02×1023mol -1这个近似值表示,单位mol -1。 (3)物质的量(n )与粒子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之间的关系: A A nN N N N n ==, 3.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 ,常用单位g/mol 或g.mol -1,具体物质的物质的量为常数,不随物质的量的多少而改变。 说明:表示某物质的摩尔质量时,要指明具体粒子种类。如,氮分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正确的,但氮的摩尔质量是错误的。 (2)任何微粒的摩尔质量若以“g/mol ”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分子)质量,但二者单位不同。 (3)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质量(m )、物质的量(n )、摩尔质量(M )之间的关系: n m N M m n ==, 4.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作气体摩尔体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