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数学教案重难点(上)

七年级数学教案重难点(上)

七年级数学教案重难点(上)
七年级数学教案重难点(上)

§9.1 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从学过的公式、法则中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2、能根据图形或数的变化规律,掌握用字母表示第n个图形或数的代数方法。

3.根据题意,会用规范的格式用字母表示数。

4、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观察、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字母表示数的代数方法。

对字母表示数的代数方法的理解。

§9.2 代数式

教学目标

1.离解代数式的意义.

2.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从中找出数量关系里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写成代数式.

§9.3代数式的值(1)

教学目标

1.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2.会准确地进行运算,并知道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9.3代数式的值(2)

教学目标

1.巩固代数式的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初步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确熟练掌握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

3.用代数式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并能准确求出代数式的值;

难点:利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9.4整式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3.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的定义,并能分辨出它们的不同。

4.知道单项式的次数的含义,能对多项式进行降幂或升幂排列。

教学重点及难点

正确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及整式的概念,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特征,会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9.5 合并同类项(1)

教学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合并同类项.

难点:如何判断同类项.

§9.5 合并同类项(2)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定义进行判断,会运用法则进行运算;

2.知道在求多项式的值时,一般先合并同类项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化简代数式.

§9.6 整式的加减

教学目标

1.掌握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方法,会应用去括号的方法化简代数式.

2.理解整式加减的实质就是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能根据题目的要求,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9.7同底数幂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掌握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2、通过推导运算性质训练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用文字概括运算性质,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

§9.7同底数幂的乘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

2.能运用公式熟练地进行计算.

3.初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9.8幂的乘方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和熟练的计算.初步形成探索未知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幂的乘方、同底数幂、合并同类项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9.9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理解积的乘方的由来,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学会并熟练地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通过法则的推导过程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当运算中有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相乘等多种运算时容易发生错误。

§9.10(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渗透“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难点:分清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中,幂的运算法则.

§9.10(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及推导.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

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结果的符号的确定

§9.10(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及推导.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多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的计算.

3.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的推导.

难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应用

§9.11(2)平方差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辨析,进一步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形状.

2.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化简计算.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对两数和与两数差形状的理解,会运用公式进行简便计算和化简计算.

§9.12(1)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观察力、发展符号感.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完全平方及其几何背景.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9.12(2)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辨析,进一步掌握完全平方公式.

2.会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3.会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会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9.13(1)提取公因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概念,会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形如ma+mb+mc(m为单项式)的多项式。

2.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逆向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提取公因式法的依据,掌握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难点: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和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9.13(2)提取公因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式am+bm+cm=m(a+b+c)中的m不仅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并能较熟练的找出公因式;

2.通过把形如a(x+m)+b(x+m)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介绍设辅助元的方法,化归为公因式是单项式的问题,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因式为多项式的提取公因式法.

难点:在确定公因式时符号的变换.

§9.14(1)公式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运用公式法的含义。

2.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弄清公式的形式和特点,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两种“平方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

3.会初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9.14(2)公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形成判断能力.

3.形成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辨认完全平方公式,并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9.15十字相乘法

教学目标

能较熟练地用十字相乘法把形如x2+ px + q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通过课堂交流思考,形成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能较熟练地用十字相乘法把形如x2+ px + q 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把x2 + px + q分解因式时,准确地找出a、b,使a ·b = q;a + b = p.

§9.16 分组分解法

一、教学目标

理解分组分解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初步掌握分组后能直接提公因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尝试中获得合作的成功,感受一下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组分解法的分组原则;如何分组才能达到因式分解的目的;选择分组方法。

§9.17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目标

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通过总结除法的运算法则,形成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

§9.18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运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通过总结法则,形成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根据乘、除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

§9.19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通过总结法则,形成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10.1分式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式的概念;

2、通过类比分数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和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初步形成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知道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准确地辨别分式与整式。

2、明确分式有意义和值为零的条件。

§10.2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式的化简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习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类比转化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培养正确进行分式变形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与分数的类比,导出分式的基本性质,渗透事物是联系及变化发展的辨证关系。即类比——联系——归纳——发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是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及最简分式的化简方法。

§10.3分式的乘除

教学目标

1、通过以前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2、运用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并会计算分式的乘方。

3、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情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推导。

2、利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10.4分式的加减(1)

教学目标

通过同分母分式的加减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的类比,理解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的形成过程。

1.会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推导。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的灵活运用。

§10.4分式的加减(2)

教学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思想,能用类比分数的加减运算,得出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法则;

2.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的形成过程;利用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异分母分

式的加减运算;

3.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方法,提

高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及其简单运用;确定异分母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0.5可以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2. 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分式方程是如何转化为整式方程,并发现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3.在讨论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时,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2.探索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10.6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1)

教学目标

1.体验整数指数幂的扩充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理解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了解整式和分式在形式上的统一;

3.掌握整数指数幂运算的性质,会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整数指数幂的相关计算;

4.提高数学语言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

2.理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运用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

§10.6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2)

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理解绝对值小于1的有理数的科学记数法,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有理数;

2. 通过类比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的科学记数法,进一步体验类比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理解科学记数法在形式上的统一;

3.熟练掌握整数指数幂运算的性质,会用性质进行相关的整数指数幂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有理数;

2.熟练运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

§11.1平移

教学目标

1、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图形的平移所具有的对应点的连线的

特征,理解平移前后对应边角的关系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

问题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及难点

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性质.

识别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11.2 旋转

教学目标

1、掌握图形旋转的概念.

2、理解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含义.

3、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

4、会画图形绕旋转中心旋转某一角度的图形.

教学重点及难点

图形旋转的性质;会画图形绕旋转中心旋转某一角度的图形.

§11.3 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掌握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理解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3、会判别给出图形是否是旋转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

4、会画出给定条件的旋转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及难点

旋转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应用.

§11.4中心对称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对称的意义及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

2.知道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会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中心对称;3.会画已知图形关于已知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教学重点及难点

画出已知图形的中心对称的图形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11.5翻折与轴对称图形(1)

§11.5翻折与轴对称图形(2)

教学目标

1、理解翻折和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2、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现实

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3、通过自行设计轴对称图形,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11.6 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理解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称点的两条性质。

2、掌握关于直线对称图形的画法。

3、应用画对称图形的方法,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掌握关于直线对称图形的画法

教学难点:轴对称的性质

§11.6轴对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3、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及难点

画出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

轴对称性质的认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

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

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 2在此,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

七年级数学(下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 一、本期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及其有关概念、性质和它们的应用。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 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及实数的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 本章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及实数概念。 本章难点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概念和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及其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表示平移的内容。 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表示地理位置及平移。 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和应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不等式及其解集,不等式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本期学情分析: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案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养成检验的习惯. 2.理解把握等式性质,并能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 3.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将一元一次方程变形成“x=a ”的形式. 学习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指导:请自主学习课本P 95-P 96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 x= 时,方程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下列各未知数的值,哪个是方程5x-1=7x-2的解 x=0, x=-1, x=3, x=12 . 4.什么叫做解方程? 5.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二.例题学习 例 解下列方程: ① x + 5 = 2 ② -2x = 4 三.自主学习反馈 练习1.解下列方程: 练习2.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文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它的全部,它 的7 1 ,和等于19”.你能求出这个数吗? 62x )1(-=+(2)3x 34x -=-1(3)x 32=(4)6x 2-=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填写下表 当x=__________时,方程2x+1=5成立 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见课本P95-P96用天平测物,联想到等式的几种变形.探索得出: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x+2=5→x=5-2,3x=2x+2→3x-2x=2;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 2x=6→ x=6÷2.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 二.自学质疑提升认识 组内交流自学指导部分,采用学生代表进行讲解、生生互动、教师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约需10分钟,应留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捕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还存在疑惑的地方。对于自主学习反馈练习的解题可由一个组讲解,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营造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为生生交流提供素材。 三.交流展示形成知识构建 (一)概念教学 1.出示问题情景(1)后,学生考虑:怎样求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分别将1、 2、3、4、5代入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梳理 数学的重点单元是:一、二、四、五、六相交线与平 行线 这部分内容大多数学校在初一上学期已经讲过了。当 然,即使上学期学过了,大多学校会在开学时重新进行一下 复习巩固。 从相交线和平行线这部分内容开始,就真正开始了初中 几何的学习。刚开始很多学生会不习惯几何严密的逻辑证明 过程,往往还保留着小学或是初一上学期解决几何问题时, 只注重结果的思想。 证明题的过程书写不规范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所以这部 分内容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慢慢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千 万不能只满足于题目会做或者会证明这个层次上。 从题型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内容主要有2个最为重点的 题型:第一类题型就是结合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去考察角 度的计算问题,这是中考选择题中几乎每年都会考察的一类 题型,需要重点的关注。 解这类题一方面要学会灵活的应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 一些性质,另一方面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几何模型,例如“M”角模型等等,这样可以快速准确的解题。 另一类题型就是和平行线相关的证明问题。学习这类题

型要注意2点: 一是刚才已经说过的对于书写过程的规范性的训练; 二是做这类题型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于平行线判 定方法和平行线性质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大家要注意, 中考不会单独考察平行线的证明问题,一定会结合三角形或 是四边形综合考察,其中涉及到的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和性 质,所以在刚开始学习这类题目时,就要把握住这个大原则,千万不能就题论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 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开始,就进入到初中代数很重要 的一个大的领域—函数这部分了。初中代数分为三大块:数 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前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接触过相关的一些内 容,所以学起来不会太陌生,上手比较快。但是对于函数的 相关知识,学生很少接触过,所以刚开始学会速度慢一些, 有时会感觉不太顺手,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学生和家长 也不必过于担心。 这其实也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大家都没太接触过,基本 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只要认真去学,其实是一次重新塑造自 己的机会。函数这一大块又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4大类具体的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课件

课题: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 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 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 重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 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 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 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 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 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 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 过的数的类型, 归纳出我们已经 学了整数和分 数,然后,举一 些实际生活中共 有相反意义的 量,说明为了表 示相反意义的 量,我们需要引 入负数,这样做 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 生来说,更多地 感到了数学的枯 燥乏味为了既复 习小学里学过的 数,又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创设如下的 问题情境,以尽 量贴近学生的实 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 望,学生自己看 书学习是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重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重难点完整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重难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七年级下册重难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共6课时) 课题:相交线垂线 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垂线的画法。 课题: 5.2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条件 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课题:平移 1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2016年—2017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第二学期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上学期的努力,任务还很艰巨。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对待大多数学困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习题设计分为;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重难点

七年级下册重难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共6课时) 课题:5.1相交线垂线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垂线的画法。 课题:5.2平行线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课题:5.3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课题:5.4平移 1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平面直角坐标系(共4课时) 课题:6.1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会用坐标表示点,能画出点的坐标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 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正确画坐标和找对应点 课题:6.2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用坐标表示平移2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4.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共6课时) 课题:7.1 与三角形的关的线段、外角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掌握对边与对角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定义、三边关系。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难点:理解“首尾相连”等关键语句。 课题:7.2多边形的内角和 2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 难点: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用分割多边形法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课题:7.3镶嵌 2 教学目标: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说明注意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 2.察常见的地板砖密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镶嵌的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经历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过程。 难点:是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的平面镶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与数学交朋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与观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课本图片,教师诵读文字部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数学伴我们成长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大家不妨举出一些我们身边用到数学的例子,看谁说的例子多。 在回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人类离不开数学 展示蜂房图、股市走势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图片,解说(解说语参见课本,从第2页倒数第二行至第3页文字部分)。 四、数学应用举例 例1.一个数减去4,再除以2,然后加上3 ,再乘以2,最后得8,问这个数是多少?

(可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答案是6。) 例2.这是一道数学填空题,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入学试卷中选出的。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再那根横线上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 (分别是由正反数字1—7拼成的对称图。这个趣例说明学习中需要细致观察,需要对数字、图形有一种敏感,也需要想象。) 例3.关于课本第4页的“密铺问题”。思考:①那些基本图形可以密铺? ②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③讨论课本第4页左下角的“想一想”。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数学作业本》第1—2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020最新参考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020最新参考 篇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整理了关于“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 数学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全册教案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苏科版七年级(下)学期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课题: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的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会正确识别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 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重点 2.会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难点。 3.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目的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和计算. 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有条理表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7.3图形的平移(2) 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 行且相等的性质。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重点:平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性质 难点: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的识别图形的能力还是比较低) 关键: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7.3(1)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平移体会运动变化思想、化归思想。 重点理解平移的概念 难点学会初步应用平移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实例认识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的自主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几何语言的理解能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合作意 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图形平移性质与平行线之间距离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作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学形式:活动探究、合作交流 7.4认识三角形(3课时)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3、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会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 4、经历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认识三角形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 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具准备:图片:含有三角形的建筑物的图片.。投影片六张 认识三角形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2.三角形的高线的画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线,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 出它们. (三)情感目标 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画出它们。 认识三角形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 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中线,并能在具体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三)情感目标 在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知识的激情,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 三、教具准备:电脑制作课件,三角形纸片. 投影片四张 7.4认识三角形 目标设计: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及其基本要素. 2.能正确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3.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此外,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认识三角形,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难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7.5三角形的内角和(3-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3、经历操作、观察、归纳、说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 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与同伴交流中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即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线的特性,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8-9) 8.1同底数幂的乘法(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知道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 2.会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3.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从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及其运用. 学习难点:指数是字母形式的同底数幂的运算.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探究法. 2.学生学法:运用归纳法由特殊性推导出公式所具有的一般性,在探究规律过 程中增进时知识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有关字母的广泛含义及“性质”的正确使用. (三)解决办法:注意对前提条件的判别,合理应用性质解题.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解决办法: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 强对符号的判别. 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2) 学习目标1.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使学生能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3.在推导幂的乘方法则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从中感受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能力。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 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

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