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

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

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
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12), 753-761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journal/a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2677/ap.2015.512098

The Effect of Genuine Intimacy between

Lovers on Self-Face Advantage

Junli Wang, Yong Zhe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7th, 2015; accepted: Dec. 17th, 2015; published: Dec. 2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genuine intimacy has an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self-face ad-vantage by modulating self-boundary at the perceptual level, a total of 59 participants currently involved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face-recognition tasks, and were sorted into two levels (high vs. low) by the Genuine Intimacy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gardless of the attention level (explicit vs. implicit task), participants in the low genuine intimacy group responded faster to their own face than the faces of lovers, while the ad-vantage effect was eliminated in the high genuine intimacy group. In other words, the perceptual boundary stretch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genuine intimacy, and accordingly, the self face is less differentiated from face of lovers for participants with high genuine intimacy than for ones with low genuine intimacy. In conclusion, the self-fac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genuine intima-cy, which suggests that genuine intimacy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odulating boundaries of self-face perception.

Keywords

Self-Face Recognition, Self-Advantage, Self-Boundary, Genuine Intimacy

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

王俊力,郑涌*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通讯作者。

王俊力,郑涌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7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3日

摘要

为了探讨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从大学和社会上招募59名正处于恋爱关系中的被试,通过实际亲密度量表将其分为高实际亲密度组和低实际亲密度组,并采用面孔再认任务中的外显任务与内隐任务对其进行施测。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在外显任务还是内隐任务中,实际亲密度与面孔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即自我面孔优势只存在于低实际亲密度的条件下;在高实际亲密度的背景下,自我面孔优势消失。结果表明,个体与恋人之间的实际亲密度影响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稳定性,即实际亲密度对知觉层面的自我边界同样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

自我面孔识别,自我优势效应,自我边界,实际亲密度

1. 引言

自我面孔识别作为自我意识最直接的体现,一直受到文化、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的关注。研究表明,个体存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在行为指标方面,表现为识别自我面孔的速度显著快于识别他人面孔的速度(Brédart et al., 2006; Keenan et al., 1999; Tong & Nakayama, 1999);在脑指标方面,自我面孔特殊的诱发N170 (Keyes et al., 2010)和P300成分(Ninomiya et al., 1998),且对于自我面孔的表征多集中于大脑右侧半球(Devue & Brédart, 2011; Keennan et al., 2001; Kircher et al., 2001; Sugiura et al., 2000; Taylor et al., 2009;

Uddin et al., 2005)。

跨文化研究表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存在东西间文化差异,即相比于西方人而言,东方人会表现出较弱、较不稳定的自我面孔优势(Keenan et al., 2000; Liew, Ma, Han, & Aziz-Zadeh, 2011; Sui & Han, 2007;

Zhu et al., 2004)。研究者认为,“自我包括他人”模型的文化特异性是影响自我认知优势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而言,西方人具有独立型自我构念倾向,注重个人内在独特性,自我不包括他人,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自我面孔优势;东亚人具有互依型自我构念倾向,强调自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依存,自我包括他人,他们对自我和重要他人面孔的倾注度相近,自我面孔优势因而减弱(韩世辉,张逸凡,2012;

Markus & Kitayama, 2003, 2010)。

然而,文化对自我的影响并不是静态和整体的(Hong et al., 2000; Hong & Mallorie, 2004),自我构念随着人际交往情景的变化而动态建构,并受到个体与他人之间实际亲密度这个文化内变量的调节。如Aron 等人(2004)自我扩展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认为人们会通过建立亲密关系而将他人的资源、观念及认同纳入到自我中(Andersen et al., 2002; Aron et al., 1992; Christina et al., 2009; Gardner, Gabriel, & Hoch-schild, 2002; Kumashiro & Sedikides, 2005; Oatley et al., 2006),且关系越亲密,亲密他人纳入自我的程度越大(Aron et al., 1991; Aron & Fraley, 1999)。实际亲密度对自我边界的这种调节作用在记忆的自我参照范式上也得到了验证(周丽,苏彦捷,2008;Sehmitz et al., 2004; Symons & Johnson, 1997)。如周丽和苏彦捷(2008)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对独立型还是互依型自我被试而言,恋人参照效应均只存在于高实际亲密度条件下,而在低实际亲密度条件下不存在。而自我面孔识别作为个体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重要认知过程

王俊力,郑涌

(Northoff et al., 2006),在行为反应和脑神经表征方面都不同于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那么,实际亲密度对自我边界的这种动态调节作用是否同样存在于知觉自我系统中,进而影响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呢?对此,尚未有研究证实。

恋人作为一种后天建立的关系,会因实际交往情况的不同而在亲密度上有较大范围的波动(周丽,苏彦捷,2008;Pohlmann et al., 2006)。为此,本研究拟以恋爱关系为切入点,采用自我面孔再认实验的外显任务与内隐任务,通过考察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的影响,探讨知觉自我层面中自我边界的动态性与通透性。研究假设:1) 个体与恋人之间的实际亲密度影响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稳定性。低实际亲密度条件下,个体存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而在高实际亲密度条件下,自我面孔优势消失;2) 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作用稳定存在,不受任务注意水平(内隐、外显)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从南北方两所大学及社会上招募了59名处于恋爱关系的恋人(男28,女31),年龄18~28岁(22.47 ± 2.62),其中有25对互为情侣关系。被试的恋爱关系持续时间为1~100个月(18.34 ± 24.57)。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后视力正常,未参加过相同或类似实验。

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 (面孔类型:自我面孔,恋人面孔) × 2 (实际亲密度:高,低) × 2 (面孔感知任务类型:外显,内隐)混合设计。其中面孔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实际亲密度为被试间变量,被试对自我或者恋人面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为因变量。

2.3. 实验材料

面孔朝向测验中实验材料:采用数码相机对被试及其恋人的面孔进行拍照,所有面孔保持中性表情。每张面孔朝左或朝右各拍摄彩色图片5张,共10张,朝向角度为10度到70度。采用photoshop对面孔图片进行处理,像素大小为250 × 333,并对所有图片的亮度进行了平均。

实际亲密度的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Lau (2005)编制的《中国人人际关系量表》中的实际亲密度子量表施测,该量表以杨中芳的情感双层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共包含4个项目,被试在该子量表上得分越高,说明被试与特定亲密他人之间的实际亲密度越高。以往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76。

2.4. 实验程序

2.4.1. 面孔再认实验阶段

1) 外显任务:在黑色的电脑屏幕正中央,向被试呈现一个白色的注视点“+”1000 ms,随之呈现面孔刺激图片200 ms,间隔800~1200 ms后呈现第二张面孔刺激图片,两类面孔(自我面孔、恋人面孔)随机出现。被试根据指导语选择性的忽略恋人而只对自我面孔作朝向反应,或者忽略自我而只对恋人面孔作朝向判断。要求被试用左手反应,当面孔朝左时,按“Z”键,当面孔朝右时,按“X”键。要求被试对面孔的反应既快又准,记录面孔呈现1000 ms之内被试作出的反应。练习部分12个试次,正式实验部分共160个试次,其中每个自变量水平包含40个试次,中途休息1次。

2) 内隐任务:本任务阶段要求被试对出现的两种面孔(自我与恋人面孔)类型均作朝向判断。练习部分16个试次,正式实验部分共80个试次,其中每个自变量水平包含40个试次。其余与外显任务程序相同。

王俊力,郑涌

为了预防顺序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我们对两项任务的实验顺序进行了被试间平衡。

2.4.2. 实际亲密度测量阶段

量表被安排在外显与内隐面孔再认任务之后进行施测,以避免被试产生启动效应或预期,干扰实验结果。在施测阶段,要求被试在独立的环境完成《中国人人际关系量表》中的实际亲密度子量表,以及人口统计学问卷。要求被试匿名作答,并事先保证他们的个人及问卷信息被严格保密。

3. 结果

3.1. 预处理

采用中位数分组法,将实际亲密度量表得分小于或等于24的被试分为低实际亲密度组(n = 32),将实际亲密度量表得分大于24的被试分为高实际亲密度组(n = 27)。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实际亲密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t = 7.22,p < .001),说明分组有效。

将反应时短于100 ms的试次视为抢键,并予以剔除。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面孔类型(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和实际亲密度(高实际亲密度组和低实际亲密度组)两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2. 外显面孔再认任务

3.2.1. 正确率

被试的平均反应正确率为96.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其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因此,对反应时作为重点分析。

3.2.2. 反应时

结果显示,实际亲密度主效应不显著F(1,57) = .51,p = .48,η2 = .01;面孔类型主效应显著,F(1,57) = 4.55,p < .05,η2 = .07;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57) = 12.31,p = .001,η2 = .18。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低实际亲密度组中,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时(M = 451.14)显著小于恋人面孔时(M = 469.99),F(1,31) = 26.56,p < .01,而在高实际亲密度组中,对自我和恋人面孔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如图1所示)。即个体只有在低实际亲密度的恋爱关系背景下,才存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而这种优势效应在高实际亲密度的背景下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可能反映了在个体知觉自我边界随着实际亲密度的高低而发生弹性变化。

3.3. 内隐面孔再认任务

3.3.1. 正确率

被试的平均反应正确率为94.1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其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因此,对反应时作为重点分析。

3.3.2. 反应时

结果显示,实际亲密度主效应不显著F(1,57) = .24,p = .63;面孔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57) = 1.06,p = .31,η2 = .02;但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57) = 8.08,p < .01,η2 = .12。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低实际亲密度组中,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时(M = 400.64)显著小于恋人面孔(M = 408.11),F(1,31) = 6.64,p < .05,而在高实际亲密度组中,对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反应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图2所示)。这表明,实际亲密度的高低对个体自我面孔知觉边界的影响同样存在于面孔再认实验的内隐加工水平中。具体而言,与恋人面孔对比,自我面孔识别优势仅存在于低实际亲密度的恋爱关系背景下,而在高实际亲密度的条件下,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消失。

王俊力,郑涌

Figure 1. Average RT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in explicit face-recogni-

tion task

图1. 外显任务中各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

Figure 2. Average RT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in implicit face-recogni-

tion task

图2. 内隐任务中各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实际亲密度对外显、内隐面孔识别优势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际亲密度与面孔类型交互作用显著,自我面孔的优势效应仅出现在低恋人实际亲密度的被试组,而在高恋人实际亲密度的被试组中消失。该结果支持了前期实验假设,即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影响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稳定性,且这种影响作用稳定存在,不受任务注意水平(外显、内隐)的调控。

王俊力,郑涌

以往研究表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并不稳定,受到加工背景、社会文化、宗教信念等许多因素的影响(Ma & Han, 2012; Sui & Han, 2007; Sui, Liu, & Han, 2009)。而本研究则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验证了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关于实际亲密度的这种影响作用,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内在机制。

首先,根据内隐积极联想理论(IPA),人们倾向于对自我面孔进行积极属性的内隐联想,即自发的将好的品质与自我面孔相联系,从而激活自我概念,最终促使个体对自我面孔反应速度加快,当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则减弱或消失(关丽丽,张庆林,齐铭铭,侯燕,杨娟,2012;Ma & Han, 2010)。

而最近一项研究(Dehart et al., 2011)表明,个体对重要他人的内隐评价与对自我的内隐评价显著相关,且当关系越亲密时,这种相关性越强。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高实际亲密条件下的恋人面孔可以唤起与自我面孔相近的积极属性联想,从而使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消失。此外,也有研究者发现人们会在面孔朝向判断的实验中自动以观察者自己为中心,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作为观察的心理背景,而这种自我参照框架是促进自我面孔优势出现的决定性因素(王凌云,张明,隋洁,2011)。而Aron等人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人们会将亲密他人的“观念”纳入自我,即有意或无意地从亲密他人的视角来认识世界,与亲密他人相关的形象也将成为人们认知体验的背景(Aron et al., 1991; Aron & Aron, 2009)。因此,高实际亲密度条件下,被纳入自我的恋人“观念”可能干扰了原有的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面孔的促进加工过程,或者,自我参照框架同样地促进了对纳入自我的恋人面孔的识别。但这一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自我边界作为个体构念世界的基本边界(Sui & Humphreys, 2013),在社会环境与人际互动中逐渐发展起来,并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往跨文化研究表明,相对于西方人自我的独立性,中国人的自我总是依赖并且包括亲密他人。但这种整体的文化间对比未免过于模糊和粗略(Carlo et al., 2001; Kim et al., 1999)。从本土心理学角度讲,Markus和Kitayama (2010)的“互赖自我”概念无法准确反映中国人自我边界所具有的自主性、通透性等动力性特征(杨宜音,2008)。具体而言,中国人的自我边界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将高关系情感的人包容进入自我的边界,形成所谓“自己人”,而将低关系情感的他人排斥在自我边界之外,形成所谓“外人”(杨宜音,1999;Yang et al., 2010)。这种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既定关系所隐含的、社会共识所期待的义务性情感,即社会规范的不同关系类型所具有的应有亲密度,还包括双方根据交往的直接经验而产生的自发性情感,即同一关系类型内个体间所具有的实际亲密度(刘嘉庆,区永东,吕晓薇,蒋毅,2005;杨宜音,2001;杨中芳,1999)。而本研究通过验证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影响作用,首次从知觉自我层面,证实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实际亲密度对自我边界的动态调节作用,与以往研究(周丽,苏彦捷,2008)在记忆的自我参照范式上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支持了中国人自我边界随着人际互动情景的变化而弹性变化的动力性特征。

此外,已有研究表明西方被试的知觉自我边界也并不总是排斥他人的。如Kircher等人(2001)用morphing技术将自我、伴侣面孔分别与陌生人面孔进行合成,并要求被试对合成面孔进行判断,结果表明被试似乎无法对自我和伴侣面孔进行有效的区分辨别。正如Geertz (1973)所言,自我边界固定、清晰的“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只是一种不合理的文化“特例”。因此,我们推测实际亲密度对知觉自我边界稳定性的影响作用可能也存在于西方文化下,但这需要进一步的跨文化研究验证。此外,本研究结果还需要相关脑成像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5. 结论

1) 个体与恋人之间的实际亲密度影响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稳定性。具体而言,低实际亲密度条件下,

个体存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而在高实际亲密度条件下,自我面孔优势消失。

2) 恋人间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作用稳定存在,不受任务注意水平(外显、内隐)的

影响。

王俊力,郑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关丽丽, 张庆林, 齐铭铭, 侯燕, 杨娟(2012). 自我概念威胁以及与重要他人的比较共同削弱自我面孔优势效应. 心理学报, 44(6), 789-796.

韩世辉, 张逸凡(2012). 自我概念心理表征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20(5), 33-640.

刘嘉庆, 区永东, 吕晓薇, 蒋毅(2005). 华人人际关系的概念化——针对中国香港地区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心理学报, 37(1), 122-125.

王凌云, 张明, 隋洁(2011). 自我参照框架决定了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出现. 心理学报, 43(5), 494-499.

杨宜音(1999). 自我与他人: 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心理学动态, 7(3), 58-62.

杨宜音(2001). “自己人”: 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 载于杨中芳(主编),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页131-157). 台北: 远流出版社.

杨宜音(2008). 关系化还是类别化: 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 4, 1-14.

杨中芳(1999). 人际关系与人际情感的构念化. 载于杨国枢(主编), 本土心理学研究(页105-197). 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周丽, 苏彦捷(2008). 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报,40(4), 487-495.

Andersen, S. M., Chen, S., & Miranda, R. (2002). Significant Others and the Self. Self and Identity, 1, 159-16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80/152988602317319348

Aron, A., & Aron, E. N. (2009). Self-Expansion Model. In H. T. Reis, & S. Sprecher (Eds.), Encyclopedia of Human Rela-tionship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4135/9781412958479.n466

Aron, A., & Fraley, B. (1999). Relationship Closeness as In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 Cognitive Underpinnings and Meas-ures. Social Cognition, 17, 140-16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521/soco.1999.17.2.140

Aron, A., Aron, E. A., & 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596-61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37/0022-3514.63.4.596

Aron, A., Aron, E. A., Tudor, M., & Nelson, G. (1991). Close Relationships as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241-25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37/0022-3514.60.2.241

Aron, A., Mclaughlin-Volpe, T., Mashek, D., Lewandowski, G., Wright, S. C., & Aron, E. N. (2004). In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5, 101-13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80/10463280440000008

Brédart, S., Delchambre, M., & Laureys, S. (2006). One’s Own Face Is Hard to Igno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9, 46-5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80/17470210500343678

Carlo, G., Roesch, S. C., Knight, G. P., & Koller, S. H. (2001). Between- or Within-Culture Variation? Culture Group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Preference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559-57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S0193-3973(01)00094-6

Christina, M. B., Steven, G. Y., & Allen, R. M. (2009). Seeing Close Others as We See Ourselves: One’s Own Self-Com- plexity Is Reflected in Perceptions of Meaningful Oth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 515-52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j.jesp.2009.02.005

Dehart, T., Pelham, B., Fiedorowicz, L., Carvallo, M., & Gabriel, S. (2011). Including Others in the Implicit Self: Implicit Evaluation of Significant Others. Self and Identity, 10, 127-13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80/15298861003687880

Devue, C., & Brédart, S. (2011).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Visual Self-Recogni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 40-5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j.concog.2010.09.007

Gardner, W. L., Gabriel, S., & Hochschild, L. (2002). When You and I Are “We”, You Are Not Threatening: The Role of Self-Expansion in Soci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239-25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37/0022-3514.82.2.239

Geertz, C. (1973). The Inte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e Books.

Hong, Y., & Mallorie, L. M. (2004). A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 Lessons Learned from Personality Psycholo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8, 59-6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j.jrp.2003.09.003

Hong, Y., Morris, M. W., Chiu, C., & Benet-Martinez, V. (2000). Multicultural Minds: A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 and Cogni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709-72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37/0003-066X.55.7.709

Keenan, J. P., McCutcheon, B., Sanders, G., Freund, S., Gallup, G. G., & Pascual-Leone, A. (1999). Left Hand Advantage in a Self-Face Recognition Task. Neuropsychologia, 37, 1421-142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S0028-3932(99)00025-1 Keenan, J. P., Nelson, A., O’Connor, M., & Pascual-Leone, A. (2001). Self-Recognition and the Right Hemisphere. Nature, 409, 30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38/35053167

王俊力,郑涌

Keenan, J. P., Wheeler, M. A., Gallup Jr., G. G., & Pascual-Leone, A. (2000). Self-Recognition and the Right Prefrontal Cortex.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4, 338-34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S1364-6613(00)01521-7

Keyes, H., Brady, N., Reilly, R. B., & Foxe, J. J. (2010). My Face or Your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Self-Face Processing. Brain and Cognition, 72, 244-25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j.bandc.2009.09.006

Kim, M. S., Smith, D. H., & Gu, Y. (1999).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Chinese Patients’ Self-Construals. Health Com-munication, 11, 249-26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207/S1*******HC110307

Kircher, T. T., Senior, C., Phillips, M. L., Rabe-Hesketh, S., Benson, P. J., Bullmore, E. T., et al. (2001). Recognizing One’s Own Face. Cognition, 78, B1-B1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S0010-0277(00)00104-9

Kumashiro, M., & Sedikides, C. (2005). Taking on Board Liability-Focused Information: Clos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s a Self-Bolstering Resour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 732-73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111/j.1467-9280.2005.01603.x

Lau, K. H. (2005). Indigenous Modeling on Chines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by Using Guanxi.Master’s Thesi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ew, S. L., Ma, Y., Han, S. H., & Aziz-Zadeh, L. (2011). Who's Afraid of the B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Hierar-chies Modulate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s. PLoS ONE, 6, e1690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371/journal.pone.0016901

Ma, Y., & Han, S. (2010). Why Respond Faster to the Self than Others? An 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 Theory of Self Advantage during Implicit Face Re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6, 619-63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37/a0015797

Ma, Y., & Han, S. (2012). Is the Self Always Better than a Friend? Self-Face Recognition in Christians and Atheists. PLoS ONE, 7, e3782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371/journal.pone.0037824

Markus, H. R., & Kitayama, S. (2003). Culture, Self, and the Reality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Inquiry, 14, 277-28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80/1047840X.2003.9682893

Markus, H. R., & Kitayama, S. (2010). Cultures and Selves: A Cycle of Mutual Constitu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 420-43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177/1745691610375557

Ninomiya, H., Onitsuka, T., Chen, C. H. O., Sato, E., & Tashiro, N. (1998). P300 in Response to the Subject’s Own Face.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2, 519-52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46/j.1440-1819.1998.00445.x

Northoff, G., Heinzel, A., Greck, M., Bermpohl, F., Dobrowolny, H., & Panksepp, J. (2006).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in Our Brain: A Meta-Analysis of Imaging Studies on the Self. Neuroimage, 31, 440-45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j.neuroimage.2005.12.002

Oatley, K., Keltner, D., & Jenkins, J. M. (2006). Understanding Emotions (2nd ed.). Malden, MA: Blackwell.

Pohlmann, C., & Hannover, B. (2006). Who Shapes the Self of Independents and Interdependents?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asures of the Self’s Relatedness to Family, Friends and Partne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 525-54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02/per.599

Sehmitz, T. W., Kawahara-Baecus, T. N., & Johnson, S. C. (2004). Metacognitive Evaluation, Self-Relevance, and the Right Prefrontal Cortex. Neuroimage, 22, 941-94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j.neuroimage.2004.02.018

Sugiura, M., Kawashima, R., Nakamura, K., Okada, K., Kato, T., Nakamura, A., et al. (2000). Passive and Active Recogni-tion of One’s Own Face. Neuroimage, 11, 36-4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06/nimg.1999.0519

Sui, J., & Han, S. (2007). Self-Construal Priming Modulates Neural Substrates of Self-Aware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861-86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111/j.1467-9280.2007.01992.x

Sui, J., & Humphreys, G. W. (2013). The Boundaries of Self Face Perception: Response Time Distributions, Perceptual Categories, and Decision Weighting. Visual Cognition,21, 415-44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80/13506285.2013.800621

Sui, J., Liu, C. H., & Han, S. (2009). Cultural Difference in Neural Mechanisms of Self-Recognition. Social Neuroscience, 4, 402-4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80/17470910802674825

Symons, C. S., & Johnson, B. T. (1997).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Bulletin, 121, 371-39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37/0033-2909.121.3.371

Taylor, M. J., Arsalidou, M., Bayless, S. J., Morris, D., Evans, J. W., & Barbeau, E. J. (2009). Neural Correlates of Perso-nally Familiar Faces: Parents, Partner and Own Faces. Human Brain Mapping, 30, 2008-202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02/hbm.20646

Tong, F., & Nakayama, K. (1999). Robust Representations for Faces: Evidence from Visual 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5, 1016-103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37/0096-1523.25.4.1016

Uddin, L. Q., Kaplan, J. T., Molnar-Szakacs, I., Zaidel, E., & Iacoboni, M. (2005). Self-Face Recognition Activates a Fron-toparietal “Mirror” Network in the Right Hemisphere: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Neuroimage, 25, 926-93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016/j.neuroimage.2004.12.018

王俊力,郑涌Yang, Y. Y., Chen, M. Q., Chen, W. Q., Ying, X. P., Wang, B., Wang, J. X., & Kolstad, A. (2010). Effects of Boundary- Permeated Self and Patriotism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 109-11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181733.html,/10.1111/j.1467-839X.2010.01306.x

Zhu, Y., Qi, J., & Zhang, J. (2004). Self Identification in Chinese Student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6, 442-447.

2020发展对象自我鉴定

2020发展对象自我鉴定 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给一些优秀的发展对象,那该怎么去写20xx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呢?下面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20xx 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20xx发展对象自我鉴定篇一 我是#####专业研二的学生。我叫###,目前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发展对象。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回顾这一年半的时光,我感慨万千。 研一期间,我积极参加学院的工作,担任第四届研究生会学研部部长一职。在各位老师和同仁的帮助下,我们成功的举办了四期全校英语角和若干期的学院硕博论坛活动。在工作中,我踏实、肯干,积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为圆满的举办每一期活动而努力奔波着。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我收获了很多工作方面的经验,其中最大的一条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伟大的。

一个小小的部门是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玉树地区震后救援工作。此时,国家一定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积极应对各方面的问题。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灾区的人民祈福,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会听从党的指挥,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作为党员发展对象的我,以拥有这样勤政为民的党而感到自豪。我将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在思想上、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敬请组织监督! 20xx发展对象自我鉴定篇二 大家好!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短暂的20xx年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已结束,对能参加这次培训我倍感荣幸。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落实上级指示,虚心听取前辈的教导,扎实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自己的所学,不断创新,做一个时代的先锋,做一个能够驾驭时代命脉的好公民。 通过这几天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使我入党的信念更加坚定。党章中的真知灼见经过实践的检验越发显示出真理的力量,我自己的心灵再次接受了一次洗礼,使我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在这期间我不仅了解了党的发展历程,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基本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爱戴,这与它矢志不渝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息息相关,这充分体现了它的独特性和神圣之处。尤其是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更加感到只有中国共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第7周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曾有一位著名的马戏艺人,名叫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表示他受欢迎的秘诀就在于“永远要让每个观众都感到自己若有所获”,即他的节目里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欢的成分,因此能让每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相关研究。他们请来了一些大学生做实验对象,让他们看一段笼统且基本上适用于每个人的话,接着让他们判断这段话是不是适合自己。结果,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段话准确而细致地描述了自己。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的原文:你非常需要他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未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你通常可以克服它们;你和异性交往有点困难,虽然外表上显得非常从容,实际上内心却焦急不安;有时你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事情是否是对的;你喜欢生活有一点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自豪,如果他人的建议没有充分的证据,你就不会接受;你觉得在他人面前太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爱交际,而有时却内向、谨慎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常常不切实际。 看完这段话,你是否认为它也同样适合自己呢?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瓶药效良好的万金油罢了。人们非常容易受到来源于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如在电影院或剧场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大声地咳嗽,他身边也会有人忍不住咳嗽起来,这些人咳嗽并非由于他们的身体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受到了暗示,而那些没有咳嗽的人常常是受暗示性弱的人。那么,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在这里,心理学家教给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办法。 首先,让被测试者伸出双手,举至与肩同高,掌心朝上,闭上眼睛。然后对他(她)说,现在他(她)的右手上系了一只氢气球,一直往上飘;左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一直往下坠。3分钟之后,若他(她)感觉自己双手间的差距愈大,就表示他的受暗示性愈强;相反,受暗示性就愈弱。 在心理学上,认识自己被称为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既不可能时刻进行自我反省,也无法做到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所以,个体往往需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受到外界信息对个人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许多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之后,设计了两份测试结果,其中一份是被试者本人的结果,另外一份是大部分人的平均结果。他让被试者判断哪份是自己的结果,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被试者居然都觉得

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

24 从身体现象学到泛身体哲学 杨大春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意识现象学被身体现象学所取代,这表明身体哲学在20世纪大陆哲学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此导致了意识哲学的逐步解体。身体现象学是最典型的身体哲学,它关心的是物性和灵性在身体中的结合。在随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中,通过批判身体现象学中残余的意识哲学成分,出现的是身体哲学的泛化或一种泛身体哲学。身体的物性维度获得了极度强化,而其灵性维度被逐步抛弃。与此同时, 20世纪英美哲学传统中的心智哲学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物理主义或唯物主义,它们通过批判、借鉴和转化身体现象学,通过消除身体的灵性维度,同样实现了身体哲学的泛化或一种泛身体哲学。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于是在身体问题上合流,而身体哲学则成为20世纪哲学的主导范式。 关键词:身体现象学;身体哲学;泛身体哲学 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7-0024-07 谈到身体哲学(Ph il o sophy of body,Philosophie du corps)或肉身哲学(Philosophy o f flesh,Ph il o sopie de la cha ir),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个或某些哲学家就身体问题进行了什么样的思考,而是要问:身体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并因此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式吗?就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而言,身体问题是现象学的首要课题,身体现象学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尽管在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那里,语言问题成为哲学和人文科学的中心课题,但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身体问题,并因此导致了一种泛身体哲学。在20世纪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中,最初是语言哲学占据着主宰性地位,但自1980年代以来,心智哲学(Ph il o sophy o f m i n d)逐步取而代之。我们无法直接看出身体哲学在英美分析哲学中是否具有转折性意味或者说作为范式的地位,因为语言或心智才是更为中心的课题。然而,通过考察心智哲学的最终走向以及英美哲学对大陆哲学的批判性借鉴和改造,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一种泛身体哲学最终成为英美哲学的主要范式。所谓的身体哲学主要并典型地体现为身体现象学(Pheno m enology o f body,Ph no m no log ie du corps),大陆传统中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英美传统中的心智哲学通过批判、借鉴和转化身体现象学,在瓦解身体的灵性维度并因此改变身体概念之内涵的同时,实现了身体哲学的普遍化或一种泛身体哲学。 一、从意识现象学到身体现象学 在大陆哲学传统中,早期现代哲学集中关注纯粹心灵,身体被纳入纯粹事物的秩序中,没有能够在意识哲学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后期现代哲学旨在突破意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身体对心灵的造反,肉身化主体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后现代哲学旨在最终瓦解意识哲学,物性的身体上升到了主导性的地位。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早期现代哲学大体上属于意识哲学,其基本倾向是扬 心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X047)。 作者简介:杨大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法国哲学。

自我鉴定 2020年党员发展对象培训自我鉴定_入党发展对象自我鉴定

2020年党员发展对象培训自我鉴定_入党发 展对象自我鉴定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做一名共产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奉献。整理了xx年党员发展对象培训课程自我鉴定范文,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xx年党员发展对象培训自我鉴定篇一 通过xx年学生新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的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此次培训的主要宗旨是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取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正使学生党员成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骨干,在全体学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此次培训中,让我明白了应该怎样去做。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工作该如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此次培训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1 入党动机不是太明确;2 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不是太了解;3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4 对国内外大事以及对国家政策不够了解。 对于第一个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类:第一类是觉得当一名共产党员光荣,第二类是看别的同学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就跟着交,并没有认真的考虑到底为什么入党,第三类是为了求职方便等等原因才要求入党。对于我而言,在没有接受培训之前,我应该属于第一类。但是在接受培训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一名共产党员的确很光荣,但是,共产党员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

旨,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共产党员的光荣是与责任、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经过培训以及宣誓使我更加端正了入党的动机。 对于第二个不足之处,作为预备党员的我,必须掌握党的四个基本,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党员先进性。我们首先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基本纲领,牢记党的基本经验,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追赶世界先进科学发展,站在世界前列。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的光荣而有艰巨的任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肩负起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而作为预备党员的我们更应该不断的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对于第三个不足之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平时带字当头,做践行的模范。树字为先,做和谐的模范,时时处处走在前,干在先,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一个格的党员。 对于第四个不足之处:要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党的重大会议和重大决策,并认真学习每次会议传达的主要精神,以及将会议精神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使自己的思想能紧跟形势,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动积极的向组织汇报思想。 通过此次的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如何去克服这些不足,在今后我会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照党员标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鉴定表个人总结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鉴定表个人总结 作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不但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要及时改进自己的不足,才能体现党员先进性。以下是WTT小雅整理的3篇党员发展对象培训鉴定表个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鉴定表个人总结篇一 在过去的半年中, 我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要求自己,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金融知识学习,自觉遵纪守法,认真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经过半年的学习能够熟悉和掌握法律,法规,身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道如何遵纪守法,普法于众,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品质而且也熏陶了自己周围的人,很是符合党章的规定。使自己的事业心、责任心强,奋发进取,工作认真,态度积极,雷厉风行,勇挑重担,敢于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勤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在工作与生活中,自己有时不太注意汲取,习惯于凭主观意志办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自己进步与提高的速度。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结合本职工作,注意积累,勤于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党性,为人民服务。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鉴定表个人总结篇二

20XX年10月,带着初入大学的兴奋和对中国共产党深深的向往,我真诚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按照一个共产党人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两年来,我一方面积极参加党课学习,经常向党组织作思想汇报,另一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人生哲学,在思想的洗礼,知识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塑造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本人成长履历概括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这两年来,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专业知识技能的汲取上和实践,从课堂的授课到课后的读书自学,从专业书本到课外读物,我都投之以最大的兴趣和毅力。在班上多次担任组长和编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多次在班级组织班会的开展,主要为了调节班级的气氛和缓解同学们在学习上的压力,在此同时学习更多的知识;参一起加了志愿者小队,慰问孤寡老人,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不会有孤单的感觉;参加了国防教育俱乐部,在里面多次担任重要任务,如学校升旗旗手、校运动会旗手、葛洲坝冬季万人长跑旗手等。被评为“08级优秀学员”;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到外面去做兼职,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并获“08级优秀学员”。 这两年来我在挫折与困难中培养自己独立坚强的个性,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和品质,在人际关系中坚持“以诚待人”的理念,以求自身人格塑造的不断完善。

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

心 理 学 报 2005,37(4):476~481 A cta Psychologica S in ica 476 收稿日期:2004-10-24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476、30470568)和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吴艳红,E 2mail:wuyh@pku .edu .cn 自我与有意遗忘现象 3 李文娟1  吴艳红 1,2  贾云鹰 1 (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2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北京,100037) 摘 要 将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与字表方式的有意遗忘范式相结合,探讨有意遗忘在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加工和他人参照加工的回忆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自我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有意遗忘现象,而他人参照加工条件下没有有意遗忘现象。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的材料,区辨性很高,因而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发的抑制作用对它有效,从而出现了遗忘现象。关键词 自我,有意遗忘,自我参照效应。分类号 B842 1 前言 有意遗忘,或称定向遗忘(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指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其关键在于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 [1] 。B j ork 于1972年提出了一 种有意遗忘的研究范式———字表方式(the list meth 2od )。实验过程如下(如图1):将一组学习材料分为 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两部分材料分 别呈现。有两种实验条件:(1)R (re me mber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记忆项)和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都进行记忆;(2)F (forget )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遗忘项)进行遗忘,而对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进行记忆。呈现完毕后,要求被试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目前,定向遗忘的测量方法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基于代价———获益的分析,即比较两种实验条件下遗忘项或记忆项的成绩;因此,定向遗忘效应主要以R 实验条件下记忆材料的成绩为基线。如果F 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劣于R 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代价(the cost of the 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明显的,即定向遗忘现象越明显 [2] ;如果F 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 成绩优于R 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 遗忘的获益(the benefit of the directed f orgetting )是明显的。另一种方式是指在F 实验条件下,直接比较前半部分材料和后半部分材料之间的成绩,如果 记忆项和遗忘项之间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那就出 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后一种方式是研究者比较偏好的测量方式 [3] 。 回忆成绩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回忆正确率上,同时也体现在回忆顺序(order of recall )和回忆反应时等指标上。回忆顺序是指,在对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尽管有一部分要求遗忘的材料(遗忘项)会被回忆出来,但是它们被回忆出来的顺序要落后于那些要求记忆的材料(记忆项),以遗忘项和记忆项分别作为计算单位,将每一个计算单位中的回忆出来的材料的顺序进行平均,即可得到遗忘项和记忆项的回忆顺序。此时,记忆项的回忆顺序小于遗忘项的回忆顺序,也就是记忆项先于遗忘项而被回忆出来。 目前一般认为,提取抑制说(retrieval inhibiti on )可以很好地解释字表方式下的有意遗忘现象 [4] 。 抑制说认为,有意遗忘的指导语激活了认知抑制,阻断了遗忘项的回忆路径,即在对要遗忘的项目进行提取时,抑制了其回忆路径,从而使遗忘项的回忆成绩降低 [5] 。因此,一般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来研 究在不同的加工任务中有意遗忘的指导语能否激活对材料的抑制,是指被试在对目标刺激加工时压抑对无关刺激的处理。被试是否出现有意遗忘,主要与他们的认知抑制能力发展有关 [5] 。 自我在记忆的形成、组织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 性的角色。Rogers 等(1977)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

发展党员自我介绍

2009-05-19 16:35:45| 分类:发展对象考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我叫刘莉萍,是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学发展对象自我介绍(刘莉萍) 2009-05-19 16:35:45| 分类:发展对象考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我叫刘莉萍,是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学生。我出生在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天性乐观开朗的我从不因自己吃穿住用比不上别人而自卑。我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能积极主动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我热心帮助同学,主动关心同学,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我是比较成功的;在工作中,我认真负责,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主动向学长学姐请教;在学习上,能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经常在图书馆借阅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书籍。但同时,我自身存在很多缺点。我缺乏自信,缺乏毅力。做事畏首畏尾,对自己制定的计划不能坚持到底。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常常丢在一边,没有及时 弄清楚。 上学期参加了党员积极分子培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首先是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是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还更明确了自己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我知道自己个方面的能力还不足,离一个党员的标准还差很远,但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早日达到一名党员的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生。我出生在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天性乐观开朗的我从不因自己吃穿住用比不上别人而自卑。我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能积极主动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我热心帮助同学,主动关心同学,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我是比较成功的;在工作中,我认真负责,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主动向学长学姐请教;在学习上,能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经常在图书馆借阅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书籍。但同时,我自身存在很多缺点。我缺乏自信,缺乏毅力。做事畏首畏尾,对自己制定的计划不能坚持到底。学习上不懂的问题, 常常丢在一边,没有及时弄清楚。 这学期参加了党员积极分子培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首先是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是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同时还更明确了自己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我知道自己个方面的能力还不足,离一个党员的标准还差很远,但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早日达到一名党员的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020年最新入党发展对象自我鉴定范文参考模板

2020年最新入党发展对象自我鉴定范文参考模板 自我鉴定范文1 通过为期一周学习培训,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修养,深深感到自己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学习期间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和实践,认真遵守培训班的课堂纪律,在按时参加学习、实践以及集体研讨活动的同时,与课后自学有机结合。现就我进入党校学习以来各种方面的情况作如下自我鉴定: 一、加强了党性修养 通过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及实践,感觉到作为一个党员至少应该做到:一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三是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同一切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作斗争。通过这次学习,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党指导思想的认识,深刻的领会了将“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我们党自建党以来,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年代以及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年代,涌现出了无数优秀党员,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告诫:“坚持党的优良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党。因此,我们共产党员都要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胜利完成我们的使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 进入党校学习后,老师们的讲解让我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党有了更深入和真实的认识。我上课努力听讲,尽量消化自己学过的知识。党校学习结束之后,我将会以严谨的态度继续学习党的知识,关心时事和党的政策;同时,平时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来,尽量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通过党校培训学习,追思励志,增强了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更加坚定共产党员的信念,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我认为作为

认知方式对面孔识别影响的研究综述

认知方式对面孔识别影响的研究综述 面孔在人类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事物之一人与人之问的沟通与交流人部分是建立在对面孔信息的读取基础之上的面孔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信息,同时兼有整体特征和部分特征而不同场认知方式的人们对整体特征和部分特征的加工有着各自的优势。人量的研究证实,场独立的人们加工整体特征占优势,场依存的人们加工部分特征占优势。 一、面孔的整体分析加工 研究者们利用整体分析加工等面孔的研究范式对人们加工面孔时是利用整体特征信息较多还是利用部分特征信息较多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识别面孔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既利用了面孔的整体结构,也利用了面孔中部分特征以及空问位置的信息。 (一)面孔的整体加工 面孔倒置是研究面孔整体加工的主要方法面孔倒置效应是指当面孔反转旱现时,人们对面孔的识别会变得特别困难或是对面孔某些扭曲比较难于觉察的一种效应撒切尔错觉实验证实了面孔倒置效应。1980年,Thompson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照片进行了剪贴处理。首先将撒切尔夫人照片上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等局部特征裁剪下来,反转后按照原来的位置重新粘贴回去,由此形成一张新的照片。当这张剪贴的照片正向旱现时,发现撒切尔夫人的面部表情非常奇怪,而反转旱现时便截然相反,表情恢复正常。面孔倒置包括部分倒置和整体倒置部分倒置指在保持面孔的其他部分不作任何变

动的情况下,只将某些面孔特征倒置。该操作包含了特征的变化以及一定程度的特征问空问关系的变化整体倒置是把整张面孔倒置(下巴在上,额头在下),该操作木身并不改变面孔特征之问的空问关系,但破坏了所谓的一阶关联信息即破坏了而孔各特征应有的共同结构。通过对倒置面孔的人量研究,发现个体在识别倒立面孔的识别绩效比识别正立面孔低,和物体的倒立相比,面孔出现了更明显的倒置效应这表明利用倒立面孔破坏面孔的结构信息后,个体识别面孔的难度增加,整体特征在个体识别面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面孔的分析加工 面孔拼图实验的发明者Penny(1971)曾经说:每个面孔部分都是它的单独细节的J总和他更多地强调了面孔的特征信息在面孔知加工中的重要作用。(1978提出了特征假设理论,他认为人们主要是依靠脸部特征来知觉和记忆面孔的比如我们能认出张三的脸是因为张三有一个人鼻子或者小嘴巴对脸部的整体知觉仅仅是对各种部分特征知觉的总和,而面孔的认知过程就是将各种孤立的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1984)提出面孔的特征信息在面孔认知中存在着层次性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到了不同面孔特征信息的相对重要性。而且经过自己多次实验证明,脸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头部轮廓,其次才是眼睛、眉毛、嘴巴和鼻子等特征。总之,目前己有很多研究脸部特征重要性的人,实验结论全部显示对面孔认知起重要作用的肯定是眼睛和嘴巴等面孔上部特征。 Ellis , Sheppard和Davies (1979)提出面孔特征信息可以分为内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刘新明 朱 滢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871)   摘 要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自我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的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为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对自我进行脑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情节记忆的HERA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同文化差异研究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自我,自我参照效应(SRE),R/K判断,HERA模型。 分类号 B842.3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在心理学史上,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解释临床和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不单对情绪的产生和动机的发动起重要的作用,它还是个人信息的组织者和加工过程的一部分,对认知有直接影响。1977年Rogers等人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1]。此后,涌现了大量的验证性研究以及对其心理机制的研究,使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最近几年,自我参照效应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结合,在自我的脑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有重要的影响。  1 SRE的主要研究范式 1.1 经典SRE研究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与传统的记忆加工层次研究范式类似。一般分为学习和记忆两个阶段,或者在两个阶段之间加入干扰任务。Rogers等人[1]最初的研究范式是选用40个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被试分成结构组,韵律组,同义词组和自我参照组(简称自我组),分别给每组被试呈现相应的问题,引导被试进行相应的加工(各组具体任务操作见表1)。最后,被试进行自由回忆。结果表明,自我组的记忆成绩优于包括语义加工在内的其他3种编码条件,即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  继Rogers等人的研究之后,大量的研究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进行了验证。这些研究所采用的范式与Rogers等人最初的范式不完全相同,因此不但在更广的范围内证实了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SRE的经典研究范式。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自我参照任务的对照任务除语音、语义加工外,加入他人参照任务(other-reference task, 收稿日期:2001-09-18

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范文

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范文 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范文(一) 我是来自xx班的xx同学,籍贯是xx省xx县xx镇xx村,联系手机:xxxxxxx,短号:xxxx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x,申请入党时间为2008年10月5日,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为2015年12月20日,培养为发展对象时间为2016年5月9日。 担任职务: 9月至今曾担任过学生会实践部干事,任职期间以认真负责、为同学服务的态度积极组织各班的活动,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始终坚持把为同学服务作为宗旨,各项工作完成很好。在团员中具有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尊敬老师,与同学相处和睦,关系融洽。积极参加团支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曾获荣誉: 秋获个人单项奖学金; 春获计算机一级证书; 秋获计算机三级证书; 参加过、组织过的重要活动: 全院大清扫活动; 宏源社区志愿者活动; 无偿献血志愿者;

运动会后勤组织; 本人存在缺点与不足: 我清醒的认识自己身上还存在着不足:自学能力不够,学习往往都是被动,下课后看书的时间少。参加的活动少,签于以上缺点与不足请党组织监督帮助和改正,同时我也我将虚心向优秀的党员以及同学学习是自己更优秀。 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范文(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入党第三个年头了,在这三年中,我时时刻刻能按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能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尽量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是怎样做好本职工作的。 我是xx年被党组织审查成为一名预备党员,xx年6月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无论我在入党前还是入党后,我自认为我能时时刻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时时刻刻想着自己是一名党员了,绝对不能作出有损于党的形象的事情来,因此,我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能严格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履行教师的职责,认真参加党支部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记笔记,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捐款捐物中表现积极,我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同志和睦相处,从不为一点小事儿斤斤计较,与人为善,关心他人,心地善良,为人师表,特别是,严格遵守学校的师德细则,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用慈母般的爱来感化学生,在日

发展对象演讲稿

今天,我换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我叫黄英凤,大学伊始,我就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通过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和参加党校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更加坚定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心。特别是在校领导的悉心教育和培养下,我感到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经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光辉历程,掌握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基本知识,而且与时俱进,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进一步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了对党的认识,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光荣。 入党宣誓对我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我们成长的新起点。加入党的组织,仅仅是一个共产党人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组织上的入党并不代表思想上的入党,现在的入党也不代表永远的入党。能不能始终不渝地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能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必须面对的最实际、也是最长久的考验。 多年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我始终坚决拥护党的决定,愿意接受党的考验。我也清楚自己离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会以身边优秀党员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一个共产党员标准来要求和鞭策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素质培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也为党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我相信我一定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大家庭的一员。 谢谢! 很高兴我能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加入党组织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一名预备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为了更好的实践我们的誓言,我愿意向党组织表决心如下: 一、要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将坚定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本职,联系实际,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全面体现“三个代表”要求,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学习理论,投身社会实践,自觉加强党内生活锻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履行“三个代表”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我将在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 三、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其次,还要抓紧学习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后不断拓宽知识面,努力掌握本职岗位所需的各种知识,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增强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工程学概论 1、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人体工程学是关于探索人与某一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专业理论、原理、数据及各种方法,优化人与整个系统效能的一门学科。 2、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人与物(产品)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人体工程学的研究目的 如何使人达到安全、健康、舒适以及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4、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 5、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人的特性研究(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等)——基础 物的特性研究(物的功能、外观、形态、尺寸、结构、力学特性、环境特性等) 环境特性研究(如室内环境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光照、温湿度、噪声、辐射等) 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人物及环境) 6、人体工程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经验人体工程学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生活贫困,劳动效率低下。 特点:通过选择和培训,使操作者适合于机器。 ○2科学人体工程学 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末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效能高、威力大的新式武器和装备。 特点: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于人。 ○3现代人体工程学 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 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欧美各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时期。 特点:把人—物—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合适于人的各种产品和作业环境,使人—物—环境系统和谐统一,从而获得系统的最优综合效能。 7、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体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美国是现代人体工程学最发达的国家,所以人体工程学有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之说。 8、人、家具、室内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家具是联系室内空间和人的纽带 2) 家具是室内的主要陈设 3) 家具必须服从室内设计的总体需求 9、家具和室内设计中人的因素 1) 人体感知响应特性 2) 人体的生物学特性3) 人体对环境负荷的反应4) 人体尺寸5) 人的行为习惯

面孔识别的特殊性以及倒置效应的研究

从面孔倒置效应看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魏楠10130330113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摘要】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有着不同的认知机制。从面孔倒置效应的行为实验研究、ERP脑研究、出现的原因等三方面进行各方面的探索与理论的研究成果来更好的了解面孔识别效应的特殊性。 【关键字】面孔识别倒置效应 N170 整体加工视觉专家系统 【引言】面孔是一种特别的视觉刺激。一方面,面孔是复杂的、多维的、自然的特殊视觉刺激,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面孔识别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可以不受大小、光线、背景、位置、年龄、表情、姿势等的影响。比如,两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把陌生人与母亲识别开来(面孔识别的认知发展机制)。关于面孔识别的特殊性,可以从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fMRI和PET,ERP,神经元,以及倒置效应等方面体现出来,本篇文章主要从倒置效应来叙述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1. 面孔倒置效应的定义 面孔倒置效应,是指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显著低于对正立面孔的再认成绩,而且与普通物体的倒置效应相比,面孔的倒置效应更大。(面孔倒置效应的研究与理论述评)

2.面孔倒置效应的行为实验研究 Yin, R. K. (1969). Looking at upside-down faces最早对面孔倒置效应进行了研究,他比较了被试者对普通物体(如房子)和面孔的再认成绩,发现正立面孔时面孔的再认成绩较好,倒置时,所有的刺激的再认成绩均有所下降,但是,正立面孔和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差异最大,反映出了记忆面孔的特殊性。1在(华东师大)的研究中,也发现只有面孔呈现出了正立与反转的差异,而且正立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倒置面孔识别的正确率。在该篇文章中,比较由中国本土特色的是与汉字结合了起来,运用双关图。发现只有当把汉字看成面孔时会出现反转效应。(见图1图2图3)。除此而外,作者通过实验1(见图)发现当被试者同时面对倒置的物体和倒置的面孔时,人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对面孔注意的偏向性。反映出了对于面孔的识别,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注意机制。 3.面孔倒置效应的ERP研究 经研究发现,事件相关脑电位(ERP),相较于住宅,面部的刺激引起了颞枕部的负波N170和frontocentral积极性(英语的N170)。而在倒置面孔中,这一现象更为显著。与正立面孔相比,在枕叶颞叶皮层倒置面孔能够引起一个波幅更大的N170波,并且潜伏期更长。;Rossion200。(华东师大)但是,也有研究认为,N170波并不能很好的证明面孔识别的特殊性。Bentin 等(1996)向被试呈现正立/倒置面孔、正立/倒置汽车和蝴蝶图片, 让被试报告目标图片(蝴蝶)出

发展对象自我陈述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我叫XXX,1987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本科毕业后我曾在内蒙古工作,先后在公司里任职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始我从事阳极生产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来为了有更好的发展,我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现在在xxxxxx。一直以来,我都以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充实自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品德上,我有着良好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章程,使我对党有了可更为深刻的认识。时刻以一名新世纪团员的要求鞭策自己,在院期间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设施、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公益宣传和爱国活动。这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立志成材的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认真查找文献,向师兄师姐请教各种难题,完成实验内容及老师交代的每项任务。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对生活充满信心,拥有自己的良好处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刚进昆工学习就参加了由研究生院组织的篮球赛并担任首发球员,后来在师兄的推荐下我还参加了“钢研杯”篮球赛。比赛期间虽然表现一般,但我认真参加每次的训练,为下一次出场做好准备。今年一月,在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下,担任了工程用钢所、焊接所研究生会主席,在任期间,我从个人做起,和大家一起先后组织了学术活动、毕业生座谈会、春游等活动,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在心理方面,我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我很积极,够乐观,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支持我,使我在成为党员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xxx2014/6/5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 的身体性维度 【内容提要】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默会认识论/身体性/波兰尼/梅洛-庞蒂 一、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 波兰尼在哲学上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是在两种意识的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默会认识的结构。比如,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们既意识到钉子,也意识到锤子和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在此,我们注意的中心是钉子,而不是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我们对于后者的意识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前者。波兰尼认为,我们对钉子的意识是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而对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的意识是一种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默会认识就建立在两种意识的动态关系之上。为了把握某一对象,我们需要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加以认识,这就涉及到了默会认识的两个项目。我们对各种线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是默会认识的第一个项目,关于对象的焦点意识是第二个项目,为了认

识后者,我们必须依赖于前者,我们从前者出发来关注后者。默会认识就具体地展开于从(from)第一个项目转向(to)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默会认识是一种from-to的认识”[1—p34]。 20世纪60年代,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已趋成熟。在阐发默会认识论的各种理论意蕴,展示默会认识论解决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潜力的同时,波兰尼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学说和其他哲学传统之间的关联,现象学传统就是其中之一。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它与现象学的三大观念的交接。这三大观念是:意向性、在世和身体性。 关于默会认识和意向性的关系,波兰尼说:“布伦坦诺指出,意识必然关注一个对象,只有有意识的心灵活动才会关注一个对象。我对默会认识的分析,扩展了对意识的这种看法。它告诉我们,意识不仅是意向性的,而且它总是具有各种根源,由此出发去关注其对象。它包括对其辅助项的默会意识。”[2—p32] 在波兰尼看来,默会认识的from-to结构比起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更充分地阐明了意识的本性。它不仅展示了意向性,即意识的向量性质,而且表明,意识的指向性是以对辅助项的默会意识为基础的。①意识除了有其“to”的方面之外,还有其“from”的方面。 波兰尼从默会认识论的from-to结构引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认识是通过寓居而展开的(knowing by indwelling)。正是在这一点上,波兰尼看到了默会认识论和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的关联。在《个人知识》火炬丛书版(1964年)的序言中,波兰尼说:“所有理解都

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怎么写

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怎么写能成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可是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怎么写呢下面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篇一 当被告知我通过党组织考核成为新一批展党对象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这种激动来源于通过不断努力提升自我中被党组织所认可的自豪,一种发自内心的可以进入优秀组织磨练自己,服务大家的骄傲,更是一种鞭策。 我们这一代是沐浴在中国共产党阳光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在父母长辈的口中听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的,长辈们感恩,也教育着我们感恩。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党,这么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人民得到实惠,国际影响显著扩大,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得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任务之一。我深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实际情况,把握时代脉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不断创造出更好的明天。 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去奉献我的青春和热血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做人不能老求获取。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的长辈一直默默的奉献着,在慢慢接近当的过程中,我身边到处有党员的无私奉献,他们的金子般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我,吸引着我。我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的光荣,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得到的是一种不懈的动力。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确实不容易。我决心以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以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我要认真学习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