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楼梦》之戏谶研究

《红楼梦》之戏谶研究

《红楼梦》之戏谶研究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当中的巅峰之作,历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小说当中的戏曲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本文就小说当中的戏曲与人物命运以及小说内容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红楼梦》;戏曲;人物命运;关联

作者简介:孟志倩(1990.5-),女,河北邯郸人,辽宁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红楼梦》当中的许多戏曲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小说内容主旨有一定的关联,如第11回为了贾敬的寿辰而请戏班唱戏,凤姐点了两出戏。第一出《还魂》,又名《回生》,写的是杜丽娘死后又起死回生重返人世的故事。在贾府长辈寿辰时王熙凤点这么一出戏,乍一看似乎不合时宜,但结合本回的内容情节来看,也许大有寓意。该回回目为《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正文内容却出现大段与贾蓉之妻秦可卿之病有关的描述,就在听戏时王夫人还说该叫贾珍尤氏早点歇歇,说道:“他们心里又不静”。后半回中又接着写凤姐看望秦氏,并有贾母亲自过问、尤氏预备后事等文。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凤姐在百般忧虑可卿之病并恋恋不舍之极点的这出戏,恰好暗示了秦可卿之死,同时折射出她期望可卿能重起沉疴,脱离病魔的潜意识,看似与本文无关,实则与本回正文主要内容旨意切合。

凤姐点的第二出戏《弹词》,写乐工李龟年“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无限感慨地弹唱天宝年间的悲欢离合与盛衰遗事。根据第五回中的判词,王熙凤的最终结局应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她沦落江南,“哭向金陵”之后,是否也会对贾府的盛衰荣枯与自己的命运而无限感慨呢?凤姐点戏时说的一段话看似平常,实则细细品味也大有深意:“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第一句莫不是说两府的荣华就要结束了;后两句:“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暗喻荣宁两府荣华转瞬即逝后,接着再唱一出《还魂》,再唱一出《弹词》,那也就真的“是时候了”。

书中第17-18回元妃省亲时亲自点了四出戏,在蒙、戚本中每出后都有双行夹批。第一出《豪宴》后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后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后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后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文后又有乙卯本夹批:“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批已明确指出,元妃所点此四出戏为全书结构中的重要伏笔,分别寓示了贾府之兴衰、元妃之结局、宝玉之遭际与黛玉之夭亡。

书中第22回,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宝钗对“不知戏”的宝玉念了戏文中的一支《寄生草》,“宝玉听了,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这支《寄生草》便是本回回目“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的曲文,说的是花和尚鲁智深“剃度在莲台下”的故事,历来研红者均认为此曲“应宝玉出家”。也许是这支曲子使贾宝玉顿悟禅机,他细想“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意味后,不禁大哭一场,立占一偈也填一支《寄生草》。宝钗看到却后悔不已说:“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一段话点出后面宝玉出家与宝钗有直接的干系。

在宝钗的生日上,第二个点戏者为王熙凤。她点了一出《刘二当衣》,清代话石主人在《红楼梦本义约编》中有文:“《当衣》应凤姐典当。”指出凤姐点这出戏与她个人的遭际有关,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刘二当衣》为明传奇,被改编为弋阳腔后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在清代的戏曲舞台上都很流行。戏中落魄而当衣的刘二是否暗喻贾家败落后凤姐的遭遇呢?前八十回中曾写到凤姐为了应付宫中太监勒索,与贾琏演“双簧”而典当首饰之事;还写到琏凤夫妻二人合谋托鸳鸯偷当贾母私房珍宝之事。在前次事件中琏凤发出“这一起外崇何时是了!”的无奈悲叹;后一次事件在前八十回中已显现出即将败露的兆头。在贾府被抄后,作为荣国府的当家奶奶王熙凤为维持家计或弥补亏空,当衣、当首饰等事定是在所难免。因此,凤姐点这出科诨戏,是作者又一个重要的“伏笔”。

第29回,元妃送出一百二十两银子吩咐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这是书中唯一一次在神前为神唱戏,三本由神选出即“拈”出的戏却正照应了贾府的兴衰和结局,这已早为历来研红者所共识。如话石主人说“清虚观三本应荣府全局”。《红楼梦鉴赏大词典》:“小说通过神前拈的这三个戏,暗示了贾府由兴起到极盛而终至败落的过程……又特意安排在贵妃为做好事的打醮时,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安排。”这三本戏既然是在神前拈出的,是否暗示着贾府的结局在冥冥之中已由天注定了呢?正如书中贾母所说:“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

小结

以上对于小说中正式搬演的一些戏曲剧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所涉及到的剧目与小说内容主旨的切合,历来被研红者称为“戏谶”。自脂砚斋之后清代有沈煌《石头记分评》,话石主人《红楼梦精义》、《红楼梦本义约编》等,均指出《红楼梦》当中很多戏曲剧目有“应”的作用。至此,笔者不才,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红楼梦》当中的戏曲进行了初步的辑录与整理,并且简单的论述了自己的浅见。对于一些问题还有待考证,还需要做深入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戴不凡:《红学评议?外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3]俞平伯:《红楼梦:俞平伯评点》[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4]《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