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自主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同伴合作能力

在自主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同伴合作能力

在自主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同伴合作能力
在自主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同伴合作能力

在自主探究性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同伴合作能力自主探究是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它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烈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自主探究式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成为观察者,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在这样的自主探究中幼儿经验的获得一种是通过已有经验在动手操作和不断尝试中获得新的经验,第二种是通过教师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活动间接性的帮助取得新的经验,第三种是通过同伴学习活动新的经验。本文主要讨论在自主探究式的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同伴学习获得经验的方式。

一、自主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同伴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同伴指导

同伴指导即一个儿童为另一个儿童提供帮助和指导。在自主探究科学活动中,幼儿的同伴帮助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或缺的。例如,我在科学活动《救救曲别针》中,有的幼儿先想出用曲别针的方法后,有的幼儿主动帮助没有成功的幼儿,有的幼儿也会寻求同伴帮助。再例如,在活动《压花机》中,零件的拆卸有的幼儿不能完成,有的幼儿发现利用小板子可以方便拆卸,幼儿之间产行了同伴指导,一个幼儿指导另一个幼儿用小板子拆卸零件。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榜样式的同伴指导,同伴是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常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来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对育合作行为的幼儿进行积极评价和鼓励,从而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在中班科学活动《汇聚太阳光》中,幼儿用放大镜汇聚太阳光,探索汇聚太阳光的技巧。这时候有一个幼儿汇聚成功,教师请这个幼儿做榜样,让他说说她的方法。幼儿之间得到了同伴学习。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比如共同完成教师分派的任务)而互相鼓励和支持,这时的成功依赖于他们共同的努力。在自主探究科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探究目标下共同探究一个问题,可以说自主探究的科学活动达成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品质方面有着优势。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多米诺》系列课程中,在第一次活动《认识多米诺》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等介绍了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规则,然后教师让每位幼儿拿取10张骨牌,自己尝试进行多米诺搭建进行自主探究。幼儿没有共同目标只是自己在进行游戏,没有同伴合作行为。幼儿在进行自主探究搭建中,有的幼儿发现自己的骨牌10张不够用,就开始幼儿之间抢夺骨牌,随意推到等现象,自我为中心行为表现突出。在第二次活动《比比牌最多》

中,我设定了合作目标:比一比谁的多米诺用的骨牌最多,每人还是10张骨牌。这时候部分幼儿开始寻求合作,将伙伴的骨牌集中起来数量多了。

(三)同伴合作

同伴合作即在没有教师参与的任务中,所有儿童地位对称平等,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信任的基础上,同伴之间积极讨论、交流看法、共享彼此不成熟的观点,最终在分析彼此想法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同伴合作要求儿童必须与和他们观点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并检验自己的观点,最后产生一种比儿童个人想法更好的新办法,达到“两人智慧胜一人”的目的。例如:在科学活动《重力小车》中,图示并不清楚,幼儿在轮轴底盘拼插产生问题,幼儿意见不统一,产生了讨论、交流。通过对彼此观点的尝试和再尝试产生更好地办法。

二、教师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切入点

(一)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就是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在自主探究性科学活动中,很多的探究活动时个体完成有困难的,在困难时幼儿寻求同伴合作等,就会促进合作意识的产生。

(二)培养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观点采择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所谓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观点采择”是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的,因为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体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具备这种能力的基础就是个体能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从而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潜在的差异,在考虑问题时将他人的观点也考虑在内。根据这个理论,自主探究性科学活动在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其特殊性。在自主探究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发生分歧,如何处理分歧就是“观点采择”能力的体现。

三、教师在自主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对于同伴学习的教育建议

(一)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科学活动的特点,为幼儿创造自主空间

自主探究式的科学活动就是突出幼儿的主体探究性。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班级幼儿个体特点将活动完全的发挥幼儿主体性。只有在缺少教师直接帮助的情况下,幼儿才能够产生同伴学习。教师在这样的科学活动中是材料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和观察者。为幼儿创造充分的自主空间,只有发挥了自主探究的根本作用,才能够激发幼儿的同伴合作水平。

(二)积极促进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过程,鼓励幼儿合作学习。

由于许多幼儿年龄较小,合作技能比较差,对合作目标的共同想象能力不强,幼儿不能

自始至终围绕既定的合作目标而行动,因此,许多合作行为并没有达成合作意图。所以,教师不仅要表扬行为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合作的行为过程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于低年龄幼儿的合作行为来讲,帮助其形成同伴间对于合作行为的共同想象,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同伴合作的快乐,帮助幼儿积累合作经验是最重要的。对于他们,只要幼儿出现“一起玩”的意图或行为,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表扬。在中班科学课《画影子》中,幼儿画影子需要其它小伙伴帮忙,这种合作行为出现后教师要及时表扬。

(三)在自主探究中鼓励幼儿学会听取建议

听取建议的能力就是“观点采择”的能力。在自主探究中,幼儿间的讨论往往会伴随着争吵。幼儿在合作探究中,探究目标是一致地,探究方法产生分歧,对于一个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猜测。这个时候是培养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关键时段,教师要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听取别人建议,可以通过合作实践等方式继续共同探索。如在活动《重力小车》中,幼儿对于轮轴拼插观点的不统一,他们想出轮流尝试组员不同方法的策略。这就是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提升。也是自主探究性活动的魅力所在。

(四)教师要正确处理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在自主探究科学活动中,经常产生分组完成共同任务的活动。幼儿在中大班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自主探究中经过组内合作,小组探究,共同分享的形式合理的引导幼儿竞争和合作的意识。

自主探究性活动,探究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探究过程更是精彩。探究的过程是幼儿同伴合作,问题处理,思维方式,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诸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体验。同伴合作只是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究性活动的特色。突出探究过程的魅力,将探究过程性的经验具体化,以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完整性。

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在当今的科技时代里,人们随着科技意识的提高,逐步认识到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小培养儿童爱科学、科学良好习惯的的重要性,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教师是幼儿科学活动的促进者,要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尊重儿童的爱好和兴趣,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也已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应注重增强探究的目的性、系统观察、比较探究和记录等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在探究中不断尝试并获得切身的体验,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够很大程度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 一、选材与幼儿兴趣、需要、接受能力相吻合 《纲要》中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创造条件引领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探究活动的选择常常由教师精选日常生活中幼儿能接触到的,且又是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概念或经验,还应注重幼儿对所要探究事物与问题的前经验和认知水平。本学期开展的中班科学活动《会飞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把塑料袋当玩具,他们有的把质地比较硬的塑料袋放在头上当帽子;有的拿着塑料袋压平当手帕在折,有的拿塑料袋跑来跑去。这个在成人心中不起眼的塑料袋却成为了孩子的宝贝,捕捉到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后,我们开始有目的的观察孩子的反应,在后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塑料袋的玩法显得比较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当孩子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困难时,教师的帮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可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时科学探究活动生成的重要依据。我们中二班的男孩占全班人数的三份之二,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玩玩、做做,非常感兴趣,在平时的“动手做游戏”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剪、折、贴技能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而科学探究活动《会飞的塑料袋》不但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符合本班幼儿的基本能力和发展水平。 二、目标制定与年龄特点、活动内容相符合 《指南》中4—5岁科学领域提出以下发展目标:能对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可见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调幼儿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记录。因此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我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玩纸船》将目标定为:1、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2、尝试用符号或数字记录实验结果,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以上活动目标更注重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活动准备与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相适应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准备至关重要。对于幼儿,活动准备是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对于教师,活动准备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答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测试题 一、填空。 1、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2、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3、数学认识的目标是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4、5—6岁的幼儿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 问题)的乐趣。 5、3—4岁的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 6、在科学领域“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目标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典型性表现是什么? 二、判断。 1、5-6岁幼儿可以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错)(10以内) 2、应该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对) 3、指导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对) 4、3—4岁的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错)(4—5岁)

三、选择: 1、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ABCD),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A归类、 B排序、 C判断、 D推理 2、以下选项中不能体现事物的顺序和规律的是(B) A、从周一到周日 B、商品的价签 C、按形状间隔排列的珠帘 D、一年四季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应鼓励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B、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应支持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 C、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 察与分类能力。 D、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应让幼儿独立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 4、关于“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教育建议有(ABD ) A.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B.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 C、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D、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 四、简答题: 1、幼儿科学教育包含哪几方面的目标? 答:(一)科学探究 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二)数学认知 1.初步感知在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2、简述你所在班级年龄段的幼儿“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3—4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是:1、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4—5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是:1.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 造型。2.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3.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5—6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是:1.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2.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3.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幼儿同伴关系探究 开题报告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同伴关系探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关系在幼儿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在与幼儿紧密联系的班级一日活动中,形成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上世纪开始成为儿童研究的方向之一。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对同伴关系的干预等方面进行,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关键词:同伴关系;一日活动;培养途径 二、选题探究的内容: 1、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定义及特点,其次查找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和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研究资料;总结培养幼儿同伴关系的意义。 2、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定义及分类,其次查找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3、根据以上的内容总结: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日活动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紧密联系。 4、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同伴关系:1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幼儿积极的同伴关系.2.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又幼儿的同伴关系。3.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同伴关系。 三、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1》“需要鼓励和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勇气和兴趣。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都蕴藏中锻炼即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契机,性格内向的幼儿不善于主动和别人交谈,但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也会展现出另一个全新的自己。”同伴关系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充分把握住幼儿班级一日活动中的教育契机,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皮亚杰认为:《2》“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幼儿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在幼儿与同伴关系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小结:新的世纪要求新的一代不仅需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而且还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幼儿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世应有的态度。教师作为班级一日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要教幼儿做一个品行优良、人格健康的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人格,才是最大的幸福,才能为今后高情商的培养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选题的研究的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近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五、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综述法、文本细读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的运用-

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的运用 探究式科学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而“记录”在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导幼儿关注探究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记录内容,帮助幼儿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环节有着特殊的意义。 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表、绘画、符号等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猜测、实验、发现、结果和操作的过程。幼儿通过记录才能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增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下面,我将从“记录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记录”两个方面来谈谈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记录”的运用。 一、幼儿科学“记录”的必要性 由于科学活动比较抽象,加之幼儿年龄又小,幼儿只有通过对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进行记录,然后分析、整理,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抽象的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探究式科学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组织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究科学现象的机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亲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对科学活动的理解,而这种亲历就是通过“记录”这种方式获得的。 二、如何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记录” 记录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组织这个环节,让它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呢? 1.选择合适的记录内容。虽然记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并非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需要进行记录,幼儿的科学记录主要用于探究式科学活动之中,记录的内容既可以是活动前幼儿的设想记录,也可以是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记录,还可以是活动后幼儿的结果记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录内容。

支持幼儿科学探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支持幼儿科学探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幼儿科学学习是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方主要途径的。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对大自然有亲近感,但幼儿特别需要成长为其创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选择贴近生活的探究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动有趣、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安全的、具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提问,支持幼儿探究。 幼儿在探究时,首先教师或其他成人也要积极的参与,当幼儿有疑问时要积极对待并和幼儿一起讨论,并要认真、热情地倾听幼儿的表达和分享交流适时的给予适当的回应。其次教师要有榜样示范,即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的教师也能够感染和带动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教师要重视并认真对待幼儿的提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各观点,支持各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猜想和假设,创造条件支持幼儿通过观察、调查或有趣的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允许幼儿出错、弄脏甚至是弄坏。 二、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1、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方式以直接经验为主,他们能够获得的科学和经验还处在具体概念各前概念的水平,因此,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生动鲜活的、

具体的,也是幼儿能够理解和容易学习的。因此,要将幼儿身连年事物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探究和学习还能够让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三、幼儿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亲身经历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适宜的材料和工具的支持都必不可少。 1、教师要关注和研究材料的结构,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能够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如:让幼儿探究各发现不同纸的吸水性,就需要为幼儿选择几种特点各差别明显的纸;让幼儿儿发现磁铁的特性则需要为幼儿提供磁铁和各种能实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东西。 2、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如:放大镜、小铲、小容器等。这些工具能使幼儿了解到工具可以帮助我收集更精确的信息,更精确地观察细节,更精确地测量等。 四、灵活多样的活动。幼儿的科学探究可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但探究的完整性和浓度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五、注意并保证安全。对幼儿来说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也要具有安全意识各相应的保证幼儿安全的措施。

浅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提纲

浅谈培养幼儿的科学 探究能力

浅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宜兴张泽幼儿园彭凤珍王叶芬 《纲要》中提出:“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幼儿对知识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不应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体验活动的乐趣,从而满足自己内在成长的需要。将孩子看看、听听、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中,变成他们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此,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一、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没有活动,也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幼儿需要活动,对科学活动尤感兴趣,乐于在科学活动中学习和探究。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发现、学会发展,这是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不能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而应多让孩子自己思考怎么做,以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在“沉与浮”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几盆水放在室内地板上各个地方,让孩子自由地把木块、小石块、皮条、纸片、海绵、泡沫、树叶、吹塑玩具、有盖无

盖得玻璃瓶等有沉、有浮的各种物体等放入水中,观察、探索、操作,发现哪些是沉,哪些是浮。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橡皮泥,让他们试试怎样使橡皮泥稳稳当当地浮在水面上。幼儿在反复的“玩”中,学会了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借助木头、小石碗、塑料袋使它浮起来。孩子们个个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操作原材料,充分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从而获得经验,有了收获。 在主题活动《秋天的变化》中“有趣的叶子”科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显然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课题。五彩缤纷,丰富多样的秋叶,为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幼儿观赏、分类、探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家长全体总动员先采集树叶,然后幼儿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不同的方法(如厚薄、形状、颜色)进行分类,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如,银杏树叶像扇子、梧桐树叶像手掌······,还把树叶“变变变”制作了一幅幅漂亮的树叶贴画,供幼儿观赏,活跃了思维,促进了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结合季节我们引导幼儿自主动手,照料观察种子发芽实验,帮助幼儿了解种子发芽与水、温度、阳光、空气有关,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探究兴趣。我们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放在首位,鼓励幼儿全身心地参与活动。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作为教师,应接纳、重视和鼓励幼儿,要看到幼儿乐于探究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究所获得的有益经验,教师要寻求幼儿真实的动机,不要

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研究 同伴合作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之间形成良好同伴关系、建立友谊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及性格的养成起着奠基作用。户外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较强,活动空间较大,活动内容丰富,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观察,深入了解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现状,从而让教师及家长更多地关注幼儿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在同伴合作行为、幼儿园户外活动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昆明市呈贡区三所幼儿园的9个班,共254名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同伴合作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全面详尽地记录观察和访谈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整理和统计,尝试分析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建议。论文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从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现状,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该部分主要从同伴合作行为的背景、主题、类型以及幼儿在同伴合作中使用的策略四个方面对观察研究收集的数 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呈现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基本现状。第三部分,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该部分主要从同伴合作行为的背景、主题、类型以及幼儿在同伴合作中使用的策略四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

行为的特点;分别从幼儿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论述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教育建议与反思。基于前面三个部分对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同伴合作行为理论的研究和 现状的分析,为更好地培养幼儿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并对本研究及研究者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南昌市铁路艺术幼儿园李雪芬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应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二、引导示范积极鼓励,教会幼儿探究问题的方法。三、制定目标循序渐进,培养幼儿探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激发探究兴趣教会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应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何抓住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特点,让幼儿积极参加探究型科学活动, 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优秀的探究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认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幼儿教师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情境,通过生活素材、做实验、讲故事、情景剧等趣味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1.情境创设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科学始于好奇”,情境创设关

键要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兴致,从而使他们去学科学,爱科学。为实现这一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前除了做些物质上的准备,还必须动脑筋想一想:如何使孩子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活动《可爱的小脚丫》中,我在教室里放了许多海绵垫子,木板,还有纸和一大盆的颜料,小朋友进教室后脱下鞋袜露出小脚丫,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小脚丫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还懂得了如何保护小脚丫以及养成良好的用脚习惯。 2.情境创设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认识水》中,幼儿先是在我的指导下进行了试验,认识了水的特性,然后我发现许多孩子长时间滞留在水池前,玩玩弄弄舍不得离开。于是,我结合当时盛夏的天气情况,根据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又设计了一系列“水”的活动:水池里放了一些充气的小鸭、木板、青蛙玩具等,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玩一玩、试一试、想一想。此外,我还准备了盆、桶、小渔网,让幼儿根据需要自由地运水、灌水玩,也可以洗玩具。结果,这节课相当成功,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幼儿合作学习。由于幼儿思维还不成熟,幼儿的探索学习通常难以独立完成,往往需要两人或更多的人进行合作才能完成。在活动《认识洗涤用品》中,我提供相同的材料,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然后记录各种洗涤用品的颜色、气味、手感、作用。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分好工,有作记录的,有试验洗洁精的,有试验洗衣粉的,还有试验肥皂的等等。试验结束,我安排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由于是合作完成的活动,我要求上来介绍

最新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教艺院学前133班张萍钰 摘要: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启蒙阶段的老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降低自我中心意识。教会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其以后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活动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活动与幼儿的自我表露程度和方式互为影响。本文着重从同伴交往活动中,不同时期特点、影响因素、教师建议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幼儿同伴互动关系时期特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同伴,幼儿通过与同伴的游戏和社会性活动,为其社会技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同伴互动又是发展心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幼儿间同伴互动关系不易察觉性,教师往往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课程和美德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互动关系的正确引导,殊不知,幼儿互动有许多价值和功能,但如何较好的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学者们探讨的不多,这也是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薄弱所在。从促进幼儿同伴交往,丰富幼儿同伴交往的形式来说,加强对幼儿同伴互动的关注是有必要的,同时已有的对同伴互动的探讨可以为我们研究如何更好引导幼儿同伴互动提供借鉴。 二、幼儿同伴间互动的价值 1、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激励儿童的探索欲望。 良好的人际互动在同伴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个体之间紧密联系,各自的目标存在着积极的相关性,他们能够认识到只有实现集体的目标自己的目标才最终得以实现。因此,幼儿在互动交往中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会消弱幼儿与同伴在集体活动中面对复杂任务的心理障碍,互相鼓励会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增强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语言不仅使儿童表达看法和提出问题变为可能,也为儿童向周围人学习提供了机会。同伴互动交往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协商、探讨的机会,幼儿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 的同伴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浏览 1211 次 推荐于2016-09-05 15:24:36 最佳答案 从教师的角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对儿童的同伴交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教师的角度: (一)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例如,在幼儿园中营造温暖和谐的环境;对儿童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能够宽容儿童的一些小的错误;对儿童的呵护能发自心底的关爱等。有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经常遭到同伴拒绝,一些儿童就会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表现出害羞、疑虑、哭闹、肌肉紧张、活动性下降、抗拒远离教师等各种情绪症状。4如果老师能够在此时给他营造一种温暖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化这些。另外,对于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例如,经常引导他们参加互动性的、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带他们参加社区的活动小组和班级中其他儿童的生日晚会,鼓励他们表演节目。 当缺乏社交技能的儿童偶尔主动地和别人交往时,老师就用搂抱、抚摸、微笑或奖励等积极方式来肯定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巩固了这种行为。鼓励儿童多观察成人或同伴的社会行为,有效模仿他人动作、言语,从而学到一些社

会化的行为。当这种社会化行为受到肯定时,就会继续扩大到其它领域。这种方法能够感染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培养儿童对的认知 为儿童创设一个虚拟的或现实的交往情境,让儿童在虚拟的或现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如何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分等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得与同伴的化交往。在游戏中要告诉儿童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表演,使他们在模拟的情景中,认识在中双方的优点和缺点,并理解心理换位的重要性。 帮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创设一种交往情境。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扮演某一角色,使他们理解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认识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最终达到帮助他们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以上都是基于儿童初入园后,教师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在幼儿园,没有不能交往、不会交往、不善交往和“不受欢迎”的儿童。 二、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角度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为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为儿童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为儿童创设社会交往的情境,这些途径除教师可采用外,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以上的措施。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是无法取代的。父母是儿童的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 活动准备: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科学探究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日益活跃,教师的探究热情日益高涨,从目标、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误区。关注、识别和纠正这些误区,有助于我们在幼儿园阶段开展高质量的科学教育。 一、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要合适 确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是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没有规定幼儿园科学教育具体的目标和内容,教师对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又缺乏了解,所以,教师在确定幼儿科学活动目标和内容时往往凭自己的经验或想象。另一方面,教师求新求异,急于开辟“新主题和新内容”,而不想重复别人做过的活动,导致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偏、难、深”。 从“乒乓球有弹性吗”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问题。我国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部分“运动与力”这个条目写道: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1〕而学习和研究“弹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弹性、形变等概念,了解“弹力”的影响因素与“弹力”大小,则是高中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就实践经验而言,我曾经看到小学生探究哪些东西有弹性,哪些东西没有弹性。有的幼儿园组织孩子们探究“怎样让小球跳得高(实际上是“弹”得高,但教师没用“弹”这个词),怎样又让小球跳得低”。孩子们所用的球可以是乒乓球,也可以是弹力球。这个活动以探究有趣的现象和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主要目标和内容。如要究其原因,那就太复杂了,比如球的材质、硬度、重量,击球时的用力程度和不同的击球点、落点,空气湿度与空气流动的速度,等等。而从国外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来看,无论是法国、美国还是加拿大,至今我还没有看到有关乒乓球弹性的探究活动。 因此,教师在确定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时一定要有理论研究或实践经验的依据,不是任何科学概念都可以分解到幼儿园阶段进行教学的。 二、不能给幼儿错误的概念 教师进行科学教育需要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虽然在近几年的一些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中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可以说“不知道”,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与儿童一起探究,但这种观点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因此放弃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法国倡导“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计划的科学家在2005年桂林中法“做中学”科学教育会议上也告诫我们:给孩子错误的概念是非常危险的。法国同行曾说:教师在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除了轻松地说“我不知道”外,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教师对未知领域不必惶惶不安,可抓住机会引导被好奇心激发的儿童一起研究,共享发现的快乐,而不要让他们盲目摸索,〔2〕更不能给儿童错误的概念。乒乓球当然是有弹性的,如果教师在活动现场把握不准这一知识点,就可以如实地说自己不知道,然后查找相关资料或咨询有关人士,也可以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得正确的信息。 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与能力,可以自学,也可以和同伴结成小组一起学习。有些教师会结合幼儿的科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春天,幼儿园组织“谁先发芽,芽苞里面是什么”“有趣的蚂蚁”“风的探究”等各种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班开展的科学活动,与开展相近主题的同伴组成小组,在活动前查阅相关资料,积累有关该活动主题的比较全面的背景知识,然后小组之间互相分享这些知识与经验。总之,教师应该对将要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三、在组织活动时要重视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前提。无论是生成的活动还是预设的活动,教师都要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就生成的科学活动而言,由于这类活动源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往往具有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而在预设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机的激发与调动,一般

最新浅谈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浅谈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索, 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呢?现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探索内容的的选择,把握探索时机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活动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学习的内容应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如“水”的系列活动,小班可让幼儿玩水,感知水的一般特性;中班可通过让幼儿亲自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大班则让幼儿做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等。总之,探索的内容要贴近幼儿认知和生活实际,便于幼儿探索并能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把握探索时机,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引导。观察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是否大胆动手操作上,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激发幼儿,如:“你来试一试”,“你一定能成功的”等。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应该耐心启发,循循善诱,用“你再来试试”等亲切的话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 环境中参与探索。第二,组织幼儿讨论交流。每次科学活动后,要让幼儿充分讨论、交

幼儿同伴合作关系的培养研究

幼儿同伴合作关系的培养研究 学前期是幼儿刚刚离开家庭开始群体生活的时期,幼儿已经开始出现了稳定的同伴偏好和个体差异。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是未来儿童同伴关系的奠基阶段。有研究表明,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将对儿童未来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培养至关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合作的涵义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合作体现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诸如在游戏中、学习中、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而这其中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幼儿合作能力。 (二)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以来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获奖的,这说明没有互相关心、支持与合作就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1996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三)幼儿合作能力的现状表现及分析 1、幼儿合作能力的现状表现 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身上,“合作”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通过对中班、大班(即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观察,我们发现: (1)幼儿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发展与幼儿年龄增长成正比:年龄越小的幼儿合作意识越薄弱,合作方法越少,合作成功率越低。 (2)有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 (3)有的幼儿在合作游戏过程中如发生矛盾,常用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支持幼儿科学探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支持幼儿科学探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儿童创造条件、提供物质材料,或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以不同方法、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幼儿园科学教育正是通过给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他们进行探索的各种材料、环境与时间,与之互动。也就是让幼儿通自身的操作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情感等,培养其完善的科学素质。幼儿园科学教育只是一个启蒙阶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科学的特点。我们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科学活动目标的定位 在设计教学活动是最让老师难以把握的就是目标的定位,目标不清楚,活动就是去了灵魂。如果让教师说说科学活动的目标,多数都能套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说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术语。但是,仔细分析我们教育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描述,我们会发现,教师对此可能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活动目标定位时,仍旧显得相当地困惑和迷茫,存在不少问题。 1、目标定位包含多个核心概念且空乏 《有趣的磁铁》其一目标是:让孩子探索发现磁铁的基本性质,激发幼儿的科学活动兴趣,磁铁的性质有很多,如“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磁铁的穿透力”、“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强”等等,在本活动中到底要探究磁铁的什么特性呢?在目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培养孩子探究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究”、“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等等,像这样的的目标太高位、太空泛,说了等于没有说,没有对孩子在活动中能够获得的收获进行具体阐述。 2、重知识,轻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 如《颜色变变变》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操作,知道三颜色中的任何两种颜色相混合能产生一种新颜色;培养幼儿辨别颜色的能力与判断能力。”从目标我们不难看出本活动的知识目标是让幼儿知道任何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能产生一种新的颜色,但在发展幼儿能力方面描述的并不清晰,究竟能培养幼儿哪一方面的能力教师也不太明确,因此目标中也不能描述出来。 二、科学活动要讲究“科学” 科学活动必须是符合科学的,不像语言、音乐活动可以夸大、大胆想象。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宗旨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科学知识,知道简单的科学道理。幼儿正处于萌芽阶段,对自己通过操作、探索出的科学现象是记忆深刻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老师的责任重大,我们不只是设计一个科学的科学活动那么简单,老师的语言、材料的提供都要讲究科学性。 1、忽略了专业术语 教师为了方便幼儿听懂、了解,经常会用一些形象、简单的词语来代替较难的一些专业术语。如在《有趣的磁铁》活动中,老师为了让幼儿知道“异极相吸、同级相斥”的现象就在磁铁的两端分别贴上

浅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宜兴张泽幼儿园彭凤珍王叶芬 《纲要》中提出:“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幼儿对知识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不应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幼儿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体验活动的乐趣,从而满足自己内在成长的需要。将孩子看看、听听、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中,变成他们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此,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一、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没有活动,也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幼儿需要活动,对科学活动尤感兴趣,乐于在科学活动中学习和探究。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发现、学会发展,这是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不能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而应多让孩子自己思考怎么做,以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在“沉与浮”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几盆水放在室内地板上各个地方,让孩子自由地把木块、小石块、皮条、纸片、海绵、泡沫、树叶、吹塑玩具、有盖无盖得玻璃瓶等有沉、有浮的各种物体等放入水中,观察、探索、操作,发现哪些是沉,哪些是浮。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橡皮泥,让他们试试怎样使橡皮泥稳稳当当地浮在水面上。幼儿在反复的“玩”中,学会了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借助木头、小石碗、塑料袋使它浮起来。孩子们个个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操作原材料,充分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从而获得经验,有了收获。 在主题活动《秋天的变化》中“有趣的叶子”科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显然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课题。五彩缤纷,丰富多样的秋叶,为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幼儿观赏、分类、探究、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家长全体总动员先采集树叶,然后幼儿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不同的方法(如厚薄、形状、颜色)进行分类,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如,银杏树叶像扇子、梧桐树叶像手掌······,还把树叶“变变变”制作了一幅幅漂亮的树叶贴画,供幼儿观赏,活跃了思维,促进了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结合季节我们引导幼儿自主动手,照料观察种子发芽实验,帮助幼儿了解种子发芽与水、温度、阳光、空气有关,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探究兴趣。我们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放在首位,鼓励幼儿全身心地参与活动。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式学习.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式学习 [论文摘要] :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科学活动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教法。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尝试、体验与交流,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这种教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它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一条最佳途径。 [关键词]: 科学活动、主动探究式学习 21世纪需要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人才。而科学活动是一种融合操作性,思考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有助于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以前我们在设计安排科学活动过程时太重视追求表面上的教学结果,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发展,使得孩子是在知识的堆积中成长,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学习。每堂课下来,常常感叹到:当个老师真是太累了,又是编剧,又是导演,有时又是管道具的,有时又是演员,忙得不亦乐乎。忙的结果是老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孩子们更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所以我们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

应跳出教材的框框,以全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中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以兴趣作为切入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孩子的认识活动受到兴趣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的事物。要使孩子主动探索,孩子的兴趣必须得到足够的满足。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如:前不久,班里的一个小朋友拿来了一条泥鳅,养在自然角里,一下课孩子们就挤在那里非常好奇的看着泥鳅游来游去,抓住了孩子这一心趣点,生成了“有趣的泥鳅”这次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使孩子在玩中探索泥鳅的形状及特征,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让幼儿自己的探索,了解了泥鳅的身体很滑,用手想抓住它很不容易,启发幼儿用好办法来抓泥鳅,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加任何干预,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最后当幼儿想出好办法抓住泥鳅以后,孩子们一边欣赏自己的创造,一边赞叹他人的成果,同时不断思考如何改进,这就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的进取心。 二、创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想像和创造,是孩子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有时,孩子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