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越移民之桥:移民高校教师的住房和社会融入——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跨越移民之桥:移民高校教师的住房和社会融入——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跨越移民之桥:移民高校教师的住房和社会融入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何洪静1邓宁华2

(1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省漳州市363000;2南开大学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系天津

市南开区300071 )

【摘要】已有移民住房和社会融入研究往往忽视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的移民群体,本文对福建省漳州市移民高校教师群体的调查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分析表明,从本地居民角度看,在较高人力资本支持下,移民高校老师的住房和婚姻融入状况良好,融入速度较快;住房对融入决心有一定积极影响。在上述融入中,乡城移民效应不显著;外来移民效应虽然较强,但为时间效应所削弱。上述情形与进城30多年、但难以融入城市的中国农民工形成了鲜明对比,并显示出较高人力资本在跨越移民之“桥”上的积极作用。当然,与本地教师相比,移民教师处境要差一些,且面临学历贬值的影响。

【关键词】住房;社会融入;移民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效应;移民效应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获得体面的住房,并实现在所在地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入,是移民同化到迁入地社会的重大挑战。与此相应,移民的住房和社会融入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移民社会学和相关政策的重大主题。不过,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经济社会地位和住房获得状况都显著地低于迁入地人口、且在住房和社会的融入上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的农村-城市移民或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而对有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的移民及其住房和社会融入的关注较少;同时,住房和社会融入也是分别考察,而没有充分地揭示住房对社会融入的影响。一个相接近的研究是Wachsmut(2008)对加拿大的研究。其研究表明,许多受到良好教育的移民进入了加拿大,但收入低于本地人,租赁而不自己拥有房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与本地居民的住房融合并未发生。但他的研究是也只关注住房问题,而未能揭示住房对社会融入的作用;并且未能揭示目标移民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特别是教育资本)在住房和社会融入中的作用。本文则试图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这一中国东南沿海地级市的来自于漳州市区外的、作为移民的高校教师群体的调查与分析,来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例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的基本假设有三个:第一,移民高校教师,包括跨越地区距离和城乡鸿沟的移民高校教师,会有较好的住房状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简称“时间效应”),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作用日益发挥(简称“人力资本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来移民身份和乡城移民身份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别称为“外来移民效应”和“乡城移民效应”);第二,移民高校教师会有较好的社会文化融入状况,并且时间效应和人力资本效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移民效应;第三,住房状况会对外来高校教师的融入决心有重要的影响。

上述关于住房、社会融入和人力资本效应与移民效应的假设是否成立,要考虑到中国高校的教师聘用制度和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特殊背景。长期以来,高校教师都是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主力军。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对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需求不断上升,高校教师队伍规模急剧扩大(蒋国河,2010)。同时,高校还通过提供较高的住房和收入等优惠条件来吸引和保留人才。不过,自1998年高

*【基金项目】漳州师范学院院内课题(SS090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洪静(1974-),女,湖南郴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邓宁华(1975-),男,湖南省桂阳县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

校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已有公共住房基本上被分配完毕;而在全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背景下,日益高涨的住房价格则可能对年轻高校教师带来不利影响(吴保根,2006)。另外,随着高校博士和硕士的扩招,学历贬值也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样,移民高校教师群体(特别是最近加入的移民教师)是否足以克服房地产市场和高校教师人才市场的双重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经验考察。当然,高校教师无论是否是移民,都有着相对中等的收入以及住房公积金等住房保障支持,并且新进入的移民高校教师可能作为高端人才而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和待遇水平,从而不同程度地抵消上述双重不利影响。

(二)变量测量

住房状况包括住房权属、住房流动、人均住房面积、住房内部设施、以及住房满意度等因素。

社会融入包括:与本地人的通婚状况,社会交往状况(包括老乡交往、老乡中管理人员数量、单位内朋友、单位外朋友状况),文化融入状况(包括对漳州市的熟悉程度、语言和地方差异感受),以及在本地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决心(“融入决心”)。另外,学历与职称、以及收入状况实际上也是社会融入的一个维度,但它对于移民高校教师来讲是已经既定的。

人力资本主要是考察学历和职称,其中前者可以看成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后者则可以看成对人力资本的利用。高校教师收入包括工资、外部讲课收入、投资收入、课题收入等四个部分,其中工资与职称高度相关。本文建构了“工资外收入指数”,它等于“兼职收入+投资收入+课题收入+父母或子女资助+其他来源有无”。各项工资外收入都是二分变量,其中“有”和“无”分别被赋值为1和0。

移民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源地远近,包括本地区、福建省其他地区、南方外省和北方外省四个类型;二是城乡来源状况,即是否来自农村。三是移民时间,用“迄今为止进入本单位的年限”来测量。它们分别对应着外来移民效应、乡城移民效应、时间效应。

(三)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第一作者在2010年11月在福建省漳州市所进行的抽样调查。漳州市有1所本科师范学院、4所职业学院,全部位于漳州市区;高校教师有2000多。按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每个高校抽20%的系,对每个系的全部教师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为425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漳州市其他县市以及外地的移民高校教师有341名,占86.33%,而来源于漳州市区的本地教师只有56名,占13.67%。原始数据采用是否为“移民教师”来进行挑选。

在全体移民教师中,平均年龄为33.6岁;进入现工作单位的平均年限为5.9年,要比本地教师年轻且进入本单位年限短;本地区、福建省其他地区、南方外省和北方外省的比例分别为24.3%、29.0%、21.7%和24.9%;来源于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比例分别为32.6%、40.0%、23.8%、3.2%和0.3%。全体移民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分别以硕士和讲师为主,在学历上高于本地教师,在职称、工资收入和工资外收入指数上低于本地教师。当然,移民教师的工资收入在漳州市区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职业声望也较高,是地方社会的主流群体,与农民工有着天壤之别。

上述调查资料能揭示移民高校教师和本地高校教师的差异,并能用于对比有不同教育资本(即学历)的移民高校教师内部的情况,而不能揭示与有较低文化程度的外来中小学教师不能以及其他移民群体之间的双重移民差异。为此,本文进一步地通过对比农民工的情况来加以弥补。关于农民工的住房和社会融入,我国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一个普遍的结论是,我国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地位比较低,住房状况较差,并且在城市中的市民化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任焰、梁宏,2009;王凯、侯爱敏、翟青,2010;Wang et al,2010;刘传江,2010;等)。若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住房和社会融入水平,则就可说其教育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研究发现

(一)住房状况与相关效应

表1 移民教师与本地教师的住房权属(%)

单位提供的单间单位提供

的套间

单位内

租房

单位外

租房

商品

经济适

用房

父母配偶或

子女住房

移民教师16.6 11.2 8.6 8.9 44.1 9.2 8.3 4.1 本地教师0 3.7 1.9 5.6 66.7 5.6 16.7 1.9

表2 移民教师与本地教师的住房状况

住房权属得分住房流

动得分

人均住房面

积(M2)

相关设施

得分

住房满意

度得分

移民教师 3.98 1.44 38.86 155.03 2.6

本地教师 4.54 1.15 46.98 170.98 2.16

1.住房状况

(1)住房权属及其流动。由表1和表2第1列可见,移民教师的住房权属以商品房为主,然后依次是单位提供的单间、单位提供的套间、经济适用房、以及单位外和单位内租房等。另一方面,与本地教师相比,移民教师中单位提供的单间、单位提供的套间、经济适用房、以及单位内租房的比重明显偏高,而拥有商品房和父母配偶或子女住房的比例则明显偏低。笔者将在校内外租赁住房、单位提供的单间、单位提供的套间、父母(配偶或子女)住房和集资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分别赋值为1-5分,来计算“住房权属得分”。结果也表明,移民教师明显要低于本地教师。

住房权属的历时变化构成了住房流动。由表2可见,自进入本单位以来,移民教师总体上实现了向上流动,且得分比本地教师更大。移民教师向上流动的比例分别为52.7%。相对于平均年限5.9年的进入现工作单位来讲,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显著的。这一点在人均住房面积和相关设施上也体现出来。

(2)人均住房面积和相关设施

在人均居住面积上,移民教师的人均居住面积36.95M2,超出2010年漳州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44 M2)(参见漳州市统计局,2011),但远低于本地教师(人均45.54 M2)。在住房设施上,笔者建立了一个“居住相关设施指数”,它等于“电磁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空调+热水器+电动车或摩托车+轿车”,同时,各项按照其市场价格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其中10万元轿车在权重上相当于200元左右电磁炉的500倍。由表2可见,移民教师得分要低于本地教师。不过,这一方面仍然强于漳州市区居民。

(3)住房满意度

虽然移民教师的住房权属得分、人均住房面积以及相关设施得分都较低,但住房满意度却比本地教师更高,而这恰好是移民的一个共同特征(Wang et al,2010;王凯、侯爱敏、翟青,2010;Glasgow Housing Association,2008;Spencer,2007等)。

2.移民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

上述情况表明,在移民教师住房状况上,移民效应显然存在,因为较低的住房权属、人均住房面积和相关设施得分、以及较高的住房满意度,是典型的移民住房现象。当然,在这一判断之下需要注意,与农民工相比,移民教师的住房状况总体上是具有中产阶级市民的特点,从而显示了较高学历的重要作用。但“学历”这一原始人力资本是否能有更进一步的作用,则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下面,本文分别以住房权属得分、住房流动得分、人均住房面积、相关设施得分、以及住房满意度得

分为因变量,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最高文化水平三个社会人口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学历和职称这两个人力资本变量和工资外收入指数这一经济变量、以及来源地的远近(作为定距变量)、是否来自农村和进入本单位时限这三个移民变量,来进行线性多元回归统计分析,以评估移民教师住房状况中的移民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由于部分变量之间存在着强相关,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

表3 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性别年龄父母最高

文化水平学历职称工资外

收入指

来源地

远近

是否来

自农村

进入本

单位年

性别 1

年龄0.145* 1

父母最高文化水平-0.095 -0.029 1

学历0.079 -0.021 0.021 1

职称0.085 0.619** -0.055 0.293** 1

工资外收入指数-0.013 0.078 -0.013 0.005 0.185** 1

来源地远近0.016 -0.001 0.134* 0.165** 0.067 -0.127* 1

是否来自农村0.107* 0.005 -0.351** -0.041 -0.039 -0.048 -0.076 1

进入本单位年限-0.038 0.456** -0.113* -0.213** 0.355** 0.127* -0.120* 0.032 1

表4 移民教师住房状况的影响因素

住房权属得分住房流动得分人均住房面积相关设施得分住房满意度得分

性别(-0.236*)

年龄-0.044* (0.020*)

父母最高文化水平-0.291** 9.358*

学历

职称11.151** 52.436**

工资外收入指数0.368* 43.822** 0.126**

来源地远近-0.286** -3.257* -27.846** -0.097*(-0.101)

是否来自农村

进入单位年限0.156** 0.160** 0.040**

住房流动得分(0.129**)

相关设施得分(-0.0006*)

R20.162 0.096 0.087 0. 139 0.088 (0.219)

N 341

说明:……表示未被纳入自变量中。*表示Sig.<005;**表示Sig.<001。“()”表示在纳入住房权属得分、住房流动得分、人均住房面积、以及相关设施得分等变量之后的新的回归结果。“性别”、“是否来自农村”为虚似变量,其他定序变量作定距变量处理。

表由4可见,第一,在住房状况上存在着强烈的和负面的外来移民的效应,南方外省和北方外省的移民教师住房状况更差。不过,这一效应为进入单位年限所削弱,从而体现出较强的时间效应;另外,是否来自农村没有任何的显著影响,这表明乡城移民效应很弱,农村的移民教师可以获得城市的移民教师相似的住房条件。第二,职称和工资外收入有重要影响,而学历则缺乏任何显著性,后一点与假设相反。由表3可见,移民教师有更高的学历,但却不一定有更高的职称,移民教师更可能面临着学历上的贬值趋势。不过,对比进城农民工,同是乡城移民的高校教师显然能够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待遇和更好的住房状况,因此,学历这一存量人力资本

的作用仍很大。第三,女性移民教师对住房更为不满,可能她们对住房的要求比男性更高;结合表3可以发现,年龄较大的移民教师有更高的职称、更好的住房条件和更高的住房满意度,虽然其住房流动是向下的;父母最高教育水平推动更高的相关设施得分,不过对住房流动的影响却是负面的,这表明父母资源具有代际传递作用,但其作用不足以限制有更高人力资源的移民教师的住房向上流动。另外,客观的住房状况对住房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则难以通过上述数据来发现。

(二)社会融入与相关效应

1.社会融入状况

表5 移民教师与本地教师的社会融入状况

本地通婚(%)社会交

往指数

文化适应指

本地长期工作

生活决心(%)

移民教师32.3 7.933 7.048 48

本地教师39.3 10.156 9.929 81

在本文中,移民高校教师的社会融入包括本地通婚、社会交往、文化融入、以及在本地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决心等内容。其中,本地通婚、在本地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决心是二分变量;在社会交往上,笔者建立了一个“社会交往指数”。其中,老乡交往、老乡中管理人员数量、单位内朋友和单位外朋友为五等分变量,而“社会排斥”为二分变量。计算公式为:“社会交往指数=老乡交往+老乡中管理人员数量+单位内朋友+单位外朋友。满分为20分;在文化融入上,按照“熟悉本地情况+会闽南语-漳州和来源地的差异”的公式建立“文化适应指数”。

由表4可见,在本地通婚上,移民教师有32.3%的本地通婚率,与本地教师差异不大,不过相对于平均年限5.9年的进入现工作单位来讲,婚姻同化现象令人印象深刻;在社会交往和文化适应上,移民教师要显著地低于本地教师;与此相关,移民教师决心在在本地长期工作与生活的比例只有48%,远远低于本地教师81%的水平,极可能出现二次流动。

2.相关效应及住房状况的影响

在移民教师的社会融入中,移民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时间效应空间的作用各有多大?下面同样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最高文化水平三个社会人口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学历和职称这两个人力资本变量、以及来源地的远近和是否来自农村、以及进入本单位时限(都作为定距变量)这三个移民变量,来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对象仍然是移民教师,而不包括本地教师。由于本地通婚和在本地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决心是二分变量,所以采用二值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其他两个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同样使用逐步回归法(定距变量)或Backward Wald法(二分变量)筛选变量。另外,在“在本地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决心”变量上还要引入住房状况方面的变量,并进一步控制已有的社会融入状况的影响。

表由6可以得出与住房状况分析大致相似的结论:第一,在社会融入状况上存在着强烈的和负面的外来移民的效应,这表明南方外省、特别是北方外省的移民教师社会融入状况最差。不过,这一效应为进入单位年限所稍稍削弱,从而体现出较弱的时间效应;另外,是否来自农村没有任何的显著影响,这表明乡城移民效应很弱,农村的移民教师可以获得城市的移民教师相似的社会融入状况。第二,除了工资外收入指数对社会交往指数有显著影响这一情形外,工资外收入指数、学历和职称总体上没有任何显著影响。这一点与住房状况的相关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竟,获得较好的住房条件需要金钱和人力资本支持,而社会文化适应则对此要求不高。第三,性别和年龄没有任何显著影响,而父母最高文化水平能够降低本地通婚机会,但提升在本地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决心或融入决心。另外,住房权属得分、以及相关设施得分在0.10的水平有着显著影响,只不过

相关设施得分的影响方向是负向的。概率分析则表明,住房权属得分对于融入决心的影响更大。

表6 移民教师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本地通婚社会交往指数文化适应指数本地长期工作生活决心

性别

年龄

父母最高文化水平-0.058* 0.347*(0.406*)

学历

职称

工资外收入指数0.373*

来源地远近-1.020** -0.660** -1.107** -0.620**

是否来自农村

进入单位年限0.061* 0.154**(0.213**)

本地通婚(1.142*)

社会交往指数(0.121a)

住房权属得分(0.195 a)

相关设施得分(-0.002 a)

R20.208 0.075 0.384 0.140(0.214)

N 341

说明:……表示未被纳入自变量中。*表示Sig.<005;**表示Sig.<001。()中表示在纳入住房和社会融入相关变量之后的新的回归结果。二分变量回归中的R2是指Cox & Snell R2。a表示在0.10的水平下显著。“性别”、“是否来自农村”、“本地通婚”为虚似变量,其他定序变量作定距变量处理。

四、讨论和结论

对于移民来讲,超越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的隔阂,实现在迁入地的住房和社会融入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已有的移民住房和社会融入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地位、以及住房和社会融入状况都较低的农村-城市移民或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移民,而对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的移民的关注较少。本文对福建省漳州市移民高校教师群体的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研究表明,从漳州市普通居民的角度来看,在较高的人力资本支持下,移民高校老师在漳州市的住房和婚姻融入状况良好,融入速度比较快;另外,住房对在漳州市的长期工作与生活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移民教师内部的住房和社会融入上,乡城移民效应不显著,而外来移民效应较显著,但为时间效应所削弱。这些情形与已经跨进第二代、却又难以融入到城市的中国农民工形成了鲜明对比,并充分显示了较高人力资本在消除乡城移民之“桥”、缩短外来移民之“桥”、跨越进本地社会主流生活上有着巨大的作用。不过,与本地教师相比,移民教师在住房状况、社会交往和文化适应上差距较大,融入决心更低,同时还面临学历贬值的影响。

本文在社会政策上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对于当今中国而言,农民工群体的住房和社会融入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农民工自身较低的人力资本对于其职业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在城市中的住房、婚姻和社会融入有着重大的阻碍。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其职业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是其融入城市的不二选择。另一方面,对于年轻的移民高校教师队伍而言,仅有高学历这一人力资本存量是不够的,还要将之充分利用并转变为高职称,才能提升在工资外收入、住房和社会融入上的水平,并稳定地为其自身和单位作贡献。最后,本文是关于一个地级市的个案研究,其他城市的情况如何则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Crossing the Immigrant’ Bridge: Housing and Social Inclusions of Immigrant Higher Schools Teachers——A Case Study of Zhangzhou, Fujian.

He Hongjing1 Deng Ninghua2

(1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363000;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Nankai University Nankai District, Tianjin 300071) 【Abstract】Most literature about immigrant s’ housing and social inclusions neglect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immigrants, and the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 in Zhangzhou, Fujian about the Immigrant higher schools teachers is helpful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The analyse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ve citizens, under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Immigrant teachers have successful inclusions of housing and marriage, rapid inclusion; housing has some positive effect on social inclusion. The effect of rural-urban immigration on the housing and social inclusions disappears nearly completely; the migration distance has still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but weakened by the immigration time. Such profile contrasts sharply with China migrant workers, who have entered into the second generation but difficult to be included into the urban society, which show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high human capital on crossing ‘the immigrants’ bridg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nd the one between regions. Otherwise, immigrant teachers have worse situations in contrast to their native colleagues and are faced with the depreciation of academic diploma.

【Key words】housing; social inclusion; immigrant higher school teachers; the human capital effect; the immigration effect.

参考文献

[1]蒋国河.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高校教师流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12(2): 9-14.

[2]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 人口研究,2010, 29(2): 34-41

[3]任焰、梁宏.资本主导与社会主导——“珠三角”农民工居住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2009,33(2): 92-101.

[4]王凯、侯爱敏、翟青.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1): 118-122.

[5]吴保根.浅析高校住房紧缺与人才引进间的矛盾[J]. 产业经济, 2006(6): 38-39.

[6]漳州市统计局. 扩展居民收入来源健全再分配调节功能:从“十一五”看漳州“十二五”收入与分配[EB

/OL]. 漳州市统计局网站[2011-03-03].

[7]GLASGOW HOUSING ASSOCIATION. Housing Migrant Workers: The Impact on GHA[R]. Glasgow: Tribal

Consulting, 2008.

[8]SPENCER, S. RUHS, M. ANDERSON, B. and B. ROGALY. Migrant Lives Beyond the Workplace: The Experiences

of Centre and East Europeans in the UK[R]. York: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2007.

[9]B?HEIM, R. and M.P. TAYLOR. Tied Down or Room to Move?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using Tenure, Employment Status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Britain [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49(4): 369-392.

[10]IOANNIDES, Y.M.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Housing Tenure Choice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

nomics, 1987. 17(2): 265-287.

[11]LI, S. Housing Tenure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Urban China [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3. 38(4): 510.

[12]SCANLON, E. and D. PAGE-ADAMS. Effects of Asset Holding on Neighborhoods, Families, and Children [C]

//In R. Boshara (ed.).Building Assets. Washington: Corporation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1: 25-49. [13]WACHSMUT, D. housing for Immigrants in Ontarios Medium-Sized Cities[R]. CPRN Research Report.

September, 2008.

[14]WANG, Y.P., Y. WANG, and J. WU. Housing Migrant Workers in Rapidly Urbanizing Regions: A Study of the

Chinese Model in Shenzhen [J]. Housing studies, 2010. 25(1): 83-100.

[15]WU, W. Sources of Migrant Housing Disadvantage in Urban China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4. 36:

1285-1304.

【联系方式】

何洪静,福建省漳州市县前直街36号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363000;E-mail: hehj0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5305369.html,; Tel: 152********.

邓宁华,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西区公寓8A4-406(30007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