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临床综述)

2014-08-14 少年春衫薄丁香园神经时间

近期medscape 发表综述,回顾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了现行治疗指南的证据基础。

隐球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一百万的新发感染病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位居死亡率的第四位,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此病。播散性隐球菌病,在津巴布韦,是脑膜炎的首要病因;在马拉维,占脑膜炎病例的40%。

隐球菌病由隐球菌属的厚荚膜酵母菌感染引起。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人隐球菌病的主要病原。新型隐球菌按血清学分类可分为5 型:A、B、C、D 及A/D ,其中血清型B 和C 即为格特隐球菌,A 为新型隐球菌grubii 变异型,D 为新生变种。

根据分子序列分析,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为两个不同的变种。每个变种可进一步分为4 个主要的分子亚型,其生态龛各不相同。

新型隐球菌表现为全球分布,可见于鸽子排泄物、土壤和植物腐败物中。格特隐球菌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存在于尤加利树中。其它类型的隐球菌,如albudius 隐球菌、laurentii 隐球菌和luteolus 隐球菌等,较少在人类中致病。

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

1894 年,一名31 岁患有播散性疾病的妇女,从其胫骨中分离出了隐球菌,从而确定隐球菌可在人类中致病。

1905 年,von Hansemann 首先描述了隐球菌所致脑膜脑炎的病例。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流行之前,隐球菌较少引起严重的人类疾病。

AIDS 的流行,导致了隐球菌病的病例迅速增长。在美国,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时代以前,86% 的隐球菌病见于HIV 感染患者;每年HIV 患者的隐球菌发病率(66 例/1000)显著高于非HIV 患者(0.9 例/10 万)。

对于非HIV 患者来说,发生隐球菌病最大的风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糖尿病、类固醇治疗、实质器官移植和患有肝、肾功能衰竭等慢性疾病。

HAART 治疗的发展导致发展中国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在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在其它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中仍然较为稳定。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隐球菌病是HIV 感染患者致死的首要病因。在南非的HIV 成人患者中,发病率为95~ 120 例/10 万;在AIDS 患者(定义为CD4 < 200 个细胞/mm3)中,发病率为14 例/ 1000。

在东南亚,每年新增超过10 万例的隐球菌病;在亚洲,隐球菌病的疾病负担在AIDS 患

者中最大,1/3 的脑膜炎患者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隐球菌病的宿主易感性

隐球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通过吸入而感染。原发性肺部感染主要见于儿童,但也有见于成人的报道。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于募集和激活巨噬细胞、控制疾病十分重要,可清除潜伏感染。

Th1 细胞免疫应答及其产物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2、白介素18 对降低真菌感染、防止疾病播散有着重要的作用;但Th2 细胞免疫应答与疾病播散有关。

对于免疫功能不全的宿主,潜伏感染的重新激活是继发性隐球菌病的机制。AIDS 患者,CD4+ T 细胞的减少殆尽,损害了原本可控制隐球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功能。

HIV 感染可导致Th1 细胞因子表型转变为以Th2 表型为主,加剧了隐球菌病的播散。此外,HIV 可侵袭肺泡巨噬细胞,削弱了它们控制隐球菌感染的能力。

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

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可表现为无症状性疾病、局部肺病或播散性病变。播散性病变可见于任何器官,但较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偶尔还可导致局灶性颅内肉芽肿,称为隐球菌瘤。

脑膜脑炎的患者,典型表现为重度的头痛;头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伴有精神状态、性格的改变,发热,嗜睡和昏迷。

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包括脑积水(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视乳头水肿引起的视盲、突发性感音性耳聋、颅神经麻痹、运动和感觉功能缺损、小脑功能障碍和癫痫。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患者,临床表现常延迟性出现,疾病后期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癫痫为特征。隐球菌性脑膜炎常为求诊患者的首个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头痛时最为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存在假性脑膜炎。

由于真菌聚集在蛛网膜绒毛和蛛网膜下腔处,梗塞了脑脊液的排出通道,因此常见颅内压增高,引起交通性脑积水。较高的脑脊液开放压与较差的临床结局相关。

眼部症状也会出现,常因颅内压增高所致。患者表现为眼球运动麻痹、视乳头水肿和视力完全性丧失。眼内隐球菌病较为少见,可引起眼内炎或直接侵袭视神经。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

隐球菌病可经视觉评估、组织病理检查、细菌培养或查找血液、脑脊液和尿中的隐球菌抗原而诊断。隐球菌存在于血液、脑脊液和组织,为单细胞生物体,以多糖荚膜为特征。

印度墨染色后显微镜寻找到该生物体,则可确诊。印度墨染色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其可将背景而非真菌荚膜染蓝,呈现特征性的“繁星之夜”表现。

印度墨染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一,常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裂解的白细胞可被误认为真菌。也可培养该生物体,进而确诊。

隐球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可采用以下染色技术。Giemsa 染色仅能染到部分生物体,因此并非常用。苏木素- 伊红染色不能染荚膜,因此隐球菌只为弱染。

Gomori 六胺银染色可与真菌菌壁上的醛基结合,将真菌染成黑色,而不染荚膜。Mucicarmine 染色或Alcian 蓝染色,可将荚膜分别染成红色或蓝色。

在组织中,尤其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来说,隐球菌会被肉芽肿包裹限制:隐球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引起炎症反应,形成上皮样肉芽肿,环以淋巴细胞;肉芽肿常无干酪样坏死。

在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可能不会形成肉芽肿,但有包含荚膜菌体的假性囊肿,周围环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脑脊液参数的评估,如细胞计数、葡萄糖和蛋白质的水平、开放压等,有助于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断性评估。

一项病例报道中,40 名隐球菌脑膜炎、且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结节病和其它风湿性疾病的患者,脑脊液参数异常:其中约97% 的患者细胞计数异常,6 ~ 808 个/mm3,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8~ 100%;90% 的患者蛋白水平增高,55% 的患者葡萄糖水平降低;64% 的患者开放压增高。

HIV 感染的晚期,出现隐球菌脑膜脑炎的患者,脑脊液可表现出典型的白细胞计数和蛋白水平增高,但不总是伴有低葡萄糖水平。

在血清、脑脊液和尿液中查找隐球菌荚膜抗原是确诊隐球菌病较为可靠的方法,检查可采用乳胶凝集实验、酶免疫分析法和较为新颖的侧流分析法。

乳胶凝集实验检测隐球菌抗原已被使用了数十年,敏感度和特异性都较印度墨染法高;抗隐球菌抗体包裹着乳胶粒子,遇见隐球菌抗原时发生凝集,形成肉眼可见的团块;该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制造商和是否使用链霉蛋白酶而异。

一项研究比较四个不同品牌的乳胶凝集试剂,发现血清敏感性为83 %~ 97%,未使用链霉蛋白酶的试剂在血清敏感性最低;血清特异性为93 %~ 100%;但脑脊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敏感性为93 ~100%,特异性为93 ~ 98%。

酶免疫分析法在脑脊液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与酶免疫分析法相比,乳胶凝集实验的主要缺点为需要手动操作,结果解释较为主观。

侧流分析法于2009 年发明,是一种免疫层析实验。金结合的抗隐球菌单克隆抗体与隐球菌

抗原结合后可在测试膜上沉淀为测试条带,而对照羊IgG 抗体沉淀为对照条带。阳性结果为出现测试条带和对照条带,阴性结果只有对照条带。

侧流分析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与酶免疫分析法和乳胶凝集实验的结果高度契合;它的发明革新了隐球菌的诊断,其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也不需要专业的实验室仪器,在野外也可进行。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如不进行治疗,隐球菌脑膜脑炎常为致死性,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十分重要。能有效对抗隐球菌的经典抗菌药物为多烯类(两性霉素B 制剂)、唑类和氟胞嘧啶。

典型的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包括2 周的诱导治疗期、8 周的巩固治疗期以及额外的、防止复发的维持治疗期。

两性霉素 B 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在1990 年代中期曾为超级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推荐。然而,两性霉素B 和氟胞嘧啶的毒性较强,可造成肾毒性、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要静脉内给药和监测药物毒性。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和亚洲部分地区,氟胞嘧啶或未经允许在临床使用或过于昂贵。在偏远地区,常常缺乏两性霉素B,其价格、相关毒性的监测和管理都阻碍了临床的应用。

一些研究评价了使用两性霉素B 单药、两性霉素和氟康唑、氟康唑和氟胞嘧啶、氟康唑单药、两性霉素B 短程疗法等替代方案的疗效;这些研究最大的局限为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评价治疗方案死亡率的效力不够。

尽管死亡率较高,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患者,多数在诱导期接受了氟康唑的单药治疗。

除了抗真菌治疗之外,还需要对增加的颅内压进行治疗,减少死亡率。脑脊液开放压≥25 cm 水柱的患者,需要重做腰椎穿刺直至压力正常,倘若压力持续增高则需引流。

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毒性的管理

两性霉素的毒性较强,使用镇痛药和4~6 小时缓慢静滴,可减少头痛、寒颤、发热和局灶性反应;肾毒性常见,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停用两性霉素后可纠正肾功能不全;其它的肾毒性还包括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

足够的等张补液预先水化,可最小化两性霉素引起的肾毒性;每周两次监测电解质。贫血是两性霉素B 治疗另一常见的副作用,因此治疗期间应至少每周一次监测血红蛋白的含量。

氟胞嘧啶具有骨髓毒性,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停药后可缓解。

此外,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并发症以及其它感染(如结核)的药物相互作用,也对优化治疗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对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监测。

维持治疗的持续时间

推荐采用每日氟康唑200mg 口服,进行维持治疗,防止复发;维持治疗可持续至免疫功能重建或HIV 的病毒载量得到抑制,CD4 细胞计数持续3~6 个月> 200 个/mm3。

隐球菌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隐球菌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在开始进行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 患者中,发生率为8%~49%,可见于已接受有效治疗或之前已成功结束治疗的患者,机体对隐球菌抗原的免疫应答障碍可能为此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隐球菌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真菌载量、低基线CD4 细胞数、在脑脊液完全灭菌前过早的进行逆转录病毒治疗以及治疗初始病毒载量快速下降,此综合症可发生于逆转录病毒治疗开始后数周至数月。

隐球菌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治疗包括持续逆转录病毒治疗和抗真菌治疗,重症病例可使用皮质类固醇。

隐球菌病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HIV 感染伴隐球菌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还未明确。机会性感染的患者(如卡氏孢子菌肺炎),推迟抗病毒治疗与AIDS 迅速进展和/ 或在抗病毒治疗之前死亡有关。

肺结核患者若及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则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风险增高,但死亡率降低;低CD4 细胞数的患者尤其如此;而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并不能改善临床结果。

在津巴布韦的一项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为早期抗病毒治疗(确诊后72 小时内)和延迟抗病毒治疗(确诊后10 周)两组,所有患者均每日口服氟康唑800 mg 一次,结果早期治疗组的3 年死亡率高于延迟治疗组。

在乌干达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与延迟抗病毒治疗(5~6 周开始抗菌治疗)相比,早期抗病毒治疗(1~2 周内开始两性霉素B 治疗)与死亡率增高相关。

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对隐球菌脑膜炎和HIV 感染的患者,尤其是接受氟康唑单药治疗的患者,至少推迟4 周进行延迟抗病毒治疗。

隐球菌病的预防

重度免疫抑制(CD4 细胞计数< 100 个/mm3)、伴有HIV 感染的隐球菌病,疾病负担十分沉重。减少HIV 的罹患、促进抗病毒治疗、当CD4 计数较高时开始抗病毒治疗等措施,

可以显著减少隐球菌病的发生。

对于CD4 细胞计数< 100 个/mm3 的患者,进行隐球菌抗原测试筛查隐球菌病,对于筛查结果阳性的患者进一步排除隐球菌脑膜炎的可能,早期治疗无症状性隐球菌病(尽管尚无最佳治疗方案),可减少隐球菌病的死亡率。

总之,隐球菌脑膜炎仍是AIOS 相关死亡的病因之首,也是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最常见的真菌疾病之一。

隐球菌病的简化性诊断已有显著的进步,可在缺乏实验室设备的环境中做出诊断性检查。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推广大规模的筛查项目,可显著减少感染人群。

未来的研究需要着重于开发价格低廉、毒性更小、效果可与两性霉素 B 和氟胞嘧啶媲美的口服抗菌药物,降低隐球菌相关的死亡率。

而此刻,对两性霉素B 和氟胞嘧啶进行药物注册、减少费用和增加供给,应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政府的当务之急。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 *导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发病原因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烦躁不安、持续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异常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病者因脑神经受损而眼底水肿、视力衰退。得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怎么办?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方法。……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发病原因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烦躁不安、持续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异常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病者因脑神经受损而眼底水肿、视力衰退。得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怎么办?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 1.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并不是一种常见药物,但能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服用药物后,两性霉素B会与病菌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增强其通透性,使其外渗而死亡。若服用药物后,患者无明显治疗效果,要改用其他药物治疗疾病。 2.氟康唑

氟康唑具有杀菌作用,是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首选药物。患者服用药物后,药物不仅可抑制麦角甾醇,而且能抑制细胞色素 P依赖酶,达到缓解持续性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治愈疾病的功效。这种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不要长期服用,若出现呕吐严重、肝脏受损严重的情况,要停止服用药物。 3.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不可以单独使用,长期单独使用会产生耐药性。产生耐药性后,氟胞嘧啶抑制真菌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服用此药时,要同时服用两性霉素B,这样药效才显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有哪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一旦确诊疾病,患者就应马上根据医生指导用抗真菌法进行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患者需注意的事项有:第一,总疗程为2.5-11个月;第二,症状消失后,患者用药剂量要减少,直至痊愈;第三,脱水剂可治疗颅内压增高者,常见脱水剂有甘露醇及呋塞米;第四,颅内脑脓肿应考虑行手术治疗;第五,严重脑积水不仅要行手术治疗,而且要加强全身营养支持。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的相关疑问,欢迎咨询相关专栏的医生或者各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享受美好的愉快的生活。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感控新青年5月14日 来源丨中华内科杂志2018 年5月第57 卷第5期 作者丨刘正印王贵强朱利平吕晓菊章强强俞云松周志慧刘焱斌蔡卫平 李若瑜张文宏张福杰吴昊徐英春卢洪洲李太生 代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引言 200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首次发表了“隐球菌病治疗的实践指南”[1],2010年更新为“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10更新”[2],该指南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确实发挥了规范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临床实施过程中,的确发现有很多不适用于中国的内容。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3],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

的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 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4-8];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的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9-13]。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遗传功能缺陷[14-16],由此可见,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 第一部分病原学以及实验室检查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可引起人类感染。格特隐球菌虽好发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但有明显地域性,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过近年来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也有发生。我国则以新型隐球菌感染为主,格特隐球菌少见。 一、隐球菌的微生物学鉴定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临床综述) 2014-08-14 少年春衫薄丁香园神经时间 近期medscape 发表综述,回顾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了现行治疗指南的证据基础。 隐球菌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一百万的新发感染病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位居死亡率的第四位,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此病。播散性隐球菌病,在津巴布韦,是脑膜炎的首要病因;在马拉维,占脑膜炎病例的40%。 隐球菌病由隐球菌属的厚荚膜酵母菌感染引起。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人隐球菌病的主要病原。新型隐球菌按血清学分类可分为5 型:A、B、C、D 及A/D ,其中血清型B 和C 即为格特隐球菌,A 为新型隐球菌grubii 变异型,D 为新生变种。 根据分子序列分析,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为两个不同的变种。每个变种可进一步分为4 个主要的分子亚型,其生态龛各不相同。 新型隐球菌表现为全球分布,可见于鸽子排泄物、土壤和植物腐败物中。格特隐球菌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存在于尤加利树中。其它类型的隐球菌,如albudius 隐球菌、laurentii 隐球菌和luteolus 隐球菌等,较少在人类中致病。 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 1894 年,一名31 岁患有播散性疾病的妇女,从其胫骨中分离出了隐球菌,从而确定隐球菌可在人类中致病。 1905 年,von Hansemann 首先描述了隐球菌所致脑膜脑炎的病例。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流行之前,隐球菌较少引起严重的人类疾病。 AIDS 的流行,导致了隐球菌病的病例迅速增长。在美国,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时代以前,86% 的隐球菌病见于HIV 感染患者;每年HIV 患者的隐球菌发病率(66 例/1000)显著高于非HIV 患者(0.9 例/10 万)。 对于非HIV 患者来说,发生隐球菌病最大的风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糖尿病、类固醇治疗、实质器官移植和患有肝、肾功能衰竭等慢性疾病。 HAART 治疗的发展导致发展中国家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在隐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在其它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中仍然较为稳定。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隐球菌病是HIV 感染患者致死的首要病因。在南非的HIV 成人患者中,发病率为95~ 120 例/10 万;在AIDS 患者(定义为CD4 < 200 个细胞/mm3)中,发病率为14 例/ 1000。 在东南亚,每年新增超过10 万例的隐球菌病;在亚洲,隐球菌病的疾病负担在AIDS 患

隐球菌脑膜炎有什么病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隐球菌脑膜炎有什么病症 导语:目前有大部分的朋友会出现一些间歇性的头疼症,有时候还会伴随着恶心甚至呕吐,导致大部分人士精神不振。他们往往还不太注意,以为自己可能 目前有大部分的朋友会出现一些间歇性的头疼症,有时候还会伴随着恶心甚至呕吐,导致大部分人士精神不振。他们往往还不太注意,以为自己可能是饮食不当或者中暑之类引起的,就随便自己吃点感冒药或者消化药就好了,也不去在意。其实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些人头疼会慢慢的加重,导致精神上出现异常伸着出现自身意识出现障碍。其实这是隐球菌脑膜炎疾病,那么隐球菌脑膜炎有什么病症呢。 隐球菌病作为一种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预后严重,死亡率高。隐球菌属包括17种和8个变种,在真菌分类学上归入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致病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已报道可引起人类疾病的还有浅黄隐球菌、浅白隐球菌和罗伦隐球菌等,但很少见。新生隐球菌有3个变种,即新生变种(var neoformans)、格特变种(var gattii)和上海变种(shanghaiensis)。按血清学分类可分为A、B、C、D及AD型5型,此外尚有少量不确定型。 隐球菌性脑膜炎主要表现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临床上可分为4型:即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肉芽肿型和囊肿型。 脑膜炎型,本型最常见,可呈急性、亚急性、慢性过程,隐球菌脑膜炎有什么病症,主要表现为脑膜炎的症状体征。 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约2/3患者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咽痛、鼻塞、喷嚏、恶心、纳呆、全身不适等症状,经一般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15322547.html,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作者:肖云妃黄惠珠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16-01 【摘要】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32例隐球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俩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2天,无1例并发症发生,死亡1例,余15例均痊愈出院;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8天,14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视力减退并发症1例。结论综合护理能缩短隐球菌脑膜炎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经济负担,是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综合护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导致的脑膜炎症性病变[1],主要表现为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恶心、呕吐、头部疼痛等,听力和视力减退是其常见并发症;此病病程长,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了群众健康[2]。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了3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现对其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依据护理措施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43岁;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3.2岁;32例患者均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各组在临床表现分布、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 .2.1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输液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1) 心理护理由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程长,长时间治疗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护士需及时和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予以正确的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用药护理应用高渗脱水剂进行治疗时,护士需加强临床观察,密切关注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基础生命体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呕吐、疼痛,采用深静脉置管,并做好管道维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400 mg静脉滴注,1次/d;其中1例53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另2例120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5例给氟康唑200 mg静脉滴注,1次/d。结果9例隐球菌脑莫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8例都取得良好效果,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两性霉素B是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对隐球菌脑膜炎首选,但由于肝、肾毒性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氟康唑作为补救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 [关键词] 隐球菌; 脑膜炎;氟康唑;两性霉素B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又缺乏强有力的药物治疗,死亡率很高。新型抗真菌类药物氟康唑由于毒副作用小、吸收完全、血脑透过率高,因而被日益广泛用于防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目前国内有关报道较少,因此对于氟康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用法、用量、疗程、疗效尚缺乏统一认识。笔者对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9例患者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这3年间,本院共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其中男6例,女3例,男女之比2∶1;年龄21~72岁,入院时发病最短12 d,最长4个多月,平均42 d,在我院从入院到确诊所需时间7 d~14周,平均2周。这9例患者中,6例均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化疗、化疗患者,2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例有接触鸽子史者。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最常见者为发热,体温在37.2~41.5℃,不规则热。脑脊液检查:①常规:9例均有压力增高,最高>500 mm H2O,平均260 mm H2O,>300 mmH2O者3例;外观多为无色透明,微黄稍混浊者3例;白细胞计数2~890/μl,平均(102.48±56.23)μl,分类以单核为主者7例(0.6~1.0);②生化检查:糖定量0.10~0.72 g/L,平均0.30 g/L,明显低于血糖的60%者6例;蛋白定量0.23~6.51 g/L,平均1.65 g/L,只有2例蛋白增高不明显;氯化物定量95~128 mmol/L,平均113.5 mmol/L,9例患者均降低;③新型隐球菌检查:涂片墨汁染色阳性者5例(5/9,55.56%)。影像学检查:有9例患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有脑室扩张者6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 1.2 治疗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大连辉瑞制药)400 mg静脉滴注,1次/d;3例颅内压>300 mm H2O患者1次/d腰穿放脑脊液、脱水治疗,直至颅内压<300 mmH2O。9例患者中1例静注氟康唑53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另2例120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其余5例给氟康唑200 mg静脉滴注,1次/d。对于头颅CT或MRI有明显扩张的6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甘露醇脱水。9例中用药时间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的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 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的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遗传功能缺陷,由此可见,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

第一部分病原学以及实验室检查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可引起人类感染。 一、隐球菌的微生物学鉴定 1. 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 2. 脑脊液的隐球菌培养: 3. 新型隐球菌的菌落形态: 4. 隐球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二、隐球菌病的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 1. 乳胶凝集试验(LA): 2. 侧流免疫层析法(LFA):

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

主坐焦鎏煎苤查!!!!至!旦筮!!鲞筮!塑堡堕!』!璺鱼堕望!!垒P!!!!!!!!∑!!:!i!塑!:! 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翁心华朱利平 近年来,隐球菌脑膜炎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对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充分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治疗方面国内同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目前治疗的主要参考标准是2000年美国真菌治疗协作组制定的隐球菌病诊治指南,其中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共分为三个阶段,①急性期(诱导期):首选两性霉素BO.7~1.0mg?kg-1?d_1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_1?d_1治疗2周; ②巩固期:改用氟康唑400mg/d巩固治疗10周以上;③慢性期(维持治疗期):氟康唑200~400mg/d,长期维持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的次选方案包括:两性霉素BO.7~1.Omg?kg-1?d叫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1?d叫治疗6~10周,或单用两性霉素B0.7~1。Omg?kg_1?d1治疗6~10周,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3~6mg?kg叫?d_1治疗6~10周。AIDS患者也可单用氟康唑400~800mg/d治疗10~12周,或伊曲康唑400mg/d治疗10~12周,或氟康唑400~800mg/d联合氟胞嘧啶100~150mg?kg-1?d-1治疗6周。慢性期维持治疗主要针对AIDS或器官移植等严重免疫低下患者,因其免疫缺陷而需长期(6~12个月)用药,甚至终生治疗。在维持治疗期间患者若不能耐受氟康唑,可换用伊曲康唑400mg/d,或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每周1~3次,每次1mg/kg。但在指南中也指出,AIDS患者在有效抗病毒治疗后,是否还需维持治疗尚不明确。. 由于国内仍以非AIDS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为主,所以在治疗上也略有不同之处。氟胞嘧啶应用剂量为100mg?kg_1?d-1左右,与国外基本一致,两性霉素B常用剂量则为O.5~O.7mg-kg-1?d~。具体用法:初始3d的剂量分别 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述评? 为1、3和5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缓慢静脉滴注6~8h,若无严重不良反应,第4天起剂量可每日增加5mg,直至每日剂量达25~35mg,以后维持该剂量静脉滴注。疗程长短主要根据疗效判断,一般需2~3个月,总剂量2~3g。对少数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脑脊液变化,总剂量可超过4g,以达到治愈目的。对于一些难治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治疗较单用疗效好。鞘内注射具体用法:两性霉素B开始时剂量为o.05~o.10mg,加地塞米松2mg。注入时用脑脊液反复稀释,以免因药物刺激而导致下肢瘫痪等严重后果。以后渐增加剂量至单次1mg为高限,鞘内给药一般可隔日或每周2次,累计总量以20mg为宜。 由于近年来AIDS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在我国有增多趋势,因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和AIDS抗病毒治疗后发生的隐球菌脑膜炎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mmunereconstitutioninflamma—torysyndrome,IRIS)相鉴别,IRIS是指AIDS患者在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后8周内,迟者甚或半年内,发生类似隐球菌脑膜炎复发或加重的临床表现,如再次出现发热、头痛、颈抵抗等,此时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也明显增多,但隐球菌培养阴性。这是由于HAART治疗后患者免疫缺陷逐渐得到恢复重建,即CD4淋巴细胞计数逐步回升、HIV病毒载量不断下降,特异性免疫应答开始恢复,由此诱导的炎症反应得到强化而导致IRIS发生,易与隐球菌脑膜炎复发或加重混淆。因此,一方面需要加以鉴别,更主要的是加以预防,国外学者对此总结出AIDS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应在治疗6~8周后再进行HAART治疗,以避免IRIS的发生。此外,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如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早在1997年就进行首个两性霉素 万方数据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分析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2010年经我院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13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13例患者治愈8例,好转4例,死亡一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仍首选两性霉素B加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 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性;治疗 0引言: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us neoformansmen_ingitis,CNM),是新型隐球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误治。近年来,随着免疫低下疾病的增多、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AIDS的流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病率明显增加。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病人的预后。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2005至2010年由我院收治的13例经病原学确诊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11-75岁,平均年龄42.5岁。有基础疾病者8例(61.5%),其中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四周者、肾病综合征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各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患者各2例。 2、临床表现

多起病隐袭,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过程,起病钱可有呼吸道感染病史。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呈阵发性,而后逐渐加重,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视物模糊,部分患者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查体可见颈项强直、Kering征及Brudzinski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患者早期有不规则低热、体温一般为37.5℃-38℃,亦有高达40℃者,少数患者无发热。 本组病例亚急性起病者8例,慢性起病者5例,患者病程中均有头痛、发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9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4例,合并恶心、呕吐者5例,视力损害4例,意识障碍3例,颅神经损害3例,听力损害2例,精神障碍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者7例。 3、辅助检查 (1)脑脊液(CSF)检查 呈“三高一低”,即颅内压力增高、以单个核细胞增高为主的细胞数增多、蛋白增多而葡萄糖减低。本组13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颅内压力增高O),白细胞计数均升高(52~490*106/L),蛋白升高(>0.4克/L)(234~540mmH 2 9例葡萄糖降低(<2.5mmol/L)10例,氯化物降低(<120mmol/)9例。13例脑脊液涂片印度墨汁染色均查到新型隐球菌,其中第一次涂片即阳性的7例,其余的经2~8次涂片检查才发现隐球菌。 (2)影像学检查 本组13例患者会均行颅脑CT或MRI检查,5例有脑室扩大,为脑积水改变,2例为脑内低密度灶,1例为弥漫性脑膜强化,其余患者CT检查无变化。 4、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其中以抗真菌治疗为主,在治疗过程中需辅以降低颅内压、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 (1)药物治疗 采用两性霉素B(AMB)或氟康唑(FCZ)加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疾病名称】 【标准名称】 隐球菌性脑膜炎 【英文名】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概述】 隐球菌可通过各种渠道侵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是最常见的颅内真菌感染。新型隐球菌属弱致病力性真菌,常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时发病,引起的脑部感染见于世界各地,从老年到婴幼儿均可发生。 【发病机制】 【病因】 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于水果、奶类、土壤、黄蜂窝、一些草类和植物,以及鸽粪和其他鸟类的粪便中。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只有当宿主的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因此,该病原体的CNS感染虽可单独发生,但更常见于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时,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淋巴肉瘤、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类肉瘤病、结核病、糖尿病、肾病和红斑狼疮等。皮肤和牯膜是感染的最初部位,常常经上呼吸道侵入体内。 【病理】 肉眼可见脑膜呈广泛性增厚,脑膜血管充血,脑组织水肿.脑回变平,脑沟和脑池可见小的肉芽肿、结节和脓肿.蛛网膜下腔内有胶样渗出物,脑室扩大。在脑膜、脑池、脑室和脑实质中可见大量的隐球菌苗体,但脑实质局部很少有炎症反应。 【诊断】 【病史要点】 通常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早期可有不规则低热或间歇性头痛,后来变为持续并进行性加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可呈急性发病,常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 【症状要点】 早期症状在多数患者是以明显的脑膜刺激征为主,检查可见颈强及Kernlg征阳性;少数患者则以精神症状和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如烦躁不安、人格改变、记忆衰退、意识模糊和痢性发作等。偶可因大脑孙脑或脑干的较大肉芽肿引起肢体瘫痪和共济失调等局灶性体征。大多数病人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如视乳头水肿及后期视神经萎缩;由于脑底部蛛网膜下腔渗出明显,常有蛛网膜粘连而引起多数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常累及昕神经、面神经和动眼神经等;也可因脑室系统梗阻出现脑积水。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CSF压力常增高,脑脊液有轻度或中度淋巴细胞增多,多为(10-500)×106/L,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减少(其含量通常在15~35mg/d1)。脑脊液经离心沉淀后涂片做墨汁染色.检出隐球菌可确定诊断;脑脊液细胞常规MGC,染色也可发现隐球菌。特异性诊断

隐球菌性脑膜炎药物治疗案例分析

隐球菌性脑膜炎药物治疗案例分析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I I 一前言 .. (1) 1.1隐球酵母菌类型 (1) 1.2危险因子 (1) 1.3其他危险因子 (2) 二临床表现 (3)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 (4) 3.1实验室检查 (4) 3.2影像学检查 (4) 四临床治疗及其药物 (5) 4.1 两性霉素B (5) 4.2氟康唑 (5) 五案例报告 (6) 5.1案例1相关 (6) 5.1.1病例1介绍 (6) 5.1.2检查 (6) 5.1.3西医治疗 (6) 5.2病例2相关 (7) 5.2.1病例2介绍 (7) 5.2.2检查和治疗 (7) 5.2.3中医治疗 (7) 5.3病例3相关 (7) 5.3.1病例3介绍 (8) 六讨论 (9) 参考文献 (10)

隐球菌性脑膜炎药物治疗案例分析 Analysis of Drug Treatment Cases of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摘要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由于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病情发生比较隐匿、刚发病的特征一般有缓缓的头痛及轻微的恶心呕吐,现在临床上治疗隐形球菌脑膜炎主要是两性霉素b,氟康唑,以及中药辅助治疗。为了探究隐形球菌的治疗方案和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三个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发现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对隐形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效果较好。由此我们可知隐球性脑膜炎应该早发现,通过准确的一系列手段进行准确诊断,且应该注意检测相关得一些病毒以及免疫缺陷得成分,使用合理有效得方式进行治疗,降低患者得死亡率。 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脑脊液检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