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避免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如何避免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15413536.html,

如何避免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作者:于世伟

来源:《活力》2009年第14期

“霍桑效应”(hawtheme effect)是20世纪30年代一些在美国芝加哥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现象。研究人员最初注意到,当答应给一群装配电话机的女工以经期假、

提前下班以及在工作期间供应一餐热食时,她们的产量随之增加。但是,后来经期假被取消并把下班时间推迟,她们的产量仍然不断增长。研究者们起初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后来才认识到,这是由于女工们正是受到研究者的注意造成的。正是研究者们关注,改变了他们所希望考察的工人

们的生产行为。

“霍桑效应”虽然是在科学研究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但它几乎存在于一切社会领域。只要是由“受到注意”引起的异常反应,都属于这一效应。在一些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由于受到记者及相关部门的“注意”,“霍桑效应”就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尤其当采访借助摄像机等介于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第三者”时,“霍桑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

“霍桑效应”对新闻的第一要素——真实性具有极强的杀伤力,会直接导致新闻作品的失实。此外,“霍桑效应”对采访对象的行为影响还表现在可能导致其婉拒采访。一方面,采访对象的心理预存立场,或怕出风头,怕露富、怕曝光,或有难言之隐等,都会拒绝采访;另一方面,采访对象对采访及报道效果的反向预期,以致于说出一些与事实有出入的情况,也是“霍桑效应”在采访活动中的突出反映。

那么,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避免“霍桑效应”来干扰采访工作呢?

第一,记者要有互证意识。纽约时报记者尼尔·麦克尼尔有一句名言:“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记者迟早要出岔子”。因为采访对象意识到是在与记者打交道,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动机的采访对象发生“霍桑效应”的强度不尽相同,反应强烈的采访对象可能是一个“危险的采访对象”,他

有可能蓄意提供假材料。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新闻界,一个合格的记者尤其要胸怀这种意识。

在当前时代,利用网络采访已日渐成为一种趋势。网络特性使得采访对象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匿名等特点,这种新闻的采访手段在带给我们诸多好处同时,有时也让采访与被采访者失去了面对面的交谈机会,记者再也不能依靠“察言观色”,传统采访中的亲和力也基本丧失。不过,记者和采访对象的“采访心理场”也就是产生“霍桑效应”的条件并没有消失,反而因网络的虚拟而所有放大,因此更需要记者具有把关人意识。

2008年5月份,记者从所在地农业部门获得一条信息,某村一个村子有近30多个人在北京开饭店,笔者当时做记者不久,向主任报告了这件事,主任也认为有新闻点,就派笔者到该村采访。在当地乡镇领导陪同下,笔者仅与该村村长进行了交谈,根本没想要到村长提及的村民家核实,结果报道出来后,文章中提及的一位村民认为把他家收入写高了,直接找到了报社。现在回想起来,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