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1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特征

1.1油气聚集主要类型

油气聚集方式包括单体型、集群型、准连续型与连续型四种基本类型。常规油气包括单体型和集群型,其中单体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图1);集群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于较难识别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分布。

图1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分布

1.2油气分布特征

常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构造带、前陆冲断带大型构造、被动大陆边缘以及克拉通大型隆起等正向构造单元中,如中东地区前陆盆地山前大型构造,墨西哥湾等深水大型构造,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长垣构造、库车前陆冲断带等,具有常规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分布的特征。油气或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或聚集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规模的集群式分布(图1)。流体分异作用强,具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储层物性好。具有资源丰度较高,单井自然工业产量较高,开发难度低等特点。

2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和分布特点

在含油气盆地(凹陷)中油气生成、运移和富集的条件主要受断块活动、生油、沉积和圈闭等因素控制,在盆地的不同构造部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油气聚集单元,相应地可区分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和油气富集区等。

2.1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点

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是且依附于一定的油气藏类型组合,并有一定的展布规律。从勘探实际出发,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分类应以圈闭形态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油气藏是背斜构造型、断块构造型、岩性型、地层不整合型和复合型等。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块断隆起披覆构造和古潜山等三种类型油气藏是本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三种油气藏的地质储量占70%-75%左右。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分布特点是:

(1)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盆地各凹陷都具有三套含油气结构层系,即断陷前含油气层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和坳陷期含油气层系,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生储盖组合。下第三系为本区主要的生储油岩系,具有“自生自储”特点,属于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在下第三系地层的顶部和底部存在区域性不整合面,以不整合面为界,在其下部为断陷前含油气层系(包括中古生界、中上元古界以及结晶基岩),具有“新生古储”成油组合特点。在不整合面之上为坳陷期含油气层系,为上第三系的“下生上储”的成油组合。不同含油气结构层系都有各自的主要油气藏组合类型。断陷前含油气层系以古潜山油藏为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以逆牵引背斜、挤压构造和底辟隆起等构造油气藏为主,还发育多种类型地层岩性油气藏,油气潜量大。坳陷期含油气层系以披覆构造和地层圈闭等次生油气藏为主,油气藏埋深浅,油质重,均为重质油油藏。

(2)在平面上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圈闭或地层岩性圈闭分带性控制。在凹陷陡坡带以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为主,而其边缘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和断层遮挡岩性油气藏。在凹陷缓坡带以披覆构造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为主,还发育粒屑灰岩岩性油气藏和断层遮挡岩性油气藏。在凹陷中部发育古潜山油气藏、挤压构造油气藏或底辟隆起油气藏,还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图2 )。

图2 渤海湾断陷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图

1-地层不整合油气藏,2-断块油气藏,3-披覆构造油气藏,4-粒屑灰岩岩性油气藏,5-挤压构造油气藏,6-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7-古潜山油气藏,8-透镜状砂岩岩性油气藏,9-地层超覆油气藏。10-逆牵引背斜油气藏,11-断层岩性油气藏

(3)在纵向上原生性油气藏分布受生油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控制,主要与“液态窗”分布范围有关。油气藏分布序列是:气藏—油气藏—油藏—凝析气藏—气藏。在埋深3000-4300米以下分布大量凝析气藏。

2.2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及其分布

在含油气断陷盆地中,由于断块活动强烈、断层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地层超覆不整合和沉积间断多,在二级构造带背景上有利于多种类型圈闭形成,不仅发育背斜构造和断块圈闭,还在不同层系中广泛分布了多种类型地层岩性圈闭。这些储油圈闭具有一定的地质成因联系,有相同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了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的群集体,具成群成带分布特点,在平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圈闭油气藏叠置连片的含油气带,称为复式油气聚集带。

复式油气聚集带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性断裂带、区域性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和地层不整合等多种因素控制,而其中某一因素在油气聚集和富集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其它诸因素仅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复式油气聚集带常常是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其它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的群集休。按上述诸因素相应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图3)。

图3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图

(1)以逆牵引背斜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如胜坨一永安镇油气聚集带,是以逆牵引背斜油藏为主,次为断块油藏和砂岩上倾尖灭油藏。

(2)以挤压构造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如柳泉和黄于热等油气聚集带,一般以挤压背斜构造油气藏为主,次为断块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3)以底辟隆起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如文明寨一文留油气聚集带,以底辟隆起油藏为主,断块油藏和砂岩上倾尖灭油藏为辅。

(4)以披覆构造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如兴隆台和孤岛一孤东油气聚集带,以披覆构造油藏为主,次为断块、逆牵引背斜和岩性等圈闭油气藏。

(5)地层超覆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如单家寺一林樊家油气聚集带,以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次为断块和断层遮挡岩性油气藏。

(6)以地层超覆不整合“基岩”块体油气藏为主体的复合油气聚集带,如任丘、苏桥和东胜堡一静安堡等油气聚集带,以古潜山气藏为主,次为披覆构造、逆牵引背斜和断块等圈闭油气藏。

(7)以地层不整合为主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如曙光-欢喜岭油气聚集带,以地层不整合油藏为主,次为断块、古潜山或岩性等圈闭油气藏。

(8)以砂岩上倾尖灭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如高升油气聚集带,以砂岩上倾尖灭油藏为主,次为粒屑灰岩岩性油藏。

2.3油气富集区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富集区是渤海湾盆地内一级块断体控制下的生油中心和块断体内配套圈闭类型的组合所形成的特定的油气聚集区,即是渤海湾盆地中的一个油气富集区。每个油气富集区都有一种主要油气藏类型,而辅以其它类型油气藏。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1)油气富集区的油气藏都围绕生油中心呈环带状分布,并受生油区的控制。

(2)油气富集区都是以一种主要圈闭类型与储集岩体(包括三角洲砂体、湖底扇砂体、湖相粒屑灰岩分布区和碳酸盐岩古岩溶或裂隙发育区)有机配合而形成。

(3)油气富集区受生油岩成熟期和构造圈闭形成期的良好配置而形成。

(4)最主要的或规模较大的油气富集区,大多分布在盆地内部的渐新世早中期发育的断陷。

按上述诸因素渤海湾盆地油气分布大体可归纳为四种类型油气富集区。

(1)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和同生断层底辟隆起油气藏类型的复式油气富集区。

在主要生储盖发育阶段,块断体升降幅度较大,凹陷相对开阔,面积较大,都形成以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和同生断层底辟隆起为主要圈闭类型的油气富集区。如东营凹陷,这种类型油藏的地质储量占凹陷总储量的75%。

(2)同生断层披覆构造油气藏为主的复式油气富集区。

在相对狭窄凹陷中,其周缘块断隆起发育,在块体的倾没部位渐新统或上第三系地层超覆在隆起上,形成了披覆构造圈闭。由于紧邻生油凹陷,又具备良好生储盖组合,成为油气运聚的有利场所,形成以披覆构造油藏类型为主的油气富集区。如沾化凹陷80%以上的油气富集在披覆构造圈闭中。

(3)地层超覆不整合“基岩”块体油气藏为主要类型的复式油气富集区。

在前第三系“基岩”块断隆起背景上,形成了块断体岩溶区,又被次一级基岩断裂切割改造成为堑垒相间排列的地质结构,使生油岩直接覆盖或以断层面的形式与岩溶块断体直接接触,组成“新生古储”成油组合,形成了古潜山为主要类型油气富集区。

(4)多层系多种油气藏类型复合油气富集区。

在一个油气富集区中,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层系中发育了特定的油气藏类型,一般都是由构造、岩性、断层和地层不整合等多种因素控制一,形成了多种类型油气藏的复合富集区。如辽西凹陷油气藏圈闭类型多,形成岩性、地层不整合、古潜山、披覆构造和断块等多种类型复合油气富集区。

3断陷盆地油气聚集及成藏机理

3.1断陷盆地的油气聚集模式

根据济阳坳陷及其滩海地区油气聚集带成藏特征,可将其归纳为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6种主要油气聚集模式。

3.1.1低凸式油气聚集模式

由于受燕山、喜山运动及郯庐断裂作用,济阳坳陷东部及其滩海地区发育了多个低凸式二级构造(带)。该类构造具明显的双层构造,下为古生界和(或)前震旦系残丘潜山,上为第二系披覆背斜构造(图4)。圈闭类型以大型潜断披覆背斜为主,翼部还发育有不同种类的地层圈闭。构造两而临洼,油源非常丰富;低凸起持续缓慢抬升,其周缘边界断层(裂)长期活动,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该类构造而积大(一般为几十至几百km2) ,埋深中等,储层物性较好,极易形成亿吨级大油田(如孤岛、孤东等油田),成为济阳坳陷最有利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图4 低凸式油气聚集模式

3.1.2陡坡式油气聚集模式

陡坡带上接凸起下临洼陷,下第二系沿陡坡带发育众多的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油气运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由于主断裂(层)长期持续活动,在断层内侧便形成了多个大型滚动背斜构造(图5);又因主断裂(层)分阶,便形成了断块山等。该二级构造带可进一步细分为内带和外带。内带以大型滚动背斜圈闭为主;外带主要发育有各种类型冲积扇形成的砂砾岩体岩性圈闭、断块断披覆圈闭。

陡坡式油气聚集带也已成为济阳坳陷最有利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图5 陡坡式油气聚集模式

3.1.3中央背斜式油气聚集模式

济阳坳陷典型的中央背斜带有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和惠民凹陷中央背斜带。该类构造带在盆地演化早期与洼陷为一体,由于塑性拱张或地壳局部抬升,在中、后期易形成背斜带(图6)。此类背斜带多发育于大型凹陷的中部,两侧临洼,其油源条件十分丰富。中央背斜带演化具有临近洼陷同沉积拱升的特点,往往是大型三角洲沉积的有利地区,对沉积储层发育非常有利。大型三角洲前缘砂体直接覆盖于早期烃源岩之上或侧向插入两边的生油洼陷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的运聚配置,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东辛)。目前,中央背斜式油气聚集带已成为济阳坳陷又一种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图6 中央背斜式油气聚集模式

3.1.4缓坡式油气聚集模式

缓坡带是济阳坳陷十分发育的一种二级构造带,该类构造带外接凸起,内临洼陷(图7),地层现今坡度小(0 -300),构造变动持续缓慢,地层超覆不整合发育,有利于油气侧向运移。由于构造带宽,构造带演化与沉积平而存在不均衡性,从洼陷向凸起方向可进一步划分出内带、中带、外带。外带紧临凸起,发育众多大型缓坡冲积扇,同时存在多个地层不整合和地层尖灭带,是形成大中型地层、岩

性重质油油气藏的主要地区(如乐安、罗家、金家、八而河等油田)。中带为缓坡主体,断层较发育,是河流相最发育地区,断层与河流相砂体配合,多形成中小型岩性一断块油藏(如习雁滩、老河口油田等),还可形成中小型断块潜山油藏(如套尔河、垦利油田等)。内带为沉降中心,近临凹陷沉积,盆倾断层较发育,而且断层对沉积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该地区扇二角洲、低位扇体等发育,是寻找中等规模岩性构造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如梁家楼、乔庄、临南、东风港、河滩等油田)。日前,缓坡式油气聚集带已成为济阳坳陷颇具勘探潜力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图7 缓坡式油气聚集模式

3.1.5洼陷式油气聚集模式

洼陷带是济阳坳陷普遍发育的负向二级构造带。该带一般是盆地的沉积中心(图8),多为深湖相沉积区,也是盆地的油源中心。缓坡带、中央隆起带的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等储集体垮塌沉积可发育大量浊积砂体,并形成众多的岩性相对较细的原生砂岩油气藏(如渤南、牛庄等),其油藏规模与洼陷及砂体大小有直接关系。洼陷带成烃、排烃作用较强,在与正向构造带的过渡地带中易形成不同规模的泥岩裂缝油藏。洼陷带油气藏埋深大、隐蔽性、勘探起步晚,一般是含油气盆地的后备勘探领。近年来,济阳坳陷已进入中高勘探期,洼陷带隐蔽性油气藏勘探已成为胜利油气区勘探的重点。

图8 洼陷式油气聚集模式

3.1.6凸起式油气聚集模式

凸起也称高潜山,是济阳坳陷十分发育的一种构造型式,多发育于沉积盆地内部,从而形成“群山环湖”、“群湖抱山”的基本构造格局。该构造在盆地沉积演化过程中长期处于剥蚀区,只是盆地进入坳陷阶段后期才同凹陷一起深入地下,因此,其结构为上第二系明化镇组地层直接覆盖于残丘潜山之上(图)。残丘潜山构造埋藏浅(小于1000 m),远离油源,又由于边缘氧化或次生运移,可形成中小型潜山稠油油藏。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化,凸起式油气聚集带将成为济阳坳陷的又一个重要勘探领域。

图9 凸起式油气聚集模式

3.2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机理

济阳坳陷发育形成的上述6种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带,反映了聚集带形成发育的受控因素和油气运聚可能的动力机制。

以受控因素而论,低凸式、陡坡式、中央背斜式、凸起式和缓坡式油气聚集带均是直接在构造作用控制下形成的,因而构造作用是断陷盆地油气聚集的主导性因素。构造作用不仅伴生了与大量成因相关的油气圈闭,同时也诱发了大量的流体活动,成为幕式成藏的动力来源。对于断陷盆地来说,那些在同沉积构造背景上发育形成的油气聚集带,如陡坡式油气聚集带和中央背斜式油气聚集带,都是油气成藏条件良好时空配置关系的结果。

油气聚集的动力机制是油气藏动力学研究的核心之一。日前,一些学者认为幕式成藏的动力机制与深凹中心压力封存箱的幕式突破有关,但对幕式突破过程中促使流体流动的动力作用尚没有明确的分析,并且认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此外,断陷盆地中还存在其他的油气成藏过程。如济阳坳陷中缓坡式油气聚集带可以认为主要是在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经典成藏模式;而以透镜状岩性体

分布于洼陷中心烃源岩中的洼陷式油气聚集带则更易在压差驱动下形成。两者的成藏过程是非幕式的。

5结论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具有相似油源条件、构造背景及规模的不同砂岩油气藏,含油气性却有很大差别。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所导致。由于不同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砂体其储层非均质性各有特点,从而影响到油气的聚集成藏和分布。储层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是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由于沉积环境和形成条件的差别、时代和埋深的不同、古构造和现今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受沉积后作用及其演化的影响,指示储层的储集性能及其纵横向变化很大,因此,开展和加强储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才能, 朱如凯, 吴松涛, 等.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J]. 石油学报, 2012, 33(2): 173-187.

[2] 蒋有录, 翟庆龙, 荣启宏, 等.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4): 11-15.

[3] 郭巍, 刘招君, 董惠民, 等.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34(2): 216-221.

[4] 顾忆, 邵志兵, 陈强路, 等.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3): 224-237.

[5] 贾承造.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J].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20(3): 177-183.

[6] 孙龙德, 李曰俊, 江同文, 等.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J]. 地质科学, 2007, 42(3): 602-620.

[7] 屈红军, 杨县超, 曹金舟,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层油气聚集规律[J]. 石油学报, 2011, 32(2): 243-248.

[8] 胡见义, 徐树宝, 童晓光.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和分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6,1: 1-8.

[9] 李丕龙.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4(4): 26-28.

[10] 李栋明, 王训练, 向树安, 等. 储层非均质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以八面河油田面120块为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 30(4): 65-68.

[11] 郭松, 谭丽娟, 等.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相砂岩为例[J]. 2013, 35(5): 534-544.

[12] 于翠玲, 林承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14(4): 15-22.

[13]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I)—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16-21.

[14] 张君龙.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2): 351-358.

[15] D.E. Bongiolo, C.M.S. Scherer. Facies architecture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fluvial-aeolian reservoirs of the Sergi formation (Upper Jurassic), Reconcavo Basin, NE Brazil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0,27:1885-1897.

[16] Steven L. Vertical and lateral fluid flow related to a large growth fault, south Eugene Island block 330 field, offshore Lourisiana[J].AAPC Bull, 1999, 83(2):244-276.

[17] Caril.Johnson, Stephan.A. Graham.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a synrift lacustrine delta, southeastern mongolia[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4,74(6):770-785.

[18] Thomas F. Moslow and Graham R. Davies. Turbidite reservoir facies in the Lower Triassic Montney Formation, west-central Alberta[J].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1997, 45(4): 507-536.

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973.

项目名称: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首席科学家:陈树民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起止年限:2011.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研究目标的调整 1、总体目标 本项目预期达到三个主要目标:①通过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和西部古生代盆地火山岩的系统研究,反演火山作用和成盆、成烃、成藏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大规模火山岩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和机理,凝练火山岩油气藏理论,实现火山岩油气藏理论创新,弄清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油气分布规律,为火山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②形成产学研联合火山岩油气藏研究创新团队,为能源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储备,培植我国油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火山岩油气藏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③拓展火山岩油气勘探新领域,集成研发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识别与评价的配套和关键技术,补充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油气储量,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2、五年预期目标 (1 科学目标: 抓住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和西部古生代盆地大规模火山岩富含油气的优势,通过火山作用类型、特征、喷发机制、构造背景分析,查明火山作用与盆

地演化、油气形成、运移、聚集、成藏的时空响应,实现火山岩油气成藏理论的创新,抢占国际火山岩油气藏理论研究的制高点。 (2 国家油气目标和产业目标: 揭示火山岩油气藏的控制因素、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实现火山岩油气勘探新领域、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我国东、西部形成两个万亿方级别的大气区和一批规模储量目标区,具体目标包括:①扩大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火山岩天然气勘探成果,在松辽盆地优选出8-10个有利勘探区带,新增探明储量3000×108m3;②在准噶尔和三塘湖等盆地找到新的火山岩油气藏,促进提交新增探明储量4×108t以上;③研发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识别、预测、评价理论和关键技术,为发现更多的油气储量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建立火山岩油气勘探和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推动产业进步、提高我国油气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3 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形成一支进入国际前沿领域的、产学研结合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培养15名左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70名左右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树立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产业科技创新旗帜,全面增强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4 学术论著目标: 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00篇(其中,SCI/EI收录学术论文100篇左右,争取在国际领衔刊物发表主题研究学术论文40篇左右);出版学术专著3部以上;争取主办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专题研讨会。 二、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的调整 能源供应紧张威胁国家的战略安全。近年我国火山岩油气勘探的成果已展示出火山岩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本项目旨在建立新的火山岩油气藏理论,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和新途径,提供大型油气田的后备基地,为解决国家能源危机做贡献。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为: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回答①火山岩油气富集区的地质背景和控制因素;②不同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展布规律和成储机制;③火山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关系及其成藏模式;④火山岩储层及油气藏的地球物理响应;⑤火山岩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深层油气藏

1. 深层油气藏 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000m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 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500m;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为3500~4500m的地层定义为深层,埋深大于4500m的地层定义为超深层;钻井工程中将埋深为4500~6000m的地层作为深层,埋深大于6000m的地层作为超深层。 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大气田:可采储量大于850×108m3),其中,在21个盆地中发现了75个埋深大于6000m的工业油气藏。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356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146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t。 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进入21世纪,深层勘探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塔里木发现轮南-塔河、塔中等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及大北、克深等陆相碎屑岩大气田;在四川发现普光、龙岗、高石梯等碳酸盐岩大气田;在鄂尔多斯、渤海湾与松辽盆地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领域也获得重大发现东部地区在4500m以深、西部地区在6000m以深获得重大勘探突破,油气勘探深度整体下延1500~2000m,深层已成为中国陆上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探井平均井深由2000年的2119m增长到2011年的2946m,其中,塔里木油田勘探井深已连续4年超过6000m(见图1.1),且突破了8000m 深度关口(克深7井井深8023m);东部盆地勘探井深突破6000m(牛东1井井深6027m)中国近10年来完钻井深大于7000m的井有22口,其中,2006年以来完钻19口,占86%目前钻探最深的井是塔深1井,完钻井深8408m,在8000m左右见到了可动油,产微量气,钻井取心证实有溶蚀孔洞,储集层物性较好,地层温度为175~180℃最深的工业气流井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博孜1井,7014~7084m井段在5mm油嘴、64MPa油压条件下日产气251×104m3,日产油30t,属典型的碎屑岩凝析气藏;最深的工业油流井是塔里木盆地的托普39井,6950~7110m井段日产油95t、气1.2×104m3。 图1.1 中国石油探井平均井深变化图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摘要: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陆上油气勘探总体从构造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转变,岩性地层大油气田目前已进入发现高峰期,相继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发现了多个亿吨级以上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展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目前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中国陆上最重要的勘探领域和储量增长的主体,2003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比例已达到60%~70%。其中连续型油气藏将是今后该勘探领域的

重中之重。随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实践中迫切需要针对湖盆中心大规模连片厚砂岩形成机制与分布,大面积低渗透率背景下有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定量评价方法,大型地层油气藏成因类型与成藏机制,大范围连续型油气藏形机理、富集规律与储量规模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连续型油气藏;大型浅水三角洲;砂质碎屑流;成岩相 1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大型浅水三角洲连片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连片大油气区的地质基础。随着松辽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大型坳陷湖盆的深入勘探,浅水三角洲及湖盆中心砂体已成为中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大型浅水三角洲形成所需的条件有:相对较浅的水体、稳定的构造背景、平缓的坡度及充足的物源。例如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青一段沉积期湖相面积可达8. 7×104km2,嫩江组一段湖相面积可达15×104 km2,且最大湖扩期深水区的水深仅30~60m。浅水三角洲的主要特征是:①水体相对较浅;②砂体宏观叠合连片,大面积分布;③水下分流河道很发育,延伸较远;④河口坝被后续河流冲刷而不易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8段是较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在盆地周边露头剖面上可发现长8段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规模较大,连片发育(图2)。大规模连续分布的长8段砂体为油气富集的基础,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的有利目标区。湖盆的敞流性是湖盆中心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的重要条件,敞流通道对湖盆中心砂体分布及方向有

世界石油分布情况

世界石油分布情况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 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 总面积1.4344万平方公里。马拉开波湖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开采历史已有90多年,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诞生在这里。在马拉开波湖东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奥里诺科重油带,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委内瑞拉政府和石油专家估计该地区蕴藏着2350亿桶重油。 墨西哥湾 在美国东南角近海地区,墨西哥湾上钻井平台星罗棋布,717个海上平台每天生产130万桶原油、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美国原油产量26%、天然气产量11%。墨西哥湾也是墨西哥石油工业的集中地。2006年,墨西哥在墨西哥湾西部尤卡坦地区坎佩切湾的坎塔雷尔巨型油田每天生产原油370万桶,占墨西哥原油总产量80%。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的水闸型运河,经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于巴拿马航道的影响,只能通过载重6万吨至8万吨的油轮,因此,能够顺利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油轮被称为巴拿马型

油轮。巴拿马型油轮既不是大型原油轮也不是小型成品油轮,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的份额虽然不大但地位却举足轻重,已成为国际海运中一种标准的油轮类型。 加拿大油砂 在常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占全球石油资源70%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世界上所探明的油砂资源有95%集中在加拿大。其已探明的油砂和重油资源多达4000亿立方米(合2.5万亿桶原油),相当于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蕴藏量。目前,加拿大在阿尔伯塔省共有26个油砂项目投入生产,总生产规模达到每天83万桶,占加拿大石油产量的43%。 松辽盆地 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位于此的大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大庆也即将迎来油田50岁华诞。50年间,大庆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1976年到2002年实现持续27年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东连南海,西接安达曼海,是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桥梁,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经过这一航道的5万多艘船只,运载着占世界运油量一半的原油,即占世界贸易量三成的产品,而且这些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影响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影响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表层海水运动模式图,回答1、2题。 1.位于北半球的大洋环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洋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转偏向力 B.大气运动 C.海水密度差 D.海面高度差 不同的海域,大洋洋流的流向、性质不同,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AB线的纬度为60°,则此海域位于() A.北半球B.南北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4.若AB线的纬度为南纬30°,且位于太平洋中,则() A.甲洋流为寒流、丙为暖流 B.盛行西风为吹动乙洋流流动的动力 C.丙洋流给沿岸带来充沛降水 D.丁洋流与甲洋流交汇处为大渔场 (2010·上海模拟)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示洋流系统最强盛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D.12月 6.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信风 D.西南季风 (2010·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右图为“某海域大洋环流模式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西风带的盛行风向。读图完成7、8题。 7.该海域可能是()A.北半球中高纬海域B.南半球中高纬海域C.北半球中低纬海域 乙

D.南半球中低纬海域 8.甲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2010·洛阳高一检测)右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9.以下全部属于寒流的一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有关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呈顺 时针向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逆 时针向流动 C.中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是暖流 D.中高纬度海区,大陆西岸是寒流 11.太平洋中有两个重要渔场,它们是() A.⑤⑥ B.②⑥ C.③④ D.①⑤ (2010·北京高一检测)读世界大洋环流模式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北大西洋暖流属于() 比哥伦布整整早了半个世纪。读图回答14、15题。 14.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油气藏形成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 成烃坳陷: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平面上, 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成 妊 坳 陥 『 抽 气 分 布 关 系 图 r I j k I 1 h 1 k 九松辽中決成晟塌陥b沆气分布,B>MLng尔吗纳斯湖成好坳陷仃竟区:(?酒西誌地序西诚绘閱陥Q去/门山汕代聚集帯:优黄轉坳陥白1“]陷与天港汕气带:1-住油叩心:乙生?Ik凹階;①itk气睾象带::" 5+ illiHb 二猛地边怡 &油气运移力向T乩附陆磐线 2、烃源岩的质量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 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 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 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1、生储盖组合类型

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案)

洋流的分布规律 叶曹先2012/03/31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风海流、补偿流的形成原因。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提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主要洋流”来归纳总结出洋流分布模 式,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洋流模式和气压带和风带图”的对比分析以及材料“洋流形成 的影响因素”理解,来归纳总结洋流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地理学习素养;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世界洋流的分布。 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在于洋流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难点突破:设置活动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洋流的形成原因。

五、课前反思 本节课其实是上次在威坪开课的时候上过的,这次思来想去还是想拿来再上一次。原因主要有:1、上次的课没有成功,因为对各个环节把握的不够准确,所以没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2、在评课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之后一直没有机会把它们付诸实践;3、自己觉得这样的课还是很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方面。 本节课的流程大体没有变化,主要是在部分环节的处理上作了一些改变。比如说,1.在引出太平洋的洋流分布之后,将把发现的规律放在大西洋去印证(上次是让学生再去画出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安排后面的内容。 2.突出课堂的重难点:把课堂的重中之重放在分析洋流的成因这样一个难点上面。 3.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来表达,来评价。(这一点确实难)本节课一个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学生对于这节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再把它当成一堂新课来上有点作秀的感觉,而且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 在本次比赛的选拔过程中,各位老师在听我课的时候提过很多的意见,也让我意识到其实我在有意识的想把时间交给学生,但完全没能真正的做到放手。所以我这次还想试试这堂课!希望各位老师不会听烦了,谢谢!

背斜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背斜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背斜油气藏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圈闭的成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与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是指在侧压应力挤压作 用下形成的背斜圈闭中的油 气藏。这类油气藏多见于褶 皱区。 其背斜圈闭的特点是: 两翼地层倾角较大,不对称, 靠近褶皱山区一侧较另一侧 平缓;闭合高度较大,闭合 面积较小,且常伴有断层发 育;背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 造线平行。从区域上看,这 类背斜油气藏分布在褶皱区 的山前和山间坳陷内,常成 排成带出现。我国酒泉盆地 南部山前褶皱带中的油气藏 可作为其中的代表(图)。 在国外的褶皱区内,也分布有很多著名的这类背斜油气藏。例如在波斯湾盆地的扎格洛斯山前坳陷内分布有拉里、阿贾加里、加奇萨兰等世界著名的大油田。在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前坳陷以及前苏联的高加索山前坳陷内,也都分布有很多这种类型背斜油气藏。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地台区,广泛分 布着一种与基底活动有 关的背斜油气藏。这类背 斜油气藏主要是由于基 底断块上升,使上覆地层 隆起,形成背斜圈闭而产 生的。 其背斜圈闭的主要 特点是:外形一般与其 下基底隆起相符,两翼地 层倾角平缓,闭合高度较 小,闭合面积较大。直接 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

曲较明显,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当这种背斜圈闭成组成带分布时,则称为背斜带或长垣。由于这类背斜圈闭一般形成时间早,面积大,若与油气生成及运移配合良好时,常可成为极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例如我国的大庆油田(图),世界上最大的加瓦尔油田(图)等,它们的油气藏都属于这种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沙特阿拉伯加瓦尔油田综合图 图中1ft = 0.3.48m (据У.Груяенд等,1968引自潘钟祥,1986)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60年代后期的油气勘探工作中,国内外不少地区(特别是三角洲沉积发育地区)都发现了许多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及其油气藏。所谓逆牵引背斜是指同生断层上盘的沉积岩层在向下滑移过程中,因逆牵引作用而形成的滚卷背斜。这类背斜的形成主要是沉积过程中同生断层作用的结果,而与构造运动无关。

世界油气资源现状

一、世界油气资源发展现状 (一)全球油气现有储量及其分布 据最新资料(BP世界能源统计2006),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石油探明总储量为1567亿吨。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开采30~40年。从静态的观点分析,世界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发展潜力很大。2005年全球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636亿吨,与上年相比,增长了61亿吨。新增的探明储量几乎全部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005年全球的石油储采比为40.6年。然而全球油气储量的分布却很不均匀,从石油储量分布情况来看,中东储量仍然稳居第一,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二)全球石油供需总量基本实现平衡,但供求结构极不平衡 1.在总量上,当前世界石油生产基本上与世界石油需求相适应 近20年来,世界原油供需大体平衡,供需总量大体在70亿~80亿吨/年左右波动。2004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8.53亿吨和38.91亿吨)均创历史新高,总体供不应求,缺口近50万桶/日,2005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0.5亿吨和41.2亿吨),缺口近137万桶/日。 数据反映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和原油产量不断增长,来自全球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明显。从世界石油供求平衡状况发展趋势看,市场均衡日益趋紧。 2.石油供求区域结构不平衡,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油气资源作为天然的自然禀赋资源,全球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全球资源分布和消费格局的不一致,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目前,世界石油市

场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石油供应过度集中,二是石油资源的供应、生产和消费三者间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失衡。 (1)全球油气资源储藏和供应分布极为不均。中东是世界油藏最丰富的地区,作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OPEC国家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2/3在OPEC国家,远高于1980年65%的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当前,排在世界前11位的主要石油资源拥有国中就有8个是OPEC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20%)、伊朗(10%)、伊拉克(9%)、阿拉伯联合酋长国(8%)、科威特(8%)、委内瑞拉(6%)、利比亚(3%)、尼日利亚(2%)。此外,OPEC国家还控制着全球40%以上的产能和55%的出口量。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地理上的失衡与不对称,更加凸显了世界石油供需格局的紧张局势,势必使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围绕着国际油气资源竞争更加剧烈,从而使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越来越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波动日趋频繁。 (2)全球油气资源产、供与需之间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从全球石油的供需对比来看,中东和亚太是失衡最严重的两个地区,但是两者失衡的方向截然相反,中东地区是严重的供过于求,而亚太地区是严重的供不应求。目前亚太地区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总量为4.2%,石油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0.4%,消费却占世界的26.45%。 2005年,中东地区日均生产石油2457万桶,却只消耗528.9万桶/天,大约为其产出的1/5,供需差额高达1928.2万桶。同期,亚太地区每天需要石油2 344.6万桶,其日均792.8万桶的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量的1/3。2004年

全球油气分布特征

目录 一、前言 (2) 二、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分布,产量分布 (2) 2.1世界石油储量 (2) 2.1.1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不足 (2) 2.1.2世界石油储量分布不均 (3) 2.2全球石油价格及发展趋势 (5) 2.3全球石油的分布和储量 (5) 三、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布,产量分布 (9)

一、前言 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因石油而引起的争端和战争不断,甚至有人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对能源争夺的战争。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及控制力相联系。在此种情况下,各国都在努力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对经济的作用越大,就越造成世界经济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日本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但其自身能源匾乏,主要依赖进口。中国虽然自己有石油生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93年起,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中国2003年日消费石油546万桶,己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二、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分布,产量分布 2.1世界石油储量 2.1.1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不足 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是非再生资源,探明储量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油价长期走低,导致国际资本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大量撤离,自此世界石油勘探再无重大进展,国际石油市场新增产能停滞不前,而原有产能却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据工AE估计,现在低成本的大油田基本上都己被发现,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区带目标-石油勘探与开发

文章编号:1000-0747(2009)04-0419-09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区带目标 优选———以陆东—五彩湾地区为例 杨辉,文百红,张研,张光亚,刘志舟,吴丰成,卫延召,戴晓峰,胡庆辉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项目(2008ZX05001);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发展规划(973)“古生代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及其改造特征”项目(2009CB21930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 公司“岩性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与勘探技术研究”项目(2008B-01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火山岩油气勘探的高精度重磁电配套技术系列研究”项目(060127-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准噶尔盆地 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的高精度重磁电配套技术系列研究”项目(070111-1) 摘要:以岩石物性、重磁电震、钻井等资料为基础,根据研究区具体地质情况,提出火山岩分布预测、火山岩岩性预测、有利区带及目标评价的重磁电震配套技术。通过在陆东—五彩湾地区的综合应用,完善了现有的方法技术,形成了有效的重磁电震综合勘探技术流程。对陆东—五彩湾地区火山岩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该区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要认识:磁力异常梯度带是火山岩断裂带,断裂控制了火山岩的分布,也控制了火山岩的局部构造;磁力异常梯度带是火山岩裂缝发育带,是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部位;近烃源岩磁力异常梯度带是火山岩油气藏的富集区带。预测的有利区块(区带)、有利目标得到了钻探证实,表明了本研究方法正确有效。图14表1参13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气藏;航磁;地震;重力;建场测深 中图分类号:T E122.1 文献标识码:A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traps in volcanic rocks and optimization for selecting exploration prospects and targets in Junggar Basin: Case study in Ludong-Wucaiwan area,NW China Yang Hui,Wen Baihong,Zhang Yan,Zhang Guangya,Liu Zhizhou,Wu Fengcheng, Wei Yanzhao,Dai Xiaofeng,H u Qinghui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 x p loration&Develop ment,Bei jing100083,China) A bstract:Based o n petrophysical,mag netic,g ravity,electric,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regularities,this paper proposed an integ rated approach for the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and litholog y recognitio n of volcanic rocks,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prospect and target optimization of hydrocarbon deposits.The exploration techno logy was improved in the application to exploration in the Ludong-Wucaiwan area in Junggar Basin.Some impo rtant viewpoints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aeromag netic abnormal g radient belts correspond to volcanic faults,faults co 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volcanic rocks and accordingly their local structures,aeromagnetic abno rmal gradient belts co rrespond to highly-developed fracture zones and are prospective areas for volcanic reservoirs.T he proposed integrated approach is proven effective by the exploration drilling results with high-flow gas wells. Key words:Jungg ar Ba sin;v olcanic ro ck;g as poo l;aer omagnetic survey;seismic ex plor ation;g ravity survey;time do main electr omag netic survey 1研究区概况 准噶尔盆地自从1957年在克拉玛依发现玄武岩油藏以来,目前在全盆地已发现火山岩油气藏38个,其中部分井已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如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九区古3井、腹部石西油田石西1井均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展示了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的良好前景[1-4]。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气藏主要位于石炭系,其次是二叠系。油气在平面上分布于生烃凹陷周缘或其内部,纵向上主要集中于火山岩顶部风化壳内,少量油气分布于火山岩风化壳之下的火山岩内部,形成火山岩内幕油藏。火山岩发育并占绝对优势是准噶尔盆地石炭系重要特征之一,目前石炭系所发现油气均位于火山岩之中[5]。 研究区位于陆东—五彩湾地区,陆东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一个大型二级构造单元,整体呈东西向展布。该区位于中央坳陷以北、乌伦古坳陷以南、克拉美丽山以西、玛湖凹陷以东,面积约2.1×104km2(见图1)。在统一的隆起背景下,陆东地区发育了多个凹陷和凸起,从北往南主要包括石西—滴北凸起、滴水泉凹陷、 419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9年8月 P ET RO LEU M EXP LO RA T IO N A ND D EV EL OP M EN T V ol.36 N o.4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油气田分布及其特点 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共发现油田493个,累计探明含油面积15092㎞,石油地质储量190.66×108t,可采储量54.99×108t,平均采收率29%。在493个油田中,特大型油田一个,这就是著名的大庆喇萨杏油田,含油面积920km地质储量41.7×108t大型及特大型油田合计34个占油田总数的6.1%地质储量共112.7×108t占全国储量的59.6%。中国80%以上的石油储量分布陆相沉积盆地中。从地理分布状况来看,陆上(含海滩)有油田465个,占全国储量的94.7%。海上油田28个,地质储量10.15×108t,占全国储量的5.3%。 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大庆、吉林、辽河、冀东、大港、华北、中原、胜利、河南、江苏、江汉和安徽等油区,共有油区322个,石油地质储量为148.05×108t,占全国总储量的77.7%。中部地区,包括长庆、四川和滇黔桂油区,发现油田62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3×108t 占全国储量的4.8%。西部地区,包括玉门、青海和新疆塔里木、克拉玛依、吐哈油区,共有油田81个,石油地质储量为23.32×108t,占全国储量的12.30%。 一、盆地油气聚集和分布的基本理论要点 1、陆相盆地凹陷期具有一定规模和稳定状态的水体,是生物发育和生油岩系形成的物质基 础。 2、高速的补偿率与非补偿率交替沉积是陆相盆地成油的重要条件。 3、陆相湖盆水体的性质这烃类的形成以及丰度。 4、河湖沉积体系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叠置砂体和生储组合类型。 5、陆相盆地多种类型的有效圈闭控制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有效圈闭为A、位于或邻 近生油凹陷B、与各类储集岩体(包括三角洲砂体、湖体扇砂体、洪积扇砂体、沙坝、碳酸盐古盐溶合裂缝发育区)有机的配合C、圈闭形成期早于或者与油气生成和运移期相同) 6、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是陆相盆地油气聚集的显著特征。 7、盆地的地质结构控制着油气藏类型在水平面的分布模式。 (1)、断陷型裂谷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2)、断坳型裂谷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3)、复合型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4)、山间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8、在含油气盆地中多含油气结构系具有普遍意义,控制着油气藏类型的纵向分布。 9、早纵向上油气藏相态分布主要受生油岩的成熟程度和温度、压强条件控制。 二、陆相油藏特征 第一节陆相湖盆的沉积特征 一、陆相沉积盆地的类型 1、拗陷盆地 2、裂谷盆地 3、大陆边缘近海盆地 4、褶皱带内盆地 二、陆相盆地的沉积填充形式 1、大型拗陷盆地沉积填充形式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1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特征 1.1油气聚集主要类型 油气聚集方式包括单体型、集群型、准连续型与连续型四种基本类型。常规油气包括单体型和集群型,其中单体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图1);集群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于较难识别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分布。 图1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分布 1.2油气分布特征 常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构造带、前陆冲断带大型构造、被动大陆边缘以及克拉通大型隆起等正向构造单元中,如中东地区前陆盆地山前大型构造,墨西哥湾等深水大型构造,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长垣构造、库车前陆冲断带等,具有常规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分布的特征。油气或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或聚集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规模的集群式分布(图1)。流体分异作用强,具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储层物性好。具有资源丰度较高,单井自然工业产量较高,开发难度低等特点。 2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和分布特点 在含油气盆地(凹陷)中油气生成、运移和富集的条件主要受断块活动、生油、沉积和圈闭等因素控制,在盆地的不同构造部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油气聚集单元,相应地可区分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和油气富集区等。

2.1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点 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是且依附于一定的油气藏类型组合,并有一定的展布规律。从勘探实际出发,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分类应以圈闭形态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油气藏是背斜构造型、断块构造型、岩性型、地层不整合型和复合型等。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块断隆起披覆构造和古潜山等三种类型油气藏是本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三种油气藏的地质储量占70%-75%左右。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分布特点是: (1)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盆地各凹陷都具有三套含油气结构层系,即断陷前含油气层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和坳陷期含油气层系,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生储盖组合。下第三系为本区主要的生储油岩系,具有“自生自储”特点,属于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在下第三系地层的顶部和底部存在区域性不整合面,以不整合面为界,在其下部为断陷前含油气层系(包括中古生界、中上元古界以及结晶基岩),具有“新生古储”成油组合特点。在不整合面之上为坳陷期含油气层系,为上第三系的“下生上储”的成油组合。不同含油气结构层系都有各自的主要油气藏组合类型。断陷前含油气层系以古潜山油藏为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以逆牵引背斜、挤压构造和底辟隆起等构造油气藏为主,还发育多种类型地层岩性油气藏,油气潜量大。坳陷期含油气层系以披覆构造和地层圈闭等次生油气藏为主,油气藏埋深浅,油质重,均为重质油油藏。 (2)在平面上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圈闭或地层岩性圈闭分带性控制。在凹陷陡坡带以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为主,而其边缘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和断层遮挡岩性油气藏。在凹陷缓坡带以披覆构造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为主,还发育粒屑灰岩岩性油气藏和断层遮挡岩性油气藏。在凹陷中部发育古潜山油气藏、挤压构造油气藏或底辟隆起油气藏,还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图2 )。

目前世界各大洲 区域 石油分布现状

目前世界各大洲(区域)石油分布现状 世界海洋面积3.6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3.6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分区域石油探明储量图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4.8%和 4.27%。 2000年全球石油消费为34.6亿吨,消费主要在发达国家,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0%,其中北美占30.2%(仅美国就占22%),欧洲占23%,亚大地区(不包括中国)占22%,而非洲仅占3.3%,南美占6.3%,中东为6%。

世界石油储量比例图 世界各国、各地区石油分布如下: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 南美地区的常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254.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2%.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2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7%;1999年石油产量达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9.5%.其中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巴西。 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2000年底的剩余探明储量达75亿吨,占世界的5.3%.2000年该地区石油总产量达到 3.88 亿吨,占世界的10.8%.俄罗斯剩余探明储量67亿吨,占世界的近5%.生产石油3.2亿吨,约占世界的10%,在世界产油国中列第二位。出口原油 1.2亿吨。 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总面积1.4344万平方公里。马拉开波湖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开采历史已有90多年, 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诞生在这里。在马拉开波湖东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奥里诺科重油带,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委内瑞拉政府和石油专家估计该地区蕴藏着2350亿桶重油。 墨西哥湾

世界油气资源现状说明

一?世界油气资源发展现状 (一)全球油气现有储量及其分布 据最新资料(BP世界能源统计2006),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石油探明总储量为1567亿吨?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开采30~40年?从静态的观点分析,世界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发展潜力很大?2005年全球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636亿吨,与上年相比,增长了61亿吨?新增的探明储量几乎全部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005年全球的石油储采比为40.6年?然而全球油气储量的分布却很不均匀,从石油储量分布情况来看,中东储量仍然稳居第一,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二)全球石油供需总量基本实现平衡,但供求结构极不平衡 1.在总量上,当前世界石油生产基本上与世界石油需求相适应 近20年来,世界原油供需大体平衡,供需总量大体在70亿~80亿吨/年左右波动?2004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8.53亿吨和38.91亿吨)均创历史新高,总体供不应求,缺口近50万桶/日,2005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0.5亿吨和41.2亿吨),缺口近137万桶/日? 数据反映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和原油产量不断增长,来自全球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明显?从世界石油供求平衡状况发展趋势看,市场均衡日益趋紧? 2.石油供求区域结构不平衡,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油气资源作为天然的自然禀赋资源,全球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全球资源分布和消费格局的不一致,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

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石油供应过度集中,二是石油资源的供应?生产和消费三者间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失衡? (1)全球油气资源储藏和供应分布极为不均?中东是世界油藏最丰富的地区, 作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OPEC国家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占举足轻重的 地位?2005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2/3在OPEC国家,远高于1980年65% 的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当前,排在世界前11位的主要石油资源拥有国中就有8个是OPEC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20%)?伊朗(10%)?伊拉克(9%)?阿拉伯 联合酋长国(8%)?科威特(8%)?委内瑞拉(6%)?利比亚(3%)?尼日利亚(2%)?此外,OPEC国家还控制着全球40%以上的产能和55%的出口量?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地理上的失衡与不对称,更加凸显了世界石油供需格局的紧张局势,势必使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围绕着国际 油气资源竞争更加剧烈,从而使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越来越与国际政治经济 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波动日趋频繁? (2)全球油气资源产?供与需之间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从全球石油的供需对 比来看,中东和亚太是失衡最严重的两个地区,但是两者失衡的方向截然相反,中东地区是严重的供过于求,而亚太地区是严重的供不应求?目前亚太地区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总量为4.2%,石油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0.4%,消费却占世界的26.45%? 2005年,中东地区日均生产石油2457万桶,却只消耗528.9万桶/天,大约为 其产出的1/5,供需差额高达1928.2万桶?同期,亚太地区每天需要石油2 344.6万桶,其日均792.8万桶的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量的1/3?2004年的数据 显示,北美地区的石油消费量相当于其石油产量的1.74倍?这意味着,为了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