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记阅读过关检测

传记阅读过关检测

传记阅读过关检测
传记阅读过关检测

传记阅读过关检测(一)

(限时:45分钟分数:4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2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通的,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

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家的地位,主要突出了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

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一生始终秉持研究与发展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著述颇丰,他的《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

书都代表其成就。

D.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他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他性情豁达。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

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3)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年近百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

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七十年代中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去夏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⑴.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作者写了老前辈夏衍四十多年间感人心魄的言论思想、行为举止、生活轶事,表现了夏公的品性气度和高风亮节。

B.文中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夏衍身形的瘦削,更精微传神地写出了夏公的精神气质:思想纯净深刻,言语行事尽去芜杂虚伪、唯求坦率精练。

C.年逾古稀的夏衍竟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评论得一清二楚,这是他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的明证,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之一。

D.夏衍第一次发表公开讲话是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所讲的不是形式主义的空话,他阐述了毕生奋斗的经验,对年轻人给予了厚望。

E.夏衍认为各人写文章风格不同,加之按王蒙的提纲写作写出来的又不是自己的文章,因而写序时只吸收了王蒙提纲的精神。

⑵.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夏衍的形象。

⑶.完成后面各题。

①“不成样子的怀念”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不成样子的怀念”?

⑷.本文在选材上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AD(B项“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错,是说明“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C项“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错;E项没有“说明”)

(2)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

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

(3)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

(4)观点一:学问与乐趣。①“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发现、创新乐趣;②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

观点二:藏与散。①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洒脱。

2.(5)D、E

(6)①夏衍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事业心的前辈作家。②他思维敏捷、思想纯真、言语坦率精练、平易近人而不居功自傲;③热爱生活且充满活力、做事认真、更求实崇真。

(7)①“不成样子的怀念”是说相比较夏衍不平凡的生平与功绩而言,自己的回忆文章仅仅是零散地记叙了与夏公交往的一些琐事及印象,以及夏公的一些日常生活影像,实在是“不成郑重怀念的样子”。②文章通过以下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怀念:与我多次率真亲切地交谈;出差时对级别待遇的“心有余悸”;半夜里起床看足球赛;婉拒捉刀,

亲自动笔写序言;扶杖赏花,看小猫嬉戏;病重时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与文学界的发展动向。

(8)本文的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文章没有以夏衍平生中的大事来展现他的形象,而是选取一些工作与生活上的平常小事来刻画他感人的形象,表现他崇高的人格。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以言谈交往串起追忆,用漫想跳跃的方法裁选往事,以剪影速写的文笔刻画形象。而且以“谈话”开篇,又以“谈话”收束怀念行文,首尾呼应回环,给人一种言犹在耳、德容宛在的感慨和怅惘。

传记阅读过关检测(二)

(限时:45分钟分数:4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

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1)下列对传纪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

B.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因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生命的特点。

C.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

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

E.《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的学术价值。

(2)联系全文,从“诗人”“语言”和“研究古代”三个方面,归纳分析一下闻一多形象。(3)作者在文末引用“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

(4)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有人指使特务要暗杀闻一多,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对此,请谈谈

你的看法和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宋小川:“灵鹿”在人间

京宪

著名叶派小生演员宋小川的祖籍是山东莱阳,他出生于艺术之家。耳濡目染,宋小川自小便喜欢上了歌舞艺术。1973年,中国戏曲学院招生,父亲宋国显便动员儿子去报考。当时宋小川对京剧艺术茫然无知,自然更谈不上喜欢了。当时宋小川虽然不情愿去学京剧,但父命难违,还是凭借良好的艺术天赋考进了中国戏曲学院。

19岁那年,宋小川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发现。于是,杜近芳便将宋小川借到中国京剧院,和她一起搭班唱戏。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宋小川感觉像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因为他做梦也想不到京剧大家杜近芳能青睐自己,并有幸与她同台演出。就这样,在杜近芳等京剧名家的提携下,宋小川很快声名鹊起,成为小生行当的后起之秀。在与名家合作演出过程中,宋小川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此时的他才真正领悟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而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后来,宋小川又得到张君秋、刘长瑜、李维康、李金鸿、江世玉、李德斌等京剧大家和教育家的提携和关照,技艺日臻成熟。

1982年,宋小川正式进入中国京剧院,此时的他已经是菊苑小有名气的小生演员了。正在逐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宋小川并未满足,他深信艺无止境这个真理。1987年,他终于得以拜叶派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为师。叶少兰对宋小川的艺术潜质很欣赏,他对宋小川的教学十分严谨,对他的每个发音,每个身段都教得极细,不允许宋小川有丝毫的马虎。但叶少兰老师又不主张宋小川“死学”。他要求宋小川在“不走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发挥个人所长,去追求个性化的艺术特色。叶老师对宋小川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只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才算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宋小川牢记恩师的教诲,在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理念,追求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对于排演的每出戏,宋小川都请老师为自己把关。叶老师把关甚严,凡是不达火候,不够功力的戏决不允许弟子公开演出。

宋小川深知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因而他勤于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天津有个戏剧界老前辈叫孙元喜,京剧造诣很深,他对梅尚程荀都有很深的研究,对各个行当也十分熟悉,对一些传统老戏烂熟于心,有戏剧“活词典”之称。宋小川对孙老慕名已久,特意到天津请老人家为自己的艺术“把脉”和指点。孙老先生渊博的知识以及对京剧各个行当的透彻理解,使宋小川真正体会到了“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他的每次津门之行都是获益多多。

在表演中宋小川的手、眼、身、法、步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文武双全,表演细腻传神,唱腔清越圆润。宋小川深得叶派之精妙,无论扮相还是唱腔,都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宋小川在表演中追求演人物,不演行当,做到通过自己的表演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使人物“活”在舞台上。他明白,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作为一名京剧小生行当的名家,宋小川对如何弘扬和拓展小生艺术有很多想法。他说,中国京剧小生行当与有些行当相比时间短一点,但值得继承的东西也很多。要挖掘冷门,整理旧剧目,创作新剧目,争取在小生艺术上有新的突破。

宋小川多才多艺。除了精心研习小生行当,还能反串诸多行当的角色。笔者看过他反串的程派名剧《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扮相俊美,演唱时程派韵味浓郁,颇见功力。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宋小川虽然出身于艺术之家,但开始对京剧艺术并不感兴趣,而是被父亲“逼”着去学了京剧。

B.宋小川真正喜欢上京剧这门艺术,是因为杜金芳、张君秋、刘长瑜、李维康、李金鸿、江世玉、李德斌等京剧大家和教育家的提携和关照,这使他领悟了京剧艺术的

魅力。

C.叶少兰虽然是宋小川的老师但他并不主张宋小川“死学”自己,而是希望小川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D.宋小川谦虚好学,他曾经多次赴天津向戏剧老前辈孙元喜求教,从而使自己的表演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E.宋小川善于挖掘京剧行当中的冷门,并在积极整理旧剧目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新剧目。

(6)在宋小川成长的过程中,叶少兰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试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7)宋小川的艺术表演有哪些特点?

(8)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宋小川在京剧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1)选B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E项给1分。选A、C项不给分。A项中的《唐诗杂论》不是诗集,是散文集。C项中的“高邮王氏父子”是活校,不是死校。E项中的“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扩大了原文的范围,原文为“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2)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具有爱国情怀,体现在对文学的态度上,他特别亲切地认识到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还体现在反对独裁统治上,他敢于拍案而起,为正义而献身。重视语言技巧,体现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和古代语言研究方面,提倡新格律和语言的简洁,活校勘古书。复活古代文化,体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方面,客观地认识古代,关注生命欲和生活力。

(3)作者在文末引用学生的原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闻一多牺牲时的惨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爱国学者那卑鄙无耻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控诉和愤怒之情,激发读者反抗独裁专治的正义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暗扣文章的标题,升华主题。

(4)参考答案:在那个反动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云南,是一个政治上独裁专治,镇压民主和进步的云南,闻一多先生所处的西南联大,也是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他反抗独裁统治,追求民生自由,对反动派是一种威胁,所以,闻一多先生越优秀,他们就越惧怕和憎恨。

2.(5)BE(B项,宋小川是在和杜近芳等名家合作演出过程中,领悟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而喜欢上了这门艺术。E项,“要挖掘冷门,整理旧剧目,创作新剧目,争取在小生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只是宋小川的观点,并没有付诸实施。)

(6)①对宋小川的教学十分严谨,不允许他有丝毫的马虎;②鼓励宋小川发挥个人所长,去追求个性化的艺术特色;③为宋小川排演的每出戏从严把关。

(7)①表演细腻传神,唱腔清越圆润;②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使人物“活”在舞台上;③除扮演小生外,还能反串诸多行当角色。

(8)①出身于艺术世家,有良好的艺术天赋;②善于从名家身上汲取艺术营养;③有叶少兰等京剧名家的提携、关照;④勤于学习,博采众家之长;⑤既善于弘扬传扬艺术,又善于创新。

传记阅读过关检测(三)

(限时:45分钟分数:44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鼓浪屿的女儿

刘芳

每逢傍晚.此时的鼓浪屿似乎也要沉睡了,岛上的绿树、沙滩,以及琳琅满目,彰显着世界各地最美的风格建筑。此时,小岛多么像一只巨大的天鹅,漂浮在海面上正在游弋寻觅啊……

在那片万绿丛中,有一尊汉白玉雕成的白衣天使,冉冉地升起,与夜幕下幻化成的白天鹅何其相似,那就是林巧稚大夫的雕像。她出生在鼓浪屿晃岩路47号一座白色的欧式建筑里,她是名副其实的鼓浪屿的女儿,她是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专家。虽然她终生未嫁,孑然一身,但总共有5万多个孩子都是由她亲手领进这个世界的,她是“一万婴之母”,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好妈妈,好母亲。

林巧稚大夫看门诊,从不三言两语便把病人打发走,总要盘根问底,甚至家务琐事,她也不厌其烦地细心询问。她把妇女的许多疾病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生活及夫妻生活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治疗和调理。她要求下级大夫对病人要热情,要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从医生护士的言行上看到生的希望。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林巧稚大夫每逢出诊时,除了随身带的医疗器具外,一定要带上一个小钱包,一旦遇到交不起医药费的人,她总要偷偷地付上,这是她坚持数十年的老习惯。她不让老百姓挂专家号,只挂有林巧稚出诊的普通号就行了,她会一视同仁,认真看病救人。她一生清苦,从不多收一分钱,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医疗事业。早在1959年她就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唯一的一位女学部委员。她是中国妇产科事业的一位奠基人,在治愈妇科癌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表彰她为中国的妇产事业作出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专门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一枚。在她83年的人生经历中,在她即将离开人世时,她掏出那个小钱包,里边只有三万元存款,并立下遗嘱:“要把我这一生积攒的三万元献给首都医院幼儿园、托儿所;把自己的遗体献给医院作研究之用。”

这位中国的女性,她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她的博爱是多么的伟大。她在一篇如诗般的日记中写道:“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

水真蓝,真美……”

人淡如菊的林巧稚大夫,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鼓浪屿的大海上,真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不留任何痕迹。

(《人民日报》2010年9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两项是

A.林巧稚被称为“万婴之母”,是因为她是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是中国妇产科事业的一位奠基人。

B.汉白玉雕成的林巧稚大夫的白衣天使雕像,象征着林巧稚大夫人淡如菊的精神和品格。

C.邮电部于1990年专门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一枚,是为了表彰她在治愈妇科癌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D.文章通过林巧稚的言行赞扬了她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博爱精神。

E.林巧稚临终前立下遗嘱,把一生积攒的三万元钱和自己的遗体都捐献出来,体现了她彻底的奉献精神。

(2).文章第一段关于鼓浪屿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林巧稚是“名副其实的鼓浪屿的女儿”?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叔同的出家之路

刘仰东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他家。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名片递进去后,李叔同却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

改天再约吧。”说罢便关窗而去。

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时,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叩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到下一天早上才开房门取看电报。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

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

李叔同的友人韩亮侯曾忆及两人相识的经过。韩亮侯当时在东京留学,一日,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对照,韩一时不免诧异。散场时,彼此打了个招呼,这人便是李叔同。李邀请韩到家里坐坐,一进门,韩便吃了一惊:满壁皆书,书架上摆着许多富有艺术品位的玩意儿,屋角上还有一架钢琴。韩亮侯越看越糊涂。此时,李叔同退去破衣烂衫,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邀韩外出就餐。

李叔同的一个学生回忆说:“在学校里很少见他的面,就是同事房间好像也不很走动的,教员休息室也不常去……冬天衣服穿得很少,床上被子也很薄,严冬并不生火。”他此时的生活状况,与“苦行僧”已经相去不远了。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民国时期的一些所谓高僧,如不少名刹的住持,往往视佛门典律于不顾,结交权贵,锦衣玉食,乃至男盗女娼,无所不为。弘一法师则自出家时起,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1936年春,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市长沈鸿烈和名士朱子桥将军慕名请他吃饭,事先曾约定好。未料弘一法师当天爽约,托人带来一张纸条,上写打油诗一首:

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维思。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沈鸿烈读罢,表情颇有些难堪;朱子桥将军看了纸条,则欣喜若狂,说:“今天得到一张极珍贵的墨宝,收获可不小啊!”

这就是弘一法师。他的一个学生曾这样评价他:“他放弃了安适的生活,抛妻别子,穿破衲,咬菜根,吃苦行头陀的生活,完全是想用律宗的佛教信仰,去唤醒那沉沦于悲惨恶浊的醉梦中的人群——尽管这注定要失败,但我们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离开先生的经历,苛求于他。”

(摘自《人民政协报》,有改动)(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后来皈依了佛门,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境况的巨大变化和他的许多观念不入流俗。

B.文章列举李叔同的种种往事,意在说明他不把世俗准则放在心上,始终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

C.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还告诫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从中可看出他懂世俗而不用世俗。

D.李叔同穿着破衣烂衫去听西洋音乐会,反映出他摈弃物质享受又难舍艺术追求,内心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E.在文末,作者引用他人评价,肯定李叔同的出家动机,指出其局限,强调对其评价不能忽视时代和个人的因素。

(5).“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记叙了李叔同的这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答:

(6).李叔同出家后,市长和将军请他吃饭,李叔同为什么“爽约”?作者记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1)AC(A强加因果关系C.应为“对中国的妇产事业作出的功绩”)

(2)要点:①紧扣题目《鼓浪屿的女儿》,②为引出人物,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③小岛像巨大的天鹅具有象征意味。

(3)林巧稚生在鼓浪屿,葬在鼓浪屿。她在自己的日记中称自己是“鼓浪屿的女儿”,鼓浪屿是她成长的摇篮,鼓浪屿的环境塑造着她的性格,使她有着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博爱精神,一生为中国妇产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4)CE(A.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是指他出家前后的变化。B.根据文章中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只能说他的行为与佛教超然尘外的处世态度有相通之处,并非“始终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D.“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有误,在摈弃物质享受与追求高雅艺术之间并没有“矛盾与冲突”。)

(5).①人际交往方面淡泊人情世故;②物质生活方面与世俗追求相异。(言之成理即可)

(6).①李叔同认为,身为僧徒不宜参加俗世筵宴。②目的在于表明:李叔同出家后不愿结交权贵,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这与他出家前漠视世俗观念的思维和行为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出家“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言之成理即可)

传记阅读过关检测(四)

(限时:45分钟分数:4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勿忘契诃夫

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俄国散文的普希金”——伟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和戏剧家安东·契诃夫离开这个世纪已逾百年了。在那个他痛感“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的年代,死于肺结核的契诃夫,年仅44岁!他在逝世前赶写出的话剧《樱桃园》由他的夫人克尼碧尔首演于莫斯科,半年后契诃夫离开人世。

现在还有人读契诃夫的小说吗?还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样一位有着独立思想、同情下层劳动人民、鞭挞黑暗专制制度、创作态度极为严肃的知识分子作家的价值?据说,如今的俄罗斯似乎已经不太有人提起契诃夫了。在中国,如果不是中学课本收进了他的经典作品《变色龙》、《万卡》、《套中人》,还会有人去感受契诃夫对人民疾苦的强烈同情的炽热情感吗?普希金说过:“我的无法收买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契诃夫也一样,他的声音其实是那个黑暗年代发出的最明亮的光芒。

契诃夫出身于商人家庭,后来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他本可以成为一个举止优雅和收入丰厚的医生。但是他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从中学时代他就接受了民主主义的影响,从20岁起从事文学创作。他已不满足为最黑暗、最愚昧的农奴制俄国的人民诊疗肉体上的疾病。

契诃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完全抛弃了商人之家的市侩气,自觉的将自己与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名言是:“如果我是个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之中。”初登文坛的契诃夫也曾写过不少幽默轻松的搞笑小品,但他最终抛弃了这种无聊的创作。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开始用文学抨击专制、剥削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带来的榨取、痛苦和磨难,并且在《柔弱的人》中,已闪烁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光芒。对最黑暗制度下的贫困群体,揭示他们的苦难和痛苦,应该是契诃夫小说的最伟大的成就,他的《苦恼》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内心真正的把揭示人民的苦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难怪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宣称,她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一篇契诃夫的《苦恼》!

19世纪末的俄国处于农奴制的黑暗年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往往麻木不仁,寻求精神麻醉(《第六病室》),要么被颓唐的社会腐蚀成以赚钱为最高追求的吸血者(《约内奇》),要么竟与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同流合污成为帮凶(《套中人》)。只有契诃夫在不倦的探索着

知识分子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维系着知识分子良知的防线,同时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剖析着伪知识分子的庸俗、伪善与丑恶。

人类良知的火炬还会再像契诃夫手里那样高擎而熊熊燃烧吗?契诃夫的名言何等掷地有声:“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销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垃圾文学、帮闲小品、无病呻吟的伪文化和洋奴艺术,甚至连西方社会也不屑一顾的腐朽艺术、颓废文化,在今天的商品消费文化时代泛滥成灾。这,难道不应该在纪念契诃夫的同时引起人们的反思吗?我们现在一些所谓媒体极力炒作的“文学”之类离现实相差甚远,鲜有深刻的、真正能反映占我们人口大多数劳动人民生存境遇的现实主义作品问世。仅举一例,我国目前长篇小说年产竟达千余部,几乎相当于世界各国之总和,可真正的优秀作品能有几何?!呼吁大家和巨著出现,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是无济于事的。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契诃夫在痛苦的创作历程中,不会去与出版商讨论版税的比例;他在抨击专制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压榨和欺侮时,不会去想到炒作、包装和拉选票;他在以文学的方式关怀社会时,不会想到名车别墅、醇酒妇人,而仅仅是自觉履行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家的良知。

尽管契诃夫生前没有看到他所憎恶的社会制度的灭亡,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理想与良知通过其伟大的作品留传久远,影响着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们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好而荜路蓝缕,这是一条艰难的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唯其如此,才更成为我们在今天重申勿忘契诃夫的意义所在。

契诃夫墓前的芳草已萋萋百余年,但他的精神、人格和不朽的作品却将永远郁郁长青!(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如今俄罗斯已经不太有人提起契诃夫了,中国也没多少人谈到他了。象这样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和戏剧家逐渐被人遗忘,实在可惜,因此,作者呼吁要“勿忘契诃

夫”。

B.契诃夫就学于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后不满足于从肉体上给人民治病,从20岁起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这与中国作家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是一样的。

C.契诃夫受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影响,在其作品《柔弱的人》中,闪烁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光芒。

D.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认为,莫泊桑的全部作品与契诃夫的《苦恼》这一篇作品的

价值(无论是内容还是价格)是相等的。

E.在俄国处于农奴制的黑暗年代,契诃夫还在不倦地探索着知识分子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维系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防线,这种精神在今天商品消费文化泛滥成灾的

时代,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2)为什么要“勿忘契诃夫”?

(3)联系入编中小学的鲁迅作品,结合本文内容,试将契诃夫与鲁迅比较,找出其共同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史铁生: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

曹飞跃

不知死,焉知生

1972年,史铁生因先天性脊椎裂导致双腿残疾,返京养病。1974年,他进入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务工,并开始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因急性肾损伤弃职归家,笔耕至病殁。

他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架飞机,“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正因为“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不得不常年遁世于地坛,自逐于那一片荒芜之地,

他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曾有多少百无聊赖的时光,他观察“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蜜蜂、蚂蚁、瓢虫、鸣蝉,以及在草叶上滚动、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曾有十五年的光阴,他目睹散步的中年夫妇由盛及老,唱歌的小伙子在墙角整理歌喉,捕鸟的汉子在树丛中撒网,漂亮的兄妹在“灯笼树”下拾起“小灯笼”……而他仍然孤寂。

在地坛的所思所系构成了史铁生余生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

人物传记阅读指导说课稿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蘄春实验高中陈淑兰 一、说考纲 考纲要求: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具体包含三个能力层级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考情 2010-2015全国新课标1卷人物传记的考查情况表 2010-2015全国新课标1卷人物传记的考查情况表

观察小结 近几年新课标卷人物传记考查的重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概括中心意思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1-2015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统计 观察小结 主观题的基本题型 A 归纳概括类 原因分析题 理解分析题 作用分析题 特色分析题 技巧分析题 B 鉴赏探究题 三、说备考策略 A了解人物传记 (一)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3、选文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 (三)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采用第一人称,后者是他人撰写的,采用第三人称。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B、传记的阅读要求及方法 (一)传记的阅读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传记的阅读方法 1.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顺序逐一整理—— (1)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一般写了几件事) (3)体现了传主什么品格? (4)作者有什么评价? (5)传主的事迹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6)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意是什么等等。) 2、阅读传记作品要勾画出作者评论性的语句 3、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

人物传记阅读习题答案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一)答案 一、①生活简朴:坐公交上班,穿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时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参加国际会议时穿打了三层补丁的鞋,提着人造革的破书包。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小客厅不到14平方米。(列举2点即可) ②爱情朴素:他们的爱情与事业紧密结合,风雨与共,相依相携。 ③对国家的挚爱:一生的重大选择都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6分,每点2分) (4)“对国家的挚爱”是何泽慧这一代人成名成家、令后人仰慕的重要原因。(2分)①由于抗日救亡的需要,何泽慧在德国留学时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这奠定了她一生事业的基础。(2分)②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在祖国需要时,不顾一切及时回国,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拥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2分)③在92岁高龄时,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赢得了敬重。(2分)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二)答案 三、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①他是一个有蛮劲狠劲,敢于拼搏的人。②他是一个做事情“耐烦”,锲而不舍,对作品苦心雕琢,精益求精的人。③他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家乡的人。④他是一个看破人事乘除,得失荣辱置之度外,心地明净的人。(需结合文章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四、慧眼识英才 【答案】①热爱数学,锐利进取,思维缜密;②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③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三)答案 五、追随我心 ①人生有些东西是应该放弃的,所以不要固执盲目地坚持;人生有些东西是应该坚持的,所以不要轻易地放弃。(2分)②李开复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政治学科没有坚持,对备受冷落的计算机领域的语音学没有坚持,对苹果、微软、SGI和Google的高职位没有坚持,他的人生一直是不断改变的过程,所以他是没有遗憾的。(3分)③李开复一直坚持“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一直坚持“追随本心”的人生理念,一直坚持创新的意识,且从没有放弃这些坚持,即使是在人生的辉煌时期,所以他的人生是值得尊敬的,没有遗憾的。(3分) 六、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4)①面对生活的各种磨难,他能既不畏敬也不诅咒,坦然面对苦痛,冷静思考生活,超越自身苦难,创作《堂吉诃德》,达到叙事艺术的高峰。②塞万提斯在晚年时看到别人伪作《堂吉诃德》第二卷,为还读者以真实,不顾年迈体衰,极力赶写真的第二卷,这正体现了塞万提斯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四)答案 七、答案:示例一是闲笔。①说自己“不懂美术”,但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其实有深厚的美术素养,有前后矛盾之嫌。②“我是学历史的”与文章毫无关系。去掉这两句,以“我喜欢吴先生的画”起笔更能收开门见山、简捷显明之效。(每点4分,其中观点2分,分析2分) 示例二十分必要。①说自己“不懂美术”,就可以在美术方面节省笔墨,而着力塑造人物,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②说自己“不懂美术”,却仍被吴冠中

(完整)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推荐文档

华海建明英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得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禹锡执友B.裴度/亦奏其事 C.宗元革其/乡法D.请以柳州/授禹锡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偕()易()妻子()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2)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 4.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灌水之阳,有溪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故更之为愚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皆山水之奇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大舟不可入也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人物传记范文300字[人物传记范文]

人物传记范文300字[人物传记范文] 优秀的人物传记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理想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我市某中学语文教师刘艳红对 记者说:“读一部好的人物传记,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怎样阅读人物传记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呢?刘艳红认为,首先要 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人物传记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阅 读传记作品既要注意分辨文章所陈述的基本事实的真实性,也要注 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象的合理性,对于某些符合逻辑、合乎情 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能够加以分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通过 精读传记作品的若干精彩片段,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 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 的魅力。 其次,阅读人物传记、回忆录这类纪实作品的时候,要在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主人公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 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 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主 人公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 品格及其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另外,在阅读传记作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一些知识积累工作。比如,要记住传记名称和作者,了解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 并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为了读 传记而读传记,要从传记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刘艳红说, 有些人读人物传记只是为了了解某个人的生活历程,这种阅读太浅层,我们应该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想一想作品中主人公的事 迹可以提炼出哪些有价值的观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迪作用, 最好能写出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悲歌人生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以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就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薄。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作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

课外阅读: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 定义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综述 “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 丰富翔实 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作《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 人物本质 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传记阅读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阅读 第一课时 【考点透析】传记知识链接:学生P150、教师P269 【粤考趋势】传记的考查:从近几年高考广东卷、山东卷、宁夏卷对实用文本阅读考查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①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为基础; ②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 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的难点和热点。 【应考意识】 高考所用的传记文本篇幅看,字数少则800多字,多则1200来字,大都经过了命题者的删节改造。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每道问题后面都标有它的分值,这一点最容易让人忽视。然而问题后的分值往往暗示着得分点。忽视这一点,往往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罗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答案用序号标出,让阅卷 二考查原因: 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积累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 三、阅读方法 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 四、考点考查方向: 人物传记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五、主要考查目标有: (一)分析综合 考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典型例题:《黄侃先生二三事》⒚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金典教师版275页,学生版160页。文章为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①② ,第三部分为总写⑧,第二部分为详细叙述,所以答案在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共写了黄侃先生五件事情,结合文章中的过渡句“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可以知道这五件事情分三个方面来叙述。③④段志士之狂,⑤⑥名士之狷,⑦学人之严谨所以【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 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同类题型还有:《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第一题(《名师金典》教师版278页学生版63页。 注意:注意试题提问时是问“从那几个方面记叙了传主哪些事情“,还是问“传记叙述了传主的哪些主要事件。 提示:答案可以用原文原句作答或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而成。 第二课时 考点2、理解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重点概念的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典型例题:《杂交水稻之父》第一题:金典教师版268页,学生版152页。 方法指导: 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 练习:1、《杜尚:“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第二题。金典教师版278页,学生同步训练62页。 2、《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第三题,金典教师版278页学生同步训练63页。 考点三: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B.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夸张、引用、描写手法 C.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 1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 1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的文本特点及高考基本题型。 2.掌握高考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 【考点解读】 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要么原文抄录。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针对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规律揭示】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题型比较稳定,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总结概括题。可单独设题,也可与分析传主形象、评价观点态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等考点结合,综合命题。 【技巧指导】 1.加强化练习,参透高考,提高复习效率。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加大传记阅读量,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加大阅读量,进一步熟悉传记特点,掌握传记中选材组材的方法,了解传记阅读信息筛选常用方法,提高对传记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3.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培训资料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 高三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物传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史料;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物传记为我们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灵巧多样的写作技巧。所以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文言文考的是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古代用以表明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古代纪年采用的是即位年次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古代皇帝都会为自己执政时期取一个或多个年号,如贞观、开元、乾隆、光绪等。在没有使用年号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则采用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也就是赵惠文王当国王以后的第十六个年份。干支纪年法是把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而成的纪年法,如甲子、乙丑、癸酉、甲戌、乙亥等,从干支的第一个甲子到最后的癸亥,一共是60年,所以有“六十花甲子”之称。 古代以序数纪月,但也有按季来纪月的,一年分四季,一季有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叫孟、仲、季。如“孟春”就是指春天的第一个月,“仲夏”指的是夏天的第二个月等。还有地支纪月法,即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如“建子月”“建亥月”等。 古代纪日,有序数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等。“月相纪日法”中一些特别的叫法必须记住,如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初三叫“朏”,月中(十五)叫“望”,望后的十六日叫“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等。 还有表明时间转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俄而、已而、少顷、顷之、久之、未几、须臾”等。 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找出并把握这些词语,可以了解传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做的不同的事情,把这些事情贯连起来,就是传主一生的经历。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以在记述人物时,往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为或贬为某某官职止。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这件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所以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贯穿了起来。 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表明辞职的词语有“致仕”“乞骸骨”等。 关于“迁”。“迁”有“徙”的意思(《尔雅》),有“移”的意思(《广雅》)有“登”的意思(《说文》)。“迁”和变动有关,但这种变动可以是往上的,也可以

初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答题技巧 学会了一分不丢! 人物传记答题技巧一、人物传记基础 1.概念 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倾注了作者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

3.传记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布衣总统”孙中山》。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二、重要考点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2.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辨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 一、《明史·于谦传》 1.B (延:邀请) 2.B(因为。A为:第一个“对”;第二个“成为”。C乃:第一个“于是,就”;第二个“才”。D之: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助词“的”。) 3.C(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4.B(A和尚没有向朝廷作推荐,而是于谦自己考上了进士;C于谦被从监狱里放出来不是因为受到王振的器重;D向皇上请示不是体现于谦处事谨慎,为是爱护百姓。) 5.①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惟独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 ②等到英宗(宣德皇帝)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对他很惊奇,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高煦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到北京,给于谦的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担此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各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都全部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三个姓杨的主持朝政,都很器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复,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冒犯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承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为大理寺少卿。 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皇上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等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临时处理国事,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认为他说得对,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立即提拔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各营军马。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要向敌人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各路将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面的部众斩前面退下来的部众。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从命令。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他的归路,也先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而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考点精讲】 1.所选的语段大多是短小而有情节的故事,一般选自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或笔记,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展示个性,为人处世等内容。 2.侧重考查语言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对考生语言的积累及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形式的考查,以及对文本的鉴赏,将是今后文言文试题考查的侧重点。 3. 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并积极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文化内涵和品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将是语文中考文言试题选文和命题的崭新价值取向。 【方法攻略】 阅读文言文人物传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1. 通读。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熊脍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 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经验丰富以后,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作些圈画就可以了;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3. 跨“难”。中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初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查工具书不可的文字。尽管如此,由于考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 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一、郑玄传(节选)(17分) 郑玄①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②,得休归,常诣学官③,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④,事扶风⑤马融⑥。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⑦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受于玄。玄日夜寻⑧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⑨,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⑩然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郑玄:东汉经学家。②啬夫:一种乡宫。③学官:又称“教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④卢植:字子干,官至尚书。⑤扶风:郡名。⑥马融:东汉经学家、文学家。⑦升堂:指在学问和能技方面有高深的造诣。⑧寻:探究。⑨图纬:两汉时宣扬神学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解答人物传记题,内容分析愁煞人。 带着答案解原文,省时省力省脑筋。 弄准姓名和身份,搞清事件做译文。 新知旧识多联想,仔细辨别少丢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体,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查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的探究。 三、【阅读方法】 ①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 ②要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③最好把自己置入书中人物中,阅读传主就像和他们交朋友一样,这样就会有切肤之感,阅读起来也顺畅些; ④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四、【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案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案 高考中文言文的阅读占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考生每年在这个命题上失分很多,总体看来重要的原因是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把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认真品读题干,抓题干中的题眼。 高考文言文命题核心常表现在题干上,完成文言文的阅读就要抓住这个开门的钥匙,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豫让(人名)“忠义”的一组。像这样的题干一般变化不大,注意两点:其一,“忠义”。其二,“全都表现”。这里的的“忠义”是我们的阅读重点,把握忠义的内涵,对父母、对朋友是不是“忠”,对亲属的爱是不是“义”。而“全都表现”的表述则是做题的技巧,在这个表述上一定要看是“表现了”“全都表现了”“正面说明”“说明了”这里一定要抓住正面、侧面、表现、全都表现等词的体会。 二、清楚的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历史中廉吏的一生小传,鉴于高考时间的限制,一般都是命题者加工整理了的,也必然带有命题者的主观目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同时为了突出某一点,必然有夹杂其他手段如:人物对比,个人突出的一面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所以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各个人物,其一、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 其二、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三、理清文中的线索, 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二手”人物传记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一定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1、人物的职业归属,是地方的还是朝廷官员、征战平虏的将军或是文人墨客高士等。 2、了解那些具体的事件。主要事件是什么,主要事件下有哪些小事件,比如官场升迁、官场应酬、给帝王进谏、对下属的关爱、从容应对困难,正确应对百姓的燃眉之急等。 3、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它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 四、准确的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 高考选文一般思想性较强,如选岳飞传就不选秦桧传,选廉吏传就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在行为的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长、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常见干扰选项: (1)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如2006年的天津卷第14题的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的表述与原文的主旨不一致,实际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2)张冠李戴。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3)无中生有。此类题目往往是把没有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如2006年全国卷Ⅱ中的第10题的B项“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有误,吕后只是“召诸将议之”,尚未有“成命”。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

人物传记读书报告

《周恩来的历程》读书随笔 艺术设计系 97服(2)班孔德颖 本书的主要资料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同志建国前数千件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长江局、南方局等大量会议记录,还有原由邓颖超同志保存的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日记、作文等。同时,广泛参考了当时各种报刊和许多周恩来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等。力求根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比较翔实的信史。 本书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集体劳动的成果。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已将本书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一、童年周恩来以及赴欧和入党 二、在黄埔军官学校直至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三、南昌起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四、长征岁月 五、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 六、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七、第二条战线和转战陕北 八、建国前夕 在周恩来的童年时期,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是一个世代聚居的大家族,后迁居江苏淮安。童年时期的周恩来,在他面前没有第二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凄凉的经历,使他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磨练了同他的年龄似乎很不相称的那种精明果断、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对封建家庭和习俗的强烈憎恨。在关东模范学校学习期间,老师问大家,为什幺要读书?只有周恩来说出了“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也是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基础。留学日本归来的周恩来,深知“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并不是中国的出路,他已开始进一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周恩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他逐渐由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改造、积极参加进步活动的学生,逐步成长为职业革命家,并走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道路,这一时期的思考对他此后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九二二年六月,青年团旅欧之部的建立,标志着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诞生了。回国后,周恩来又担任了刚刚成立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积极领导和开展政治工作。 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它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八一起义的枪声确实如平地一声春雷,使千百万革命人民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严重挫败后,又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燃起了新的希望。从此,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起土地革命的大旗,用武装斗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历经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作为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缔造者之一。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底,周恩来到达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瑞金,会见了早在这里的毛泽东、朱德以及先期到达的任弼时、项英、王稼祥等,并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在到达中央苏区后的两年多中,周恩来比较强调红军的正规化和高度集中化,他有丰富的军事工作经验,对作战方针和红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他一直强调要“在决战方向集中优势的兵力”。周恩来十分重视红军中的政治工作,他主张:必须有深入政治动员和充分的阶级教育,来提高红军战士的革命热忱与阶级自觉。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不得不走上长征的道路。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开始长征。长征中的周恩来同志,也和在中央苏区一样,军委的主要责任都落在他身上。他每到驻地,就叫人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