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考试整理笔记

财政学考试整理笔记

财政学考试整理笔记
财政学考试整理笔记

导论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社会公共需要: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财政的一般概念:1.财政的分配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个别需要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和微观主体需要而言的。特征为一是总体性,是就社会总体而言的,为了维持一定政治经济生活,必须满足由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二是共同性,是向社会公众提供的,而不是向某个人或集团服务,是社会共同享有的。三是不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少量的费用

简述西方财政学说的形成于发展:

第一个时期: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

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1929年—19933年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得出“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结论。

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 1.货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以坎南和塔洛克为首的公共选择学者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

第一章

1,市场失灵:经济调节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本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灵。

2,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相对应,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4,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标。

5,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政策目标。

6,免费搭车(补!!):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他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体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就不会自愿掏钱去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自

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免费搭车现象。

7,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社会上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需求不足,则可以采取使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办法,即相对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

8,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社会上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可以采取使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办法,即相对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

简答题

9,举例说明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国防和防洪堤坝。

10,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举例说明?

由于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使得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11,如何理解财政的三大职能?

现代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这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是以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为核心,以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为双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配置资源的职能主要是解决效率问题,而收入分配职能主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问题。

12简述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的内容?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各种财政手段,诸如税收、财政支出等。对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的收支活动,直接与间接影响全社会范围内收入与财产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分配的目标。

3.经济稳定职能,包含着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第一,充分就业;第二,物价稳定;第三,国际收入平衡。经济稳定是动态稳定,是经济适度增长中的稳定,而不是静态稳定。稳定和增长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经济持续增长为稳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经济稳定的含义是保持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

13执行财政三大职能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现代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税收,公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合理分配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执行财政三大职能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执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1.财政支出2.税收

执行经济稳定与增长:1.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3.中性财政政策

14财政自动稳定器有哪些?(补!!)

累进所得税制和事业救济金的支出

第二章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和用于国家投资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支出。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政府不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和服务。如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3财政无偿拨款:是指财政部门根据权力机关批准的年度支出预算,按照支出的计划用途和方向、数额和程序,及时、足额的将财政资金无偿拨付给用款单位。

4财政有偿贷款:是指财政部门以信贷方式向使用单位有偿让渡财政资金的方式。

5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细列

出各种方案的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6最低消费选择法:对于不能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财政支出项目,可以运用最低消费选择

法进行分析,此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算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

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7公共定价法: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行为主体都采取能够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得行动,

价格成为行为信号,价格机制是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由于政府也提供大量的满足

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产品,那么这些产品包括服务也涉及到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

题,即价格的确定,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法。

8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

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形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

购买。

(9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

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的客观的公正呃衡量比较和综合

评判。)

1、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哪些类别?

按支出用途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静态),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动态)

按政府职能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按支出方式分为无偿拨款和有偿拨款

按支出级次分为中央支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支出五个级次。

,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分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

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2.按财政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3.按财政支出的使用部门分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支出和国家管理各部门的支出;

4.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购买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既包括政府购买日常行

政管理,军需采购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又包括政府投资兴办各种事业和投资于经济建设项

目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转移,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险

和救济方面的各种福利支出,对居民的补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

这种分类对研究财政支出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按财政支出与投资和资产经营的关系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大类;

6.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按国家预算科目的设置所区分的财政支出类别

按支出用途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支出,对企事业的补贴,

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

款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我的:

按政府职能分类:西方,一般政府服务,公共和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其他职能。

我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2007

之前)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

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事物,

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物,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

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按支出级次分类:

2、财政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而转移性支出恰好相反。

2.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则会那功夫的效益约

束相对较软。

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义的预算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软。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①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

想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

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

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是间接的。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

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效益

是软的。

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政府采购与其他采购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2、采购行为的非营利性3.采购规模巨大,采购对象广泛

4 、公共管理性5、政策性6、公开性

3、简述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法则?

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1)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活动增加。瓦格纳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工业化,

不断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这需要建立司法体系和

管理制度,以规范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

理论基本内容: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阶梯性

增长的特点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

制。最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要求政府在这些

方面增加支出。这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上述服务的需求增加得更快,政府

要为此增加支出。

4、简述皮考克和威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理论基本内容: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阶梯性

增长的特点

梯度渐进增长论的假设前提:1、政府喜欢多支出。2、公民不愿多缴税。

第二条制约了政府的支出冲动,只要居民能接受,政府就会尽量地多支出。

起作用的是两个效应:审视效应(Inspection Effect)和替代效应(Displacement Effect)。和平时期,财政支出的增长之所以呈直线型的,是因为公众心里有一个“可容忍的纳税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受这一水平的制约;但在战争时,公众“可容忍的纳税水平”提高,财政支出就出现阶梯性跳跃增长;战后,公众“可容忍的纳税水平”并没有降低,从而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继续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这就是“审视效应”。“替代效应”有两层涵义:一是战时战争支出对私人支出的和民用财政支出的替代,财政支出规模扩大,而私人支出和民用财政支出规模相应减少;二是战后,民用财政支出对战争支出的替代,战争支出减少,而民用财政支出增加。

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推动财政支出的增长。内在因素: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在比例、累进税制下,税收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渐进的增长过程。外在因素:突发事件,公共支出上升,增税,“替代效应”。呈梯度增长态势。突发事件结束后,公共支出并没有退回到原有水平的原因:战后事务:典型的是还债。检查效应:突发事件暴露了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新的“容税”程度:政府发现居民可以承受更高的税收负担。

5、简述马斯洛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发展的模型?

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6、衡量财政支出的指标及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上述分析,再结合当今世界各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得出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这主要是指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体制。经济规模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财政支出规模也相应增大;同时一国的经济体制对财政支出规模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其财政支出规模会较大,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也较大。

2.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在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时期,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缩小政府职能,财政支出规模较小;在实行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国家职能的扩大,政府在稳定经济过程中要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时期,财政支出的规模较大。

3.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三是机构设置是否科学。

4.社会性因素。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社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财政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教育、保健及救济贫困人口的财政支出压力便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公众要求改善生活质量,也会对财政支出提出新的要求。

7、政府采购与个人采购、家庭。企业采购或集团采购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与个人采购、家庭采购、企业采购相比,政府采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和需要由财政偿还的公共借款,这些资金的最终来源为纳税人的税收和公共服务收费。在财政支出中具体表现为采购支出,即财政支出减去转移支出的余额。

(2)采购主体的特定性。政府采购的主体,也称采购实体,为依靠国家财政资金运作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包括国有企业等。

(3)采购活动的非商业性。政府采购为非商业性采购,它不是以盈利为目标,也不是为卖而买,而是通过买为政府部门提供消费品或向社会提供公共利益。

(4)采购对象的广泛性。政府采购的对象包罗万象,既有标准产品也有非标准产品,既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既有价值低的产品也有价值高的产品,既有军用产品也有民用产品。为了便于统计,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按性质将采购对象化分为货物、工程和服务三大类。

(5)政策性。采购实体在采购时不能体现个人偏好,必须遵循国家政策的要求,包括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保护中小企业发展、保护环境等等。

(6)规范性。政府采购不是简单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按有关政府采购的法规,根据不同的采购规模、采购对象及采购时间要求等,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使每项采购活动都要规范运作,体现公开、竞争等原则,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7)影响力大。政府采购不同于个人采购、家庭采购和企业采购,它是指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单一消费者,其购买力非常巨大,有关资料统计,通常一国的政府采购规模要占到整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以上,因此,政府采购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采购规模的扩大或缩小、财政结构的变化都将对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和供给、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三章

第三章

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作为一般的市场主体,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主要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政府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以等价交换为原则,通过市场直接获得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财政支出,它与市场运行具有密切关系,因而对生产、就业和分配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2、政府投资: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投资活动,是国家积累基金运用的重要形式。

3、简述教育产品的性质和政府介入教育的必要性。

4、购买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补!!)以下4个

大体包括行政、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

5、政府介入医疗卫生的依据是什么

6、政府投资的特点领域

政府投资的公共性,基础性特点;政府投资的开发性和战略性特点;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特点。领域:政府投资应以公益性和一部分基础性项目作为重点,即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财政投资。

7.分析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性质?(从四个方面:公共品,支出用途,变化趋势)

1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2.行政管理与国防经费支出在性质上具有共同之处:都属于国家政权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最基本的支出;都属于用于社会消费的非生产性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决定于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结构及其职能。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按其最终用途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

我国的国防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以及用于专项工

程和其他的支出。

3、结合三农现状论述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

必要性: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农业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农业是风险产业,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同在;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示范,农业的产业化、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自然灾害的防御等。

第四章转移性支出

关键概念:

社会保障: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

社会保险:国家根据法律,强制由劳动者、企业、政府三方共同筹集资金,在劳动者及其家属生、老、病、伤、残、失业时给予的物资帮助

社会救济:指公民在其收入低于贫困线或因自然灾害,发生其他不幸事故生活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帮助制度。社会福利:指由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先做一年(至多几年)内某向社会保障措施所需要的费用的测算,然后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参加该保障措施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当年的基金收入仅用于涉足当年支出的需要。

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享受保障待遇的总量,据此按照一定比例将其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投保期间。

部分基金式:这是一种把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和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相结合作为指导的筹资模式。在满足现时一定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下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这种模式一定几年不变,过几年调整一次,收大于支的部分,通过投资取得回报。

复习题

1、社会保障支出有哪些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答:(1)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社会保障实施主体是国家,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是广泛的,保障的辐射角度也是全方位的。

(2)参与上的强制性。

(3)制度上的立法性

(4)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内容: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和疾病保险、伤残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丧葬和遗嘱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1)社会性功能(补偿、稳定、公平)

(2)经济性功能(调节投融资功能、平衡需求、收入再分配、保护和配置劳动力)

3、社会保障的基金筹集模式有哪些?三种模式优缺点比较?

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部分基金式

优缺点比较:

4、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式支出

讨论与思考:

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属于哪一种?

第五章财政收入总论

名词解释

财政收入规模: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家以社会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或债务人等多种身份,通过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等多种收入形式占有的财政资金的绝对量或相对量。

国有资产收益: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所应获取的经营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收入的总称。

收费收入:指国家政府机关或者国家事业机构等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基金或者批

准使用国家某种资源时,向收益人收取一定的费用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中央财政收入:指按照财政预算法律和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地方财政收入:指按照财政预算法和地方财政法规定划归地方财政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复习题

1、按收入形势,收入性质,收入层次,财政收入可以分做哪些类别?

收入形势: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公债收入、收费收入

按收入性质:税收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按层次: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讨论及思考: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可分为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L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技术水平。3.经济结构。4.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5.价格。。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衡量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规模是否适度,除了要考虑既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外,还要看是否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两个标准。我国常用"两个比重"来间接地反映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程度。"两个比重",是指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第六章税收原理

名词解释

税收:国家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范,参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税款的主体。

负税人: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税负转嫁:也称税收负担转嫁,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自己少负担或者不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

课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征税的依据。

税目:税收对象具体化,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源: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税率及其类型: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重。

类型:比例税率,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者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

复习题

1、如何理解税收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纳税人和负税人有什么区别?

各种税都有自己的纳税人。

一致:税负不可转嫁

不一致:税负可以转嫁

3、超额累进税率和全额累进税率相比,而有什么特点?

(1)在所得额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全额计算的税负重,而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税负轻。(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税率出现税负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不存在这个现象。

(3)在计算方法上,全额累进计算简便,超额累进计算复杂(速算扣除法)

4、什么叫起征点?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异同点。

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相同点: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

不同点: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起征点制度: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免征额制度: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5、如何理解税负转嫁及实现条件和方式?

条件:(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税一般不能转嫁

(2)供求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求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方式:前转,后转,散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课外:(一)税负转嫁的条件

纳税人进行税负转嫁是其主动的行为,但税负能否实现转嫁的关键,还在于商品价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税负转嫁是有条件的。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就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能够自由浮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

(二)税负转嫁的方式

按照价格变动情况的不同,税负转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前转(也称顺转)。这是指税负通过市场买卖,由卖方向买方转嫁,也就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价格,将其所交纳的税款顺着商品流转的方向,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的税负转嫁方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这种税负转嫁是最常见、最典型的方式。

2、后转(也称逆转)。这是指税负无法通过市场买卖向前转给买方,而改变方向向后转嫁给上一的环节生产者或经营者,即纳税人采取压低商品进货价格而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

3、散转(也称为混转)。这是指纳税人将所承担的税款,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向前转嫁一部分,又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向后转嫁一部分,以此将税收负担分散给多人负担的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纳税人往往同时使用前转和后转两种方式转移税负。

4、消转(也称税收转化)。这是指纳税人在无法将税收负担前转、后转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使由于承担税负而造成的损失在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由于这种形式是纳税人自己把税收负担“消化”掉了,所以被称为消转。

第七章

增值税的类型及其计征方法?

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计征方法:1,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逐项相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税率求出增长税额。称为:"加法"

2,从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称:减法

3,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称:扣税法。

分析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的各自特点?

1课征普遍,且具有隐蔽性

2计税方式是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

3普遍采用比例税率,计算简便

4商品课税在负担是具有累退性

5商品课税较易专嫁

我国商品课税有哪些税种?企业所得税有哪些税种?消费税税目包括哪些?(一)1:增值税2:消费税3:营业税4:关税

(二)1991到2007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2008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三)14个分别为:烟,酒及酒精,鞭炮和焰火,化妆品,贵重首饰及其珠宝

玉石,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小汽车,摩托车,成品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汽车轮胎等。

第八章

国债原理

国债:一国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而举借的债。(债务人主体为一国的中央政府,筹集的是财政资金,特殊的财政范畴具有收入支出双重性,国债的担保物为中央政府的信誉)。

公债:

国债依存度:当年的国债收入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国债偿债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

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累计额与当年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关系

国债借债率:当年政府的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

复习题

国债的特征:自愿、有偿、灵活

国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运行(调节总需求总供给的关系、调节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促进转化和基本协调、调节投资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国债规模受限因素:社会应债能力、财政承受能力、国债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

评价和控制国债规模:

1、财政承债能力指标{国债依存度

国债偿债率

2、社会应债能力指标{国债负担率

国债借债率

国债分类:1、国家举债形式政府借款

发行债券

2、发行地域国内债券

国外债券

3、流通是否可转让国债

不可转让国债

4、风险管理直接债券

或有债券

5、发行目的和资金用途:赤字国债

建设国债

替换国债

6、国债还本付息方式:普通国债

有奖国债

7、计量标准:本币国债

外币国债

国债期限机构如何设立:?

第九章国债制度

国债的偿还方式有哪些?渠道有哪些?

1、市场购销法:政府根据国债市场行情,适时购进国债券,以此在该债权到期之前逐步清

偿的一种偿付方式。

2、抽签偿还法:是指在国债偿还期内,分年度确定一定的偿还比例,由政府按国债券号码

抽签对号,如约偿付本息,直到偿还期结束,全部国债中签偿清为止的一种偿付方式。

3、按次偿还法(号码顺序法):执政府对发行的国债,按号码的先后顺序固定偿还期限,

并按号码的期日进行偿还的一种方式。(注:地方公债)

4、一次偿还法:政府对发行的国债实行到期后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兑现本息的一种方法。

5、提前偿还法:政府发行国债尚未到期,但所积累的资金已充分满足所需要的资金,政府

提前偿还的一种债务。

渠道:

1、经常性预算收入

2、预算盈余

3、举借新债

4、偿债资金

5、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国债发行条件:

国债面值

国债期限:未来的财政收支状况

对市场利率的预测

还本付息的集中程度

社会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

国债利率金融市场利率

社会资金供应状况

国债期限

国债付息方式

国家信用程度

国债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按面值出售

折价发行:按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

溢价发行:高于面值的价格出售(供不应求)

十一章

政府预算:是经法律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公共财政收支计划。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零基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在预算年度的发展状况为依据,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状况。

政府预算的分类?:1.从政府级次看,政府预算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2.从编制形式看,政府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3.从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上看,政府预算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

预算。4.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来看,政府预算分为正式预算和临时预算。5.从内容的分合看,政府预算分为总预算和分预算。

比较分析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的优缺点?

单式预算是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其优点是符合预算的完整性的原则,整体性强,便于立法机关审批和社会公众了解,其缺点是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列和分别汇集平衡,不利于政府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深入分析。

复式预算其优点在于科学、严谨、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对收支的控制。其缺点是复式预算总体功能较弱,编制和审批比较复杂,对预算管理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

政府预算的原则?

1.完整性原则:指政府预算应该包括全部财政收支,反应政府的全部财政活动,不允许有预算

之外的财政收支,也不允许有政府预算规定范围以外的财政活动。

2.统一性原则:指各级政府编制一个统一的预算,其中所包含的预算收入和支出都要按统一方

法和口径加以计算和全额编列。

3.可靠性原则:指预算收支的每一个项目的数字指标,都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一句充分确实的

资料,进行正确的计算与填列,不得假定,估算或编造。

4.公开性原则:全部财政收支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而且要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

5.年度性原则: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的预算年度编制预算,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的收支

列入本年度的政府预算中。

财政学复习资料(0001)

财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物品 是指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其具有两个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前者是指增加消费,其社会边际成本为0;后者指在享受过程种,不排除他人从中获益。公共物品在享受过程种“无法分割,无法量化”,并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公共物品”与“公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种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例如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财政 1.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疆土范围内,在一定的色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强行参与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价值、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经济行为。 2.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之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以打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

目标。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收入分配职能:通过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表转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来达到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还优随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 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 业一满分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 )。 A. 政策咨询 B. 政策制定 C. 政策执行 D. 政策评估 满分:2 分 2.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A. 收支大体平衡,略有少量赤字 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 收支相抵,不多不少 D. 是绝对收支相等 满分:2 分 3. 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 先发展,后维持 B. 先维持,后发展 C. 兼顾维持和发展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满分:2 分 4.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贝塔朗菲 B. 拉斯韦尔 C. 西蒙 D. 林德布洛姆 满分:2 分 5. 大卫?伊斯顿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渐进主义模型 C. 过程模型 D. 团体理论模型 满分:2 分 6. 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 统收统支

B.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 分级包干 D. 财政收支包干 满分:2 分 7.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满分:2 分 8. 下列不属于对流转额课税的是() A. 增值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消费税 满分:2 分 9. 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是() A. 零售环节 B. 批发环节 C. 消费环节 D. 生产环节 满分:2 分 10.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 动用财政结余 B. 向银行透支 C. 增加税收 D. 发行国债 满分:2 分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满分:2 分 12. 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财政学笔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基础理论课。在学科属性上,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由于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分配活动,是政府为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直接经济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手段,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财政分配直接、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企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财政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财政理论学习,对财税专业的学员而言,可为学习《税收学》、《中国税制》、《国家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政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是学员经济学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充足财税专者,是不合格的经济管理者。学好《财政学》,对自考学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结构看,《财政学》包括财政的共性、社会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管理和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三章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益问题。 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 第四章税收概述 本章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上述重点中同时包含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 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 第五章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11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 第六章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2471670.html, 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 第七章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财政是以()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2、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的产生而产生的。 3、人类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需要是()和()。 4、以国家职能为标准,我国的财政支出一般分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六大类。 5、按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和()。 6、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和()。 7、()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8、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和()两个方面。 9、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的单位和个人。 10、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 11、()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2、税负转稼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和()。 13、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商品实行()。 14、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和()两种征收方法。 15、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的()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6、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 17、国债发行需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18、通过发行国债(),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 19、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和()。 20、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 21、()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22、()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23、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的制度。 24、完善()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25、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的适当运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发挥职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社会公共需要总是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来满足。() 5、转移性支出在稳定经济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而购买性支出则在收入分配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6、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财观,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7、财政支出的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总能一致地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情况。() 8、政府投资性支出属于生产性支出。() 9、政府投资应追求社会净效益的最大化。() 10、社会保障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其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较高的生活需要。() 11、国家凭借政权征税,体现国家意志,可以不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作者:————————————————————————————————日期: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A最终成绩: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5.0 分)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知识点: 用户解答: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2.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是() (5.0分) 税收收入 共有资产收入 公债收入 使用费 知识点: ?用户解答:税收收入 3.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5.0分)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抚恤 知识点: 用户解答: 社会保险 4.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是() (5.0 分) 比例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知识点: 用户解答: 比例税率 5.高税率不等于高税收,低税率不等于低税收的原理,是在下述的原理中说明的: () (5.0分) 哈罗多――多马模型 理性预期理论 永久性收入理论 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知识点: ?用户解答: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6.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实行:( ) (5.0 分) 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消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中性”公共财政政策 紧缩性公共财政政策 知识点: 用户解答: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7.当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负()(5.0 分) 不转嫁 易向后转嫁 由纳税人自己负担 易向前转嫁 知识点: ?用户解答:易向前转嫁 8. 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5.0 分) 生产性 非生产性 购买性 转移性 ?知识点: 用户解答:非生产性 9. 税负转嫁的程度取决于() (5.0分)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霍姆斯和瑞(Holmes&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 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税收的经济效应【圣才出品】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9.1复习笔记 一、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分析税收经济影响的基本原理。 1.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下面以图9—1来说明。 图9—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在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

点。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切点P2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以图9—2进行说明。

(整理)AA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消费税: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主要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委托加工、零售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社保支出: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并包括非财政经费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含社会救济支出或社会补助支出和社会优抚支出)两方面。 财政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这样就减弱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税务代理人:指具有丰富的纳税事务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税收、会计专业理论以及法律基础知识,经国家税务总局及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批准,从事税务代理的专门人员及其工作机构。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得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2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10-12 11:57:43 一、单选题 1. (5分)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体现了税收的()原则。 ? A. 横向公平原则 ? B. 效率原则 ? C. 纵向公平原则 ? D. 中性原则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2. (5分)国家财政参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凭借的是() ? A. 政治权力 ? B. 经济权力 ? C. 财产权力 ? D. 军事权力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3. (5分)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A. 转移性 ? B. 非生产性 ? C. 购买性 ? D. 生产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A.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 B.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 C.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 D.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5. (5分)既可由政府提供,也可由私人提供的产品是()? A. 准公共产品 ? B. 纯公共产品 ? C. 所有产品 ? D. 纯私人产品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5分)厂商排放污染物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属于()? A. 生产的外部正效应 ? B. 消费的外部负效应 ? C. 生产的外部负效应 ? D. 消费的外部正效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7. (5分)我国现行增值税属于()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就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就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她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她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5、经济波动 (五)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手段 ①宏观调控 ②立法与行政手段 ③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 ④财政手段 2、政府干预失效 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 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六)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与供给渠道分类: 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 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①私人物品:排她性与竞争性 排她性:排她性就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她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她人消费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理-简答论述(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

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13.1复习笔记 一、国家预算概述 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1)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2)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主要有如下五项: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 ①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

年度; ②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个月,但跨越两个年度。 3.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体系 新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的设计,主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①公开透明。 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 ③便于操作。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1)收入分类。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人范畴的各项收入。 (2)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为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这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从分类方法和结构上看,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3)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4.我国预算法及其改革问题 (1)首先提出的是关于修订稿中有关立法宗旨问题。 (2)关于预算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关于预算管理级次问题。 (4)关于国家预算的公开、透明问题。 (5)关于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问题,也就是从法律上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的监督权问题。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中农大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1

2016中农大公共财政学_在 线作业_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10-04 09:38:16 一、单选题 1. (5分)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指标最能切近实际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 A. 中央收人占GDP比重 B.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C. 地方收人占GDP比重 D.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2. (5分)按计税依据不同,税收可分为从价税和() ? A. 从量税 ? B. 价外税 ? C. 货币税 ? D. 价内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3. (5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 ? A. 财政配置 ? B. 计划配置 ? C. 市场配置 ? D. 调节经济结构机构配置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4. (5分)政府公共收入中最多的收入是() ? A. 政府收费 ? B. 国有经济收入 ? C. 公债 ? D. 税收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5. (5分)世界各国均实行:() ? A. 复式预算 ? B. 充分就业预算 ? C. 单式预算 ? D. 零基预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6. (5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A. 社会福利 ? B. 社会抚恤 ? C. 社会保险 ? D. 社会救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7.

(5分)一般地,()的税收负担具有累进性。 ? A. 所得税 ? B. 商品税 ? C. 财产税 ? D. 行为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8. (5分)下列几种产品中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 A. 公园 ? B. 国防 ? C. 高速公路 ? D. 食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9. (5分)公共财政应当更多地体现()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