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重点考题汇总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重点考题汇总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重点考题汇总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重点考题汇总

1.(04上海24)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05黄冈3月)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答案:解析:“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德俄法相勾结与日本进行争夺对辽东半岛的侵略权益,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既相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是D 项。

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所谓“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就是指突破了封建的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只有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政治运动,我国才真正开始了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7.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具有的相同特点是

①战争前夕的经济实力超过中国②发动战争时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

③都采取了制造事端、突然袭击的手段④都攫取一部分中国领土为其殖民地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发现,①③④与史相符,②日本发动战争时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是不符合史实的。

8.(2004广东7)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为偿还对日本赔款和“赎辽”费用,大借外债。故选A。而B项中内容的实现,是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的结果;C、D两项可以通过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一事来判定它是错误的。

9.(2004江苏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中的中央机构

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是由中国自己制造

D.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答案:C 解析:北洋海军重要舰船是向英德两国购买的,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成。

10.甲午战争后,经三国干涉,日本被迫交还辽东半岛。这反映了

①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

②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得成效

③清政府国际地位极端低下

④日本无力对一国的联合威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选项②是错误的,“三国”干涉成为还辽的主要原因而并非清政府积极外交的结果。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满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从诗中所表现的悲愤心情和“割台湾”一词,可知它指的应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岛屿给日本。

12.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均是有利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只是主次关系有差别。考虑到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及其决定的经济侵略方式,不难看出A、B两项是商品输出的要求,D项是赤裸裸的经济掠夺,只有C项是资本输出的要求。本题旨在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阶段特征。

13.(2004·湖南、湖北、重庆)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 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 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 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解析:题为评述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和运用理论思维评述历史事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一是依据《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二是对照选项进行比较;三是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选项A“全部”、C“没有规定”、D“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等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14.《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

A.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B.它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大举向我国东北扩张经济势力

C.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割离五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它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答案:A 解析:《马关条约》中规定在通商口岸开工厂及大面积割占中国领土,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领土的要求

15.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法国之外,还有:

A.俄、德 B.德、英 C.英、美 D.美、德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严重损害了俄国、法国、德国的在华侵略权益和计划,于是,三国联合起来出面干涉还辽。

16.《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句话反映了台湾人民:

A.坚决反对割地议和

B.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C.誓死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D.对击败日寇充满信心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两句话体现了台湾人民誓与台湾共存亡,誓死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信心和勇气,故选C。

17.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之前40~50年代所签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

B.索取的赔款数量最大

C.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多

D.列强获取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本题所列的四项中,A项为错项,BC两项只是数量的变化,不是最根本的不同,只有D

项表明列强由过去的商口输出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

18.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答案:D 解析:考题考查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本质上看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发动战争不是偶然的,要联系日本的国情和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的需要。

19.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此款的经济作用是①有利于日本对华进行资本输出②有利于日本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

③有利于日本在华攫取高额利润④有利于日本占领中国内地广大的市场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该款内容实为准许中国投资设厂,日本利用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

20.在中日《马关条约》中,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领土是:

A.辽东半岛 B.库页岛 C.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D.长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引起了三国干涉还辽。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3月15日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邱逢甲的诗《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还引用一位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1)《春愁》写于哪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①1896年②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强占台湾。③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2)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公元3世纪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大将军率1万多名士兵到台湾。

②公元7世纪,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琉球”。

③元朝设立行政管理机构“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④1662年,名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府县,管理台湾。

⑤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并将其正式收归版图。1684年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归福建省管辖。

⑥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省,并命刘铭传为台湾的第一任巡抚。

(3) 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是什么?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其理由是什么?

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国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22.概述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1)主要活动:

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

②洋务派主要代表。比较成功地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近代企业,建成北洋海军和旅顺、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

③在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但政治立场是顽固坚持封建制度。

④在中法战争中,他的指导方针导致了福建水师的失利,又在中方取胜的局面下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

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方针,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2)评价。

①共同观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大官僚,一生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②正方观点:

A.所办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B.所创办的近代海军增强了国防实力。

C.两次对外战争求和,均与慈禧太后的态度有关。李鸿章的战争指导思想是消极的,但他只是执行者。

D.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看到了时代的潮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他不能过份苛求。

③反方观点:

A.所办企业均采取封建式管理,李鸿章又中饱私囊,这些企业不是近代意义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企业,它只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所掌握的近代化军队在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没能发挥国防作用。是否增强国防实力主要不是看装备,而是看掌握军队的人。

C.李鸿章迎合慈禧太后,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是千古罪人,他既是清廷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决策者。

D.思想上与顽固派没有本质区别。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含答案和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 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 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 考点1鸦片战争 考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考点1近代化的初期探索 考点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单元总结

归纳考点归纳 考点1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2年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辛亥革命后,又领导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考点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考点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考点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等人在各地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 考点1 国民革命 考点2 党的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

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原因:依靠战争来争夺在华利益,扩大市场,保证日本国内的资源供应。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B A.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D.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第1页/共6页

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维导图】 ] 【微试题】 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B 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 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答案:D] ] 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4.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解析:结合材料“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和“……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从多方面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答案: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交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1_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docx

时空定位 原始社会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公元的2070年公元前1600年 禅让制 夏商政治制度 战国 公元HU1046年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7年 宗法制 分封制 總畢西汉 东汉 — — — — — — — — — I — — — — — I - — — — — — - 9 年 25年 220年 皇帝制度 郡县 制 三公九卿制度 中外朝制度 刺史制度 察举制 三国两晋隋朝 南北 込咁阴 ■ ■ ■ ■ ■ ■ ■ ■ ■ a 九品 中正制 唐朝 五代十国 581年 618年 907年 框架结构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77^4-?— 960年979年 二府制 用宋元圈 —I —卜 ?―I —— 1127 年 1276年 1271 年 明朝 淸朝统治前期 消朝统治晚期 1368年 1636年 1644年 1840年 行省制度内阁制度军机鸦片 处设战争 1911 年 1912 年 辛亥君主专制 革命政体结束 石;—两个基本点一十一六个阶段一 I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I MF MB ?■? OM L 雏型.IL 建宅J ------ 姜展J — ::秦朝 分封制吐宗法制 王位世袭制一 :: 中央(汉—元)地方 明朝内阁制 清朝军机处 OHB :强化 1 ■ ■ — JJ ——— 明清 明初废丞相 ▼皇权强化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中央机构设置沿革 唐:三省六部制 厂(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宋: 二府三司三衙 明:废丞相,设内阁 I 清:军机处 <地方机构设置沿革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的矛盾) [秦: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削藩策” “七国之乱” 卜推 恩令”、刺史 元:行省制 I 明:地方设三司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第8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1.沉重的民族危机 (1)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近代前期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提升卷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提升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云南昆明高三质检]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2.[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3.[2018·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三一模]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这一时期( ) A.洋务运动正值高潮B.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D.商人开始实业救国 4.[2018·江西南昌高三二模]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 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 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 5.[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 ) 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照搬了西方模式 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D.巩固了清朝统治 6.[2018·湖南衡阳市高三联考]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侵略与反抗思维导图

侵略与反抗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840年1856-1860年1894-1895年1900-1901年 战争爆发原因直接原因:扭转贸易逆差 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 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 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根本原因:日本为征服朝鲜,侵略 中国,称霸世界 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 国 侵略国家英国英国、法国日本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签订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 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 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 同英国商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 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 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 增辟通商口岸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 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 人民参加反帝运动3、清政府拆毁大 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 扎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战争失败原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实力强大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战争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1、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 权2、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 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3、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加剧人民的负 担3、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 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严重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剧了人民的贫困和经济的凋敝,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 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 关天培:英勇抗敌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851-1864)邓世昌:壮烈殉国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 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③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影响:①对中国:日本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允许在华投资设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对远东: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国力加强,吞并朝鲜进程加快;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受到法、德、俄国的抵制;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一、日本明治维新后野心急剧膨胀,想通过侵略扩张,掠夺资源来化解国内矛盾,促进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找到原料和市场。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比欧洲列强更看出了满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以及清军的腐败和战斗力的薄弱。 在国内需求的推动下,开始有了军事冒险的野心,经过十年的扩军终于在甲午年抓住了出兵朝鲜的借口,挑起了这场战争。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l.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梳理+同步练习(有解析)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日军夺取制海权。※ ●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马关条约》的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索 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事件

2、瓜分中国狂潮的势力范围 3、”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内容:1898年美国向英、法、德、俄、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界地和”势力范“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考点1 鸦片战争背景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落后 根本 原因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 直接 原因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失败 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落后;英国国力的强大,经济军事的先进等 签订 的条 约 《南京条约》(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影响 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出现 的抗 争事 件 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列强认为这是加紧从中国攫取利益的大好时机 根本 原因 列强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 原因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相关 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 主要暴行英法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影响 (1)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沿海各省,并伸向中国内 地,方便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 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 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部分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 夷长技以自强”,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 考点1 近代化的初期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不 同 目 的 富国强兵,维护 清朝统治 变法图强,走资本主义道路 领 导 阶 级 地主阶级(洋务 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内 容 主张学习西方 的先进技术 主张既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又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结 果 没有使中国走 上富强的道路 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 路 地 位 开启了中国经 济的近代化 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相 同 特 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地 位 都是近代化探索的一个历程

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考点1 鸦片战争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考点1 近代化的初期探索 考点2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单元总结

归纳考点归纳 考点1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2年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辛亥革命后,又领导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考点2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 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考点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考点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等人在各地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归纳考点1 国民革命 考点2 党的探索 单元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历史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把握每课的关键词或语句,解读核心概念,建立史实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八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欣赏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收复新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1)时间:19世纪60年代 (2)支持者:英国、俄国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1871年俄国直接派兵侵占了伊犁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