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柱层析实验报告

柱层析实验报告

柱层析实验报告
柱层析实验报告

柱层析分离色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柱层析的分类,掌握各种柱层析的原理。

2.熟练掌握吸附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色素是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从植物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是对其认识和了解的前提。利用叶绿体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可用95%乙醇或无水乙醇提取。

分离色素的方法有多种,如纸层析、柱层析等。柱层析法是色谱法中的一种,它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以及对洗脱剂(即移动相)的溶解度不同将各组分分离。常用的柱色谱有吸附色柱谱和分配柱色谱两类。吸附柱色谱通常是在玻璃管中填入表面积很大,经过活化的多孔性物质或粉状固体作为吸附剂(如氧化铝或硅胶),当混合物的溶液流经吸附柱时,就被吸附在柱的上端,然后从柱顶加入溶剂(洗脱剂)洗脱。由于不同化合物在吸附柱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因此各组分随溶剂以不同速度下移,形成色带。继续用溶剂洗脱,吸附能力最弱的组分就随溶剂首先流出,整个层析过程进行反复的吸附-解析-再吸附-再解吸。用柱层析法可以分别收集各组分,并逐个鉴定。

本实验是把三氧化二铝填入玻璃管中(压成柱状)作为吸附剂,将叶绿体色素的石油醚提取液倾于吸附柱上,色素即被吸附。由于色素的种类不同,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在吸附柱上排列成为不同的色层,再利用吸附剂在不同溶剂中有不同的吸附力,用不同的溶剂进行洗脱,从而达到叶绿体主要的4种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分离。

三、【实验材料】

原料:

新鲜的菠菜叶

试剂:

1.无水乙醇或95%乙醇 5.三氧化二铝

2.石英砂 6.饱和氯化钠溶液

3.丙酮 7.水硫酸钠

4.石油醚(60-90℃) 8洗脱液:丙酮:石油醚=1:9 器材:层析柱(1×30cm),研钵,蒸馏装置,

脱脂棉,天平,烧杯,过滤漏斗,

玻璃棒,锥形瓶,分液漏斗,试管,

铁架台

四、【实验操作】

1.色素的提取:

20克菠菜,加少许石英砂,再加20毫升无水乙醇研磨成浆,脱脂棉过滤,保存滤液,滤渣再用无水乙醇提取一次,合并滤液,滤渣再加入30毫升石油醚提取一次,过滤,合并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再加入40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震荡,弃去下层溶液,再分别加入20毫升水震荡洗涤几次,直至下层无色,保留上层溶液,转移至三角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5分钟,备用. 2.样品的浓缩:

将提取液放入蒸馏烧瓶中,蒸除多余的石油醚,至剩余液体5-8毫

升左右,以备加样使用。

3.层析拄的制备:

15克碱性三氧化二铝加入30毫升石油醚搅拌,浸泡10min.。在层

析拄内加入一团棉花在底部,再加入石英砂0.5cm以上,然后用石油醚半充满柱子,再将浸泡好的三氧化二铝倒入柱内,倒时应该缓慢,重复使用下面的石油醚,直到装完。用石油醚洗柱内壁,顶部加一小团棉花,然后再填入石英砂0.5厘米高。

3.样品的分离层析:吸附层析分离色素

打开层析拄下部开关,向拄内加入2毫升浓缩液,至液体没入砂内,

再加入石油醚冲洗拄壁,液体浸入砂内,加洗脱液开始层析,可以看到不同色带如图片1,直至第一条色带洗脱完毕,在拄下面用试管接收第一条色带的洗脱液,如图片2。

五、【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图:

图一:层析柱中出现黄色带

图二:提取出的黄色胡萝卜素

结果分析:

洗脱过程中,首先有一条黄色的色带圈沿着层析柱下移,色带圈的各个方向的移动速度并不是完全相同,原因在于层析柱的制作过程并不完全均一,使层析柱内部不均匀,以至于色带各方向的移动速度不同。最后收集得到亮黄色的胡萝卜素。

七、【注意事项】

1、萃取时不要剧烈振荡,以防止发生乳化现象。

2、为了保持柱子的均一性,使整个吸附剂浸泡在溶剂或溶液中是必要的,否则当柱中溶剂或溶液流干时,就会使柱身干裂,影响渗透和显色的均一性。因此要保证整个装样过程中溶剂要高于三氧化二铝的表面。

3、在吸附剂上端加入脱脂棉(或滤纸)是使加样品时不致把吸附剂冲起;在吸附柱下端加脱脂棉(或沙子)可以防止吸附剂细粒流出。

4、层析柱填装紧密与否,对分离效果很有影响,若各部分松紧不匀,会影响渗透速度和显色的均匀。

6、洗脱流速不宜过快,避免因此压紧凝胶,色素分离不开;也不要过慢,使柱装得太松,导致层析过程中,凝胶床高度下降,色素洗脱很慢。因此应控制洗脱流速,以每分钟60~80滴为宜。

7、样品一定要足够浓缩,加样量不要过大,过大,分离条带过宽,如果层析拄不够长,各组分不易分开,易同时洗脱下来;加样量过少,色带不是很清楚,不易观察,效果不好。

8、层析柱粗细必须均匀,柱管大小可根据试剂需要选择。一般来说,细长的柱分离效果较好。若样品量多,最好选用内径较粗的柱,但此时分离效果稍差。柱管内径太小时,会发生“管壁效应”,即柱管中心部分的组份移动慢,而管壁周围的移动快。柱越长,分离效果越好,但柱过长,实验时间长,样品稀释度大,分离效果反而不好。

八、【实验小结】

在该柱层析分离色素实验中,我了解了柱层析技术的相应方法和原理,学会了层析柱的制作和准备,进一步了解绿叶中色素的组成及各色素的颜色和性质、洗脱液的配比、层析柱的制作及洗脱液的流速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三大关键因素。

知识拓展:

1、溶剂的选择:

(1)吸附剂要求较纯,否则会影响样品的吸附和洗脱。

(2)溶剂和吸附剂不能起化学反应。

(3)溶剂的极性应比样品小,如果大了,样品不宜被吸附剂吸附。

(4)溶剂对样品的溶解度不能太大,否则影响吸附,但也不能太小,溶液的体

积增加,易使色谱分散。

(5)可使用混合溶剂,如有的组分含有较多的极性基团,在极性小的溶剂中溶

解度太小。也可选用极性大的溶剂溶解,然后加入一定量的非极性溶剂。这样既降低了极性,又减少了溶液的体积。

2、洗脱剂的选择:

样品吸附在氧化铝柱上后,用合适的溶剂进行洗脱,这种溶剂称为洗脱剂。如果原来用于溶解样品的溶剂冲洗柱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可以改用其他溶剂,一般极性较强的溶剂影响样品和氧化铝之间的吸附,容易将样品洗脱下来,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因此常用一系列极性渐次增强的溶剂,既先使用极性最弱的溶剂,然后加入不同比例的极性溶剂配成洗脱溶剂。常用的洗脱溶剂的极性按如下次序递增。己烷和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硫化碳<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丙醇<乙醇<甲醇<水<吡啶<乙酸。篇二:实验六:薄层层析与柱层析

实验六薄层层析与柱层析

实验目的

1. 了解偶氮苯的光学异构反应,加深对光化学反应的理解。

2. 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操作,薄层层析分离顺、反式偶氮苯。

3. 了解柱层析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初步掌握层析柱装填和洗脱的操作方法

4. 采用柱层析分离反式偶氮苯与靛红的混合物

实验原理

偶氮苯是最简单的芳香偶氮化合物,众多偶氮染料的母体结构。含有两个苯基分别与偶氮基–n=n–两端相连的结构。偶氮苯有毒,易燃。偶氮苯有顺(z)-反(e)-异构体。反式为橙红色棱形晶体,蒸气为深红色,溶于乙醇、乙醚、醋酸和水。反式的热力学性质稳定。当溶于乙醇的偶氮苯用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照射时,顺式的比例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平衡,形成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偶氮苯的光致异构是很多偶氮类功能材料光响应的基础。顺式为橙红色片状晶体,不稳定,在加热或可见光照射下能够变成反式。

色谱方法是通过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的不同而将物质分离开。待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强度不同,与流动相一起移动的速度也不同,因此被分离开。

薄层色谱属于固-液吸附色谱。薄层色谱板中的固定相中的微孔结构使得溶剂在毛细管作用下能够沿着色谱板向上移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动相)流经吸附剂时发生无数次吸附解附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移动,吸附力强的组分滞留在后,由于

各组分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最终在固定相薄层析上分离。tlc除了用于分离外,还可以通过与已知结构的的化合物比对,鉴定少量有机混合物的组成,它也是柱色谱寻求最佳展开剂的手段。上图中红色化合物的rf等于竖直红线的长度除以竖直蓝线的长度。

柱层析也属于固-液吸附色谱。在一根玻璃“分离柱”中进行。管中装上适当的粉末作为国定相。待分离或纯化物质的溶液(流动相)在重力作用下流经吸附剂时,不同物质对溶剂和吸附剂的亲和力不同,因而被吸附的程度不同,从而以不同速度流动,使化合物得以分离。靛红与偶氮苯在极性上具有较大差异,从而可以使用极性适中的展开剂,通过柱层析将二者分离。

仪器与试剂

分析天平,tlc,锥形瓶,毛细管,层析柱,棉花,量筒,硅胶,蒸发皿,展缸;etoac, ch2cl2, 石油醚,靛红;请自带尺子(用于计算rf值)

颜老师在实验开始之前已经准备好的试剂:a. 偶氮苯的溶液(15 mg in 1ml etoh);b.靛红的溶液(15 mg in 1ml ch2cl2);c. 靛红与偶氮苯的均匀混合物(靛红1.4 g + 偶氮苯3.5 g)。

实验内容

a) 光照异构化

取0.1 g反式偶氮苯溶于5 ml无水乙醇中,将此溶液放于试管中,密封,置于可见光下

二星期,以便与光照前的溶液进行对比。

b) 薄层层析

取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吸取光照后的偶氮苯溶液,在离薄层板边沿约0.5 cm的起点线上点

样。再用另一毛细管吸取未经光照的反式偶氮苯溶液点样。待乙醇挥发后,将点好样品的薄

层板放入内衬滤纸的展缸中。展缸内已放置展开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40)。薄层板的点样

端在下方,浸入展开剂,展开剂不要没过起点线,也不要碰到样品点。待展开剂前沿上升到

离板的上端约1 cm处时,取

出薄层板,立即用铅笔在展开剂上升的前沿处划一记号,置于空气中晾干。可观察到薄

层板上经光照后的偶氮苯溶液点样处上端有两个黄色斑点(哪一个斑点是顺式的?哪一个斑

点是反式的?)。计算异构体的rf值。

用上述相同的方法,采用ethyl acetate : petroleum ether = 1:1为展开剂,对靛红

与偶氮苯的混合物进行tlc,为下面的柱层析选择展开剂。

c) 柱层析

1.将层析柱固定在铁架台上,一定要保持柱子竖直。

2.将层析柱洗净后在柱底部放入一小团脱脂棉花。

3.在锥形瓶中称重7g 硅胶(sio2),并用ethyl acetate : petroleum ether (1:40)调匀。在层析柱的下方放置一个锥形瓶,以收集流下的液体。加入

少量洗脱剂于层析柱中,以润湿棉花,使其贴在柱子下端。

4.打开层析柱活塞,控制溶剂下流,将硅胶悬浊液沿柱子侧壁加入,并用

少量的溶剂洗去残余的硅胶,并加入柱中。用装有橡皮管或塞子由下向

上轻轻敲击柱子外壁,将气泡赶出,使硅胶填装均匀。并加压使硅胶紧

密,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轻轻敲击,使硅胶最上层成均匀平面,然

后用药匙沿柱子侧壁,轻轻地、慢慢地在硅胶表面覆盖一层海砂(注意:不要破坏硅胶

的上平面)。关闭活塞,备用。

5.打开活塞,当溶剂液面降至海砂表面时,关闭活塞。用滴管沿柱子侧壁

加入靛红与偶氮苯混合物的溶液(称取40 mg,置于1.5ml的塑料样品

管,加入1 ml二氯甲烷(ch2cl2),超声振荡使其溶解)。打开活塞,

使溶剂液面降至海砂表面,关闭活塞。再用少量的展开剂洗塑料样品管,加入层析谱中,

并注意洗去粘附在柱壁上的液滴,打开活塞,流到液面,关闭活塞。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将

所有化合物冲到硅胶里面。

6.沿侧壁加入大量的洗脱剂ethyl acetate : petroleum ether (1:40),打开活

塞,加压保持一定的流速,观察色带的形成和分离。

7.当第一个有色带到达柱底时,并且没有流出之前,关闭活塞,倒空锥形

瓶,打开活塞,收集全部色带。然后,改用ethyl acetate : petroleum ether (1:1)

作为洗脱剂。关闭活塞,换一个空的且干净的锥形瓶,打开活塞。

当第二个有色带到达柱底时,并且没有流出之前,关闭活塞,倒空锥形

瓶,打开活塞,收集全部色带。柱层析分离结束。

8.柱层析分离结束后,采用tlc对上述分离的两个溶液进行分析,总结分

离效果。同时,打开层析柱活塞,在加压下让展开剂流干,然后将硅胶

倒入指定的固体废物桶中。切勿倒入水槽或普通垃圾桶。

预习时的问题

1.在薄层层析实验中,为什么点样的样品斑点不可浸入展开剂的溶液中?为什么进行薄

层层析时展缸要盖上盖?

2.当用混合物进行薄层层析时,如何判断各组分的在薄层板上的位置?靛红与偶氮苯,

哪一个的极性较强?为什么?

3.柱层析时柱中若留有空气或者是填装不均匀,对分离效果有何影响?如何避免?

4.偶氮苯和靛红物理化学性质?毒性?有什么应用?偶氮苯光照异构化的机理?why is

trans-azobenzene more stable than cis-azobenzene?

其它阅读材料

1.光化学

由光的作用引起的化学反应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光合作用就是最重要的光化学

反应。研究激发态分子化学行为的光化学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光不仅可

以引起多种多样的化学反应,合成各种前所未有的奇妙反应分子,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及

生命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2. 薄层色谱

1. 固定相的选择

氧化铝和硅胶是薄层层析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氧化铝多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有机物;而

硅胶的吸附性源于表面的si-oh基,主要用于分离酸性、中性有机物质。

薄层色谱用的硅胶有薄层色谱用的硅胶有60g、6ogf254、60h、60hf254和60hf254+366

等类型,其中g表示含有13%硫酸钙(作为黏合剂);h表示不含硫酸钙;f254表示含有2%

无机荧光物质,在254 nm的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与硅胶相似,氧化铝也因含有黏合

剂或荧光剂而分为氧化铝h、氧化铝g、

氧化铝hf254和氧化铝gf254等类型。黏合剂除硫酸钙外,还可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

(cmc)。

2. 操作方法

①点样

在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用铅笔轻轻划一条作为起点线。样品用易挥发性溶剂溶解后,

用毛细管吸取样品溶液,轻轻接触到起点线的某一位置上。如果溶液太稀,可多点几次,但

要等第一次样品溶剂挥发后,再点第二次。

点好样品后,待溶剂挥发干净,才可以进行下面的展开过程。

②展开剂的选择

选择展开剂,首先应考虑对被分离物有一定的溶解度和解吸能力。由于硅胶和氧化铝都

是极性吸附剂,所以展开剂的极性越大,试样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越远,rf值(rf值是一个

化合物在薄层板上上升的高度与展开剂上升的高度的比

值)越大。例如,在分离过程中常发现rf太小,说明展开剂极性不够,需要考

虑加入一种极性强的展开剂进行调控。发现rf值太小,说明展开剂极性不够,

需要考虑加入一种极性强的展开剂进行调控。

常用展开剂的洗脱力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

乙醚、四氢呋喃、乙酸乙醋、丙酮、正丁醇、乙醇、甲醇、水、冰乙酸、吡啶、有机酸等。

此外,在展开过程中,展开缸内展开剂的蒸气须始终处于饱和状态。一般可用一块方型

滤纸贴于缸壁上(下端浸于展开剂中),盖好密封一段时间。取放薄层板应迅速。

③显色篇三:柱层析知识总结

柱层析知识总结

★★★★★★

小木虫(金币+1):奖励一下,鼓励发有价值的话题

xiazanwen(金币+5):辛苦了 2010-08-24 06:34:58 枫叶子2006:编辑内容 2010-10-24 17:10 柱层析

利用层析柱将混合物各组分分离开来的操作过程称为柱层析。柱层析是层析技术中的一

类,依据其作用原理又可分为吸附柱层析、分配柱层和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其中以吸附柱层

析应用最广。以下只介绍吸附柱层析的相关问题,其操作方法也可作为其他类型柱层析的参

考。

1.吸附柱层析的器材

(1)层析柱

实验室中所用的玻璃层析柱有两种形式:一是下部带有活塞的玻璃管,活塞的芯最好是

聚四氟乙烯制作的,这样可以不涂真空油脂,以免污染产品。如果使用普通的玻璃活塞,则

真空油脂要小心地涂薄涂匀。另一种是将玻璃管下端拉细,套上一段弹性良好的管子。这段

管子必须是不能被淋洗剂溶解的,普通橡皮管一般不可充作此用,因为橡皮易被氯仿、苯、

thf等溶剂溶胀,而聚乙烯管子对大多数溶剂是惰性的,所以常常使用。用一只螺旋夹控制

流速,此外,薄膜塑料柱因使用方便、节省淋洗剂、减少蒸发量等优点,应用日趋广泛。薄

膜塑料柱总是以扁平成卷保存的,两侧常有很深的折痕。使用前需将裁取的一段薄膜管一端

扎紧,另一端套在一段玻璃管上并用棉线扎紧。将这段玻璃管穿过一个单孔塞。然后将薄膜

管放进一根又粗又长,下端拉细了的玻璃管内,使塞子塞紧大玻璃管的口。用水泵自大玻璃

管下端抽气,薄膜柱即因内部压强大于外部而自行展圆。待装入吸附剂后在其下部扎几个小

孔即可使用。

层析柱的尺寸根据被分离物的量来确定,其直径与高度之比则根据被分离混合物的分离

难易而定,一般在1∶8到1∶50之间。柱身细长,分离效果好,但可分离的量小,且分离所

需时间长;柱身短粗,分离效果较差,但一次可以分离较多的样品,且所需时间短。如果待

分离物各组分较难分离,宜选用细长的柱子,如果要处理大量的较易分离的或对分离纯度要

求较低的混合物,则可选用粗而短的柱子。最常使用的层析柱,直径与长度之比在1∶8 到1∶

15 之间。

(2)吸附剂

柱层析中最常使用的吸附剂是氧化铝或硅胶。其用量为被分离样品的30~50倍,对于难

以分离的混合物,吸附剂的用量可达100倍或更高。对于吸附剂应综合考虑其种类、酸碱性、

粒度及活性等因素,最后用实验方法选择和确定。

市售氧化铝有酸性、碱性和中性之分。酸性氧化铝是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到其

浸出液的ph值为4,适用于分离酸性物质;碱性氧化铝浸出液的ph值为9~10,用以分离胺

类、生物碱及其他有机碱性化合物。中性氧化铝的相应ph值为7.5,适合于醛、酮、醌、酯

等类化合物的分离以及对酸、碱敏感的其他类型化合物的分离。硅胶没有酸碱性之分,可适

用于各类有机物的分离。

柱层析所用氧化铝的粒度一般为100~150目,硅胶为60~100目,如果颗粒太小,淋洗

剂在其中流动太慢,甚至流不出来。

氧化铝和硅胶的活性各分五个等级。哪个活性级别分离效果最好,要用实验方法确定,

而不是盲目选择高的活性级别,最常使用的是ⅱ~ⅲ级。如果吸附剂活性太低,分离效果不

好,可通过“活化”来提高其活性。所谓“活化”就是指用加热的方法除去吸附剂所含的水

分,提高其吸附活性的过程。通常是将吸附剂装在瓷盘里放进烘箱中恒温加热。“活化”的温

度和时间应根据分离需要而定。氧化铝一般在200℃恒温4h,硅胶在105~110℃恒温0.5~

1h。“活化”完毕,切断电源,待温度降至接近室温时,从烘箱中取出放进干燥器中备用。有

的样品在活性高的吸附剂中分离效果不好,可将吸附剂放在空气中让其吸收一些水分,分离

效果反而好一些。

此外,一些天然产物带有多种官能团,对微弱的酸碱性都很敏感,则可用纤维素、淀粉或糖类作吸附剂。活性碳是一种吸附能力很高的吸附剂,但因粒度太小而不常用。

(3)淋洗剂

淋洗剂是将被分离物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所用的溶剂,所以也称为洗脱剂或简称溶剂。其极性大小和对被分离物各组分的溶解度大小对于分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淋洗剂的极性远大于被分离物的极性,则淋洗剂将受到吸附剂的强烈吸附,从而将原来被吸附的待分离物“顶替”下来,随多余的淋洗剂冲下而起不到分离作用;如果淋洗剂的极性远小于各组分的极性,则各组分被吸附剂强烈吸附而留在固定相中,不能随流动相向下移动,也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如果淋洗剂对于被分离物各组分溶解度太大,被分离物将会过多、过快地溶解于其中并被迅速洗脱而不能很好地分离;如果溶解度太小,则会造成谱带分散,甚至完全不能分开。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次序也因所用吸附剂的种类不同而不尽相同,很多资料给出了在硅胶和氧化铝柱中常用溶剂所表现出的极性次序,可作为选择溶剂的参考,首先在薄层层析板上试选,初步确定后再上柱分离。如果所有色带都行进甚慢则应改用极性较大溶解性能也较大的溶剂,反之则改用极性和溶解性都较小的溶剂,直至获得满意的分离效果。

除了分离效果外还应当考虑:①在常温至沸点的温度范围内可与被分离物长期共存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也不被吸附剂或被分离物催化而发生自身的化学反应;②沸点较低以利回收;③毒性较小,操作安全;④适当考虑价格是否合算,来源是否方便;⑤回收溶剂一般不应作为最终纯化产物的淋洗剂。

淋洗剂的用量往往较大,故最好使用单一溶剂以利回收。只有在选不出合适的单一溶剂时才使用混合溶剂。混合溶剂一般由两种可以无限混溶的溶剂组成,先以不同的配比在薄层板上试验,选出最佳配比,再按该比例配制好,像单一溶剂一样使用。如果必须在层析过程中改变淋洗剂的极性,不能把一种溶剂迅速换成另一种溶剂,而应当将极性稍大的溶剂按一定的百分率逐渐加到正在使用的溶剂中去,逐步提高其比例,直至所需要的配比。一条经验规律称为“幂指数增加”,例如,原淋洗剂为环己烷,如欲加入二氯甲烷以增加其极性,则不应立即换为二氯甲烷,而应使用这两种溶剂的混合液,其中二氯甲烷的比例依次为5%,15%,45%,最后再换为纯净的二氯甲烷。每次加大比例后,须待流出液量为吸附剂装载体积的3倍时再进一步加大比例。这只是一般方法,其目的在于避免后面的色带行进过快,追上前面的色带,造成交叉带。但如果两色带间有很宽阔的空白带,不会造成交叉,则亦可直接换成后一种溶剂,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4)被分离的混合物

在实际工作中,被分离的样品是不能选择的,但认真考察各个组分的分子结构,估计其吸附能力,对于正确选择吸附剂和淋洗剂都是有益的。若化合物的极性较大,或含有极性较大的基团,则易被吸附而较难被洗脱,宜选用吸附力较弱的吸附剂和极性较大的淋洗剂。反之,对于极性较小的样品则选用极性较强的吸附剂和弱极性或非极性淋洗剂。若各组分极性差别较大,则易于分离,可选用较为短粗的柱子,使用较少的吸附剂;若各组分极性相差甚微,则难于分离,宜选用细长的柱子并使用较大量的吸附剂。

(5)其他物品

储存淋洗剂的分液漏斗一只,接收洗出液的锥形瓶若干只,其容积大小根据淋洗剂的体积确定。玻璃毛少量,白沙少量,各自洗净烘干。若层析柱很小,也可用少量脱脂棉代替玻璃毛。

2.吸附柱层析的操作

(1)装柱

装柱的方法分湿法和干法两种。

湿法装柱时,将柱竖直固定在铁支架上,关闭活塞,加入选定的淋洗剂至柱容积的1/4 ,用一支干净的玻璃棒将少量玻璃毛(或脱脂棉)轻轻推入柱底狭窄部位,小心挤出其中的气泡,但不要压得太紧密,否则淋洗剂将流出太慢或根本流不出来。将准备好的白沙加入柱中,使在玻璃毛上均匀沉积成约5mm厚的一层。将需要量的吸附剂置烧杯中,加淋洗剂浸润,溶胀并调成糊状。打开柱下活塞调节流出速度为每秒钟1滴,将调好的吸附剂在搅拌下自柱顶缓缓注入柱中,同时用套有橡皮管的玻璃棒轻轻敲击柱身,使吸附剂在淋洗剂中均匀沉降,形成均匀紧密的吸附剂柱。吸附剂最好一次加完。若分数次加,则会沉积为数层,各层交接处的吸附剂颗粒甚细,在分离时易被误认为是一个色层。全部吸附剂加完后,在吸附剂沉积面上盖一层白沙(如柱很小,也可不用白沙而盖上一张直径与柱内径相当的滤纸片),关闭活塞。在全部装柱过程及装完柱后,都需始终保持吸附剂上面有一段液柱,否则将会有空气进入吸附剂,在其中形成气泡而影响分离效果。如果发现柱中已经形成了气泡,应设法排除,若不能排除,则应倒出重装。装好的吸附柱各层材料的分布见图3-36。

干法装柱时,先将柱竖直固定在铁支架上,关闭活塞。加入溶剂至柱容积的3/4,打开活塞控制溶剂流速为1滴/秒,然后将所需量的吸附剂通过一支短颈玻璃漏斗慢慢加入柱中,同时,轻轻敲柱身使柱填充紧密。干法装柱的缺点是容易使柱中混有气泡。特别是使用硅胶为吸附剂时,最好不用干法装柱,因为硅胶在溶剂中有一溶胀过程,若采用干法装柱,硅胶会在柱中溶胀,往往留下缝隙和气泡,影响分离效果,甚至需要重新装柱。

装填薄膜塑料柱时,可先用抽气法将薄膜展开成圆柱形,在底部装入一段玻璃毛,吸附剂通过一个粗颈漏斗自柱顶装入。装至1/3处,将柱身在坚硬的表面上礅结实,再装入1/3,再礅结实,直至装到需要的高度。装成的薄膜柱应紧密结实,可以像玻璃柱那样用夹子夹住,再在其底部扎一些小孔即可使用。(2)加样

加样亦有干法、湿法两种。湿法加样是将待分离物溶于尽可能少的溶剂中,如有不溶性杂质应当滤去。打开柱下活塞小心放出柱中液体至液面下降到滤纸片处,关闭活塞,将配好的溶液沿着柱内壁缓缓加入,切记勿冲动吸附剂,否则将造成吸附剂表面不平而影响分离效果。溶液加完后,小心开启柱下活塞,放出液体至溶液液面降至滤纸片时,关闭活塞,用少许溶剂冲洗柱内壁(同样不可冲动吸附剂),再放出液体至液面降到滤纸处,再次冲洗柱内壁,直至柱壁和柱顶溶剂没有颜色。加样操作的关键是要避免样品溶液被冲稀。在技术熟练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关下部活塞,在每秒钟1滴的恒定流速下连贯地完成上述操作。

干法加样是将待分离样品加少量低沸点溶剂溶解,再加入约5倍量吸附剂,拌和均匀后在通风橱中蒸发至干。揭去柱顶滤纸片,将吸附了样品的吸附剂平摊在柱内吸附剂的顶端,在上面加盖滤纸片或加盖一层白沙。干法加样易于掌握,不会造成样品溶液的冲稀,但不适合对热敏感的化合物。

(3)淋洗和接收

样品加入后即可用大量淋洗剂淋洗。随着流动相向下移动,混合物逐渐分成若干个不同的色带,继续淋洗,各色带间距离拉开,最终被一个个淋洗下来。当第一色带开始流出时,更换接收瓶,接收完毕再更换接受瓶,接受两色带间的空白带,并依此法分别接收各个色带。若后面的色带下行太慢,可依次使用几种极性逐渐增大的淋洗剂来淋洗。为了减少添加淋洗剂的次数,可用分液漏斗在柱顶“自动”添加。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顶塞密封,尾部插进柱上部的淋洗剂液面以下,当液面下降后,漏斗尾部露出,即有空气泡自尾部进入分液漏斗,这就加大了漏斗内液面上的压力,漏斗内的淋洗剂就自动流入柱内,使柱内液面上升,当液面淹没漏斗尾部时,就不再有空气进入漏斗,漏斗内的淋洗剂就不再流出。在使用薄膜塑料柱进行层析时,一旦色带形成并拉开距离,可将柱吸干,用刀沿“空白带”处切开,将各色带分别萃取,各自蒸去溶剂,即得到相应组分的化合物。

(4)显色

分离无色物质时需要显色。如果使用带萤光的吸附剂,可在黑暗的环境中用紫外光照射

以显出各色带的位置,以便按色带分别接收。但柱上显色远不如在薄层板上显色方便。所以

常用的办法是等分接收,即事先准备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接收瓶,依次编出号码,各接收相同

体积的流出液,并各自在薄层板上点样展开,然后在薄层板上显色(相关的显色操作见薄层层

析部分)。具有相同rf值的为同一组分,可以合并处理。也可能出现交叉带,若交叉带很少,

可以弃之,若交叉带较多,或样品很贵重,可以将交叉部分再次作柱层析分离,直至完全分

开。

3.柱层析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控制淋洗剂流出的速度。一般控制流速为1滴/秒。若流速太快,样品在柱中的吸

附和溶解过程来不及达到平衡,影响分离效果。若流速太慢,分离时间会拖得太长。有时,样品在柱中停留时间过长,可能促成某些成分发生变化。或流动相在柱中下行速度小于

样品的扩散速度,会造成色带加宽、交合甚至根本不能分离。

(2)以下现象会严重影响分离效果,必须尽力避免。

a.色带过宽,界限不清。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柱的直径与高度比选择不当,或吸附剂、淋

洗剂选择不当,或样品在柱中停留时间过长。但更常见的却是在加样时造成的。若在样品溶

液加进柱中后,没有打开下部活塞放出淋洗剂使样品溶液降至滤纸片处,即急于加溶剂冲洗

柱壁,造成样品溶液大幅度稀释,或过早加大量溶剂淋洗,必然会造成色带过宽。所以溶样

时一定要使用尽可能少的溶剂,加样时一定要避免样品溶液的稀释。

b.色带倾斜。正常情况下柱中的色带应是水平的,而倾斜的色带,在前一个色带尚未完

全流出时,后面色带的前沿已开始流出,所以不能接收到纯粹的单一组分。造成色带倾斜的

原因是吸附剂的顶面装得倾斜,或柱身安装得不垂直。

c.气泡。造成气泡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毛或脱脂棉中的空气未挤净,其后升入吸附剂中形

成气泡,也可能是吸附剂未充分浸润溶胀,在柱中与淋洗剂作用发热而形成,但更大量的是

在装柱或淋洗过程中淋洗剂放出过快,液面下降到吸附剂沉积面之下,使空气进入吸附剂内

部滞留而成。当柱内有气泡时,大量淋洗剂顺气泡外壁流下,在气泡下方形成沟流,使后一

色带前沿的一部分突出伸入前一色带,从而使两色带难于分离。所以在装柱及淋洗过程中应

始终保持吸附剂上面有一段液柱。

d.柱顶面填装不平。这时色带前沿将沿低凹处向下延伸进入前面的色带,这也是一种沟

流。

e.断层和裂缝。当柱内某一区域内积有较多气泡时,这些气泡会合并起来在柱内形成断

层或裂缝。裂缝造成的沟流,而断层相当于一个不平整的装载面。

1语源学2类别3基本原理4几种常用的层析

语源学

chrome意为“色彩”,graphy源自希腊文,意为“写”。色谱为层析的同义语,都是从英

语chromatography译来的。

层析(色谱) chromatograpby 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把液体(与上述液体不相

混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使试料混合物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两相分布的平衡状

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

与定量分析方法,称为层析,亦称色谱法。根据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液体层析、气体层

析二种。用作固定相的有矽胶、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

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着适当的液体,也可使用其他物质。将作为固定相

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在

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而均的物质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篇四:凝胶层析试验报告

摘要

凝胶色谱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凝胶色谱法又称分子排阻色谱法。根据分离的对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还是有机溶剂可溶物,又可分为凝胶过滤色谱(gfc)和凝胶渗透色谱(gpc)。 gfc一般用于分离水溶性的大分子,如多糖类化合物。本实验用凝胶色谱法对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进行了分离提取。

关键词:凝胶色谱甘油三酯食用油

第一章简介

凝胶层析法凝胶层析又称分子筛过滤、排阻层析等。它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一、凝胶的选择

根据实验目的不同选择不同型号的凝胶。如果实验目的是将样品中的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由于它们在分配系数上有显著差异,这种分离又称组别分离,一般可选用sephadex g-25和g-50,对于小肽和低分子量的物质(1000-5000)的脱盐可使用sephadex g-10,g-15及bio-gel-p-2或4。如果实验目的是将样品中一些分子量比较近似的物质进行分离,这种分离又叫分级分离。一般选用排阻限度略大于样品中最高分子量物质的凝胶,层析过程中这些物质都能不同程度地深入到凝胶内部,由于kd不同,最后得到分离。

二、柱的直径与长度

根据经验,组别分离时,大多采用2-30cm长的层析柱,分级分离时,一般需要100cm 左右长的层析柱,其直径在1-5cm范围内,小于1cm产生管壁效应,大于5cm则稀释现象严重。长度l与直径d的比值l/d一般宜在7-10之间,但对移动慢的物质宜在30-40之间。

三、凝胶柱的制备

凝胶型号选定后,将干胶颗粒悬浮于5-10倍量的蒸馏水或洗脱液中充分溶胀,溶胀之后将极细的小颗粒倾泻出去。自然溶胀费时较长,加热可使溶胀加速,即在沸水浴中将湿凝胶浆逐渐升温至近沸,1-2小时即可达到凝胶的充分胀溶。加热法既可节省时间又可消毒。

凝胶的装填:将层析柱与地面垂直固定在架子上,下端流出口用夹子夹紧,柱顶可安装一个带有搅拌装置的较大容器,柱内充满洗脱液,将凝胶调成较稀薄的浆头液盛于柱顶的容器中,然后在微微地搅拌下使凝胶下沉于柱内,这样凝胶粒水平上升,直到所需高度为止,拆除柱顶装置,用相应的滤纸片轻轻盖在凝胶床

表面。稍放置一段时间,再开始流动平衡,流速应低于层析时所需的流速。在平衡过程中逐渐增加到层析的流速,千万不能超过最终流速。平衡凝胶床过夜,使用前要检查层析床是否均匀,有无“纹路”或气泡,或加一些有色物质来观察色带的移动,如带狭窄、均匀平整说明层析柱的性能良好,色带出现歪曲、散乱、变宽时必须重新装柱。

四、加样和洗脱

凝胶床经过平衡后,在床顶部留下数亳升洗脱液使凝胶床饱和,再用滴管加入样品。一般样品体积不大于凝胶总床体积的5%-10%。样品浓度与分配系数无关,故样品浓度可以提高,但分子量较大的物质,溶液的粘度将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使分子运动受限,故样品与洗脱液的相对粘度不得超过1.5-2。样品加入后打开流出口,使样品渗入凝胶床内,当样品液面恰与凝胶床表面相平时,再加入数毫升洗脱液中洗管壁,使其全部进入凝胶床后,将层析床与洗脱液贮瓶及收集器相连,预先设计好流速,然后分部收集洗脱液,并对每一馏份做定性、定量测定。

五、凝胶柱的重复使用、凝胶回收与保存

一次装柱后可以反复使用,不必特殊处理,并不影响分离效果。为了防止凝胶染菌,可

在一次层析后加入0.02%的叠氮钠,在下次层析前应将抑菌剂除去,以免干扰洗脱液的测定。

如果不再使用可将其回收,一般方法是将凝胶用水冲洗干净滤干,依次用70%、90%、95%

乙醇脱水平衡至乙醇浓度达90%以上,滤干,再用乙醚洗去乙醇、滤干、干燥保存。湿态保

存方法是凝胶浆中加入抑菌剂或水冲洗到中性,密封后高压灭菌保存。

六、凝胶层析的应用

1. 脱盐:高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溶液中的低分子量杂质,可以用凝胶层析

法除去,这一操作称为脱盐。本法脱盐操作简便、快速、蛋白质和酶类等在脱盐过程中不易

变性。适用的凝胶为sephadexg-10、15、25或bio-gel-p-2、4、6。柱长与直径之比为5-15,

样品体积可达柱床体积的25%-30%,为了防止蛋白质脱盐后溶解度降低会形成沉淀吸附于

柱上,一般用醋酸铵等挥发性盐类缓冲液使层析柱平衡,然后加入样品,再用同样缓冲液洗

脱,收集的洗脱液用冷冻干燥法除去挥发性盐类。

2.用于分离提纯:凝胶层析法已广泛用于酶、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激素、生

物碱等物质的分离提纯。凝胶对热原有较强的吸附力,可用来去除无离子水中的致热原

制备注射用水。

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用一系列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品放入同一凝胶柱内,在同一

条件下层析,记录每一分钟成分的洗脱体积,并以洗脱体积对分子量的对数作图,在一定分

子量范围内可得一直线,即分子量的标准曲线。测定未知物质的分子量时,可将此样品加在

测定了标准曲线的凝胶柱内洗肿后,根据物质的洗脱体积,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它的分子量。

4. 高分子溶液的浓缩:通常将sephadexg-25或50干胶投入到稀的高分子溶液中,这时

水分和低分子量的物质就会进入凝胶粒子内部的孔隙中,而高分子物质则排阻在凝胶颗粒之

外,再经离心或过滤,将溶胀的凝胶分离出去,就得到了浓缩的高分子溶液。

第二章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的

通过从粗油中分离甘油三酯,学习运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油脂中各个成分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分

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硅胶色谱频繁使用在脂质

中的单一脂质,糖脂质以及磷脂质的分离。各种脂质被硅胶吸附,随着洗脱溶液的极性增加,

各种极性不同的化合物被分离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正己烷200ml、、乙醚15ml、蒸馏水1.3ml、硅胶(100目左右)25g

四、实验仪器

层析柱(1.5×75cm) 、250ml 三角容量瓶、分析天平(0.001g)、真空浓缩装

置、搜集瓶

五、实验提取工艺流程

1. 活化硅胶(110度,6小时干燥)25g中加入5%蒸馏水使其部分钝化并充分混匀放置

30分钟。加入正己烷至刚好淹没硅胶为止并用超声波脱气3分钟。

2. 层析柱底部放入脱脂棉少许(防止硅胶泄漏),将硅胶放入到层析柱中正己烷溶液要

没过硅胶层表面。

3. 准确称取食用油1±0.001 g 加入到硅胶层析柱中用150ml 正己烷/乙醚(87∶13,

v/v)洗脱,洗脱速度为2-3滴/min。洗脱时表面不能干和。

4. 收集的洗脱液用真空浓缩装置浓缩至无有机溶剂气味为止。

5. 准确称取浓缩物质量篇五:实验一柱色谱

实验一柱色谱、薄色谱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色谱法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柱层析、薄层层析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亦称色层法、层析法等。

色谱法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

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和性的差异,使混合物的

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作用,从而使各组分分离。

色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分离混合物一些结构类似、理化性质也相似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一般应用化学

方法分离很困难,但应用色谱法分离,有时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2、精制提纯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中含有少量结构类似的杂质,不易除去,可利用色谱法

分离以除去杂质,得到纯品。

3、鉴定化合物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中都呈现一

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所以利用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

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

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所以,要获得重现的

比移值就比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4、观察一些化学反应是否完成,可以利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观察原料色点的逐步消失,

以证明反应完成与否。

吸附色谱主要是以氧化铝、硅胶等为吸附剂,将一些物质自溶液中吸附到它的表面上,

而后用溶剂洗脱或展开,利用不同化合物受到吸附剂的不同吸附作用,和它们在溶剂中不同

的溶解度,也就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吸附剂上和溶液之

间分布情况的不同而得到分离。吸附色谱分离可采用柱色谱和薄层色谱两种方式。

柱色谱常用的有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种。吸附色谱常用氧化铝和硅胶为吸附剂。分配

色谱以硅胶、硅藻土和纤维素为支持剂,以吸收较大量的液体作为固定相。吸附柱色谱通常

在玻璃管中填入表面积很大经过活化的多孔性或粉状固体吸附剂。当待分离的混合物溶液流

过吸附柱时,各种成分同时被吸附在柱的上端。当洗脱剂流下时,由于不同化合物吸附能力

不同,往下洗脱的速度也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层次,即溶质在柱中自上而下按对吸附剂的

亲和力大小分别形成若干色带,再用溶剂洗脱时,已经分开的溶质可以从柱上分别洗出收集;

或将柱吸干,挤出后按色带分割开,再用溶剂将各色带中的溶质萃取出来

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

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

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

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

析的物质。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二、基本操作训练:(含仪器装置和主要流程图)

正确装柱、制板、点样及分离操作

(1)(2)

(3)

柱层析薄层板在不同的层析缸中展开的方式

【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

1、薄层板的制备(湿板的制备)

薄层板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色谱的结果。薄层应尽量均匀且厚度要固定。否则,在展开时前沿不齐,色谱结果也不易重复。在烧杯中放入2g硅胶,加入5—6ml蒸馏水,调成糊状。将配制好的浆料倾注到清洁干燥的载玻片上,拿在手中轻轻的左右摇晃,使其表面均匀平滑,在室温下晾干后进行活化。也可买市售的硅胶板切割成适宜大小备用。本实验用此法制备薄层板5片:吸附剂为硅胶g,用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调成浆料。

2、点样

先用铅笔在距薄层板一端1c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斑点直径一般不超过2mm。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若在同一板上点几个样,样点间距离应为

1。点样要轻,不可刺破薄层。

3、展开

薄层色谱的展开,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为使溶剂蒸气迅速达到平衡,可在展开槽内衬一滤纸。在层析缸中加入配好的展开溶剂,使其高度不超过1cm。将点好的薄层板小心放入层析缸中,点样一端朝下,浸入展开剂中。盖好瓶盖,观察展开剂前沿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尽快在板上标上展开剂前沿位置。晾干,观察斑点位置,计算rf值。

4、显色

凡可用于纸色谱的显色剂都可用于薄层色谱。薄层色谱还可使用腐蚀性的显色剂如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磷酸等。对于含有荧光剂(硫化锌镉、硅酸锌、荧光黄)的薄层板在紫外光下观察,展开后的有机化合物在亮的荧光背景上呈有色斑点。也可用卤素斑点试验法来使薄层色谱斑点显色。本实验样品本身具有颜色,不必在荧光灯下观察。

柱色谱

1、装柱(湿法)

用镊子取少许脱脂棉放于干净的色谱柱底部,轻轻塞紧,关闭活塞,向柱中倒入溶剂至约为柱高的3/4处,通过一干燥的玻璃漏斗慢慢加入色谱柱用中性氧化铝,打开活塞,控制流出速度为1滴/秒;并用橡皮塞轻轻敲打色谱柱下部,使填装紧密,当装柱至3/4时,再在上面加一片小圆滤纸或脱脂棉。操作时一直保持上述流速注意不能使液面低于氧化铝的上层。

2、上样

当溶剂液面刚好流至滤纸面时,立即沿柱壁加入待分离样品溶液,当此溶液流至接近滤纸面时,立即用少量溶剂洗下管壁的有色物质,如此连续2—3次,直至洗净为止。

3、洗脱

用已配好的溶剂(学生自己配制)洗脱,控制流出速度。整个过程都应有洗脱剂覆盖吸附剂。极性小的色带首先向下移动,极性较大的留在柱的上端,形成不同的色带。观察色带的出现,并用锥形瓶收集洗脱液。

三、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

1、薄层层析时,薄层板的制备要厚薄均匀,表面平整光洁。

2、点样时,各样点间距1—1.5cm,样点直径应不超过2mm,

3、柱层析时,柱子要致密紧实,无气泡。

氨基酸纸上层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氨基酸纸上层析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六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一.目的 了解并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以滤纸为支持物的层析法,称为纸层析法。纸层析所用展层剂大多由水和有机溶剂组成。展层时,水为静止相,他与滤纸纤维亲和力强;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它与滤纸纤维亲和力弱。有机溶剂在滤纸上又下向上移动的,称为上行法;有上向下移动的,称为下行法。将样品在滤纸上确定的原点处展层,由于样品中各种氨基酸在两相中不断进行分配,且他们的分离系数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氨基酸随流动相移动的速率也不相同,于是各种氨基酸在滤纸上就相互分离出来,形成距原点不等的层析点。 在一定条件下(室温、展层剂的组成、滤纸的质量、ph 值等不变),不同的氨基酸有固定的移动速率(Rf值)Rf=

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用混合氨基酸做样品时,如果只用一种溶剂展层,由于某些氨基酸的移动速率相同或相近,就不能将它们分开,为此,当用一种溶剂展层后,可将滤纸旋转90度,以第一次所的层析点为原点,在用另一溶剂展层,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双向层析法。 本试验主要介绍的是单向层析法。其中混合氨基酸有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成。 三、实验仪器 1、新华滤纸 2、层析缸 3、细线 4、点样管 5、橡皮筋 6、电吹风 7、喷雾器 四、实验试剂 1、混合氨基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2、展层剂: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蒸馏水=13:3:3:1(v:v) 3、0.5%茚三酮—无水丙酮溶液:0.5g茚三酮溶于100ml 无水丙酮,贮于棕色瓶中

葡聚糖凝胶层析实验报告

葡聚糖凝胶层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凝胶(Gel)层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葡聚糖凝胶(Sephadex)柱层析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凝胶层析又称排阻层析,凝胶过滤,渗透层析或分子筛层析等。 对于某种型号的凝胶,一些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颗粒内部而完全被排 阻在外,只能沿着颗粒间的缝隙流出柱外(所用洗脱液的体积为外水 体积);而一些小分子不被排阻,可自由扩散,渗透进入凝胶内部的 筛孔,尔后又被流出的洗脱液带走(所用洗脱液的体积为内水体积)。 分子越小,进入凝胶内部越深,所走的路程越多,故小分子最后流出 柱外,而大分子先从柱中流出。一些中等大小的分子介于大分子与小 分子之间,只能进入一部分凝胶较大的孔隙,亦即部分排阻,因此这 些分子从柱中流出的顺序也介于大、小分子之间。这样样品经过凝胶 层析后,分子便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流出,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仪器、材料和试剂 1、仪器:内直径为1cm,外直径为1.5cm的层析柱,恒流泵、收集器、酶标仪、试管、烧杯、移液枪。 2、材料与试剂:交联葡聚糖、双蒸水、蛋白溶液样品。 四、实验步骤 1、装柱

将交联葡聚糖溶液用玻璃棒引流导入层析柱中,要注意,不能让柱子中有气泡,可以边装边用玻璃棒搅拌。 2、上样 装好柱后,用移液枪将柱子中上面的水吸出,再用移液枪将1ml 的蛋白溶液加入层析柱中。 3、洗脱和收集 打开恒流泵和收集器装置,待样品刚好渗入到凝胶中时,再向层析柱中加入3-4ml的蒸馏水,此时盖上层析柱的上盖,将上盖的细管插入到盛有双蒸水的烧杯中,调节恒流泵的速度和收集器时间,开始洗脱收集。 4、样品的检测 收集一段时间后,将样品取出,依次编号,依次加入200μl到酶标版上,选用一个孔加入双蒸水作为对照,用酶标仪在280nm下测检测。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实验结果: 2、蛋白质样品洗脱曲线:

质粒DNA的提取及其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及思考题

1.实验目的: (1)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2)通过本次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2.实验材料及用品 (1)实验仪器(apparatus): 恒温培养箱(Constant temperature incubator)、恒温摇床(Constant temperature shaking table)、高速离心机(High speed centrifuge)、漩涡振荡器(V ortex mixer)、超净工作台(Bechtop)、高压灭菌锅(Autoclave)、微量加样器(Pipettes)、烧杯(beaker)、量筒(graduated cylinder)、玻璃棒(stir bar)、微波炉(microwave)、天平(Pan balance)、电泳梳子(comb)、电泳槽(electrophoresis tank)、电泳器(Electro-phoresis System)、紫外灯(Ultraviolet transilluminator ) 3)、材料与试剂(Reagents): ①溶液I(Solution Ⅰ): 50mmol/L 葡萄糖;25mmol/L 三羟基甲基氨基甲烷(Tris)Tris-HCl(pH8.0);10mmol/L 乙二胺四乙酸(EDTA)pH8.0 溶液I可成批配制,每瓶约100ml,10磅高压蒸气灭菌15分钟,贮存于4℃。 ②溶液Ⅱ(Solution Ⅱ):新鲜配制,等体积混合 0.2mol/L NaOH(临用前用10mol/L贮存液现用现稀释);1% SDS (可用10%贮存液稀释配制)注意:SDS易产生气泡,不要剧烈搅拌。 ③溶液III (Solution Ⅲ,100mL):加上后混匀会形成絮状沉淀 60mL 5mol/L KAc, 11.5mL 冰醋酸, 28.5mL H2O (该溶液钾离子浓度为3mol/L,醋酸根离子浓度为5mol/L) ④TE液缓冲液:10 mmol/L Tris-HCl(pH8.0);1 mmol/L EDTA(pH8.0) ⑤70% 乙醇; ⑥平衡酚:氯仿1:1: 将量取25 ml Tris-HCl(pH8.0)平衡苯酚,加入24 ml 氯仿和 1 ml 异戊醇,充分混合后,移入棕色玻璃瓶中,4℃保存。 ⑦LB培养基: 胰化蛋白胨10g 酵母提取物5g NaCl 15g pH 7.0 ⑧琼脂糖(Agarose); ⑨1 liter(升)5×TBE备用溶液(stock solution): 54g tris base,27.5g 硼酸(boric acid),20ml 0.5 mol/L EDTA , pH 8.0; ⑩6×凝胶加样缓冲液: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一、前言 纸层析法 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但不如GC、HPLC应用普遍。 做叶绿体色素分离时用到,将叶片碾碎,浸出绿色液体,将液体与层析液(石油醚)混合,将滤纸一段进入混合液体,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由此观查出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含量较多者色素带也较宽。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所以利用纸层析法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添加剂及化妆品行业。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2l世纪全球的主要产业之一,氨基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变更越来越快,工艺改革越来越新。目前全世界氨基酸每年的产量为100万吨,而需求总量是800万吨。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氨基酸的应用在食品工业占61,,在饮料工业占30,,医药、日用化工、农业、冶金、环保、轻工、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占用的比例逐年增加。 氨基酸在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应用: (1)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2)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有机化学实验十柱色谱

实验十柱色谱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柱色谱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重点和难点: 1.学习柱色谱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装置和药品: 主要实验仪器:色谱柱(或25mL碱式滴定管) 25mL锥形瓶 普通漏斗玻璃棉或脱脂棉量筒试管电子天平烧杯 主要化学试剂:石油醚(600C—900C)丙酮中性氧化铝(100--200目) 500g 菠菜色素95%乙醇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原理: 柱色谱法是色谱方法之一。 图 1 柱色谱装置色谱法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 的不同,或其它亲 和作用的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 而将各组分分开。 (二)色谱法的分类: 1.根据组分在固定相中的作用原理不同,可分为吸附善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排阻色谱等。 2.根据操作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及高效液相 色谱等类型。 (三)柱色谱原理: 柱色谱是化合物在液相和固相之间的分配,属于固--液吸附层析。 图1就是一般柱色谱装置。柱内装有”活性”固体(固定相) 如氧化铝或硅胶等。液 体样品从柱顶加入流经吸附柱时,即被吸附在柱的上端,然后从柱顶加入洗脱溶剂冲洗。由于固定相对各组分吸附能力不同,以不同速度沿柱下移,形成若干色带。再用溶剂洗脱,吸附能力最弱的组分随溶剂首先流出,分别收集各组分,再逐个鉴定。 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和活性炭等。吸附剂一般 要经过纯化和活性处理。选择吸附剂的首要条件是与被吸附物及展开剂均无化学作用。吸 附能力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太粗,流速快分离效果不好。颗粒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 就高,但流速慢,因此应根据实际分离需要而定。色谱用的氧化铝可分酸性、中性和碱性 三种。 2.溶质的结构与吸附能力的关系: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分子极性有关。分子极性越强,

反演实验三

《地球物理反演概论》上机实验报告实验三:迭代法求解地震层析成像问题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球物理学 指导教师:邵广周 完成时间:2017.12.21

一、实验内容 利用ART 及SIRT 迭代算法实现下图所示的地震层析成像问题。 ???? ??????????????????????= ????????????? ? ??????????????????????????????????????? ?020******* 0000 000200020002100100100010010010001001001111000000000111000000000111987 6543 21m m m m m m m m m 二、实验要求 编制相应的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ART 及SIRT 迭代算法。将ART 及SIRT 算法的反演结果与实验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各反演方法的优缺点。 三、算法原理 对于线性反问题Gm=d ,系统的每一行对应着一个n 维超平面,共m 个超平面。Kaczmarz 算法的基本原理是:从事先给定的初始模型(0)m 开始,通过将初始模型投影到由G 的第一行定义的超平面上得到(1)m ,然后再将(1)m 投影到由G 的第二行定义的超平面上得到(2)m ,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m 个超平面投影完毕。重复上述迭代过程,直到解成功收敛。 Kaczmarz 算法流程: 1、令(0)0m = 2、for i=0,1,…,m ,()(1) () 11111 i i i T i i i T i i G m d m m G G G ++++++-=- 3、判断解是否收敛,如不收敛,返回步骤 如果Gm=d 有唯一解,Kaczmarz 算法将收敛于该解。如果系统有多个解,算法将收敛于与初始模型(0)m 最接近的那个解。特别地,如果(0)0m = ,我们将会

实验_柱色谱

实验 10 柱色谱分离实验报告 --亚甲基蓝与荧光黄的分离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色谱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学习并掌握柱色谱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色谱法亦称色层法,层析法等,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色谱分离法的分类 (按操作条件的不同)

色谱分离法的分类 (按组分在固定相中的作用原理不同) 色谱法的应用 色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离混合物 (2)精致提纯化合物 (3)利用比移值(Rf)鉴定化合物 (4)跟踪反应进程 柱色谱常用的有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类。前者常用氧化铝或硅胶为吸附剂。后者以硅胶,硅藻土和纤维素为支持剂,以吸收大量的液体为固定相。 当加入的洗脱剂流下时,由于不同化合物吸附能力不同,因而以不同的速度沿柱向下流动,继续洗脱时,吸附能力弱的组分随溶剂首先流出。在连续洗脱过程中,不同组分或不同色带就能分别收集,从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1 吸附剂 常用的吸附剂: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活性炭或纤维素粉。选择吸附剂的首要条件:不与被分离物或展开剂发生化学反应。 吸附能力与以下几点有关: (1)吸附剂颗粒大小 (2)吸附剂含水量 柱色谱 2 溶剂 通常根据被分离物中各组分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活性等来考虑。先将带分离的样品溶于尽量少的非极性溶剂中,从柱顶流入柱中,依次增大溶剂的极性,将不同化合物依次洗脱。 常用洗脱剂的极性: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甲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乙酸 三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取一支色谱柱,在柱子的收缩部塞一小团脱脂棉花,注意松紧要适度。然后在棉花上铺一层粗硅胶或石英砂。 (2)将色谱柱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柱内加适量70%乙醇溶液,打开活塞,赶走气泡。 (3)再向柱中倒入适量70%乙醇溶液,打开活塞,控制滴速为1滴/秒,用小锥型瓶承接,同时通过漏斗慢慢装入5gAl2O3,使其逐渐沉入底部。 【在装吸附剂的过程中,应用质软的物体如试管夹、吸耳球等轻轻敲击柱身,促使吸附剂装填紧密,排除气泡。最终应使吸附剂的上端平整,无凹凸面。】(4)加完吸附剂后,在吸附剂上再盖一张直径大小合适的小滤纸。 (5)当溶剂的液面刚好流至滤纸面时关闭二通活塞,立即用移液管加入1mL亚甲基蓝和荧光黄的乙醇混合液,尽量免待分离混合液粘附在柱的内壁上。 (6)打开二通活塞,等柱内的溶剂恰好流到滤纸面时,关闭二通活塞,向柱内加入70%乙醇,打开二通活塞进行洗脱。 (7)用锥形瓶收集蓝色的亚甲基蓝溶液。【洗脱时切勿使溶剂流干!】 (8)当蓝色溶液收集完后,等柱内的70%乙醇溶液恰好流到滤纸面时,关闭二通活塞,加入适量2%氨水作为洗脱剂。打开二通活塞收集黄绿色的荧光黄溶液,直到其完全被洗出。 (9)用量筒分别量取所分离出来的亚甲基蓝和荧光黄溶液的体积后,倒入指定的回收瓶中。 (10)分离结束后,应先让溶剂尽量流干,然后倒置,用吸耳球从活塞口向管内挤压空气,将吸附剂从柱顶挤压出。使用过的吸附剂倒入垃圾桶里,切勿倒入水槽,以免堵塞水槽。 四操作注意事项 特别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柱色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

φ M 1 d L 2d S 1’ S 2’ G S M 1’ M 2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39042122 吴淼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个经典迈克尔逊和莫雷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迈克尔逊干涉的实验,我们可以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并掌握其调整方法,认识电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形成与特点,部分从并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测定光源的波长。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一)所示。从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 摄在分束板G1上,将光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G1半反射膜处反射,射向平面镜M2;另一部分从G1透射,射向平面镜M1。因G1和全反射平面镜M1、M2均成45°角,所以两束光均垂直射到M1、M2上。从M2反射回来的光,透过半反射膜;从M2反射回来的光,为半反射膜反射。二者汇集成一束光,在E 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光路中另一平行平板G2与G1平行,其材料厚度与G1完全相同,以补偿两束光的光程差,称为补偿板。在光路中,M1’是M1被G1半反射膜反射所形成的虚像,两束相干光相当于从M1’和M2反射而来,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的干涉条纹如同M2和M1’之间的空气膜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一样。 (2)单色电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M2平行M1’且相距为d , S 发出的光对M2来说,如S’发出的光,而对于E 处的观察者来说,S’如位于S2’一样。又由于半反 射膜G 的作用,M1如同处于S1’的位 图(一) 迈克尔孙干涉仪光路

置,所以E 处观察到的干涉条纹,犹如S1’、S2’发出的球面波,它们在空间处处相干,把观察屏放在E 空间不同位置,都可以看到干涉花纹,因此 这一干涉为非定域干涉。 如果把观察屏放在垂直于S1’、S2’的位置上,则可以看到一组同心圆,而圆心就是S1’,、S2’的连线与屏的交点E 。设E 处 (ES2’=L )的观察屏上,离中心E 点远处某一点P ,EP 的距离为R ,则两束光的光程差为 2222)2(R L R d L L +-++=? L>>d 时,展开上式并略去d 2/L 2,则有 ?cos 2/222d R L Ld L =+=? 式中φ是圆形干涉条纹的倾角。所以亮纹条件为 2dcos φ=k λ (k=0,1,2,…) ① 由此式可知,当k 、φ一定时,如果d 逐渐减小,则cos φ将增大,即φ角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同一k 级条纹,当d 减小时,该圆环半径减小,看到的现象是干涉圆环内缩;如果d 逐渐增大,同理看到的现象是干涉条纹外扩。对于中央条纹,若内缩或外扩N 次,则光程差变化为2Δd=Nλ.式中,Δd 为d 的变化量,所以有 λ=2Δd/N ② 通过此式则能有变化的条纹数目求出光源的波长。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小孔、扩束镜、毛玻璃。

柱层析分离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柱层析分离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 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 ×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凝胶层析法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凝胶层析法 实验一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凝胶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 2.学习利用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实验技能。二、实验原理 凝胶层析法也称分子筛层析法,是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的多孔凝胶作固定相的层析技术。当混合物随流动相经过凝胶层析柱时,其中各组分按其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的技术。该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样品回收率高。凝胶是一种不带电的具有三维空间的多孔网状结构、呈珠状颗粒的物质,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及筛孔的直径均匀一致,像筛子,小的分子可以进入凝胶网孔,而大的分子则排阻于颗粒之外。当含有分子大小不一的蛋白质混合物样品加到用此类凝胶颗粒装填而成的层析柱上时,这些物质即随洗脱液的流动而发生移动。大分子物质沿凝胶颗粒间隙随洗脱液移动,流程短,移动速率快,先被洗出层析柱;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凝胶网孔进入颗粒内部,然后再扩散出来,故流程长,移动速度慢,最后被洗出层析柱,从而使样品中不同大小的分子彼此获得分离。若分子大小介于上述完全排阻或完全渗

入凝胶的物质,则居二者之间从柱中流出。总之,各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分子,最终于它们被排阻和扩散的程度不同,在凝胶柱中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也不同,从而彼此可以分离开来。 将凝胶装在柱后,柱床体积称为“总体积”,以Vt表示。实质上Vt是Vo,Vi与Vg三部分组成,Vo称为“孔隙体积”或“外水体积”,即存在于柱床内凝胶颗粒外面空隙之间的水相体积,相应于一般层析法中柱内流动相的体积;Vi为内体积,即凝胶颗粒内部所含水相的体积。Vg为凝胶本身的体积。洗脱体积与Vo与Vi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e=Vo+KdVi 式中Ve为洗脱体积,自加入样品时算起,到组分最大浓度出现时所流出的体积;Kd为样品组分在二相间的分配系数,也可以说Kd是分子量不同的溶质在凝胶内部与外部的分配系数。它只与被分离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凝胶颗粒孔隙的大小分布有关,而与柱的长度粗细无关,也就是说它对每一物质为常数,与柱的物理条件无关。Kd可通过实验求得,上式可以改写为:Kd=(Ve-Vo)/Vi 上式中Ve为实际测得的洗脱体积;Vo可用不被凝胶滞留的大分子物质的溶液通过实际测量求得;Vi可g×Wr求得。因此,对一层析柱胶床来说,只要通过实际实验得知某一物质的洗脱体积就可算出它的Kd值。

实验报告总结(精选8篇)

《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报告总结(一): 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此刻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之后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状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须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状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取恰当的顺序就能够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就应要有良好的习惯,就应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就应怎样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就应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就应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就应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个性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个性准确。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个性需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实验报告总结(二):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经验与体会,这些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1.手脚勤快,热心帮忙他人。初来匝道,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都就应用心去完成,也许自己累点,但你会收获很多,无论是知识与经验还是别人的称赞与认可。 2.多学多问,学会他人技能。学问学问,无问不成学。知识和经验的收获能够说与勤学好问是成正比的,要记住知识总是垂青那些善于提问的人。 3.善于思考,真正消化知识。有知到识,永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你真正学会去思考时,他人的知识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4.前人铺路,后人修路。墨守陈规永远不会有新的建树,前人的道路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另辟蹊径更为重要。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教案大纲 张日欣李元斌 一、课程名称: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 Experiments in Biomedical Sensor & Detecting Techniques 二、课程编码:0702831 三、学时与学分:24/1.5 四、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项目生理学,电子测试与实验,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实验。 五、课程教案目标 1.本课程是生物医学项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应用电子技术,传感器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信号提取,检测和处理以及生物医学仪器的设计等问题; 2.使学生了解典型医学仪器的原理、特点和性能指标,学习正确使用传感器,设计检测电路,掌握基本测量技术; 3.为医学仪器设计奠定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项目 七、基本教案内容与学时安排 ●热敏器件及温度传感器特性实验<4学时) ●压力传感器性能实验<4学时) ●气敏传感器特性实验<4学时) ●光电式脉搏探测器<4学时) ● ECG前置放大器<4学时) ●陷波器仿真、制作与调试<4学时) ●安全隔离设计与调试<4学时) ● ECG放大器的整体调试<4学时) ● 12导联心电工作站的原理及使用<4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与信号处理实验指导书,张日欣、李元斌、邹昂等自编教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材科,2004年9月 参考文献: 1.生物医学检测技术讲义,杨玉星自编教材,1998年 2.生物医学电子学,蔡建新,张唯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传感器原理与应用,黄贤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生物医学测量,陈延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5.医学物理,刘普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6.医学仪器-应用与设计,约翰G.韦伯斯特,新时代出版社,1985年 7.Protel 98 for windows 电路设计应用指南,程凡等,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 九、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实践表现 《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实验》教案大纲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 f表示。 R f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 四、物理常数 五、仪器装置图

“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 1-层析缸,2-薄层板,3-展开剂饱和蒸汽,4-层析液 六、实验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15cm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老师代做!)固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偶氮苯、偶氮苯与苏丹红混合液,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 (3)定位及定性分析 用铅笔将各斑点框出,并找出斑点中心,用小尺量出各斑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起始线的距离,然后计算各样品的比移值并定性确定混合物中各物质名称。

实验注意事项 1、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2、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3、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 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当展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 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讨论: 七、思考题

柱色谱分离染料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柱色谱分离染料实验报告 篇一:柱色谱实验报告 柱色谱分离实验报告篇二:色谱实验报告色谱实验报告项目一:气相色谱流出曲线的研究一:实验目的 1、2、3、 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理解色谱流出曲线中各参数的表示方法掌握气 相色谱中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是涂布在载体表面的固定液,试样气体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与固 定液接触时,气相中各组分便溶解在固定液中。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溶解的组分又从固 定液中挥发出来,挥发出的组分随载气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液溶解。由于各组分在固定 液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随着载气的流动,各组分在两相间经过反复的溶解-挥发过程,经过一

段时间,最终实现彼此分离。色谱图是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经色谱柱分离到组分全部流过检测器后,所产生的响 应信号随时间分布的图像。色谱图上有一组色谱峰,每每个峰代表试样中的一个组分。色谱 流出曲线是以组分流出色谱柱的时间或载气流出的体积为横坐标,以检测器对各组分的电信 号响应值为纵坐标的一条曲线。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气相色谱仪2、试剂乙醇、正丁 醇 四、实验步骤1、调试气相色谱仪2、分别进行进样 3、进乙醇和正丁醇的混合物样品,分别记录保留时间 五、实验记录 1、色谱条件:50m柱经:320μm固定液:聚乙二醇载气:氮气检测器类型:fid检测器温度:150℃柱温:95℃气化室温度:165℃气体流量:载气30ml/min 2、色谱图参数六: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所占百分比可以看出该实验出峰效果较明显,乙醇先出峰,正丁醇后出峰。 在做实验时我们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说乙醇和正丁醇要按一定的比例来混合,柱温要设置 合理,最低要高于正丁醇的沸点,也不能过高,否则会

实验六:薄层层析与柱层析

实验六薄层层析与柱层析 实验目的 1.了解偶氮苯的光学异构反应,加深对光化学反应的理解。 2.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操作,薄层层析分离顺、反式偶氮苯。 3.了解柱层析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初步掌握层析柱装填和洗脱的操作方法 4.采用柱层析分离反式偶氮苯与靛红的混合物 实验原理 偶氮苯是最简单的芳香偶氮化合物,众多偶氮染料的母体结构。含有两个苯基分别与偶氮基–N=N–两端相连的结构。偶氮苯有毒,易燃。偶氮苯有顺(Z)-反(E)-异构体。反式为橙红色棱形晶体,蒸气为深红色,溶于乙醇、乙醚、醋酸和水。反式的热力学性质稳定。当溶于乙醇的偶氮苯用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照射时,顺式的比例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平衡,形成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偶氮苯的光致异构是很多偶氮类功能材料光响应的基础。顺式为橙红色片状晶体,不稳定,在加热或可见光照射下能够变成反式。 色谱方法是通过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的不同而将物质分离开。待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强度不同,与流动相一起移动的速度也不同,因此被分离开。 薄层色谱属于固-液吸附色谱。薄层色谱板中的固定相中的微孔结构使得溶剂在毛细管作用下能够沿着色谱板向上移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动相)流经吸附剂时发生无数次吸附解附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移动,吸附力强的组分滞留在后,由于

各组分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最终在固定相薄层析上分离。TLC除了用于分离外,还可以通过与已知结构的的化合物比对,鉴定少量有机混合物的组成,它也是柱色谱寻求最佳展开剂的手段。上图中红色化合物的R f等于竖直红线的长度除以竖直蓝线的长度。 柱层析也属于固-液吸附色谱。在一根玻璃“分离柱”中进行。管中装上适当的粉末作为国定相。待分离或纯化物质的溶液(流动相)在重力作用下流经吸附剂时,不同物质对溶剂和吸附剂的亲和力不同,因而被吸附的程度不同,从而以不同速度流动,使化合物得以分离。靛红与偶氮苯在极性上具有较大差异,从而可以使用极性适中的展开剂,通过柱层析将二者分离。 仪器与试剂 分析天平,TLC,锥形瓶,毛细管,层析柱,棉花,量筒,硅胶,蒸发皿,展缸;EtOAc, CH2Cl2, 石油醚,靛红;请自带尺子(用于计算R f值)颜老师在实验开始之前已经准备好的试剂:a. 偶氮苯的溶液(15 mg in 1mL EtOH);b.靛红的溶液(15 mg in 1mL CH2Cl2);c. 靛红与偶氮苯的均匀混合物(靛红1.4 g + 偶氮苯3.5 g)。 实验内容 a)光照异构化 取0.1 g反式偶氮苯溶于5 mL无水乙醇中,将此溶液放于试管中,密封,置于可见光下二星期,以便与光照前的溶液进行对比。 b)薄层层析 取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吸取光照后的偶氮苯溶液,在离薄层板边沿约0.5 cm 的起点线上点样。再用另一毛细管吸取未经光照的反式偶氮苯溶液点样。待乙醇挥发后,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内衬滤纸的展缸中。展缸内已放置展开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40)。薄层板的点样端在下方,浸入展开剂,展开剂不要没过起点线,也不要碰到样品点。待展开剂前沿上升到离板的上端约1 cm处时,取

【实验报告】纸层析的实验报告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 前言 纸层析法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纸层析法是用滤 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但不如GC、HPLC应用普遍。在

做叶绿体色素分离时用到,将叶片碾碎,浸出绿色液体,将液体与层析液(石油醚)混合,将滤纸一段进入混合液体,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由此观查出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含量较多者色素带也较宽。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所以利用纸层析法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 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添加剂及化妆品行业。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2l世纪全球的主要产业之一,氨基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变更越来越快,工艺改革越来越新。目前全世界氨基酸每年的产量为100万吨,而需求总量是800万吨。我国自20世纪20xx年代起,氨基酸的应用在食品工业占61%,在饮料工业占30%,医药、日用化工、农业、冶金、环保、轻工、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占用的比例逐年增加。 氨基酸在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应用: (1)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2)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3)在饲料添加剂行业的应用 (4)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5)在农业上的应用 (6)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柱层析和薄层层析试验报告

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篇一:柱层析实验报告柱层析分离色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柱层析的分类,掌握各种柱层析的原理。 2.熟练掌握吸附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色素是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从植物叶片中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是对其认识和了解的前提。利 用叶绿体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可用95%乙醇或无水乙醇提取。分离色素的方法有多种,如纸层析、柱层析等。柱层析法是色谱法中的一种,它是根据 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以及对洗脱剂(即移动相)的溶解供参考. 度不同将各组分分 离。常用的柱色谱有吸附色柱谱和分配柱色谱两类。吸附柱色谱通常是在玻璃管中填入表面 积很大,经过活化的多孔性物质

或粉状固体作为吸附剂(如氧化铝或硅胶),当混合物的溶液 流经吸附柱时,就被吸附在柱的上端,然后从柱顶加入溶剂(洗脱剂)洗脱。由于不同化合 物在吸附柱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因此各组分随溶剂以不同速 度下移,形成色带。继续用溶剂洗脱,吸附能力最弱的组分就随溶剂首先流出,整个层析过 程进行反复的吸附-解析-再吸附-再解吸。用柱层析法可以分别收集各组分,并逐个鉴定。本实验是把三氧化二铝填入玻璃管中

(压成柱状)作为吸附剂,将叶绿体色素的石油醚 提取液倾于吸附柱上,色素即被吸附。由于色素的种类不同,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在吸附 柱上排列成为不同的色层,再利用供参考. 吸附剂在不同溶剂中有不同的吸附力,用不同的溶剂进行 洗脱,从而达到叶绿体主要的4种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分离。 三、【实验材料】 原料: 新鲜的菠菜叶

溶菌酶实验 实验报告 第七组

溶菌酶的提取和系列性质测定实验报告 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第七组 组员:

一、实验内容: 溶菌酶的提取和系列性质测定 在研究酶的性质、作用、反应动力学等问题时都需要使用高度纯化的酶制剂以避免干扰。酶的提纯工作往往要求多种方法交替应用,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常用的提纯方法有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选择性变性、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酶蛋白在分离提纯过程中易变性失活,为能获得尽可能高的产率和纯度,在提纯操作中要始终注意保持酶的活性如在低温下操作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分离提纯效果。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球蛋白G,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溶菌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4×104,是一种强碱性蛋白质,等电点在10.0以上,并对温度和酸不敏感。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中,哺乳动物的泪、唾液、血浆、尿液、淋巴液等细胞中,植物卷心菜、萝卜、木瓜等,以蛋清含量最丰富,约为0.3%。 本实验用鸡蛋为原理,通过阳离子交换层析,硫酸铵沉淀,分子筛层析等步骤提取溶菌酶。 二、实验原理: 1蛋白质提取分离技术 以蛋白质和结构与功能为基础,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现象,已经成为现代

生物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蛋白质,首先要得到高度纯化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物质。蛋白质的制备工作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方面知识,但基本原理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得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率的差别,把它们分配到可用机械方法分离的两个或几个物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提取,层析和结晶等;二是将混合物置于单一物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来同区域而达到分离目的,如电泳,超速离心,超滤等。在所有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必须注意保存生物大分子的完整性,防止酸、硷、高温,剧烈机械作用而导致所提物质生物活性的丧失。蛋白质的制备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选择材料和预处理,细胞的破碎及细胞器的分离,提取和纯化,浓细、干燥和保存。 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都可做为制备蛋白质的原材料,所选用的材料主要依据实验目的来确定。对于微生物,应注意它的生长期,在微生物的对数生长期,酶和核酸的含量较高,可以获得高产量,以微生物为材料时有两种情况:(1)得用微生物菌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代谢产物和胞外酶等;(2)利用菌体含有的生化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和胞内酶等。植物材料必须经过去壳,脱脂并注意植物品种和生长发育状况不同,其中所含生物大分子的量变化很大,另外与季节性关系密切。对动物组织,必须选择有效成份含量丰富的脏器组织为原材料,先进行绞碎、脱脂等处理。另外,对预处理好的材料,若不立即进行实验,应冷冻保存,对于易分解的生物大分子应选用新鲜材料制备。 2.柱层析技术 柱层析技术也称柱色谱技术。一根柱子里先填充不溶性基质形成固定相,将蛋白质混合样品加到柱子上后用特别的溶剂洗脱,溶剂组成流动相。在样品从柱子上洗脱下来的过程中,根据蛋白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向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经过多次反复分配,将不同蛋白组分逐一分离。 根据填充基质和样品分配交换原理不同,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亲和层析是三种分离蛋白质的经典层析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