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3 群落的结构

4.3 群落的结构

4.3 群落的结构
4.3 群落的结构

第3节群落的结构

问题探讨

左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

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3、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本节聚焦

1、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别?

2、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3、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当你把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研究时,这个池塘中的每个种群就成为系统的组分,就像你在研究种群时,将种群中的个体作为系统的组分一样。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community)。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呢?

研究群落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

分析上图可以看出,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群落的物种组成

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图4-8和图4-9所示的两个森林群落,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二者的主要差别吗?

相关信息

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冻原上,只有670种低等植物、139种高等植物、约1000种动物;福建武夷山共有低等植物840种、高等植物2888种,已知动物约5000 余种,其中脊椎动物475种。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种间关系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群落的结构,不仅需要研究物种的组成,还需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材料分析

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资料1

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结果

发现: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增长,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

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对猞猁和雪兔在90多年的时间里的种群数量作了

研究,结果如右上图所示。

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图4-10)。

关于种间关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想像空间

你能想像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图4-11)。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例如,某森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虽然大多数鸟类可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但每一种鸟都有一个自己经常活动的层次:林冠层栖息着鹰、伯劳、杜鹃、黄鹂等;中层栖息着山雀、莺、鹟、啄木鸟等;林下层则生活着画眉、八色鸫等(图4-12)。

水平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图4-13)。

探究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松、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等等。大多数土壤动物实在太小了,所以我们很少注意它们。然而,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问题

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并考虑可行性,经小组讨论后,确定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作调查。

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

制订计划

参照本章第一节“探究”中制订计划的要点,用列表的方法,制订一份本小组的研究计划,如下表所示。

研究计划表

实施计划

1、准备

⑴制作取样器。可选择直径为5cm的硬质金属饮料罐,在高度为5cm处剪断。这样的取样器容积约为100ml。

注意:断口处很锋利,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应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2、取样

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壤倒人塑料袋中。

注意: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

3、采集小动物

在去底花盆中放一个金属网,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置在金属网上。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然后,将花盆放置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如下图所示)。

也可以釆取以下简易采集法: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吸虫器釆集。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人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

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可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应一边观察一边做好记录。

如果还是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XX”,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说明:观察时最好用实体镜。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下进行观察。

5、统计和分析

请根据前面介绍的丰富度统计方法,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讨论:

1、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研究报告,比较研究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2、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如何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

练习

一、基础题

1.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

B.食物种类;

C.湿度;

D.温度。

答[ ]

2.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假设种群A捕食种群B。它们之间用一屏障隔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两个种群的种群数量都达到最大值。这时将屏障撤掉。预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可能会怎样变化?请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二、拓展题

1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某几种植物的根系之间是否存在竞争现象。

2.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诗经?小雅?小宛》),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怎样的种间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

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以下是两个立体农业的例子。

1.果树一草菇结构该结构就是利用果树种群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草菇利用这种适宜的环境条件生长发育。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给果树提供了营养。类似的结构还有玉米一食用菌结构或甘蔗一食用菌结构等。

2.桉树一菠萝结构

海南省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桉树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而菠萝的绝大部分根系分布在地表10?20cm的范围内。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同时,由于菠萝地上部分的覆盖作用,一方面有效地截留了降水,降低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地表蒸发。幼桉树一般高度在2m左右,而菠萝高度多在lm以下;桉树喜光,菠萝属于半阴性植物。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或城郊,你那里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立体农业模式,可以介绍给大家。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是否也可利用有关道理设计立体绿化呢?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教案 教案 教学课题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任课老师: 任课班级: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掌握群落的概念和实例,学会分析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2 掌握种间关系常见的实例。 3 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并能对某个群落进行划分,了解植物的分层对于生活于其中的 动动植物有什么意义。 4 了解群落结构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 3 通过支群落结构的分析,使学生懂得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群落的空间资源。 (三)教育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群落的空间资源,保护群落的结构,加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1) 群落的概念,实例。 (2)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

(3) 种间关系,实例。 (4) 群落的结构。 2 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对比,加深印象。 (2)对照课本上的图示进行分析讲解。 (3)设计问题进行检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方法:提问法,图示法,练习法,讲述法。五学生活动设计。 1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 2 列举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示图进行理解。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我们前面学习了种群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群落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 1 群落(板书)。 (1) 提问:大家学习了种群,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讲出一片森林中由哪些种群组成的 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述:对,就是由这些种群组成的,那么这些种群聚集在一起又构成了什么, 讲述:很多同学都预习了课文,都知道答案。 板书: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各种生物的集合。 讲述:在学习“群落”时,要把前面学过的种群联系起来: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因为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1、生物个体不但离不开自己的群体---

43群落的结构

江海中学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新授课教学案 4.3 群落的结构 主备人:施赛男日期 【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难点】:(1) 群落的结构特征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反馈 【自主学习与点拨】 【预习完成】 知识点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P 71-72 (一)概念:同一内聚集在一定中各种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等,这些也就构成了群落的结构。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的丰富度: 知识点二:种间关系 P 72-73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知识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P74-75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现象。 2、水平结构 【思考与交流】 知识点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右图表示从南极(90o 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 N)纬度 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 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2).①从分子水平看,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具有多样性,是由于的结果。 (3).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向是什么? (4).上述示例表明,环境因素影响种群的丰富度,什么是丰富度? (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的主要差别吗? 【练习巩固】 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2、生物群落是指⑴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⑵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⑷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⑴⑵ B.⑶⑷ C.⑴⑶ D.⑵⑷ 知识点二、种间关系 一、阅读书本P72-73 1.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如何据图形判断捕食、竞争的关系?规律又有哪些? 【练习巩固】 1.右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知识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群落的概念 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的涵义 2.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学情分析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课题: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制作:荣红星 审阅:李亚萍 2012-9-13 目标导引 【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能力目标】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方法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用数学模型分析生物学的问题 【德育目标】群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体会整体不等于部分的叠加 问题导学 【问题一】草原上(或农田或森林或池塘)各种生物之间有关系吗?请你举例说出你知道的种间关系?分别用曲线图表示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课前自悟] [课中醒悟] [课后感悟] 【问题三】在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用到了诱虫器和吸虫器,请分别说明它们的使用原理, [课前自悟] [课中醒悟] [课后感悟] 分层导练 课堂基础训练 1、水稻与稻株旁的杂草,水稻同稻田里的蝗虫,水稻与其茎叶内稻瘟病菌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 ) A.共生、捕食、寄生 B.竞争、寄生、捕食 C.竞争、捕食、寄生 D.竞争、捕食、捕食 2、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配置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地避免竞争 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选项均正确 3、影响植物水平分布的因素不可能是( ) A 、地形变化 B 、土壤温度 C 、盐碱度 D 、大气含氮量 4、下列哪项不是寄生的例子( ) A.噬菌体侵染细菌 B.猪肉绦虫从人肠中吸收营养 C.菟丝子从豆科植物上获得养料 D.真菌从腐木、败叶中获得养分 5、从生态学观点看,农田管理中的间苗和除草是为了( )。 A.缓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 B.促进种内互助 C.减轻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D.加剧种间斗争 课后拓展训练 1、下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2、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 )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3、制做泡菜的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同种个体的增殖。对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种间斗争 D.整个发酵过程包括以上三种现象 4、有一种牧草能够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止取食这种牧草的鳞翅目昆虫分泌保幼激素,其结果是嗜食的幼虫迅速变态为成虫,从而减少了对牧草的危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 A.种内互助 B.种间斗争 C.种间互助 D.种内斗争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 、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 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时间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

最新43群落的结构学案汇总

43群落的结构学案

4.3 种群的结构_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重点)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难点) 二、问题探讨 1.该池塘中至少有那些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的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将如何变化: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浮游动物、植物(),植食性鱼类()。 三、学习过程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 2、研究群落的基础是。 3、研究群落要研究那些问题? (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关系。(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 和边界。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3)丰富度的规律: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2.种间关系:1)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______捕食_________;_________捕食_________.. (3)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后增 加者后”的不同步性变化。各种 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是捕食者,_____ 是被捕食者, 2)竞争: (1)定义: (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 (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5)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 3.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新人教[原创]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 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 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温带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 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 本节内容共2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 三、课堂教学过程(第1课时)

附:本节巩固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4.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5.下列简图依次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能量流动方向的是() A.⑴⑵⑶⑷ B.⑴⑶⑵⑷ C.⑴⑷⑵⑶ D.⑶⑴⑵⑷ 6.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

第三节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第三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一、植物群落结构相关概念 1、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指在某一地段内全部植物在时空分布上的综合,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具有相对的种类组成与数量比例和特定的结构与外貌,发挥着一定的功能。植物群落按照其形成可分为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自然植物群落指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群落。人工植物群落是指通过人为干涉,按照人们意愿与功能需求,在模拟与借鉴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进行选择、配置、营造与管理而形成的植物群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是人工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者王伯荪将城市植被定义为城市里覆盖的生活植物,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点、性质以及生境的植物群落。通过概念的解析,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两者之间的异同在于:首先,植物群落所处生境不同;“城市”为人工植物群落限定了范畴,是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人工化典型特征的群落。所涉及的城市环境包含有城市的建筑,小气候、地形、土壤等综合因素,这些都有别于自然植物群落所具有的特征。其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多是出自多元化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考虑,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植物配置,人为选择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2、植物种植设计与植物群落结构 植物种植设计,与之含义相近的概念有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植物景观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植物种植设计:从美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利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充分发挥植物群落或个体的形态、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自然美。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依据立地条件与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营造的植物群落,使其满足植物最佳生长状态所需的环境资源,从而很好地发挥生态效益与服务功能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通过植物的巧妙组合来满足城市中的人们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见,植物种植设计是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不同植物种类在空间上的布置。植物种植设计是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前提,绿地类型、功能以及种植设计形式的不同,都将会引起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异同。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课后练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1、在某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就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就是地中 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就是( ) A、1个群落 B、1个物种 C、2个种群 D、8个种群 解析:地中海鳎鱼与鲫鱼属于不同的物种。每个池塘的鱼都就是单一的鱼种,就是一个种群,8 个池塘对应8个种群。 答案:D 2、南极冰藻就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 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 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就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的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她生物组成群落 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南极冰藻就是生活在极寒地区的以硅藻为主的许多藻类植物类群,不就是同一物种, 所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项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会随着磷虾种 群密度的下降而下降,B项正确.南极区域内所有生物构成群落,故南极冰藻、磷虾、企鹅 与该海冰区的其她生物组成群落,C项正确.—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活性增高, 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项正确. 答案:A 3、群落就是更高层次的系统,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就是() 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 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与边界大小 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 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有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 结构范围与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答案:A 4、右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 示的含义的就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与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解析:麝牛就是狼捕获的对象,所以两者就是捕食关系,A、B两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瞧出,

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编者:顾鹏审核:陆德平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2)的关系; (3)群落的;(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4.种间关系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等。结果常表现为,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5.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群落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 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 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3.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树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的菌落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5.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面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物群落 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 6.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7.生物群落是指(1)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2)在一定区域内具有

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群落的结构特征,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2)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某池塘示意图(标出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各种生物) 师:幻灯片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池塘,从池塘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划分为三个部分,水面、水中和水底。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分别有哪些种群?举例说明。

生:至少有8个种群。有黑鱼、草鱼,水面上有浮萍、水葫芦等,还会有一些藻类。水底有河蚌、螺蛳,淤泥中会有各种微生物。 师:这位同学列举得非常详细,池塘中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微生物类群。这些种群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不用思考,我们也知道,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个体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这里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池塘中的肉食性鱼黑鱼被人类大量捕捞,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生: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着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一起的种群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联系,某一种群的数量不止受到同种生物个体的影响,还要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要观察的范围放得更大一些,要把池塘中所有生物的大家庭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叫它群落。群落在我们之前研究种群的时候有给大家提到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群落?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群落的结构。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师:了解了群落的定义以后,请同学来举些群落的例子。 生:一块稻田中的水稻、杂草、各种昆虫、青蛙等动物组成一个群落。 师:其他同学认为这些动植物种群的总和能否称为一个群落? 生:不能,因为稻田中除了各种动植物以外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师:很好,要注意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生物的总和。 师:从群落的概念中,可看出群落是以种群作为基本组成单位的,能组成群落的种群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而且群落这个有机整体比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种群这个整体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把种群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 生:研究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还研究了种群的数量变化。

2019年高中生物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C项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属于一个种群,但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代表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答案:A 2.下列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 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 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A项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研究出生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正确;B 项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为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C 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D项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错误。 答案:A 3.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会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都生长好,放在一 起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全部死亡,另一种仍能正常生长。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依次为()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解析: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帮白蚁消化肠中的木纤维素,同时自身也获得营养和能量,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两者之间属于共生关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吸收其 营养才能生长,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大、小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会相互竞争生 存空间、养料等,所以必须要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A正确。

第5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第5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及种类关联分析方法。 ◆叙述了森林群落的生活型结构、层片、垂直结构与外貌特征。 ◆解释了边缘效应的概念、特征及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分析了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环境、生物因素及干扰类型。 5.1 森林群落的概念 5.2 森林群落的组成 5.3 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 5.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5.5 广西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5.1 森林群落的概念5.1.1 群落 在自然界中,任何植物都极少单独生长,几乎都是聚集成群的。植物群居在一起,在植物和植物之间就发生了复杂的相互关系。 群居在一起的植物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段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综上所述,植物群落可定义为: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森林群落就是具有一定树木种类组成的植物群落。 种类的数量与气候(水、热)、人的影响、形成时间长短有关。 5.1.2 5.1.2.1 机体论观点 机体论观点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和种群那样。 机体论观点把群落和有机体相比拟,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种群从其先锋阶段到稳定的顶极阶段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群落的这种生活史虽然是复杂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过程。 5.1.2.2 个体论观点 个体论观点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个体论观点认为组成群落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即各个种都是单独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人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中。 群落是连续的,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群落的划分是人为的。 这两种观点对生态学研究的影响都很大,从机体论观点出发,建立了群落单元演替顶极学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从个体论观点出发,建立了梯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5.1.3 群落的基本特征 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无论群落是一个独立单元,还是连续系列中的片断.由于群落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群落都不是其组成物种的简单累加,而是一定地段上生物与环境作用的一个整体。生物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生物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3)具有一定的外貌。

人教版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作业

、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A .水源和土壤 B .细菌和真菌 C .各种动植物 D .有害的生物 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 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1850 1875 1900 — 间 / 年份 A .捕食关系,N i 为捕食者,N 2为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N 2为捕食者,N i 为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N i 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 2为失败者 D .共生关系,N i 、N 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7.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 自我小测 5.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是( A .群落的物种组成 C .优势种 ) B. 物种的相对数量 D .生长型 6.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 N i 、N 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 160

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4.3歸细(总分48分)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4分) 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A. 种群和生物群落 B.种群和牛态因素 C.牛物群落和种群 D.牛 物群落和生态因素 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屮各种生物Z 间的 关系 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日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氏 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由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群落丰富度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 相关 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生物群落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 D. 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的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 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调查不 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许多土壤小 动物有较强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对于无法知道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该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9.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本层展于主要的自养层,每层次上和土壤里的动物及细菌、 真菌5.右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 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 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 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6 .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而下的顺序是() ②灌木层 ③草木层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①乔木层 A.①②③④ 7?对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叔述不正确的是( 共 生的两种生物屮,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寄生虫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则可能是异养生物, 竞争在 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 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 A. B. C ? D. ④地被层 D.④③②① ) 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A. B. C ? D ?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一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 1.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 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 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 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 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提醒】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

3.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及区别,个体―→具有????? 年龄性别 出生日期 死亡日期 种内关系 种群―→具有?????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群落―→具有? ??? ? 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知识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这种分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水域中的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如湖泊、海洋的浮游动物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2.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别,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我们也称之为镶嵌性。如林冠光照的不均匀性造成下层植物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着阳生植物,光照弱处生长着阴生植物,几乎全部遮闭的树冠下,很少有草本植物。 知识点四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意义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2.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实验】题目: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调查样土中小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①记名计算法:即在一定面积的样土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适于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种群。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实验目的 ①学会用目测估计法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②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情况。 ③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④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3)实验过程 ①材料用具:取样器、花铲、塑料袋、瓷盆、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吸虫器、显微镜、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纱布、硬质饮料罐、剪刀、笔、标签等。 制作取样器→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撰写报告→交流讨论。 ③统计和分析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