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效果观察

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效果观察

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效果观察

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11-18T15:47:03.0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9期作者:梁一晴

[导读]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瘙痒。

(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海门 226155)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和对照组(醋酸曲安奈德溶液治疗),每组32例。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基本治愈25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对照组基本治愈16例、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7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效果显著。

【关键词】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094-01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瘙痒。一旦患有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势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病率较高,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其一,慢性荨麻疹;其二,慢性湿疹;其三,神经性皮炎[1]。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极易反复发作,目前是尚未完全明确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局部患处皮肤因被患者反复抓挠而导致继发性损伤情况出现,最终显著加大治疗挑战度[2]。基于此,对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相关治疗研究成为目前医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实验组中有22例男、10例女;平均年龄为(29.98±5.54)岁,平均病程时间为(3.05±1.11)年;疾病类型:7例慢性荨麻疹、20例慢性湿疹、5例神经性皮炎。对照组中有21例男、11例女;平均年龄为(29.65±5.77)岁,平均病程时间为(3.08±1.12)年;疾病类型:6例慢性荨麻疹、18例慢性湿疹、8例神经性皮炎.

1.2 方法

两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停止使用其他药物,切忌不可涂抹于渗液创面、生殖器、眼周和糜烂处等部位,涂抹面积应该控制在体表面积的十分之一。

1.2.1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醋酸曲安奈德溶液(主要成分有醋酸曲安奈德、乙醇、丙二醇)治疗方法,涂于患处,每天2次(症状控制后改为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使用5d。

1.2.2实验组实验组应用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企业名称:河北金芳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452)治疗方法,涂于患处,一日2~3次(症状控制后改为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使用5d。

1.3 效果评价

分析两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基本治愈:治疗结束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瘙痒评分为1级且瘙痒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治疗结束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瘙痒评分为2级且瘙痒症状面积消失超过20%;有效:治疗结束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瘙痒评分为3级且瘙痒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治疗结束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瘙痒评分为4级且瘙痒症状未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基本治愈25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对照组基本治愈16例、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7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生病因较为复杂,病理表现为:(1)结节形成;(2)细胞增生。病变后的皮肤组织易出现增生情况,导致皮肤纹理变深,继而导致结节的形成,让细胞无法顺利修复。有资料显示,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生与饮食、胃肠道功能和精神等影响因素相关[4]。目前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以对症方法为主,本文研究中对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采取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能够取得显著效果。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是一种皮质激素,具有以下作用:(1)收缩血管;(2)抗过敏;(3)抗炎等。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中的醋酸曲安奈德以及氯霉素等成分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和杀菌作用,显著提高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梅,刘海胜.复方醋酸曲安奈德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3):127-128.

[2]王晓楠,王金海,苑振亭等.止痒氧化锌洗剂联合曲安奈德氯霉素溶液治疗亚急性湿疹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6):650,652.

[3]陈旭,鞠梅,俞晨等.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8):541-546.

[4]郭涛,张峻岭,张宇等.丁素先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6):549-550.

皮肤瘙痒治疗秘方偏方18则

皮肤瘙痒治疗秘方偏方18则 皮肤瘙痒症是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限性两种。其临床表现为初起并无皮肤损害,由于搔痒难当经常搔抓,患处可出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化或湿疹样变,有时可继发感染。 1 .苍艾洗剂治皮肤瘙痒症 【方剂】苍耳草、艾叶各50克,蜂房、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川槿皮各30克,川椒、白矾各20 克。 【制用法】水煎滤渣,集药液,趁热洗浴,每天1剂,每天洗1-2次,每次搓擦15-20分钟,7天l疗程。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验证】莫xx ,女,47岁,工人,1987年11月4日来诊。自述患全身皮肤瘙痒症多年,每逢冬季更甚,不分昼夜。曾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和静注葡萄糖注射液、内服强的松、外搽硫磺软膏等,均不显效。笔者用该方煎水,嘱每次外洗30分钟,3 剂后瘙痒消失,追访2年未复发。 2 .凉血祛风汤治疗皮肤瘙痒症 【方剂】生地30克,白鲜皮、玄参、苦参、银花、连翘各15克,地肤子、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荆芥、防风各10克,升麻、薄荷、甘草各6克,蝉蜕3克。 【制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内服;药渣再煎反复擦洗患处。一般用药2剂即可。 【功效】治皮肤瘙痒症。 【验证】叶xx ,女,17岁。全身性皮肤瘙痒1月余。瘙痒以夜晚尤剧,奇痒难忍,经用西药内服及外用,稍有缓解,但停药后复剧痒。患者全身皮肤致密丘疹,并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舌质淡红,脉弦细。即予上方,每天l剂,内服并外洗。2剂后告愈继服2剂以资巩固,后未再复发。 3 .盐泔煎洗治皮肤痛痒症 【方剂】食盐、米泔水。 【制用法】取米浴水1000毫升放食盐100克,置锅内煮沸5-10分钟,然后将药液倒于面盆中,温热以适应为度,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部,早晚各l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 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 一、流行病学 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2012

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AD 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8],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此外,AD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AD发生率为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9]。目前已发现32个与AD相关的易感区域[1],候选易感基因包括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基因[如中间丝聚合蛋白(FLG)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5型(SPINK5)基因等]以及与免疫机制相关的基因如编码高亲力IgE受体α链的FCER1A基因、Toll样受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20%。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2002年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 8.5 %,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剌激又可进-步加重皮肤炎症。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本病绝大多数初发于婴幼儿期,部分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与成人期三个阶段。婴儿期(出生至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皮疹可干燥或渗出。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要表现,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青年与成人期(12岁以上):皮疹与儿童期类似,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面部、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全网发布:2011-07-15 08:24 发表者:董志巧 (访问人次:3488)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年1月第44卷第1期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淄博市中医院皮肤科商永明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

15瘙痒性皮肤病

第十五章瘙痒性皮肤病 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诱发瘙痒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诸多皮肤病及某些系统性疾病,外因包括理化生物等诸多因素。 第一节瘙痒症 瘙痒症(pruritus)指临床上仅有瘙痒症状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 【病因】 病因繁多。全身性瘙痒症常与某些系统性疾病有关,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并肾上腺功能不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缺铁性贫血、慢性肾衰竭、淋巴瘤、白血并内脏恶性肿瘤、肥大细胞增生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麻痹性痴呆、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蛔虫并血吸虫并艾滋并结核、寄生虫并妄想症等,另外月经不调、妊娠等也可引起瘙痒症。物理性刺激如温度、日光、湿度、毛发、粉尘等,化学性刺激如酸碱制剂、金属物质等。生物学刺激如辛辣刺激食物、酒类、尘螨等。药物引起的全身瘙痒临床上也常见,如吩噻嗪、阿片类、合成激素、抗抑郁药、某些中枢神经兴奋药等。 局限性瘙痒症也常与局部因素有关,如痔疮、阴道念珠菌并阴道滴虫并接触卫生垫等。 【临床表现】 依据瘙痒的部位及范围,一般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一)全身性瘙痒症 (pruritus universalis)瘙痒为阵发性,常在睡前、情绪变化、进食辛辣食物及气候变化后发生。重者常瘙痒难忍,影响睡眠和工作。发作时,除患处瘙痒外并无原发损害,因不停搔抓,直至抓破皮肤,有疼痛感时瘙痒才缓解或减轻。皮肤常出现继发损害如抓痕、血痂、苔藓样变、湿疹样变、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 老年性瘙痒症多因皮脂腺功能减退,造成皮肤干燥,易引起泛发性全身瘙痒。 冬季瘙痒症多发于冬季患者睡前脱衣时,发生股部、小腿后部、胫前及髋等处。皮肤常干燥脱屑及苔藓样变。 (二)局限性皮肤瘙痒症 (pruritus localis)瘙痒发生于身体某一部位,称为局限性皮肤瘙痒症。 常见于肛门、女阴、阴囊,也可见于小腿、掌跖、外耳等处。 1.肛门瘙痒症男女均可发病,以中年男性多见,儿童多见于蛲虫患者。瘙痒限于肛门及周围皮肤,皮损呈灰白色,浸渍、糜烂、皱襞肥厚、辐射状皲裂、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2.阴囊瘙痒症限于阴囊,也可累及会阴,阵发性发作,皮损肥厚、湿疹样变、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3.女阴瘙痒症多见于大小阴唇、阴蒂及阴道口。瘙痒阵发,夜间加重,局部皮肤肥厚、浸渍,阴蒂及阴蒂粘膜甚至出现水肿、糜烂,常引起患者精神抑郁等症状。 4.其他头部瘙痒症、小腿瘙痒症、掌跖瘙痒症和外耳道瘙痒症也是常见的局限性皮肤瘙痒症。 【诊断及鉴别诊断】 ①发病时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仅有瘙痒症状。②临床上常见继发皮损。诊断瘙痒症时,应详问病史,进行必要的全面检查,尽可能寻找病因及原发病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若有继发损害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慢性湿疹有原发皮损及病情的演变过程。 2.慢性单纯性苔藓好发于颈、小腿、踝、耳后等部位,皮肤苔藓样变明显且出现较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发病机制 1、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AD 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AD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此外,AD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AD发生率为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 2、免疫学机制: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存在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尘螨等抗原可经皮肤进入机体,导致AD急性炎症反应。失衡的免疫状态加剧皮肤炎症,诱发搔抓行为,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促使AD不断进展。 3、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通常表现为皮肤pH上升,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水含量下降以及皮脂含量降低。 4、病因和加重诱发因素:(1)免疫 - 变应性因素:①吸入变应原: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尘螨。②食物变应原:食物过敏可能是婴儿期AD的诱因之一,但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则大多会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轻。 ③接触性变应原:合成纤维、毛织品、洗涤剂、自来水、汗液、日光等均可加重AD,诱发炎症急性发作。④感染是重要的诱发因素。(2)非免疫性因素:情绪因素如压力、焦虑(儿童期晚期和青少年期)等往往能加重病情。临床分期根据年龄将AD分为:婴儿期(0 ~ 2岁)、儿童期(2 ~ 12岁)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12岁)。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①皮疹分布,婴儿期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儿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至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②瘙痒和干皮症,几乎是所有AD患者的共同临床特征;③抓痕、炎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和脱屑)、苔藓样变,是最主要的皮疹类型,且往往共存。2、不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躯干的毛囊性隆起、眼睑湿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772生:丝毫睦科塞麦塑g生!!旦筮垒!鲞筮!l翅gh也j塑£型畦丑,盟Q!§望虹!趔8。y烈:生!。盥生!l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的,制订过程中邀请了部分儿科专家参与。本指南供国内皮肤科同行在诊疗中参考,并将在今后进一步修订。参加指南起草及讨论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毕志刚、邓丹琪、范卫新、方红、高兴华、顾恒、郝飞、李惠、李邻峰、刘玲玲、刘彦群、刘晓艳、廖康煌、陆东庆、陆洁、陆前进、马琳、潘萌、涂彩霞、王萍、夏济平、谢志强、阎春林、张建中、赵辨、赵佩云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n/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目前AD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一20%,我国199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2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L引。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3】。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惟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J。 A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应性或非变应性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的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形成涉及免疫和非免疫两个方面。免疫介导的炎症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提呈变应原、Thl/Th2平衡失调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嗜酸粒细胞和特异性IrE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过程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近年来注意到,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一内分泌因素或生理和药 通信作者:顾恒.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南京.210042,Email:guhengy@yahoo.COIII.cn ?标准与规范? 理性介质反应异常也参与皮肤炎症的形成[3--S]。以上炎症过程是特应性皮炎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二、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至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儿童期(2一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胭窝和小腿伸侧。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胭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AD可以伴随有一系列皮肤特征性改变,包括干皮症、耳根裂纹、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皮肤感染倾向(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非特异性手足皮炎、乳头湿疹、唇炎、复发性结合膜炎、旦尼一莫根(Dennie—Mor-gan)眶下褶痕、眶周黑晕、苍白脸、白色糠疹、颈前皱褶、白色划痕,延迟发白等,这些体征有助于AD的辅助诊断。 根据AD有无合并伞身过敏性疾病,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前者仅表现为皮肤受累,后者合并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单纯型又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前者缺乏变应性证据,后者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血中IrE水平或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增加等。内源型AD临床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 三、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诊断标准,包括Hanifin和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等,其中Williams标准内容简洁,使用方便,其特异性、敏感性与Hanifin和RajkaAD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相似,且特别适用于门诊工作,故推荐使用。Williams诊断标准161为:必须具有皮肤瘙痒,加以下5条中的3条或3条以上: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胴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②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③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可见湿疹(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四、治疗 由于特应性皮炎的病程长。易反复,因此,其治疗原则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在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时,对患者和(或)家属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使其对疾病、治疗 万方数据

老年性皮肤瘙痒的治疗方法

老年性皮肤瘙痒的治疗方法 老年瘙痒是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冬季尤甚。老年人的汗液分泌功能减弱,使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减少,故皮肤更为干燥。冬季气温低,气候干燥,易诱发老年瘙痒症或使其加重。因搔抓关系,在皮肤上可看到许多线条状的抓痕及血痂。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比较容易得 皮肤瘙痒症,让他们不 能过好晚年,更让自己 的儿女心疼不已,老年 人常常因为皮肤瘙痒 而夜不能眠,因为睡眠 受到影响,间接就会造成其身体健康的障碍,很多人都不了解老年人为什么总会皮肤瘙痒呢,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下面由CE本草护肤专家就老年性皮肤瘙痒是怎么回事为您作详细的解答。 老年性皮肤瘙痒是怎么回事生活中加强对皮肤瘙痒的护理对其后的治疗是有很大的帮助。 老年皮肤瘙痒症在我国老年人口中,患病率达10%以上,这种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老年人一般都皮肤萎缩、变薄、汗少、干燥,又缺乏皮脂润滑,而且易受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刺激,诱发瘙痒。典型的症状是小腿发痒,逐渐蔓延到大腿,甚至周身。每当就寝前,脱掉衣裤时,温暖的身体受到室内较凉的空气刺激,便立即诱发

皮肤发痒。 老年皮肤瘙痒 症的产生,还与一些 生活习惯有关,如爱 用很烫的热水洗澡, 次数过于频繁,使用 碱性大的肥皂或苭皂,使本来就枯燥的皮肤失去了皮脂的滋润。 许多老人在饮食方面,坚持素食为主,惧怕吃高脂肪食物。其实,这样对健康是不利的。脂肪能产生热量帮助人们抵御寒冷,并能使皮肤得到滋润。适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可以预防老人皮肤瘙痒症的发生。脂肪食物还有利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摄入,它们有防治皮肤干燥和老化的作用。有的老年人冬天特别喜欢喝酒,意在御寒。但酒后身体发热只是一时性的,更多的是促使皮肤发生干燥。辛辣食品也是如此。 皮肤瘙痒症之所以易发于老年人身上,不仅和老年人的生理变化有关,而且与许多系统疾病有关,如内分泌的改变、消化不良和便秘、过敏性因素、动脉硬化、糖尿病、肝胆疾病、部分肿瘤等。因此,老年皮肤瘙痒症在治疗瘙痒的同时应作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所以,老年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86例老年瘙痒性皮肤病临床分析

86例老年瘙痒性皮肤病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11T13:59:05.2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期作者:尹莉 [导读] 瘙痒性皮肤病一般与系统性的疾病有关,通过免疫调节剂以及改善个人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缓解老年瘙痒性皮肤病症。 (四川省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四川成都 611530) 【摘要】目的:对老年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对该种疾病进行根治,提高皮肤瘙痒治愈率,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对老年瘙痒性皮肤病患者进行系统分析和回顾性分析。我院选择86例老年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这些患者中,有些患者伴有心血管系统性疾病、血脂异常、脑部疾病、以及肝胆疾病等。结果:通过一系列的治疗和观察,老年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治愈率高达85%。结论:瘙痒性皮肤病一般与系统性的疾病有关,通过免疫调节剂以及改善个人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缓解老年瘙痒性皮肤病症,治愈率较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老年瘙痒性皮肤病;症状;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99-02 前言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以瘙痒为主的异常性皮肤疾病,在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由于搔抓能够引发血痂、抓痕等继发性皮肤损害,同时根据患者皮肤瘙痒的部位以及范围,可以将其分为泛发性以及继发性两类[1]。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降低,因而容易诱发这种疾病,通常发病原因主要是一些系统性的疾病,比如便秘、消化不良、内分泌失调、糖尿病、过敏性疾病、肿瘤、以及肝胆疾病等,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内分泌紊乱以及机体代谢紊乱。由于在发病的根本机制方面缺乏一定的研究,因而针对该疾病还没有完善的治疗方案,加上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身体机能的下降,体内各个器官以及皮肤功能都在退化,皮肤瘙痒症状就会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治疗老年瘙痒性皮肤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 选择对象 我院选择近年来接收的86例老年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这些患者中,女性有30例,男性有56例,年龄在6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病程在1~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年。 1.2 临床诊断 所有患者都是在我院就诊,诊断结果为瘙痒性皮肤病。对每位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调查,询问患者现病史和既往史,结果发现,很多患者都患有其他类型的系统性疾病。患者的皮肤病可以分为湿疹、皮肤瘙痒症、带状疱疹、皮肤真菌病、结节性痒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2]。 1.3 采用方法 在对老年瘙痒性皮肤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和对个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外,还要注重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由于患者通常使用一些碱性沐浴液洗澡或是频繁洗浴,这样会使患者的皮肤更加干燥,从而造成原发皮损以及瘙痒加重等问题。因而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正确的生活规律以及健康教育宣传,同时采用一定的润滑剂以及保湿剂进行辅助治疗。由于患者的皮肤比较干燥,在角质层中缺乏充足的中性脂质以及脂肪酸,加上患者腺体分泌功能下降,因而容易造成皮肤瘙痒等症状,如果患者过度挠抓,就会引发皮肤受损、增加炎性介质,同时刺激神经纤维细胞,进而加重瘙痒症状。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其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从而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达到预防皮肤病的目的。老年人需要保持自身皮肤清洁卫生,在发生皮肤瘙痒的症状时,不要过度搔抓,或是用肥皂水洗,要进行积极的早期治疗,保证皮肤健康,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临床症状表现与分析 2.1 症状 老年患者在患者瘙痒性皮肤病时,往往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瘙痒,瘙痒发作不定时,如果发作就会难以忍受,需要强力搔抓,甚至借助器械,直到皮肤破损,患者感到疼痛才能缓解瘙痒的症状。泛发性皮肤瘙痒可以扩散,由原来的一处扩散到全身,而限局性皮痒只在某一个部位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2.2 分析 患者一旦患有皮肤瘙痒病,就会有抓痒的感觉,该疾病的发生源有很多因素,主要包括理化性物质刺激、机械性物质性刺激、以及生物性物质刺激等,此外,由于一些炎性化学递质的释放也会引发瘙痒的症状。比如:我院同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皮肤病多为湿疹、带状疱疹、药疹、非特异性皮炎以及银屑病等,男性患者较多,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的代谢与激素差异、以及基因等的影响。由于男性患者生活压力大,基础性的疾病较多,再加上很多患者都有饮酒、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因而患者与过敏源接触的机会就多,患病几率就高。患病初期,患者大多对基础病不重视,往往只是自行购买一些皮肤病的药物进行处理和擦拭,或者购买一些能够止痒的抗生素以及解热镇痛类药物。现阶段,药店中的药物以商品销售为主,且抗生素等药物的种类很多,因而如果患者用药不当,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良的过敏反应。在老年瘙痒性皮肤病中,自身免疫性皮炎以及结节性瘙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占有很大的比例[3]。 2.3 注意事项 由于患者对于该疾病不够重视,或者对该疾病的认知不足,在患病初期,往往认为是由于一些小毛病引起的,只是自行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自行购买药膏进行擦拭,有的患者甚至不管,用手抓痒。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其治疗和恢复。加上患者生活习惯不规律,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卫生,作息不规律,因而就容易引发该种疾病,从而为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由于患者在发生皮肤瘙痒时,往往自行购买一些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因而容易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一定的副作用,甚至引发过敏反应,尤其是一些激素水平较高的药物,如无极膏、皮炎平、以及皮质类的固醇膏等,通常采用这些药物往往在初期会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在时期使用中往往会导致使用部位的皮肤发生异常,从而引发皮肤病。 3.结论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下降,加上长期生活习惯以及自身系统性疾病的影响,容易引发瘙痒性皮肤病,而一旦出现该疾病就需要引起

身上痒痒预示十种病 ,或是癌症信号

身上痒痒预示十种病,或是癌症信号“痒”,每个人都经历过,有时它让人笑,有时却让人欲哭无泪。100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和亚瑟·阿林第一次给“痒”做了定义。痒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兴的痒”,由对脚底、腋窝等敏感部位刺激产生,伴随着止不住的大笑,父母与婴儿初次建立亲密关系,就是通过这种痒进行的;另一种则是“恼人的痒”,感觉是有小东西在皮肤上爬过,人们会忍不住通过抓挠来止痒,蚊虫叮咬、皮肤干燥、真菌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会带来这种痒。 有研究指出,痒是比疼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感觉。有时痒能持续几个小时,让人浑身不自在,甚至辗转难眠。当“恼人的痒”频繁造访时,就是在给健康敲警钟了。 “痒痒病”困扰很多人 据记者调查,有超过七成人在生活中出现过不明原因的皮肤痒,其中老年人皮肤痒更高达九成;有六成人表示“痒的不厉害就不会去管”,有三成人会“自己想办法止痒”(如使用药物),仅一成人会在“皮肤痒后到医院找出原因”;年轻白领因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皮肤问题的出现明显呈上升趋势;儿童因为大多无法正确表达,皮肤痒后很难找到原因。 28岁的莫莉最近就老觉得身上莫名其妙的痒,皮肤发干,大腿、小腿等部位甚至出现干裂、疼痛的症状,常会被挠出抓痕。莫莉

说,这种不明原因的“痒痒病”时而发作,时而消失,让她很是苦恼。刘大妈更是深有感触,“好多老年人都有身上痒的毛病,就像洗澡没洗干净似的,到了冬天尤其难受。”刘大妈说,大多数人都会忍着,也会一起交流止痒偏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淑霞表示,入冬以来,因皮肤瘙痒而来院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一些患者忍不住痒而不断搔抓,皮肤上已经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损害。还有部分患者由于在面部、腋窝和大腿根等皮肤很薄的地方使用了激素类药物,造成了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继发性感染等损坏。”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黄种人中,皮肤处于健康状态的不到10%,处于病态的超过20%,处于亚健康状态者高达70%。瘙痒感是80%的皮肤病患者在陈述自我感觉时,最先描述的感受。“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的毕竟是一少部分,很多人还是选择忍,或者根本没把痒当回事。”杨淑霞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格伦·吉斯勒说:“在专门研究了几十年关于‘痒’的课题后,我们发现让人们感觉到痒的原因至少有五十多种,最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单纯皮肤问题 “因为皮肤自身问题而感觉到痒有两种情况。”格伦·吉斯勒说。一种是没有原发性的皮肤损伤,多半是由于皮肤缺少水分而引起的。就像现在处在干燥的冬季,很多人会觉得皮肤干痒、脱皮。

双波长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疗效及术后护理

双波长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疗效及术后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28T15:16:28.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毕桂芬 [导读] 术前了解患者的心态、动机、价值观、患者的个性及术后的有效护理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毕桂芬 (湖北省黄石市一医院皮肤科 435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57-01 【摘要】目的根据激光选择性光热效应理论,使激光能量集中作用于色素颗粒,将其直接气化、击碎,再通过淋巴组织排出体外,而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1]的特性,观察双波长YAG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的疗效与术后护理的关系,是否有效的护理可以促进康复。方法使用双波长YAG激光针对性的治疗色素类损容性皮肤疾病,观察治疗后的变化及有效护理后预后、恢复情况。结果使用双波长YAG激光治疗色素类损容性皮肤疾病,通过有效的护理总有效率可达96.06%。结论皮肤科医护人员,只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技术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等,使用双波长YAG激光治疗色素类损容性疾病,就能有效地改善此类疾病对患者身心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双波长YAG激光色素类损容性疾病术后护理 色素类损容性皮肤疾病是由于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皮肤黏膜色素异常[2]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外貌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色素类损容性皮肤疾病因为影响了人们的容貌美,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出现障碍[3]。通过临床对330例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患者采用双波长YAG激光治疗及术后护理的观察,发现有效地治疗及时的术后护理能有效地改善损容状况,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0例均为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2月份的皮肤科门诊患者,年龄13~60岁,女性占90%,所有患者均有外用和内服药物史。其中雀斑65例,咖啡斑68例,面部红血丝78例,黑痣66例,老年斑53例。皮损面积0.02~3平方厘米。 1.2 方法 局部消毒,做好必要的防护,如果面积大、患者耐受性差,使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根据皮损的具体表现选择波长、工作电压、频率。较表浅的色素痣、雀斑、老年斑,选用波长1064nm,工作电压5~7kv,工作频率5~10次/s;咖啡斑、面部红血丝选用波长 532nm,工作电压5~9kv,工作频率5~15次/s,根据面积大小选择局麻。 1.3疗效判定标准 有治疗医生和患者共同评价。痊愈:皮损消退≥90%;显效:皮损消退≥60%∠90%;好转:皮损消退≥30%∠60%;无效:皮损消退 ∠30%或不变。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病人总数。 2 护理 2.1术前进行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求美动机,尊重患者的人格、隐私权、知情权等,收集患者的信息,分析整合,引导启发患者良好的审美观,使患者积极配合。 2.2治疗后5~7天,患处不可见水,每天涂抗菌素药膏或表皮修复因子等;一定要休息好,皮肤修复的时间是晚上10点至凌晨2点。 2.3治疗后可能会产生轻微红肿、皮肤敏感、热、痒等可以冷喷修复治疗;激光术后皮损处结一层褐色或灰色的薄痂,一般7~15天左右可自行脱落。如果有黄色渗液、脓胞、四周有红晕是出现轻度感染现象,应高度重视及时请医生诊治。护理不当,局部发生严重感染,就会留下瘢痕,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能预防瘢痕等发生。 2.4在治疗后,不要搔抓创面,以免引起发炎或感染,进而导致疤痕或色素沉着生成。洗脸时,创面不要打湿;万一打湿,用毛巾轻轻擦干,并在创面上涂上四环素软膏或金霉素眼膏加以保护,直至结痂脱落。已经感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坚持换药,至创面愈合。 2.5治疗期间不化妆、不饮酒、不做面膜、毛细血管扩张不揉搓。注意防晒,以防产生短暂的色素沉着。 2.6痂皮越晚掉越好,痂皮脱落前,早晚各擦一次药膏,伤口愈合有发痒现象,切勿搔抓,睡眠时可以用干净纱布覆盖。 2.7痂皮脱落前、后,患处三个月内勿用酸类保养品避免患部发炎影响伤口愈合及色素沉着难以消除等;伤口愈合后,不要经常抓挠愈合皮肤,避免刺激瘢痕增生。治疗后三个月至半年内应避免不必要的日晒,注意防晒,使用防晒霜或用品。 2.8小面积病变治疗术后发生轻微的肿胀,很快会消失;大面积病变治疗后,特别是在眼周治疗后,会出现明显的肿胀,1~2天肿胀达到高峰。这是正常反应一般不处理,3~5天后可自行消退。如肿胀特别明显,应告知医生作相应处理。 2.9色素消退是缓慢的生物学过程,一般为1~3个月;最迟6至2年。少数患者因病变深,治疗后有很浅的瘢痕,也不需特殊治疗,大多经一年左右可以恢复。 2.10术后一周,禁烟酒,忌食腥辣食物,防止创面发炎;多食水果、鸡蛋、肉汤等高营养的食物;白天勿食光敏感食物如油麦菜、芹菜等。 3 结果 见表一 病种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面部红血丝 78 50(64.1) 15(19.23) 13(16.67) 0 100 咖啡斑 68 38(55.88) 10(14.71) 12(17.65) 8(11.76) 88.24 老年斑 53 45(84.91) 6(11.32) 2(3.77) 0 100 雀斑 65 37(56.92) 15(23.08) 13(20.00) 0 100 黑痣 66 42(63.64) 11(16.67) 8(12.12) 5(7.58) 92.42 合计 330 212(64.24) 57(17.27) 48(14.55) 13(3.94) 96.06 4 讨论 双波长YAG激光有1064nm、532nm两种波长,可根据不同的皮损特点选择不同的波长、工作电压、能量密度、工作频率。损容性皮

过敏性皮肤病诊治指南

过敏性皮肤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过敏性皮肤病(Allergic skin disease)是由过敏原引起的皮肤病,具体的过敏原可以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四类。每类过敏原都可以引起相应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 疾病分类: 1.药疹(Drug eruption):有些药物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紫癜、水泡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有时还会伴随低热。皮疹消退后多无色素沉着。西药过敏较为多见,如青霉素、磺胺类(如SMZ)、安乃近过敏。而中药中的某些成份也可作为过敏原。据报道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草药有鱼腥草、鸦胆子、天花粉、冰片、大黄等。中成药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舒心片等。药疹发生后,必须立即停用该类药。 2.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现象出现。能使皮肤产生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首饰、表链、镜架、凉鞋、化纤布料、外用药、化学品、化妆品等。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立即寻找导致过敏的物品,并停止接触,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的人多属于过敏人群。 3.湿疹(Eczema):有明显渗出。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这与化学制品的滥用、环境污染、三废治理不善、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关。发病特点:A任何年龄均可发病;B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C反复发作;D局部或全身可见红斑、丘疹、水泡、糜烂、渗出、结痂、脱屑、色素沉着;E 剧烈瘙痒。 4.荨麻疹(Urticaria)(风团、风疹块)定义:机体对各类刺激在皮肤上表现的一种血管神经性反应(皮下组织的小血管扩张,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发生渗出作用,形成局部水肿)。病因:一外在接触冷、热、日光等刺激;蚊、虫叮咬;荨麻、漆树等植物;二内部接触鱼、虾、海产品、蘑菇、磺胺类药、水杨酸、青霉素、血清、寄生虫产生的毒素;三精神神经月经不调、精神紧张、疲倦、抑郁等;四家族遗传史(过敏体质的遗传)。症状:一皮肤突然剧烈瘙痒或烧灼感。二出疹:患处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限性块状的浮肿性风团,小到米粒,大至手掌大小,常见为指甲至硬币大小,略高于周围皮肤。 5.皮肤划痕症(Skin Nick disease)、皮肤瘙痒:用手抓后起一条条伤痕。严重时不划,稍与硬物挤碰就会发病,症状同荨麻疹。 6.紫外线过敏阳光中的UVA和UVB这两种穿透性紫外线,会直达皮肤真皮

常见皮肤病治疗使用的部分中成药

常见皮肤病治疗使用的部分中成药 一、病毒性皮肤病(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扁平疣) 发于头面部:病期较短,或痛或痒,皮疹色红以丘疹、丘疱疹为主,可兼少数水疱,体质不弱者,可分选芎菊上清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川芎茶调颗粒、一清胶囊、板蓝根颗粒等。 发于胸胁部:皮疹色红,疼痛,以丘疹为主或见脓疱者,可分选栀子金花丸、一清胶囊、复方青黛胶囊、开胸顺气丸、连翘败毒丸、平肝舒络丸;病期长伴刺痛,体质无明显虚弱者,选血府逐瘀胶囊。 发于下半身:体质不虚者,可分选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等;阴虚体弱者可用六味地黄丸;阴虚内热者可用知柏地黄丸。 外用:选山宝皮宁酊、如意金黄散等。 扁平疣:常肤色皮损兼有少气乏力,脾胃虚弱者,可选贞芪扶正胶囊、参苓白术丸;色淡红或红兼有热象的,可选板蓝根冲剂、栀子金花丸、芎菊上清丸、复方青黛胶囊等;色偏深兼有气滞血瘀征象者,可选血府逐瘀胶囊、加味逍遥丸、平肝舒络丸、逍遥颗粒等。 二、细菌性皮肤病(脓疱疮) 发于头面部或泛发者:可分选连翘败毒丸、栀子金花丸、一清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露、新癀片、清开灵口服液等。 三、真菌类皮肤病(体癣、足癣、股癣、头癣等) 发于上半身:体质强,皮疹痒,疹色红者,分选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一清胶囊等。发于下半身:体质强,皮疹湿痒,疹色偏红者,可分选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当归苦参丸等。 外用:铍宝消炎癣湿药膏、冰黄肤乐软膏、皮肤康洗液、日舒安洗液等。 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炎、湿疹、荨麻疹等) (一)皮炎湿疹类 急性期:病期短,皮损色红肿胀,瘙痒,兼心烦,口干,便秘等,可选防风通圣丸、一清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新癀片、羚羊角胶囊、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栀子金花丸等。 亚急性期:皮损颜色转淡或深,可有少量渗出,瘙痒,体质强者可选当归苦参丸、肤痒颗粒、防风通圣丸;脾胃弱,食少便溏者选参苓白术丸。 慢性期;皮损肥厚,粗糙干燥,瘙痒明显可分选四物合剂、肤痒颗粒、天麻钩藤颗粒、参苓白术散等。 外用:急性期马齿苋湿敷;亚急性期冰黄肤乐软膏、皮肤康洗液、日舒安洗液等;慢性期冰黄肤乐软膏、铍宝消炎癣湿药膏等。 (二)荨麻疹 急性期:体质较强者可分选防风通圣丸、芎菊上清丸、川芎茶调颗粒、肤痒颗粒等;伴疹色不红、恶寒时可选银翘解毒颗粒,疹色偏红、不恶寒时可选桑菊感冒片。 慢性期:体质较强者可选用肤痒颗粒、血府逐瘀胶囊、川芎茶调颗粒等;脾胃虚寒,喜温喜按,面色淡白,四末不温者可选附子理中丸;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可选参苓白术丸;气虚自汗恶风或阳虚(寒冷性荨麻疹)可选玉屏风口服液、贞芪扶正胶囊、阳和丸等;血虚生风,肌肤干燥无光泽可选四物合剂、乌鸡白凤丸。 五、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玫瑰糠疹、银屑病) (一)玫瑰糠疹 疾病早期:风热偏盛,疹色红,痒,可分选复方青黛胶囊、防风通圣丸、一清胶囊等;偏风湿的,疹不甚红可选当归苦参丸,热象明显的可选三妙丸。 疾病时间较长的:可分选四物合剂、血府逐瘀胶囊、贞芪扶正胶囊、肤痒颗粒等。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概述】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目前AD 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20%,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本病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如2000年我国流行病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4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病因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机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城市居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

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A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应性或非变应性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形成涉及免疫和非免疫两个方面。免疫介导的炎症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状细胞提呈变应原、Th1/Th2平衡失调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嗜酸粒细胞和特异性IgE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过程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近年来注意到,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或生理和药理性介质反应异常也参与皮肤炎症的形成。以上炎症过程是特应性皮炎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等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表现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主要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