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过多强调教师的“管”,轻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对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相互激励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引导、评价和管理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特别是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学生间相互合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课堂的组织、结构、管理、评价必须改革。

“3+1”模式,其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包括小组内学生间的合作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班级管理工作也就相应地围绕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来开展,使学生自主地合作、在合作中体现自主,以此为导向,改革、创新班级管理工作,构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组织、管理、评价机制。

一、”3+1”模式的班级管理特点

根据”3+1”模式的特点,班级管理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的多维合作性、信息沟通的多向性、管理的民主性、发展的多维性,更关注“以人为本、以导引学、自主管理、有效自律、促进合作、科学评价、文化育人”。

1.以人为本。

尊重人性,尊重学生,把学生定义为生动活泼发展的人,班级管理工作顺应人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

2.以“导”引学。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引导、指导、帮助下自主地学习、体验、合作,使学生在过程经历中体验、感悟、发展。班级工作不是管理、约束学生,而是引导、帮助、评价、激励学生。

3.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协调一致地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一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自觉地担负起班级的某部分或某方面的组织管理或服务工作,主要通过班、组干部为载体来实现班级成员的愿望和要求,为班级服务,在班级里起着组织、引导、协调、服务、监控、激励的作用;二是班级中每一成员,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能够按教育目标的要求,自行控制与调节,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班主任从前台退到后台,充当参谋,使学生从单一的被管理者角色转变成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双重角

色的集合体,以两种身份共存于班级之中,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有效自律。

首先从自主他律着手,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制订班级管理制度,将班训、班规、干部名单与职责、考核结果、获奖与违纪情况等张贴在教室内,让学生一目了然,时刻提醒自己明确职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做与不做的结果是什么;其次,构建规范的班级管理机制,包括相应的学生自律、他律组织,管理、激励措施,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规范和被规范的过程中学会规范与被规范,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中学会管理和被管理,逐步实现他律与自律并重;第三,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调控自己的行为;第四,在常规管理和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触动、引导学生逐步走出自我,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5.促进合作。

构建班级组织、管理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运行,使之与课堂学习模式配套。同时,设计和组织关于团队合作的主题班会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感悟合作、学会合作,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水平。

6.科学评价。

构建“立体”评价机制,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多维评价指标、多种评价形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他评与自评的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的结合,使评价的反馈、激励、调校功能充分发挥。

7.文化育人。

以班风、学风、人际氛围、环境设置等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通过暗示、熏陶对学生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触动学生,使其由认同、遵守、模仿到自觉,行为和思维习惯逐步发生变化,强化学生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体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达到常规教育、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与管理

合作学习是”3+1”模式课堂的关键,合作学习组织的好坏与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是否成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合作学习是班级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有效地组织、引导、管理、评价、激励学习小组,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合作学习小组是将适量的学生个体,为了达到共同目的,在行为上合作、互动、互助、互查、互励而组合成的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成员为主体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以小组成员个体和小组成员总体表现两个维度为评价和激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建立合作

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增强竞争意识,给学生适度的学习压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间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相互激励、有效督促,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往合作的素养。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满足学生的归属感。

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和群体所喜欢、接纳。将学生纳入一个学习小组,使其找到自己的小“组织”,成为其主人,可以满足其归属感、认同感的需要。组内成员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每个成员都要对小组负责,维护小组的荣誉利益,这就促使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积极与同伴合作。

(2)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

学生通过在参与合作,体验和感悟合作,进而学会合作,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同时,又从他人那里得到了技能上的借鉴、知识上的互补、情感上认同,增长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情商。

(3)增强竞争意识,激励全体学生努力拼搏。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激励,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让竞争更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真切地参与和感受竞争。在竞争压力、集体荣誉感的影响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下,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学生个体或群体都会尽心尽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小组成员会督促、帮助本组其他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和本职工作,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里,学生个体及群体竞争意识增强;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锻炼,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发展能力。

(4)学会自我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在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中,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个体或小组通过实施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学生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小组负责。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5)学会评价,增强评价意识与能力。

通过小组内、小组间及时的、更有针对性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全面、更真实地及时认识自我,进而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同时,也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客观、公允地评价自我与他人。

2.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1)小组成员的组成。

班主任组织分配。班级组建初期,小组成员的分配主一般由班主任安排,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采用互补式,将思想、成绩、习惯等方面优秀的同学、中等同学与处于低层次的同学调配在一起,一般6人一组(或者叫做小班),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学生成绩将全班学生分性别分别按优、中、差等次排列,每一组男、女生优、中、差层次各1人,如果班上男女生性别失衡,则按比例进行分配。同时,兼顾其他因素,如将易动、自制力差的同学与稳重、自制力强的同学安排在一组,将内向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同学分在一起,使“同组异质”,通过大家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取得共同进步。每一个组内都有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类型、不同特长的学生,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小组,使“异组同质”,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

学生自主分配。待学生间相互熟悉、了解后,可以实行单向、双向或多向选择制。按全班的分组数假设为N,根据对学生考核的综合排名(名次不公布,由教师掌握),前N名的同学为组长,第一轮由第N名到第一名的顺序选择组员,第二轮反之,如此循环。组员有拒绝组长选择的权利,但要有充足的理由。条件成熟后,也可以组长确定后,组长与组员间只要求人数相等,不限其他条件,全体同学双向自由选择。还可以学生按人数均等的原则,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由组建学习小组。

组员动态管理。每隔一段时间(一般半期或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根据实际需要或学生反映,按一定的原则把学生重新分组。组员微调可由组长负责处理,如果某一同学在本组内表现不好,经常使本组被扣分,或者不服从组长管理等,给本组的集体成绩带来严重损害的,在征求其他组员同意的基础上,组长可以经申请、协调,调出某一组员,再调入另一组员。被协调走的同学则要自己去想方设法请求其它小组“收留”,去过“寄人离下”的生活。如果所有小组都不收留该同学,班长或班主任再出面进行协调,并通过这一过程,影响、教育该同学并警示其他同学。

(2)组长的确定。

学习小组的组长,初期由班主任任命。之后可以采用竞选、推荐等办法,由小组成员进行自荐演讲、小组成员选举确定组长、副组长;或者由小组成员民主推荐;或者学生先申报组长,获准后再去组阁组员。

(3)构建小组文化。

由组长组织全组讨论确定组名、组标、组训(本组的口号、自勉的格言警句),还可以

制作组旗、组徽等,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室的恰当位置,为每个小组开辟一个园地,作为小组展示交流的阵地。

3.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

(1)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

建组之初,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交换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以备随时取得联系。使学生明确小组不仅是合作学习、帮且互助的集体,也是交流拓展的载体,还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小组成员要给自己的群体协商制定有创意的组名,制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形成积极的合作气氛,使全体组员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为让小组成员互相支持和配合,树立为小组荣誉而努力的意识,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负责,而且要为所在的小组其他同学、小组整体负责。

(2)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员分工负责制。班主任把小组管理的“权利”下放给组长,小组事务由组长负责,在集全组成员智慧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人人有职位。小组成员的职位主要包括学科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学科负责人相当于小组的学科代表、小老师,负责本组该学科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资料收交与检查、与班级科代表的联系、与科任教师的联系等;项目负责人相当于小组里面的班委,分工负责小组的纪律、卫生、宣传、艺体等方面的工作和事务。各小组要制定出本组成员翔实的分工表,明确各成员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小组成员每人都要有负责的学科或项目,一人可以兼任几个学科和几个项目的负责人,所有成员向组长负责,在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定期召开组长例会。一般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定时召集小组长进行交流、评议,回顾一周内的情况,交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激励、促进。

(3)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目标。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实际设立小组目标,每个组员也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个人目标,两类目标中,均包含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类。围绕目标的达成,通过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促进个体和集体目标的达成。

(4)建立小组常规。

围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一要求,由班主任给出提纲或要点作为引导,由组长组织全体组员认真研讨,制订出小组活动、管理的常规,包括组员的权利与义务、岗位分工与职责、学习常规、帮扶制度与措施、评价办法、激励措施

等,一般以公约的形式呈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优差生结对帮扶的人员安排、办法、激励措施等,以保证“兵”教“兵”、“兵”促“兵”的实效。

(5)评价小组成员的表现。

由组长负责,学科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分工,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记载和评价。

小组成员表现评价表

4.小组参与班级管理。

合作学习小组除了合作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外,还要以周为单位,轮流管理班级常规,即“小组轮流治班”。轮值小组的组长即是本周的班级执行班长,由他带领本组成员,对班级的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方面进行管理。管理绩效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每学期评选“优秀治班小组”,由班级给予奖励。小组参加班级管理,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负责班级日常事务工作和常规检查。

轮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本周各组在学习、卫生、纪律、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小组各成员由组长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小组内“分工就近”的原则,各管一块,各司其职,检查到小组层面,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在督促检查的同时,做好记录、及时公示并进行评价,每天下午放学后离校前,由组长召集组员汇总当日情况,并于一周结束时,交给班长备案。在此过程中,班主任、班委干部要加强监控,为轮值小组提出积极的建议,对小组的管理进行引导、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将《班级常规管理检查表》张贴在教室里适当的位置,由班级管理的轮值小组根据分工检查的情况,由相应的负责人每日填写,每周进行统计汇总,根据统计

分数,每周评选出班级最佳小组1个、优秀小组2个,并评选单项最佳小组、优秀小组;小组各项目负责人,根据分工督查本组成员,按轮值小组检查的办法操作,每周评选出小组最佳组员1人,优秀组员1-2人。全班每学月或学段,根据每周的检查情况,进行汇总、表彰。各项目的具体评分细则参见后面《评价》部分。

班级常规管理检查小组评价表

说明:参班,指小组参与班级活动情况。

(2)轮流主持班会。

主题班会由各小组轮流主持,一周一换,实行申报制或轮值制。主题班会由组长根据主题,确定班会内容,确定主持人,制订方案,提前一周报班长批准、班主任备案。组长组织、安排组员利用周末时间搜集相关资料,组织预演、排练等相关准备工作。

5.班级小组建设规范。

根据前面的论述,为促进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结合学校或班级实际,提炼整理出《班级合作学习小组建设规范》,以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1.小组内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指导与管理。指导、帮助各组长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管理:组织对全组成员课前

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将学生课前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全体组员,收集整理全组成员课前学习的完成情况并反馈给教师;带领小组纪律组长负责组织并维持本组的纪律,对于表现好或违纪的同学,视情况进行相应的表扬激励或批评处罚,并将情况记录适时报告班主任;带领学习小组长、小组的学科负责人共同承担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指导、督促、检查;做好全班展示交流的组织、准备工作。

学习流程。课前自学(复习回顾、尝试学习)——明确目标——课内自学——合作学习——及时练习——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堂练习——小结整理——查找问题。

组内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小组讨论时,每组由一位学生做中心发言人,然后小组内轮流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中间不能打断别人,并准备补充或质疑。最后再自由发言,小组长总结归纳,发言记录员做好记录。小组讨论可分三种方式:自由发言式——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全组要有争论的气氛;轮流发言式——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连锁评价式——先由一人发言,再由他本人请组内一个同学补充,若未完成,依次接续;点名发言式——由组长或学科负责人,指定某组员发言或回答问题,一般是在对学困生进行帮扶或考查时使用。

互查互督练习。根据组员的特长,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组长协调分配并指导各学科的学习指导者,负责检查全组成员课前学习、及时练习、当堂训练等的完成情况并反馈给老师,负责合作探究实验的分工与指导;负责对本组成员的练习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或批阅,对检测的试卷进行分析,对并对质量进行分析,对错题进行订正。

结对互助学习。开展优优结对、优差结对合作学习,即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之间一起切磋学习经验、方法,以文或以题会友,互相命题相互检测,共同提高;组内优差两极的同学根据学科实际、性格特点、居住地点等确定结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定期为本组后进同学辅导,以出题(卷)形式帮助后进同学巩固课堂学习知识,并督促、检测后进同学的学习效果,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提高,从而提高本组在班级中学习评比中的竞争力。

搭建交流平台。一是办好小组周报,由小组轮值同学每把自己阅读到的最佳文章、收集到的班级或小组学习情况的反馈、典型的人与事等记录、摘录在统一规格的稿纸上,轮流负责、每周整理编辑,经组长审核后放到班级书报架或小组展示栏内;二是各组在教室侧面和后面墙上辟出一方领地,通过书面形式,各组同学每天或每周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存在的问题与疑惑、拓展学习所得等,对班内外、校内外或当前社会热点,发表自己评论看法;

三是定期或不定期以班会课或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专题交流。

2.小组间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与小组内各学生的合作学习类似。以整个小组为单位,整个学习小组相当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体成员,班级相当于小组。需要注意的是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是小组以整体为单位参与,由组长负责组织。

四、合作学习的评价与激励

合作学习需要通过评价向师生反馈信息,调校、激励合作学习的推进。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的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多元主体评价的结合。在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班级评价组评价、科任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得出评价结果。

多种方式评价结合。检测性达标评价、量表评价、投票评价、书面评语评价、口头评价、星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有机结合。

多种形式呈现结果。评价的结果以定性的评语评价与定量的分值评价等形式呈现。

恰当选择评价时机。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时机,如及时评价、课时评价、阶段(周、学月、半期、学期、学年)评价、单元评价等。

在合作学习中,被评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小组,二是学生个体。对这两个主体的评价,有共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对学习小组的评价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以小组的集体成绩和表现为评价对象,目的是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以此带动和促进小组内各成员间的积极努力和相互合作,使每个同学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1.评价内容与标准

对学习小组整体的评价,包括学业成绩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以全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是一种比较简便的量化性评价。过程评价可以参照以下量表进行评价。

说明:1.上表中各单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四个等级:A—优、B—良、C—合格、D—不合格。如要量化计算,各等级赋值计算参考分值为:A—100,B—80,C—60,D—40。

2.上表中的四项“师评”,指对小组的评价每学月由班主任安排四位任课教师进行,每学月轮换;“班评”指班主任评价。

2.评价的方式。

学业成绩达标性评价一般采用检测评价的方。过程评价一般采取小组自评、组间互评、轮值小组评议、班级考评组评议、科任教师评议、班主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注意观察并做好记载,每周末综合评价、小结一次,每月汇总并据此进行奖惩。

3.激励措施。

(1)评选学习优胜组。

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成立合作小组的主要目的。根据各合作小组的平均成绩和任课教师的评价,评选出“学习优胜小组”,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奖励,并交流他们的学习方法、

经验,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

(2)评选学习进步组。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各组的差异会增大。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小组,要鼓励他们加强合作,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对进步最大的小组,给予“进步显著”的荣誉;如果达到了本组的最好成绩,可获得“超越自我”的荣誉。以此引领和激励学生形成相互赶超、在竞争中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3)争创特色小组。

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得好,各项任务也完成得很好,但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这时,不能漠视他们的努力,更要重视他们的感受,为此,可以组织创建“特色小组”活动:在班级管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可以获得“最佳管理奖”、“优秀管理奖”;为班级提出了好建议,被采纳并有实效的可以获得“金点子奖”;展示交流积极,效果好的小组可以获得“展示交流奖”;小组活动有创意的小组可以获得“改革创新奖”。各小组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申请,如“体育最佳小组”、“热心公益小组”、“团结合作小且”等,经全班同学考核通过,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荣誉。

(4)自我剖析反思。

每月末、学期末,各小组要认真总结,写出书面材料在全班交流,从思想、学习、合作以及常规表现、行为习惯等方面及时地进行剖析用反思,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成长,也要分析出现的不足,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成员个体和小组建设。

(5)建立并实施首位、末位汇报制度。

学月或学段结束时,小组得分排名在最前和最后的两个小组,小组长要先在组内召开会议,查找、分析得失及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再与班主任一起共同分析,并制定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形成书面材料,并在班会上交流、汇报。

(二)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1.评价的内容。

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业成绩的动态变化情况、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获得情况,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展情况等方面结合进行评价。

(1)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也有的叫做达标性、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以传统的试卷检测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评价方式,一般以分数为主要呈现方式,比较分析学生学业成绩的动态变化情况,得出评价结

果。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实质性的分析,通过试卷分析准确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此指导师生教学行为的调校。

(2)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主要评价学生课前、课中自主学习的活动参与、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

第二,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着重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的参与程度、参与质量和合作意识、合作水平。

第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着重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习得、掌握程度。

第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着重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评价的标准。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采用动态考核的办法。一般以入口或上学期末成绩为标准,用学生的平均分除以年级平均分,得出一个基数。以后,各次校级以上统一测试,再用当次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除以年级平均成绩,得出一个系数,并与基数相比较,根据进退情况进行评分。

(2)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根据”3+1”模式的课堂特点,构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以“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的形式呈现,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时间:

说明:

1.上表中各单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四个等级:A—优、B—良、C—合格、D—不合格。如要量化计算,各等级赋值计算参考分值为:A—10,B—8,C—6,D—4。

2.上表中的三项“师评”,指每位学生每学月由班主任安排三位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每学月轮换;“班评”指班主任评价。

3.评价一般每月一次。

4.评价的操作。

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牵头组织,既有整合各评价主体结果的综合性评价,也包括各评价主体的单项评价。

(1)试卷检测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以单元、阶段检测的方式完成,既要评价学生的各学科总分,也要进行单科评价。

(2)过程量表评价。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由相应的评价主体实施评价,使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导相关人员总结、反思的过程。

学生自评。一般以学月为单位,组织学生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也帮助教师多一个渠道认识和了解学生。同时,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学生互评。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根据量化指标体系,以评价表为载体,进行互评,将互评结果交组长统计和分析。

小组评价。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由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和效果、学习进步情况等。

科任教师评价。科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所提问题的新颖性、价值性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进的合作、交流程度,思维敏捷性等方面来评价。

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察,对学生进行评价。科任教师评价,由班主任负责分配,每位学生每学月三位教师对其评价,各学月轮流调换。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除学业成绩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发言、学生的展示、学生在黑板上出的题目、学生练习完成情况等方面以采取积分来量化评比。

班主任评价。在前面三个评价的基础上,班主任综合相关内容,给出学生最后的评价等级,并简要写出评语。

连带性评价。小组全体成员、学困生与结对优生连带进行评价,具体评价的办法是根据小组和结对帮持二人的总体成绩进退的情况,对小组和关联的人员,进行相应的评价与激励。

(3)评价结果的分析。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两种评价方式独立使用,也可以将二者整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出来后,要指导学生认真填写《评价结果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有三:第一,学生取得进步时,分析进步的体现、进步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制订相

应的措施;第二,学生犯错、失误或退步时,写明问题,找准原因,制订改正措施与目标;第三,存在的问题与疑惑,找准问题与疑惑,初步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对策,组内能解决组内解决,不能解决需要家长或班主任帮助的及时去请教,将问题、解决办法、解决结果以及带来的启示记载下来。

5.评价的激励。

(1)公示评价结果。

以恰当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特别是表现优秀、进步显著者,作为全班同学以至全校的榜样予以大力宣传,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

(2)适时、恰当奖励。

在适当的时候,根据评价结果,对先进者予以适当奖励。为保证奖励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和喜好,制定相应的奖励形式,包括物质性的(如铅笔、笔记本等等学习用品)、精神性的(如红旗、奖状、值日的机会)、娱乐性的(如小组娱乐活动)等等。

(3)小组的成绩影响组员成绩。

对小组的成绩,每四周进行一次大总结(即月评),根据这个成绩进行当月的综合评价。按照小组得分的名次,分配每个小组应得ABC的个数,小组长根据自己组内的记分情况,分配组内每个成员应得的等级。

一个学期的综合评价等级根据这一学期每个人所得的ABC的个数来确定。

五、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在存在大量的问题,甚至因为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不当而影响了学习效果,主要表现

在以下一些方面:

1.合作学习组织管理不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组两三人同时抢着发言,各不相让;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成员间互相推诿,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导致合作学习效率降低,影响学习质量。

2.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当。

什么内容应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何时组织合作学习,应当根据实际的需要确定。而有的课堂中,教师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适时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么应该合作学习时,教师一讲了之或让学生独立自学;要么学生还没有完成自学,没有为合作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就仓促地让学生合作学习;要么学生独立自学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兴师动众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由于合作学习组织开展的时机不当,影响单次合作学习甚至整个课堂的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不当。

合作学习时间不够。有的课堂,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紧接着,学生才刚开始合作交流,甚至有的小组还未进入合作学习的主题,就叫停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可能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合作学习浪费时间。有的课堂,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很快就解决了,可教师却因为没有注意关注全局,受某小组或学生个体问题的纠缠,误以为整个合作学习没有完成,于是,无益地延长合作学习的时间。

4.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不够。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关注点,往往主要放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得部分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会出现成绩加速下滑的情况。

5.合作学习有形无质。

有的课堂上,合作学习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有形无质,真正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发生,学生间的没有真正交互影响和触动。

6.滥用合作学习。

在当前的课堂中,存在不加区别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情况。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性质

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像知识密集的内容、与学生经验相差较远的内容等,更需要教师的精讲。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味采用合作学习,将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质量。

(二)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得解决并尽可能防范上述问题:第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表达和展示,对学生的错误答案给予明确评判的同时,从学生积极性、表达形式、思维途径、错误答案中的某些合理之处中,找出“闪光点”予以肯定和鼓励;第二,通过教育引导、专项训练、个别指导、积极鼓励等手段,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勇于表达的意识和善于表达的能力;第三,注意恰当设计和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自学的关系,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与时间;第四,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特别是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要对其加强心理辅导和展示技能的指导;第五,改进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激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