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陆国庆 毕秋香历经了十三年跨越式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1. 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始于九十年代初,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迅速发展了十多年。截止2002年12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从1991年的14家增加到1224家,增长了87倍;市价总值从1992年的1048亿元增加到38329亿元,增长了近37倍;投资者开户数从1992年的217万户增加到6884万户,增长了近32倍;市价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增加到2000年的53.77%,2001年证券市场股价大幅度下跌,该比例下降为45%,到2002年末,该比例为37.43%,总市值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证券交易所。 从1991年至今,我国证券市场累计筹资8841.68亿元,其中A股发行筹资4650.25亿元人民币,B股发行筹资46.32亿美元, H股发行筹资204.33亿美元,A股配股筹资2109.2亿元,B股配股筹资3.27亿美元,其他筹资(可转换债券)104.5亿元。 表1:股票市场基本概况年份 GDP(亿元) 总市值占GDP比 流通市值占GDP比 上市公司数(个) 总股本(亿股) 1998 78345 24.90% 7.33% 851 2526.77 1999 82067 32.26% 10.01% 949 3088.95 2000 89442 53.77% 17.99% 1088 3791.7 2001 95933 45.37% 15.08% 1160 5218.01 2002 102398 37.43% 12.19% 1224 5875.46 图1:股票市场市值占GDP比 表2: 2002年股票市场的交易、发行情况(1-12 月) 2002年1-12月 2001年1-12月 同比增幅股市共筹资金额(亿元) 961.76 1199.21 -19.80% 股票成交额(亿元) 27990.46 38305.18 -26.93% 新增投资者开户数(万户) 233.67 849.28 -72.49% 印花税(亿元) 111.95 291.44 -61.59% 发行A股家数(IPO) 97 88 10.23% 发行H股家数 16 9 77.78% A股配股家数 22 126 -82.54% 资料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5989945.html, 在我国1200多家的上市公司中,按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等;按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其中以上海、深圳最多。 表3: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 总数 机械、设备、仪表 石油、化学、橡胶、塑料 金属、非金属 批发和零售贸易 综合类 医

药、生物家数 691 195 131 116 99 81 69 占比% 56.22 15.87 10.66 9.44 8.06 6.59 5.61 表4:上市公司地区分布情况 总数 上海 深圳 北京 江苏 山东 广东 四川(不含重庆) 浙江 湖北家数 665 140 79 70 69 68 61 61 59 58 占比% 54.11 11.39 6.43 5.70 5.61 5.53 4.96 4.96 4.80 4.72 资料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5989945.html, 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依靠资金推动的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大盘的运行方向,目前资金面供应略大于需求。2002年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8.6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每年进入股票市场的新增资金预计可达1000-1200亿,庞大的居民储蓄是股市资金供应的基础,到2003年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10万亿元。 2.基金市场 证券投资基金从1998年的2家开始试点,到2002年末中国基金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种创新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设立或筹建的基金管理公司共有33家,其中有5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目前共发行基金71只,其中有54只封闭式基金、17只开放式基金,基金总份额为1362亿基金单位,基金净值为1340亿,基金净值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0%,其中2002年就发行和扩募了20只基金(14只开放式基金、6只封闭式基金),基金数量较去年增长39%,基金总份额较去年增长69%。 开放式基金发展迅速,从2001年的3只迅速发展到17只,基金份额由117亿发展到545亿,在短短一年里已接近封闭式基金的份额,且在基金品种创新方面,已出现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基金;开放式基金的收费方式、费率水平开始走向市场化,不少基金公司实施“后端收费”, 费率随投资期限而递减,开放式基金将逐渐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流。 图2:基金规模发展状况数据来源:巨灵信息系统 证券投资基金是市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我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发行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外合资基金可能获准发行,市场上将出现伞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新品种。 3.债券市场 (1)国债市场: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国债市场最初从实物券的场外市场起步,在实物券托管结算系统的风险暴露后转向记账式债券。债券市场的第一次繁荣随后在交易所市场出现,但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整个国债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到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应时而生,规范的中国场外债券市场才开始成型,国债市场的规模也进入高速扩张时期。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主要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凭证式国债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三大市场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和国际接轨的场外交易方式的优势,又有中国国债市场的最大机构投

资人商业银行的参与,其规模远超其他两个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市场。但是,银行间市场还没有拓展到企业和居民,其主导功能远未充分发挥,未来发展潜力还很大。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名义上可以允许社会投资者普遍参加,交易活跃,但其进一步发展受到交易方式的制约。凭证式国债市场是当前居民个人购买债券的主要渠道,但凭证式国债不能流通转让,因此只有一级市场,没有二级市场。表5 中国国债市场结构 市场性质 市场主体 交易方式 债券托管机构银行间国债市场 场外市场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现券、回购交易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交易所国债市场 场内市场 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企业、个人等 现券、回购交易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凭证式国债市场 不可流通转让 居民户 商业银行资料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三大市场分割的格局使得投资主体被割裂,交易记账式债券的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以金融机构为主,个人主要持有凭证式国债,而难以参与到记账式债券交易中来,一个能够让社会所有投资者方便参加的统一的债券市场还没有形成。因此债券交易反映的中长期利率水平也没有足够的代表性,国债的基准利率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自1997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后,国债发行对GDP增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对GDP年增长贡献幅度考察,自1998年到2001年,国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分别约为1.5%、2%、1.7%、1.8%左右。2002年国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达到1.9%上下的水平。 图3 2000-2002年银行间、交易所及柜台国债发行规模状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年鉴》;中国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公布数据;《中国证券报》等。 (2)企业债: 2002年我国企业债的发行规模从上年度的144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全年共发行12只企业债券,信用级别均为AAA级,期限从3年到20年不等,票面利率全部采用固定利率的形式。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企业债发行出现向市场化走近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行利率确定市场化,02中移动、02三峡债采用向投资者配售确定利率的尝试;发债主体多元化,02年发行的企业债中一改以往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的情况,以中国金茂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家股份制企业榜上有名;担保主体多元化,商业银行成为担保人;适应市场需求推出了超长期债券。02三峡债成为国内首只20年期企业债。 由于股市的长期低迷,去年以来企业债受到投资者青睐。2002年发行的三峡债、移动债等供不应求,2003年伊始,企业债继续去年的火爆势头,上海久事债尚未公开发行

价格便已出现“买不上,需要关系”的情况,年初正在发行的沪杭甬债据传也是很难买到,企业债回购交易业务的开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债和金融衍生产品,可转债具有鲜明的特点。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自从2001年4月28日《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及其三个配套文件出台以后,国内可转债市场的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国内市场发行可转债达41.5亿元,而此前十年境内可转债发行总额仅为52亿元。《实施办法》出台后上市公司纷纷公布可转债发行计划,其规模达400亿元,尽管这些公司的发行计划还存在变数,但今后几年国内可转债市场发展前景可见一斑。 4.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状况 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证券公司总数达124家,证券交易营业部2828家,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分别为72、422家。只有5家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超过30亿元,有17家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在15-30亿之间,其余都在15亿以下,平均每家注册资本金为8.42亿元,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总额为1035亿元。 我国券商资产规模偏小、负债率高、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化程度低。而国外著名的大券商,如美林集团、摩根斯坦利、所罗门公司、高盛公司等,资产总额均为千亿美元以上,其中最大的美林集团为2130亿美元。美国有众多证券公司,大型券商占据支配地位。在日本,大券商在资产规模、资产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野村证券、大和证券、日兴证券等占居了日本证券业的半璧江山。 在经营业务方面,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狭窄,能运用的金融工具较少,创新意识薄弱。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组成的,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在吸引外资、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与西方发展已有百多年历史的证券市场相比,还很不完善和很不规范。具体表现在:(1)市场功能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2)证券市场规模较小,品种单一;(3)市场结构不合理,A股与B股、H股分割市场相互分割;(4)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股权分割,运作不规范,企业缺乏持续发展能力;(5)投资理念不成熟。 二、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投资理念的转型、监管手段的改变、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外资券商和境外投资基金的进入都将促使我国证券市场转型的速度和程

度。去年以来的市场走势使投资者困惑不已,新的政策、新的投资机会、新的机构投资者、新的价值评估体系……传统的投资思路、分析方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黯然失色。人们不约而同地发现: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总结起来,这些变革表现为五个大的趋势。第一、市场创新系统化趋势。我国证券市场十三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攻坚过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不但创新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而且创新的层次将会由零散创新向系统创新进化,创新的协同效应会越来越显现。从发展趋势看,我国证券市场创新将由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共同推进并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创新态势。 1、理论创新酝酿重大突破。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理论创新”。证券市场目前仍然有理论禁区以及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偏差,从最初的姓社姓资争论,到国有资产流失,到照搬外国经验等等问题,都是由于不敢创新所造成。十六大明确指出理论创新是基础,这是前所未有的,要由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其实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好解决,但是真正难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所以理论创新非常重要,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才有保障。我国证券市场是在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和“大胆试”精神的指导下创建起来的,是在“十五大”提出的“股份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方式”等理论创新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可以遇见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必将在“十六大”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指导下成熟起来。这次十六大在资本市场理论上有三个很大的突破:一是要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同时也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些创新对证券市场来说,有利于普通居民积淀的储蓄转为投资,有利于激活庞大的非公有资本再投资,有利于促进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海外资本。二是确定按劳动、技术、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过去是不承认资本有贡献的,而现在说资本有贡献,这就是理论上的突破。三是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突破了发展资本市场的理论障碍。虚拟经济的发展还引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革命。通过对经济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为基本目的。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

当代世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不说体现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远见卓识。尤其要注意的是十六大报告对资本创造价值的理论创新。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之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上有了与劳动同样的地位,在初次分配中也与劳动有了平等的参与权。在人们普遍具有金融投资能力时,人们既可以以人力要素通过就业参与收入分配,也可以以资本要素通过资本市场参与收入分配。诚实劳动可以致富,合法经营可以致富,通过证券市场直接投资也可以致富。这一理论创新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全新的理论对证券市场的系统创新具有实质性推动作用。 2、制度创新将全面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创新主要围绕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本市场功能深化与延伸,主要是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管理层已经多次明确表示要疏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障碍,支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从目前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看,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是基本趋势,因此放宽对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业务经营的法律限制,逐步实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也是我国金融业不可回避的话题。二是证券法律法规的创新,如《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改完善、《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出台、证券民事赔偿法规的建立等已提上历史日程;三是监管制度的创新;四是国有资产证券化与国有股流通制度的创新;五是企业融资、购并重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3、产品创新将系列化。至今,我国证券市场的产品仍然很单一,缺乏风险规避的有效工具。但随着市场由创建期向成熟初期转变,市场产品将逐步多样化,如股指期货、股票及股指期权等衍生证券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会得到发展,这些产品的开发既是金融深化的产物,也是金融深化的推动力。此外为了优化市场组织结构在发展A股市场的同时,将会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整体经济转型的需要,有可能推出高新技术企业板或创业板。同时,交易所之外的场外股权交易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稳定发展的趋势。回顾过去的13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和成长,中国

证券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展望未来,在新世纪的前20年,国民经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证券市场将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今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提出了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则。工作报告指出,我国证券期货市场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稳定发展的目标是长期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我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又是改革全面攻坚、推进制度创新的时期;既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又是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所有的发展,不论是经济总量的翻番,还是结构调整;不论是所有制变革,还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都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机遇,带来巨大商机。一方面,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会带动企业的大量融资需求,经济结构调整伴生的企业兼并、重组会带来大量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会大大提高人均收入,尽管我国有高储蓄率的传统,但仍然有大量资金存在对多元化投资的需求。因此,从供求关系来看,证券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就能够迈上新台阶,闯开新天地,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市场化与规范化趋势。我国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政策市的特征很明显。从企业上市融资到二级市场的监管以及股指的涨跌等明显的受到政策的调控。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证券市场也将逐步市场化。展望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其基本态势必将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为主线,加快证券市场深化的进程, 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一是加快证券市场深化的进程,依靠市场来发展中国证券市场要通过加快证券市场深化的进程来实现。二是根据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管理市场。主要是减少不合理的准入限制,丰富融资工具, 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形成选择机制、淘汰机制 、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由市场决定发行资格和发行价格,按市场规则淘汰经营失败或不规范的上市公司,保证证券市场价格的合理性,通过价值决定和信号显示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 。目前,证券市场监管的市场化进程已大大提速,如取消了大批行政审批项目、融资与再融资由额度制向核准制转变等。中国证监会在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在监管方式

上也正逐步由“正向清单”向“负向清单”转变,即由现在的非允许的均是不得做的或是必须报批的,逐步转向只说不准做什么,而不说允许做什么。凡法规没有禁止的都是市场可以创新的领域。可以说,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规范化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目标之一。在发展中规范,用发展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任证监会领导提出的监管思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规范化仍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趋势。第四、市场组织结构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证券市场需要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这一结构中包括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服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多类主体,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设计和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彼此之间既要有专业分工,又要相互制衡、相互合作。第一类主体是市场供求主体,是投资人和发行人,投资人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发行人包括股票发行人、债券发行人以及其它金融产品的发行人。投资人和发行人是资本市场的主角,是最主要的参与者。第二类主体是服务机构,包括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咨询机构、投资顾问、新闻媒体、网络服务与信息技术提供商、登记结算公司等等。当然,有些角色是有交叉的。第三类主体是指市场组织机构和自律性机构,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第四类主体是监管者,证监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同时证监会并不是资本市场的唯一监管者,不少监管职能分布在其它部门。在成熟市场中各类主体之间既有专业化分工,同时又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中国证券市场的组织结构正在经历从无到有的初始阶段,市场中肯定没有那么多角色,也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化分工的人才和机构。在这一时期,市场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市场中大部分无人承担的职能都由政府(特别是监管机构)和证券公司包揽,很多本不应该由它们履行的职能,只要市场中没有人承担,就由这两者代劳。中介机构服务不到家的,政府就先出面包办。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状况直接决定着其在经济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和市场效率。这种角色定位的扭曲和混淆现象在早期都是不可避免的,其缺点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市场功能未充分发挥和缺少制约机制,市场中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现象、不规范行为,包括出现一些案件。随着市场的成长,这种定位扭曲的现象会变得阻碍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提升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因此,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市场结构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将非常明显。第五、证券市场的国际

化趋势。加入WTO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行进速度也是很快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全面国际化已经来临。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国际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证券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目前,中外合资券商、合资基金已经进入前期运作阶段,QFII也在实施之中,外资购并国内上市公司股权已经没有制度障碍,外企在国内市场上市也即将成为实现。二是投资理念会从盲目投机转向价值投资,股票定价逐渐以长期价值为基准,投机价值有所减弱,股票换手率下降,蓝筹股成为市场的主流;三是市场运行受市场本身规律的制约加强,“政策市”的特征将有所弱化,“机构市”特征将有所加强,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市场的波动性日渐减弱,股市波动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四是国内股市与国际股市的联动性将逐步加强;五是证券市场监管手段、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证券市场制度包括上市公司融资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也将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