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的传统农业 难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自 主 案

【知识梳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起源:距今________年左右。

(2)发达:距今________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3)表现

①培植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______和________的国家。②耕作方法:_____________。 2.商周时期 (1)概况

①工具 _________农具以及木制的________和石锄,石犁等 ②技术 开沟排水、__________,沤制肥料与___________ ③作物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2)影响

①人们的生活从频繁_________开始走向________。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___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__________,后来又出现__________。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__________。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___,安装了_______,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_____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出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___________ (2)西汉:赵过推行____________。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__________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 _________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以_________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_________制,有些地方形成_________制。 5.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________、汉朝的________、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__________;唐朝创制_________;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_________;明清出现__________。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的变化。 (2)_________ 的出现和_________ 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封建土地___________的确立。 2.特点

(1)组织形式:以___________ 为单位的男耕女织。

(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___________。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作用

(1)积极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__________、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_______。 ②努力提高___________,为农业_________作出了贡献。 (2)局限: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十分脆弱。 【知识结构】

【阅读延伸】

1.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含义:又叫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逐渐推广、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基本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弱点: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重要原因。

(5)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①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2.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以种植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2)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3)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的主流,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4)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5)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领先世界。

3.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a .区别 (1)表现特征不同①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等特点。 (2)两者存在的时间不同①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小农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小农经济,其中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最为突出。②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在封建社会里,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但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

b.联系(1)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2)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探究案

探究一材料一: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若种荞麦、稗、黍之类,则只撒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夏瑚《怒俅边隘详情》材料二: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zhu6)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易〃系辞下》

材料三: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

材料四:《吕氏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1.材料一反映了哪种耕作方式?这一耕作方式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2.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海峡两岸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神农氏。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铁制农具的应用引起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4.材料四体现了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二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理由。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的含义。

【反馈练习】

1.在我国,后世的农作物基本都出现是在 ( )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

2.据《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下面两幅图画表达着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 A.种植业与家畜饲养业同等地位 B.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畜牧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D.农业、牧业、商业呈多元发展

4.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5.《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6.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7.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弱点是( )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学案导学) 长沙市十一中谢征 学情分析 1.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本结合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老师把学案收上来检查,提取典型案例,拍照后并入教师制作的课件。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史概况,但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线索不太明晰,教师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知障碍点: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不多,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时难于对本课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看书(P4——P7),划记要点(10分钟) (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

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说课设计完整版

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 学说课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即是梳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内容】 (人教2003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所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以及后续内容,如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做出铺垫。本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学情分析】 5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政治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历史时空和历史常识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以及运用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史料,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运用能力,努力做到以生为主,把思考探索交给学生,辅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探讨它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第一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1)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注: 凡是本文中标有此★符号,就是为了“刻意强调”。后面课文解读就不特别说明。 标题信息: 1、时间—古代(原始社会——1840年) 2、内容:古代农业 3、对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评价,是指同一时期相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而言。 温馨提示:农业发展史的探究,主要从以下九点展开:①农作物种类②农具革新③耕作技术④耕作制度⑤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⑥经营方式⑦社会环境⑧农业政策⑨土地制度。本课主要探究①——⑥点。⑦⑧⑨三点在第四课讲解。 教材原文: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一耒耜(lěi sì释义: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教材里的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解读: 1、由于中国在商朝时期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探索这之前的农业发展史主要参照民间传说,虽然可信度低,但是反应了中国先人重视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 2、今天,科技发达,通过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的神农氏之前,即一万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也由此说明历史书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定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考古发掘、资料解密等而重新定位。) 手持双齿耒的神农氏 (图片解析:神农氏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他手中农具双齿耒才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农具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农具用于“松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言。主要指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问题解读: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目标: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的出现 (1)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地位: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引言部分最后一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状况: ①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③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状况: ①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②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 ③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④生活方式:开始走向定居。 (2)地位:中国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形成时期:春秋战国 3、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影响 (1)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2)消极:十分脆弱;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四、思考题: 1、课本第7页的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2、学案思维拓展第4题: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位); (2)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发达的古代农业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A.核心素养: 1.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2.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B.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C.难点教学: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教学方法:启发、探究、练习 E.课前自主学习: 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F.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 【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 钱、镩 D.铁铲、铁犁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战国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汉代 ①发明了播种用的工具——耧车。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 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 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 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引言中神农氏的传说和农作物的遗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识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

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 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 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 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 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 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 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 期农业。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为 什么说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一下。 首先整体来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了三个 方面的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 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大家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了解 以下,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它与后来 出现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早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刀耕火种。它与精耕细 作的农业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不同。 问:从早期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农业在生产工具和耕 作技术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此举() 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 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 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 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宏观概览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 1.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拨云见日想一想] 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 试答 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 试答 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 试答 提示:否。“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 试答 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试答 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等词语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简要情况。 (3)简述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课标内容全解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出现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经历了由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到“火耕”的变化。 在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下列显著特点: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生产工具只是极端简单的石器;人们受地力所限而经常迁徙,因此生活极其困苦。总之,“刀耕火种”代表着最原始、最低级的生产力水平。 [“火耕”图片说明] 课本插入了两副图片,一是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场面,二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两个民族都曾经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火耕的典型遗址,所以两族采用的耕作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耕作方式。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人们无法找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有力证据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部分落后部族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断。例如,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情况,就是根据一个海岛上原始部族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来判断的,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成为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权威。[概念理解]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也称为“火耕”。是在砍伐树木和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以起松土和增加肥力的作用,然后用极端简陋的木器、石器耕种的耕作方法。这是原始农业曾经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例1]下面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4)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二目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第三目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篇一:示范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设计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 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 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 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 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 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 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 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 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 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 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

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即是梳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在适当的时候扮演这个农夫的角色。在讲第一子目时,我会示范表演如何扮演农夫的角色,巧妙的用第三人称引入神农氏的传说,进而引出原始农业的起源,用讲述法描述我作为原始农业时期一个农夫的刀耕火种的生活,然后以后的商周时期、春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高品质版

《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授课课题】发达的古代农业 【授课老师】余海棠 【授课班级】高二(3)班 【授课类型】新授课;理论课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问题探究、分析比较、直观演示、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片断,提问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出示神农氏图片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引言,讲述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 教师提问: (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的什么情况?

(2)能不能以此就得出结论? (3)用什么方法可以加以证实? (4)想一想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过去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教师: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材料 提问:在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地区是农业起源地呢?联系一下我们今天的食物结构,想想中国与这些地区发展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的?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教学难点: 分析区域的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有三大产业的划分办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交通旅游业等等。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一、分析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因地制宜)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怎样呢? 二、区域地理条件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从图4.1中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 板书: 1边界; 2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 3位置; 4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不足 学生活动:读图4.2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结: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 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