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师的学生观

中学教师的学生观

中学教师的学生观
中学教师的学生观

中学教师的学生观

李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一、学生观概述

(一)何谓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位置和作用上的看法。在教育史上主要有两派绝然不同的主张:一派是教师中心论;另一派是学生中心论。他们以不同的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角色进行定位,坚持自己本派别的观点与看法。

一个派别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派,主要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从主体性视角来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主体,学生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是被支配的地位。

另一个派别即学生中心论派,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 看守者” ( watcher )和“ 助手” ( helper )的角色,不应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站在学生背后。从主体性视角来看,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与引导者。

(二)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那么,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因为,学生观是关乎到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观念;正确的学生观念将积极引导教育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反之,错误的学生观念将会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学生将成为“鱼肉”,任由教师宰割,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树立主体性、发展性、全面性、个性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生命个体。而要树立主体性、发展性、全面性、个性的学生观,就要对学生这个生命个体有较好的解读与把握。

学生的存在是相对于教师的存在而言的,而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相对而言,学生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也反映了学生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即向师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个性与共性的二重统一。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指出的那样:“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教育这把双刃剑在失去控制偏离方向时就会扼杀人性。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生命体,本身就具有独立性,其独立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学生是人。学生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学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支配的附属品,他和成人一样具有独

立的人格尊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其生命具有完整性。他是具有主体性、独立人格、创造力以及独特个性的人。其次,学生是富有潜力的发展中的人。一方面,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尚待开发,其身心发育还不够完善,需要教育者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发掘;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已具有一定能力并享有一定权利的主体,他们享有一定的权利并具备行使这种权利的能力,成人不仅不能剥夺或者代替他们行使其权利,相反要给予应有的尊重和适当的保护。最后,学生是独特的人。一方面,学生时代是人生命历程中最富生命活力,生命色彩最为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段,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 成人期” 的准备,相反,必须肯定其作为人完整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承认学生有着生动、独特的、成长价值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和内在世界,理解并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生活、内在感受以及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充盈着纯真情趣、智慧、和谐和生命活力的学生世界的价值。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并深入到学生独特的内在世界,关注学生内心的奥秘,真正地把学生当“ 学生”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丰富、独特的发展“ 资源” 。将教育由以往单纯的“ 塑造” 、“ 改变” 和“ 授予” 转变为对学生潜能、灵性的“ 激活” 与“ 唤醒” ,从而实现学生全面人格、自由个性、生命活力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真正“ 解放” 。近年来,学生观成为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学生本质认识的改观具体表现在:从“机器”走向生命、从“抽象人”走向“具体人”、从“预成”的人走向“生成”的人、从片面的人走向整体的人、从“独裁”走向民主。但在学生观研究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和改进。

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涵义及其践行

(一)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从历史演变的视角来看,其思想的演变过程是历经多数哲人与思想家们的不断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关于人的发展问题,虽然不同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有不同的视角,但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古希腊哲学思想家认为,在理性支配下,人们的善良、幸福能促进全体的最高福利,进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思想,认为在理性支配下,人的身心应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美、智、仁、勇。亚里士多德把社会看成是自我完善的唯一途径,希望人能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18 世纪的思想家们也不同程度上广泛探讨了这一问题:卢梭主张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人要自然发展;而赫尔德则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黑格尔则指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促使人的完善,认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教育在人的发展上具有不可抹灭的地位,而知识的获得无疑是人类真正发展与解放关键。

18 、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发展了上述思想。欧文设计了未来新型社会——“劳动公社”或“合作新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圣西门提出,“我终生的全部劳动目的,就是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正是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不断积累与继承,造就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进一步审视与反思;提出了具有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思想。

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最早是在《 1844 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做出以下理解:( 1 )发展主体既包括个人,也包括人类,它是个人与人类的统一,是每个人也是一切人。( 2 )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亦即自由发展。( 3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人的全部力量和全部才能,但重点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含义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必定是多维度的,对其理解也有不同;如“ 人的全面发展” 是“ 全面发展教育” 的目的,“ 全面发展教育” 又是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阐明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分开的联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厘清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更多是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是指人的“ 完整发展” ,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 人的全面发展” ,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而且,“ 人的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因此,结合以上观点,将人的全面发展界定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人类进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国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解读与反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 和谐教育” ,还是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还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卢梭坚持的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还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都反映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最终目标。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 人的全面发展” 原理中国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一,“ 人的全面发展” 原理的本土化。其二,“ 人的全面发展” 原理的世俗化。其三,“ 人的全

面发展” 原理的制度化。适应了我国发展的国情和现实诉求,特别是教育发展对人的关注越来越紧密,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的教育思想和重要目标。

(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践行

关于践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我国于 2001 年开始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10 年有余,切实践行了培养人才全面发展观,无论是教育宏观目标或方针,还是微观至课程内容结构,都贯彻实施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

( 1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2 )课程内容结构的全面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 ( 或音乐、美术 ) 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 ( 或音乐、美术 ) 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 ( 或物理、化学、生物 ) 、历史与社会 ( 或历史、地理 ) 、体育与健康、艺术 ( 或音乐、美术 ) 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课程内容结构多样化、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课程设置,以满足不同孩子对课程的需求,并激发学生的多样化兴趣,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 3 )评价的全面性。

评价体系也呈现全面性特点,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而且还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评价,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为: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三、“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涵义及其践行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

对于“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解读,从词本身来理解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 人” 这个概念的界定。“ 人” 在哲学上,常常和两样东西相对,一是神,一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同理,如果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而言的,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利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提倡人文主义思想。而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孔子的思想里存在着人贵物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二是“ 本” 这个概念的界定。“ 本” 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 本原” ,一种是事物的“ 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 本原” 的本,是“ 根本” 的本,它与“ 末” 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以及“ 学校教育,学生为本” 等,都是从“ 根本” 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 本” 这个概念的。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利益、劳动、价值、权利、人格、个性、创造、自由和能力。

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践行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教育不再是外在地植入某一种价值观或培养一种生存技能的手段。教育的目标是伴随人的成长而不断增强人的成就感、自我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使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思想的培养迈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道德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追求美好。与传统功利主义、技术主义、道德教化的教育观不同,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民主和个性化的品质追求,最广泛地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传统观念。“以知识为本”是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没有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是忽视教育对象、目中无人的教育。学校是为学生而办,学校的功能是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学校的职责,教育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服务的目标。因此,学校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发展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校园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四、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涵义及其践行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是人本思想,其基本前提是有教无类,其价值追求是教育公平,其最终目标是人尽其才。

(一)因材施教的涵义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 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 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

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 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马上回答:“ 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 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 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践行

1. 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2.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3.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研究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

4. 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由于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做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5.“ 因性而教” 、“ 因龄而教”、“因能而教”、“ 因材施教” 与“ 因教而学” 、“ 因材择学” 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性格施教,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五、个性化学习思想的涵义及其践行

(一)个性化学习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 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个性化教育思想熠熠闪烁其间,引人注目。经过千百年的充实与发展,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72 年发表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亦把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美国当代的个性化教育与日本自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以个性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第三次教育改革行动如出一辙,均体现了对生命个性的追求与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原则,在孔子提出两千余年后依然备受世人推崇,这充分说明个性化教育思想所具有的生机与活力及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指导意义。

对个性化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以终身教育为显著特征的学习化社会里,必然会历史性地升华为一种更具革新意义和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时代精神——个性化学习。这也正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

2. 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经过漫长的文化积累和数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经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进入了知识密集、节奏快变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科学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纪之交迅猛崛起,并进而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新的动力生长点。在信息技术浪潮的巨大冲击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已为人们所普遍应用。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强有力的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历程,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息化社会在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同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应如何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趋势与特点,与此相比,更重要的是其强烈地促进了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信息化为 21 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现代教育媒体的充分运用,使个性化学习在信息化社会里已不再是理论上的乌托邦,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任意起点、任意进程、任意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正在由一种理想变为一种现实,并进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3. 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向与需要

未来学家托夫勒夫妇三十年前所预言的第三次浪潮正扑面而至。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已清晰的看到,在人类万余年的农业文明中孕育出的工业文明,在三百

余年叱咤风云的辉煌与苍凉中正在悄然的移出人们的视线,退出历史舞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地平线上,知识经济的朝阳正在冉冉升起。

长者为师、家庭式的教育无疑适应于农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大规模发展,义务教育的大力施行,同样也满足了工业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农业文明时期,只有单纯的生产者,而没有纯粹的消费者;工业文明时期,消费者从生产者中分离出来,并成为截然不同的对立者。农业社会,谁拥有土地和水源,谁就拥有财富;工业社会,谁拥有厂房和设备,谁就占有利润;第三次浪潮将让世界重新瓜分财富。谁拥有知识,土地、厂房和设备将归谁支配。这是一个对个人才能、个性风格和个体原创精神无限崇尚的时代。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教育,伴随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巨变,都将面临一次自身变革与创新的阵痛。教育正在第三次浪潮中接受洗礼。

“快节奏”、“地球村”是信息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快节奏”使你永远无法预测未来的可能,而只能接受一个可能的未来;“地球村”可以使拉登的一个喷嚏让布什得肺炎,而不仅仅是头痛和流鼻涕感冒。网络已把你和我紧紧的缠绕在一起,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阶梯上一同使尽浑身解数,共跳踢踏舞。简洁地说,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社会在变,文化在变,家庭结构在变,人们的价值观在变……一切都在变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需要是一切“变”的动力所在。人类的需要在走向个性化,因此,这个时代也可称为个性化需要的时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网络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导致教育发生质的变化。惟有个性化学习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的趋势与需要。

4. 人类的永恒追求与至高理想

瑞典教育与文化事务大臣英格瓦·卡尔森指出:“学校的使命不再是纯粹简单地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了(如过去它曾经做的那样)。一所基础学校的根本目的,尤其是指导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有可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使个体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自由的、充分和统一的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对自身发展的永恒追求与至高理想。

原始人群无法对自身加以认识,于是创造了“图腾”加以崇拜,以寻求内心的安宁。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可以用“自卑”来概括,它朴素地表达出了原始人类在原始状态下对自身生存发展所寄予的美好愿望。工业文明的到来,几千年来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极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什么最有价值——科学”,培根、斯宾塞等对科学知识的顶礼膜拜,使人类在短短的三百年间便铸就了工业文明的辉煌。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可以用“自信”来概括。人类对自然放纵地表达了自身的豪情与欲望。当人类跨入新世纪回首千年人与自然抗争的古战场时,那满目的疮痍足以让人类对自身的行为有所醒悟。因此,我们的时代精神可以用“自省”来概括。人类正在学习与宇宙合和相处、与世界和平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与自己和气相处。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个性化学习时代。

对个体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追求是个性化学习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身,发现自身,控制自身,超越自身的发展进步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卢梭、狄德罗等主张通过“健全的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欧文、傅立叶等在 19 世纪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地吸取了历史先哲们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当今世界变化之快,任何一种进步理论都在新的实践面前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个性化学习便是当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

(二)个性化学习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各式各样,我们正在步入个性化学习时代。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每个人都在极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准确的坐标点,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入新世纪,个性化学习将成为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能培养出英才的学校固然是好学校,但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学校才是理想的学校。”网络社会的到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打破了学习内容、进度、起点、目标、要求等的统一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进度进行学习。个性化学习将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获得成功体验和生存效能感。

1. 个性化学习的涵义

第一,个性化学习是指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使学生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的过程;

第二,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即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

第三,个性化学习揭示出教育与学习的本质区别:教育的起点在于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考试选择教育者认为聪明的人进行教育,而学习的起点在于使任何一个人在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聪明;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的过程,抹杀人的个性、独立性、反思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学习的过程则是指学习者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尊崇人的个性、独特性、进取性、发展性、潜在性与原创精神。教育面对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在经济、资质、时间、内容、方式等各方面“适合”的人来进行,而学习不会对任何人有偏见。

2. 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多维性。

世界是个人、社会、自然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学习资源来源于世界,体现为科学、艺术、道德的统一。个性的发展体现为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为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和谐。个性化学习立足于个体个性的整体性,自然的一山一水,社会的一人一事,自己的一情一感,有机的构成了个性化学习资源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活化了学习资源,使学习资源体现出了整体性、开放性、生成性等多维性特征。

第二,个性化学习价值追求的多重性。

对知识的单一价值追求和对学习者强加式的外在评价,直接造成了学生人格的扭曲和身心的畸变。人非机器,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意志调节,是一种并行性的思维过程,而非机械的线性思维。个性化学习提升了对学习者人性的关怀,透过学习者对多种学习资源整合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以知识获得为主线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展现了自身的个性,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发挥了个体的创造性,人格得到了完满的发展。个性化学习的价值追求具有多重性。

第三,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策略、步骤以及对学习活动的动机、态度、情绪体验、坚持性等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崇尚个性化生活方式的时代更具明显性。学习风格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学习风格直接渗透于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使学习过程与结果接受个性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使得个体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得以张扬。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是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重要体现。

第四,个性化学习过程的终身性。

知识更新的加速是 21 世纪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说大学毕业是个体受教育的终结,那么,离开校园将是真正意义学习的开始。当前,人类的知识每三至五年就增加一倍,终身学习已成为保证个体生存、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面对波澜起伏的知识海洋,惟有个性化学习才能使你畅游其中,领略美景,撷取宝藏,否则,只能望洋兴叹,沦为新时代的落伍者。任意起点、任意进程、自我评价、自选内容、自设目标的个性化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生存方式。个性化学习过程的终身性体现为:生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个性追求的过程。惟有个性才有活力,惟有个性才有创造,惟有个性才有发展。

第五,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

人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力量推动而成。换言之,任何的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通过自主的、有意义的活动和建构过程,个体的原创精神、天赋潜能、情感意志、个性等得以展现,并凝固

在活动过程与结果中,同时又丰富、发展着个体的资质与素养。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从学习者角度看,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个性化学习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吻合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三)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

1.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对传统智力理论指导下的运用智力测验标签

式的为学生排队分等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并进而指出了传统智力理论的不足与缺陷。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加德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在早期的研究中,加德纳提出了言语 / 语言智力、逻辑 / 数学智力、视觉 / 空间关系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 / 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七种智力。在 1998 年和 1999 年又分别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加德纳指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上述九种智力,各种智力的不同组合和发展早晚便表现出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行为特征,尤其表现在个体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和创造社会有效产品方面的能力差异与行为特征。

多元智力观的核心思想是要认真地对待个体间的个别差异。从理论上讲,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在单一的智力方面得到有效的表现。从实践上讲,某一教育方法只能适合某一些学生。教育如果以最大化的个别方式来进行就会产生其最大功效。教育最大化个别方式的极限就是个性化学习。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学习者智力的个体差异性,这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智力理论基础。

2. 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元认知”( metacognition )这一术语被弗拉维尔( Flavell )提出之后,元认知便很快成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并对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弗拉维尔 (Flavell) 认为,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并认为元认知技能在多种认知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

元认知的提出与深入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任一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元认知方式与风格,其元认知知识结构、元认知体验方式、元认知监控能力及三者的组合方式与发展速度、达到的水平等也各不相同。个体独特的元认知方式与风格必然导致其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与风格。元认知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广泛认可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是崇尚个性、关注个性的体现,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人

性的关怀。自己在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体验与监控的基础上所选择或形成的学习方式,必然与自己的认知特点相吻合,其学习过程也必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挖掘出个体的综合潜能。当代国内外对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为个性化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认知理论基础。

3. 人本主义思潮的广泛影响

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对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它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报复效应,而且还揭露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人的异化与扭曲的社会病态现象。人本主义思潮中关于教育个性化思想的合理内核值得借鉴和吸收。作为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存在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对人生的研究。认为人是世间万物的最尊贵者,人为世间万物的根本,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应被视为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与道德评判的最终依据和标准。正视人的存在,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权利,关注学习者的快乐与痛苦,理解学习者的需要与渴望,提升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弘扬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应该成为当今以人为本教育的目标追求。人本主义思潮的广泛影响强烈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模式。教育已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受教育者必须从单纯注重理性的“知”中解放出来,成为主动探究、自主建构、善于合作、乐于表现、个性丰富的学习者,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生意义,关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并为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服务,关注学习者价值的选择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意志、信仰、理想、希望,使教育与学习融为一体,使目标与过程互为统一,使认知与情感相互整合,使内容与手段相融合,使教育者与学习者互动互进,使每一个作为学习者的个体成为既具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顽强的“生存能力”与挑战意识,又具有丰富情感、合作技能与关心他人、自然、社会的博大胸襟。人本主义思潮的广泛影响为个性化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氛围。

4. 教育公平理论的多元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践行与目前所倡导的全民教育、终生学习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密切相关。教育公平涉及多学科、多层面、多因素,仅从某一方面难以把握其全貌。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对教育公平应进行多元分析。如我国的一些研究者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视角对教育公平理论所进行的探讨,西方学者从起点、过程、结果和水平、垂直、代际等视角对教育公平理论所进行的研究等。对一个正在接受教育的个体而言,对其生存文化背景的理解、对其现实生活经验的把握、对其年龄特征的尊重、对其个性发展需要的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为其所构建的课程结构、选择的教学内容、提供的教育平台,如能使其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育公平便由理论走向了现实。

5.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丰富与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源自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原著视角下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价值的核心内容。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从历史发展阶段视角下看,不管社会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我们都不能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一味地谈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力求实现现实条件下的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追寻理想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 七一” 重要讲话中着重提出并多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使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教育视角看,个性化学习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策略。

(四)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改革策略

1. 确立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决定了教育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个体个性化的追求与需要已使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事实。拒绝教育,否定的是过时了的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及教育内容。个性化学习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并为新的教育革命的爆发嵌入了导火索。

精明的企业家正在将其企业从“生产什么就向市场供应什么”的生产模式逐渐向“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模式转变。这是现代企业对现代消费者个性化需要的尊重,也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如通用、福特、日产等公司已经开始应用“柔性模块化共线生产模式”,将“共性模块”与“选择模块”相结合,使汽车制造进入消费者“定制时代”。这是现代企业面对现代社会在经营理念上的转变。个性化学习社会的到来,教育教学理念同样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转变。如学习观的重新确认,学习者主体地位的重塑与尊重,教师权威地位的动摇,“一校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等,均体现了对个性化学习的尊重与崇尚。确立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教育实践上的大胆探索和教育理论层面上的深入研究。

2. 构建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操作平台

首先,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应积极开发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为实施个性化学习提供内容载体;其次,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使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实施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手段;第三,在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学习观念的养成,主体因素是实施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因素。

3. 制定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有效策略

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应积极践行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张扬。聆听 21 世纪快节奏的步伐,迎接信息社会

突变的时代,以个性张扬和具有原创精神为显著特征的人格将越来越受到尊重与欣赏。

从学生角度来讲,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有个性才有创造,与别人不同才可谓创新,创造的过程就就是个性的展现过程。

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讲,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尤其应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从学习进程、学习途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也应制定出可操作的适应个性化学习有效策略。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

论文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第一章引言 1.1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青年价值观研究历来是青年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在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最高、政治基础最好的一群,是社会中最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保守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出现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及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使西方价值观念在全球蔓延。受这些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等方面出现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而研究进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就成为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1.1.2研究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与转变影响深远,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教育加强针对性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与社会变革要求相适应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念武装今日中国的大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先辈们开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决定着人行为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往大的方面说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大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当今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种文化的影响与冲击,经济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敏感的群体,社会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他们普遍存在人生价值观的冲突。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该认真思考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看到价值观三个字,就想起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曾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本概念尽管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其精神实质很多学生还无法深刻领会。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我们大学生身上应该是怎样的内涵和品质呢?我觉得大学生践行价值观应该体现在两个词,“尚学”和“笃行”。 尚学。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的本质,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所在。然而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存在多种消极的学习状态,一:有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持消极态度,转而投入大量精力于所谓“实践”活动而荒废学业,具体表现为过度关注诸如兼职等信息及不切实际的幻想“自主创业”,最终一无所成,两手空空。二:学习、生活压力之下误入歧途,或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或遭遇感情问题,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兴趣,荒废时日。三:剑走偏锋,颠倒主次。这种学生虽学业荒废,但却也在大学里因为其他的一些经历和体验收获颇丰,这些人仅是将大学当作一块跳板,或一块栖息地,而非学习深造的学府。 除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的客观限制在吧。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学考试。如今的大学生早已经将考试当做一种手段,不过是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一综合素质考试中,职业理念一章涉及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章的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是需要大家着重识记的一章。现就“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进行备考指导。 一、知识链接 “以人为本”学生观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安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成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二、深度解读 1.考试题型:这部分主要单选题和材料分析,单选题型比较简单,重点是材料分析,一般的问题形式为“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某教师的行为”,所以需要同学识记,还要理解每个特点的含义。

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思考

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思考 科学的本质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美国科学促进会1985年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和1993年制定的《科学素养基准》,以及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布的《美国国家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理解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科学的本质,实际上是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表面上看来,这好像是一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但是,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要较为全面地回答“科学是什么”却并非易事。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给出一致的回答。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而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尽管如此,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方法、科学研究的成果等方面来看,对于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特征,人们还是有很多共识的。 2006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对科学素养的定义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对于一个科学教师而言,她自身所秉持的对于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信念,必将影响其在课堂上的施教,教师甚至会将既定的课程加以调整,以符合其秉持的关于科学本质的信念。如果教师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套客观的陈述,是客观的真理,其教学行为就会使学生形成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其教学也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承,缺乏知识的产生过程,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科学时形成思维定势,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不能理解科学知识的建构性和差异性。因此,作为科学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应当对传统的科学本质观进行深刻反思,树立起现代的科学本质观。 现代的科学本质观认为,科学知识都不是最终真理,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

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1.大学生的价值认知由一元转向多元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经济上只允许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的公有制的存在,因而只奉行大一统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必然会产生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相适应的多元化价值观,而这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2、价值观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 个人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也是价值的主体。个人价值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究竟是从自我出发, 还是着眼于社会, 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与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过去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受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所规范的, 一切服从于集体、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大到人生理想、职业选择、岗位分配, 小到个人的兴趣爱好。这种价值观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不可否认, 这种价值观具有强调集体至上、绝对性的弊端,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使得合理的个人利益被禁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学生就在反思和求索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寻找自我,“自我设计”、“自我成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等等,而随后萨特等人的自我论、在价值本位向个人倾斜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也逐步显现。他们比以往更看重个人奋斗,同时也更希望自由发展不受约束,对外部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过高,而对自身的从严要求不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更容易把满足个人要求与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不重视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3、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在学习和待人处事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学习上重实用知识的学习, 轻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锻炼上重实用技能的掌握, 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择业上重挣钱多、工作舒适的职业, 轻社会需要而工作环境艰苦的职业,社会交往重目的性和实际利益的获取,轻人伦道德和人格修养。一句话, 当今大学生多用经济眼光或从自身利益看问题,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是他们这一代人的通病。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 1、要把价值观教育与国情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进行国情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党团组织活动、国情讲座、主题班会、时事辩论、知识竞赛等,深入挖掘开展国情教育的各种有效形式。“人生观、价值观总是由他们的现实生活决定的”。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三者有机结合的同时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走出校门, 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使他们不断走向成熟。 3、进行现代学习观教育, 解决为谁而学。思想支配行动。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规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本文是关于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核心价值观》。 听到我的演讲题目,你肯定要问,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看到了这样的解释。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到这些抽象的文字,我真的不懂,更无从谈起。后来我自己细细琢磨后认为,这个核心价值观延伸到我们小学生身上,就是做一个爱国、诚信、友善的人。 任何价值观都存在于社会之中,体现在社会之中。在古代的中国,国民以忠君爱民为本,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价值观。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家喻户晓的岳飞、秉公执法的包拯、誓死卫国的文天祥。他们忠诚爱国、公平正义的精神被世人传颂,更值得我们学习。 抗战时期,各族人民为了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抛头颅、洒热血。这个时期,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驱逐日寇。所以,那些革命烈士才浴血奋战、不怕牺牲。“风暴海燕”徐特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为了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烈士。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民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连年的战争,百废待兴,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全国人民热血沸腾,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大建设中。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就体现在积极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中。正是有了成千上万个中国人民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我们国家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文明、民主、独立、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最后说说我的核心价值观。虽然我身处校园,不能投身到社会的生产建设中,但只要我始终如一,热爱学习,诚实守信,默默地把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任务完成

马原论文_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文新学院 肖露 2014141043125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

论当代大学生的理性价值观

论当代大学生的理性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等问题上的观点。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核心是对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问题。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它决定着人们的利益选择,为人们在实践上提供行动的方向。所谓理性价值观,就是在当前充满挑战与考验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价值观。理性价值观的特点是不受眼前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所诱惑,能着眼于国家、集体和个人长远的协调和发展,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能自觉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统帅价值选择。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观也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亦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机制的驱动,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但同时也使他们忽视了集体主义观念,更加重视物质价值。他们既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舒适的生活,为实现目标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信念。因此, 在高校中既有高尚的思想情操, 又有低级趣味的腐朽意识;既有进步的思想认识,又有落后的陈腐观点;既有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情感,又有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面临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学会学习的潜力、学会创造与创新、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然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心理还不够成熟,外界诱惑等等原因,会出现一些价值观错位火者偏差的现象。比如急功近利,重利轻义,或者一切向钱看的这种个人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主义思想;又比如无视社会和集体利益,个人主义膨胀,损人利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扭曲心理…….所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价值观,重要且迫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呢?

马原论文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管睿 01111121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论文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1994) 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1999)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2005)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可能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同时,更有西方腐败的文化垃圾和堕落的生活方式可能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杜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致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呈现矛盾性,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道德取向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马原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马原教师不仅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还

当代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有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其核心内容和最高原则就是为人民服务。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 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着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目前,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世界上,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在国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作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推动力的共同理想、信念,为我们事业的成功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正在走自己民族振兴之路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高举起自己的旗帜,切实加强主导价值观的建设,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对于如何树立的问题,我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科学本质观的调查问卷(定稿)

科学本质观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本调查仅做研究之用,不记名,请各位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1、性别:①男②女 2、专业: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 3、年级:1、大学一年级 2、大学二年级 3、大学三年级 4、大学四年级 序号观点 完全 赞成 比较 赞成 中 立 不太 赞成 完全不 赞成 1科学知识的产生开始于对自然界的观察。 2科学发现的过程与人类的创造性有关。 3科学发现的过程与用非同寻常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有关。 4科学知识的获得要经过观察、假设、检验、归纳、形成理论等过程。 5直觉对科学发现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家主要通过探索.的方法获得新发现。 6科学家主要通过探索的方法获得新发现。 7科学发现过程中应将科学家的个人性格、感情与研究过程分开。 8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并非都以实验为基础。 9科学不是对知识的客观陈述,即不完全从观察中产生。 10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可看作一种艺术。 11科学知识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和完善的。 12大多数科学家在解释经验时,用的更多的是理论,而不是印象。 13应该修改那些不能被经验证实的理论,否则通过这些理论做出的预测就会受到一些表面现象的制约。 14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可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15合理的科学观点有时来自于睡梦和直觉。 16对科学家来讲,在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敏锐地察觉他们所要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17科学发现的过程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完全不同。 18科学知识的获得既取决于自然界本身,又取决于所选择的方法。 19科学并不是由一个专门的团体提出的一套实践活动和一个知识体。 20科学永远存在着争议。 21如果有足够的证据,科学理论也不能转变为科学定律。22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对己有理论的修正或抛弃。 23科学的目的是用已被实验证实并正式宣布的精确定律对经验进行理性控制。 24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有大量的科学知识。 25科学家从各种表面上看似无关的途径获得灵感是很正常的。 26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最好方法是掌握最好的教科书中的科学知识。 27许多科学家的共同特征就是思维的不连续性,即跳跃式思维。

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谈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姓名:高霞 学号:1023100 指导老师:陆老师 专业:机电一体化 班级:机械105班 学校:无锡太湖学院

摘要 当代大学生是奋进的一代,代表先进力量的一代,我们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我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所以,在我们进入大学完全适应这种生活以后便要开始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严要求自己让我们真正成为未来国家的主力军。 关键字: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而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更是直接反应出我们目前的人生价值取向,令人可喜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主流还是健康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重功利。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年轻人应该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由此带来人们对公里的追求,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 2.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生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把享乐尤其是感官享乐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作为一种“主义”去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狭隘的理解。比如,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而负负债累累。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是多的考虑的是理想色彩过重的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很少从精神层面上考虑。 3.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诚信。诚信和爱心是生存之本,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确实,表现的也是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还有对同学、就是对社会的冷漠,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刻问题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 4.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反映在部分大学生的身上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一些人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贪图享乐,也没有家庭责任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没有社会责任感;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他人的道义责任。由此也引发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危机的源泉。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禁一致,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听你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是狭隘的剥削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护士活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的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其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应该顺应世道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所以学习需要勤奋,需要锲而不舍、

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实现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论文 论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论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摘要: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本文从人生价值的含义、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应该如何实现价值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理想信念 人的生命过程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碌碌无为;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的因素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一、 人生价值观的含义 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来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二、 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二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

教师资格证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职业规范 一.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1 对工作高度负责 2 认真备课上课 3 认真批改作业 4 不得敷衍赛色 三.关爱学生(灵魂) 1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2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天职) 1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 循序善尽,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希望 五.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1 坚守高尚情操 2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和同事 5 作风正派,奉公廉洁 6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发展动力)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题目: ()。 A、速度至关重要 B、以人为本 c、要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答案:c 【相关知识】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发展是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离开发展,发展观就失去好处。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观念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完全正确的,已经深入人心。因此,科学的发展观重点不是强调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回答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的问题,即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要更加全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更不能片面强调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发展要更加协调,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互相适应;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要持续连续性和稳定性,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五个统筹”。“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能不能落实“五个统筹”,既关系到建设全面小康和实现现代化,也是解决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些目标,都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体现“五个统筹”。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目前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到达1000美元,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时将到达3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期间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阶段,搞得好,将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将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发展停滞、社会动荡。要搞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务必实行“五个统筹”。

如何写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论文

如何写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论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指针,也必将对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的研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什么是自我价值?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将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腾飞。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价值的反映和判断,并影响自己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等。价值观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指导人们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使得价值判断标准不一,使人们的思想出现混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存在困惑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XXX 虽然我知道很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个词语的概念,但我还是想要先谈谈我自己对价值观的理解。可能不太正确。 我觉得价值观就是一种做人处事的态度,从某种角度上讲,价值观可以是个人性格的一种体现。有的人天性乐观,他看待所有事物都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这样,在他眼里的世界就是纯净美好的,他们觉得一切都充满希望,并且努力追求着生活的美好。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人把世界想象的太美丽,而实际上这个世界实在称不上太美好,有些地方的人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个人觉得这种人真的太过单纯,单纯的令人想要揍他们。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总是忧郁的,在看待事物上也是一种抑郁的心态,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念就是世界不美好,这样一来,他们对生活便失去了希望,活在黑暗当中的他们往往做出违背法律或道德的事情来。总之一句话,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是实现国家发展和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是传播、示范科学价值观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其成长成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价值观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而且关乎整个社会。所以,我在这里想要谈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定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价值观的重要性。首先就让我们看一下价值观的书面解释。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