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复习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复习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复习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复习

认识论必背知识点: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易混易错点: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关键词?1.根据国情、现实、形势制定、提出方针、路线.2.统领、推动、指导、“意义”

知识点2.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活动有三种: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知识点3.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知识点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客观性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坚持真理,正确对待错误。

(2)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知识点5.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关键词?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特点、变化、理论创新

认识具有反复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内容?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易混易错点: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过程

1、在韩国,受“身土不二”(意即“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传统理念影响,吃本土食品、用国货蔚然成风;韩国政府也制定了“本国产品的关税政策。这为其民族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身土不二”的理念受到了巨大冲击。2010年,韩国白菜严重减产,政府减低关税税率,引导民众“身土不二”的观念,从国外进口白菜,缓解了“白菜危机”。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知识,谈谈韩国处理“白菜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2、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施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3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目前,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

4某地区过去因为资金缺乏,强调引进外资,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引进项目不适合当地的条件,结果经济效益不高。为此,当地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重新规划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整顿开发区和引进项目,将原有的工业园区从19个减少为7个,取消70个再建投资项目。把过去的“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其结果是平均每亩投资密度由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

政府将“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这一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

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山东省委开展

调研工作来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3、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4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材料(2)意识对物

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材料(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生活与哲学复习总结

《生活与哲学》重点分析与预测 一、绪论(第一单元侧重选择题) 1.哲学的产生 2.哲学的作用(不等于哲学的任务)(1)总体(2)宏观(3)微观 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对社会的变革作用 4哲学含义的理解(1)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本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特点: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产生: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5)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5.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两个划分标准)(2)为什么 6.哲学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A根本观点B基本形态:进步性与局限性 (2)唯心主义A根本观点B基本形态:主观(目意感经心)、客观(上帝理念绝) (3)注意A克服庸俗化理解B理解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区别与联系C理解二元论 注:把握常考人物观点、派别 7.马哲(了解) 二、唯物论(第四、五课) 1.物质概念理解(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客观存在的不同);可知性(2)区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3)区分哲学上物质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2 意识是物质派生的 总结:A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关系 9.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论(第六课)

哲学知识重点分析与预测(唯物辩证法也即思想方法) 一、联系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也是与形而上学分歧之一。 2.含义注:哲学上的联系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不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特点及各自方法论(1)普遍性:注: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某事物是否与他事物有联系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客观性:根本原因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分为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物联系。要注重理解并应用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多样性和条件性 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区别、联系与方法论(应用时可根据材料答相应原理对应相应方法论)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最优化的方式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系统优化方法:系统的含义、特征、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和方法论。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这里指具有共性方面,但系统和要素中的层次性原则在整体和部分中就没有。 二、发展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也是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二者是统一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表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 注: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绝不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动。其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1)新旧事物的含义(2)划分标准 3.发展的普遍性及方法论 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及方法论(发展的途径)注:前途是光明的与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分析要理解识记。注:A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新替旧,不能说是彻底全盘否定。B事物发展方向前进上升是指总趋势,非某一阶段时间,在某点上可能是停滞或倒退,这正体现了曲折性C趋势不等于途径,前者指前进上升,后者指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 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发展的状态)(1)区别A含义B状态C呈现状态D结果E地位(2)联系A B C 注:A质变不等于发展B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界限,即度,是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C说质变更重要是有条件的,是说质变能促进事物的民展。D循环往复是指一次比一次更高级的量变和质变E反对否认量变或质变的形而上学两种表现形式。 6.内外因辩证关系(发展的原因)见综合探究,了解即可 三、矛盾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解为什么),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比较(见综合探究) 3.联系、发展与矛盾三者关系(可用图示说明) 4.矛盾含义及方法论注:A不能认为矛盾只是事物内部,还有事物之间,这里事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1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2)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二者的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2)联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2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3.物质的惟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注意: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4.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为意识所反映。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3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

2015-2017年唯物论(探索世界) 高考题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 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 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 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 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 、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2 、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哲学唯物论部分知识点汇总

哲学唯物论部分知识点汇总 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容】辨正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目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理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思。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容】物质决定童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怍用。【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容】(1)尊重规律,接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理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易错知识点——唯物论 1、意识的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2、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A 宿命论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2.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科学技术 B 生产力 C 经济基础 D 阶级斗争状况 3.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 如何进行产品的分配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4.“时势造英雄”这一命题属于() A 历史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 C 自然主义 D 历史唯物主义 5.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献出自己的血清,用于其他治疗,这说明,人的价值() A 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 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 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 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基本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 昼夜交替 B 寒来暑往 C 摩擦生热 D 电闪雷鸣 11.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一度在世界各国生产、使用,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后来在使用中发现DDT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人们的认识() A 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 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D 是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 12.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唯物辩证法。 A 高于 B 扬弃了 C 丰富了 D 代替了 1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看到事物发展的直线性 B否定了事物发展是曲折性与直线性的统一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练习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 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不是始终和谐统一,故C不选。D本身错误。 答案: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 ⑤生产式具有客观性 ⑥生产力要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⑤⑥ 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主观的东西,而生产关系则是客观的,故④⑥不选。 答案:C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析:即万事万物唯一的共同的特点。 答案:D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A、B、D的叙述均是错误的。 答案:C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世界的物质性 C.自然界的物质性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案:B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A、C、D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 答案:B 7.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的理解。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它主要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8.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解析:运动存在于客观存在物中,说明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注意不要误选B,B不是

2021年高考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复习梳理

2021年高考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复习梳理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的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两大阵营:①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②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①可知论:思维能认识存在 ②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世界的本原。 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

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押题专练)

1.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该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缺乏科学依据,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正确认识了心与理的关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把“理”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A 【解析】“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该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正确。 2.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虚拟环境,通过虚拟现实显示器为人们提供沉浸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则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等叠加到现实环境中,通过增强现实显示器来丰富人们的现实感。根据描述,两种技术的区别是() A.是否发挥意识的创造性 B.是否看到真实环境 C.是否有虚拟信息的存在 D.是否以现实为基础 【答案】B 【解析】通过特定的显示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看到的是虚拟环境,增强现实技术让人们看到的是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结合。 3.阿尔法围棋( AlphaGo)作为谷歌开发的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日前以4∶1总比分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引发热议。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认为,电脑战胜人类只是时间问题。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说,我们面对新生事物要放宽眼界,毕竟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机器学

不会的。材料表明()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人工智能将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最终取代人类③人工智能的发展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和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对人工智能的不同认识说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符合题意;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人类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④符合题意,②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4.新型石墨烯超级电池,具有体积轻、不易燃、低成本、量产容易等特点。将其用作电动车电池,可实现充电7秒钟,行驶35公里的效果。“超级电池”还可广泛应用于现有混合电动汽车等设备。“超级电池”的成功研制说明() ①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意识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为事物具有自在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④人能够将观念中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C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知识点复习提纲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b); (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哲学≠世界观: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方法论不能影响、决定世界观,二者也无先后之分,主次之分 ③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属于方法论,属于具体科学的范畴;但是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会受到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有科学与非科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能被称为科学的哲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⑤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⑥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二者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和个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⑦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但是可以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因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⑧具体科学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哲学指导,但它在哲学的指导下会少走弯路。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b)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意: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小问题,所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说它们是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注意: 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②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不是万事万物(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20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选择题2015-2017 年唯物论(探索世界)高考题真题再现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8.(2016 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足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6.(2015?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 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 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7.(2015?福建卷)34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 滴水穿石② 根系沃土③ 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9.(2016 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0..(2016 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6 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6 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3、(2017 江苏卷)25. 20 世纪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 年8 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具体表现。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 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3.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 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和片面 的观点的对立,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最后一点是对立的焦点。 2 、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内部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是客 观的,普遍的,多样的,有条件的,系统的。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 有整体性、结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趋优性,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性。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表现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3 、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的运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过程的有 规律的,无限的。新事物是符合前进方向的事物,具有远大前途。由于它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中能得到群众支持,所以它是不可战胜的。 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动力,理解的钥匙,揭示根本的认 识方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5、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客观的。矛盾有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限制和互相否定的性质 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 争性互相联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