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不同的人才类型应该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明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本质特质,对研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种加属差”法[9]解释“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首先,要把“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个被定义的对象放入一个更广泛的“人才”概念里加以考察,这个更广泛的“人才”概念叫做“种”。然后,找出“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人才”概念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属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创新”、“应用型”、“工程”三个属概念。按照人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种”-“属”关系分析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所谓人才,就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以知识与能力的形式,积累了更多的人力资本,能够在同等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劳动者[10]。

创新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包含了三层意思: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型人才必须是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创新型人才就是综合运用自身拥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相应的知识等不断为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才[11]。

在客观规律转变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把客观规律转变为科学原理的科学“研究”范畴(需要学术型人才)和把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转化为产品( 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的科学“应用”范畴(需要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指将应用科学的知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为人类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12]。

由此可见,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多元化交叉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技术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的研究意识,能够综合运用自身拥有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相应的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从而为推动整个社会的顺利转型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才。

在科学原理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将从事这个阶段工作的人才称为工程型人才;第二个阶段是将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等,该阶段通常包括两类人才:一类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的技能型人才,另一类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的技术型人才[12]。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属于“应用”范畴[13]。工程型人才主要利用自身系统的知识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的人才[12]。

综上,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之间的创新人才,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推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具有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一个最富于变化、最具活力的子系统,也是构成要素最复杂的子系统。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14]。人才培养模式变化实质上都是其构成要素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主要是对各构成要素的革新或重组。

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对其进行综合改革。具体来说,

目的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内容要素包括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方法要素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践环境等。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由培养理念决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按照培养规格设计课程体系,在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按照课程体系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和实践环境建设。培养手段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输送到社会,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和学校自身的要求进行评价,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改进培养手段。

图1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思路

3.2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条件,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从哲学层面上讲,人才培养理念的功能旨在揭示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终极价值;从操作层面上讲,旨在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培养的程序与环节等的设计与构想。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其它要素的选择与确定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是关键[5,14]。

在大工程观的视野下, 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建构工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建立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力[15]。这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非常契合。以大工程观为指导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人才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历史性的必然选择[16]。

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以及培养过程面临的问题,结合西安邮电大学特色优势,紧紧围绕信息通信行业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以面向实际工程和应用为导向,以工程实践和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关键,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坚持产学研协同育人,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实践。在进一步明确具有行业背景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研统一教学团队建设和机制创新、探索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需求引导、项目驱动、强化实践、教研统一、突出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3.3 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念的具体化。按照人才培养理念,在充分考虑工程应用型创新人

才内涵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通信领域发展需要,掌握宽广的人文知识、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专业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的能力,能在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实现、应用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3.4 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细化和分解,按照“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分别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拓展细化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横向相互关联性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同一种结构要求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纵向相互关联性的一体化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②掌握学科基础知识;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理论;④掌握专业工程技术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具有使用工程技术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具;③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工作与组织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身心素质;②具有奉献精神、人际交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③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科学的工程实践方法;④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求实创新意识。

3.5 以螺旋式上升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按照“需求引导、项目驱动、强化实践、教研统一、突出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以及课程体系的连贯性、系统性、完备性、融合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结合我校自身优势特色,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融合的、素质教育融入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集中实践环节为支撑,核心课程为基础,一组集中实践环节和核心课程培养一种应用或设计能力及其相关知识。

按照“需求引导”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并由企业派工程师在校内开设相关工程设计课程。课程体系设置了一系列集中实践环节和独立设课实验以及课内实验,落实“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项目驱动、教研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科研成果的完整项目和企业实际工程分模块融入教学过程,并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四年工程实践训练不断线,体现课程体系的工程性、实践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按照“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设置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模块贯穿在四年的知识、能力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按照“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将课程体系中课程按照能力要求分为几个课程组,每个课程组由空间维度上横向相互关联性的“基础知识-课程设计-工程设计-系统实现”若干门课程来培养一种系统设计能力,四年再按照时间维度上纵向相互关联性的“基础设计能力-学科设计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3.6 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的项目驱动式教学

静态的课程体系只有通过一定的教与学,才能使学生达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提升。研究式教学是一种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符合综合素质形成逻辑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两种方法[17]。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两种教与学的方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3.6.1教学科研协同的参与式教学

在教研统一的教学团队保障下,建立科研促进和服务于教学的研究式教学方法,探索形成“科研嵌入”理论教学内容、“科研反哺”实践教学环境、“科研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科研启发”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研统一机制。

将完整的科研项目分模块进课堂、进实验、进毕业设计,前沿技术进讲义、进习题、进考试环节,同时根据科研项目开发实际,总结工程经验,凝练科研案例,撰写系列教材。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际项目开发3个环节将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紧密结合,同步进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项目驱动的研究式学习。科研项目模块“嵌入”教学、“嵌入”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研成果进课堂,教学水平上台阶。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积累丰富的软、硬件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保障学生研究式学习。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科研工作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同时引进科研经历、工程能力和国际背景的教师,可以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通过科研项目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能力,转化为第一、第二课堂的教学优势。鼓励科研项目团队集体授课,开展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课堂授课。由项目团队成员指导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研发,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平等身份参与项目,启发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落实“教研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

3.6.2学校企业协同的探究式教学

建立包括校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校外的企业能力深度拓展等环节的系统完整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学生从学校内基础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培养,到企业中产业知识拓展、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以更好地满足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能力需求。

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对于企业多元化发展需要但并非当前急需、市场不确定但技术确定需要进行试探性开发、算法思想不确定需要评估、难度适中并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可以按期完成的课题,进行精心设计分解为若干个实际问题,按照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贯穿在四年的实践环节中,企业提供相关的实践教材,并由经过企业实训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生针对企业实际项目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式学习,学会应用和获取知识,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不断提高。同时由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开设企业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的素质与能力基础培养前移至校内阶段,并通过深度参观实习、岗前培训、应用实习、项目组实习、项目团队独立工作等形式,打通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的通道,保证成长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协同。形成校内培养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理念。

3.6.3项目驱动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关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将四年的实践环节按照空间维度上的横向相互关联性构建“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环节,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相互关联性构建“基础系统实践能力-学科系统实践能力-专业系统实践能力-工程系统实践能力”四个学年的实践环节,即每年度纵向系统实践能力通过横向关联的四个层次的实践环节实现,形成螺旋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为适应社会以及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将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贯穿四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中,构建“项目驱动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四年中通过四个层次实践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的不断提升。

3.7 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建设具有国际背景的、工程经验丰富的、学校-企业双向交流的专兼职教研统一教学队伍。完善和整合实验室,构建“四平台、一基地”实践教学环境,是落实“强化实践、教研统一”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保证。

3.7.1建设具有国际背景的、工程经验丰富的教研统一团队

具有一定工程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按照“教研统一”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引进和培养、“学校—企业双向交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工程经验丰富的教研统一团队,加强团队的教学能力,保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直接为学生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参与企业项目实践。学校每年都组织专任教师“走出去”,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最新技术知识;系统安排青年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训”;新入职的博士通过企业挂职,进行1年以上的企业实际设计经验。同时,通过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专任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并成立公司,积累了深厚的工程经验。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强化了团队的国际背景。通过这些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发能力,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3.7.2建设多样化和全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

按照“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是顺利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的保障。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经过多年建设,建成了省级工程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创新实验区、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完善已有实验室,构成“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工程训练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覆盖“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同时通过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与云计算技术创新整合,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的开放共享,在技术上采用了互联网的云接入,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设备”可以使用云平台上的EDA工具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与实习活动,从而实现了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3.8 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效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是与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的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制度中除了基本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外,应制定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的制度,如我校电子工程学院制定《教职工参与教学改革的奖励制度》、《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的制度》、《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办法》等教学相关制度,有效促进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课外八学分实施办法》、《学生到企业学习和实践的规定》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9 建立有效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的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手段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落实、完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为人才培养评价提供有效的途径。构建由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信息及分析体系、质量改进体系四个子体系为主的闭环形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的原则就是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最高纲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依据,以日常教学规范为行动准则,涵盖本科教学活动主要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多个方

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通过质量信息及分析体系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质量改进体系提供依据。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效果

电子工程学院是西安邮电大学深化综合改革的试点学院,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特别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电子工程学院深入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极大的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成果丰硕,建成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门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基于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电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2013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物联网系列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多样化和全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工程经验丰富的教研统一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与覆盖面大而广,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近三年,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407项,其中国家级奖99项。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和考研率在学校名列前茅。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发布的《西安邮电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中统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全校各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竞争力为全校第一名。

我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省内外同行的认可,尤其是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得到省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该中心是长安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学生参观实习基地。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结束语

西安邮电大学作为普通地方高等学校,承担着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任务。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校本科教学的当务之急。本着我校“教研统一、开放办学、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结合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确立按照“需求引导、项目驱动、强化实践、教研统一、突出创新、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通过制定适应行业发展的培养目标,构建螺旋式上升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项目驱动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多样化实践环境和建设工程经验丰富师资队伍的保障条件,研究与实践了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莉. 浅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科教文汇, 2014 ,(4): 63-64.

[2] 顾秉林. 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4): 1-6.

[3] 康全礼, 陆小华, 熊光晶. CDIO 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31(4):15-18.

[4] 李素芹. 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辨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 18(1):13-17.

[5] 陈志刚, 杨新海, 吴健荣, 等. 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1):75-80.

[6] 邵辉, 龚方红, 徐萍, 等.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 (9): 88-90.

[7] 张青青, 王华, 张玲卫.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5): 20-21.

[8] 马文姝, 白凤臣. 基于CDIO 理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职业技术, 2012 ,(1): 34-36.

[9] 车如山, 季红波. 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5, 9(1): 81-85.

[10] 李维平. 对人才定义的理论思考[J]. 中国人才, 2010, (12): 64-66.

[11] 郑其绪, 宋彩风. 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3): 88-92.

[12] 刘维俭, 王传金. 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 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4(3): 98-100.

[13] 龙芝辉, 钟昆明, 曾诗岚. 对工程专业的人才类型探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0): 163-164.

[14] 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 (3): 30-36.

[15] 王雪峰, 曹荣. 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4): 19-23.

[16] 曾丽娟, 马云阔.大工程观理念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0 (3):100-103.

[17] 林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l-2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ngineer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LIU Youyao,JIANG Lin,DU Huimin,ZHANG Liguo,GONG Jiamin, LIU Jihong

(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121, China) Abstract: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for engineering applied innovative is the problem which is need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superio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a comprehensive reform has been conducted on aim elements, content elements and method element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Under guidance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 formulate talents cultivation goals and specification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the spiral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explore teaching and studying methods which cooperate teaching and enterprises with research and universities, improving the diversified practice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experienced teaching staff . After parti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effect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reform based 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s well.

Keywords: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conception,Cultivating thinking,curriculum system,cultivation mode

_五位一体_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贺庆芝

“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东中部经验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物技术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30)成果“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贺庆芝曾怀才彭翠英 (南华大学药学与生命科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要培养“品格、素质、知识、技能、思想”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研究建立完整的创新教学体系。 【关键词】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五位一体的内涵 1、在品格标准方面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甘于奉献、敢于创造的创业精神; 2、在素质涵养方面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3、就知识结构而言 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与专业性质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具备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4、就能力要求而言 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设计、制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组织交往、应急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和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实验、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1]。 5、就应具备的思想而言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验设计、工作流程,并转移到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特点,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适合于同时兼顾应用型和创新性的本科人才的模式: 1、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 从某些方面看,规模较小的大学无论是在学生数目和学校配套设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如果我们花时间用心去解析每个学生性格、取长补短、科学安排、充分配足资源,教学效果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出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新思想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的思路[2]。 (1)培养教学模式中的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性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提醒我们,自我发展才是所有的散发式发展的活水源头。“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在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从上到下尽善尽美的呈现出来,要以科学的视角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们自主的发展的能力[3]。①创新教育方式。在教学模式中我们的目的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应该同时把创造性思维方式融会贯通,充分理解,变成自己的理论。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量太大,虽然在学习知识和得到经验方面有提升,尤其是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只不过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各学科之间也缺少一个合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缺乏一个总体的全面性的思维[4],在创新设计课题方面会由于以上缺点,时常会带来难以独立解决等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上的缺陷,我们必选摒弃过时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学传统方式,开启全新的创新教育模式时代,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老师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采用做任务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兴趣,自由组合创新队伍,让学生在创新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构思方案和进行设计,整个过程贯彻创新的原则,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②营造创新教育环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孕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采取越早越好的方式,即从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与此同时专设实验室和配备一部分仪器设备,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提高精湛技能和必须的创新能力,凝结资源开拓包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结合的育人院校。 (2)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和重点,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在打造应用型人才和开拓育人为纲领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侧重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教学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精彩互动,假若专职教师的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那么学生耳濡目染,长期以往,必将形成独到的创新能力思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专职教师的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的教课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可用的创新教学体系 开创新的教学体系,需要积极不断的探索,大胆的走出课堂,以科学合理的选题方式,由专职教师研究教学项目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情况和不同的爱好兴趣,完全随机的组合创新成员。在以创新为原则的基础上,整个过程中我们要落实让学生在创新设计训练中全方位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具有自己创新的构思方案和设计;指定的专职教师会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训练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此达到创新课题通过具体的创新对象,实现对创新课题组更加精确和仔细的指导,而且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全面的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教学方式,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从而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5]。 三、“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建设“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基础 近年以来,南华大学学生“双向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在校史记上可以留下光辉的一笔。在2009-2012年之间,有一大批重要的“双向导师制”单位对于本校各个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和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多年以来在与本校各年级各专业教师开展过多种项目和课题的科技合作,都很成功。来自于这些单位的精英人士,有的成为了学生的讲座专家,还有的成为了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青年教师的实(下转第53页)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拟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而探索积极有益的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新技术行业尚需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本科教育,在思想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和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业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现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

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建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协作组织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 1、工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 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以下途径:(1)教师通过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考取注册资格证书的教师利用兼职的形式亲詞参与工程实际,取得工程实际经验,再将其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2)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土木工程系共有23人其中12人分别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监理师、评估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近几年我院土木系引进有工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企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大,社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看,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在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本文就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 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工商管理型人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导致我国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后,所以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完善,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通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其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并构架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1]。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工商管理实践技能,进而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培养出能够胜任工商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人才,但是由于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TCP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 T C P) 无人机研发工程师岗位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00分 考试要求: 1.在教师指定路径下建立以“考试序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考试的全部文件保存在此文件夹下。其中选择题及简答题的答题结果填写在答题卡中,命名为“答题卡”;命题设计题命名及存盘方式见题目具体要求。 2.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传到指定位置。 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括号里。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为了减小机器运转中周期性速度波动的程度,应在机器中安装____。() A. 调速器 B. 飞轮 C. 变速装置 D. 配套设施 2. 按飞行器平台构型分类,“大白”无人机属于____。() A. 伞翼无人机 B. 固定翼无人机 C. 旋翼无人机 D. 扑翼无人机 3. 不属于无人机系统的是____。() A. 飞行器平台 B. 飞行员 C. 导航飞控系统 D. 地面配套设施 4. 固定翼无人机失速的原因是____。() A. 飞机速度太大 B. 飞机俯仰角太大 C. 飞机俯仰角太小 D. 飞机迎角超过临界迎角 5. 无人机地面站地图航迹显示系统可为无人机驾驶员提供飞行器____信息。() A. 飞行姿态 B. 位置 C. 飞控状态 D. 飞行速度 6. 亚音速气流流过收缩管道,其气流参数如何变化?() A. 流速增加,压强增大 B. 速度降低,压强下降。 C. 流速增加,压强下降 D. 速度降低.压强增大。 7. 翼型的最大厚度与弦长的比值称为____。() A. 相对弯度 B. 相对厚度 C. 最大弯度 D. 平均弦长。 8. 机翼升力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A. 仅与翼剖面形状有关 B. 与翼剖面形状和攻角有关 C. 仅与攻角有关 D. 与翼弦有关 9. 减小干扰阻力的主要措施是____。() A. 把机翼表面做的很光滑 B. 部件连接处采取整流措施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摘要】大规模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要深入认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能力,同时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四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本科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中说:“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科阶段非常注重创新教育。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开发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英国的大学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一直倡导“启发式”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更是提出大学是创新运动的缔造者。

正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使得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综合创新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通常在70%以上,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需要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总量10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六位,但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属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人均产值很低,每百万元产值所需的人数,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国外直接投资,关键技术掌握在投资商的手中。2002年,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一些与人才有关的指标(如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人员),我国在4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最后,与科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此,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就大学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要重新审视自己本科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_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 12 刘智运,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刘智运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 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今天,在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走出一条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订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就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岗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 关键词:专业评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的岗位,并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指标为标准,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我们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进,贯彻基础与专长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把工程教育科学化的模式转向工程应用型教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本着“厚基础”的原则,加强了建筑结构类技术课程的教学,并按照“宽口径”的原则把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成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物业管理3个专业方向模块,各专业方向模块均安排了若干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建筑与房地产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按照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历次会议讨论形成的“基础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