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2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2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2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2 人民版必修1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

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

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

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板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

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

权的国家。

过渡: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板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板书)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 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板书)

(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

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

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

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板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板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板书)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板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3、意义(板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业:同步练习

教后记:

本课主要讲了三大制度,学生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很好地向学生强调了民主与法制。唯一感觉不足的是教学设计缺少了探究合作的课题,讲课方式较为老套,应该注意创新。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测试题(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后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后反思 在紧张、兴奋、纠结的心情下开了自己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我在备课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在评课过程中被同仁们一一指出,顿时感觉“拨云见日”。 第一,以点带面,是否恰当?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重点关注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解析,其他两项制度基本上是略带带过。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大胆地取舍是否合适呢?而且2011年高考已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上呢?看来,高三一轮复习课还是应该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光注重整体,忽视局部也是大忌。 第二,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本课是以导学案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导学案教学的前提就是预习的充分到位,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可能是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学生没有及时地预习,导致课堂过程中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回归而影响了问题探究案的提高。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呢?老师讲,还是学生背?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恰当,才不影响课堂对能力的拔高呢?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的难度把握问题。 第三,探究问题的设置跨度太大,思维量大,冲淡了本课的主题。探究一需要联系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探究二需要联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及启蒙运动的知识。设计的意图

是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但思维量过大,学生思维很疲惫。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进行古今中外的前后联系?需要联系又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呢? 以上问题是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点。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所说的“几大”,如“十九大”,十九大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这就是“几届的含义”。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第几次就是“几中”。如去年九月中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几届几中全会”是党的会议。一般而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并选举出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由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代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职权。几大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所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例如: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举行第一次会议,称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即“十大一次会议”。2009年二次会议,2010年第三次会议,2011年四次会议,2012年五次会议。然后2013年就又该换届了。选举国家主席。 几届几中全会与几届几次会议前者是指中国共产党第某届中央委员会第某次会议,后者是指第某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某次会议;前者是表示党的中央全会,后者是表示人代会的年会,分属于党政两个体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专题四讲述的是现代中国在政治建设及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作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根据课程安排,将其调整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及“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而1954年宪法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新中国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制定人:时伦香第六单元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 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必修一21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 专题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本课分析: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指导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在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的起步阶段) 一、学习目标 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②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③简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及其颁行意义 ④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⑤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二、重点:“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三、学法指导:本课的学习同学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首先有新中国的成立,才有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开展政治建设的问题,进而引出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体会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四、课前预习(把握框架线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石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开国大典 4、成立的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1、 (根本) 2、 (基本) 3、 (基本) 五、知识梳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大会代表对会议各项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规定国名“ ”。通过《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筹备工作 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基本内容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起着的作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作了汇总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时间、地点: (2)新中国车国内立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时间、地点:。②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意义: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过渡状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特点):体现原则和原则。(《共同纲领》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初步建立:1949中国人民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正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一次会议。 (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人民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⑴背景:中国是一个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局面。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各民族在社会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2)民族原则:、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 (4)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5)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6)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命制:梁桂秋审核:孟娇时间:2013.5.14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何时何地召开?主要任务是什么? 2.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内容、宪法的性质和意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5.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1956年中共提出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和现在的指导思想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6.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预习自测】 1.(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11年浙江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10年江苏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认识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情调查: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及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史实,知道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过渡时期”,对于三大制度也略知一二,但是从政治建设的角度切入,是全新的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治意义;知道三大政治制度的名称,阐述其建立的过程,通过揭示三大制度的内涵来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本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比较两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认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本质; (2)通过扮演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口才和领导的气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创新,初步认识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理想。 教学重点:三大政治制度以及所体现出的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历史概念;如何准确地捕捉历史现象,进而揭示历史特征(如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叙述新中国初期(即过渡时期)的政权建设,一是新中国的成立(建国),二是三大制度的创建(治国),前者是后者的背景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新中国为什么没有采用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照搬苏联的政治制度,这是由我国政权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实践证明,三大制度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是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保证。建国初期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魄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先锋。 教学进程: 导入:1945年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见到毛泽东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生六十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毛泽东自豪的说:“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负责起来,才不会人亡政息。那么历史上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使用了哪些民主制度来保证新中国的政权的巩固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我们新课的学习。 一、建立新政权 设问:新中国是在什么样条件下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①关于条件,应把握三点: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确定方针和方向;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从军事到经济、政治),确定胜利后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方针政策方面的准备。通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方式筹建新中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意识。 ②关于成立标志,最好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与开国大典并提。 ③关于意义,可让学生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找出侧重点: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新中国成立的史实;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运用: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的一份力量。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时代。那么新中国是怎样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人民的政治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问题。 一、开国大典 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怎样的准备? 生:①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②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纪元等事项。 多媒体课件显示: 《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纲领全文由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七章六十条组成。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任务及各方面的总方针、政策和原则。在政治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建立的统一的军队。在经济上,实行“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根本方针。纲领规定,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建设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团结互助、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问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 师:《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生: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任务以及各方面的总方针、政策和原则。 师:纲领在政治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从而解决了建设新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政体(国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 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 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