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記大同篇

原文繁體字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②,事畢,出遊於觀之上③,喟然而歎④。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與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8)。男有分,女有歸(10)。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11),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2)。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13),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14),城郭溝池以為固(15)。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18),以功為己(19)。故謀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2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23),以考其信(24),著有過,刑仁講讓(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记大同篇

原文简体字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男有分,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14),城郭沟池以为固(15)。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18),以功为己(19)。故谋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2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23),以考其信(24),著有过,刑仁讲让(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⑴本节选自《礼运》。《礼运》全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政治风俗的演变,社会历史的进化,礼的起源、内容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表达了儒家社会历史观和对礼的看法。

⑵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

⑶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

(4)喟(kuì)然:感叹的样子。

(5)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

(6)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

(7)逮:赶上。

(8)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年幼无父的人。独:年老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归:女子出嫁。 (11)谋:指阴谋诡计。

(12)外户:泛指大门。

(13)隐:消逝。

(14)大人:这里指国君。世:父亲传位给儿子。及:哥哥传位给弟弟。

(15)郭:外城。沟池:护城河。

(16)笃:淳厚。

(17)田里:田地与住宅。

(18)贤:尊重。

(19)功:成就功业。

(20)用是:因此。

(21)兵:这里指战争。

(22) 选:指杰出的人物。

(23)著:彰显。义:指合理的事情。

(24)考:成就。

(25) 刑:典范。让:礼让。

(26)埶(shi):同“势”,指职务。去:斥退。

从前,孔于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在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都讲究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只赡养自己的父母,不止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把财货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藏它),却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憎恶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就不会有人盗窃和兴兵作乱。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也者。

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中进行选择。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来评价的。

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习则是重要的。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大,不可不加关注.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鸟政策”的。

22《礼记》二则(经典)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礼记礼运读后感

礼记礼运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礼记礼运读后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礼记·大同》篇,看注释,大概知其意,无深厚古文功底,观现实之状态,遂作以下解读,姑妄看之。 一是大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夏、商、周真的有过如此高的文明,值得怀疑。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溃乏,人们必须相互帮助,才能生存下来。试想,当人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出现这种和谐和友善,就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具有两面性,对于生存的本能,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存在,只是这种事情谁也无法考证。就像农村的老太婆喜欢念叨,我们年青的时候社会风气如何如何好,人如何能干等等,但真让她选择,她还是会选择现在。 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相互协助,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称为文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

向后看回到那个大同时代也是一种倒退。社会向前发展,时异则事异,时过境迁,大同社会只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过期作废,历史在向前发展,历史也无法复制。当然如果作为理想,在下面讨论讨论也未尝不可,至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二是对大同制度的探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很明白,选拔有能力的人当领导。中国自古至今都是这么宣扬的,但真正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选,按什么标准来选,这个标准考验过后就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吗,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当然中国社会的人制状态至今存在,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来选择,谁也无法超脱。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条件艰苦,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身强体壮兼智慧者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而成为领导,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而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太多了,能干工作的人遍地都是,所以就给选拔增加了难度,优中选优不太好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诺贝尔奖,标准定的高,达到此高度的人才廖廖,所以就相对公平。但用到其他行业却未必合适,所以其选拔制度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太值得大加宣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孝敬别人的父母和扶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尊敬除自己父母外的老人,爱护其他的孩子。这样就没有太多问题了,现在也能讲得通,而且大部分人做得到。如果照前面的理解就有点乱了。后面提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我觉得前句的意思准确地讲,应该是孝敬没人子女的老人,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这就是个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当时可能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礼运大同篇

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1,天下为公2, 选贤与能3,讲信4修睦5 故人不独亲其亲6,不独子其子7 使老有所终8,壮有所用9,幼有所长10 鳏11、寡12、孤13、独14、废疾15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16,女有归17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18 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已19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20,是谓大同21。 白话语文? 当广大而不偏私的道通达於全世界之际,普天之下的世界便是属於天下人类共有共享的。人们选出贤明与有才能之人为民服务,大家彼此非常信实和睦。人们不单亲爱自己之亲人,同时也亲爱他人之亲人、不止爱护自己之子女,同时也爱护他人之子女。这使老年人能福寿至终;壮年人各有所用,而不游手好闲;幼年人有所教养成长。并且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老而无子者、残障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当和最关切之照顾。男子做适当的工作,女子有良好的归宿。物质生活非常丰足,任人享用,但不让它们随便浪费在地上。凡是资源都好好的保藏,且不占为己有,不坐享其成。人人惟恐自己没有为社会出力的去各尽其职各尽其力,然而却不是自私为己。所以一切私心小智和阴谋诡计永不发生。一切抢盗偷盗、乱贼暴徒永远绝灭;因此这时的人外出或夜晚,门户不必关闭也安然无事。这便是大同世界。

-------------------------------------------------------------------------------- 注解? 1)大道之行也?大道,言道之广大而不偏私。行,意谓通达於天下。 2)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其原旨亦即以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 3)选贤与能?诸侯国不世袭,也不是用人唯亲,惟贤良与有才能者则选而用之。 4)讲信?谈说忠信之行。 5)修睦?修习亲爱和睦之事。 6)亲其亲?前一个“亲”字,乃动词,言亲爱。後一个“亲”字,乃名词,言亲近的人。 7)子其子?前一个“子”字,乃动词,这是古人对於所生子女的概称,不论男女皆称子。 8)使老有所终?使老人皆得以赡养终其馀年,全寿而终。《辞源》?“人死曰终。”《礼记》云?“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9)壮有所用?壮者,古人以三十曰壮。《记礼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壮有所用”这一句是谓使每一个壮年人能为社会奉献其才力及能力。人因此也活著做自己适当的事,因社会用人恰当,每个人便能从工作中享受个人的荣耀与满足。 10)幼有所长?按《曲礼》注,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故知十九岁以前通称幼。有所长,指幼小者皆能长大成人,得到良好的教育。 11)鳏?通“矜”,老而无妻或丧妻者皆曰矜。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 一、课文翻译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大道之行也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⑥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论述我国是个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论述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也是如此。在这个问题上,固然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等为不少人信奉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广土众民,自古以来天灾人祸频仍,不仅十年九灾,而且不断受到异族的侵害掠夺,为了群体、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必然产生以群体意识为主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特别体现在一些杰出人物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代代相传,不绝为缕。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体现在对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看法上 中国人自古向往的大同理想,可以说体现了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礼记?礼运大同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中国人追求不朽,是建立在为国家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基础上。 “民之所好好之,民主所恶恶之”。(《礼记?大学》) “利于国者受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乐以天下,爱以天下”。(魏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壮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为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穷年忧黎之,叹息赐内热”。(杜甫) “百姓多忧天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白居易)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白居易) “丈夫贵兼济,独善其身”。(白居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必有天下之大志,而后能立天下之大事,夫以天下之志素存于心中,贫贱患难不足以动其心,而其志虑未始不为经国之谋也”。(陈亮) “但得众生皆约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 “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司马光)

礼运大同篇 中英文版

禮運大同篇英文版.............................................................................................................................................................. ....................... 禮運大同篇孔子(西元前551~479年)《禮記卷七,禮運第九》 The World of Da-Tong (Dah-Torng) Confucius’ Ideal of a Commonwealth State* – a Great Utopia Li-Yun-Da-Tong (Li-Yun-Dah-Torng) Section, the Record of Rites, Book 9, by Confucius (BC551~479)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When the Great Dao (Tao, perfect order) prevails, the world is like a Commonwealth State shared by all, not a dictatorship.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Virtuous, worthy, wise and capable people are chosen as leaders. Honesty and trust are promoted, and good neighborliness cultivated.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All people respect and love their own parents and children, as well as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others.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The aged are cared for until death adults are employed in jobs that make full use of their abilities and children are nourished, educated, and fostered.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Widows and widowers, orphans and the old without children, the disabled and the diseased are all well taken care of. 男有分,女有歸; Every man and woman has an appropriate role to play in society and in the family.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記大同篇 原文繁體字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②,事畢,出遊於觀之上③,喟然而歎④。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與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8)。男有分,女有歸(10)。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11),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2)。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13),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14),城郭溝池以為固(15)。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18),以功為己(19)。故謀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2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23),以考其信(24),著有過,刑仁講讓(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记大同篇 原文简体字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男有分,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14),城郭沟池以为固(15)。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18),以功为己(19)。故谋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2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23),以考其信(24),著有过,刑仁讲让(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 礼记礼运大同篇读后感【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礼记·大同》篇,看注释,大概知其意,无深厚古文功底,观现实之状态,遂作以下解读,姑妄看之。 一是大同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夏、商、周真的有过如此高的文明,值得怀疑。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溃乏,人们必须相互帮助,才能生存下来。试想,当人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出现这种和谐和友善,就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具有两面性,对于生存的本能,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存在,只是这种事情谁也无法考证。就像农村的老太婆喜欢念叨,我们年青的时候社会风气如何如何好,人如何能干等等,但真让她选择,她还是会选择现在。 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相互协助,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称为文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向后看回到那个大同时代也是一种倒退。社

会向前发展,时异则事异,时过境迁,大同社会只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过期作废,历史在向前发展,历史也无法复制。当然如果作为理想,在下面讨论讨论也未尝不可,至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二是对大同制度的探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很明白,选拔有能力的人当领导。中国自古至今都是这么宣扬的,但真正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选,按什么标准来选,这个标准考验过后就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吗,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当然中国社会的人制状态至今存在,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来选择,谁也无法超脱。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条件艰苦,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身强体壮兼智慧者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而成为领导,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而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太多了,能干工作的人遍地都是,所以就给选拔增加了难度,优中选优不太好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诺贝尔奖,标准定的高,达到此高度的人才廖廖,所以就相对公平。但用到其他行业却未必合适,所以其选拔制度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太值得大加宣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孝敬别人的父母和扶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尊敬除自己父母外的老人,爱护其他的孩子。这样就没有太多问题了,现在也能讲得通,而且大部分人做得到。如果照前面的理解就

100109梁冬对话倪海厦第六讲

100109梁冬对话倪海厦第六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10.01.09 23:00—24:00 主讲:倪海厦主持:梁冬 参与整理:冷冷清清、雪狐、世界有我、晓杰、慧从卢溪、半弯月、yhlj、树没叶、婉婷、艾草、草木旺盛、蓝色天空、猪光宝器 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哦,这个,过去的几周里面呢,这个醍醐灌顶啊,倪师帮我们打通了很多关于生命和身体的这个奥妙,这一周呢,依然请来倪师啊,有请,倪海厦老师——“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导师,倪海厦老师,谢谢您。 倪海厦:谢谢,谢谢主持人,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倪海厦。 梁冬:诶,大家好!是是是,那个,我们都讲了这个中国文化太美,在我的观念里面呢,医和易本来就是相通的。其实呢,在过去的几周里面呢,我一直忘记了,或者说我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摁着,没有问的原因呢就是说,我觉的我要自己……这个先也要热一热,跟上这个倪师的节奏之后呢,然后呢,才能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哦,倪师来了,嚎,就是这个医和这个《易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倪海厦:这个,这个问题提得好。 梁冬:我知道倪师很小的时候,是先是学《易经》,后来才是学的医嘛,对不对? 倪海厦:对,我是从《易经》开始下手,中国文化,嚎,我们不能说,我绝对不敢说我是最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但是我对中华文化是一种敬仰的心情,噢。我认为一个炎黄子孙,多多少少要看一些东西。那我从小对天文、地理、《易经》非常有兴趣,那我就从《易经》开始下手,《易经》读完了以后,并不是在……在不是很了解通彻、透彻了解《易经》的状态之下,我就开始研究这个中医。那《易经》和中医的关系——很非常的微妙,那我用一种很浅显的方法让诸位大家听众能够懂。首先我们讲一些,嚎,精神上面、心理上面的疾病。 梁冬:好。 倪海厦:比如说,一个家里面,这个,你那个……如果说妈妈得了乳癌,怎么样做我刚才已经讲过。可是现在遇到一种情形,精神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妈妈呢,我们家里面生了一个儿子,这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祖父祖母来宠,爸爸妈妈来宠,爷爷奶奶……叔叔啊,通通来宠,大家这个独生子。诶!结果发现呢,这个儿子习惯怎么跑出来喜欢穿裙子,不喜欢穿裤子,然后喜欢像女孩子的化妆的东西,吃饭的时候还打莲花手,还喜欢烫头发,他讲话声音动不动就像女生。糟糕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开始的,全家人,爸爸妈妈也烦恼,爷爷奶奶也烦恼,我们单传,

《礼记》二则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 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 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翻译此句的大意 【交流点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甜、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礼记》二则 【朝代】先秦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析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赏析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 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优.选)

《礼记》二则 【朝代】先秦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析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赏析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 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改 1 / 1word.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秋水》,下面一起来看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庄子二则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 鸱(chī)得腐鼠,鹓雏(yuān 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 译文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

大同小康礼记

二、大同與小康 常考重點 作者:禮記,孔門後學者所記關於禮的文章。 出處:選自小戴禮記之禮運大同篇。 題旨:記敘孔子感嘆魯禮衰頹之際,藉答弟子之問,暢談大同與小康之治。 內容:論敘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的區別,但充分流露孔子對大同世界的嚮往之情,是儒家政治思想所標舉的最高境界。 特色:藉孔子答問鋪寫而成。就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前後以對比方式呈現。 第壹單元國學概要 一、經書沿革 二、集體創作之文學作品

三、禮記 四、三禮比較 五、大同與小康比較

第貳單元題解與作者 一、寫作背景 禮記,即小戴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由西漢戴聖編訂成書,是儒家禮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全書共四十九篇。今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為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一)、成書 禮記未成書之前,可能是有人閱讀儀禮時有所體悟,隨手把自己的心得、見聞及論點附記於儀禮各篇之後,以札記的形式詮釋禮義,所以禮記中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等篇,分別是解釋今本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禮等篇;而儀禮中有十一篇的末尾還保留著「記」,都是禮記本附屬於儀禮的痕迹。 其後,由於儀禮各篇餘簡有限,乃獨立成篇來撰寫,各篇文字因此而可以大加發揮,內容也不再侷限於儀禮的詮釋,反而成為記禮、論禮的豐富資料庫。後來有人將這些單篇零散的論禮文字整理選編成專書,選編者不同,所選輯收錄的專書內容也有不同,為了便利區別,就在各書之前冠上編選者的姓氏來加以區別,如戴德所編為大戴禮記、戴聖所編為小戴禮記。 東漢時,經學大儒鄭玄跟從經學家馬融學習小戴禮記,其後並為之作注,小戴禮記於是成為定本,廣為流傳,到漢靈帝時刻熹平石經,更被刻入石經,並列為「七經」之一,這就是今日通稱的禮記。 (二)、內容 禮記四十九篇來源龐雜,篇次零亂,乍讀之下,不易了解其端緒,所以從古以來就有分類研讀的方法。劉向別錄歸為十一類;吳澄禮記纂言分為四大類;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釐為十類;蔣伯潛經與經學析為四大類。高明先生禮記概說重加以整理,分為三大類十三小類,脈絡更為清楚,敘述如下: (1)通論: ○1通論禮義:禮運、禮器、郊特性、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等六篇。 ○2通論與禮有關的學術思想:孔子閒居、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坊記、表記、緇衣、儒行等九篇。 (2)通禮: ○1世俗生活規範:曲禮上下、內則、少儀、深衣、玉藻等六篇。 ○2國家政令制度:月令、王制、文王世子、明堂位等四篇。 (3)專禮: ○1喪禮:奔喪、檀弓上下、曾子問,以上四篇論變禮;喪大記、喪服小記、雜記上下、服問,以上五篇是記喪制;大傳、間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以上五篇是論喪義。 ○2祭禮:祭法,所記為祭制;祭義、祭統,以上二篇是在論祭義。 ○3其他:冠義(冠禮)、昏義(婚禮)、鄉飲酒義(鄉飲酒禮)、射義(射禮)、燕義(宴飲禮)、聘義(聘禮)、投壺(投壺禮)等。 二、課文深究 (一)研究政教禮俗的重要材料 禮記的內容既是如此豐富,我們要研究戰國秦漢間的政治、社會、教育、倫理等方面的實際情形,就非借重禮記中的材料不可。 其中,較重要的篇章,如禮運,提出大同社會的理想,直到清末康有為作大同書,孫中山提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都仍受其影響。大學、中庸所講述的人生修養原則和為政的道理,到宋代時特別受到重視。程頤曾經加以表彰,朱子曾作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與所作的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合稱四書章句集注。元代以後,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國家考試用書,直到清末為止,影響中國學校教育幾達八百年之久。 (二)現代人必讀的經典 禮記所揭示的正是禮的精神、意義與道理,我們今日研讀禮記,可以探索古代禮制設置的用意,思索當日如何以禮來維繫社會人心,考量舊時如何以禮來作為個人行為及人生的指引,然後,以古為今之鑑!特別是今日的社會型態急劇改變,許多人已經把握不住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疑惑與無知中迷失自我,無法分辨是非善惡,而社會既無法建立一套共同的道德觀,家庭也無法有效陶鑄下一代的人格與品德,所以,無論就個人行為思想、社會倫理秩序,乃至國家政治體制的鎔鑄與規範,禮記都是現代人必讀的經典。

《礼记》二则译文

虽有嘉肴(2018年5月24日) 一、课文翻译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⑥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