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化学第2单元课题一《红磷燃烧实验》导学案

初中化学第2单元课题一《红磷燃烧实验》导学案

初中化学第2单元课题一《红磷燃烧实验》导学案
初中化学第2单元课题一《红磷燃烧实验》导学案

课题2空气—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习目标:1、通过科学分析和研究空气的试验帮助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

2、掌握空气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学习重点:设计实验测量空气的组成,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索导航:

1知识回顾: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2自主阅读,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

1、拉瓦锡实验

问题1:了解有关空气组成发现的历程---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汞是常温下唯一的一种呈液态的金属,颜色是。

(2)加热密闭容器生成红色粉末是。

(3)拉瓦锡实验所得到的不成熟结论

2、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

问题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P27页图2-3所示,你能认识所用的各种仪器吗?

答案:、、、。

(2)反应文字表达式:。

提示:①燃烧匙内红磷需过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不能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等燃烧停止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集气瓶中要先加入少量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1)如果广口瓶内上升水位偏小,小于1/5,分析原因是什么?

(2)相反广口瓶内上升水位偏大,大于1/5,原因又是什么?

3、空气的成分

问题3: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其他气

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____,氧气____,稀有气体____,二氧化碳_____,其它气体和杂质_____。

空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自我检测:

1、空气中含量最多,化学性质又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2、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汤姆逊

C、普利斯特里

D、舍勒

3、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A.木炭B.硫磺C.铁丝D.红磷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红磷

B.焦炭

C.硫黄

D.天然气

5、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导学案化学方程式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导学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O-16 S-32 Ca-40 C-12 K-39 Mn-55 Cl-35.5 【复习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掌握化学计算的解题格式,锻炼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能力;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能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知识梳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变化; (2)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①质的意义 ②量的意义:通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知 2.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守的原则: ;。3.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一“写”:根据事实,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用“+”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二“配”: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并使之成最简整数比),使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都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切不可改动化学式中的数字 ............! 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或观察法。 三“改”:将短线改成等号。 四“注”:即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标”:气体用“↑”,液体中生成固体用“↓”,但当 .............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有气体或 固体时,不须标出! .........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计算的依据: (2)计算的步骤:①“设”②“写” ③“找”找出之间的质量关系④“列” ⑤“求”⑥“答”。 典型例题分析及点拨: 【例题1】根据所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硝石(KNO3)、木炭、硫粉组成, 点燃后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一种气体单质,并产生猛烈地爆炸威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拨: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然后在等号的上面标出反应条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黑火药爆炸后的已知产物中少了氮元素,故而产生

2-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 1、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冰融化成水 B、鸡蛋变臭,人体呼吸 C、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D、铁生锈,电灯通电发光 2、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4、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 5、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 A.填充空气 B.填充氮气 C.填充二氧化碳 D.抽成真空 6.下列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B.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 D.煤作燃料 7、下列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8、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装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 B.为了防止氧气浪费,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C.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加热时,应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然后再将火焰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9、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 观察到的现象是() A.燃烧得更旺 B.燃着的木条熄灭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10.从CCTV-1每日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中可看到,北京市属于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减少下列哪种气体的排放,可减少对空气污染()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导学案设计

文,自学生字(用时:15分钟) 课文,引导学生一 边倾听,一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 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 朗读课文,标出自 然段序号。 3.教师引导 学生借助拼音,展 开小组合作,检测 课前预习情况,进 行自学,教师相机 指导。 (1)组织学生 利用书中识字表 自我检测。 (2)小组成员 利用生字卡片互 相检测。 (3)组长对不 认识的生字进行 归纳,再读再认。 交流:课文主要讲了狐狸 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森 林里的百兽的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 读文,标出课文的9个自 然段,对不熟悉的句子多 读几遍。 3.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自己逐一认 读书中的15个生字和3 个多音字“转”“闷”“呀”, 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2)认读生字,相互纠 正。 (3)归纳不认识的生 字,会读的同学大声范读, 认不准的同学认真倾听。 如果遇到小组同学都读不 准的字可以到书中找拼 音,拼一拼,再读一读。 4.学生按自然段朗读 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 可以以填空的形式提 示学生,降低难度。 2.提醒学生自然 段的标志,以便其准确 标出。 3.重点正音: “转、扯、爪、猪、 受、神”是翘舌音; “嗓”是平舌音; “抗、趟”是后鼻 韵母; “转”在本课中读 四声zhuàn。

4.教师指导 学生按自然段读 文,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 不断句。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10分钟) 1.指名读第 一自然段,认读并 理解生词“食物”, 想一想:老虎是在 什么情况下抓住 狐狸的? 2.引导学生 画出描写狐狸和 老虎的动作的词, 思考:老虎和狐狸 谁更厉害? 3.指导朗读。 1.通过查找工具书和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食物”指吃的东西, 说明老虎是在饥饿的情况 下抓住狐狸的。 2.狐狸的动作是 “蹿”,老虎的动作是“扑” 和“逮”,说明老虎更厉 害。 3.有感情地朗读。 1.提示学生自觉 使用工具书。 2.可引导学生做 动作理解这几个动词, 使学生明白狐狸的动 作虽然很快,但仍然被 老虎逮住,这说明老虎 更厉害。 3.提醒学生利用 语速的快慢来表现文 章的内容。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 本课生字“食、物、 眼、爷”,再次认 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 观察它们在田字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 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 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 写注意点。 3.老师范写时,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 充分观察例字的结构, 重点指导书写上下结 构的“食”字,左右结 构的“物”字,引导学 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一生中化学学习的启蒙,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都起着先入为主的极其重要作用。教材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线索,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在治理环境,开发能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在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化学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学,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化学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科书在编写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就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体例格局,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变化、物质性质三个知识点只保留了一个。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到第二单元课题2中出现,物质性质在第二单元课题1中出现。这样编写好像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时减少了学习上的压抑感,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兴趣上,也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像美好的化学世界,去憧憬未来的世界。 学情分析 1.化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生活中的事和物无一不可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已知中了解未知,不断激发兴趣,调动求知欲,并从中挖掘出化学的意义为学生掌握化学变化做铺垫。 2.对一门学科的好奇心是化学启蒙教学有利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个探究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提升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研,迁移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探究的思路与方法。3.学生已有了物理和生物学习的经验,如氧气可以帮助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分析、推理实验现象。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知道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 3.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常用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量与化学有关的事例,使学生从化学对生命、生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中萌发学习化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继而产生朦胧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学生进行化操作的训练。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理解。 教学思路 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化学的世界里,从而走近化学。课题1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课题,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有用的知识.除了了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等知识点,增加了关于化学与生活、科技及化学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这一单元的处理,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料”,以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辅料”。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教学策略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实行简单的计算,并做到格式规范。 学习导航: 一、课前自主学习、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计算:18克水通电分解,能够得到氧气和氢气各多少? 二、导入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能够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有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能够增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实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 三、自主互助学习、展示提升 学点一:利用化学方程式实行相关的计算 例1:加热6克KMnO4,可得氧气几克? 1、设未知量; 2、准确写出方程式并配平; 3、找出相关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明写出答案。 练一练:工业上用煅烧石灰(CaCO3)可制生石灰(CaO)和CO2,如要制取10吨氧化钙,需要CaCO3多少吨? [练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注意格式,书写规范 三、课堂小结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四、反馈练习: 1、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和生成物质量比是____________ 2、3克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等质量的物体使之完全反应,得到O2最多的是( ) A、KClO3 B、KClO3和MnO2混合物 C、HgO D、KClO3和KMnO4混合物 4、现有H2和O2共10克,点燃使之充分反应,生成7.2克水,则反应前O2质量可能是( ) A、0.8g B、3.6 g C、6.4 g D、9.2 g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O2 (1)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制8克O2,最少需要KMnO4质量为________g。 (3)该反应完全后,剩余混合物中,氧化物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6、原煤中含FeS2,与O2高温下生成SO2和氧化铁,SO2污染空气。 (1)FeS2和O2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燃烧含FeS2 5.7%的原煤1000Kg,能产生SO2_________Kg。 7、(课后思考) 有一种含CaCO3和CaO的混合物,其中Ca%=50%,取此样品16克,高温煅烧后,剩余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固体全部溶解生成Ca(OH)2,则Ca(OH)2质量为 A、3.7g B、7.4g C、14.8g D、22.2g 5.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6. 12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课堂小结: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 1单元]课题 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3.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课前准备】钟罩、红磷、带胶塞的燃烧匙、酒精灯、玻璃水槽、火柴等;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介绍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 环境,蓝天、白云、溪水、 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 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 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 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 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 例。 学生互相评价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新授课(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 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 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 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 气的含量。 拉瓦锡实验原理:消耗氧 气,利用压强差使液面上升,从而得知消耗掉的气体体积。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2-1】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 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 5的?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 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 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 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 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 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 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 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 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 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 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 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 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 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 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装置 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 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 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 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 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 (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 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 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 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 达能力 2

初中化学复习导学案(1)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目标】: 1.了解金属使用的先后顺序和用量多少的排序 2.熟知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共性)和特性 3.金属之最 4.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5.置换反应的判断和方程式的书写规律 6.金属的冶炼及金属资源的保护 7.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重难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活泼金属和酸反应的图像 3.置换反应的先后顺序及其应用 【复习过程】: 考点梳理: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按使用的先后排序是:,金属按用量多少排序是。 2.金属共性: (1)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大多呈色,除为红色,为黄色。 (2)金属的熔点相对较,常温下大多呈态,除外。 (3)金属都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 4.金属之最: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5.金属材料的分类: (金属单质) 金属(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或,而制得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材料 易错点:合金中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 铁的合金有和,其组成元素相同,但物理性质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不同。 合金的优点: 硬度,强度和抗腐蚀性能于组分金属(组成合金的金属单质) 金属材料使用时需要考虑:成本(价格),资源、美观、使用是否便利,是否便于回收、是否会污染环境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金属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钢的含碳量高于生铁 B .合金的硬度大于所有的纯金属 C .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的金属 D .生铁和钢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含碳量不相同 (2)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多选) A .黄铜 B.紫铜 C.青铜 D.白铜 E.三氧化二铁 F.24K金 G.18K金 (3)金属及其合金是重要的工业建筑材料,某些金属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

(完整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药品;红磷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4、原理: 5、实验误差分析 (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 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 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e i n g 不能用硫代替红磷,硫燃烧产生的是气体,瓶内压强不能减小 6、为什么选择红磷。而不用其他物质呢? 红磷燃烧产生的是固体,而不是气体,并且只消耗氧气 7、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举例: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冰水共存物等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举例:溶液、合金、海水、湖泊水、盐水、糖水等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 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2、稀有气体:霓虹灯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 3、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知识要点: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 N2 co2 稀有 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 质 体积 分数 21% 78% 0.03% 0.94%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到室温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燃烧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

氧化物)和烟尘等:它们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废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形成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三、氧气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和非金属的反应 碳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产生大量白烟 硫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氧气和金属的反应 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初中化学 人教版 教案 导学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2课时) 本课题课标要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一、情境设置,诱发参与 (一)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发展史。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难点:化学发展史。 (二)相关知识回顾 1、铺垫练习 (1)家中有①炊具,②餐具,③食盐,④大米。其中_________属于物态,_________属于物体。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请你按下列要求各举两例: ①固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液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气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冶炼青铜;__________炼铁;__________湿法炼铜。 2、引新练习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不是天然存在的是() A、冰 B、食盐 C、玻璃 D、氧气 (2)下列是各学科研究的对象,其中数学研究的是__________;物理研究的是__________;化学研究的是__________;生物研究的是__________。 A、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B、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 C、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D、物体的运动规律 (三)尝试题:完成下列各题说说自己的发现(共15分) 1、教室中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直接制成的是() A、玻璃 B、铝合金门窗 C、木质桌椅 D、陶瓷地板 2、提出一分子论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阿伏加德罗 3、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 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 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 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问题: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常见的酸和碱 1、酸:由H+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H2SO4、HCl、HNO3、H2CO3等。 2、碱:由OH-和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KOH、NaOH、 Ca(OH)2、Al(OH)3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教案 《 氧气》

课题二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准备】: 1.酒精灯、火柴、硫磺、细铁丝、木炭、石蜡、坩埚钳、石棉网 2.氧气(一大瓶三小瓶)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附课件2.2)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氧气的主要用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2)空气中有哪些气体?这些气体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 (3)判断下列物质:洁净的空气、海水、氮气、五氧化二磷、红磷、氦气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过渡: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我们对氧气有多少了解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2.讲授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让学生说出氧气的有关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1分钟并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提问: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教师演示) 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氧气能支持燃烧) (教师演示实验(1)——(4),学生仔细观察,并试着叙述现象) 演示实验(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①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放热。 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 2)点燃 ——→二氧化碳(CO2) 演示实验(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①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②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 2)点燃 ——→四氧化三铁(Fe3O4) ③强调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④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初三上册化学 空气导学案

课题1 空气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5.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 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积分数 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情景导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课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 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情境导入】猜谜

1.“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 2.“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1: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 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 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 “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 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P26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 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对比归纳】认识相似装置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学)案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 ?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教

学准备: 教师准备1 ?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 课时1 创设情境 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这是什么? 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新课 (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整理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2.列举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知道化学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研讨: 1、什么是化学? 【演示1】:向白纸上喷溶液,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 【演示2】在一支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再向牛奶里加入稀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 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思考以下内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 (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怎样学习化学? 小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化学的发展历史 ①.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 ②.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道尔顿、阿附加的罗) ③.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门捷列夫)

④.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3.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科学。 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归纳总结: 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点出课题1)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为人类造福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能学好化学呢?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评价样题: 1.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运动规律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但组成纸屑物质的基本元素只有() A.3000多种 B.1000多种 C.30多种 D.100多种 3.1896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史于 4.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教学后记: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2Hg+O 22HgO和2HgO2Hg+O 2 ↑ 拉瓦锡的实验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 2 O 5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 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体积偏小的原因: 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未预 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体积偏大的原因: 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 1.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2.不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 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3.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4.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 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不用铁代替红磷,因其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不溶于水,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三、纯净物:一(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五氧化二磷、水等。 混合物:由不止一种(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等。 四、空气的用途 氧气 O 2氮气 N 2 稀有气体 主要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 水能支持燃烧、供呼吸。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性质稳定、不供呼吸、不支 持燃烧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 溶;性质极稳定(惰 性) 用途1、支持燃烧(助燃性:、 物质燃烧、炼钢、气焊、 航天等);2、供给呼吸(如 登山、潜水、宇航、医疗 急救等)制硝酸、化肥、作保护气(食 品袋内充气、灯泡内)、防腐、 液氮冷冻麻醉、超导材料在 液氮环境中显示超导性 保护气(如焊接时、 灯泡)、电光源、激 光技术、氙可用于医 疗中的麻醉剂 五、空气污染和防治 1.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烟尘(可吸入颗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 氮)。主要来自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等。 3.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代烷); 臭氧层破坏——氟利昂;酸雨——二氧化硫及氮的氧化物4.空气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烟尘、粉尘(矿物燃料的燃烧、地面扬尘、沙尘暴、焚烧秸杆等) 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SO 2 )(燃烧含硫的煤、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二氧化氮(NO 2 )(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一氧化碳(CO)(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 臭氧(O 3 )(低空臭氧是一种气体污染物,主要由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太阳光下产生的) 六、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 ①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 放”; ④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第二节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顏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活泼,助燃性和氧化 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 氧气的检验: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 质 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4P+5O 2 2P 2 O 5 木 炭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在氧 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C+O 2 CO 2 硫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 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 2 SO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