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最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摘要

修辞艺术与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密不可分,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它具有审美的内涵。李白诗意象众多,天地古今无所不涉,人间仙界无奇不有,而其中尤以雄奇阔大恢宏的物象为主。李白诗善用夸张,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出现的夸张修辞手法就有1000余处。夸张手法的巧妙应用,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制造离奇的意象,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李白诗歌中用典、夸张两种修辞手段的方法类型、审美内涵和生成机制,探寻李白诗歌中名篇名句的艺术魅力,把握其艺术成就。

关键词:夸张浪漫主义盛唐气象类型特征深远影响

引言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对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分别以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将唐代乃至中国诗歌推向高潮,取得空前成就,使诗歌成为“一代之文学也。”白居易《与元九书》云:“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出兴,十无一焉。”确实,纵观他一生九百多首诗篇,或写少年时代的喜好任侠,如《侠客行》;或寄寓青年时的远大抱负,如《梁甫吟》;或抒写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或状奇险的山川并契合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无不情志合一,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又艺术地呈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体现了“雄壮浑厚”的盛唐诗风。可以说,在唐朝诗人中,李白就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天皇巨星,就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是对“个性解放”的倡导;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则古已有之,李白的诗歌就是在继承屈原《离骚》的基础上,以强烈的感情和驰骋的想象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的基本特色。首先在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注重表现主观的理想。像“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既有遭受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集团的打击压抑,空有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而无法实现的愤懑,又有处于逆境而又不为逆境所压倒的那种“啸傲凌沧州”的气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说:“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说应当的来描绘它。”作者按照自己的追求表现出理想的生活,“表示了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并且暗示了未来社会应当是怎样的”(茅盾《夜读偶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进步的深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因而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其次在形象塑造上,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如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绚烂多彩的神仙境界,这实际是诗人用以同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而诗人梦醒后对梦境议论抒情的主人公形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直白,则是鲜明的斗争精神的写实。再次,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诗人常常以奇特的想象、神奇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和奇妙的比喻及象征与神话色彩为

特征。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但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正文

日本作家厨村百川认为,“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李白的诗歌就是这样,“应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可以美化人性,克服兽性,提高人的自尊心。”(高尔基语)当然,“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文学形象中毕竟有些虚玄、隔膜,它要求我们用思想的触觉去审视作者理想化的描写对象,和作者一道走进那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一、最是夸张添浪漫——夸张艺术添注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风格即人”。(布封语)“作家的世界观、个性、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

①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1、盛唐气象滋养了浪漫诗风,极度夸张诠释了浪漫飘逸

歌德说:“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②李白一生任侠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一掷千金而无怨无悔。他诗赠汪伦而留“踏歌岸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酒祭纪叟而传“太白遗风”,“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但他从不屈膝于权贵,“玉撵每趋陪,金銮为寝室。啜羹御手调,流涎御袍拭。高太尉脱靴,杨太师磨墨。”他好道又热心政治,追求“功成身退”——既要实现用世之志,又要完成最终归隐之愿,即使不能与帝王师友,至少也要以东方朔式的轻松自由的态度事君,始终表现出独立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正是这种个性,他尤擅长以七古和七绝这两种“最清新最自由”的诗体,“乘载宽广的情感空间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力量”,以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但“风格不仅直接决定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而且要受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民主传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同一时代或同一民族的作家、艺术家中,会形成竟是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当然最后还得通过作家、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显示出来。”③同样,李白的诗歌就是盛唐诗歌“气来、情来和神来”的集中体现。严羽

在《沧浪诗话》中用八个字高度概括盛唐诗歌风貌,即“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意思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殷璠《河岳英灵集》以“风骨声律兼备”作为盛唐诗歌成熟的标志。这都说明了“盛唐气象”具有博大的诗美,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乘时而起,建功立业,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如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銥》);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不平想象发出怨怼之词。关键是像李白等“不是一味的怨悱,而是化为昂藏倜傥的义气表现”,因而体现了“整个时代的生气和魄力”。

④所以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⑤是盛唐气象滋养了李白的浪漫诗风,李白的魅力就是唐诗的魅力。

正如“阔大的理想来源于阔大的社会”一样,极度的夸张又诠释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飘逸。他应诏入京前诗云:“高歌取酒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其被人误为轻狂的个性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极度夸张的精神上的自信与振奋。至于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天真放任,更是一种精神的自由酣畅至极的表露,非“谪仙”而不能为也。

2、兼容思想包孕了豪迈气质,天才诗人真实地“吟咏性情”

时代的开放、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追求,特别是“盛唐政局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以及唐玄宗的开明风流,爱好文艺,无疑(对性情的发扬与表露)起了加速作用。”因此,伴随着李白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的一生,“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要平交诸侯,长揖万乘。”⑥最终将儒道侠三者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应该说,是这种时代的兼容思想包孕了李白理想化的豪迈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唐玄宗皇帝的礼才方式包容了李白的高傲自负,才使得李白能待诏翰林,居宫廷而无曹司的管束,戏权贵而赐金归之。以至于直到晚年也能保持他一贯的飞扬豪迈的风貌,就连死也因捞月而仙逝,“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说知者深也……”李白诗歌这种“吟咏性情”的真实与既真也深的境界,除却盛唐,任

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能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学其安身立命处可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天地有诗心,“诗歌,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类对美的极致最天真的遐想,最浪漫的追求。”⑦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率直”与夸张,乃是一种“诗无邪”的纯净道德的归趋,是脱去拘束,冲出羁绊,展露天才的尽兴与创造,其卓绝的才华,成为中国诗词最完美的象征,也成了后来者不可逾越的高峰。

二、雍容低缓变所适——李白诗歌夸张艺术的主要特征与审美价值

《辞海》云:“夸张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作为一代大诗人,对夸张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诗中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而且灵活自如,奇文郁起。《李白诗选注》前言说:“李白的诗歌语言有独特的风格,艺术夸张尤为突出。”从风格上说,“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低,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朱熹《晦庵说诗》)从创作手法上说,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也不唯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修辞上的夸张要适量,讲究充分的依据;而李诗的夸张往往追求过量,有的远远超过生活的实际,而又在荒唐中显得合理,我把它初步定义为“意义性夸张”。正是修辞夸张和意义夸张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李诗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呈现出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审美韵致。

1、修辞夸张:夸大与缩小,使描绘事物的特征更鲜明;

抓住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或者缩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修辞性夸张。李白诗歌的夸张,有时是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山寺有多高?作者站在寺内,伸手可摘下星星,天上的神仙们可以清晰听到他说话的声音,读后使人感到一座高入云霄的山寺就在眼前。这就是通过夸大性夸张传达“高”的特征,化腐朽为神奇,把本来枯燥的描述,变为动人的描述,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再如《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将所描写的对象放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以“黄云万里”“白波九道”这样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产生一种崇高感。

当然,有大就会有小,夸张艺术一般包括大小、多少、快慢、长短、强弱等方面,李白诗也然。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通过对情景、人事、空间、宇宙等有意识的缩小,或表达无尽的友谊,或表达信诺的可贵,或表达视界的高远,给人以普遍的而非个人的印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

李白诗歌的夸张,有时也表现为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有人把它成为“数字夸张”: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也体会到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诗人用“三千”、“九天”相映衬对照,形成了双重夸张,写出了大瀑的汹涌威壮,山崖的崔巍陡峭,气势的惊心动魂,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气势,令人心悸,更令人神往。⑧

无论是数字夸张还是其它夸张,能使描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切强烈,则极尽抒情言志之功了。可见,“超拔的夸张(无论是叙述式的还是描写式的夸张),其艺术效果有二:一是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二是能使读者在感情上引起震动。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它艺术地表现了古老蜀道那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风貌,人誉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河岳英灵集》)⑨

当然,运用夸张,应以现实为基础,做到夸张其词,而又合乎情理。鲁迅先生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是我

们立刻知道燕山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漫谈“漫画”》)

2、意义夸张:真实与变形,使社会生活的本质更突出。

“要讲究夸张的适度。不追求片面的夸张、表面的夸张,不追求群众难以理解的夸张。讽刺性要求夸张,但这夸张应是正确的夸张、适度的夸张。夸张、变形要是地方,要是火候,不面面俱到。夸张、变形必须造成深刻的意义,不要浮夸。浮夸,就是空虚、空乏的表现,那是没有艺术力量的,也往往会冲淡或歪曲了本质的意义。”⑩这就自然让我们想起了李白诗歌中的另一类夸张,看似言意悖论,细析又合乎情理。如《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苍梧山上的白云都为晁卿衡的沉海而愁容惨淡,低回萦绕,不忍离去,可想而知作者的悲痛了。这里“景语即情语”,自然成为人情的分享者,约翰鲁斯金把这种现象创造性地称为“感情误置”。⑾其实就是一种感情的夸张,从创作手法上说,我姑且把它称为意义性夸张。

再如《长相思》:“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闺人思夫,而相思之苦,竟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且美妙的眼睛成了一口泉眼,可谓夸张了;而难以理解的是,她还要那面镜子为她作证,证明她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是因为思夫“断肠”才变成了一口泉眼,几近于荒唐;但夸张中彰闺情,荒唐中显真实,读来分外动人。

再如《秋浦歌》(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现实生活里,谁能有三千丈的白头发?明显不合实际,可表现“愁”的深重、浓烈,却又完全符合艺术的真实。

在这个意义上说,言意悖论也是文学艺术的特质,它的产生根源于语言的本质和艺术的超越性。语言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概括性,它总是反映一般的、某类物象,对于人类深藏的、绵绵的情感,它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可艺术的超越性,总是让人们在欣赏品评时,不仅超越意象,而且也超姚悦了语言本身,在捕捉到某种深层的神秘的意蕴的一刹那,溢满心间的是那种最流畅最富于质感的情绪波动。⑿在李白的诗歌中,夸张的佳句很多。中科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指出李白“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

三、天纵逸才谪仙人——李白诗歌夸张艺术对后世诗词的深远影响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那浩瀚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具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1、从李白诗歌语言的“入俗之美”到刘禹锡的素朴民风

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他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李白诗歌清新自然风格的形象化概括,也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

如:“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又活泼生动,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味。至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句,前者是极度的夸张,后者就是分明的口语,前果后因,白发浓愁,回味悠长。如果把它改为“白发三寸长”,虽符合生活实际了,但是诗歌的意味就没有了。而“白发三千丈”这样言过其实的大话,能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是其清新自然的民歌语言的升华。

李白这类向民歌学习的夸张语言比比皆是,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这是夸张拟物,像“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愁来饮酒二千石”(《江夏赠韦南陵冰》),则是夸张口语;而《静夜思》、《玉阶怨》、《越女词无首》《巴女词》、《襄阳曲四首》、《横江词六首》等,都是拟乐府作品你的绝句佳作,又具有清新淳朴的民间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民歌情调,读来都使人耳目一新,别有一种美感,富有“入俗之美”。这里的“俗”不是庸俗,而是风俗,“是一种因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具有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的风尚与习俗。”从内容说,它反映本民族的生活特点;从形式上说,它采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从美感角度说,它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因而产生特殊的魅力。⒀明代胡震亨《李杜诗通》说:“太白诗宗《风》《骚》,薄声律,开口成文,挥翰雾散,似天仙之词。而乐府诗连类引义,尤多讽兴,为近古所未有。”

这对中唐的“诗豪”——刘禹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史》称刘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彩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弘的气度,骨力豪劲。”⒁他和李白一样,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自我信念的坚守而根植深广的忧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即使他多次遭贬流放也毫不屈服,依然满怀信心,“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如《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何处去,前度刘郎今又来。”“桃花”与“菜花”的隐喻夸张中,洋溢的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再看他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杨枝词》“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倩猜。”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清朝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词》。至于铺陈排比,颇有伧俗之气。”

2、从李白的夸张浪漫主义到毛泽东的革命现实浪漫主义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陆游)”李白的夸张浪漫主义对后代影响深远。不说中唐韩愈一派崛奇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李贺瑰丽冷艳的唯美主义诗风,单是宋代的陆游,就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他用夸张的手法,或单独描写自然景物,或描写社会生活,更多的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写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里河长、山高、泪尽,于夸张中快意骋情。

正如《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所说,“夸张的手法到了陆游手里,成了他书法爱国激情的强有力的工具,对于增强他作品的政治性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像“一身报国有万死”(《夜泊水村》)“先挽银河洗蒿华”(《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在极度夸张中增强了政治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陆游如果不使用夸张手法,他诗歌的思想政治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一定会大大地减弱。”⒂直至现代最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自铸雄奇瑰丽词”,写尽时代历史风云。如“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念奴娇昆仑》)、“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夸张修辞,烂熟于胸,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既现实了英雄本色,又工求至善,“他创作的每一首诗词,虽都立足于现实,但却都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充满着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和热切希望,他的诗词也就成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⒃而想象奇伟,风格浪漫的毛泽东诗词,以其浓厚的中国特色,成为祖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光辉遗产。

参考文献

[1]①③刘以林主编《文学常识》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8页。

[2]②《歌德谈话录》第39页

[3]④余恕诚著《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9-73页

[4]⑤⑥⒁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335页、336页、393页。

[5]⑦销路编著《诗化人生——文学的内涵》济南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37页

[6]⑧秦崇海《试论李白诗歌语言的数字夸张艺术》

[7]⑨金章才《诗贵有奇趣》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7期第2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8]⑩赵曙光《讽刺性微型小说》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8期第3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9]⑾【美】刘若愚著、王镇远译《中国文学艺术精华》黄山书社1989年8月第1版第5页

[10]⑿(葛定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9期第2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1]⒀俞汝捷著《小说24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3月北京第1版第74页

[12]⒂夏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第32页

[13]⒃王永胜、张伟主编《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92页

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

致谢

本论文是在学校导师郭栋的指导下完成的。再次向导师表示最深切的感谢。也衷心感谢其他所有人在从论文课题的选定到方案的确立,直到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在此,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和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