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Anshan Normal U niversity2002 12,4(4):84-87

教育 教学 管理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李 玢

(鞍山师范学院马列德育教研部,辽宁鞍山114005)

摘 要: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

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

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道德义务。

关键词:道德教育;激发;道德需要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 2441(2002)04 0084 04

Moral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Stimulating Moral Needs

LI Bin

(Departmen t o f M axrism L eninism and M oral Ed ucation,Anshan Normal Univ ersity,A nshan L iaoning114005,China)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must emphasize stimulating moral needs.It must let young students realize that not only moral is a kind of restriction,limitation,sacrifice and dedication,that but

also people can obtain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from learning moral,and that students can g et

self full development and freedom and a kind of the highest enjoyment that only human beings

ow n.After learning this,they can perform the moral obligation by consciously.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Stimulate;M oral needs

人们在承认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同时,发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有一定的缺陷,就是他脱离了社会的制约性和阶级的制约性,脱离了社会的生产关系,把人的需要单纯地看作是一种对社会的索取,是在社会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忽视了人这种社会生活的动物,还有一种把为社会服务、为他人献身、为人类牺牲当作自己需要的更高级的需要。在伦理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道德需要。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需要呢?一个完整的人的进化过程,是从生物的人到现实的人,从现实的人到完全的人的进化过程。灵魂净化、思想升华、精神解放是人成为完全人的最终环节。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道德需要是建筑在高度自觉的、完全自律的、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道德需要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献身、贡献和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够在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时感到愉快、感到高兴,而且在内心中有一种满足了自己最崇高需要的欣喜愉悦之情。

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具有激发道德需要的功能,即能激发和升华道德情感,发展自觉、坚强的道德意志,形成强烈、坚定的道德信仰,确定崇高、科学的道德理想等。道德教育能够

收稿日期:2002-06-28

作者简介:李玢(1955-),女,辽宁沈阳人,鞍山师范学院马列德育教研部副教授。

使人们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我国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尚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道德教育尚未激发青年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教育只是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在他们的内心尚不能构成道德需要。因此,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和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义务。

首先,激发道德需要是青年学生接受道德的情感出发点。

青年学生接受道德的情感出发点,首先表现在对道德需要的情感认同上。人把各种德性的获得作为其一种内在的需要,这是具有其社会学、历史学的根据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与他人、群体、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才得以生存,才得以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物质生产与生活。为此,用以调节这种关系的道德首先发轫于其生命价值以及各种物质利益价值。尔后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精神的提升,对于道德的需要,才开始从以生命价值、功利价值为主升华为以精神价值为主。人们逐渐把道德自身作为追求的目标,把道德作为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对象物,从各种道德的追求和道德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道德教育即是一种道德追求的活动,这种道德追求活动,不仅在完善人的各种德性和道德人格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道德教育只有引导青年学生得到这种认同,才能使道德成为青年学生道德需要的情感出发点。

其次,激发道德需要是青年学生接受道德的内在趋动力。

我们经常发现道德教育会使少年儿童从小就能因其道德的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肯定,从中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道德教育还会使少年儿童从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与满足的道德行为中体验到自我满足与幸福;道德教育还进一步使少年儿童从有利于集体的思想行为中获得荣誉和尊重,产生自我肯定的深刻体验,从而履行道德义务在他们的内心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内在趋动力。那么,这种深刻的体验,这种高层次的心灵满足同样会趋动大学生在成长、成人、成才中获得极大的超越。大学生也会在道德人格的完善中获得一种自我提升的满意感、满足感;在个人发展的最高层次上,道德教育使他们从其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实现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最大的幸福,感受到一种最高的享受。

道德教育只有在激发道德需要的过程中,才得以使教育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是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与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的内心并不是没有道德需要,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被人称作缺德的人!,而且对人格魅力!称谓的向往程度也在与日俱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失范、有失人格的行为又恰恰发生在他们当中。因此,在他们身上严重地存在着伦理思想的交锋,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矛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我们说,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它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它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一种道德追求的冲动;另一方面,它是内在的而非外部的,具有主体意识,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当代青年学生的道德需要尚缺少深层次的、自觉的、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他们的道德需要停留在一种表层、外在的需要。因此,当他们处于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就能较为理想地表现出自己的道德人格;当他们处于一种不良的道德氛围之中,或者在缺少一种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同一个人可能将出现不同的道德行为表现。

道德教育必须从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处去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现实生活中的青年学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其根本原因都可归于道德需要的问题。一个真正具有道德需要的人是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因为,道德需要的满足程

85

第4期李 玢: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度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道德愉快和道德痛苦。道德愉快是指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也许利他活动过程中会造成行为者的肉体痛苦或心理痛苦,但行为者本人却有自我肯定的评价,从而体验到满足的愉快。道德痛苦则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对抗性。道德痛苦比任何其它心理痛苦都深刻而剧烈。当一个人陷于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时,他就体验不到任何真正的快乐。道德痛苦有时可以完全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使人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甚至轻生。在现实中,引发一些学生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症的深层次原因,往往都是道德冲突得不到调节,道德困境得不到摆脱,从而陷入了深深的道德痛苦之中。

中国传统道德中,有所谓助人为乐!说法,也就是把助人看作是一种道德上的需要,是能使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助人为乐!体现的正是利他精神,是人的一种道德上的需要。实际上,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道德高尚的人,从一种自觉的道德需要出发,都是把献身、奉献、自我牺牲当作资源而使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雷锋是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他的许多行为都是从一种自觉的道德需要出发,在做出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之后,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和快乐。雷锋的这些行为是出自他的道德需要!。他不仅是为了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而且是感觉到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促使他为他人献身。他的情感、动机、意志和信念,都引导他去做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而且,如果他不能这样做,他的内心就会不安,情感就会不快,就会觉得不能称心如意。正像雷锋在自己的日记中所说的: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生前,做过无数的好事,为他人、为集体献出了一生,但是他却始终处在一种为他人牺牲和献身的快乐之中。他之所以快乐和幸福,是因为他从自己的道德需要满足中得到了幸福。

在一段时期内,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论:雷锋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雷锋也是自私的!。这种说法之所以荒谬,就在于不了解其两种根本不同的需要。雷锋的活动,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但这正好说明,雷锋不但不是自私的,而是有着高度的共产主义道德觉悟。自私!与为公的对立,并不在于他们都要求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于二者所追求、满足的需要的根本不同。自私!所要满足的是自己的私欲和私利,而为公的人所要满足的需要,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一种需要,这种个人的道德需要的满足,其所要满足的不是自己本身的幸福和快乐,而是他人之幸福和快乐。

现代社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德行!来把关,物质生活水平愈高,品德水平也应当更高。这一点越来越被当代世界各国的人才市场所重视。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任彦申曾在文明修身大会说: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以其学科做出的成绩,以其闻名的学者著名,其风度、道德风尚也很重要。剑桥的礼貌,牛津的风度,都给世人留下美好的影响。!他还告诫大家,人才素质的较量,不仅是科学文化素质的较量;还包括政治素质、道德、毅力、人品的竞争。因此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一个新旧观念和行为相互摩擦、矛盾乃至冲突的新时代。对这个新时代,我们中许多人的思维仍处在朦胧状态。一些人只埋头业务工作,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需求,在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下,对内心世界缺乏应有的关照,对精神家园缺乏必要的投入,其结果是给错误思想留下了滋生的空间,给内心世界增添了重负,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生活中一些新的矛盾现象。如精神的内在复杂化与人格认同的困惑,人际关系的隔阂与自我心理紧张亟须调解的矛盾,外部激烈竞争与内心极度不平衡带来的苦恼,多元价值取向与对共同价值理解的不一致,追求物质利益与获取动机、手段不道德带来的内心矛盾和社会问题,生活现代化、商品化与理想信念相对贫困化的矛盾等等。而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中,我们面对的青年学生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群体,是一个追求自我的群体。他们兴趣广泛,个性鲜明,一般不愿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不愿意轻易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他们有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态、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存和生活方式、价值和道德尺度,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些青年学生存在着道

86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4卷

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如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却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认知,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自身却不愿接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却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等等。这是道德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也是缺乏道德需要的反映。正是由于道德人格的不健全,给自身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困惑,给道德实践带来了障碍。事实告诉我们,青年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是健全和完善道德人格、获得道德需要的必由之路。因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极有修养的人,往往无比热爱道德所洋溢的真善美,从而执著地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为立身之本、为人之道。

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不是把道德需要作为教育前提,而是把道德教育的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引起了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事实上,人类创造道德并不仅仅是为了约束和限制自己,而是为了发展和肯定自己。道德具有约束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激励作用。它不是社会用来对付个人、反对个人的工具,不是同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质相对的异己力量,而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探索、确证、完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本质上与人的创造精神,与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致的,道德需要就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推动力。

人的道德需要也是多层次的,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将这种道德需要概括为:承担道德义务的需要,实现道德良心的需要、追求道德完善的需要。与此相适应,在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过程中,也大体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服从规范履行义务阶段;内化规范诉诸良心阶段;超越规范追求完善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使个体的道德追求由外在的功利效果转化为内在的自我完善,道德发展由机械的服从或被动的执行转化为个体主动参与并积极创造。道德教育要尊重这种内在需求,激励这种需求在品德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首先,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要努力向受教育者说明各种道德观念产生的背景、涉及的道德现象体现的各种关系,让受教育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深刻的认识。第二,要让受教育者亲身参与或者调查了解不同道德观念产生的道德情境,真正面临各种道德冲突,体现由这些冲突引起的困惑,锻炼道德思维,从而正确把握各种道德观念的真正内涵和产生的原因。第三,在受教育者正确把握各种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激发其积极向上的道德需要,并通过环境熏陶、教育引导,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进而产生一定的道德态度,形成道德判断,并最终进行道德选择。第四,要对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进行评价、分析和实践反馈,用规章制度强化其积极的选择,惩罚不良的选择,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心理承受能力。道德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在面对超出自己原有的道德体验范围的道德情境、道德观念时,个体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道德心理所反映的是道德意识和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个体道德心理一般称为品德心理。它是由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行为和道德心理反馈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系统。道德心理对于道德行为具有导向和驱动功能。当个体面临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时,当个体道德观念存在矛盾和失调时,如果个体具备良好的道德心理,则可以较好地调适和协调这些矛盾,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因此,我们要培养个体健全的道德心理,从激发道德需要、道德动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心理反馈四个方面着手,培养个体的道德心理承受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遵循个体道德需要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把握服从###内化###超越之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根据其需要施以规范的渗透,并合理引导,激发出青年学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需要。只有在青年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心理承受能力,具备了较高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情况下,道德教育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实效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2.

[2]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3]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赵春秀)

87

第4期李 玢: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鸡西教育局专家报告会有感 密山市当壁镇中心学校 张文阁 2013年3月9日鸡西市教育局举办了专家报告会,聆听了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专家陆教授对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形式的剖析,和德育教育重要性紧迫感。体会颇深。 科教兴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倡素质教育,而发展教育的希望在少年,他们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孕育着无限希望。教育的根本不是成绩,人的成长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就突出了德的重要性。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可见“德”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俗话说得好: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品德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同时对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懂道理,会做人。 但是,我国德育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小学并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或即便开设也被当做“副”科对待,代课老师不予重视,敷衍学生。其他代课老师也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使本该重要的一门课程完全缺失。而有些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也有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毕竟时间有限,内容上也不足以完成德育工作,这就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当前应试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品德的培养。现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尽快改变,素质教育不能空喊口号。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学生分数论成败,学生以成绩排名次,教师以分数订优劣。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没有独立性、思考性、自主性,更别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感染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1)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总的来说,应该是批判的继承。批判与继承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主要表现在道德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了时的、腐朽的、愚味的传统思想,是应该坚决剔除掉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文化。但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而言,也是正统与非正统的矛盾和斗争,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也有着差异性,具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进行具体的历史地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 但要做到批判的继承,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性,因此,并不都是优点和缺点,精华或糟粕,鉴别是一种作出事实判断的重要认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区分优与劣,好与坏,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取舍,去粗存精,正本清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正确的道德理念,推动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但是精华的汲取,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盘照搬,直接沿用,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客观地改造与创新。总之,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方针,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特别是在这个历史新时期,我们大学生更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要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要通过

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

首先,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新世纪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环境育人结合起来。再次,学校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制度育人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大学生要增强自立自强的品质、平等竞争的思想、时间观念、法制观念、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时具进,发扬光大。 电信1106班 尹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结题报告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它的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法制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2.《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 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的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才能在新道德教育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德育教育是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基本思想内容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目前,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无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知识含量低,教师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艺术性渗透,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实际上,德育工作并不是德育学科包打天下的领域,其他教学科目也包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教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呈现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的良好局面。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具有鲜明,突出的行为与实践特色,即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寻找学科中德育因素及具体问题。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努力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途径,方法,积极开发课堂教学中,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开展德育在新道德教育下艺术性渗透活动,初步获取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渗透方式、方法。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浅谈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从身边我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小学生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就我所教的班级也是如此,尤其是交流语言,很多都是不礼貌的用语;对老师同学不尊重,主要表现在上课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同桌或同学,甚至还故意去骚扰同学,最终演变成打架了;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还一直洋洋得意,心里没有一点的认错思想;再者有些学生看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这些种种都极度表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因为孩子的这些不良品质的出现,我越发觉得现在的小学生不好教了,但同时使我认识到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现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在校园或课堂中缺少纪律概念,不尊重教师,我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摆正孩子们思想认识,从而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不仅重视智育,也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提升情商。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方面是学校的课堂教育。榜样示范法,是进行思品教育一种生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老师应该严以律己,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做好学习的楷模。如:老师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把自己的烦恼还给学生,让学生无端地忍受巨大的痛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一碗水端平”,应

中国传统道德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自学考试大纲 吴秀莲等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规范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德育抓起 林州市采桑镇三中秦晓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德育抓起。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要求,德育对于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服务,这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所在。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发展他们的思想道德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无产阶级的利益调节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抵制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的侵蚀,立志培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一代,他们肩负的重任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与民族的希望。目前有些学校学生思想觉悟低,拉帮结派的有之;打架斗殴乃至伤人致命的有之;小偷小摸、拦路抢劫的有之;谈情说爱、出双入对闹出桃色新闻的有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致使同学之间不团结的有之等等。种种现象令人瞠目,试问对这些学生若不及时教育他们,拨乱反正,能胜任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吗?能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吗?答案显而易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竭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他们的德育信念是责无旁贷的。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是具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做怎样的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学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用身边的事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是信息技术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殊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科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那么信息技术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初接触计算机的年级,总是要进行一节常规教育课,在常规教育课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 要求:排队步行到计算机室的途中,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吵闹。在计算机室一律不允许大声说话,保持安静。保持机房室内卫生,严禁携带一切与教学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尤其是小刀、雨伞、磁铁、篮球、乒乓球、食物、水及其他液体等。离开机房时应将板凳、键盘、耳迈、鼠标等摆放好。以后的课时中加强督促、巩固,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针对教学内容,收集数据,让小学生感知环境教育意识在教学“走近计算机”中的开机、关机、待机、设置屏幕保护

程序的内容时,让学生学懂、练习后,出示收集的数据: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6.3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7700万台电脑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4.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43万吨。这些数据让学生震惊: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的做法能节约能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都纷纷表示要把这一做法带回家,告诉家人、带给亲朋好友! (二)、亲身感受,强化德育教育意识 结合教材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合点,例如:教学走进多媒体世界一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悦耳和嘈杂,体会了悦耳的声音舒适,嘈杂的声音让人烦躁、难受,感受了:“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让他们懂得合理调节音量的大小,这样既不影响他人,同时也让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无形中又强化了德育教育意识! (三)、探索知识的同时,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教学认识电子邮件一课时,郑重的告诉学生: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计算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包括用计算机进行大气层监控、噪音测试、污水处理、毒气及废弃物回收等。其间接作用就更多,例如:今天我们学习的电子邮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d16412685.html,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作者:曲丰娟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 几年来,小学生不良行为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环节的薄弱。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改革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呢?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是他们的师长。学生在学校里要靠教师的传授、指导来获取知识,提高觉悟,形成能力。因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十分崇敬,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教师首先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延伸到对生活的爱。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所以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念和信念去启迪学生,这才是德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另外作为教师,还必须注意“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比如说,老师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来,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做到预备铃前到教室;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教师首先要学会关心学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科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各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前提。在教学中要想使德育教育有效地实施,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力争做到见缝插针点滴渗透,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巧妙地寓德育于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社会课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中国历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课的定律、原理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向

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和挫折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又迎来了一个和家长沟通的日子,和你们交流沟通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今天我就现在家长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讲授以下几个内容: 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2、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上,特别要注重3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要使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饭店

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0480)自学考试大纲 龙静云等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规范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生活中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生命价值和品格 素质的特殊阶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肩膀, 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继承者。没有道德,没有道德,没有道德。因此, 要做好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可以说,优点是无限的,人民是生活的利益,国家是和谐发展的希望。 一是青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和学校教育几乎是一体化的,道德教育 是如此明智。很多人都觉得,今天的青少年是一代被毁,一代人不堪重负。美德和人才的优点是重而轻,市场上有这样的词:美德是真的,美 德是劣质产品,美德是浪费,人才是危险品。如果追溯到早在北宋时期, 司马光就给出了最精辟的结论:人才,德国首都也;德国人,才华横溢的 帅哥;自古以来,国家的混乱,家庭的失败,只有于德不够。 近年来,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更多的家长和教师忽视了 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即使在最好的教学时代也能过早地品味生活的苦涩。卡住。在遭受失去脚和痛苦的同时,它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可以看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质量不仅与个人未来的成长有关,而且间

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素质,甚至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延续。 二是学校生活的道德教育 不言而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年轻人的道德理解,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学生心灵的深处,培养良好人性和社会道德的种子,规范行为,使学生成为有利于他人,造福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场所。道德教育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不会丢失。就整体环境而言,整个校园应该表现出和谐,温馨,快乐和振奋精神,而不是简单的景观。例如,在娱乐室的墙壁上,添加了各民族的图片和与歌曲一起跳舞的学生,增添了团结友谊的校园氛围,渗透了民族平等的人文理念,使学生无意识地感受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让它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他人相处,互相帮助。 在走廊墙上突出显示神舟空间形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也可以促进空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学生的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敦促探索知识,并渴望成为一个成年人并为国家服务。门徒在图书馆以书法装饰的形式刻。当学生感受到传统书法的魅力时,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行为准则和行间方式所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逐渐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接近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甚至学习单词和计数的简单事物也可以渗透到道德教育中。在教学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而学科德育则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

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深刻的德 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 “道德修养”“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 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 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 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 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 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德育的 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 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 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 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老山界》还是《草》,这些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 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 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 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 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 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沁园春 ?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 《我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研究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研究 作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正大之邦、歌诗礼义之地,中华民族拥有广博庞大、精深缜密的传统道德资源。我个人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培养青少年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我们现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使她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教师更应承担起祖国神圣文明的传播者!因此,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仍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一、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是加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伸张了社会之正义、公正,标榜了美好的品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显然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人生意义,将它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亦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

导勤俭的美德,这就是要求从小树立起只有勤劳工作,才有权利享受的思想品德。二是培养公德心。涉及到公德心的问题,而公德心需要从小抓起。培养公德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大意义。三是培养爱与荣的意识。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推荐“仁者爱人”、“和为贵”,强调互相尊重、以诚待人。社会、家庭、学校要尊重爱护学生,只有受到真正的关怀,人格受到尊重,学生才能“以礼存心”,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才会真正懂得爱人与敬人。四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其中惟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夏商周三代至秦汉统一,从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国道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发展、绵延不绝。就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基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适应我们需要的思维形式,价值信仰的东西,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其核心。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正是要向学生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可见,传统文化本来就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浅谈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0512

浅谈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0512 开题报告........................................1 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际................. 5 一德育的重要内容................................5 1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6 2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6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8 二现代教育中的德育问题及班级管理现状.......8 三德育的重要性,德育在班级管理的作用及地位..10 (一)德育的重要性.........................10 (二)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12 四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贯穿德育..................13 1,应加强对学生的疏通引导..................13 2,让学生自我体验..........................15 3,注重结合生活实际........................15 五德育贯穿班级管理的实例....................16 六总结全文..................................18 七参考文献...................................19

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德育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让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学生才容易产生积极的、健康的、热烈的心理体验,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德育教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应贯穿班级管理的全过程。 关键词:德育教育、道德现状、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贯穿德育、 正文: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和统帅。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更应该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 一、德育的重要内容 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 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在基本道德教育方面,我们曾经有过极左的思维,用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等否定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全人类的共性。其结果是基本道德情感的消失和起码的道德规范的丧失。极端的例子是

历史教学论文中的道德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种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伦理学和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可以说学科教学论文中的道德教育就是品德教育。 一、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历史教学论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论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其次,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性。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1]。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二、中学历史教学论文品德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因此,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认识道德的批判与继承问题。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主义五种形态,每一种形态的道德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都带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封建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封建的伦理 关系;资本主义的道德是极端利己主义,其道德行为表现为金钱万能、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等。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但是,这仅是作为品德内容的性的一个方面。“品德内容的性,并不能和阶级性、历史性划等号。品德内容的性,应该是历史性、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品德内容的性,既体现了人类道德的共同点,又包含了品德的历史、阶级、职业、民族等一系列的差异。这种品德性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