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感病毒基础的知识

流感病毒基础的知识

流感病毒基础的知识
流感病毒基础的知识

流感的危害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潜伏期短、发病率高等特点,在儿童、老人及高危人群中的死亡率很高。有数据表明,每年冬季流感爆发期会使全球人口近10%感染致病。

流感病毒简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是与粘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病毒中的1科)粘病毒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有亲和力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区分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正粘病毒科只有流感病毒一个种。

(一)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一般为球形,也有的呈丝状或杆状,病毒直径为80-120nm。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衣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附图)。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Reference [22])

1、核心(core)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负链单股RNA,称为分节段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核酸分为8个节段,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为7个节段。每一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第1~6基因节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RNA polymerase)PB

2、PB1、PA、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第7基因节段编码包膜蛋白,包括内膜基质蛋白(M1)和膜蛋白(M2);第8节段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NS1和NS2。流感病毒各基因节段复制后,组装入子代病毒体中,但在组装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是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出现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衣壳(caspid)核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卷曲包绕在RNA外,并与3种RNA多聚酶(PB1、PB2、PA)一起与RNA节段形成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即螺旋对称的核衣壳。RNA多聚酶PB1、PB2、PA与RNA的转录有关,核蛋白的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

3、包膜(envelop)流感病毒包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和脂蛋白(lipoprotein,LP)两层。内膜基质蛋白M1,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在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具有型特异性。脂蛋白层是脂质双层膜的结构成分,来源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基质蛋白M2为镶嵌其中的膜蛋白,形成膜通道,有利于病毒脱壳及血凝素的生成。

流感病毒包膜上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形成刺突(spike),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HA的数量是NA的4~5倍。

(1) 血凝素(HA)流感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部位,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所必需的,因能与多种动物(如鸡、豚鼠)及人类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并引起红细胞的凝聚而得名。

HA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其表面有五个抗原决定簇,抗HA抗体能够抑制血凝及中和病毒,抑制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出来,是重要的保护性抗体。这一重要特征使抗HA的抗体能够对流感病毒产生免疫作用。但HA的抗原结构极易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抗原性的变异,这也成为流感病毒亚型分类的主要依据。

(2) 神经氨酸酶(NA)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并可防止新生病毒体的聚集。

NA也具有抗原性,抗NA抗体可以抑制新生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内释放,但没有中和病毒的作用。NA的抗原结构较易发生变异,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另一依据。

(二)分型、变异与流行

根据核蛋白与内膜基质蛋白M1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对人类及多种动物有致病力,是Smith于1933年从雪貂的鼻腔分泌液中首次分离出来的。乙型流感病毒仅对人类有致病力,是1940年由Francis和Magill发现的。丙型流感病毒于1947年由Taylor发现,是对人类危害较小的非临床病原体。

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HA及NA抗原性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型,目前已发现16个HA亚型(H1~H16)和9个NA亚型(N1~N9),而病毒的命名也是据此表示的,人类间流行的亚型主要是H1、H2、H3和N1、N2。流感病毒的抗原性结构由于分节段基因组的存在,使病毒在复制中易发生重组变异,从而产生新的亚型。通过对世界上过去流感流行的资料分析发现,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HA、NA最易变异,二者可同时变异,也可分别变异。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比较稳定。自1933年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以来,已发生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附表)以及大流行间期的小流行。其流行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

附表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情况

流行年代病毒亚型代表病毒株* 抗原结构

1934-1946 A(原甲型)A/PR/8/34 H0N1

1946-1957 A1(亚甲型)A/FM/1/47 H1N1

1957-1968 A2(亚洲甲型)A/Singapore/1/57 H2N2

1968-1997 A3(香港甲型)A/Hong Kong/1/68 H3N2

1977- A1A3(香港甲型与亚甲型)A/USSR/90/77 H1N1

*代表病毒株:型别/病毒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19××),例如,A/Hong Kong/1/68表示甲型/香港/1/1968年。

流感病毒的变异与流感的流行性密切相关,可分为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的称抗原性漂移,是由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HA和NA抗原表位发生某些改变或人群免疫力选择性的不同而造成的,可以使流感病毒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这类变异属于亚型内变异,可引起中小流行。若变异幅度大,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完全与前次流行株失去联系,形成新的亚型,属于质变的则称抗原性转变,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段重组所致。这种抗原性的转变使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关于流感病毒抗原性转变的机制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流感病毒经过人群免疫力的自然筛选,抗原性的变异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直至形成新的亚型,这一过程需要10~15年;另一种是基因重新配对(gene reassortment),新的流感病毒亚型来源于人类流感病毒不同亚型之间或人类与动物流感病毒之间的基因重新配对,如1957年的H2N2亚型的HA、NA、PB1的基因来自于禽流感病毒,其他5个基因片段来自于人类的H1N1亚型;1968年的H3N2亚型是由人类的H2N2亚型与一株鸭流感病毒基因重新配对产生的。1999年,香港首次从人体中分离得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禽类,也发生在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迄今,已有多起世界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报道。研究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致病性极强,可导致家禽近100%死亡,1g受污染的禽类粪便所含的病毒可以感染100万只家禽,对禽类危害较大的有H5、H7、H9亚型毒株。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不感染鸟类以外的动物。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禽流感(H5N1)在日本、韩国、越南、泰国、中国等国家出现,其中越南、泰国出现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并造成死亡。

流感病毒感染过程

流感病毒经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然后侵入呼吸道黏膜细胞并进行增殖。病毒的复制过程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

合成及装配与释放五个步骤。

(一)吸附(absorption)

带有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直径一般小于10μm)侵入呼吸道后,病毒的NA破坏神经氨酸,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体暴露,从而实现糖蛋白受体与HA(含糖蛋白成分)的结合。这是一种专一性吸附,具特异性,能被抗HA抗体所抵制。

(二)穿入(penetration)

流感病毒在与易感细胞结合后,在其附着处的细胞膜内陷,形成一个将包膜病毒包囊在内的小体,然后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融合。

(三)脱壳(uncoating)

在宿主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衣壳脱去,释放出病毒RNA。

(四)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流感病毒RNA被转运到细胞核内,在RNA多聚酶的参与下,以亲代病毒-ssRNA为模板,复制出互补的+ssRNA,形成复制中间型。然后复制中间型解链,互补的+ssRNA发挥mRNA的功能,翻译出病毒结构蛋白和酶;同时以互补的+ssRNA为模板,复制出大量的子代-ssRNA(附图)。

+ssRNA dsRNA

+ssRNA

-ssRNA

子代-ssRNA

结构蛋白和酶

复制

附图负股单链RNA(-ssRNA)病毒(如流感病毒)的生物合成

(五)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

合成的子代病毒RNA和衣壳蛋白在胞质中参加装配,形成子代病毒核衣壳。然后以出芽的方式,不断通过细胞膜,释放到胞外,同时获得包膜,从而成为有感染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子代病毒。新生的子代病毒即由感染的呼吸道黏膜向周围组织扩散。

【流感病毒在细胞膜上获得包膜,然后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出成熟病毒。病毒的出芽释放不直接引起宿主细胞死亡,因为细胞膜在出芽之后可以被修复,宿主细胞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后,也将病毒成分留在细胞膜上,使感染细胞具有免疫原性,引起免疫应答。包膜上的脂质来自宿主细胞,可因在不同细胞内增殖而不同,但包膜的蛋白质由病毒的核酸编码,故具有病毒的特异性及免疫原性。】

【附注:抗原是指一种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能力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和反应原性 reactiongenicity。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病毒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造成这些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经过1~2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现流感症状,如打喷嚏、鼻塞、咳嗽等。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可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白细胞数下降等。流感病毒感染发病率虽高,但一般数日内自愈。幼儿或年老体弱者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合并肺炎等,病死率高。

抗流感药物的靶点

基于对流感病毒复制周期(replicative cycle)的理解,可以发现,抑制或阻断其中的任一环节均能实现对流感的控制。结合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功能,可以用来设计抗流感药物的靶点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血凝素(hemagglutinin,HA)、RNA多聚酶、M2离子通道。其中又以NA最受关注,后面将单独加以详述。在此先对后三者做一简述。

(一)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HA是由3条相同的糖基化多肽以非共价形式聚合而成的三聚体(trimer),在病毒感染的初始阶段起着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体结合与膜融合。前者能够使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受体,后者导致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而使病毒RNA 及相关酶进入细胞。

当HA单体被宿主细胞的丝氨酸蛋白酶切割裂解成HA1(重链)和HA2(轻链)时,流感病毒才表现出感染性。其中,HA1是与宿主细胞膜神经氨酸受体结合的亚单位;HA2其N末端的疏水性氨基酸序列,是融合结构域,而其C末端附近的氨基酸序列则插入病毒包膜的脂质双层膜中,是HA与病毒包膜的结合部位。HA1和HA2共同作用可以使流感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成为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先决条件。

HA与宿主细胞膜神经氨酸受体结合作用较弱,但协同结合可加强其作用。尽管自然界有大分子量的流感病毒HA抑制剂(在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有一种可溶性黏液蛋白,也具有流感病毒受体能结合HA,从而抵制病毒侵入细胞,但只有在流感症状出现后,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多时,才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存在,但开发单一结合配体的努力迄今尚未获得成功。

HA的活化裂解对于其感染性是必需的,故而也是一个诱人的靶点。实验显示,在组织培养和小鼠肺脏中,某些蛋白酶抑制剂确实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由细支气管上皮Clara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酶被发现可以裂解HA0成HA1和HA2,并且这种酶的抑制剂也被考虑用于临床。不幸的是,由于Clara蛋白酶是一种宿主酶,任何用于治疗流感感染的此种抑制剂均可能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与宿主细胞的神经氨酸受体结合后,病毒颗粒被纳入到内涵体中。在此,pH下降且HA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导致HA2先前隐藏的N末端疏水性氨基酸序列(融合结构域)暴露,进而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病毒核酸复合物进入胞质开始复制。其融合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融合抑制剂仍在开发中,目前未见此类化合物进入临床的报道。

(二)RNA多聚酶

流感病毒是分节段的负链单股RNA病毒,其基因转录、病毒蛋白翻译及子代病毒RNA的复制均需通过正链RNA来完成。上述过程是在宿主细胞核内由病毒编码的RNA依赖的RNA多聚酶实现的,并且此酶只存在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因此,RNA 多聚酶成为又一个诱人的抗流感病毒药物设计靶点,但遗憾的是,目前无相关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三)基质蛋白M2

基质蛋白M2为镶嵌于病毒包膜的膜蛋白,其功能类似于离子通道。当病毒颗粒处在内涵体低pH环境下及HA介导的融合发生前,允许H+进入病毒颗粒中。降低病毒内部的pH致使内膜基质蛋白M1从核糖核蛋白体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后者进入宿主细胞核开始复制。目前临床可得的抗流感药物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即属于M2蛋白抑制剂,但该类药物阻断M2蛋白离子通道的作用机制仅与甲型流感病毒相关,对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无效,而且耐药病毒株的很快出现和比较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均使这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受到很大影响。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

神经氨酸酶(NA,EC 3.2.1.18)即唾液酸酶(sialidase),是存在于流感病毒A和B表面的糖蛋白,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起关键酶的作用。在每一个流感病毒体上存在约100个呈蘑菇状的NA分子,该酶在许多其他病毒、细菌体和哺乳动物细胞中也广泛存在。电镜显示NA包括一个方盒状的头部和一个细长的柄,而HA则是一个三角棒状分子。

(一)流感病毒NA的结构

甲型(H2N2)流感病毒颗粒经链霉蛋白酶处理,可释放出可溶性的小分子量NA(其四聚体的为240kD)。1978年,用同样的处理方法,从重组的含有N2亚型的流感病毒中得到了NA的“头部”。这个200-kDa的蛋白质含有4条完全相同的糖基化多肽,其组成部分具有膜结合NA所有的抗原性及酶学性质[59]。由此获得了NA的晶体及其X-射线衍射数据[60]。

Fig 2.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n N9 neuraminidase tetramer, [PDB entry 7NN9]. The colours change from blue (N terminus) to red (C terminus) through green along the amino acid sequence.(Reference [5])

1983年,Varghese等通过X-ray结晶学研究以2.9?的分辨率首先确定了流感病毒NA N2亚型的三维结构,这是结晶学上的一个创举。其结构显示各单体均是由6个4股反平行的β-折叠片状结构组成(Fig 2),并以类似螺旋桨叶片的形式排列、以单体的中心为轴线均匀分布。各折叠片段呈特征性排列,其中央的也是第一股平行于所谓“螺旋桨”的轴线,而最外面一股几乎垂直于轴线。前一折叠片段的最外面一股接着与下一折叠片段的中央一股相连。病毒膜表面的这些环状连接含有许多抗原学及酶学上的重要氨基酸[11]。在所有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中,NA 的活性位点都位于每一个糖蛋白亚单位表面的口袋中。

自此N9[61]、N8、N6及乙型流感病毒[62] NA的结构先后被测定。N2、N9、N6、N8亚型结晶具有进行衍射测定的品质。相反,N1, N3、N5亚型虽也被结晶但并不适于结构解析[63]。对N4、N7亚型结晶的尝试并未获得成功。

(二)NA的底物及活性位点

通过对四种来自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及两种来自乙型流感病毒的酶进行结构研究,发现了一相当保守的结构。尽管相比于N2亚型,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低至40%,在乙型流感病毒NA中甚至低至25%。换句话说,它们具有与N2亚型NA相似的整体拓扑学结构。

其四倍体对称结构是通过金属离子及面向内部的糖基侧链来稳定的,而糖基侧链藏于内部可免受免疫学影响。两个钙离子结合位点,一个位于结合口袋附近,另一个位于四聚体轴线上。推测看来,新生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表面释放时,流感病毒NA 的钙离子活化作用可能在其酶活性的正性调节上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学作用。

NA的活性位点高度保守,并存在一个催化中心。唾液酸(Sialic acid, SA, N-acetylneuraminic acid, Neu5Ac, Fig 3a)本身是相对活性较弱(其Ki约为10-3M)的NA抑制剂。1969年,Meindl等报道了唾液酸的衍生物Neu5Ac2en(2-deoxy-2,3-dehydro-N- acetyl-neuraminic acid, Fig 3b),与NA的结合能力(其Ki约为10-6M)比唾液酸高约1000倍,并被认为是酶催化裂解唾液酸的过渡态类似物。

Fig 3.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N-acetyl neuraminic acid; (b) 2-deoxy-2,3- dehydro-N-acetyl neuraminic acid.

催化活性位点是通过解析底物唾液酸与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得到的。包围唾液酸结合位点的口袋周围环绕着12条环形链,其中6条连接第四股与下一折叠片段的第一股(L01),另6条连接第二股与第三股(L23)。在活性口袋及其周围有大量带电的氨基酸残基,这些带电残基在迄今已知的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NA序列中均高度保守。它们是Arg 118, Glu 119 (on β1L01), Asp 151, Arg 152 (β1L23), Asp 198 (β2L23), Arg 224, Glu 227 (β3L01), Asp 243 (β3L23), His 274, Glu 277 (β4L01), Arg 292 (β1L23), Asp 330, Lys 350 (β5L01), and Glu 425 (β6S2)。如图所示,酸性氨基酸▲Glu119, Asp 151, Asp 198, Glu 227, Asp 243, Glu 276, Glu 277, Asp 330, Glu 425; 碱性氨基酸▼Arg 118, Arg 152, Arg 224, His 274, Arg 292, Lys350; 中性氨基酸◆Tyr 121, Leu 134, Trp 178。靠近唾液酸结合位点的其他残基包括三个疏水性残基,Tyr 121 (Phe in N1 and B strains), Trp 178 and Leu 134。

Fig 4. Ribbon diagram of a monomer of N2 influenza NA showing the active site residues which are conserved across all influenza strains (Reference [1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16507044.html,/).

(三)流感病毒NA的功能

结构决定功能。简而言之,NA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侵染、复制、成熟和释放等过程中的关键酶,其作用至关重要:首先,NA催化裂解并切断末端唾液酸残基与邻近寡乳糖之间的α(2-6)或α(2-3)酮苷键。此键的断裂对促进流感病毒在呼吸道的内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实现病毒通过黏液的转运并破坏宿主细胞上的HA受体,从而促使子代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2、移去新生HA和NA糖基表面的唾液酸,对防止子代病毒从宿主细胞释放后的自我聚集非常必要。

3、通过裂解呼吸道黏膜中的唾液酸可防止病毒失活,并尽可能地促使病毒穿入呼吸道上皮细胞。

其次,某些毒株HA糖基的改变可能增强流感病毒的毒力,NA对此也有贡献。它通过催化裂解以非共价形式与成熟或活性分子相结合的潜在相关肽上的唾液酸残基,可直接激活潜在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这些活化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增加,会诱导细胞凋亡,可认为是流感病毒NA导致病原性的机制之一。最近NA的纤溶酶原结合活性可决定甲型流感病毒病原性的新机制已被阐明。在小鼠身上研究发现,A/WSN/33 (WSN)毒株的NA结合并分离细胞表面的纤溶酶原,从而导致HA催化裂解的增强。而蛋白酶对HA的催化裂解是甲型流感病毒具有传染性的必要条件。

第三,NA可促进巨噬细胞中炎症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nterleukin-1, 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的产生。这些细胞因子可导致炎症细胞的聚集,活化并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直接刺激发热中枢进而引起全身发热,从而引发流感症状及呼吸道炎症。

此外,NA在流感病毒与肺炎链球菌的协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继发细菌性肺炎是流感相关性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间协同作用的可能机制包括:病毒对呼吸道上皮的破坏可能增加细菌的黏附;病毒诱发的免疫抑制可能导致细菌的二次感染;病毒感染的炎症应答可能导致作为细菌受体的分子的上调表达。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具有NA活性,很可能在病毒孵化后增加细菌黏附。实验研究表明,病毒NA通过消除末端的唾液酸来暴露宿主细胞表面的肺炎球菌受体。其他实验显示,病毒NA活性的抑制可减少肺炎链球菌的黏附及侵入,且独立于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相应的临床研究也显示对素因性流感病毒感染使用特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可减少呼吸道二次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抗生素的效力并增加高危患者的存活率,这些患者都有并发症且极易死亡。

NA的功能并不是孤立的。先前曾有研究显示NA活性的缺失甲型流感病毒也能在细胞、鸡蛋或小鼠中历经多次复制周期。如此看来,在甲型流感病毒的生活周期中NA活性并不是绝对必需的,但对于有效的病毒复制似乎仍是必要的。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HA与NA之间存在着功能方面的相互作用,更准确地说,是功能方面的平衡。这两种表面糖蛋白在受体结合与受体破坏之间的最佳平衡,是实现有效病毒复制所必需的。

另外,流感病毒中NA的底物专一性与HA的受体特异性存在着天然相关。底物专一性分析显示所有的病毒对Neu5Acα2-3Gal 具有相似的专一性,而对Neu5Acα2-6Gal的活性则依类型不同而从低到高有所不同。前者以禽病毒和早期的人类N2亚型病毒为

代表,后者以猪病毒和近来的人类N2亚型病毒为代表。NA对α2,3-键的保守活性很可能为病毒逃避呼吸道黏蛋白的截留所必需,

而黏蛋白主要包含包括Siaα2,3Gal单元。据推断,对α2,6-键活性的增加可能导致对病毒的选择性优势,表现为对细胞受体更有效的破坏,从而实现子代病毒颗粒更有效的释放。总而言之,NA对不同底物的个别适应可能有助于流感病毒的传染。

抑制基于免疫机制的流感病毒NA一直是抗流感药物研究中的活跃领域。研究表明,抗流感病毒NA的抗体对流感有防护作用。随着体内抗流感病毒NA抗体水平的增加,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发生率下降;而当流感病毒出芽和出芽至最大数目时,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体内血清中NA抗体水平呈反比。

4.1 晶体学

麻醉学中级考试之基础知识题1

精品文档麻醉学中级考试之基础知识题库 ?(1). (2016年真题)下列关于吗啡药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使延髓迷走神经核兴奋,窦房结受抑制,心率减慢 ? B. 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和释放组胺的间接作用,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而致血压下降 ? C. 吗啡可增加胆道平滑肌张力,使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导致胆道内压力增加 ? D. 吗啡可增加输尿管平滑肌张力,并使膀胱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引起尿潴留 ? E. 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吗啡均使颅内压降低 ?参考答案:E本题解释 ??(2). 局麻药不能明显影响心肌组织的( ) ? A. 最大去极化速率 ? B. O相除极的速度 ? C. 兴奋传导速度 ? D. 静息电位 ? E. 收缩力 ?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 ??(3). 需阻滞哪根神经才能使示指掌侧无痛( ) ? A. 尺神经 ? B. 正中神经 ? C. 桡神经 ? D. 桡神经和尺神经 ? E. 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精品文档?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 ??(4). 药物消除半衰期最短的是( ) ? A. 瑞芬太尼 ? B. 阿芬太尼 ? C. 舒芬太尼 ? D. 芬太尼 ? E. 吗啡 ?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 ??(5). 关于椎体间连接,哪一项不正确( ) ? A. 相邻椎体间均有椎间盘 ? B. 椎间盘由髓核及纤维环组成 ? C. 腰部较厚,髓核脱出易发生在腰部 ? D. 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与椎间盘连接紧密 ? E. 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方,与椎体连接疏松 ?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 ??(6). 正常人不出现肺水肿的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 存在肺内淋巴回流 ? B. 肺毛细血管壁和肺泡上皮的通透性低 ? C. 肺表面活性物质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 D. 血浆胶体渗透压阻止液体滤到肺泡 ? E. 肺间质内胶体渗透压低,不利于液体的滤出 ?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 ??(7). 下列有关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主动脉和周围动脉管壁增厚,收缩压和脉压增加 ? B. 动静脉氧分压差增加

反渗透设备设计基础知识-29页精选文档

反渗透设备设计基础知识 膜分离: 物质世界是由原子、分子和细胞等微观单元构成的,然而这些很小的物质单元总是杂居共生,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微观粒子都会倾向于无序的混合状态。膜分理技术得基础是分离膜。分离莫是具有选择性透过性的薄膜,某些分子(或微粒)可以透过薄膜,而其他的则被阻隔。这种分离总是依赖于不同的分子(或微粒)之间的某种区别,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尺寸大小,三维空间之中,什么都有大上巨细而膜有孔径。 全量过滤: 全量过滤也称为直流过滤、死端过滤、与常规的滤布过滤相似,被处理物料进入模组件,等量透过液流出模组件,截流物留在模组件内。为了保证膜性能的可恢复性,必须及时从模组件内卸载截留物,因此需要定时反冲洗(过滤的反过程)等措施来去除膜面沉积物、恢复膜通量。模组件污染后不能拆开清洗,通常使用在线清洗方式(CIP)超滤/微滤水处理过程一般采用全量过滤模式。 错流过滤 被处理料液以议定的速度流过膜面,透过液以垂直方向透过膜,同时大部分截留物被浓缩液夹带出模组件。错流过滤模式减小了膜面浓度极化层的厚度,可以有效降低膜污染,反滲透、纳滤均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膜系统: 膜系统是指膜分离装置单元。压力驱动膜系统主要由预处理系统、升压泵、模组件(压力容器和膜元件)、管道阀门和控制系统构成。 膜污染: 各种原水中均含有一定浓度的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悬浮物主要由无机颗粒物、胶体和微生物、藻类等生物性颗粒。溶解性物质主要是易溶盐(如氯化物)和难溶盐(如碳酸盐、硫酸盐和硅酸盐)。再反渗透过程中,进水的体积在减少,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的浓度在增加。悬浮颗粒会沉积在膜上,堵塞进水流道、增加摩擦阻力(压力降)。难溶盐会从浓水中沉淀出来,在磨面上形成结垢,降低RO膜的通量。这种在膜面上形成沉积层的现象叫膜污染,膜污染是膜系统性能的劣化。 反滲透/纳滤基本原理: 半透膜: 是具有选择性透过性能的薄膜。当液体或气体透过半透膜时,一些组分透过,而另外一些组分被截留。实际上半透膜对任何组分都有透过性,只是透过的速率相差很大。在反渗透过程中,溶剂(水)的透过速率远远大于溶解在水中的溶质(盐分)。通过半透膜实现了溶剂和溶质的分离,得到纯水以及浓缩的盐溶液。 渗透:

光纤模块基本知识

光纤模块基本知识 光纤模块基本知识 光纤模块只有短波(SX)、长波(LX)和超长波(ZX)之分,没有单模多模之分!只有光纤才分单模多模! 短波光纤模块:发光口大,传输距离近 长波和超长波光纤模块:发光口小,传输距离远 多模光纤:纤芯直径大,传输距离近 单模光纤:纤芯直径小,传输距离远 短波模块-单模光纤-短波模块:不可行!因为短波模块的发光口大于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部分光信号无法进入光纤 长波模块-多模光纤-长波模块:一般可行,因为长波模块的发光口小于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所有光信号能够进入光纤。但传输距离受多模光纤限制,只有几百米,而且本人见过连通性不稳定甚至连不通的情况! 长波模块-多模光纤-短波模块:不可行!两端波长必须相同! 如果传输距离较远,必须选择长波模块-单模光纤-长波模块! 光纤主要分为两类: 单模光纤(Single-mode Fiber):一般光纤跳线用黄色表示,接头和保护套为

蓝色;传输距离较长。 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一般光纤跳线用橙色表示,也有的用灰色表示,接头和保护套用米色或者黑色;传输距离较短。 光纤使用注意! 光纤跳线两端的光模块的收发波长必须一致,也就是说光纤的两端必须是相同波长的光模块,简单的区分方法是光模块的颜色要一致。 一般的情况下,短波光模块使用多模光纤(橙色的光纤),长波光模块使用单模光纤(黄色光纤),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光纤在使用中不要过度弯曲和绕环,这样会增加光在传输过程的衰减。光纤跳线使用后一定要用保护套将光纤接头保护起来,灰尘和油污会损害光纤的耦合。 单模多模 1. 光纤是如何工作的? 通讯用光纤由外覆塑料保护层的细如毛发的玻璃丝组成。玻璃丝实质上由两部分组成:核心直径为9到62.5μm,外覆直径为125μm的低折射率的玻璃材料。虽然按所用的材料及不同的尺寸而分还有一些其它种类的光纤,但这里提到的是最常见的那几种。光在光纤的芯层部分以“全内反射”方式进行传输,也就是指光线进入光纤的一端后,在芯层和包层界

第一章 麻醉物理学基础

第一章麻醉物理学基础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麻醉气体的弥散,正确的叙述是: A.弥散是指气体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移动 B.弥散是指气体从分压低的地方向分压高的地方移动 C.麻醉气体弥散在麻醉诱导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移动,清醒时从分压低的地方向分压高的地方移动 D.麻醉气体弥散在麻醉诱导是从分压低的地方向分压高的地方移动,清醒时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移动 E.以上叙述都不正确 2.下列因素对层流气源通过管道的阻力影响最大的是: A.气体的粘滞性 B.气源的速度 C.管道的管径 D.管道的长度 E.压力梯度 3.关于麻醉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和诱导及清醒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溶解度小的麻醉药,诱导迅速,清醒也快 B.溶解度小的麻醉药,诱导迅速,清醒慢 C.溶解度小的麻醉药,诱导缓慢,清醒快 D.溶解度小的麻醉药,诱导缓慢,清醒也慢 E.溶解度大的麻醉药,诱导迅速,清醒也快 4.描述理想流体在重力场中作稳定流动的方程是 A.连续性方程 B.泊肃叶方程 C.伯努利方程 D.牛顿粘滞定律方程 E.以上都可以 5.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A.某物质在两相中处于动态平衡时的浓度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B.血/气分配系数小的麻醉药,诱导迅速,清醒快 C.血/气分配系数大的麻醉药,诱导迅速,清醒快 D.油/气分配系数越大的麻醉药,其麻醉强度越大 E.橡胶/气分配系数大的麻醉药,诱导时间延长,苏醒时间也会延迟 6.气管导管和通气道满足下列哪个条件时,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产生湍流 A、长度短,内径大、内壁光滑、弯度缓和 B、长度短,内径小、内壁光滑、弯度缓和 C、长度长,内径大、内壁光滑、弯度缓和 D、长度短,内径大、内壁粗糙、弯度缓和 E、长度短,内径大、内壁光滑、弯度锐利 7.关于麻醉气体的弥散,正确的叙述是

麻醉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麻醉 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隙阻滞间接作用(全身影响) (1)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血压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 周围循环变化皮肤温暖红润 心率减慢 心排出量减少 心脏功能做功减少 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氧供减少,氧耗减少更多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2)对呼吸的影响 低位脊麻对通气影响不大。 阻滞平面上达颈部时,膈神经被阻滞,可发生呼吸停止。 术前用药或麻醉辅助用药量过大。 高位脊麻时,PaO2降低,PaCO2轻度升高。 平面过高,诱发支气管痉挛。 (3)对胃肠道的影响 胃肠蠕动增强 胃液分泌增加 括约肌松弛 胆汁反流入胃 (4)对生殖泌尿系统影响 肾血管阻力不受交感神经控制,脊麻对肾的影响是间接的。 血压降至80mmHg时,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量下降,平均动脉压低于35 mmHg时,肾小球滤过停止。 尿潴留 常用局部麻醉药 普鲁卡因 ①纯度较高的普鲁卡因,150mg/支。 ②使用时用5%葡萄糖溶液或脑脊液溶解至总量3m1,使成5%浓度。 ③成人一次用量为l00-150mg,最多不超过180mg。 ④普鲁卡因的起效时间约l一5分钟,作用时间3/4一l小时。 ⑤为了延长作用时间,药液内常加0.1%肾上腺素0.2-0.3ml,这样作用可持续l-l.5小时。丁卡因 ①丁卡因白色结晶10mg/支。 ②使用时用脑脊液lml溶解,再加10%葡萄糖溶液和3%麻黄碱溶液各1m1,配成所谓1:1:1溶液,其丁卡因浓度为0.33%。也可用5%葡萄糖溶液溶解至1.8ml,加0.1%肾上腺素0.2m1,配成0.5%溶液。 ③丁卡因成人一次常用量为10mg,最多不超过15mg。 ④其起效时间较长,约5~lO分钟,作用时间2~3小时。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常用剂量为8~12mg,最多20mg。 浓度0.5%~0.75%,用10%葡萄糖配成重比重溶液。

机械制图识图基本知识1

机械制图基本知识 一.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 1.零件图的作用 任何机械都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制造机器就必须先制造零件。零件图就是制造和检验零件的依据,它依据零件在机器中的位置和作用,对零件在外形、结构、尺寸、材料和技术要去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零件图的内容 一张完整的零件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INT7 2”的零件图 (1)标题栏 位于图中的右下角,标题栏一般填写零件名称、 标题栏 技术要求

材料、数量、图样的比例,代号和图样的责任人签名和单位名称等。标题栏的方向与看图的方向应一致。 (2)一组图形用以表达零件的结构形状,可以采用视图、剖视、剖面、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等表达方法表达。 (3)必要的尺寸反映零件各部分结构的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满足零件制造和检验的要求。 (4)技术要求给出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要求。 二、视图 基本视图:物体向6个基本投影面(物体在立方体的中心,投影到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投影所得的视图,他们是他们是:

前视图(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顶视图、底视图及后视 图。 三、全剖半剖 为了辅助了解物体内部结构及相关参数,有时候需要对物体进行剖切所得的视图分为全剖视图和半剖视图。 全剖视图:用剖切面完全的剖开物体所得到的剖视图称为全剖试图

半剖视图:当物体具有对称平面时,向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投影面上投影所得的图形,可以对中心线为界,一半画成剖视图,另一半画成视图,称为半剖视图。 四、尺寸及其标注

1、尺寸的定义: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2、尺寸的分类: 1)基本尺寸通过它应用上、下偏差可计算出极限尺寸的尺寸。 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3)极限尺寸一个尺寸允许的两个极端,其中最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4)尺寸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代数差称为下偏差。上下偏差统称为极限偏差,偏差可正可负。 5)尺寸公差简称公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去最小极限尺寸之差,它是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尺寸公差永为正值 ;其中Φ20为基本尺寸,0.81为公差。0.5为上偏差,-0.31例如:Φ200.5 -0.31 为下偏差。20.5和19.69分别为最大最小极限尺寸。 6)零线 在极限与配合图中,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 7)标准公差 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的任一公差。国家标准中规定,对于一定的基本尺寸,其标准公差共有20个公差等级。 公差分为CT 、IT、JT 3个系列标准。CT系列为铸造公差标准,IT是ISO 国际尺寸公差,JT为中国机械部尺寸公差

光模块基础知识大全分类及选用

光模块基础知识大全、分类及选用 、光模块基本知识 1、定义: 光模块:也就是光收发一体模块。 2、结构: 光收发一体模块由光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和光接口等组成,光电子器件包括发射和接收两部分。 发射部分是:输入一定码率的电信号经内部的驱动芯片处理后驱动半导体激光器(LD)或发光二极管(LED发射出相应速率的调制光信号,其内部带有光功率自动控制电路,使输出的光信号功率保持稳定。 接收部分是:一定码率的光信号输入模块后由光探测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 经前置放大器后输出相应码率的电信号,输出的信号一般为P ECL电平。同时在 输入光功率小于一定值后会输出一个告警信号。 3、光模块的参数及意义 光模块有很多很重要的光电技术参数,但对于GBIC和SFP这两种热插拔光 模块而言,选用时最关注的就是下面三个参数: 1)中心波长 单位纳米(nm,目前主要有3种: 850nm( MM多模,成本低但传输距离短,一般只能传输500M ; 1310nm (SM单模,传输过程中损耗大但色散小,一般用于40KM以内的传

1550nm (SM单模,传输过程中损耗小但色散大,一般用于40KM以上的长 距离传输,最远可以无中继直接传输120KM) 2)传输速率 每秒钟传输数据的比特数(bit ),单位bps。 目前常用的有4种:155Mbps、1.25Gbps、2.5Gbps、10Gbps等。传输速率一般向下兼容,因此155M光模块也称FE (百兆)光模块,1.25G光模块也称GE (千兆)光模块,这是目前光传输设备中应用最多的模块。此外,在光纤存储系统(SAN中它的传输速率有2Gbps 4Gbps和8Gbps 3)传输距离 km 。 光信号无需中继放大可以直接传输的距离,单位千米(也称公里, 光模块一般有以下几种规格:多模550m 单模15km 40km 80km和120km 等等。 除以上3种主要技术参数(波长,速率,距离)外,光模块还有如下几个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只需简单了解就行。 a、激光器类别 激光器是光模块中最核心的器件,将电流注入半导体材料中,通过谐振腔的 光子振荡和增益射出激光。目前最常用的激光器有FP和DFB激光器,它们的差 异是半导体材料和谐振腔结构不同,DFB激光器的价格比FP激光器贵很多。传输距离在40KM 以内的光模块一般使用FP激光器;传输距离》40KM的光模块一般使用DFB激光器。 b、损耗和色散 损耗是光在光纤中传输时,由于介质的吸收散射以及泄漏导致的光能量损失, 这部分能量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以一定的比率耗散。色散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同 波长的电磁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不等,从而造成光信号的不同波长成分由于传输距离的累积而在不同的时间到达接收端,导致脉冲展宽,进而无法分辨信

麻醉学主治医师基础知识-10

麻醉学主治医师基础知识-10 (总分:10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总题数:30,score:60分) 1.成年人气管隆突相当于体表的部位是 【score:2分】 【A】胸骨上窝 【B】第一肋间 【C】胸骨柄 【D】胸骨角平面【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E】第五肋间 本题思路:[解析] 胸骨角的侧方平对第二肋,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五胸椎的水平。 2.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 【score:2分】 【A】持续性疼痛 【B】有触发点或带【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C】双侧疼痛 【D】有感觉减退 【E】有感觉过敏

本题思路:[解析] 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发作性疼痛,面部有有触发点或带,疼痛局限于一侧,一般无感觉减退或过敏。 3.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是指 【score:2分】 【A】麻醉机回路中的高气道压 【B】呼气末由于气体陷闭在肺泡内产生的正压或胸内压【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呼气末呼吸机施加于气道内的压力 【D】压迫肺组织所产生的肺内压 【E】胸膜腔负压消失后所产生的肺回缩压力 本题思路:[解析] 内源性PEEP是指在机械通气时,肺泡在呼气末仍保持大于外加PEEP的正向压力。该内生的正压是因气道阻力增高,呼气流速受限形成。 4.新生儿期是指 【score:2分】 【A】自出生到满28天【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B】自出生到满7天 【C】自出生到满30天 【D】自出生到满60天

【E】自出生到满90天 本题思路:[解析] 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到4周这段时期。 5.顺式阿曲库铵的特点有 【score:2分】 【A】长效、强效 【B】不经Hoffmann消除 【C】反复给药易蓄积 【D】释放组胺 【E】消除不依赖肝、肾功能【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解析] 顺式阿曲库铵是阿曲库铵的同分异构体。具有Hoffmann降解特性,同时有对心血管影响小的优点,临床及动物实验均证实无组织胺释放作用。其起效较阿曲库铵稍慢,作用时效两者相同。 6.地氟烷的药理学特点是 【score:2分】 【A】理化性质不稳定 【B】肝、肾毒性大 【C】血气分配系数大

光模块基础知识大全、分类及选用

光模块基础知识大全、分类及选用 一、光模块基本知识 1、定义: 光模块:也就是光收发一体模块。 2、结构: 光收发一体模块由光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和光接口等组成,光电子器件包括发射和接收两部分。 发射部分是:输入一定码率的电信号经内部的驱动芯片处理后驱动半导体激光器(LD)或发光二极管(LED)发射出相应速率的调制光信号,其内部带有光功率自动控制电路,使输出的光信号功率保持稳定。 接收部分是:一定码率的光信号输入模块后由光探测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后输出相应码率的电信号,输出的信号一般为PECL电平。同时在输入光功率小于一定值后会输出一个告警信号。 3、光模块的参数及意义 光模块有很多很重要的光电技术参数,但对于GBIC和SFP这两种热插拔光模块而言,选用时最关注的就是下面三个参数: 1)中心波长 单位纳米(nm),目前主要有3种: 850nm(MM,多模,成本低但传输距离短,一般只能传输500M); 1310nm (SM,单模,传输过程中损耗大但色散小,一般用于40KM以内的传输);

1550nm (SM,单模,传输过程中损耗小但色散大,一般用于40KM以上的长距离传输,最远可以无中继直接传输120KM); 2)传输速率 每秒钟传输数据的比特数(bit),单位bps。 目前常用的有4种: 155Mbps、1.25Gbps、2.5Gbps、10Gbps等。传输速率 一般向下兼容,因此155M 光模块也称FE(百兆)光模块,1.25G光模块也称GE (千兆)光模块,这是目前光传输设备中应用最多的模块。此外,在光纤存储系统(SAN)中它的传输速率有2Gbps、4Gbps和8Gbps。 3)传输距离 光信号无需中继放大可以直接传输的距离,单位千米(也称公里,km)。 光模块一般有以下几种规格:多模550m,单模15km、40km、80km和120km 等等。 除以上3种主要技术参数(波长,速率,距离)外,光模块还有如下几个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只需简单了解就行。 a、激光器类别 激光器是光模块中最核心的器件,将电流注入半导体材料中,通过谐振腔的光子振荡和增益射出激光。目前最常用的激光器有FP和DFB激光器,它们的差异是半导体材料和谐振腔结构不同,DFB激光器的价格比FP激光器贵很多。传 输距离在40KM以内的光模块一般使用FP激光器;传输距离≥40KM的光模块一 般使用DFB激光器。 b、损耗和色散 损耗是光在光纤中传输时,由于介质的吸收散射以及泄漏导致的光能量损失,这部分能量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以一定的比率耗散。色散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同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麻醉学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麻醉学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 (总分:2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84,分数:168.00) 1.单用一种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时其MAC应达 (分数:2.00) A.0.3MAC B.0.5MAC C.1MAC D.1.3MAC √ E.2MAC 解析:解析:AD95为95%患者对手术刺激无反应时的麻醉药剂量。不同麻醉药的AD95与ED99基本上等于1.3MAC。 2.正常成年人脑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灌注压在 (分数:2.00) A.50~150mmHg √ B.60~180mmHg C.80~150mmHg D.40~180mmHg E.80~180mmHg 解析:解析:灌注压在50~150mmHg时可以保持脑灌注的恒定。 3.关于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 A.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增加 B.功能残气量增加√ C.肺活量增加 D.功能残气量减少 E.残气量减少 解析:解析: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功能残气量增加、肺活量减少,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 4.糖皮质激素可引起 (分数:2.00) A.促进前列腺素、5一羟色胺的合成 B.灭活热休克蛋白 C.促进蛋白质脂肪分解,增加糖原异生√ D.继发性损害 E.增强炎性反应 解析:解析:糖皮质激素类包括可的松(皮质素)和氢化可的松(皮质醇)等。这类激素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都有影响,主要作用是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原异生。 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首选 (分数:2.00) A.心房起搏 B.电复律 C.心室起搏√ D.静脉注射阿托品 E.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解析: 6.分布于脐平面的皮神经来自 (分数:2.00)

麻醉学中级模拟试卷三 基础知识

1、下列易被血浆胆碱酯酶分解的非去极化肌松药是: A.琥珀胆碱 B.泮库溴铵 C.维库溴铵 D.阿曲库铵 E.米库氯铵 米库氯铵也是琥珀胆碱的替代药,起效较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是其特点 2、双嘧达莫的主要药理作用是: A.直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 B.增加血浆中促凝血因子VIII的活力 C.与抗凝血酶III相结合 D.抑制多种蛋白酶 E.增强纤溶酶活性 双嘧达莫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黏附,临床主要用于心绞痛的治疗 3、下列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影响小的肌松药是: A.琥珀胆碱 B.泮库溴铵 C.维库溴铵 D.阿曲库铵 E.米库氯铵 由于维库溴铵不引起心率增快,故适用于心肌缺血及心脏病人。本品组胺释放作用弱,也有支气管痉挛及过敏反应,但很少见 4、肝素的主要药理作用是: A.直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 B.增加血浆中促凝血因子VIII的活力 C.与抗凝血酶III相结合 D.抑制多种蛋白酶 E.增强纤溶酶活性 ATIII是一种血浆α2球蛋白,它作为肝素钠的辅助因子,可与许多凝血因子结合,并抑制这些因子的活性 5、新期的明的特点是: A.可拮抗琥珀胆碱的肌松作用 B.不增加乙酰胆碱释放 C.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D.加快心率 E.减少腺体分泌 新期的明能与胆碱酯酶结合,其复合物,水解速度较乙酰化胆碱酯酶的水解速度为慢,故酶被抑制的时间较长 6、心肌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A.非酯性脂肪酸 B.葡萄糖 C.果糖 D.乳酸 E.氨基酸

正常生理条件下,心肌细胞维持心脏收缩和稳定离子通道所需的能量主要通过脂肪氧化来获取,游离脂肪酸供应心脏所需能量的40%~60% 7、恩氟烷的特点是: A.刺激性大 B.升高眼压 C.可诱导抽搐及脑电出现惊厥性棘波 D.循环抑制轻 E.禁用于糖尿病和哮喘患者 对中枢神经下行性抑制随吸入麻药剂量的增加而加深,深麻醉时,可出现癫样脑电波,2%病人可出现抽搐 8、下列哪种吸入药具有肾毒性: A.甲氧氟烷 B.恩氟烷 C.异氟烷 D.氟烷 E.地氟烷 麻醉药的肾内代谢理论认为,其在肾内直接代谢的无机氟或别的有毒物质是临床毒性的基础9、70kg健康人,Hb11g/d1 PaO2 60mmHg,SaO2 90%,CO(心排血量)5L/min,则O 2转 运到外周的速度大约是: A.300ml/min B.400ml/min C.500ml/min D.600ml/min E.700ml/min DO2=心排血量(CO)×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1.34 10、门诊麻醉药应用异丙酚,有关概念中错误的是: A.可用于小儿 B.婴幼儿诱导剂量为3~4mg/kg C.小儿可单独使异丙酚进行CT和放射治疗 D.应有必要的抢救设备 E.婴幼儿易发生术后呼吸抑制 静脉注射异丙酚后,收缩压下降30mmHg(4.00kPa)。常用诱导剂量2.5mg/kg静注后,有13%~83%的患儿发生呼吸抑制,甚至停止。因此异丙酚用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严密观察呼吸变化。 11、在掌握控制性低血压的适应证和技术的情况下,平均动脉压(MAP)应控制的安 全范围是: A.90~100mmHg B.80~900mmHg C.70~80mmHg D.60~70mmHg E.50~40mmHg 控制性降压期间低压的安全界限认为以平均动脉压降至正常对照值的2/3为宜。平均动脉压不应<50mmHg,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0min 12、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年,吸入麻醉药MAC下降百分之几:

反渗透和纳滤的基础知识

第三章反渗透和纳滤的原理 3.1 反渗透和纳滤基础 3.1.1 膜与膜过程 膜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存在的,尤其在生物体内。但是人类首次注意到由生物膜引起的渗透现象是在1748 年,法国学者Abbe Nollet(1700 – 1770)很偶然的发现包裹在猪膀胱里的水可以自己扩散到膀胱外侧的酒精溶液中。法国植物学家Henri Dutrochet(1776 – 1847)在1827 年提出了Osmosis(渗透)一词来定义Abbe Nollet 发现的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854 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1805 – 1869)在实验中发现,放置在半透膜一侧的晶体会比胶体更快的扩散到另一侧,并提出了Dialysis(透析)的概念。这时人们才对半透膜产生了兴趣,并由德国生物化学家Moritz Traube(1826 – 1894)在1864 年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人造膜——亚铁氰化铜膜。完整的渗透压理论直到20 世纪才由荷兰物理化学家Van't Hoff(1852 – 1911)提出。后来,随着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膜分离现象也不断为人们发现并研究。1960 年,人类终于实现了从苦咸水中制取淡水的梦想,工作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科学家Sidney Loeb (1917 –)和Srinivasa Sourirajan(1923 –)共同研制出世界第一张非对称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从那时起的近半个世纪以来,膜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和纳滤,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表3.1 列出了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 表3.1 膜分离技术发展史

麻醉学中级考试之基础知识题1

麻醉学中级考试之基础知识题库 (1). (2016年真题)下列关于吗啡药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使延髓迷走神经核兴奋,窦房结受抑制,心率减慢 B. 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和释放组胺的间接作用,可引起外周血管扩而致血压下降 C. 吗啡可增加胆道平滑肌力,使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导致胆道压力增加 D. 吗啡可增加输尿管平滑肌力,并使膀胱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引起尿潴留 E. 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吗啡均使颅压降低 参考答案:E本题解释 (2). 局麻药不能明显影响心肌组织的( ) A. 最大去极化速率 B. O相除极的速度 C. 兴奋传导速度 D. 静息电位 E. 收缩力 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 (3). 需阻滞哪根神经才能使示指掌侧无痛( ) A. 尺神经 B. 正中神经 C. 桡神经 D. 桡神经和尺神经 E. 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 (4). 药物消除半衰期最短的是( ) A. 瑞芬太尼 B. 阿芬太尼 C. 舒芬太尼 D. 芬太尼 E. 吗啡 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 (5). 关于椎体间连接,哪一项不正确( ) A. 相邻椎体间均有椎间盘 B. 椎间盘由髓核及纤维环组成 C. 腰部较厚,髓核脱出易发生在腰部 D. 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与椎间盘连接紧密 E. 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方,与椎体连接疏松 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 (6). 正常人不出现肺水肿的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存在肺淋巴回流 B. 肺毛细血管壁和肺泡上皮的通透性低 C. 肺表面活性物质增加肺泡表面力 D. 血浆胶体渗透压阻止液体滤到肺泡 E. 肺间质胶体渗透压低,不利于液体的滤出 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 (7). 下列有关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进口反渗透、纳滤的基础知识

反渗透、纳滤基础知识 1 分离膜与膜过程 膜分离 物质世界是由原子、分子和细胞等微观单元构成的,然而这些微小的物质单元总是杂居共生,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微观粒子都会倾向于无序的混合状态。人们发明了过滤、蒸馏、萃取、电泳、层析和膜分离等分离技术来获取纯净的物质。 膜分离技术的基础是分离膜。分离膜是具有选择性透过性能的薄膜,某些分子(或微粒)可以透过薄膜,而其它的则被阻隔。这种分离总是要依赖于不同的分子(或微粒)之间的某种区别,最简单的区别是尺寸,三维空间之中,什么都有大小巨细,而膜有孔径。当然分子(或微粒)还有其它的特性差别可以利用,比如荷电性(正、负电),亲合性(亲油、亲水),深解性,等等。按照阻留微粒的尺寸大小,液体分离膜技术有反渗透(亚纳米级)、纳滤(纳米级)、超滤(10纳米级)和微滤(微米和亚微米级),另外还有气体分离、渗透蒸发、电渗析、液膜技术、膜萃取、膜催化、膜蒸馏等膜分离过程。 表-1 主要的膜分离过程

气体分离气体、气体与蒸 汽分离 浓度差易透过气体不易透过气体 薄膜复合膜 薄膜复合膜由超薄皮层(活性分离层)和多孔基膜构成。基膜一般是在多孔织物支撑体上浇筑的微孔聚砜膜(即0.2mm厚),超薄皮层是由聚酰胺和聚脲通过界面缩合反应技术形成的。 薄膜复合膜的优点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关,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化学稳定性,在中等压力下操作就具有高水通量和盐截留率及抗生物侵蚀。它们能在温度0-40℃及pH2-l2间连续操作。像芳香聚酰胺一样,这些材料的抗氯及其他氧化性物质的性能差。 过滤图谱 平膜结构

图-1 非对称膜与复合膜结构比较 美国海德能公司的RO/NF膜(CPA, ESPA, SWC, ESNA, LFC)均是复合膜。CPA3的断面结构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支撑层上形成褶皱状的表面致密层。原水以与皮层平行方向进入,通过加压使其透过密致分离层,产水从支撑层流出。 图-2 CPA3的断面结构 表面致密层构造 根据膜种类不同,制作平膜的表面致密层材质也有差异。大多数都是采用交链全芳香族聚酰胺。其构造如图-3所示。

麻醉学中级考试之基础知识题1

v1.0可编辑可修改麻醉学中级考试之基础知识题库 ?(1). (2016年真题)下列关于吗啡药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使延髓迷走神经核兴奋,窦房结受抑制,心率减慢 ? B.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和释放组胺的间接作用,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而致血压下降 ? C.吗啡可增加胆道平滑肌张力,使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导致胆道内压力增加? D.吗啡可增加输尿管平滑肌张力,并使膀胱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引起尿潴留 ? E.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吗啡均使颅内压降低 ?.::参考答案:E本题解释 ??(2).局麻药不能明显影响心肌组织的() ? A.最大去极化速率 ? B. O相除极的速度 ? C.兴奋传导速度 ? D.静息电位 ? E.收缩力 ?禺: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 ??(3).需阻滞哪根神经才能使示指掌侧无痛() ? A.尺神经 ? B.正中神经

v1.0可编辑可修改 C.桡神经 ? D.桡神经和尺神经 ? E.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 ??(4).药物消除半衰期最短的是( ) ? A.瑞芬太尼 ? B.阿芬太尼 ? C.舒芬太尼 ? D.芬太尼 ? E.吗啡 ?.::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 ??(5).关于椎体间连接,哪一项不正确( ) ? A.相邻椎体间均有椎间盘 ? B.椎间盘由髓核及纤维环组成 ? C.腰部较厚,髓核脱出易发生在腰部 ? D.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与椎间盘连接紧密 ? E.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方,与椎体连接疏松 ?.::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 ??(6).正常人不出现肺水肿的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存在肺内淋巴回流 ? B.肺毛细血管壁和肺泡上皮的通透性低 ? C.肺表面活性物质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2015版机械制图识图基本知识

2015版机械制图基本知识 一.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 1.零件图的作用 任何机械都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制造机器就必须先制造零件。零件图就是制造和检验零件的依据,它依据零件在机器中的位置和作用,对零件在外形、结构、尺寸、材料和技术要去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零件图的内容 一张完整的零件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INT7 2”的零件图 (1)标题栏 位于图中的右下角,标题栏一般填写零件名称、材料、数量、图样的比例,代号和图样的责任人签名和单位名称等。标题栏的方向与看图的方向应一致。 标题栏 技术要求

(2)一组图形用以表达零件的结构形状,可以采用视图、剖视、剖面、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等表达方法表达。 (3)必要的尺寸反映零件各部分结构的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满足零件制造和检验的要求。 (4)技术要求给出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要求。 二、视图 基本视图:物体向6个基本投影面(物体在立方体的中心,投影到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投影所得的视图,他们是他们是: 前视图(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顶视图、底视图及后视图。

三、全剖半剖 为了辅助了解物体内部结构及相关参数,有时候需要对物体进行剖切所得的视图分为全剖视图和半剖视图。 全剖视图:用剖切面完全的剖开物体所得到的剖视图称为全剖试图 半剖视图:当物体具有对称平面时,向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投影面上投影所得的图形,可以对中心线为界,一半画成剖视图,另一半画成视图,称为半剖视图。

四、尺寸及其标注 1、尺寸的定义: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2、尺寸的分类: 1)基本尺寸通过它应用上、下偏差可计算出极限尺寸的尺寸。 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3)极限尺寸一个尺寸允许的两个极端,其中最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4)尺寸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代数差称为下偏差。上下偏差统称为极限偏差,偏差可正可负。 5)尺寸公差简称公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去最小极限尺寸之差,它是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尺寸公差永为正值 ;其中Φ20为基本尺寸,0.81为公差。0.5为上偏差,-0.31例如:Φ200.5 -0.31 为下偏差。20.5和19.69分别为最大最小极限尺寸。 6)零线 在极限与配合图中,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 7)标准公差 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的任一公差。国家标准中规定,对于一定的基本尺寸,其标准公差共有20个公差等级。 公差分为CT 、IT、JT 3个系列标准。CT系列为铸造公差标准,IT是ISO国

反渗透系统操作规程

反渗透系统操作规程 (一)、反渗透基础: 一、反渗透原理: 反渗透,英文为Reverse Osmosis,它所描绘的是一个自然界中水分自然渗透过程的反向过程。早在1950年美国科学家DR.S.Sourirajan有一回无意中发现海鸥在海上飞行时从海面啜起一大口海水,隔了几秒后吐出一小口的海水。他由此而产生疑问:陆地上由肺呼吸的动物是绝对无法饮用高盐份的海水,那为什么海鸥就可以饮用海水呢?这位科学家把海鸥带回了实验室,经过解剖发现在海鸥囔嗉位置有一层薄膜,该薄膜构造非常精密。海鸥正是利用了这薄膜把海水过滤为可饮用的淡水,而含有杂质及高浓缩盐份的海水则吐出嘴外。这就是以后逆渗透法(Reverse Osmosis 简称R.O)的基本理论架构。 对透过的物质具有选择性的薄膜成为半透膜。一般将只能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的薄膜视为理想的半透膜。当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如淡水)和浓液(如海水或盐水)分别置于一容器的两侧,中间用半透膜阻隔,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的穿过半透膜,向浓溶液侧流动,浓溶液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形成一个压力差,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此种压力差即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浓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与半透膜的性质无关。若在浓溶液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浓溶液中的溶剂会向稀溶液流动,此种溶剂的流动方向与原来渗透的方向相反,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即在进水(浓溶液)侧施加操作压力以克服自然渗透压,当高于自然渗透压的操作压力施加于浓溶液侧时,水分子自然渗透的流动方向就会逆转,进水(浓溶液)中的水分子部分通过膜成为稀溶液侧的净化产水(请参见下图)。

二、反渗透过程 根据反渗透原理可知,渗透和反渗透必须与具有允许溶剂(水分子)透过的半透膜(反渗透膜或纳滤膜)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才会出现渗透现象和反渗透操作。 反渗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透过而不允许溶质分子透过的一种功能性的半透膜称为反渗透膜; 膜元件:将反渗透膜膜片与进水流道网格、产水流道材料、产水中心管和抗应力器等用胶粘剂等组装在一起,能实现进水与产水分开的反渗透过程的最小单元称为膜元件; 膜组件:膜元件安装在受压力的压力容器外壳内构成膜组件; 膜装置:由膜组件、仪表、管道、阀门、高压泵、精密过滤器、就地控制柜和机架组成的可独立运行的成套单元膜设备称为膜装置,反渗透过程通过该膜装置来实现; 膜系统:针对特定水源条件和产水要求设计的,由预处理、加药装置、增压泵、水箱、膜装置和电气仪表连锁控制的完整膜法水处理工艺过程称为系统。 待处理的进水经过高压泵被连续升压后入膜装置内,在膜元件内进水被分成浓度低的或更纯的产水,称为透过液和浓度高的浓水。浓水调节阀控制成为产水和浓水的比例即装置回收率。

麻醉学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试题

麻醉学主治医师基础知识-2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B}}(总题数:30,分数:60.00) 1.手术创伤引起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胰岛素分泌增加 ? B.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分泌均增多 ? C.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 D.糖利用障碍 ? E.生长激素分泌增加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手术创伤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加速分解代谢并抑制胰岛素分泌,胰高血糖素水平增加,诱发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导致血糖升高。 2.在低温状况下,对心肌影响最大的离子变化是 ? A.Na+浓度减少 ? B.Cl-浓度增加 ? C.Mg2+浓度增加 ? D.K+浓度增加 ? E.Ca2+浓度增加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低温增加心肌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容易引起室颤。 3.有关妊娠期血液的改变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沉加快 ? B.血容量减少 ? C.血红蛋白增高 ? D.血黏度增加 ? E.血细胞比容增加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纤维蛋白原增加改变了红细胞表面电荷,使血沉加快。 4.孕妇施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减少局麻药用量的原因是 ? A.孕妇对局麻药敏感性高 ? B.孕妇自身的调节能力减弱 ? C.容易导致低血压 ? D.孕妇下腔静脉受压,使脊椎静脉丛扩张,硬膜外隙容积缩小 ? E.孕妇心脏负荷加重,易出现局麻药心脏毒性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孕妇下腔静脉受压,使脊椎静脉丛扩张,硬膜外隙容积缩小,故应减少局麻药用量。 5.小儿呼吸道易梗阻的原因不包括 ? A.腺样体小 ? B.呼吸道窄 ? C.颈短 ? D.分泌物多 ? E.舌体大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小儿的腺样体一般相对较大。 6.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一药物它是一个恒值 ? B.体内总药量(Xo)与零时血药浓度的比值 ? C.它代表药物在机体内分布真实容积 ? D.其值越大,代表药物集中分布组织或某些器官中 ? E.其值越小,代表药物在机体内分布越广泛 (分数:2.00)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麻醉学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麻醉学基础知识)模拟试卷1 (总分:2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84,分数:168.00) 1.腕管综合征的症状不包括 (分数:2.00) A.大鱼际肌萎缩症 B.手力减退 C.拇指对小指运动障碍 D.爪样手√ E.拇指无力表现最突出 解析:解析:患侧手掌桡侧及对应手指感觉减退,手力减退。拇指无力表现最突出。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小指障碍。 2.有关肋间神经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常为原发性√ B.疼痛区常无皮疹 C.疼痛多为一侧 D.病变肋间神经区有压痛 E.肋间神经阻滞具有诊断性治疗作用 解析:解析:肋间神经痛多为继发性。 3.补液措施错误的是 (分数:2.00) A.出血量小于5ml/kg只补晶体液 B.出血量在5~10ml/kg补晶体液也可维持 C.出血量在10~20ml/kg需用胶体加晶体维持 D.出血量大于20ml/kg可不输血√ E.以上都对 解析:解析:出血量大于20ml/kg应输血救治。 4.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描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它由Ⅱ型细胞合成、贮存和释放 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顺应性√ C.保持大、小肺泡容积相对稳定 D.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 E.它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 解析:解析: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 5.肌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 (分数:2.00) A.肌纤维 B.感觉神经元 C.神经肌肉接头 D.游离神经末梢 E.肌梭√ 解析:解析:牵张反射分为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类型。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肌梭中央部分的螺旋状感受器,效应器即梭外肌纤维。 6.慢性肺心病患者长时间CO 2潴留若吸入纯O 2可致呼吸暂停的原因是 (分数:2.00)

建筑制图与识图学习

《建筑制图与识图》导学 一.学习容及安排: 1、本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名称:借用焦永和主编的《工程制图基础》 本学期主要学习该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2、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借用教材是多种媒体一体化教材,由文字教材、录像教材与教学辅助光盘三部分组成。其中,文字教材是基础,阐述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学习者可根据所学章章前的学习指导,了解学习目的,通过章后的小结总结和融会贯通学过的容。复习思考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必要练习,学习者应认真完成,对学习效果自行评价。 录像教材是针对本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及文字教材难以表现的实体和场景录制的。学习者注意两种教材的配合使用,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辅助教学光盘提供了典型例题分析和习题答案。 3.文字教材中符号说明 摄象机:表示该小节有录象。 灯泡:为重点提示。 ★:知识要点小结。 问号:为复习思考题。 4. 教学安排 本课程课学时共54学时。学习者可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地利用各种媒体。学习者应按期完成四次大作业,并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 推荐的学习方法是: 先阅读教材,看录像,目的学懂知识;通过做习题,巩固所学容,有不明白的知识点看教学辅助光盘,请教辅导教师,完成作业。 二.本课程的任务 1. 了解现行房屋建筑制图标准和有关的专业制图标准。 2. 研究投影的基础理论及基本原理,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3. 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 4. 培养空间想象、空间构思及其分析表达能力。

5. 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 一.学习要求 1. 掌握制图一般规定:图幅、比例、字体、图线; 2. 掌握单个尺寸的四要素及尺寸的标注标准; 3. 掌握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 4. 了解平面图形的分析(尺寸分析、线段分析)与作图步骤的关系; 5. 了解绘图步骤和方法。 二.学习要点 1. 常用几何作图方法; 这方面的知识都是为整个课程实践训练所必须的、法规性质的知识,很繁琐,但每次作业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应在画图时查阅、执行,在作业中巩固、掌握。 2. 熟悉制图一般规定,应特别注意图线画法和尺寸标注方法。 (1)图线画法 1)相互平行的两条线,其间隙不宜小于图粗线的宽度,且不宜小于0.7mm。 2)虚线、单点长画线、双点长画线的线段长度宜各自相等。 3)虚线与虚线应相交于线段处;虚线不得与实线相连接。单点长画线同虚线。 4)单点或双点长画线端部不应是点。在较小的图形中,单点或双点长画线可用细实线代替。 (2)尺寸标注方法 图样上的尺寸由尺寸线、尺寸界线、起止符号和尺寸数字四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图1. 尺寸的组成图2. 尺寸界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