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译员常见问题解答

译员常见问题解答

译员常见问题解答

译员常见问题解答

1. 请问你们是公司吗?

不是,我们是致力于中英英中互译的翻译团队。

2. 会按时结算吗?

我们次月的月底结算上月整月的稿费,个别特殊情况会事先与译员沟通,但特殊情况并不多见。

3. 价格方面

中英50元/千字,英中40元/千字,字数统计方式:word2003版本字数统计——中文字符与朝鲜语。

4. 你们主要做什么类别的稿件?

机械、工程、能源、金融、汽车、标书、报告

5. 稿件多吗?

我们是固定合作的客户,稿件量大。

6. 初次合作可以立刻结算吗?

很抱歉,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招聘新译员,很难做到为每位译员立刻结算,因为我们合作的客户也是次月月底才给我们结款的。

7. 现在有正在做的项目吗?

每天都有。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欢迎您的咨询。

兼职翻译合作的基础便是信任,希望我们能得到您的信任,拥有合作的机会。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 践活动。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

“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 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常把文学翻译家比作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又要舞姿优美,又难免时时受到羁绊。因为文学翻译被归结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但译者的创造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里进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意和形。再则译者还要受到译文读者的制约,顾羁他们不同的接受能力,所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译论:大体划分为“语言学前”和“语言学”两阶段。无论是“语言学前”阶段中译者所处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两难境地还是语言学阶段中作为翻译机器译者的状况,其哲学根源都在于二元对立认识论。二元对立认识论认为,思想作为客体的对立面,能够客观地反映客体,达到这种客观反映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准确性就成了当然的要求,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客观、科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分析:哲学解释学、权力话语和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三元素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哲学解释学与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因素:哲学解释学是西方哲学中语言论转向后深刻影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种理论,它改变了人文学中的科学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时间和历史的视角。根据解释学观点,理解的过程就是译者的视域和原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因此,理解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译者不断努力寻求新视域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因其主观能动性而突出出来。如果说解释学给翻译的启发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那么权力话语理论将我们带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权力话语与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权力话语在社会文化视角中阐释译者主动性。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受到权力和话语的操控。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操控。这样,译者的主体性就主要表现为受动性。 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目的论充分论证了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这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准则就是目的解释手段。这种理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以译者的各种目的为指导。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译者会调动他各种能力、采用不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方面。换句话说,积极和消极方面的辩证结合是译者主体性本身的内在要求。偏重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主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主体性的发

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和欧美国家的相差甚大,当时苏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译者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其次,译者的审美偏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家”的译者,他(她)的艺术表现能力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偏好的影响。傅雷曾说过“拿个文学的类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

从译员主体性意识看商务谈判口译过程中译员的立场及口译策略

从译员主体性意识看商务谈判口译过程中译员的立场及口译策略 【摘要】交替传译是口译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式。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沟通和联络手段越来越发达,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国企业间的交往越来越多。那么涉及商务谈判的交替口译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口译活动中。由于各国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口译人员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双语知识、涉外商务和涉外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不同国家的企业谈判人员进行沟通并达成协议或者签订合同。那么随着译员身份的改变——由最初的“隐身”功能,到现在的“显身”功能——译员的主体性意识也被大家所认识和认可。那么在商务谈判口译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是如何体现的呢?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或者说在商务谈判口译中译员有多大的空间来进行主体性的发挥呢?译员的主体性应该如何发挥才是恰当的呢?这都是本文作者要讨论的内容。通过这种主体性意识的把握,笔者希望让读者明白译员在商务谈判口译中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谈判的进行。 【关键词】商务谈判;主体性意识;译员立场;口译策略 1 商务谈判口译及商务谈判口译译员的素质和职责 商务谈判口译是指为中外双方的商务谈判和会谈活动提供口译服务。其特点是:国际商业谈判的语言系复合语言,是由外交语言、商业法律语言、文学语言和军事语言汇集而成。由于企业涉外商务谈判基本目标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即是进行交流而达成某种结果。所谈的内容可能涉及到投资、进出口商品或者技术。价格通常是谈判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双方的利益,双方都希望达成理想的最后结果——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丰富多变,且节奏较快。从而在商务谈判中,口译者应尽力消除谈判者间的理解障碍,口译者的目的必须服务于谈判者的目的——利益的最大化。这两个目的的内在关系会影响口译者的策略选择。 所以商务谈判译员的素质和职责很重要。首先,商务谈判译员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人,但是不亢不卑诚恳谦和的品质是必须首先具备的,因为只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人,才能为谈判双方所尊重和佩服,才能给谈判双方以信任。其次,商务谈判译员应该具备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洞察不是观察,观察可能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洞察则能透过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出色的洞察力有助于谈判译员准确迅速地抓住谈判的要点,帮助谈判双方跟好的沟通。再次,谈判译员一定要有公正公平对待商务谈判双方的精神,不要将自己隶属与任何一方,而应客观的把自己看成谈判双方的桥梁,不仅要做到业务上的沟通,还要保证情感上的沟通。不要将自己的位置与任何一方对立起来。要明白这一点,为双方达成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谈判译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2 主体性意识在商务谈判译员所采取的口译策略中的体现 主体性意识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但不等同于自我意识,是主体自主性和能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作者:杨振刚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第2期 杨振刚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翻译技术的融合式发展不断推动翻译模式的演变。作为翻译活 动的主体,译者更依赖翻译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其主观能动性的适应性变化使译者主体性发生 相应改变。本文认为信息时代翻译技术环境下译者主体性存在新的构成与制约因素,相关研究 对于译者主体研究及翻译教学具有积极意义。翻译教学更应拥抱技术,助力学习者跨文化和跨 语言的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技术翻译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翻译学院2018年教改项目《翻译技术视角下翻译能力的培养与评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8A01)。 引言 信息时代的翻译活动受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远影响。近年来,云技术、众包、大 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以不同的方式促进社会变革,翻译技术融合式发展促成翻译模式的演变。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为了适应翻译活动在方法、实践、需求层面的范式转移,需要 在翻译能力的基础上,依赖新的策略和技术保持竞争力,其主观能动性的适应性变化使译者主 体性构成发生相应改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国内外译者主体性研究,分析翻译技术环境下 译者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的内涵、表现与限制因素,旨在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为翻译教 学提供借鉴。 译者主体性的国内外研究 译者的主体地位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经历了从边缘化到确立再到认可的发展历程。以原作中 心论或文本中心论的传统译学忽略了译者主体地位,以致使其边缘化并不易得到彰显。西方译 学出现的“文化转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与定义,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姗·巴斯奈特提 出文本操纵过程的研究,涉及译者在文本、翻译策略方面的选择,文本进入译入语文化的处理 等(Susan Bassnett, André Lefevere)[1],推动了译者主体性研究。国内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研究涉及译者主体性的构成和定义等,提出译者主体性“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 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查明建 及田雨[2003])[2]。 翻译技术环境下译者主体性构成因素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发挥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译者素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 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受到较多关注。从背景看来,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数字化 的发展趋势使翻译活动发生了巨大变革,翻译记忆与术语管理、机器翻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专业翻译都借助计算机平台在数字环境下完成。相比传统翻译流程,翻译技术环境下该流程在 各个环节变得更加复杂,译者在翻译流程中,需要双语能力之外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项目。西班牙巴塞罗那PACTE小组系统地研究了译者翻译能力并提出四个显著特点:1.专业知识,并非双语语言知识;2.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3.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能力构成;4.属于

译者主体性研究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申请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培养单位:外国语学院 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 究 生:谢 佑 芬 指导老师:魏万德 教授 2004年4月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谢佑芬 武 汉理 工 大学

分类号 密 级 UDC学校代码 10497 学位论文 题目译者主体性研究 英文 题目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研究生姓名谢佑芬 姓名魏万德职称教授 指导教师 单位名称外国语学院邮编430070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位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4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 2004年4月

中文摘要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边缘化的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的特殊文化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逐渐突显了出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语境下译者边缘化文化地位的根源,并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进行了回顾,结合目前译者研究现状进而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问题。 本文澄清了关于翻译主体的两种不同理解,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指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三个特征:译者的目的性、译者的受动性以及译者的创造性,从而深入了对于译者主体性内涵的理解。此外,本文还结合阐释学、文化翻译理论、读者反应论、互文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理论,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以及译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以期深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及表现的探讨,本文最后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既要有创造意识又要有自我克制意识,同时指出要进一步理解翻译批评的标准和原则,以促使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更加深入发展。 关键词:译者, 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性, 创造性

专有名词口译词汇(来自联合国译员)

专有名词口译词汇(来自联合国译员) Working Group on Timber Certification;木材认证工作组;; Expert Meeting on the Harmonization of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统一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标准和指标专家会议;; Forestry Sector Technical Coordination Unit;林业部门技术协调股;; African Forestry and Wildlife Commission;非洲林业和野生生物委员会(非洲林生委);AFWC;非洲林生委 Near East Forestry Commission;近东林业委员会(近东林委会);NEFC;近东林委会 Intergovernmental Seminar 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标准和指标政府间讨论会(管理标准讨论会);ISCI;管理标准讨论会 European Process;欧洲进程;; Dry-Zone Sub-Saharan Africa initiative;撒哈拉以南非洲干旱地区倡议;; missing markets;失踪市场;; critical natural capital;关键自然资本;; 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Forests;机构间森林工作队;ITFF; Global Forest Policy Project;全球森林政策项目;GFPP; ecofloristic zones;生态植物区;EFZ; low forest cover;低森林覆盖率;LFC; non-wood forest products;非木材林业产品;NWFPs; endemic bird area;特有鸟类区;EBA; permanent forest estate;永久森林区;PFE;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养护粮农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技术会议;; subregional parliament in Central Africa;中部非洲次区域议会;;

浅析《紫色》汉译本——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2009年第11期(总第71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1112009General 1No 171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91  【文化论坛】 浅析《紫色》汉译本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胡 畔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在《紫色》的各汉译本中,陶洁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译者所译的《紫颜色》体现出了相当大的优势。 关键词: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9)1120091202 收稿日期:2009204223作者简介:胡 畔(1986—),女,黑龙江五常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翻译学研究。 一、译者主体性与女性主义翻译论的历史演变与重新定位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然而长期以来,译者对原文以及原作者的“忠实”被视为翻译的“金科玉律”,把原文奉为圣本,以原文为绝对标准,因而翻译被看作是对原文的机械复制,否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也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译学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各种翻译研究流派才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译者的关注程度,译者———翻译活动中最为积极的因素,才被纳入翻译理论的研究范围。而在这一时期,对译者主体性理论研究表现最为直接和主动的当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的地位低下,同样,翻译的地位也很低下,女性被认为是服从者,而翻译也如此,译者也和女性一样居于弱势地位,是作者的侍女。女性主义翻译流派是唯一一个以译者为研究对象的翻译学派,对译者主体性理论研究及其发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艾丽斯?沃克和她的《紫色》艾丽丝?沃克是一位生活体验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明确政治主张的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十分清楚自己作为黑人女性这一弱势群体作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深知文学作品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于其深邃的主题内涵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紫色》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刚一出版,就荣获当年美国文学三项文学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图书作家协会 奖,而作者本人也成为获得普利策奖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此部小说是以80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批评派”文艺观点写成的,使用一种所谓“新现实主义”或称“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此书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黑人女主人公茜莉从对男性的逆来顺受,到情感和性格上得到新生的故事。茜丽自小被继父强奸,而后被迫嫁给只当她是发泄工具和女仆的X 先生。她的妹妹奈蒂为了躲避X 先生的纠缠,只得背井离乡。在X 先生的情妇莎格的启发和帮助下,茜丽逐渐找到了自信,离开了X 先生,并凭做裤子的手艺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平等。在这部小说中,沃克并没有像有些作家那样单纯地描写美国黑人与白人的不平等关系,而是着眼于黑人内部的男女关系。为了转变黑人妇女地位,不仅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能力及品质的完善,还需要男性思想观念同时提高。而在当今的国内文学论坛中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积极的主题,和如此新鲜的写作形式。所以对《紫色》无论是原著还是各中译本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从性别视角试析陶洁、杨仁敬两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目前《紫色》的中译本共有6个,分别是陶洁所译的《紫颜色》(1986、1998),杨仁敬的《紫色》(1986、1987),鲁书江的《紫色———写给 上帝的信》 (1986)以及张建英的《紫色》(2001)。然而考虑到各译本的翻译背景与部分雷同情况,本案选择了其中两部最为完整、准确,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女性译者陶洁所译的《紫颜色》(1998年版)与男性译者杨仁敬的《紫色》(1987年版)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在此两译本中,由于译者背景、性别等多方面因素,在译本当中展示出了明显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迹象,非常具有主体性

口译就业

从业队伍: 目前市场上的口译人员包括自由译员、高校教师、企事业全职译员、部委办局的译员、高校在读研究生等,自由译员与高校教师是译员队伍主体。从业队伍可大概分为:以陪同口译、交替传译为主要工作形式的译员和以会议同声传译为主要工作形式的译员。 北京、上海因国际交流多,口译需求大而聚集着我国绝大多数职业口译员。 市场特征: 目前,我国的口译市场还在高速发展中,市场成熟度、规范化程度还不高。虽然有不少口译认证体系,但是市场对于认证的认可度和采用度不高,客户选择译员时常常难以了解译员资质与水平,有经验的客户往往通过请职业译员推荐的方式寻找译员;口译用户对于口译工作了解不够,对及时提供资料、提供必要的沟通交流以及口译质量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译员水平良莠不齐,达不到要求的从业人员过多,接受过专业训练、经验丰富的优秀职业译员太少;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的质量标准被拉低;口译市场恶性竞争导致质劣价低的情况时有出现。 市场价格: 目前经过专业训练的资历较深的职业同声译员的口译报价范围在4000-8000元/人/天左右,他们的陪同口译、交替传译报价接近或高于同声传译报价。其他译员的同声传译报价在3000-3500元/人/天左右,交替传译报价1500-2500元/人/天左右,陪同口译报价则更低。当然具体的口译价格还要受到以下诸多因素影响: 口译内容的专业性程度:口译主题内容越专业,价格越高。 口译语种:日、俄、法、德等口译价格高于英语口译价格,其他更小语种由于译员奇缺价格更高。 口译活动性质、规模等:规模越大,级别越高,则价格越高。 口译活动急迫程度:多数口译活动是提前一周或数周预定译员的,有些专家译员可能要提前更多时间预定。如果口译任务紧急,则价格会有所上浮。 工作地点:译员是否需要赴外地及两地距离影响口译价格,出差补贴一般在原价格基础上按照一定百分比加收。 客户来源: 如果是客户直接聘请译员,往往价格较高,如果口译活动经过咨询公司、会展公 司、翻译公司等机构,价格常常会降低。 口译季节:口译市场季节性明显。一般来说,每年3月中旬-6月中旬、9月初-12月初口译市场黄金季节,而盛夏、圣诞节和我国春节前后则是口译淡季。 译员的经验、影响力或社会认可度:口译员的业务能力、知名度等也是决定口译价格的重要因素。比如由知名译员承担重大活动的同声传译,其价格可能达到一般同传人员的几倍。客户情况: 如个人客户或公司客户,中国客户或外国客户、新客户或老客户等都可能影响口译价格。 就业情况 会议口译。会议口译在各种口译中处于高端,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虽然叫做“会议口译”,但除了应用于国际会议之外,也广泛应用于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新闻传媒、培训授课、电视广播、国际仲裁等领域。如今,每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会议超过200场,对外交流应接不暇,在会议旺季,会议口译供不应求,小语种的会议口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浅谈译者的主体性

浅谈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翻译一直热衷于对忠实标准及由此衍生出的类似概念的讨论,而对于译者的主体性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文化转向”后,译者才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有关其主体性研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文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这一命题,并通过英语的文学翻译,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作用以及影响。说明翻译不是复制,译者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译者的主观介入和创造性不可避免,译作不可能是透明的。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边缘化;翻译 翻译史可以说跟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翻译。但译者却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把对译者的研究从翻译研究领域中排挤出去,直到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 一、译者身份的转变 (一)译者主体性遮蔽的原因 中国译者的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的。其次就是传统翻译观对翻译主体的遮蔽。中国历史悠久,大部分时间处于强势地位。便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都是在中国主体意识下进行的,与译者相关的译论很少。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无不以“忠实”为核心。传统翻译观中还有诸多翻译的理想标准.这些通常是难以企及的。再者就是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 在西方也同样如此,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圣经翻译要求译者完全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其次,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普通译者,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的决策没有话语权。第三,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文化上“自恋”情节,从选材上和翻译决策上实行归化的翻译策略,导致译者的“隐形”。 (二)主体地位的显现 令人高兴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这期间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以埃文左哈尔,图里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和以安得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理论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及其可见性。接下来在解构主义者如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以及韦努蒂的对传统翻译观的抵制等的理论研究中译者地位都得到了大大的提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译本的忠实,强调与原作对等,而译者本人则被看做是翻译机器、仆人。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以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着手,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引言 文学翻译,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是翻译的重要形式。不同于非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多是作家,其本身的创作意识决定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发挥。杨武能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曾作如下分析:“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的创作的客体。而在这整个创作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基于此,本文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探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内在能动性,它作用于主体的对象性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外化。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以原作为中心,忠实地再现原文是评判译作好坏的主要标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被提出,人们对翻译有了重新的认识,翻译研究者开始把译者放在主要的地位研究。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定义主体性呢?学者查明建和田雨将其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译者的主体性受其主体意识的操纵,中国翻译学者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3]。可见,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进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关于《老人与海》及其译本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讲述了老渔人山蒂亚戈与大鱼的抗争经历。主人公山蒂亚戈连着84天都没有捕到鱼,在第85天,他将船驶往大海深处,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山蒂亚戈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才将大鱼杀死。在返程的途中,大群鲨鱼前来袭击,最后老人拖着仅剩的鱼骨架回到了岸上。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用凝结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困难面前敢于抗争、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张爱玲的译本是《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海明威因其简洁凝练的文笔,被冠以“文坛硬汉”之称。作为中国杰出的女性作家,张爱玲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张爱玲发挥怎样的主体性?本文将从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其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上的体现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优秀的作品很多,译者站在其特定的立场,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文本,这本身就带有主观能动性。张爱玲选择翻译《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首先就体现了她的个人意愿。张爱玲在序言中写到:“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活动,我对于这一切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4]1。张爱玲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原作的喜爱。而且,海明威电报似得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雎》英译本的比较 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 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 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 引言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从

欧盟口译员的薪酬福利

欧盟口译员的薪酬福利: 基本工资: 1,一个合格的欧盟口译员每月的基本收入在6000欧元以上,也就是一年的基本收入要超过72000欧元,当然,如果,他或她的业务能力特别突出,工作非常勤奋敬业,待人接物很优秀的话,他或她的收入将远远超过72000欧元这个档次,可能是好几个72000欧元都远远不止。 2,还有一点不得不说,欧盟口译员的退休金都在每月6000欧元以上。虽然大多数口译员在退休之前都已经积累了足够维持他们奢华的退休生活的财富,但这个退休金对于一般的欧洲人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特殊福利: 1,免费的汽油。你的所有出行的交通费用和豪华酒店的费用全部由欧盟支付。在欧盟,人们还是倾向于开自己的汽车,所以,如果你一直开车出行的话,你的汽油费用当然是欧盟买单咯! 2,特殊的免税待遇:免税的酒精类饮品(当然包括各种名酒),免税的香烟,对于欧盟支付给你的生活津贴和旅行津贴也是当然免税的。 3,如果你有孩子,那么他们将在欧洲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也能在一个多语种的良好环境下成长。在欧洲学习了一定的时间之后,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同时说一口令国内人惊艳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这无疑是在其他地方无法培养出来的。 4,如果你的孩子上了大学,那么他们将得到专门的住宿津贴,学习材料的津贴等各种津贴。5,如果你来自欧盟的成员国,那么就意味着你成为欧盟的口译员之后,你是完全免税的。要知道,这种待遇几乎相当于各国的外交官员的待遇了。 很多同学觉得欧盟口译司很神秘,那么我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欧盟在中国的口译项目吧: 欧盟委员会口译司(Joint Interpreting & Conference Service, JICS)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拥有经验丰富的国际会议译员七百余人,目前使用的官方语言多达11种,并且每年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选送的译员提供短期强化培训。 实际上,世界最大的口译团队不在联合国,而是在欧盟委员会。欧委会口译总司仅正式雇用的同传译员就有近500名,可以把英语译成19种语言。欧盟与我国签订协议,按照承诺,欧盟每年要为中国培养一定数量的译员,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孙振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介绍,欧盟特别注重语言质量,在意时态用法,以及语言是否通顺流畅。由于欧盟成员国的许多公民都懂至少两门外语,欧委会的翻译必须译得非常地道,让母语国家的人听得舒服。 所以可以说,欧盟口译司的证书更有分量些,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是以下几大同声翻译协会: 在国际上,同声传译有国际同声翻译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sultant Interpreters,简称AIIC)这一行业组织。该协会成立于1953年,AIIC的会员身份被广泛

论译者的主体性

论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行为和翻译能力对译文的面貌产生重大的影响。译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个体,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解决翻译困难、到追求翻译目的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译者作为个体在某些时候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译者作为一个群体在译介原语文化和丰富译语文化,从而推进人类文化的整体历史进程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在翻译理论中有关于译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深厚的体系。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还是翻译评论中较为关注的话题,而较深入的探讨则停留在译者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建构和颠覆文化的作用这一层面。关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如态度、动机、文化价值观念、偏见、目的和其本身的历史性等对翻译过程、译文和译语文化的影响还没有全面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较为深入地描述译者及其主体性的工作机制,从而推动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进一步理解。本文以译者为核心,从选材,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方法,对文本的处理,和对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探讨译者的翻译行为,从而证明本研究的两个核心命题:其一,翻译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占主导地位。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阐释;其次,译文是译者就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进行选择而产生的结果。其二:翻译过程是译者在文化、社

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本论文分为五章,外加导言和结束语。在导言中,笔者从中西翻译史的角度,指出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了边缘化的根源。笔者认为,中国译者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和外族文化的交流很多时候并不受重视,翻译长期被视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工具,因此,译者的身份自然也不会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对译者的认识要么过于简单化,把翻译的得失归为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要么过于神秘化,认为译者的能力完全是天生的才能,是无法解释和描述的。这两种认识阻碍了对译者的深入研究。第三,在历史上,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或政府官员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而在西方,译者地位的边缘化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圣经翻译要求译者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其次,与中国较为相似的,在西方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对与普通译者来说,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决策没有话【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社会文化制约因素翻译目的翻译人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对《京华烟云》翻译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2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3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 4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5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 6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7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8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9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 10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 11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2 从《唐山大地震》和《独立日》分析中美灾难片的异同 13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14 On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ranslation of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6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17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18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9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 20 从谚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21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 浅谈中式菜名英译方法 23 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24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25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 26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27 中美企业文化的对比 28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 29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30 简?韦伯斯特《长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 31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幽默艺术 32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 33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3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35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36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37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38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39 对《驯悍记》中泼妇凯萨琳娜的简略分析 40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41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

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过程始终。但在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发挥;制约;异化;归化 1译者主体性理论的确立 在传统译论中,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如“译者, 舌人也”,“译者是职业媒婆”,“译者是文化搬运工”等。这体现了作为主体的译者在翻译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尤以苏珊·巴斯内特( Susan Bassinet ) 的《翻译、历史与文化》( Transl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为代表。之后,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学角度进入到语境、历史、文化的宏观大环境中。查明建和田雨把译者主体性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 2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1选材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首先体现在译者选材的主体性上。选材是创作的第一步。译者选材时必须既了解自己又了解作品,不善说理的人不必译理论书,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分析“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译者选材的主体性:郭沫若之钟情于雪莱,徐志摩迷恋于拜伦,闻一多醉心于勃郎宁的十四行诗,梁实秋则竭尽心机把莎士比亚推荐给中国读者(陈福康,2000:285)[2]。 2.2翻译创作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根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 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一个文本完成之后, 其意义取决于读者对它的理解。这与传统翻译研究中追求作者原意的思想大相径庭。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作品内容传达给读者, 原作者的原意根本无处可寻, 那么译者努力忠实的便是作品本身, 而并不是原作者。这就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很大的再创作空间, 会有意无意地受自己的审美情趣、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甚至政治态度等影响。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译者首先要理解原作, 也就是解读原文。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译者同文本进行对话, 调动自己的情感、意志、审美、想象力和期待视野等能力, 以达到与原作者视界的融合; 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当时的情景, 达到身临其境的过程。但是, 由于所处的时代、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甚至个人观点的不同, 译者的视界不可能与原作者的视界完全融合,对原作的理解也就有偏颇之处。以下是我国翻译界几位名家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的一句著名台词的不同翻译。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1)活下去还是不活, 这是问题(卞之琳译))。 (2)生或死, 这就是问题所在(王佐良译)。 (3)死还是不死, 这是个问题(许渊冲译))。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 口吻颇具哲学家的思考,卞之琳的翻译侧重于活, 许渊冲则侧重于死。于是有“一千个人翻译《哈姆雷特》,就会出现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说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