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风险社会_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_风险社会_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_风险社会_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_风险社会_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第61卷 第4期

2008年7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Vol.61.No.4July 2008.474~479

收稿日期:2007-12-19

作者简介:魏华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北武汉430072。皮曙初,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风险社会 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魏华林 皮曙初

[摘 要]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已从最初将其作为一种风险分散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将其

作为一种经济金融制度的制度层面,并最终升华至社会安全与和谐战略的哲学层面。传统的保险研究较多地从微观主体的效率和福利贡献出发,因而越来越远离了其 控制风险 的本质。随着人们从对 风险社会 性质认识到 和谐社会 构建思路的日渐明晰,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任务面前,还原保险业的本质功能,认清时代特征下保险业的 社会效用 ,将有利于认识在风险管理中政府的职责和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风险社会;和谐社会;保险功能;控制风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08)04-0474-06

9 11恐怖袭击、卡特琳娜飓风、非典型性肺炎、印度尼西亚海啸、中国南方雪灾 ,人类日益遭受着来自于多方面、全方位的风险与灾难的威胁。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 贝克(Ulr ich Beck,1986)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 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时代[1]

(总序)。风险源增多,风险影响范围更加宽广,风险带来的破坏性更为严重,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也面临更加艰难的挑战。建立符合风险社会需要的新型风险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构建 和谐社会 的一项紧迫任务。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基本手段,随着现代风险社会的突变正在发生着改变,其功能和地位与从前大不相同,在未来也许会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产业和行业的概念,对保险制度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进行重新认识、评价和建构:这一制度不仅有其经济的意义,更有其政治的意义和社会文化的意义。在我们过去的发展中,只强调了前者,而忽略了后两者,因而将保险业做小了,做成了仅仅发展若干个保险公司、卖若干种保险产品和建立若干规模的保险基金这个层面上,而忽略了它作为风险管理基本手段对于社会安全与社会和谐的意义。一、从 风险社会 到 和谐社会 的理论演变

风险社会 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是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贝克说,在发达的现代化进程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它不仅带来自然和人类健康的问题,而且带来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后果 市场崩溃、资本贬值、对工业决策的官僚化审查、新市场的开辟、巨额浪费、法律程序和威信的丧失[2](第一章)。

风险社会概念提出之后,关于风险理论的研究文献从风险的性质和对风险的管理等角度不断地涌现。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划分为风险的技术(工程学)分析、风险的经济学分析、风险的心理学分析、风险的社会学分析,以及风险的文化视角等多种分析方法。但不论是何种分析方法,其理论体系构建的期望

第4期魏华林等: 风险社会 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475

都是对通过未来悲剧的预测,预先阻止和消除这些悲剧,以及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由于科技革新所带来的有害后果[1](第一部分第三章)。

贝克说: 风险社会是一个灾难社会。 但是,1996年彼得 L 伯恩斯坦(Peter L.Bernstein)在 与上帝作对:风险的非凡经历 一书中说道: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看法是,对风险的掌握程度是划分现代和过去时代的分水岭;所谓对风险的掌握就是说未来不再更多地依赖上帝的安排,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被动的[3](译者序)。当人类不再被动地依赖上帝的安排,而是有计划地实现了对风险的安排和对危害后果的消除或降低之后,风险社会就会从 灾难社会 走向 和谐社会 。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系统地论述了 和谐社会 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人类社会在反思和重构现代化的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活动。

风险社会理论指出了现代性的特征是风险状况的存在,和谐社会理论则揭示了现代性不是 灾难性的结束 ,而是在风险社会理论体系框架下的现代化重构。

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旨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对矛盾的化解和风险的降解。因此,无论是社会结构性风险、制度性风险、实践性风险,还是文化意义上的风险,都是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风险管理在从 风险社会 到 和谐社会 的转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意味着,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所展示功能和发挥作用的宏观背景将远远比现在所想象的要广阔得多。

二、 风险社会 到 和谐社会 对保险功能认识的转变

人们对于保险业的功能定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与社会历史进展同步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海上保险发展到现代无所不在的保险业,这个产业已经在其发展过程中派生了越来越齐全的经济与社会功能,这也使得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从最初只是将其作为一种风险分散技术的层面,上升到将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制度层面,并最终升华至社会安全与和谐战略的哲学层面。

商业保险最初发轫于14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海上保险,是从行会合作保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时的保险处于一种低级形态,唯一的功能就是经济补偿,体现为会员之间的保险分配关系。17世纪后半叶,保险精算学产生,开创了人寿保险发展的新局面。从数理技术上来说,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手段,主要是运用风险汇聚机制,集合具有风险厌恶偏好的投保人并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对少数发生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进行经济补偿和给付,从而实现风险在投保人之间的分散,这就是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给付功能。

随着金融活动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动脉,现代保险业越来越多地承载和发挥了资金融通的功能,成为金融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并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稳定力量。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保险也成为现代经济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渗透性系统。

但是,人们对保险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功能越来越重视,有背于保险业的本来意义。肯尼斯 J.阿罗早就指出:风险的转移才是保险最本质的东西。保险经营的对象是风险,保险活动的核心也是风险,风险管理活动应该成为保险本质意义上的主题。对保险功能的研究,应当回归到考察保险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及其机理上来。

这便提出了在 风险社会 时代保险功能的重新认识: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人类在与上帝抗争的过程中自由形成的跨越 分水岭 、逃离 黑暗领地 的制度安排。正如经济学家彼得 F.德鲁克说,保险和风险管理对于促进西方世界在18、19和20世纪的经济进步所起的作用与企业和商业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 风险社会 里保险制度已然超出其技术与制度的功能定位而表现出其社会安全与和谐的哲学意义,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掌握的观念将使保险业的功能定位从一个行业、几个企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因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风险源不断增多,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 对风险的掌握就是说未来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1卷 476

再更多地依赖上帝的安排 。

尽管西方学者对保险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很少提及,但是对保险本质属性的讨论事实上已经反复争论过这一问题。埃米特 J 沃恩(Em mett J.Vaughan)和特丽莎 M 沃恩(T herese M. Vaug han)在 危险原理与保险 (Fundam ental of Risk and Insur ance)一书中列举了对现代保险业的两种定义方法 从个人角度的定义和从社会角度的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 从个人角度看,保险是这样一种经济机制,即个人以小额成本(保险费)替代大额不确定损失(保险所保的意外事故),而这种损失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将会存在。 也就是从个人的角度考虑,保险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创造了危险的对立面 安全,购买一座房屋的足额火灾保险消除了火灾发生后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

第二个定义则是: 从社会的角度看,保险是通过将数量足够多的同质危险集合到一起,将该集合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损失预测,以此来减少、消除危险的经济机制。 作者认为,除了通过转移来消除个人的危险外,现代保险机制还通过以某种成本替代不确定性损失,来减少经济体中的危险总量。实则是通过集中危险来减少和消除危险的机制,它所强调的功能是通过集中危险来从总体上减少危险,维护社会安全[4](第20-24页)。

在第二个定义里包含了对风险及风险管理之主要手段 保险的泛化评价,揭示了其在社会功能上更广泛的意义:保险的功能已经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危险的分散和转移,而是通过危险的集中为经济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建立一种磨合机制,提供一个能够维护社会再生产连续进行的制度安排。这样的社会功能显然不是一个行业、几个企业就能承载得了的,必然有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来实现。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对于保险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向着社会经济学的深度发展,西方学者对于保险业之于私人效用之外的社会效用也越来越给予关注。美国的保险学者开始用 保险的社会效用与代价 的关系解释保险功能的存在,认为保险的效用应该包括损失补偿、投资的重要渠道、防损、信用的基础等诸多方面。

这正是我们国家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背景下,对保险业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保险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功能不断给予更高评价的深刻内因。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公布的 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这样定义保险功能: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个基本的判断,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定位问题,更加关注 保险的社会效用与代价 ,将保险业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社会的和宏观的高度。

三、 风险社会 保险业的国家战略意义

保险制度本来的市场分工意义就是应对各类社会灾害和突发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险经营的过程就是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在过去对保险业的理论研究中,较多地注意保险对微观的效用,或者说对私人经济的效用,这主要表现在保障私人经济的安定、提高担保信用和促进私人事业发展。现在,我们要树立的一种观念是保险对社会经济的效用,这种效用体现在调节金融资金、安定消费生活、方便企业产品交易和促进社会安全等方面。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正如肯尼斯 J 阿罗(Kenneth J.Arrow,1971)在 保险、风险和资源配置 一文中所说: 尽管我们经济学教科书对于该问题谈得少之又少,经济系统中风险的普遍性却是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 在任何一个经济系统中,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总有一个要负责的代理人在第一时间对所给定风险带来的负担负责。 一个人运营公司的能力不需要与它承担风险的愿望或者能力相一致,于是一系列的为转移风险而创立的制度应运而生。 [5](第221页)乌尔里希 贝克(Ulr ich Beck,1996)在 再谈风险社会:理论、政治与研究计划 中则提到: 保险提供者与制造商们并不是同舟共济的,相反,保险提供

第4期魏华林等: 风险社会 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477者会发现自己 天然地 与潜在受害者们是 同盟军 。这意味着为保证其自身商业利益,他们必须信任社会-科学的风险定义,甚至是谣言,他们还不得不在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发现这些风险。 [6] (第335页)这些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经典文献描述了保险作为风险转移机制不仅是对私人,更是对社会的风险管理产生作用的机理。也就是说,保险提供者不仅为私人提供了风险转移的途径,而且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他还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由此形成了很多的风险源,导致整个社会风险总量增大,风险类型繁多,风险结构复杂。风险源的增多主要是基于我们国家当前所处的时代特征: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的大国,中国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的风险更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中国面临的风险管理任务更为严峻。

技术的进步与新知识的发展生来就总是未知的。 (J.Arrow,1971)[5](第221页)我国正处于一个技术飞速进步的阶段,经济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运用在给经济带来活力、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工业化的发展还带来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癌症、心血管病、爱滋病等各种 现代病 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健康,来自人体本身的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可见,中国转型时期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任务。但现实的情况是,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风险的管理工作,特别是针对重大灾害风险和重大社会动荡的管理和应对机制在各个专门领域得到加强,从总体而言,还是处于政府主导、被动应对的局面,缺乏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面对诸多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仅靠政府有限力量操控的危机应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杯水车薪,更为甚者可能会伤及政府实力本身。因而,迫切需要更多地引入商业性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这就将保险的功能地位推向了一个前所末有的高度和广度。

这是对保险的重新认识。综合1979年以来保险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种认识也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发出 关于恢复办理企业财产保险的联合通知 ,被称作中国保险业的 解禁令 ,原先国有企业损失补偿由财政拨款转为了保险补偿,市场经济手段代替了原来的财政功能。1998年,保险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明确了保险业作为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的独立经营地位,确立了现代金融业三足鼎立格局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框架。进入2006年以后,发展保险业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由此将保险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应该已经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上:当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主导方向之后,就要实现对风险的主动掌握, 未来不再更多地依赖上帝的安排 , 在自然面前不再是被动的 。

四、 风险社会 要在更广泛的风险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风险社会 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任务,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决策和管理体制。从政府的职责来说,首先是要让全社会明白这一点,让民众认识风险、了解风险,树立全民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由于一个社会系统内必须具有高度的风险与保险意识,才能够保障在不断的创新与风险规避过程中寻求长治久安,即所谓 生于忧患 ,一个风险意识贫乏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政府的第一个职责就是要将风险与保险的教育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是政府应该组织更为广泛和深入的风险研究。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有着大量的风险研究和风险分析机构,如美国的风险分析学会,他们不仅进行着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分析也占着重要地位。而目前国内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集中于对各类具体风险(灾害)问题的分析,或者是限于对公司风险和微观主体风险的研究,而对现代社会风险的本质及其管理方法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特别是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1卷 478

发,对风险的社会影响及其治理的研究尚不多见。政府应该扶助和支持更多的机构和组织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可以聚合保险经营机构的研究力量从事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更重要的是,在风险研究和风险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市场的手段、经济的方法着手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不仅可以在责任风险领域,农村风险领域,乃至养老风险、健康风险等风险管理亟待拓展与创新的各大领域,引入商业性的保险机制。甚至对于许多需要政府采取强制措施或者政策性推动的保险项目,也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手段,保险公司和政府之间建立合同关系,明确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指标和状态,最终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规范和约束。能交给市场做的,尽量交给市场去做。因为市场有成熟的竞争、监督和运作规则,所以更为有效,成本更低。

以社会保障为例,无论是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风险应对机制,都是对社会风险的管理手段,政府的重要任务就是合理确定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边界。我们认为,重新审视保险业的功能定位,还原保险作为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功能之后,就可以重新构架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交错关系,即:一个社会(或者说一个国家)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手段,即依靠商业保险的手段实现对风险的管理和掌控,只有当市场失灵或者市场无能为力的时候,才需要政府伸出 有形的手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进行监管,当市场无能为力的时候,政府使用必要的社会保障手段。

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决策能力的有限性、政府行为的失误或错误、政府官员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等等,都有可能造成政府失灵。由于政府保障过度而引发的各类问题则会进一步降低经济运行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缺失。因此,默顿(Merton)、博迪(Bodie)和马库斯(Marcus)1987年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保障和私人年金的整合可以被认为是实现最优投资组合决策的一种方式[7](第60-62页)。这意味着,开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就是要在保障领域更多地引入市场因素,把政府干预收缩到适度的边界,以减轻政府失灵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而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沿袭着政府大包大揽的惯性,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方方面面,强调的是超出政府财力许可范围、政府面临无能为力时,商业保险予以补充。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实际存在 错位 与 越位 。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将很多本来可以由市场自由解决的问题包揽了起来,以为凭借政府的力量就可以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被作为一种保险产品来直接经营了,实则是政府直接承担了市场的部分职能, 权利义务对等原则 混淆了公共产品与商业产品的界限。而另一方面,对于市场不能解决的公平问题,政府却又表现得软弱无力,不能有效地行使干预职能。不仅如此,社会保障还挤占、压缩了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空间。如果公众或企业知道政府将为其将来可能面临的许多风险提供了转移通道,他购买保障同一潜在损失的商业保险的动机就会减弱,而政府却扩大了自己的责任边界。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在我国日益明晰的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里,商业保险不仅是 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其重要支柱和主体之一。重新构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共同组成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观念,政府 看得见的手 永远只是市场 看不见的手 失灵状态下的补充,政府的社保政策也应该是保险市场体系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出面干预,作为一项公平普惠政策出现。

五、未来保险业的发展方向

在保险学的理论研究中,一直以来都认为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是有限的,这是由于 可保风险 概念的引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有限性是相对的,可保风险的边界一直都在不断地扩大,从船舶风险到火灾风险,从财产风险到生命和健康风险、责任风险,从纯粹风险到金融工具的风险。今天的可保风险在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保险人看来,都是完全不可能的。究竟未来可保风险的领域有多大,我们无法预知。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保险机制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作用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宽广。

第4期魏华林等: 风险社会 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479这就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路:在一切可保的风险领域尽可能引入市场化的保险管理机制。人寿保险、医疗保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等都面临着创新与拓展的广阔空间,通过这样的创新与拓展,完成对风险领域更为有效的掌控,这不仅是保险业的机遇,也是保险业通过自身机制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途径。

不仅如此,将保险业作为 风险社会 风险控制的一把利器,在这样的大思路指引下,保险业的发展将不仅仅局限于卖几种商品、建立一个保险基金,而是在更广阔的风险管理领域。可以说 卖保险 不是未来保险业的根本,保险业的根本在于提供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为企业和家庭提供,也为社会提供。

[参 考 文 献]

[1] [英]谢尔顿 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 戈尔丁: 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 ,徐元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 [德]乌尔里希 贝克 风险社会 ,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 [美]哈林顿、尼豪斯: 风险管理与保险 ,陈秉正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美]埃米特 沃恩、特丽沙 沃恩: 危险原理与保险 ,张洪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加]乔治斯 迪翁、[美]斯科特 哈林顿: 保险经济学 ,王国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英]芭芭拉 亚当、乌尔里希 贝克、约斯特 房龙: 风险社会及其超越 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 ,赵延东等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7] 李 珍: 社会保障理论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责任编辑 邹惠卿)

Function of Insurance in Age of Risk

Wei Hualin,Pi Shuchu

(School of Economics&M anag ement,Wuhan U niv ersity,W uhan430072,H ubei,China) Abstract:People s aw areness to insur ance raises from a technolog y of decentralizing risks in early tim es to a financial sy stem later on and w ill further extend to the philoso phic field to realize so cial security and harm onious stategy.Because the tr aditional study on insur ance starts more from micro cosmic body s efficiency and contr ibution,it g oes further and further fro m its nature of contro l risks .Facing the double tasks o f dev elo ping economy and controlling risks w ith clearer and clearer ideas o n the Risk So ciety to H arm onious Society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insurance and its social impacts in different tim es w ill facilitate us to know better abo ut the gov ernment s respo nsibilities in risk manag em ent and the directio n fo r insuran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isk society;harm onio us so ciety;insurance function;risk management;g overnment s responsibilities

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_工作汇报_1.doc

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 议_工作汇报 通后,明确部门职责,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并应该提前或同步对所有相关部门和网点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网点办理新业务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三)重新规划和引导基层网点的发展建设 一是要继续深化前台业务流程再造,加快业务处理中心的业务集中步伐,不断扩大业务集中处理的范围,进一步加大前后台机构、人员的分离力度。积极探索和逐步实施将网点前台除现金、汇票业务外,全部分离到后台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办理,最大限度地简化柜面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前台业务处理效率,降低前台操作风险。二是要依托全功能银行系统平台,不断完善扩大自助银行服务,加快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离柜业务服务,有效地分流网点柜面业务,使网点柜面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处理客户个性化高端业务,提升营业网点的营销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使营业网点成为全行业务经营平台的载体和基础。三是要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整体规划和统一产品的开发、管理、核算和营销。同时要整合业务管理资源,整合人才培养资源,探索高效的业务管理模式,加强业务经营分析和考核,以高水准的管理促进基层行业务发展。 (四)建立柜员服务计价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风险津贴与业绩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分配员工薪酬,可以将柜员的业绩分为柜面业绩(柜面的联机

交易为主的业务)、手工业绩(营销项目、特殊业务、国际业务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业务)、质量业绩(业务差错、服务态度和被客户投诉等情况)三个方面,按业务的复杂度和贡献度设定权重,计算柜员的业绩积分,对柜员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以岗定酬、升岗升区,充分调动柜员工作积极性,有效利用资源,提升网点综合竞争力。由于核算一体化后会计结算专业是全行风险较为集中的专业,为稳定会计结算队伍,有效防范风险,对于重要岗位和案件多发部位的会计人员,建议根据其风险和责任,适当发放岗位津贴,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各部门在向基层机构下达各项任务指标时,也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各行实际,鼓励其向特色和专长业务方向发展,不应片面追求指标,诱发不正当竞争。在推出各种业务与产品时,坚持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谁主管的业务谁负责风险防范,以发挥全行在风险防范上的整体联动作用,达到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目的。 (五)加强对基层网点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 我们应当辨证的看待市场营销与风险风范的关系,明确风险防范是业务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核算一体化的实施,网点的营业功能进一步拓宽,网点市场营销的范围也进而增大,就更需要营业网点强化核算管理,加强内控建设。要全面实行在支行以下网点营业经理委派制,建立网点营业经理直接对二级分行或支行行长负责的体制,增强核算工作的独立性,有效地遏制基层网点负责人利用职权作案的现象。 (六)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人员培训 要加大对员工合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

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2015年度中国保险风险典型案例

2015年度中国保险风险典型案例 2016年03月16日 2015年度中国保险风险典型案例(财产险) 一、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台风理赔案 涉及险种: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 风险类别:台风 赔付金额:7667万元 案件摘要: 2015年7月、9月,受超强台风“灿鸿”、“杜鹃”影响,宁波市普降暴雨,大量居民房屋被淹,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共接到约13.36万户受灾村(居)民报案。灾害发生后,由人保财险牵头,太保财险、平安财险、国寿财险、阳光财险、大地财险组成的共保体加强内部协调,积极与政府部门联动,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查勘定损,放弃国庆长假,两次台风仅用约18天就完成现场查勘工作,并通过赔款公示、支付到户确保依法合规,维护广大居民权益,共计支付赔款7667万元。同时,通过两次巨灾理赔,完善了巨灾保险政府基层组织与保险公司协同机制,积累了高效开展巨灾保险理赔服务经验。 案件特点:本案是国内公共巨灾保险的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二、天津港8.12爆炸仓储商品车理赔案 涉及险种:财产综合险 风险类别:火灾爆炸 赔付金额:17.3亿元 案件摘要: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的某国际物流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受到党、国家、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被保险人在爆炸事故中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事故发生后,大地保险立即启动巨灾理赔应急预案,调遣精兵强将赶赴恶劣事故现场分别进行理赔部署、赔案处理,并克服各种各样的理赔技术困难,率先向被保险人支付巨额保险赔款人民币17.3亿元。 案件特点:本案具有社会影响大、受关注度高以及赔付金额大的典型特点。

三、河北农险严重旱灾4亿元理赔案 涉及险种:种植险 风险类别:旱灾 赔付金额:4亿元 案件摘要: 2015年6-8月份,因受持续高温缺雨天气的影响,河北省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且局部区域旱情严重。旱情形势的严峻引起了当地各级政府的关注。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省11个地市共承保1188万亩(玉米)大田作物。经查勘后认定属于保险责任,中华财险承担本次旱灾的损失赔偿责任4亿元。本案中,中华财险依托新技术手段来协助查勘定损工作,科学定损,使损失确定更加便捷,准确。 案件特点:本案是保险服务三农,落实惠农政策的典型案例。 四、西藏农牧民住房尼泊尔地震受损重大理赔案 涉及险种:政策性农房保险 风险类别:地震 赔付金额:2.43亿元 案件摘要: 2015年4月25日、5月12日,尼泊尔境内分别发生8.1级地震、7.5级余震,波及我国西藏地区,造成西藏日喀则地区农牧民住房大范围倒塌,损坏严重。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立即大灾应急预案,成立大灾救援应急小组,调度各方面理赔资源,累计投入1363人次,历时48天,及时完成受灾的192个乡镇、1600多个行政村农房的查勘、定损工作,共赔付4.03万户农牧民住房赔款2.43亿元,成为西藏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保险赔款,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赢得农户、政府、社会的好评。 案件特点:本案是政府购买服务,保险助力救灾,群众得实惠,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地震巨灾保险的有益实践。 五、贵州毕节重特大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案 涉及险种:道路客运承运人责任保险 风险类别:车辆坠落

银行内控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

银行内控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措施 一、信阳农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信阳农行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把内控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操作风险的管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007年内控评价由四类行晋升为三类行。 1、内控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强化了组织制约,县域支行均建立了财务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等决策议事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决策咨询、审议和协调工作。二是加强了“三道防线”内控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监管合力。作为第一道防线的业务操作层岗位制约更加严格和规范;以业务部门自律监管为主体的第二道防线的职责履行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审计、监察为主体的第三道防线得到完善,加强了对县域支行内控状况的评价,加大了风险提示和整改力度度。 2、内控措施逐步改进。为加强县域业务的操作风险管控,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了内控管理水平。。对查出的问题不能由小看大,举一反三,扎实整改,甚至帮助违规人员求情进行责任开脱。 4、内控文化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县支行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内控理念和风险意识还比较薄弱,重开拓轻管理、重业务轻监督;重事后轻事前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防范措施 (一)努力提高案防软实力 1、关心员工的疾苦,解决员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困难。城区网点营业实施早九晚五后,柜员中午没地方吃饭,早晨要将中午的饭做好带入营业室以备中午饭,凉菜凉饭吃着不舒心。那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豪言壮语及舍我其谁的工作激情毕竟是少数、是理想的化身,短期内也许确有其人,但长期坚持难有保证。因此市、县两级行要想方设法研究解决这些困难,解决一线柜员后顾之忧,能够一门心思干工作,满腔热情搞服务。 2、提高员工收入。事实充分证明员工的收入高低与案件发生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员工的收入高、工作稳定、无后顾之忧的单位和行业,其案发率就低些或为零,否则,案件防不胜防。按照目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员工的收入唯一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将业务搞上去,这往往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单位难以实现。因此建议上级行提高我行员工收入基数,增加员工收入水平,起码能够保持与物价指数涨幅持平,使低收入员工无后顾之忧,精心工作,自觉抵制任何形式的违规。 3、倾听员工的心声,关注员工思想。这就需要包所行长到基层要充分与每个员工广泛接触,善于用领导的艺术和方法使他们把内心的、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利于掌握思想动向,注意疏导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工作困难和矛盾,及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化消极为积极。 4、选好一行之长。如果一个单位一把手在人事任免权、财产购置权、收入分配权、固定资产处置权、网点装修权、奖惩决定权等上决策不民主、不科学,就会导致一个单位行风不正、士气不正,这个单位迟早会发生案件。行长要讲正气,讲原则、讲团结、讲和谐。凡事都从大局、整体利益出发,坚持用制度管人,用机制约束人,心底无私,行务透明,处理一切事情不从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出发,不厚此薄彼,一碗水端平,则整个单位自然风正、气顺,否则,极易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兴焉”。正气不立、不长,少数人受益,大部分人可能心存不满,这样的环境迟早会出问题。 (二)提升案件防控整体水平 1、进一步提高防控意识。要加大学习教育力度,通过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来增强学习效果,让制度规定等合规文化在员工中熟记于脑,烂记于心,不断提高防控意识。要让员工在教育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居安思危,善于从平静中发现暗潮潜流,将案件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起始阶段,做到自我警觉,自我防堵,自我保护,自我提高。

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

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 杨家才 商业银行本质上是经营管理风险的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的有限理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而我国银行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改革刚刚起步,改革进程明显落后于工商企业,整个银行体系还较脆弱,自身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一些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很容易转嫁给银行。综合看来,我国银行业主要面临十大风险隐患: (一)外汇储备超常增长。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外管局成了外汇的被动买家。外汇储备从1993年底的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其中有一部分是热钱流入来套取利差的,央行只能被动收购。现在我们处于两难境地:外汇储备增加迫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如果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须提高利率,但又会引来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这种投机资本流入越多,央行收购越多,又造成基础货币投放更多。这种被动的政策使我们面临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对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会影响外汇业务和国际融资,如对外汇贷款、信用证贷款等都有很大影响。同时,由于外汇储备往往由多种货币组成,且分散在不同期限的资产上,因此外汇储备自身也面临着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例如1994年日元对美元升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损失高达30亿美元。最近,美元对欧元贬值10%以上,我国美元外汇储备损失巨大。 (二)央行票据供给放量。2004年,为对冲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中央银行采取了发行票据的方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把货币买回来,减少市场流通货币。该措施有利于控制通胀,但是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票据市场、资金交易市场的收益率可能大大下降,减少了盈利空间。2004年发行的中央银行票据,年底尚有余额9700亿元,2005年将回收9400亿元。收回票据又要投放基础货币,这是一对一的,这样可能会推动经济的过热增长,或是推动银行贷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发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empirenews.page--]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一、对企业风险管理概念的理解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国际组织都试图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作出全面和权威的定义,较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先后给出的定义如下: 风险管理是以文化、过程和结构为基础而驱动企业朝着有效的管理潜在的机会和同时是有效的管理潜在的不利因素的方向发展。 ——AS/NZS4360,1999 风险管理是组织策略管理的核心部分,它是组织以条理化的方式来处理活动中风险的过程,其目的是从每项活动及全部活动的组合中获得持续的利益。 ——AIRMIC/ALARM/IRM,2002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套由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共同设立,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它的功能是识别那些会影响企业运作的潜在事件和把相关的风险管理到一个企

业可接受的水平,从而帮助企业达至其目标。 ——COSO-ERM,2004 归纳起来,以上定义基本上基于两个角 度出发:一是从限制不利和促进有利的角度,以澳大利亚/新西兰AS/NZS4360和英国AIRMIC/ALARM/IRM为代表;二是从战略目标 和过程的角度,以美国COSO-ERM为代表。目前,美国的企业往往将COSO-ERM2004的定义视为ERM的定义,而欧盟的企业在相当程度 上将AIRMIC/ALARM/IRM2002视为ERM的定义。现在,ISO层面的ERM概念正在讨论 中,ISO-31000预计将在2009年出台。届时,业界将会有统一的ERM概念。 中国保监会在2007年下发的《保险公 司风险管理指引》中,对风险进行了明确的 定义,即“风险是指对实现保险经营目标可 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保监会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中给出的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围绕 经营目标,对保险经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 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措施。”

保险机构案件风险警示教育汪萌

保险机构案件风险警示 教育汪萌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保险机构案件风险警示教育 根据上海分公司开展“保险机构案件风险警示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的精神,在分公司相关部门的宣传、组织和动员下,我认真、深入地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了合规操作的观念,并且明晰了岗位的责任以及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本人认真学习《保险机构案件风险警示教育》,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依法合规经营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到违规经营,案件高发的危害性。各类经营案件再一次向我们敲响警钟,本次对各类案情的通报,使我更加认析到当前内控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作为一名管理人员,我深知依法合规经营是现代商业机构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的保证,更是金融企自我发展自我保护及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所在。因此,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才能确保我处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一、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增强员工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 加强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保险业经营风险的普遍性,认识到保险本身就是风险行业,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每天从自己的岗位做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违纪、违规、违章行为,要根除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从源头上预防案件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能力。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对操作风险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连续发生的大案、要案使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当然,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远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对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提纲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1引言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1操作风险的定义 2.2操作风险的分类 2.2.1按业务性质分类 2.2.2按风险事件类型分类

2.3操作风险的特点 2.4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2.4.1定性分析法 2.4.2定量分析法 2.5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3.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足及意识落后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仍不健全 3.2.3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不统一 3.2.4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电子化手段,手段过于单一 3.2.5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缺乏量化管理数据 3.2.6缺乏操作风险管理人才 3.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足 3.3.2内控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3.2.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3.3.4外部环境因素 4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1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2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3经验总结 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5.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及文化 5.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和内部控制体系 5.3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4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 5.5操作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5.6创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外部环境 6总结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一般存在的风险 1、人员配备不足风险 该风险主要是指业务机构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引发的各种非系统性管理风险。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是:业务岗位的设置和管理缺乏应有的检查和制约机制,基层行人员配备达不到制度要求,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等现象大量存在,业务分级授权制度无法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银行内部业务操作成为“良心活”,为职业道德败坏的内部人员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潜在风险。 2、账户管理风险 账户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放松对客户开户条件的审查和账户活动情况的监督从而导致的风险。这里所说的客户既包括公司客户,也包括私人客户。该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银行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开户手续不全或资金性质与账户类别不符;二是不按规定与开户单位定期办理对账,使存在的问题长期难以发现;三是对长期不动户清理不及时。 3、单位预留印鉴卡片及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 印鉴卡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对印鉴卡管理不善,为犯罪分子所用进而盗取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风险。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对单位预留印鉴卡片的管理不严,未分人保管,及时核对,相互制约;二是银行工作人员对单位更换印鉴手续的审查未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使犯罪分子得以“掉包”印鉴实施诈骗;三是由于单位人员不慎,致使印鉴为犯罪分子获取并拓制,利用银企对账和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漏洞窃取单位资金。印鉴卡管理上存在的风险既有单一的外部作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内外勾结作案。 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客户签章要求不严,产生漏签、代签等现象,使银行资金出现风险损失。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柜员对客户签章(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私人客户,在挂失、领用卡折、重要凭证、更改客户信息等业务中审查不严,导致出现风险时客户逃避责任、银行垫付资金的现象。二是办理业务时对授权代理现象缺乏法律意识,造成无效代理、过期代理等行为出现,一旦客户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就会形成银行损失的被动局面。 4、章、证、押(压)的管理风险 章、证、押管理的风险主要是会计部门章、证、押(压)保管不善,未严格执行分工制约、交接登记等制度规定的手续,为内部人员所利用,办理非法的结算业务等引发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章、证、押(压)未进行有效的三分管,办理结算业务一手清;岗位责任制不落实;会计业务用公章与重要空白凭证、汇票专用章、压数机、密押器、汇票凭证保管、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使用交接及相关检查登记制度未有效执行等。危害主要表现为内部作案和内外勾结,监守自盗,一旦作案得逞往往形成较大的资金损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5、凭证审核风险 凭证审核环节的风险包括收入凭证与支付凭证审核两大类,主要是由于对凭证要素审查不严,造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或者使犯罪分子诈骗成功,基于票据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形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不过20多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一)我国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

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目前监管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面临着三大挑战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面临着三大挑战 [导读]:中国保险业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后,在2011年面临极为严峻的新考验。具体表现在保费收入增速下滑,资本市场形势严峻,保险资金运用承受巨大压力。 保险业面临三大考验 中国保险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着与过去三十年完全不同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传统投资面临收益率下降的挑战。 保险业投资收益率下降将成为全球保险业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是由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出现金融压抑决定的。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回报将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比如,美国在2008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进入了漫长的去杠杆化和资产负债表衰退。2008年以来,占美国GDP近70%的消费者开支平均年化增长率仅0.2%。美国家庭净值从2006-2008年底损失了12.7万亿美元,但家庭按揭债务从2007年高峰仅减少了445亿美元。资产负债表衰退使得美国经济面临重蹈日本式失去十年的风险。欧洲经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仍不得不紧缩财政,经济已处于衰退边缘。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停滞的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面临下滑的风险,为此土耳其、巴西央行已分别于8月4日和31日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外需下滑、通胀仍在高位运行、房地产调控效果尚未显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下,全球股票市场估值面临趋势性下调压力,股票投资进入低回报时代,中国也不例外。 全球经济已进入负实质利率的金融压抑时期。由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债务庞大,发达经济体不得不通过实施负实质利率的金融压抑政策减轻债务人负担。美国、欧元区、英国最新公布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3.8%、3%、4.5%,但基准利率却分别只有0.25%、1.5%和0.5%。中国也存在负实质利率的金融压抑。8月份中国的通胀率为6.2%,一年期基准利率为3.5%,十年期国债利率为3.86%。对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的保险资金投资而言,低利率意味着低回报率,负实质利率意味着占资产总量80%以上的固定收益组合难以保值。摩根士丹利预测,如果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维持在2%-2.5%,2012年美国寿险公司的盈利将降低5%。由于保险的资产与负债久期是金融业中最长的,因此受金融压抑的负面冲击也最大。特别是保险资产在会计分类中销售类、交易类占多数,资产价格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而银行资产大多以摊余成本入账,资产价格不受资本市场影响。金融压抑不仅使固定收益产品难以保值,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反映经济持续增长的股市估值也会下调,这在中国股票市场已得到反映。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已从2007年的60-70倍市盈率下降到目前的11倍左右,已与国际市场的估值接轨。 除估值与国际市场接轨外,中国股票市场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原来靠高投资和高投入的

最新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五大商业银行的诞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大的经营风险。虽然近年来福州邮政储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操作风险管理上,邮储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了了解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笔者于2010年3月15日至4月15日对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调查。调查中采用了采访及查阅资料的方法,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概况 (一)单位基本情况 ⅩⅩ邮政储蓄银行于2008年5月28日正式成立,是福州市邮政储蓄银行下辖的一级支行。目前ⅩⅩ邮政储蓄银行员工19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营销员4人、信贷员4人、综合柜员9人,办理的业务范围包含个人储蓄业务、公司业务、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代理业务五大类。 (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 根据福州邮政储蓄银行现有管理体制,风险管理工作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即市行设立专职部门构筑“业务检查——合规管理——内部审计”三道防线组成的内控管理体系,直接对所辖各支行进行垂直管理,各支行按市行内控制度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并受市行监督、检查、指导。近几年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机构高度重点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业务发展和安全防范工作齐抓共管,有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不兼职,分级授权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无资金案件发生。 二、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ⅩⅩ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经过其上级行的正确领导、员工的共同努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课后答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试成绩:91.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多选题 1.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的金融环境有()√ A 金融的国际化与全球化日益深化 B 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C 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D 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逐步转化 正确答案: A B C D 2. 风险的特征包括()√ A 隐蔽性 B 加速性 C 可控性 D 扩散性 正确答案: A B C D 3. 市场风险的类别包括()× A 利率风险 B 汇率风险 C 股票价格风险 D 商品价格风险 正确答案: A B C D 4.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核心指标分为哪三个层次?()√ A 风险水平 B 风险迁徙 C 风险抵补 D 风险消耗 正确答案: A B C 5.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 A 风险识别

B 风险估价 C 风险评价 D 风险处理 正确答案: A B C D 6. 风险管理体系包括()√ A 组织系统 B 信息系统 C 预警系统 D 监控系统 正确答案: A B C D 7. 风险管理技术包括()√ A 风险预防 B 风险回避 C 风险分散 D 风险转移 正确答案: A B C D 8. 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哪几类()√ A 人员 B 内部程序 C 系统 D 外部事件 正确答案: A B C D 9.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操作失误型 B 主观违规型 C 内部欺诈型 D 外部欺诈型 正确答案: A B C D

10.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 A 识别 B 评价 C 预警 D 控制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11.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比率不得低于25%。√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2. 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 0.5 0.6 0.65 0.7 正确答案: 0.6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班级:投资Q1041 姓名:谭志华学号:100307025 摘要: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市场化机制。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保险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三)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保险改革深入推进 多家保险公司成功进行了改制上市。通过改制上市,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经营理念明显转变,为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基础上,保险业积极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保险资金运用向多领域扩展 (六)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效果 (七)保险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 (八)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