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提出的新理论,其核心要素是民主协商和达成共识。“协商民主”首次作为学术意义上的概念,被使用在1980年约瑟夫·毕赛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上。随后,这一理论逐渐发展并完善。中国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定义并在实践上加以运用。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1.1背景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是西方民主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标志着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的背景主要是因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协商民主理论是对代议制发展过程的反思。1996年,詹姆斯·博曼在《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一书中认为,当下的民主制度建立在自利性政治理论之上,不去改变社会和经济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状况,使贫者和无权者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预先假定的制度都依靠碎片化、僵化的模式,使得对社会和经济进行更新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自利行政治理论使得一些西方国家出现政党制度多元画像单一化转变的倾向,国家权力被垄断政党所控制;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公众意志转向了少数精英控制的政党意志。博曼认为协商民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协商民主是对社团民主传统深入挖掘的产物。美国社会从18世纪末建国开始就建立社团,19世纪初期逐渐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团发展达到了顶峰,社团组织超过200万个。1830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访美期间发现美国人具有很强的社团性,他们遇到困难首先是求助于个人的支持,求助于组织协调的行动,而不是最高权威。社团有利于培育互惠的行为规范,促进公民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为协商民主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20世纪80年代的学者们对代议民主制进行了反思和批评,甚至认为代议民主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协商民主。

然后,电子技术推动了协商民主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技术带来了全民民主和直接民主的热潮,亿万网民直接、及时评论几乎每项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突发的社会事件。这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发展,协商的方式也变得直接化了。

最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社会资本论的兴起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料。社会资本理论是指:社会共同体中相对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有助于维持利益相关的集体行为,有利于相互协商,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社会有益于广泛实现社会互助,反之就不行。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之间的关联,民主需要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促进资本,这是一个循环。

公民参与社会网络并培育了强大的互惠规范,互惠规范因关系网而得以加强,由于公民参与社会网络促进了交往,关系网越来越大,因此会有更多的公民参与其中。

1.2发展

协商民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约瑟夫·毕赛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在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的概念。毕赛特是在《联邦党人文集》的基础上提出协商民主理论的,他认为“协商民主”可以平衡多数人的暴政和多数人的合理主张之间的矛盾。 公民社会网络规范关系网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初步发展。1984年,利基发特·阿伦在《民主——21国的多数人政府模式与协商政府模式》中提出了协商民主具有的8个特征:(1)权力分享是大联盟;(2)权力分割既有形式上的也有非形式上的;(3)相互制衡的两院制和代表制;(4)多党制;(5)多元的政党制度;(6)比例代表制;(7)地方和非地方的联邦制与地方分权制;(8)成文法和少数人表决。1987年伯纳德·曼宁的《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和1989年乔舒亚·科恩的《协商与民主合法性》这两篇文章,基本确定了协商民主理论的进路。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协商民主大发展阶段。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约翰·S·德雷泽克,约翰·罗尔斯,哈贝·马斯及吉登斯。尤其是哈贝·马斯和吉登斯都对代议民主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认为,“以票箱为中心”的民主应该被“以圆桌为中心”的民主所取代,公民的政治参与并不能仅局限于投票、请愿、陈情和社会运动,而是要在充分掌握信息拥有平等发言机会和决策程序公平的条件下,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讨论,进而提出可行的方案和意见。1996年,詹姆斯·博曼在《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认为协商民主是保证实现公民自治和主权的最好方式。1997年,博曼和雷吉合著的《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为协商民主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理论。1999年3月在英国曼大举办了协商民主研讨会,与会论文集中于两方面内容,一是公共协商的规范性问题,另一个是实现规范性协商民主理想的制度机制。

第三阶段:21世纪头10年协商民主理论得到了丰富与完善。2000年,约翰·德雷泽克在《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中提到了“话语民主”,他思考,怎样解决在任何社会、任何时间,当处在面对一系列制度的任一情形下,如何实现民主这一问题。他还认为,应该从重视投票转向重视交往,理性交往不应该盲从于权威和专业知识。德雷泽克用“话语民主”分析了公共选择理论、自由民主、绿色民主、差异民主以及反抗性民主,并通过这些分析为协商民主理论找到了新的研究领域。2002年,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在《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认为,公共协商的规范性理论能够证明民主制度的正义和合法性。2004年,古特曼和汤普森在《为何要协商民主?》一书中提出了民主协商的四个基本目标:(1)促进集体决策的合法性;(2)鼓励公民本着公共精神来考虑公共问题;(3)促进决策过程中的相互尊重;(4)纠正决策失误。2006

年,约翰·德雷泽克在《全球协商政治》中从世界范围内来探讨协商民主的可行性及路径,并抱着乐观主义态度。2008年,马克·沃伦出版的《设计协商民主:英属哥伦比亚公民大会》关于协商民主的方法论研究。

1.3特征

乔舒亚·科恩将协商民主概括为5个特征:(1)一种正在进行中的独立联合,成员希望它能延续到无限未来;(2)共享观念:联合条款提供协商的基本框架,这些条款也是协商的结果;(3)一种多元联合,其成员有不同的偏好、信念和生活理念;(4)成员愿意接受协商与结果之间高关联度的制度;(5)联合体成员间承认对方具有协商能力。

中国学者将协商民主概括为以下特征:(1)协商民主是一种合法性民主,是指民主过程要讲理性;(2)协商民主是一种多元性民主,意味着协商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的共识;(3)协商民主是一种公共性民主,协商民主协商的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具有比较强的公共性色彩。(4)成员愿意接受协商与结果之间高关联度的制度,协商民主是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的,程序是完全透明的,所得出的观点必须令人信服;(5)协商民主是一种程序性民主,协商民主必须要有程序作为保证才能令人信服;(6)协商民主是一种制度性民主,这一特征与程序性民主相联;(7)协商民主是一种包容性民主,包容性是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和属性;(8)协商民主是一种共识性民主,协商民主是基于一种共识的基础,如果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协商民主也没有达成的必要。

1.4流派

不同学者将协商民主分为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四种观点。

首先是诺埃里·麦加菲在《民主协商的三种模式》中将协商民主分为三种流派。以偏好为基础的民主协商模式,这种模式扬弃了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包括埃尔斯特和菲什金;理性的程序主义的协商民主模式,这一模式关注的是正义和“公共善”,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综合的协商民主模式,认为协商是公民通过协商了解不同政策和公共问题的实质,代表人物有马修斯、巴伯和

波伊特。

梅维·库克也将协商民主分为三种流派:社群主义的协商民主观;自由主义的协商民主观;话语的协商民主观。

国内学者将协商民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按照历史划分为古典协商民主、共和主义协商民主、代议制协商民主和现代协商民主;第二种类型,按规模与形式分为微观协商民主与宏观协商民主;第三种类型,按价值目标和实际过程分为预先承诺型协商民主和对话程序型协商民主。也有的学者将协商民主分为基于交往和程序上的协商民主、基于道德分歧的协商民主。

1.5评价

西方协商民主希望为民主开辟一条“新路”,但在实际中却遭遇了大量阻碍。因为协商民主理论认为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而达成的,所有参与者都能自由发言并愿意平等地听取和考虑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一设想是乌托邦式的,这种设想有利于强势的资本集团,并不利于弱势群体,只会牺牲弱势群体的权益。协商只会是形式上的,不可能在根本利益上与资本集团进行协商,是富人们的协商。

但是协商民主理论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1)协商民主重视民主的互惠性,即寻求公民共赢的决策;(2)协商民主重视民主的责任性,即民主是有社会责任的;(3)协商民主重视民主在提高决策科学性方面的作用;(4)协商民主重视民主的程序性,维护程序正义的原则。

二、中国协商民主理论

中国协商民主是在特定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制度安排。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民主制度。

2.1背景

协商民主发挥咱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协商民主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不断完善,新的利益阶层、组织群体不断涌现,呈现出经济

结构多元化的环境。

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结构的多元利益分化,使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协商民主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状况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协商民主发展的体制基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组织包括民间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民间组织根植于社会,其最大特点是智力密集、人才密集、运作灵活,其作为国家与社会沟通的渠道的作用日益明显。

协商民主发展的政治基础。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为协商民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源,最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确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与制度。

协商民主发展的科学基础。科技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信息传输网络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便于公民对政府行为的参与和讨论,公民可以迅速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政治运作程序,可以直接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咨询,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实现从“受众”到“对话”的转变。

2.2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民主本质、民主方法的思考为中国协商民主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资产阶级民主局限性的基础上,思考了民主的本质,开始探索建立新型的民主的道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思想为中国协商民主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合作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其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协商民主的思想,开启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先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作为一种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建立起来的。中国之所以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种协商民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

然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协商民主的

思考,开始了中国协商民主的进一步探索。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最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协商民主的论述,推动了中国协商民主的新发展。强调了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

案例

海勒派村位于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政府所在地东北9公里处,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316户,1414人,其中劳动力 630 人,耕地总面积 8076 亩,人均耕地5.7 亩。全村“两委”班子成员 7 名,党员 37 名,团员 24 名,“四老”人员7名。贫困户42户,五保户7户。2012年全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0837元。该村自2012年初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积极探索推行“两会两票”决策制,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到村务管理之中,村里的事务由村级组织和农民自己提、自己议、自己干、自己管,充分发挥村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发扬了民主,凝聚了民心。

中西方民主协商的差异与联系

基层协商民主理论 从1980年代起,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浪潮再西方政治理论界迅速蔓延。此时,中国在进一步恢复和发展自身的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摸索。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讲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引入中国,部分学者也尝试应用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协商民主进行解读。但是中国的协商民主,无论是在理论方法、价值导向、制度管理、功能体现等方面,还是具体的特色实践路径,都显示出较为显性的特色个性。这说明,中国的基层协商民主并不仅仅是源于西方理论的实践产品,而是真正扎根于中国自身特色社会主义中。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研究,把握目前我国的协商民主发展的主要脉络。 (一)“协商民主”概念 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已经逐步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和缺陷,从而引发了民众对于全新民主形式诞生的渴望,“协商民主”应运而生。1980年,约瑟夫·比赛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文中提出的“协商民主”一词是首次从学术意义角度被使用。比赛特的观点作为民主理论发展的新观点,主张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中,20世纪后期,众多优秀的“协商民主”作品涌入,如论述协商民主基本原理与公正理性的《正义论》1、《政治自由主义》2,论述 1【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人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美】约翰·罗尔斯.万俊人译.《人文与社会译丛: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协商民主内容和意义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3,论述民主的时代与差异性问题的《民主与差异》4等等,这些专著和作品都是西方学者再协商民主领域的珍贵研究成果。1999年3月,协商民主理论研讨会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成功举办,会议主要就公共协商的规范性、实现规范性协商民主制度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协商民主是具有激情与活力的可行性民主政治模式。 经过对于协商民主理论不断探索,很多学者提出了对于协商民主的具体理解和概念。一些西方学者从协商民主的概念上提出观点,他们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以团体形式或是政府形式存在的政治决策机制和民主治理模式;是一种多层面、多领域、多模式的运营机制形式。而中国的协商民主概念则是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景相结合,以实践基础融合社会需求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协商民主制度。很多中国学者提出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概念,他们认为协商民主理论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形式,符合中国发展战略的公共治理形式之一,为推动实现和谐社会提供巨大能量。 (一)西方协商民主政治理论 西方协商民主研究从源起到蓬勃发展离不开基本的理论支撑。 政治理论界在“民主”的概念界定上有着非常丰富的讨论,甚至在不同时期对于“民主”的解释也有些许不同。在古代西方社会,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对于城邦公民的美德行为都极为推崇。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公民美德进行了区分,将其分为“理智理性”和“道德理性”。但这种思想更加侧重于纯粹的哲学思维。古罗3【德】哈贝马斯.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 4【美】塞拉·本哈比.严海兵等译.《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综述_朱益飞

2008年第2期社会主义研究No.2,2008 (总第178期)SOC 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78 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朱益飞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理论渊源、功能和作用、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的契合研究以及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与完善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协商民主研究作一综述,旨在对今后的协商民主研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国内;协商民主;综述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08)02-0131-04 【作者简介】 朱益飞(1984-),男,江苏如皋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政党制度。 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拙作对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作一梳理。 一、协商民主内涵研究 1.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 国内对协商民主概念有三种不同界定。第一种是治理说。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①。指出参与公共协商的公民是平等的、自由的。第二种是政治参与说。强调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从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陈剩勇则认为,“协商式民主理论强调公民是民主体制的参与主体,应该积极促进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②第三种民主形态说。这是把协商民主作为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新形态而提出的。朱勤军指出,“协商政治是在吸收各种民主理论共同价值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民主形态。”③袁峰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制度形式,又是一种现代理念。④ 2.协商民主的特征 (1)公共性。公共协商寻求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有机融合,是获得超越个体的有限理性借助公共理性获得反映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2)协商性。注重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是一种相互的批判性反思过程,是对个体利益进行公共性重新审视并妥协一致的过程。(3)平等性。即所有人都有参与政治过程的机会,否定具有任何特殊优先性的集团利益和公民利益。这种平等性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平等和协商过程平等。⑤(4)合法性。协商过程的政治合法性不仅仅出于多数人意愿,而且还基于集体的理性反思。政治决策的合法性来源不是预定的个人意志,而是它形成的程序。即协商本身。(5)责任性。指参与者不仅必须表明为什么某种意识形态使他们受特定政策选择的制约,而且还要知道他们为什么必须接受那种意识形态、其背景假设以及他们支持它的特殊解释。⑥(6)公开性。协商的公开性特征贯穿协商整个过程。在协商之前协商的议题必须是公开的;协商过程中,协商的程序和形式也是公开的。而作为协商的结果也必须面向公民和社会。 二、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 1.西方政治哲学理论渊源 以陈家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源于自由主义和批判理论”。⑦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是个人受自我利益而不受公共利益观念的驱动,不仅为协商民主的生成提供了必要性依据,也为协商民主在建立于自由主义理论基石上的宪政体制中提供了可行性空间。批判主义理论关注个人和社会摆脱抑制性力量的进步性解放,强调民主参与对于国民精神培养的意义。 武汉大学的江国华指出,批判主义本质上仍然属于自由主义的一种学说,它不具有与自由主义相对应的对立性。因此,构成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除 131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浅析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浅析 摘要:协商民主强调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公民的有序参与,通过协商达致共识,以实现政策和法律的科学化制定。哈贝马斯被认为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奠基人。哈氏从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论出发,辅之以交往行为理论和法律商谈原则,并结合普通语用学观点,通过对自由主义以及共和主义的批判,逐步构建起了他的双轨制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本文将对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进行阐释,分析他提出该理论的时代背景,探究其协商民主理论的法哲学基础。 关键词:民主;协商民主;公共领域;法律商谈理论;交往行为理论 民主历来是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最优政体的讨论,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再到密尔对代议制政府的推崇,民主一直是西方历史上永恒的话题。西方存在着多种民主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民主、共和主义民主以及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哈贝马斯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其作为一名批判主义学者,其协商民主理论是建立在与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对比之上的,并将法律作为实现协商民主的重要条件。我国古代虽然一直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明末清初已经有了民主思想的萌芽。顾炎武就提出了“公天下之法”的思想,提出以“众治”代替“独治”、将权力下放给百官以更好的是实现“众治”的主张。我国目前实行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辅之以包括政治协商在内的多种民主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系。当前我国的民主体系已经呈现出了一些弊端,甚至有背离这项制度宗旨的趋势,因此,我党适时地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命题。反思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一、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提出的背景 协商民主是哈贝马斯思想体系中后期的理论,但在整个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发展史上看,哈贝马斯却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从现实角度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全球多极化浪潮深入推进,西方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使得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价值体系逐渐成为主流的社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 论断。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得以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正式确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协商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实践的理论升华和伟大创造,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也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方式进行协商,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作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又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是要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形式和渠道丰富多样,从渠道上讲,党内民主有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有协商,政协会议有协商,基层民主也有协商;从形式上讲,有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等。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发挥多渠道多形式的作用,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得到充分反映。要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使协商民主按照规定的程序、渠道、形式开展。 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人民政协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涵盖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海内外同胞;具有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只要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两面旗帜,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精华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两者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在思维范式上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因此,研究梳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理论;当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产物。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涵,对于我们今天从思想根源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概述 对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开展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剖析,来发掘其蕴藏的宝贵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为代表。在此之前,由于“左”倾路线的实施,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损失重大。自1934年1月中共召开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终于再度与资产阶级结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情况才得以改观。直到1938年10月毛泽东作《论新阶段》报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已发展到二十余万人,但与国民党相比,仍相距甚远。因此,毛泽东提出,只有与国民党长期合作,才可能发展自己。要保持长期合作,就要共同抗战并且共同建国。《论新阶段》报告就建立什么样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进行了论述。尽管此时“新民主主义”一词还未诞生,但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与内涵已逐渐形成。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1940年2月毛泽东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为代表。此时,国共之间武装力量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具体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所以,毛泽东认为“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由于革命的领导者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为社会主义,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1]。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新的理论命题被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论》中还提到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与《论新阶段》中提出的要求相比大大进了一步。 第三个阶段,是以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代表。在这一阶段,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进一步缩小。基于中共此时的实力地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包括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毛泽东对于联合政府的设想,是有其实践基础的。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正是对联合政府的探索实践,证实了党派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论联合政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_现状与启示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 卢 瑾 内容提要:经过二十多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对西方协 商民主的内涵、价值、困境和制度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来自各方的批评进行了 回应。但总的看来,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 的问题。而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译著和论文,研究专著较少。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启示我们,民主应该不仅是竞争、对抗方式,还应该有协商、合作 方式。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启发作用,但在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清 楚地认识到中西民主政治具有本质的差异,我国的民主理论研究目的是推进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西方协商民主;政治理论;民主 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Deliberative De mocracy)①兴起于20世纪后期,之后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协商民主理论是西方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中发展起来的,它不满于政策制定仅仅是各种偏好聚合的过程,提出通过协商程序实现偏好的转换,并在反思选举民主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强调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事实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民主现实有许多契合之处,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兴起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成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民主理论之一。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一词,倡导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1987年,伯纳德?曼宁在《政治理论》第15期上发表了《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1989年,乔舒亚?科恩发表了《协商与民主合法性》,他们真正推动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②之后,协商民主理论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的约翰?罗尔斯、英国的安东尼?吉登斯、德国的于根?哈贝马斯等西方重要的理论家都是协商民主的推崇者,尤其由于哈贝马斯的影响③,他的《包容他者》、《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思想。罗尔斯在《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等著作中有关公共理性和交叠共识的论述也为协 ① ②③学界关于Deliberative De mocracy的翻译存在分歧。deliberative本身具有审议的、审慎的、深思熟虑的、讨论的和协商的等多重含义,在对del1berative不同的理解下,出现了多种译法:审议民主、商议民主、商谈民主、慎议民主、深思熟虑的民主和协商民主等。鉴于各种译法都有其优缺点,而“协商民主”这种翻译方式已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本文暂且采用“协商民主”的译法。 参阅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序言第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Deliberative De mocracy.Edited by Jon Elster,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转引自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序言第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独立但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帝国 ?政治上:君主专制,皇帝素质较高,存在民族压迫与满汉矛盾 ?经济上:自然经济发达,江南的资本主义萌芽,人口暴增,流民众多 ?文化上:文字狱,扼杀了儒家精神和中华民族创造性 ?对外关系上:闭关政策,拥有完全的国家主权,并对朝鲜、越南拥有宗主权 ?帝国主义的入侵——半殖民地化 强占或“ 租借” 了大量中国领土,失去领土主权 割让国土:俄、日、英 强占租界和租借地 领事裁判权 中华民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国家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战争赔款 控制海关 外债和直接投资 文化侵略:传教活动的双重性,东吴大学和博习医院 ?帝国主义的入侵——半封建化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家庭手工业逐步瓦解,导致大量人民失业,农村日益凋敝,城市流民蠢蠢欲动 地主制生产关系未受触动,封建根基雄厚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生存 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打不相识,相互勾结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关心”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革命是近代中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民的这种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罕见的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 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 体制层面西化的激进尝试 光绪皇帝,近代最值得同情的人物,生死百年之谜,如慈禧不毒死光绪,革命能否成功??义和团:怪力乱神与盲目排外 井冈山之前中国农民最后的飞蛾扑火 沦为顽固派官员可悲的利用工具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国内外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专题名称】政治学 【专题号】D0 【复印期号】2008年05期 【原文出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昆明)2008年01期第112~114页 【作者简介】秦绪娜,曲阜师范大学。(日照 276826) 【内容提要】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语。本文就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理论兴起、内涵界定、核心特征、价值意义、践行困境等方面作一理论综述。【关键词】协商民主/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8)01-0112-0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它是民主理论的一种新发展,或者说民主理论的一种转向。[1]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 究发展,它已经从理论层面延及为一种实践模式。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引介了许多西方学者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并作了进一步 的评价和深入研究,使得协商民主成为当前政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拟就协商民主的理论提出、内涵界定、核心特征、价 值意义、践行困境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 一、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内涵界定 1、协商民主的提出及发展 任何理论之所以能成为理论,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同样,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为了回应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特 别是多元文化社会潜藏的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以及种族文化团体之间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 决策。协商民主重新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 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主多数决定的制度缺陷。质言之,协商民主理论是在政治学家针对 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的结果,是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 而忽视平等之倾向的一种修正,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2] 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并非是一种范式上的创新,而是协商理念 的复兴,“由于哈贝马斯的影响,围绕偏好转换而不仅仅是偏好聚合的民主观念已经成为民主理论的主要观点。这种发展意味着 一种复兴而不是创新。协商民主观念及其实践像民主本身一样古老。”[3] 据此可以在古希腊城邦政治以及伯克、密尔的政治理 论中发现协商民主的先例。 协商民主最早从学术意义上提出和使用是在1980年,当时,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 (JosephM.Bessette)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提出“Deliberativedemocracy”(我国大多数学者将其译 为“协商民主”,也有学者译为“审议性民主”,我们这里通用“协商民主”),约瑟夫·毕塞特此文中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 英主义的宪政解释。[4] 80年代末,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相继撰写论文谈及协商民主,此时,他们真正赋予了协商民主 以动力。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比如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人都积极倡导协商民 主。 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探讨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较早的是俞可平教授2003年发表的“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 一文,其中介绍了协商民主理论。2003年,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发表了“协商政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思考”,文章提到了哈贝 马斯对协商民主的研究。之后,中央编译局的比较政治研究中心开始系统地介绍协商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杂志先 后发表了不少介绍协商民主理论的文章,2004年,浙江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在杭州联合举办了“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 地方民主国际学术研究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内著名高校的40多位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协商民主理论与 实践、协商民主与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讨。2006年,俞可平教授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 版,译丛的4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 2、协商民主的界定 关于协商民主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不同解释,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民 主治理形式。瓦拉德兹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 的某些核心问题。”[5] 二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社团或组织形式。科恩认为:“协商民主意味着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 商所支配的社团。这种社团的价值将民主本身视为一种基本的政治理想,而不仅仅是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平等或公正价值来解释的 衍生性理想。”[6] 库克则认为:“如果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表述的话,协商民主指的是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提供基本空间的 民主政府。”[7] 三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决策方式。米勒认为:“当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过程而达成,其中所有参与者都能 自由发表意见并且愿意平等的听取和考虑不同的意见,这个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性质的。”[8] 概括起来讲,“协商民主是指政治 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其核心概念是协商或公共协 商,强调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9] 二、协商民主的核心及特征 1、协商民主的核心 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公共协商。公共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参与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地审视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形成这些政策的协商过程不是政治讨价还价或契约性市场交易模式,而是一个公共利益责任支配的程序。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不 是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利用公共理性(publicreason)寻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10] 2、协商民主的特征 作为一种通过公民参与和理性决策并被赋予合法性的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多元性。多元性是协商民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一、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动的必要形式”。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经济纲领 1.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因此,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是调动革命主力军──农民起来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首要问题。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由于它与国家政权、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础。它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压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至民族资产阶级,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反封

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提出的新理论,其核心要素是民主协商和达成共识。“协商民主”首次作为学术意义上的概念,被使用在1980年约瑟夫·毕赛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上。随后,这一理论逐渐发展并完善。中国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定义并在实践上加以运用。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1.1背景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是西方民主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标志着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的背景主要是因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协商民主理论是对代议制发展过程的反思。1996年,詹姆斯·博曼在《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一书中认为,当下的民主制度建立在自利性政治理论之上,不去改变社会和经济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状况,使贫者和无权者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预先假定的制度都依靠碎片化、僵化的模式,使得对社会和经济进行更新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自利行政治理论使得一些西方国家出现政党制度多元画像单一化转变的倾向,国家权力被垄断政党所控制;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公众意志转向了少数精英控制的政党意志。博曼认为协商民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协商民主是对社团民主传统深入挖掘的产物。美国社会从18世纪末建国开始就建立社团,19世纪初期逐渐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团发展达到了顶峰,社团组织超过200万个。1830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访美期间发现美国人具有很强的社团性,他们遇到困难首先是求助于个人的支持,求助于组织协调的行动,而不是最高权威。社团有利于培育互惠的行为规范,促进公民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为协商民主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20世纪80年代的学者们对代议民主制进行了反思和批评,甚至认为代议民主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协商民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就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1)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作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协商民主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拓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 (2)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新变化,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情况,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竞争博弈的新挑战,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2015年02月09日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就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1)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

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作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协商民主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拓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 (2)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新变化,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情况,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竞争博弈的新挑战,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 (3)指导思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014年06月13日16:06 来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京)2014年1期作者:李金河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政治协商的发展经验,探索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要求所建构起来的一套民主制度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安排、程序设计以及政治实践,促成社会上各种政治主体之间广泛协商和互动治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和便利地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民主权利。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协商;独特优势 作者简介:李金河,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0519(2014)01-0018-0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上的全新表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民主政治的长期战略任务。所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沿革 植根于中国土壤,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自主成果和制度形式。大体而言,协商民主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三三制”、协商建国到协商治国,其发展形成了试验、发展、制度环环相扣而又渐次递进的逻辑链条。 (一)协商民主的局部试验:联合革命与“三三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异常艰巨和困难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并付诸实践。20 世纪20年代初,为了共同反帝反封建,国共两党在政治基础一致的前提下,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基于共同抗日的政治基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合作与尔后的协商民主不属于同一概念的范畴。 抗战期间,为了增强政府与各党派、各界人士之间的互动,在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界的呼吁推动下,国民党于1938年7月设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在形式上容纳了全国各抗日党派与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它既是一个民意咨询机构,也是一个协商政治机关。国民参政会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合作共事、开展政治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学术思潮 学习时报/2004年/01月/05日/第T00版/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陈家刚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它主要是指:在政治共同体中,自由与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而赋予立法、决策以正当性,同时经由协商民主达至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当然,这种政治理想是建立在公民实践理性基础之上的。 协商民主的理论源流 协商民主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期,以及埃德蒙?伯克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以及约翰?杜威这些20世纪理论家的贡献;“协商民主”概念是约瑟夫?毕塞特(Joseph Bessette)1980年开始正式作为学术语言使用的。而真正赋予其动力的则是伯纳德?曼宁(Bernard Manin)和乔舒亚?科恩(Joshua Cohen)。20世纪后期,自由主义理论和批判理论的代表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分别出版了论述协商民主的著作,从而使协商民主理论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他们都将自己看作是协商民主的支持者。协商民主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约?埃尔斯特(Jon Elster)。 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源于英美传统的自由宪政主义和德国(或欧洲大陆)传统的批判理论。从表面上看,自由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不相容的,因为协商民主强调政治互动中的偏好转换,而自由民主的理想则存在于政治互动前的利益协调和聚合。但自由宪政促进了协商,制宪过程本身就是协商。正如罗尔斯所说,“秩序良好的宪政民主”应该“被理解成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另外一个来源是批判理论。批判理论关注使个人和社会从各种压制性力量中摆脱出来,以及公民自身通过参与民主政治而认识并对抗这些力量的能力。这些公民在理想上应该是更具有公共精神、更有耐性、更有知识、更关心别人的利益、也更注重自身的利益。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能够支持协商民主概念,交往理性的要素是协商民主有效性的标准。自由宪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认为政治对话是协商民主的本质。 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公共协商是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概念。公共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参与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审视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公共政策的过程。形成政策的协商过程不仅建立在政治谈判或契约性市场交易模式基础之上,而且还受公共利益责任的支配。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公众理性,在理性上达成共识,寻求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 2、政治共同体中,协商过程中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理性的,不存在特殊成员的利益具有超越其他任何公民利益的优先性,参与者行为不受先定权威的规范或要求的限制,而只根据协商的前提和结果行动,提出建议,或者批评、辩论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协商不接受强力。 3、协商民主为政治决策提供合法性,并强调公开性和责任性。公共协商能够使公民自愿接受正当的、具有约束力的决策,协商民主力图完善自主的自我治理过程,从而既反映不同的愿望,也反映更高程度的道德责任。公开性能够保证所有公民参与形成决策的过程,阻止秘密的、幕后的政策协定。责任性明确了谁支持什么政策,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4、实施协商民主必然要面临三个问题:统一或共同政治共同体的缺乏;文化多元主义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6711463.html,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源 作者:邹品月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12期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体现出与西方协商民主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舶来品”、“飞来峰”,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它深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以求”思想的滋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谱系的沿袭,成长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协商经验的启示,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源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制度文明,对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提升国家政治发展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突出的实践价值,是立足固本、着眼强基的“中国创造”这一制度模式的时代体现。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理论逻辑和内生渊源,对理解中国共产党以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以求”思想的滋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在中华历史传承、文化演进、社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实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特点。‘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协商文化中心理文化的写照,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最高的精神追求和根本的思想特征。“和”,指的是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进行交流互动,产生思想的激荡;“合”则指的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力求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生存状态。即“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大一统理念。“和合”一词较早出现于《国语·郑语》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思想,在《论语·学而》中称“礼之用,和为贵”。道家老庄哲学中也体现出对“和合”思想的理想追求,《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可见,“和合以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要否认差异,忽视矛盾,而是要在承认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贵和尚中,求和谐以共生共长。“和合”文化作为一种心理要素其内在价值是追求社会安定和谐,以平等的对话协商将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分歧转化为合作共进,进而实现参与者之间所享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稳定的状态。

关于民主协商理论综述

关于民主协商理论综述 [摘要]民主协商,作为“五大协商”中的重点协商,强调受决策影响的人通过理性讨论、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公共事务,它开启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先河,不仅是最早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形式,更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参与形式受到广泛关注。如果说,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和实践,那么,民主协商制度则早已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作为一种民主制度而付诸行动。当代中国的民主协商与晚近西方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所强调公民理性沟通、协商而非简单投票等诉求相偶合,这为研究中国民主协商实践提供了理论的视角。 [关键词民主协商;理论综述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人们对公共事务参与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民主协商,作为“五大协商”中的重点协商,强调受决策影响的人通过理性讨论、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公共事务,它开启了我国协商民主的先河,不仅是最早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形式,更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参与形式受到广泛关注。如果说,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和实践,那么,民主协商制度

则早已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作为一种民主制度而付诸行动。当代中国的民主协商与晚近西方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所强调公民理性沟通、协商而非简单投票等诉求相偶合,这为研究中国民主协商实践提供了理论的视角。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协商民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作为中国国情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组成部分。 一、关于民主写上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民主协商是在特定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制度安排。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民主制度。学术界对政治协商制度的研究的文献也相当充分,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在全国建立了十个统战理论研究基地,每年都要召开研讨会,有大量学术成果。但对整个社会领域民主协商实践的研究相对单薄。1987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从而,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民主协商的一个高潮。沈荣华主编的《社会协商对话》(春秋出版社,1988年)、孟春和侯玉兰著的《协商对话的理论与艺术》(沈阳出版社,1989年)是研究中国民主协商的较早著作。刘宗武的《浅谈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的科学依据和意义》(《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87年第4期)、徐心华的《对话与政治民主》(《?t 望》,1987年第27期)、黄绍辉的《论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