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

目录

之一: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谈起——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之二: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之三: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

之四:加快经济发展之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之五: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之六:双刃剑两面看——清醒认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

之七:好日子中的新困惑——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之八:抓好民生之本贵在和衷共济——正确看待下岗失业现象

之九:今日“老大哥”——深刻认识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之十: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正确认识我国新的社会阶层

之十一:纷纭众说“德先生”——我们要的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之十二:《被告山杠爷》引起的思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之十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之十四:人才蔚起国运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之十五: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之十六:强基固本筑高楼——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之十七:从一位私营企业主要求入党谈起——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之十八:谁是共产党员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

之十九:生死抉择的考验——我们党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腐败问题

之二十:时代主题举世关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之二十一:顺势弄潮大有所为——全面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之二十二:人类智慧的一座灯塔——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之二十三:面目虽新规律难违——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之二十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

之二十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编者的话: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一书,近日已由学习出版社出版。

该书紧紧围绕十六大的主题,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对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深入阐述;对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过程中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解疑释惑。在当前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干部群众深入理解党的十六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六大确定的任务上来。

该书简洁明快,文风清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解开思想的困惑,用身边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学术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有现实的针对性,有历史的纵深感,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该书编写过程中,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理论界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政策疑惑,集体攻关,着力在说清楚、说充分上下功夫,经过反复讨论,精心修改,使该书达到了思想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之一:

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谈起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新华社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近百位专家学者,撰写了《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一书,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紧紧围绕干部群众在学习十六大精神过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本社从今天起在《新华社信箱·25个理论问题》专栏中陆续播发此书的内容。

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根本要坚持祖宗不能丢

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改革开放后,面对一些人的“信仰危机”,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原因就在这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许许多多先进分子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久弥真。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今天,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更加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当代世界,来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

实践无止境创新不停步

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说每天都有新气象。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也必然顺应实践变化,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简练的语言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所以创立他们的学说,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动力之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

《共产党宣言》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伟大文献,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应该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1872年在《宣言》发表24周年时,他们一方面肯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毛泽东曾经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邓小平也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则强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发展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解除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使思想与实际相一致。实事求是原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毛泽东对它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邓小平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全面阐明了两者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就要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以新的举措应对严峻挑战,要以新的思路解决崭新课题。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要进一步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革命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之二: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时候,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变化。这既给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回答。经过长期思考,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初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应当怎样理解它的重大意义?

亟需回答的时代课题

人类认识水平的每一次提高,思想活动的每一次升华,都是时代孕育和催生的结果,都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必然是一个敢于迎接新考验,善于回答新课题的政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面临着什么样的新考验呢?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跌宕起伏、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能否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大局发展的新考验。

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新考验。

这些新考验,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活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既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必须体现的发展要求

怎样才能不断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我们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通途。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邓小平说得好,“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的改革,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更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要坚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特别要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越来越显示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就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工业化路子,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必须明确的前进方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特别是先进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从来就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80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了发展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使全体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

必须维护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当年,有个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邓小平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政策的根本前提。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一再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谋人民之所求、解人民之所忧,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根本利益上,全国人民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把最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依据。

必须坚持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物质条件;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并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发挥历史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我们要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

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虽然仅七个字,却揭示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结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仅仅经过短短的五六年,新中国就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脑这些20多年前许多人闻所未闻的电器产品,现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较宽敞的住房,个人拥有汽车等昂贵商品已经屡见不鲜。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已经接近13亿,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了,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才会游刃有余;“蛋糕”做大了,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25个问题干部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邓小平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江泽民同志也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联系世界政治格局和当前国际形势,要充分看到我国已经奠定的发展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善抓机遇,抢抓机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我们讲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之四:

加快经济发展之道

世间万物皆有道,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但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公有、非公有哪个应该占主体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有和非公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到底应该实行哪种所有制结构呢?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内容、形式究竟应该怎么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纷纷“转轨改制”,还有不少行业实行大规模的企业并购与重组。许多人觉得以前一些熟悉的国营工厂、商店和集体企业不见了,相反,在大街两旁的广告或股票市场的名目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面孔。对此,有些同志不免心中产生疑惑,担心我们的公有制经济萎缩了,主体地位动摇了。

对于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同一内容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比如说国有资产,为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从性质上讲,属于公有资产。但公有资产怎样去运作,有多种方式。可以由国家独资经营,也可以组成股份公司,还可以吸收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无论哪种方式,其中的

有利于原有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弄清了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跳出只有传统的“国营”和“集体”才姓“公”的旧框框,加深对公有制经济的全面理解。其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因此,在衡量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时,不仅要计算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份额,也要计算公有成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控股、参股份额。

大量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后,资金充足了,规模扩大了,机制灵活了,管理加强了,市场拓宽了,效益也提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没有丢掉,而且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大鞋、小鞋哪个穿着更舒适

公有制的优越性,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但是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所占比重并非越大越好。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状况。

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国现阶段所有制布局和结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增长点。这样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首先是竞争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而驱动竞争的,是经济利益。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资源由政府调配,企业面对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相互之间竞争不起来,结果造成许多企业缺乏活力,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现在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整个市场就活了起来。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面对同样的市场,遵循同样的规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生共长,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二是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多万,怎样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仅靠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够,还要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外,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的因素。只有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广开就业门路。

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注意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特别应注意保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当然,这里所讲的控制力,不仅要靠量的优势,更要靠质的优势,靠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优势。这就要求对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控制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来主导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至于其他行业和领域,国有企业就要量力而为,不一定遍地撒网,面面俱到。

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宽道、窄道哪条是正道

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我们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结果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实行那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使经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加快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宽广的大道。20多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是建国5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大高于同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年均增长2.5%、世界年均增长3%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5%的速度。可以形象地说,其他发展中国家每走一步,我国就走两步;世界每走一步,我国就走三步;发达国家每走一步,我国就走四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序稳步上升。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排名世界第六。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过不到20年的努力,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全国居民人均实际年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76元提高到2000年的3415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52年末的1.5元增加到2000年末的5082元。几十年前人们所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全国各城镇和许多乡村变为现实。

实践证明: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不利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排斥其他所有制经济,重回“一大二公”的老路,脱离了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样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道,才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之五:

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近1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巨大变化是10年前无法想象的,而带来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由于历史上的市场经济都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搞起来的,因此人们在观念上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针对这种观念,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92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透彻的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我们在21世纪前10年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

无形的手初显神通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它能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通常把市场机制的这种客观作用,形象地比喻为“无形的手”或“看不见的手”。在我国,这只“无形的手”已发挥了巨大作用。

各类商品市场健康发展。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运行僵滞的局面。目前,95%以上的商品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各种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形成了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融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限制,健全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退出等方面的规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有形的手威力巨大

实践证明,市场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因此,要克服市场的缺陷,就离不开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

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一些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通过这些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在我国,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有形的手”的力度,使之发挥巨大的威力。

一是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入。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加快税费改革和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强化税收征管。推进金融改革,改造中央银行,发展商业银行,建立政策性银行,规范和健全证券市场,发展保险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改进金融服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的投资约束机制正在形成。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二是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从1998年起,各级政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陆续进行了机构精简和职能转变,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行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促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国家运用货币发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经济手段以及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强化。

三是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明显加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积极推进个人收入的货币化和规范化,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依法强化征管个人所得税,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避免形成两极分化。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是在一系列惊涛骇浪中走过来的。既经历过严重通货膨胀,也面对过通货紧缩;既遭受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也直面过世界经济不景气。但是,无论什么困难和挑战,都未能阻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这主要还是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

把握方向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它在增强人们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相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方针,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坚决抵制腐朽思想对人们的侵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护,公平竞争的实现,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有关国际规则和惯例办事。因此,只有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的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崇高的信誉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要解决。例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的问题,信用不足的问题等。我们还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的自由流动。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到2010

之六:

双刃剑两面看

━━清醒认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142个成员经过最后表决,一致同意接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方方面面的人们探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世贸组织举足轻重

世贸组织(WTO)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二战后,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由美、英、法、中等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签署了《关贸总协定临时议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它一直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是当今世界惟一处理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关系的国际组织。世界上负责经济事务的组织很多,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为什么世贸组织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职能。

世贸组织有三项职能,其中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制定全球市场经济运作的国际规则,并监督各个成员执行这些规则。世贸组织的另一个职能是组织各成员进行开放市场的谈判,打破贸易壁垒。世贸组织的第三个职能是解决各成员之间的贸易纠纷。如果成员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就由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进行仲裁。

世贸组织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所谓最惠国待遇,要求国际贸易中,一成员给予另一成员的优惠不低于该成员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优惠。所谓国民待遇,要求任何世贸组织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应该享受与当地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

近20年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贸组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否加入世贸组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承担国际责任,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尺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世贸组织142个成员间的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5%,投资额已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量的80%。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就等于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中国“入世” 大势所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总揽全局、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充分展示了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勇于面对国际竞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进取精神。

从根本上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

际经济体系之外。过去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比较少,不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不大。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大大增多,如不及早加入,我们会在国际贸易和外交斗争中吃亏。例如,前些年美国国会每年都要讨论、表决是否给予我国最惠国待遇,以此作为遏制我国的筹码。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有了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保证,我国将避免那种带有歧视性的不平等贸易关系带来的损害,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1/5多的人口,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值均居世界第六,吸收外资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2年底外汇储备达到2800多亿美元。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不能体现多边贸易体制的普遍性和公正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启动新一轮多边谈判、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将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会逐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提供庞大的市场和商机。

机遇难得挑战严峻

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享有的基本权利有:一是享受最惠国待遇,并在这一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货物和劳务出口。二是享受国民待遇。我国货物进入各成员市场,享受与所在国(地区)产品相同的待遇;我国服务和投资进入各成员市场,也按照各成员在世贸组织中的承诺,享受与所在国(地区)企业相同的待遇。三是直接参与国际多边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四是获得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体制保障。

我国入世后必须履行的义务有:一是遵守非歧视原则,对进入我国的进口货物给予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对进入我国的服务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将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二是将关税逐步减低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到2005年,我国关税总水平将从2000年的15.6%逐步降低到10%。逐步减少和取消对进口产品的许可证和配额等非关税措施。三是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有步骤地允许外商进入我国电信、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分销等服务领域。四是废除和停止实施与世贸组织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实施统一、透明的外贸政策。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加入世贸组织,当然会给我们带来机遇,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具体来讲,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是:第一,将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第二,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如农业中的水果、肉类和蔬菜,工业中的一般机电产品、轻工产品、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服务业中的建筑、旅游等,都可能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第三,履行关税减让、市场准入、非歧视原则等承诺,有利于我们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第四,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行事,将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加入世贸组织还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消费者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中国企业利用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更好地保护和壮大自己,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第一,随着市场准入的扩大、关税的削减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

是粮食和那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经受严峻考验,如汽车、金融、保险、电信等。第二,我国现行有关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对外经贸管理在观念和体制上存在着许多滞后的地方,政府机关的工作方式也有相当大的不适应,这些都会增加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风险与困难。第三,国内企业普遍对世贸组织规则了解不够,经验不足,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裁决也可能出现对我不利的结果。第四,加入世贸组织也给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观念大量涌入,西方敌对势力也会乘机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西方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将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防止和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入,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谈判中承诺的只是一种市场准入机会。实际上,是否进口、进口什么和进口多少,要取决于我们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商业条件。我们在某些服务领域允许外资企业从事一定范围的业务是有条件的,允许不等于不要审批,不等于没有管理,外资企业的商业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

总之,对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得失,我们应该用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既要静态地看,又要动态地看;既要看当前,又要看长远;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总的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是利大于弊。

积极应对兴利除弊

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利要兴,机遇要抓住;弊要除,风险要化解。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就要加快推进与加入世贸组织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这是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需要,更好地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抓紧做好清理、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就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审慎做好对服务业等重要敏感领域的开放和监管,建立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就要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时间比较短,所以,从总体上看,我们的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的商品和服务与国际上同类品牌相比还缺乏竞争力。我们只能在竞争中学会竞争,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精心打造优秀品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之七:

好日子中的新困惑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过上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日子,并正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过,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一些人感到困惑,甚至心理不平衡。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呢?

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就是说,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取决于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我国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此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同时,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应当参与收益分配,根据它们在商品生产中贡献的大小取得相应的报酬。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虽然我们反对平均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分配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特别是一些人还误认为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结果,在这一认识支配下,按劳分配的原则得不到很好贯彻,导致严重的“吃大锅饭”现象,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又误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主义的作法,一概加以排斥,结果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同时,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133.6元提高到2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316元提高到686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1978年只有210.6亿元,2001年达到73762亿元。市场商品丰富多彩,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条件明显改善。可以说,如果没有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家可能还依旧在平均主义的束缚下,吃着“大锅饭”,打发着穷日子。这一点,所有经历过这20多年历史性变迁的人们,都能深深感受到。

收入差距面面观

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经营管理、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收入分配呈现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

在我国社会中,由于拥有生产要素不同,因而获得的收入也会不同,这就容易产生差距,甚至逐步拉大。比如,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按有关规定,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只要双方同

或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作价金额20%的股份,奖励成果完成和成果转化的有功人员。这样就难免会有少部分人成为高收入群体,而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拉开差距。

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如一些行业搞垄断性经营,取得了过高收入。

——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无论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还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都还不完善,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比较慢。

——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未完待续)

面对差距如何看

应该说,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改变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相应的收入报酬,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

二是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鼓励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三是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允许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能更充分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的积极作用。比如,改革开放后,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们,大都把资本转向投资建厂、办企业。而资产一旦进入经济运行的大系统,就会带来国家税收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国家财富总量增长,从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五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当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也包括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拿出各种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同我们争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优秀人才能够获得合理的高收入,更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

入,则必须坚决取缔。所谓不合法的收入,主要是指用不合法的手段获取的收入。这种现象的存在,危害极大,很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动摇对改革的信心,影响社会稳定。

调控手段要加强

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等一系列政策。同时要看到,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当前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调节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当然也离不开发展。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都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

二是要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更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分配关系的重要前提。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三是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之八:

抓好民生之本贵在和衷共济

━━正确看待下岗失业现象

下岗失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失业增加缘何起

有人问: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人有饭吃,为什么会出现失业?我国经济这些年来持续发展,为什么

荆门医疗照护理论试题A

一.判断题 1.近30年来, 上海老年化程度一直处于全国的顶端( ) 2.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就是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 ) 3.心理疏导也是日常生活护理的内容之一( ) 4.养老护理职业道德内容的精髓是遵纪守法,讲文明,讲礼貌,维护社会公德( ) 5.通过立法制止和制裁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体现( ) 6.老年人的动脉血压不受环境温度和体位改变的影响而波动( ) 7.观察老年人的衣着等方面,可初步了解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信息( ) 8.冷疗法止痛适用于急性出血期( ) 9.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带痰( ) 10.老年人收缩压高于130mmHg为高血压( ) 11.心绞痛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 ) 12.心绞痛发作, 疼痛多发生在胸骨后并放射至右肩及右上臂内侧( ) 13.大部分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 ) 14.高血压与冠心病没有任何关系( ) 15.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物品中的所有微生物全部杀灭, 使物体呈没有微生物的状态( ) 16.75%的乙醇是常用燃烧剂, 在火焰未灭前不可添加乙醇, 以免引起火灾( ) 17.空气, 床垫, 毛毯, 便盆等物品可用紫外线灯管消毒( ) 18.保护性隔离适用于抵抗力或极易感染的病人( ) 19.呼吸道隔离的房间每天至少4次通风或消毒液喷洒( ) 20.洗手过程中水温过低时, 应及时添加热水保持在60--70度( ) 21.足浴时将毛巾一侧卷在手指, 其余放入水盆内可防止水的溅出, 保持床铺的干燥( ) 22.因食物嵌顿, 老年人容易发生口腔感染( ) 23.义齿不用时应取下, 用酒精擦试后放入清水里浸泡( ) 24.为卧床老人做口腔清洁时,棉签或棉球尽量深入老年人的口腔以保证清洁效果( ) 25.为右上肢有伤口的老年人擦浴后穿衣, 应先穿右手后穿左手( ) 26.床上擦浴, 适宜的水温是60--70度( ) 27.对疑有传染的排泄物,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将排泄物倾倒后便器浸泡于消毒液中( ) 28.晨间护理的内容是帮助排泄, 促进睡眠, 帮助清洁外阴和足浴( ) 29.清洁会阴时尽可能让服务对象自行进行 30.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不宜盆浴( ) 31.卧床老人大小便失禁可降低皮肤的抵抗力诱发压疮( ) 32.三期压疮主要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和溃烂( ) 33.进食后体温会一过性的降低( ) 34.腋温测量时间为10分钟( ) 35.体温计消毒前先用温开水冲洗( ) 36.水银有裂缝的体温计可以使用( ) 37.运动后脉搏增快, 应休息20分钟后测量脉搏( ) 38.强烈的噪声会使人听觉敏感度下降( ) 39.日光照射消毒法是通过日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病菌的原理, 对物品进行照射消毒的方法( ) 40.会阴擦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局部感染( ) 41.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老年人的全身和皮肤情况( ) 42.恐惧紧张的情绪会使血压升高( ) 43.对血糖仪要定期进行清洁, 必要时可以用清洁剂( ) 44.老年人的衣着要适时合体, 更要考虑衣着的样式与外观( ) 45.重复测量血压时应取几次测量的最低值( ) 46.人体血糖值不是恒定的, 而是有一定波动的( ) 47.因病致残的老人才会给生活造成不安全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评价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华生人性照护理论运用于改善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方法纳入79例入住传染科的艾滋病患者,按照运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的护理。运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法在入院、1个月和3个月时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状态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结果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入院时的评分(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3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1个月时评分(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指导护理实践有利于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值得在临床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Jean Waston’s humanized care theory for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bou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AIDS patients in hospital. Methods We select seventy-nine AIDS patients,wh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n=39)and experimental group (n=40).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ceiv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and the experimental gro up was receiving nursing care based on Jean Waston’s humanized care theory. Hamilton Anxiety (HAMA)and Hamilton Depression (HAMD)were utilized to evaluate patients’ psychical conditions at first-in,1st month and 3rd month. Results At the end of 1st month,both groups’ HAMA and HAMD scores are lower than their first-in (P<0.05),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tatistical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t the end of 3rd month,both HAMA score and HAMD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re lower than the 1st month,as well as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Put the nursing care based on Jean Waston’s humanized care theory into practice could improve AIDS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nditions,which is worth a wide application. Key words:AIDS,Jean Waston’s humanized care theory;Anxiety;Depression;Psychological health 獲得性免疫系统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球约有3500艾滋病患者,同年约有150万患者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1]。艾滋病具有不可治愈性,但有效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良好的护理可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强调护理的本质是人性照护,要求照护者同时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2]。于2013年8月开始传染科将华生人性照护理论运用于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在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护理学名词解释(全)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促进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配给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

发展伦理视野中的GNH关怀论文

发展伦理视野中的GNH关怀论文 摘要:从GDP崇拜到GNH关怀,是发展观的转变,其实质也是对幸福的一 种崭新诠释和评价标准的转变。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 四极组成的GNH关怀发展理念,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理念: 彰显以人为本的伦理理念、匡扶公平正义的基本道德、尊重个体发展的主体价值、凸显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伦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GNH关怀;伦理意蕴;发展伦理 一 如果说GDP是衡量国富民强的标准,那么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就是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对于一个致力于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宗旨的社 会而言,在发展理念和决策中,就不能不将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检测社会发展 成就的标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地测量人民幸 福程度的指标体系。这样,幸福指数关怀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发展理论和发展 实践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终极价值追求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普遍意义。GNH 最早是由南亚的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 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 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 环境保护四极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政府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指的是一种政 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理想 社会。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 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两者的最佳状态。政府善治是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它包括: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法治程度和民主程度都很高的社会、存在一 个有效的协商机制、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因此,“善治”代表着一种将 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各方通力合作的管理过程,代表着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 的一种新的生存关系和发展关系,是政治哲学反映的人与社会、人与政治组织 的最佳契合状态,是最广大人民幸福的社会根本动因。 政府善治还是一种公共政治,它的建设固然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但关键取 决于这个社会的公民精神。公民精神的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归根结底,是一 种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只有在人真正地被当作人来对待的社会,公 民才成其为公民;只有坚持人本主义的政治,才能成为公民政治;只有以人为 本的政府,才能期待公民精神的长成。因此,人本主义价值观是公民精神发育 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和动力。社会责任本位理念是对以人为本的进一步落实,其处处体现的“大多数人利益”,“对社会共同尽责”,更是与和谐社会中的 以人为本精神不谋而合,从而有助于善治条件下公民精神的培养,也最终有利 于公民幸福生活的创造。 和谐社会的建构,包含着社会与政府之间良性的互动机制的建构,因而也 就包含国家权力资源配制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在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善治与社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 机构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2015教育学考研答案和真题解析 凯程考研首发2015教育学考研统考真题答案,刚刚走出考场的同学们,可以以此为参照。对答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考试着手复试。此版本答案为凯程考研教研室老师整理的版本,如果对部分题目有异议,可以和我们进一步讨论和咨询。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B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D.《社会与道德教育》 【真题解析】B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 机构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 【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真题解析】D 1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荆门医疗照护理论试题C

一.判断题 1.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老年人目前的主要养老() 2.养老院的分级护理服务主要以生活护理为 主() 3.老年人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又集中在养 老机构,所以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4.人际交往中的接触指双方间的握手而言() 5.上门服务时应尽可能了解患者家属的情况并及时指出其照顾老人过程中的不足() 6.老年人胃肠功能增强,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短,不易发生便秘() 7.服用镇静类药和扩血管药容易发生跌倒() 8.皮皱厚度增加为肥胖的指标() 9.气温骤然升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容易恶化() 10.心绞痛发作, 持续时间长而口服硝酸甘油片无效, 即可排除心肌梗死的可能() 11.糖尿病人的三餐定时定量十分重要, 热量分配1/5, 2/5, 2/5 较合适() 12.对于有无目的游走行为的痴呆老人, 应给予重点看护, 控制其外出活动() 13.脱水补液途径首选静脉() 14.高血压与遗传, 性格, 精神因素无关() 15.热疗法止痛适用于急性出血期() 16.焚烧法是一种简单, 迅速, 彻底有效的化学消毒方法()17.煮沸法是把物品放入水中, 水沸至100 度, 保持3 分钟来杀灭细菌的一种方法() 18.日光照射消毒法多用于被褥, 床垫, 毛毯, 衣服的辅助消毒() 19.漂白粉与粪便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就可达到消毒目的() 20.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主要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 21.老年人居室的地面, 除非疑似传染, 一般情况下不必作定期消毒()22.隔离就是指控制感 染源() 23.老年人居室冬季温度不应低于25 度() 24.通过晨间护理可以预防消化道溃疡() 25.帮助老年人洗脸, 应将毛巾折成手套状套 于手上, 避免引起不适() 26.因牙齿缺损, 老年人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 27.用生理盐 水漱口可以预防感染()28.帮助老人刷牙, 应将所有牙齿和牙缝都刷洗干净() 29.为卧床老人做口腔护理, 棉签或棉球要吸 足水分, 以便清洁牙齿() 30.为 保持头发清洁, 身体虚弱的老人应采用床上洗 头() 31.老 年人自行沐浴时间过久应予于问询, 提供帮助() 32.早期对偏瘫老人进行健侧上肢肌力和关节活动的训练, 有助于让老年人学会自行穿脱衣服() 33.偏瘫老人最好穿松紧带的裤子() 34.预防压疮, 应给卧床老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 35.一期压疮的主要表现是红肿热 痛() 36.体温计消毒 完毕后用冷开水冲洗擦干后备用() 37.患有痴呆症 的老人可以用口表() 38.测量肛温时 应注意有人看护并扶持体温表() 39.异常脉搏应 测试1 分钟后记录, 必要时报告医生()40.测量呼吸时要与老人打个招呼() 41.血压机用完后 应将血压机平放关闭水银开关()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 华生是美国护理研究院院士,还担任过美国护理联盟的主席。1973年获得丹佛的科罗拉多大学教育心理学和咨询学博士学位,1983年~1990年担任科罗拉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和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而后一直担任该校护理学院教授和照护中心主任。在担任护理学院院长期间进行了关于照护、健康、康复的本科后项目的课程设置,该项目后来发展成为美国护理教育领域盛行的护理学临床博士学位(nursing doctorate, ND)她也因此在美国和国际护理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同时她组建了科罗拉多大学人性化照护中心,该中心是美国第一个以以护理为主的多学科合作中心,它提出将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整合到人性化照护和康复过程中。从1988年以来,该中心的丹佛人性化照护护理项目一直致力于对艾滋病患者的连续性照护。 1979年华生出版了第一本专著《护理:照护的哲学和科学》(Nursing : 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1985年出版第二本专著《护理:人性的科学和人性的照护》(Nursing:Human Science and Human Care)。华生认为人性照护是护理实践的核心和本质,人性照护必须是护理人员结合科学与人文知识在与病人的互动关系中按照人性照护的10个要素来完成,每个要素都具有与互动性护患关系相关的动态现象成分(dynamic phenomenological components)。人性照护理论的基础是10个关怀照护性要素,其目的是护理活动中强化人文性。华生相信专业的护理活动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在护患间的关怀照护过程中达到高潮,并能超越时间和空间。根据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护理目标是促进个体达到“身体,心理,心灵的最高和谐境界,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尊重、自我康复、自我照护,同时容许个体存在差异。”该理论促使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将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整合到照护和康复过程中 10个关怀照护性要素 (1)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系统(formation of humanistic-altruistic value system ) 人文利他主义价值系统(humanistic-altruistic system of values ) 是指通过给予他人和扩展自己的认识所得到的自我满足。人性照护以人文 观和利他行为为基础。护理人员通过对自我价值观、信念、文化互动以及 个人成长经历的反省,而使其人性照护观得以发展。 (2)灌输信念和希望(instillation of faith and hope) 护理人员通过强化对患者而言有意义的信念和希望,为患者带来一种安适 感。正向的鼓动支持和有效的护患互动关系,帮助个体不仅接受现代西方 医学,同时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他替代方式(例如:专注、沉思、瑜伽、深 入大自然、强化自我信念、强化精神信仰等方法的治疗力量),协助患者 促进个体康复和寻求健康行为。信念和希望要素结合人文利他主义观,促 进了整体护理和积极的健康观的实现。 (3)培养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敏感性(cultivation of sensitivity to self and others) 个体的思想和情感是心理的窗户。护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是身体性的、程序性的、可观性的、以事实为根据的,但在最高层次的护理活动中,护 理人员的人性化反应、互动性照护可超越物质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界限,

关怀理论视野下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困境及出路

关怀理论视野下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困境及出路 一、关怀理论概述 关怀理论是从女性主义伦理学发展而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正式提出,其强调关心,注重对生命关怀的理论价值契合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其理论主张概括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强调关系性。“关心伦理强调的是关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关系性关注不同主体之间所建立的关系,这种关系指向主体间的互动,互动意味着關系双方的相互影响及有效的回应,一种关系而非单纯指向一种美德、品质。 (2)注重情感性。关怀理论从女性伦理学发展而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性,关怀的本质就在于对情感的一种回应,这也是相互主体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诺丁斯不否定理性的分析,而更为强调事物本身情感性的沟通与表达。 (3)关注主体的需要。诺丁斯将需要分为“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1],明示的需要是被关怀者表现出来的明确需要,推断的需要指向关怀者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推测被关怀者的“需要”,其出发点不在于被关怀者本身,而是从外在客观因素出发来试图判断被关怀者的需要并给出决策,其做法忽视了被关怀者的主体身份。 二、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困境 1.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本质解读 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价值选择的总取向和价值追求的一惯性倾向”[2],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作为教育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时代对人的需求,对人的价值取向,即我们想要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叶澜教授在《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一书中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作出如下解释:“首先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是人,是一定角色的人在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认识、判断基础上自觉而综合的选择。”这一点界定了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主体——作为“人”的选择者,选择者包括政府相关人员、学校的管理阶层、学校的教职工、学生、家长等不同主体。“其次,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指向是实践中的学校教育整体,直接面对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何种价值的学校教育?我们需要学校教育向何方向发展、实现何种价值?’”这一点指出了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校应选择何种价值取向以及具体如何做,我们可以借助泰勒的“目标模式”来理解:即在目的取向下挑选什么样的经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并且保证经验有效实施,关注实践层面对顶层设计的落实,这需要考量价值的外在条件。“最

医疗护理

我是2011级护理系06届护理班的xx。 在进人学校学习生活以来,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从生活中没发获得到的知识和道理,回顾俩年以来,从那天真的我直接到经历了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到现在稳重和冷静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和失败,才能通往自己的罗马大道。在这一年里,我有失落过,烦恼过,悲伤过。有时觉得自己放手让时间在自己的手里流走,可能是或者我的缺陷和不足。但我知道这是上天对我的一个考验,但在每次失落的时候我都会反省过来,告诉自己清楚自己应该做的是什么,在挫折面前我們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在学习方面虽然自己普通平凡,但是我会努力提高,做到最好,不管遇到什么困扰我都不会跌倒,我会不懈努力。从以前学习情况中,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发奋学习。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成为一名优秀白衣天使的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俩年的学习里,给我仅是初步的知识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生活除外,在假日我会积极参加社会各种实践活动,获取更多学习的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假日的孤儿院里,我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懂得了很多知识道理,我相信在以后的社会道路上,我会得心应手,用自己的强项来拼搏。我的未来不是梦,只要自己努力过,成功是不会拒绝你的。 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我会继续努力,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生活上自觉从严要求自己,艰苦朴素,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各方面表现良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2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根据学习的需要,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为期14个月的临床实践学习。 我们于(某某年某某月份)进入了上海市(某某)区人。我知道,在这又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一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以前我曾经懊悔过,但是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但是我也知道要金子发光也要看适合的环境,在这里我知道我的将来会有光辉灿烂的一天。 民医院,进行为期14个月的临床护理实践。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和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与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前的最佳锻炼阶段。在这里我要感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给我提供了这样好的实习环境和各种优越的实习条件,也感谢所有的带教老师对我的关心照顾和辛勤指导,让我能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拥有如此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在医院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根据护理部的精心安排,我们分别手术室.外科.内科儿科等几个科室轮流进行实习。我实习的第一站是产科在那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整天看着钟不停的旋转,听着钟声滴答滴答的等这下班第二个科室是神经外科,虽然已经实习了一个科室,但由于性质完全不一样,所以仍是陌生的。对病房的陌生。这是我们第一次进入病房实习,在病房实习和产科完全不一样,在这里接触最多的是病人及其家属,所以对我们的要求也不一样,在病房实习要处处小心,回答患者的问题要求更是甚严,真可谓是如履薄冰。在病房实习,由于是学生,所以开始只能转转病房,在累也不能当者护士长及科室的老师的面休息,感觉真的好累好累,全身都是酸痛,下班后回到住处倒床就是睡。身心具累。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情还是没有形成概念。 庆幸的是,我们有带教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各个班的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比较快的适应医院各科室的护理工作。能够尽快的适应医院环境,为以后在医院实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得上是实习阶段的一个收获:学会适应,是自己融入新的环境并在其中成长和生存。

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浅谈“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摘要:英国道德教学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的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的“学会关心”体谅德育模式的产生,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以及其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什么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学会关心”体谅德育模式启示 一“学会关心”体谅模式的产生、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产生 “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与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及同事所创。“学会关心”德育模式又称为体谅德育模式。1967-1971年麦氏领导的德育课程研究以113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一致认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和支配。以此调查为契机,麦克菲尔等提出了德育的体谅模式。在这里,“体谅”既指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麦克菲尔系统深刻地探讨了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因而体谅模式在当代德育理论界独树一帜,为人注目。 (二)“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 麦克菲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提出十分明确的理论假设,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诸多论述中小探如下:1、“在学会关心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教育”。麦克菲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察觉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光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 2、“学会关心”体谅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广阔基础,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体个性和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不应该降低到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上,相反应集中在研究一个自身或其他人有关联的一般作风上”。 3、“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4、“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简要地说,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5、“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对科尔伯格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介绍他的理论思想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重点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并对其理论进行总结。 第三部分主要对科尔伯格进行评价,并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启示。 参考资料:课本、图书资源、网上资源、学术论文 具体内容: 科尔伯格的简介: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道德理论的杰出贡献者。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生平:他是一位生意人的后代,本可能是与心理学无缘的,二战时他帮助犹太人偷渡的经历第一次引发了他对道德的思考。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斯道德学识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这一阶段可以说皮亚杰对他的影响最深刻,也使他最终选择了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思想来源: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同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两个血派,一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科尔伯格可以称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正是科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他的这一理论是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但是他在研究中发现,道德发展不是只有两级水平,而应改由多个水平,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

展阶段论。 研究方法:科尔伯格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臵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他共涉及了九个两难故事,这些故事都包含两种尖锐对立的不同价值选择;所代表的冲突是青少年关注的;引发的问题对个体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有意义。他采用这种方法测试了十来个不同国家六七岁至二十一岁的被试,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存在不同,但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第二部分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阶段理论

人类学视野中的临终关怀_富晓星

人类学视野中的临终关怀 富晓星 张有春 摘 要:现代意义上临终关怀的重点是以控制症状为主,护理照料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在以医学为主角的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中,渐渐渗透了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 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视角。实质上,在临终关怀尚未制度化时,人文社会科学就已切 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而且并未将问题意识局限在量化的临终阶段①,而是延展至疾病、 生死、制度、秩序、习俗、仪式等最重要的社会表象,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组织与结构 及其相配合的社会人格、族群心理和集体情感等层面。人类学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 践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临终关怀;死亡;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9-0115-09 作者简介:富晓星,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有春,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北京 100872)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昂贵、慢性病增多、人们对有尊严死亡的关注等社会发展过程中种种问题的出现,人类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要求迅速增加。何为临终关怀呢?临终关怀是由英文Hospice转译而来,其原意为“收容院”、“救济院”、为僧侣所设的“招待所”、“安息所”等②。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事业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之后传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挪威等西方国家和地区,并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③。各个国家和地区针对身患绝症的临终病人(以治愈为导向的治疗不再有效)的护理原则和实践会有分疏,但共同遵循的关键词有:疼痛控制、舒缓疗护、心理支持;也可以说,临终关怀是一个现代名词,是建立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学问与实践。 生理学意义上关于死亡的界定让我们熟知了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脑死亡(brain death)和临床死亡(clinical death)等,这些术语所涵摄的关于死亡的意义均是生命 收稿日期:2007-05-25 ① 临终是生命过程即将终结阶段。临终者指诊断明确,估计生命期仅10个月左右的患者。引自余静、刘小国《我国临终关 怀的现状与展望》,《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第3期。 ② 李向东主编:《护理与临终关怀》,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③ 1988年5月,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访问中国,与天津医科大学崔以泰教授合作,并于同年7月成立了“天津医科大学临 终关怀研究中心”,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临终关怀专门研究机构。该中心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 115

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这种基本核心是所有的人自然具有的,而且“根据经验可以证实,人的相似之处是深刻的,人的不同之处是表面的”。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假设 a.帮助学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b.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c.鼓励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d.教育即学会关心。 特征 体谅模式的理论特征有: 1、坚持性善论;

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特色 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活角色扮演的主题。 围绕人际社会问题的道德教育 麦克费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景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愈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5个单元,情境所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

护理理论知识

护理操作技术课件理论知识整理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灭菌处理的物品 无菌区域:经过灭菌处理后未受到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物品(或区域):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过灭菌处理但未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 操作前必须: 洗手, 戴口罩、帽子,修剪指甲;必要时戴手套。 无菌物品的保管 1、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2、无菌物品应置于无菌容器或无菌包中。 3、无菌物品一旦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 4、无菌物品必须注明名称、灭菌日期。 效期为1周。过期或受潮的无菌物品应 重新灭菌。 正确操作技术 1、身体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距离。 2、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 3、手臂、无菌物品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 4、未经消毒的用物、手、手臂不可触及无菌物品。 5、不可跨越无菌区。 6、污染或疑有污染的物品不可使用。 7、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 无菌持物钳的种类: 1.三叉钳 2.持物钳 3.长短、镊 持物钳的存放方法 消毒液保存 盛有消毒液(2%戊二醛)的大口容器中 钳与容器的比例为5:3 浸泡深度为钳轴节以上2-3cm; 镊的1/2 ; 一罐一钳 每周更换灭菌2次 干燥保存 使用前打开,4小时更换1次 无菌持物钳使用注意事项 取放持物钳“五不”注意事项: 1、不得从孔中取放 2、不得碰及容器口缘 3、手持钳时钳端向下,不得倒转

4、手不得触及钳(镊)的浸泡部分 5、放回容器后不得闭合钳轴 夹取无菌物品“五不”注意事项 1、不可夹取非无菌物品 2、不可夹取无菌油纱布 3、不得用于皮肤消毒及换药 4、不得到远处取物 5、污染后不得放回 无菌容器使用注意 1、容器应有标记。 2、打开容器(开盖)盖不可在容器上方翻转,手臂不可跨越; 3、手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及内面; 4、用钳、镊取物时不可触及容器边缘 无菌包使用注意 1、无菌包打开后,包内剩余的物品应在24小时内使用。 2、如果包内物品有污染或潮湿,应重新灭菌。 无菌盘使用注意: 1、手不可触及内面; 2、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 3、无菌盘不可打湿; 4、4小时内使用,有效。 检查溶液内容: (1)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 (2)瓶盖是否松动;瓶身是否有裂纹 (3)溶液质量:(变色、澄清度等)。 取用无菌溶液注意 1、手不可触及瓶口及瓶盖内面; 2、已倒出的无菌溶液不可再倒回瓶中; 3、打开后保存24小时。 戴、脱手套注意: 1、戴时或脱时动作要轻。 2、戴手套时不可触及任何非无菌物品。 3、未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手套的外面。 4、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手套的内面。 5、如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注射给药: 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身体的不同部位,达到全身疗效的方法 临床应用于需迅速产生药效时,不宜口服时,昏迷、呕吐、吞咽困难的病人注射法注射器针头 皮内注射1ml 4~ 41/2号 皮下注射 2 ml 5~ 51/2号 肌肉注射 2 ml 、5ml 、10 ml 6~7号 视药液量而定 静脉注射 5 ml 、10ml 、20 ml 6~ 9号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然而,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被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起来了,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形象受到了误解。(一)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其人文关怀的维度是如何被遮蔽起来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的解释模式:第一种解释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妨把这种解释模式称之为“工具论”。虽然这种理论承认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全人类,但它又坚持认为,第一,这个目标是长远的;第二,这个目标是通过长期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人们在解释其学说时,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乃至压抑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而把其阶级斗争的属性加以强化域夸大,甚至干脆把它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手段。更有甚之,人们干脆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并使之与人文关怀尖锐地对立起来,以致谁要谈论人文关怀,谁就是在曲解或非难马克思哲学。第二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科学论”。诚然,马克思哲学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眼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来。因为“科学论”关注的仅仅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性,而对其他的重要待征,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特征,往往不予重视。此外,“科学论”还强调,在人类社会中唯一起作用的力量就是“规律”或“必然性”,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活动,将别是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总之,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并用前者去否定后者,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形象的扭曲。三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实践论”。“实践论”是这几年最流行的理解模式。与上述两种理解模式相比,乍看起来,“实践论”是最接近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的,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人们通常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当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也探讨了实践的其他形式,如科学实验、阶级斗争等。但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其他形式都是从生产劳动这一基本形式中引申出来的。其实,问题正出在这个共识上。人们通常以下面这种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即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只要劳动者认识了外部世界的因果律,也就在劳动中达到了自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