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教版语文七下杜甫诗三首教案

沪教版语文七下杜甫诗三首教案

沪教版语文七下杜甫诗三首教案
沪教版语文七下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

名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3、古诗常识:律诗的、两联必须对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千载()王嫱

()青冢()

朔漠()省识()环珮()暮砧

()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

()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

江间波浪兼天涌()画图省识春风面

()

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

()

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

()

二.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登高》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 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说课材料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 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2020年初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初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初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简介: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过关能力-《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过能力-《杜甫诗三首》 一、[2018河南郑州七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2018湖北武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①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②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表现了渼陂当

时物产的丰美。 C.“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2018河北正定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酌酒与裴迪 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注】。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弹冠:指将出来做官。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说自己胸中郁积愤藏,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愁,再解释原因,表明内心感受。 B.颔联写白首相知尚且反目成仇,“先达”者侮笑“弹冠”者,可见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C.颈联描写景物的视角从户内转向户外,为诗人酌酒时举目所见。 D.尾联两句借景抒情:世事如浮云,不足挂齿,还不如“高卧且加餐”。 6.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犹”“笑”两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人教版语文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课题:《杜甫诗三首》 课型:讲读新授课时:3 主备:李艳芳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给下列字词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6)三男邺城戍邺()戍() (7)如闻泣幽咽咽()(8)老妪力虽衰妪() 3.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4.填空 《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品味研讨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xx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xx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xx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xx白鸟飞回) 3-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8.xx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完整版)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 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唐)杜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登高》,熟读《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体会杜诗的景物描写中呈现的感情色彩,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3.了解杜诗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课文提示】 1.杜甫,字子美,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歌,真实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即浓厚深沉、忧郁苍凉。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杜甫与李白齐名,他们并称“李杜”,是唐代诗坛的最耀眼的双子星,是中国诗歌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正音正字】 坼chè渚zhǔ逾yú邺yè戍shù(辨析:戊wù戌xū)妪yù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登岳阳楼》与《登高》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远望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歌吟岳阳楼的名作。《登岳阳楼》通过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开头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宏丽形象。看起来这与诗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难明白诗句里蕴含的伤感与悲愤了。所以景象越是宏大,越是能反衬诗人的渺小和无助,越是能反衬在无限时空面前人的无足轻重。 接下去,诗人直抒胸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自己孤苦伶仃的不幸遭遇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诗人的伤感又不仅只为一己,他眺望万里关山,想起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动荡之中,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这样,社会衰落的哀叹与个人际遇的感伤融合。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和答案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和答案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老妪()不胜簪() 泣幽咽()邺()城戍()青未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 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诗意,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6 杜甫诗三首 1 二中徐会霞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徐会霞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学习过程】 1、课文诵读 要点: 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2.5 杜甫诗三首 登高练习题(含答案)

《登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选出下列诗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高远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 C、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D、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一百年 4、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 “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5、选出错误的一项() A、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B、杜甫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C、杜甫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世称为“诗史”。 D、杜甫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著名作品。 6、对《登高》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勾画出一幅秋天肃杀的景象,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楚。“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不正是秋景的写生吗?加之耳听“猿啸哀”,目睹“鸟飞回”,恰恰流露出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投的怅惘。 B、颔联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无边”与“不尽”从平面上极写数 量之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的气势。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

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

杜甫诗三首赏析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06徐州市) 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12泰安市)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03邵阳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03河南省) 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 高大巍峨 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09襄樊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12泰安市)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12泰安市)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09襄樊市)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 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06百色市)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选择题 ①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06百色市)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一、 第二单元唐诗欣赏,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鉴于此,咏史和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三首·自嘲》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 课题:自嘲 课型:比较·探究 课时:1课时 上课时间:2014年5月15日 作者:杨娜 单位:台儿庄区第十七中学

俗雅共赏呈现趣味奇特智趣理趣结合水乳交融 ——《自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自嘲这首诗是鲁迅先生的一幅自画像。抒发了鲁迅先生面对窘迫的生活和不济的命运而绝不低头的态度,字里行间充满着凛然正义和坚强的意志。学习这首诗,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的风格。感悟做人真谛。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有感情诵读课文,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诗,从中感悟做人的真谛。 【评价任务】 1.背诵默写检查记诵情况。 2.通过提问训练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板书:自嘲鲁迅了解写作背景:(一体机出示资料) 《自嘲》这首诗作于1932年10月,这时,“左联”已成立两年,“左联”柔石等五烈士已牺牲一年多,而距离鲁迅逝世只有四年,鲁迅已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众所周知,鲁迅一直是“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鲁迅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不仅用它来抨击、揭露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及假马克思主义者,而且用它来解剖自己。“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自嘲》正是一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自己过去人生观、战斗姿态的自我解剖。 作诗的时候鲁迅的处境怎样呢?他说:“上海曾大热,近已稍凉,而文禁如毛,缇骑遍地,则今昔不异,久而见惯,故旅舍或人家被捕去一少年,已不如捕去一鸡之耸人耳目矣。我亦颇麻木,绝无作品,真所谓食菽而已。”(鲁迅1932年8月15日《致台静农》) 一、读自嘲之诗(品读诗歌) (一)美读诗歌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老妪()不胜簪() 泣幽咽()邺()城戍()青未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 (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 (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 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6.根据诗意,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早在古代,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 (一)课内精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杜甫诗三首-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二)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凋伤漂泊渚清沙白鸟飞回 B. 落魄箫瑟万里悲秋常做客 C. 文藻逶迤无边落木萧萧下 D. 慨叹朔漠艰难苦恨繁霜鬓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中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________澳大利亚,将近三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奥巴马多年来住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生活穷困________。 ③今晨,北京突然刮起4级北风,气温也出现小幅下降,秋风________,凉意袭人。 A. 作客落寞萧瑟 B. 作客潦倒萧瑟 C. 做客潦倒萧森 D. 做客落寞萧森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 《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6、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 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 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 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7、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 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 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 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__________;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①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 ③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 ④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⑤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⑥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