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

一、病人自控镇痛的概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

指由病人自己根据疼痛情况,自行决定并通过微量泵向体内注射镇痛药,按需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的一种方法。

二、PCA的种类(给药途径)

1、静脉PCA(PCIA):是通过静脉系统给药,这种给药途径操作简单,目前应用最广,可方便地使用外周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适用药物较多,具有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等均可使用。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症广泛,如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PCIA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

2、硬膜外PCA(PCEA):通过硬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背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PCEA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痛、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的癌痛治疗,但其操作相对复杂,无菌要求高。阿片类药物尤其吗啡用于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因而PCEA的应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我院常选用此种方法进行术后镇痛。

3、皮下PCA(PCSA):皮下置管,病人自控皮下注入镇痛药,可分别采用吗啡、丁丙诺啡等药。管理较PCIA途径简单,并发症也较之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PCIA给药的80%。使用PCSA应注意定期更换皮下针放置位置,以免吸收不良造成镇痛不足。

4、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在给予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病人自控局麻药进行外周神经阻滞。

三、PCA常用药物及工作原理

镇痛药物的选择根据病情和给药途径决定。常用药物有:(1)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阿芬太尼、曲马多等;(2)局部麻醉药物: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3)神经安定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PCEA给药多选择吗啡复合低浓度的局麻药;PCIA给药多选择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

我院硬膜外镇痛(PCEA)配方:局麻药+阿片类受体药+止吐药。具体为0.75%罗哌卡因或0.75%左布比卡因40ml+舒芬太尼50ug或地佐辛10mg(或酒石酸布托啡诺5mg)+欣贝(盐酸托烷司琼)5mg+0.9%生理盐水配制成160ml,加入镇痛泵。

镇痛泵持续输注为2.5~3.5ml/h ,单次追加(PCA)为2.5~3.5ml ,锁时为45分钟。(开启镇痛泵后,每小时固定2.5~3.5ml的麻醉药输入,如患者觉得疼痛可按单次追加按键,

每次追加2.5~3.5ml 麻醉药,而且在45分钟内无论按追加按键次数多少,只有一次药量进入。不会发生麻醉药过量的意外情况。)。镇痛泵药量走完一般需46~64小时。

四、PCA 的适应症

(1)术后急性疼痛治疗;(2)分娩期间、分娩后及剖腹产术后镇痛;

(3)肿瘤疼痛的治疗;(4)内科疼痛,如心绞痛、镰状细胞危象的治疗;

(5)危重病人的镇痛;(6)慢性腰腿痛。

五、PCA 的禁忌症

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 的病人。

六、PCA 泵的简介

1、PCA 泵的结构:

(1)电子PCA 泵主要构造:①注药泵;②自动控制装置;③报警装置;④单向活瓣(防反流);⑤输注管道;⑥手动控制;⑦三通管接头。

持续输注 (2)一次性PCA 泵:主要构造:①注药泵;②硅胶储液囊;③单向活瓣(防反流);④输注管道;⑤手动控制装置;⑥三通管接头。储液囊内装100ml 镇痛液,打开自动开关每小时给药2ml ,患者自控给药0.5ml/次,锁定时间15min ,大约可持续使用48小时。

七、使用PCA 泵的观察与护理

1、术前宣教

术前病人神志清楚,可以正确理解医护人员对他所做的宣教,虽然术后病人对术前所做的宣教不能全部记起,但是通过医护人员反复对术前病人进行宣教,加深病人的记忆,对术后病人正确使用PCA 泵是非常重要的。

(1)向病人讲明术后止痛的重要性。

(2)向病人介绍PCA 泵的原理及其安全性。

电子PCA 泵构件图 注药泵 报警装置 手动控制 三通管接头 单向活瓣 输注管道 显示屏 电子PCA 泵显示屏示意图 正常运转 持续输注ml/h 单次追加量ml 锁定时间 已输注量 病人追加次数

(3)向病人说明使用要点。讲清术后只要感觉疼痛就可以按手柄,避免跟病人说按手柄的时间一定要超过锁定时间,因为这样病人会忍受疼痛而不敢按手柄。还应向病人讲明术后使用PCA泵一点不痛是不现实的,PCA止痛的目的就是当病人安静时感觉不痛,活动时会感觉有轻微的疼痛。如果使用的是电子PCA泵,出现管道打折、堵塞、药液用完等情况PCA 泵会自动报警,发出“滴、滴、滴……”的声音,这时病人不要担心,护士和医生会及时解决上述问题。

2、术后一般护理

(1)检查PCA泵:严格交接班制度。每日查看硬膜外穿剌点。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医师当面交接,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PCA泵应放置在低于患者心脏的水平位置,勿将PCA泵按钮放置于枕下或背部,以免受压而异常给药。

(2)疼痛的观察与评估:使用PCA泵的病人术后回病房,护士应把手柄放在病人的手里,告诉病人疼痛时按动手柄。对病人术后及术后30 min疼痛进行评估并对比,如果病人疼痛仍未减轻,则应通知麻醉医师调整PCA泵止痛药的剂量。

(3)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使用PCA泵护理的重点。因为PCA 泵使用的止痛药为吗啡或芬太尼,这类药物可引起低血压、呼吸抑制、窒息、肌肉僵直及心动过缓,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呼吸停止、循环抑制及心脏停搏等,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对术后使用PCA泵的病人给予持续吸氧,并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做好记录。

(4)局部穿刺部位的护理:镇痛期间,由于导管留置在腰背部,当患者翻身活动或更衣时有可能发生导管脱出或扭曲,影响药物的输入。因而,硬膜外导管应妥善固定,保持局部无菌,保留PCA导管长度约20~30cm,这样活动时导管不易脱落,并告诉病人活动时不要牵拉PCA管道,防止将导管从体内拔出。同时护士还应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发红及脓性分泌物渗出,如发生感染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拔管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5)皮肤护理:患者使用镇痛泵后,下半身有一定的知觉减退。因此,护士应帮助患者定期翻身、变换体位,注意检查受压部位的皮肤,保持床铺平整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6)术后镇痛期间的指导:护士应对术后使用PCA泵的病人加强指导,特别是让病人知道镇痛期间应在感到疼痛时就按键给药,不要等到剧烈疼痛再给药,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也以防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疼痛或药物过量。

3、不良反应及护理

(1)呼吸抑制:呼吸抑制是最致命的。呼吸频率作为观察呼吸抑制的常规指标不够灵敏,应尽可能采用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当呼吸频率变得很慢时,应立即检查患者的状态和皮肤颜色,以及气道是否通畅,对嗜睡患者应观察其呼吸特点。当有轻度呼吸道梗阻、患者易唤醒时,鼓励患者选择一种最适体位,保持气道通畅。怀疑发绀者应叫醒患者,鼓励其深呼吸、增加氧供,故只要病情允许,应尽量抬高患者床头15°~30°。

(2)寒颤:术后由于吗啡副作用可致肌肉震颤,尤其是产妇随着婴儿娩出,羊水、血液、体液大量丢失也可引起阵发性寒颤。护士应预计病人回房前半小时将室温调至26℃~28℃,针对寒颤给予吸氧,嘱产妇深呼吸,给予加盖被子,并解释原因,解除其心理恐惧和紧张情绪。避免局部使用热水袋或其他保暖用具,以免造成烫伤。寒颤后有无体温升高,注意与术后发热及输液反应相鉴别。

(3)下肢麻木伴无力:是使用局麻药后的副作用,由于硬膜外导管尖端移位至神经根处,镇痛药物剂量过大,或硬膜导管偏向一侧,局麻药未能扩散所致,减慢输注速率可以有所缓解。肢体麻木感拔管后很快消失,无需特殊处理。在留置镇痛泵期间要做好预防跌倒的宣教及护理措施。

(4)尿潴留:尿潴留是吗啡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这是由于使用PCEA时,吗啡直接渗入蛛网膜下腔所致。预防方法:术后使用PCA泵的病人常规留置尿管,拔尿管的时机应选择在停止镇痛泵后。

(5)嗜睡:部分使用PCA泵的病人会出现嗜睡现象。嗜睡的病人呼之能醒,护士应经常喊醒病人,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以及皮肤、口唇和甲床的颜色,并提醒麻醉医师是否需要减少止痛药的剂量。病人在嗜睡期间,护士应加强巡视,上床栏,做好陪护的安全防护宣教,避免出现坠床、自行拔管、烫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6)低血压:可能与体位变动、血容量不足或布比卡因阻滞神经后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有关。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必要时暂停使用PCA泵。

(7)皮肤瘙痒:是由于吗啡诱发组织胺释放引起的不良反应。瘙痒多局限于头颈部,也可散发于躯体。轻度瘙痒1~2天可自行消失;对于较严重者,嘱咐病人避免抓伤皮肤,应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如苯海拉明或非那根。

(8)抑制肠蠕动:由于PCA泵使用的止痛药一般是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这些药物有抑制肠蠕动的副作用。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的肠蠕动情况:肠鸣音、排气、排便,尤其是腹部手术的病人会感到腹胀、排气时间延长、便秘等情况。腹胀术后3天仍未排气的病人,护士应指导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活动,如增加翻身次数或床边活动、热敷腹部等增进肠蠕动,严重腹胀的病人可持续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能进食的病人可以鼓励多吃一些

蔬菜和水果,如香蕉等,利于排便。

4、心理护理

只有配合心理护理的PCA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止痛效果。护士应多安慰和鼓励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疼痛的信心。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注意力及调整心境,积极主动地配合药物控制疼痛。

护理部

2014年9月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泵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泵 手术治疗可解除病人组织器官的原发病变或畸形,但手术创伤和强烈刺激引起的疼痛可成为继发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强烈的疼痛不仅给病人造成精神、躯体的双重创伤,引起循环呼、吸功能紊乱及代谢、内分泌功能失调,而且严重时影响病人的康复。骨科手术由于关节囊和骨膜的部分神经末梢比较丰富,相对于病人来讲创伤比较大。传统的镇痛方式如口服镇痛物很难达到满意的疗效,间断肌肉注射和静脉推注麻醉性镇痛药也不是最理想的镇痛方法。根据生理、心里、药代动力学及治疗学多发研究,病人自控镇痛泵(PCA)作为符合病人镇痛需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1 短期不利影响 (1)耗氧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利影响。 (2)心血管功能: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3)呼吸功能: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接活能触发多条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的兴奋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地咳嗽,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和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4)胃肠运动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延迟。 (5)泌尿系统功能: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引起尿滁流。 (6)骨骼、肌肉和周围血管:肌张力增加,肌肉痉挛,限制机体活动;促发深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 (7)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应发手术后高凝状态及免疫炎性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降低;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 (8)心理情绪:可导致焦虑、恐惧、无助、忧虑、不满、过度敏感、挫折、沮丧;也可造成家属恐慌、手足无措的感觉。 (9)睡眠:睡眠障碍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影响。 2长期不利影响 (1)手术后控制不佳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2)手术后长期疼痛(持续一年以上)是心理、精神改变的风险因素。 一什么是(PCA) PCA是病人自控镇痛,使用PCA泵持续地将镇痛药物从静脉或硬膜外注入患者体内,完成镇痛治疗。 二镇痛泵(PCA)的优点 1镇痛泵的使用能及时、迅速、有效地解除病人的疼痛,镇痛效果基本满意. 2利于抑制机体过于强烈的应激反应,加快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利于病人咳嗽、排痰,改善呼吸功能,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4利于病人充分配合治疗,早期进食,增加营养,促进早日康复,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三镇痛泵的使用适应症 1术前镇痛:很多病人术前受伤很重,如四肢、躯干、骨盆等处的骨折以及多发伤,复合伤。这样的病人术前可以使用PCA泵,术前减轻痛苦,改善病人休息和睡眠,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2术后镇痛:由于骨科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一般比较剧烈,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治

镇痛泵使用后的护理

镇痛泵使用后的护理 课题 时间主讲人 应到人数实到人数 签名: 镇痛泵是手术病人为减少切口疼痛常用的一个工具,它可以使镇痛药物在血浆中保持一个及时稳定的浓度,让病人达到镇痛效果,镇痛泵是依靠泵中弹性收缩力泵入,以每小时2毫升的速度泵入。镇痛泵的特点:①安全系数大②按需镇痛③携带方便④轻巧,操作简单。我院采用的为江苏瑞京科技实用的电子镇痛泵,RS-BF-3型号,内含四节七号电池,镇痛泵内含的药物是芬太尼、布托啡诺、0.9℅氯化钠三种药物,前两种镇痛药物是根据病人体重加入,首先先了解一下前两种药物的作用:芬太尼: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是强效镇痛药,其副作用:恶心呕吐、视觉模糊、发疹、呼吸抑制。 布托啡诺:阿片类受体部分激动剂,是吗啡镇痛效果的3.5-7倍,但抑制呼吸较吗啡轻。其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嗜睡、心悸、皮疹等。 使用镇痛泵后护理: 1、镇痛泵与机体连接必须牢固在病人手术结束回病房后,首先要检查镇疼泵与机体的连接是否通畅牢固,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并妥善固

定,观察已泵入液体量。告知病人活动时,注意保持镇痛泵的连接不能脱开与折断,如有脱开现象及时告知护士进行处理。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镇痛效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注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如出现异常或病人疼痛难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按键次数及注入的总药量,特别是老年、低血容量的病人,如果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呼吸抑制现象。 (1)呼吸:止痛药物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必须重点观察术后6h 患者情况,患者常规吸氧12~24h,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对原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应提高警惕。 (2)血压: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药的降压作用,使血压降低,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当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时,应暂停使用镇痛药。 (3)体温:由于术中麻醉,大量输血、输液等因素,术后可出现体温降低、寒战,因此,术后返回病房应立即测量体温,低于35.5℃时,应每30min测1次, 3、使用过程中保持镇痛泵管道的通畅,防止折叠,弯曲,脱落,并观察已输入量。 4、观察输液处的留置针是否肿胀,红,贴膜是否潮湿,脱落。 5、观察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如出现轻微恶心、呕吐是常见反应,应嘱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同时遵医嘱用药。如呕吐严重应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或停泵。

病人自控镇痛

病人自控镇痛 (一)PCA产生的原因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或CI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1971年Sechzer提出了按需(Dn dema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要,经医务人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是,与传统方法以及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由于种种原因按需镇痛难以完全满足所有患者的止痛需要,同时频频地要求用药同样增加了思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镇痛需求与担心”成瘾”之间的乎衡成为患者要求镇痛时的心理矛盾。这当然与有些医护人员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有关,他们不了解在创伤与手术等生理条件下,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合理用药,是完全可以满足生理止痛需求,又避免

自控镇痛泵用于普外科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自控镇痛泵用于普外科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9-03-15T14:42:18.2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作者:马学梅 [导读] 自控镇痛泵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目的:观察普外科患者术后镇痛应用自控镇痛泵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43例术后实施硬膜外接自控镇痛泵镇痛者作为观察组,43例术后实施按需肌注哌替啶镇痛者作为对照组,评估两组镇痛效果,总结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术后4-48h时段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的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自控镇痛泵;疼痛评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225-01 本次抽取86例行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自控镇痛泵的临床镇痛效果及护理要点,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病例的选取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和相关影像学检查,符合普外科各手术适应证;②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普外科手术禁忌证;②对镇痛药物过敏;③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根据术后镇痛方式分组,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为(47.25±5.14)岁。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为(46.74±5.32)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差异经统计学检验无不显著,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需保留硬膜外导管,并将其与自控镇痛泵连接,注入0.3mg枸橼酸芬太尼+5mg氟哌啶+100ml 0.9%生理盐水,随后以2ml(kg·h)的速度持续泵入,持续时间以48h为宜[1]。 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将硬膜外导管予以拔除,在导管进针口放置无菌敷料,予以肌注50mg哌替啶镇痛。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4h、8h、12h、24h、48h时段的疼痛程度予以评估,分数值范围0-10分,分数值越高则疼痛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分析工具选用SPSS21.0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VAS评分)采用予以表示,并采用t值予以检验,差异显著的判定标准以P<0.05为评估标准。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4h、8h、12h、24h、48h疼痛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数据经统计学检验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疼痛作为手术后的常见反应,是组织受损及潜在组织损伤导致的。自控镇痛泵作为目前最为符合患者镇痛需求的有效方法,具有缓解疼痛、预防应激、促进疾病康复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 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自控镇痛泵前,护士需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态度温和的与患者沟通,向其讲解术后疼痛的原因,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患者因焦虑、紧张等情绪引发应激反应,帮助患者保持平稳、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组织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自控镇痛泵的优点、使用方法,提高患者可以独立操作自控镇痛泵,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期间,护士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波动情况(血压、血糖、脉搏、呼吸、心率、瞳孔等),并做好护理文书记录[2]。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患者的体温,做好保暖护理,预防受凉。询问患者感受,有无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适感,一旦发现异常,可暂时关闭开关,观察症状有无改善[3]。 护士需加强对手术患者的巡视力度,适时查看留置导管的状态,避免导管发生扭曲、脱落、变形及移位等问题。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将导管予以固定。同时,护士需加强对患者皮肤的观察,适时查看患者皮肤有无出现渗出物和脓性分泌物,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根据医生嘱咐,及时采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处理。 术后,护士需询问患者疼痛情况,对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予以评估,协助患者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予以评估,针对疼痛不耐受的患者,可结合医嘱予以地佐辛镇痛,注意多种镇痛方法的配合使用,帮助患者通过调整体位(半卧位),按摩依次放松全身肌肉、深呼吸等方式,减少患者的紧张、不安、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力求最大程度上缓解疼痛。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 【摘要】自控镇痛(PCA)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中,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后镇痛效果;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关键词】术后;自控镇痛;护理 随着PCA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观察成为术后观察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近年来的临床观察,现总结体会如下: 1护理体会 术前做好使用自控镇痛泵的宣教指导,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对镇痛的顾虑。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自控镇痛的护理重点,应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因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症,定时测量血氧饱和度,必须把观察重点放在术后6h,遵照医嘱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做好记录,直到PCA结束。对于个别精神紧张,影响睡眠的患者,要让患者知道镇痛期间应在感到疼痛时即按键给药,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注意观察镇痛泵导管的通畅,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渗出,每次给患者翻身、患者离床活动时注意避免导管发生脱落或扭曲,影响药物的输入及镇痛效果。 2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2.1呼吸抑制呼吸抑制是麻醉及镇痛药物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之

一,由于抑制脑干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衰竭,PCA镇痛对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但该并发症的危害性最大[1],护理人员在观察中应引起重视,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呼吸运动,每隔2—3h测量1次。同时随时注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呼吸减慢或小于10次/min等。用镇痛药物过程中呼吸的观察至关重要。 2.2注意低血压反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由于吗啡类药物对血管的敏感性较高,加上术中术后血容量补充相对不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反应。因此,术后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认真观察并记录,当发现血压比基础血压下降10%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快输液速度。当血压继续下降时,则应暂时停止使用镇痛药,继续补充血容量。 2.3恶心呕吐护理术后镇痛药物中配有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居镇痛副反应首位[2],而且患者主观上不宜忍受。有时还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剧烈的呕吐可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加剧疼痛,影响食欲。患者出现呕吐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注意伤口护理,协助患者用手按压伤口,减少伤口张力,重症患者采取平卧头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呼吸道,发生窒息。 2.4尿潴留尿潴留是吗啡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术后引起尿潴留主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痉挛所致。术前常规留置导尿,术后防止尿潴留的发生,在护理中注意重点掌握拔除导尿管的时机和导尿护理,故极少出现尿潴留。若镇痛48h或以上者,拔除尿管前要注意膀胱功能训练,拔除尿管后鼓励患者多饮水,

病人自控镇痛泵使用须知(附图)

尊敬的患者: 您选择了使用我们的术后镇痛技术,这是麻醉科为建设无痛医院而开展的如无痛分娩、无痛内镜、无痛拔牙等技术外的一项重要工作。术后镇痛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您的疼痛,有利于术后康复。凡手术较大或不能耐受术后疼痛的患者均适用。按使用途径,术后镇痛分为椎管内镇痛和静脉镇痛两种。椎管内镇痛需要行脊椎穿刺并置入导管来完成,静脉镇痛则只需要留置静脉针。两种方法都需借助镇痛泵来自动持续地释放镇痛药物,以使镇痛效果持久而平稳。为了使您尽可能地得到术后镇痛带来的益处,请务必阅读以下注意事项: 1.椎管内镇痛的效果有赖于用胶布在您背后固定好的一条细导管位置的完好。请您小心翻 身,不要把胶布弄湿或用力拉扯,以免导管脱落。 2.静脉镇痛的效果有赖于药物能通过留置针顺利进入您体内。请保持镇痛泵与留置针之间的 通畅,包括保持三通接头的通畅,保持镇痛泵开关夹的开放状态。 3.镇痛泵使用过程中如果您还觉得疼痛,用力按压自控加药按键可使您的疼痛减轻;根据您 自身需要还可多次重复按压(见下图)。 4.镇痛泵使用过程中,如果您感觉有睡意,这是正常的。如果感觉到呼吸困难或不畅,就应 联系麻醉医生为您处理。联系我们白天请拨83162505,晚上可拨83162530(找值班麻醉医生)。 5.个别患者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或排尿困难,这可能与镇痛药物的副作用有关, 但也不排除应用抗生素等药物的原因。您可以暂时夹闭开关夹以观察症状有无改善。 6.镇痛泵可放置在床头、衣服的口袋里或悬挂在胸前,不必举高,也不应摔到地上。 7.镇痛泵药物用完后如果您仍觉得疼痛难忍,可考虑加药。请注意保留原镇痛泵,以方便我 们加药。 8.每天上午我们有专人为您拔除背后的硬膜外导管(部分病房由主管医生负责),如果镇痛 泵里的药物在下午用完了,请不必担心,可以留至次日上午再拔除。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 一、病人自控镇痛的概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 指由病人自己根据疼痛情况,自行决定并通过微量泵向体内注射镇痛药,按需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的一种方法。 二、PCA的种类(给药途径) 1、静脉PCA(PCIA):是通过静脉系统给药,这种给药途径操作简单,目前应用最广,可方便地使用外周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适用药物较多,具有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等均可使用。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症广泛,如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PCIA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 2、硬膜外PCA(PCEA):通过硬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背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PCEA 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痛、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的癌痛治疗,但其操作相对复杂,无菌要求高。阿片类药物尤其吗啡用于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因而PCEA的应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我院常选用此种方法进行术后镇痛。 3、皮下PCA(PCSA):皮下置管,病人自控皮下注入镇痛药,可分别采用吗啡、丁丙诺啡等药。管理较PCIA途径简单,并发症也较之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PCIA给药的80%。使用PCSA应注意定期更换皮下针放置位置,以免吸收不良造成镇痛不足。 4、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在给予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病人自控局麻药进行外周神经阻滞。 三、PCA常用药物及工作原理 镇痛药物的选择根据病情和给药途径决定。常用药物有:(1)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阿芬太尼、曲马多等;(2)局部麻醉药物: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3)神经安定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PCEA给药多选择吗啡复合低浓度的局麻药;PCIA给药多选择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 我院硬膜外镇痛(PCEA)配方:局麻药+阿片类受体药+止吐药。具体为0.75%罗哌卡因或0.75%左布比卡因40ml+舒芬太尼50ug或地佐辛10mg(或酒石酸布托啡诺5mg)+欣贝(盐酸托烷司琼)5mg+0.9%生理盐水配制成160ml,加入镇痛泵。 镇痛泵持续输注为2.5~3.5ml/h ,单次追加(PCA)为2.5~3.5ml ,锁时为45分钟。(开启镇痛泵后,每小时固定2.5~3.5ml的麻醉药输入,如患者觉得疼痛可按单次追加按键,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 一、病人自控镇痛的概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 指由病人自己根据疼痛情况,自行决定并通过微量泵向体内注射镇痛药,按需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的一种方法。 二、PCA的种类(给药途径) 1、静脉PCA(PCIA):是通过静脉系统给药,这种给药途径操作简单,目前应用最广,可方便地使用外周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适用药物较多,具有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等均可使用。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症广泛,如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PCIA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 2、硬膜外PCA(PCEA):通过硬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背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PCEA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痛、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的癌痛治疗,但其操作相对复杂,无菌要求高。阿片类药物尤其吗啡用于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因而PCEA的应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我院常选用此种方法进行术后镇痛。 3、皮下PCA(PCSA):皮下置管,病人自控皮下注入镇痛药,可分别采用吗啡、丁丙诺啡等药。管理较PCIA途径简单,并发症也较之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PCIA给药的80%。使用PCSA应注意定期更换皮下针放置位置,以免吸收不良造成镇痛不足。 4、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在给予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病人自控局麻药进行外周神经阻滞。 三、PCA常用药物及工作原理 镇痛药物的选择根据病情和给药途径决定。常用药物有:(1)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阿芬太尼、曲马多等;(2)局部麻醉药物: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3)神经安定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PCEA给药多选择吗啡复合低浓度的局麻药;PCIA给药多选择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 我院硬膜外镇痛(PCEA)配方:局麻药+阿片类受体药+止吐药。具体为0.75%罗哌卡因或0.75%左布比卡因40ml+舒芬太尼50ug或地佐辛10mg(或酒石酸布托啡诺5mg)+欣贝(盐酸托烷司琼)5mg+0.9%生理盐水配制成160ml,加入镇痛泵。 镇痛泵持续输注为2.5~3.5ml/h ,单次追加(PCA)为2.5~3.5ml ,锁时为45分钟。(开启镇痛泵后,每小时固定2.5~3.5ml的麻醉药输入,如患者觉得疼痛可按单次追加按键,

最新镇痛泵使用

(十七)术后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即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一、分类: 1、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2、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二、优点: 1、具有静脉连续给药的优点,同时当镇痛水平需要变更时,能及时给予小剂量药 物的灵活性,满足个体化的需要。 2、患者主动参与疼痛控制与治疗。 3、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波 动,防止药物过量。 三、PCA装置介绍 (一)组成部分 1、电子控制部分:由动力装置、开关按钮和功能显示装置等组成。(见图1) 2、一次性储液部分:由储液装置、出液装置和药液过滤装置等组成。(见图2) 图1 图2 (二)电子显示屏及按键部分 1、持续给药剂量:按照麻醉师设置值,每小时持续泵入一定剂量的镇痛药液至患 者体内。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持续给药剂量为2.0ml/h。

2、自控给药剂量:在持续给药剂量下,患者仍感到疼痛时,可按压黄色“自控” 按钮追加一次给药,给药剂量由麻醉师设定。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单次追加给药剂量为2.0ml/次。 3、间隔时间: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内按压“自控”给 药无效,以防止过度用药。如图中显示“15”,即表示15分钟内只能按压1次“自控”键。

4、已输注量:即已输注药液的量,储液装置中麻醉药液总量为100ml。如图中显 示“071”,即表示已输注71ml药液。 5、追加次数:即自控给药累计次数,24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能超过8次。若追加8 次后,患者仍感到疼痛,需与麻醉师联系调节持续给药剂量。如图中显示“02”,即表示24小时内已追加给药2次。 6、指示灯:红灯闪烁,且 有报警提示音时可能存 在,导管堵塞、药液将尽、 电量不足或硬件引起的故 障,应及时排除以上问题 或通知麻醉科医生。

PCA病人自控镇痛

病人自控鎮痛 (一)PCA產生的原因 (二)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 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 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 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 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 GAGGAGAGGAFFFFAFAF

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 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或CI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 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 GAGGAGAGGAFFFFAFAF

术后自控镇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术后自控镇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患者自控镇痛?有哪些优点?主要分几类? PCA具有起效迅速,无镇痛盲区,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可及时处理爆发痛以及用药个体化、病人满意度高、疗效与副作用比值大等优点,是目前术后镇痛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 患者自控镇痛分为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和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 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 ),是利用PCA装置将药物用于硬膜外腔,主要适用于胸背部及其以下区域疼痛的治疗。PCEA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少。常用局麻药或阿片类镇痛药。局麻药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使用(平衡镇痛法)可减低每种药物的剂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可较好地抑制伤害性刺激导致的代谢和内分泌反应。 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analgesia,PCIA)是利用PCA装置经静脉途径用药,操作容易,使用药物广泛,包括麻醉性镇痛药和非甾体镇痛药。PCIA起效快,适用范围较广,但其是全身用药,副作用较高,镇痛效果逊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二、患者自控镇痛主要参数设置有哪些,参数设置的意义是什么? ⑴负荷量(Loading dose,LD):是指PCA开始时首次用药的剂量。负荷量的目的是让病人迅速达到镇痛所需的最小有效镇痛浓度(MEAC),使病人快速消除疼痛,避免术后出现镇痛空白期,又不影响术后清醒和拔除气管导管。负荷量一般由医护人员给药。负荷量的注射速度需控制,避免注速过快导致一过性血药浓度过高。 ⑵持续剂量(continuous Dose)或背景剂量(Backgroundinfusion Dose):保证术后达到稳定的、持续的镇痛效果。静脉PCA时,对芬太尼等脂溶性高、蓄积作用强的药物应该不用恒定的背景剂量或仅用低剂量。 ⑶冲击剂量(Bolus Dose):单次给药剂量是指病人疼痛未消除或疼痛复发时追加的药物剂量。Bolus是PCA克服镇痛药物个体差异的主要手段。一般冲击剂量为日剂量的十分之一至十二分之一。Bolus大小是决定PCA疼痛治疗效果的重要参数之一。Bolus剂量过大,血药浓度过高,副作用发生机率增加;剂量过小,增加病人用药的次数,降低病人对PCA的依从性。 ⑷锁定时间(Lockout time,LT):是指PCA装置两次单次剂量间的间隔时间。锁定时间

镇痛泵护理

日期:地点:住院综合外科 主讲人:参加总人数: 学习主题:镇痛泵(PCA泵)的护理 参加人员签名: 一、PCA泵:即病人自控镇痛技术,其特点是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同病人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波动,克服了病人对自控镇痛药物的个体差异,防止药物过量,即由麻醉医生根据手术方式、病人一般情况等因素设定PCA药物种类、给药浓度、置管方式。 二、给药途径: (1)静脉(PCIA):通道接在静脉内给药; (2)硬膜外(PCIA):通道接在硬膜外腔中给药; (3)皮下(PCHA)或经神经根(PCNA):通道接在皮下或神经根给药。 三、使用方法:一般无需借助手控开关,自动开关给药即可满足病人需求。个别疼痛阈较低的病人可加用手控开关,根据疼痛的需要病人可自行按压手控开关增加镇痛药物的剂量,无须临床工作人员参与。 四、护理: 1、术前护理首先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疼痛可引起哪些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止痛的重要性;其次,向患者介绍PCA泵的原理及安全性,以及使用PCA镇痛的必要性和比肌注止痛药的优越性,使其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术后护理: (1)术后将PCA泵手柄放在患者手中,向患者、家属以及病房护士说明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疼痛时会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手掌出汗,出现皱眉、呻吟等反应。疼痛加剧时可将PCA镇痛泵上的自控按键按压以加速药液的流入,减轻疼痛,若疼痛仍不能缓解,应立即告知医生,不可随意肌注止痛药物,以免药物过量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3)妥善固定PCA泵,导管穿刺部位应用贴膜固定,其余部分用胶布固定后从颈下引出,防止脱落,协助患者翻身时防止导管脱落或扭折,并观察置管处有无红肿及分泌物。 (4)观察患者的呼吸。PCA泵常用止痛药物对患者的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术后自控镇痛管理制度

术后自控镇痛管理制度 1、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 2、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 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二、术后镇痛的方法 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为宜。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著的不足。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25—0.5%布比卡因。亦有在关节镜手术后在关节腔内应用小剂量的吗啡 4、神经阻滞镇痛: 1)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 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 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常用药物是0.125—0.25%布比卡因。 5、病人自控镇痛:PCA是一种新型镇痛药给药装置。病人佩带输液控制装置,当意识到疼痛时,通过控制器将一次镇痛药物注入体内,从而达到止痛目的。PCA 是现代疼痛治疗的较好方法,是术后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 6、PCA常用术语:负荷量(Loading dose)是指PCA开始时首次用药的剂量单次给药剂量(Bolus)是指病人疼痛未消除或疼痛复发时追加的药物剂量。锁定

镇痛泵使用

(十七)术后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即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一、分类: 1、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2、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二、优点: 1、具有静脉连续给药的优点,同时当镇痛水平需要变更时,能及时给予小剂量药物 的灵活性,满足个体化的需要。 2、患者主动参与疼痛控制与治疗。 3、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波动, 防止药物过量。 三、PCA装置介绍 (一)组成部分 1、电子控制部分:由动力装置、开关按钮与功能显示装置等组成。(见图1) 2、一次性储液部分:由储液装置、出液装置与药液过滤装置等组成。(见图2) 图1 图2 (二)电子显示屏及按键部分 1、持续给药剂量:按照麻醉师设置值,每小时持续泵入一定剂量的镇痛药液至患者 体内。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持续给药剂量为2、0ml/h。

2、自控给药剂量:在持续给药剂量下,患者仍感到疼痛时,可按压黄色“自控”按钮 追加一次给药,给药剂量由麻醉师设定。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单次追加给药剂量为2、0ml/次。 3、间隔时间: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内按压“自控”给药 无效,以防止过度用药。如图中显示“15”,即表示15分钟内只能按压1次“自控”键。

4、已输注量:即已输注药液的量,储液装置中麻醉药液总量为100ml。如图中显示 “071”,即表示已输注71ml药液。 5、追加次数:即自控给药累计次数,24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能超过8次。若追加8次 后,患者仍感到疼痛,需与麻醉师联系调节持续给药剂量。如图中显示“02”,即表示24小时内已追加给药2次。

PCA病人自控镇痛

病人自控镇痛 (一)PCA产生的原因 (二)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并 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 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 或CI 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1971 年Sechzer 提出了按需(Dn dema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要,经医务人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是,与传统方法以及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由于种种原因按需镇痛难以完全满足所有患者的止痛需要,同时频频地要求用药同样增加了思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镇痛需求与担心” 成瘾” 之间的乎衡成为患者要求镇痛时的心理矛盾。这当

pca病人自控镇痛(1)

病人自控镇痛 (一)PCA产生的原因 (二)PCA的方法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和持续静脉滴 注止痛法(C1)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 为基础,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它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和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是小儿的心理负担。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但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或CI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是疼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有人报道.吗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量可相差4倍之多。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1971年Sechzer提出了按需(Dn dema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和镇痛需要,经医务人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是,与传统方法以及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镇痛泵的应用与护理

镇痛泵的应用与护理 病人自控镇痛泵(PCA泵)是应用微电脑或特殊材料制作的一次使用,能够由患者自行调控的体内给药装置。其特点是在医师设定的范围内,患者自己按需要调控镇痛药的时机和剂量,达到不同患者、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个体化镇痛要求的目的。 PCA的优点 (1)适应个体镇痛需求及药物反应的巨大差异,提高镇痛满意度,降低相关并发症。 (2)改变传统用药方法,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术后镇痛的安全性。(3)显著提升手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符合人文关怀医疗的发展趋势。 PCA临床应用分类及特点 (1)硬膜外PCA(PCEA):效果确切,并发症及药物副反应轻,为目前公认的有效术后镇痛方法。 (2)静脉PCA(PCIA):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但用药量大,副作用明显,并发症发生率高。 (3)皮下PCA(PCSA):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适用于PCIA或PCEA效果不佳或不能实施者。 (4)外周神经旁PCA(PCNA):适用于四肢手术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小,但操作要求高。 PCA的药物选择 在早期,吗啡是PCA的常用药物之一,但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副反应使其应用受限。芬太尼是目前用于PCA的较理想药物,特点是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呼吸抑制相对少。盐酸丁哌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麻醉效能强、作用时间长、感觉及运动阻滞分离明显等特点,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压下降及心脏毒性。 PCA的主要不良反应 吗啡作为早期PCA的常用药物,副反应较大,随着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配方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现在用药更加个体化,使PC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其仍存在,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尿潴留、腹胀、低血压、呼吸抑制、

PCA病人自控镇痛66599

病人自控镇痛 (一)PCA 产生的原因 (二)PCA 的方法就是在对传统镇浦方法定时、定量肌注止痛法(IM) 与持续静脉滴注止痛法(C1) 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方法,其设计思路以传统方法为基础, 并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的紧密结合而发展并完善的一种新的技术。 肌肉内注射的方法就是一宜应用的经典方法。它就是按病人的体重计算出所需止痛药的剂量,有护士根据医嘱做肌肉注射,这种刻板的用药方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与病人不同时段对不同止痛药用量的需求。现已证实,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段与不 同疼痛强度下对止痛药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公斤体重决定药物用量肌注时,对药物 需求量大的病人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而对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因相对剂量过大 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肌肉注射给药方法还有其她不足,如起效设,不能及时止痛; 机体吸收代谢药物的速度不同,血药浓度波动大,可能按医嘱在预定再次给药时病人已出现剧 烈疼痛;重复肌肉注射可增加病人肌肉注射的痛苦,同时每次注射均可能达到出现副作用或并 发症的峰浓度,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尤其就是小儿的心理负担。持续静脉滴注止痛的方法可克服肌肉注射的某些不足,临床上可较迅速达到止痛,并持续维持镇痛效果, 但就是病人对药物需求量的个体差异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有人发现椎管内用药,如硬膜外腔用阿片类 药可用小剂量,单次给药,达到IM 或CI 给药的同样效果,并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此方 法也未能改善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问题。从理论上说,适宜的给药途径,恰当的用药剂量就是疼 痛治疗既安全又有效的基本保证。但就是,由于个体问对疼痛反应及其对各种止痛药物的敏 感程度不同,按传统给药方法使用常规剂量虽可使部分思者达优良的镇痛效果,但常常有用药 剂量不足或过大酌情况,因此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对各种不同病人其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等的敏感性又无法预知。有人报道.不啡在不同个体内达有效镇痛的剂 量可相差4倍之多。因此临床应用盲目性的问题必须寻找适当方法加以解决。1971 年Sechzer 提出了按需(Dn dema nd)止痛的用药原则,即根据息者自身的疼痛程度与镇痛需要,经医务人 员施注止浦药物,借以解决用药盲目性的问题。按需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临床用药的盲目性。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全程完善镇痛的比例。疼痛疗效大为改观,但就是,与传统方法以及 常规剂量硬膜外或静脉持续点滴的方法相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由于种种原因按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