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张之沧著

南方科技大学

2014.8.8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教授的内容:1.何为哲学,哲学流派,学习哲学的意义。2.科技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学习科技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科学哲学:科学划界,科学结构,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后现代科学。4.技术哲学: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批判,后现代技术。5.科学方法论:理性方法,非理性方法,多元论方法,“怎么都行的”方法论原则。6.后现代思维:神话思维,发散式思维,否证论和试错法,身体思维和创造性思维。7.辩证法: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的方法,历史分析和追本溯源的方法。8.理论与创新:理论创新中的经验主义批判,理论创新的基本要件,理论创新的学术背景。9.艺术、审美与自由:艺术真理,艺术方法,艺术与人性的解放。10.科幻小说、科学虚构和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张之沧,1948年生,江苏邳县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哲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哲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译著《地球理论的随笔》、《重建与优选?当代生物科学的哲学反思》、《科学?人的游戏》、《揭开科学的奥秘》、《人的深层本质》、《科学哲学原理》、《科学发展机制研究》、《人性与伦理》、《艺术与真理》、《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开放的思想和社会》、《从马克思到德里达》、《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科学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理念与社会》、《当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和探索》、《科学技术哲学》、《多元方法论》等22部,发表论文260多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获各类科研奖20

多项。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首届“奕熙精英教师奖”获得者。

目录

第一讲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

一、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1. 教育制度与教育方针

2.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3.教育方法与应试制度

4. 教育后果

5. 学术腐败

二、教育究竟应该赋予学生什么?

1. 健康的身心

2. 美丽的身体

3. 智慧的大脑

第二讲智慧与人生

一、智慧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智慧的内涵

三、获得智慧的途径

第三讲何谓哲学

一、哲学的界定

二、主要哲学流派

三、后现代的哲学转向

第四讲哲学能给我们什么?

一、知识

二、世界观

三、人生观

四、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五讲科学哲学导论

一、何为科学哲学

二、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三、学习科学着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六讲科学划界

一、科学本质的历史考察

二、科学划界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三、科学的基本特征

第七讲科学的结构

一、科学的图式结构

二、科学的动态结构

三、科学的整体结构

四、科学的“信息域”结构

第八讲科学发展论

一、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科学发展的模式

三、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九讲后现代科学

一、后现代对古典知识论的否定

二、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三、后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

第十讲科学方法论—理性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与综合

三、类比和模拟

四、经验建构论

第十一讲非理性方法

一、认知与情感和兴趣

二、科学发现和机遇

三、非逻辑思维(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

四、身体思维

第十二讲多元方法论

一、对理性方法的批判

二、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三、多元论方法

第十三讲后现代思维

一、神话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二、否证论和试错法

三、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

四、创造性思维

第十四讲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

一、对立统一的方法

二、普遍联系的方法

三、历史分析的方法

四、追本溯源的方法

第十五讲理论与创新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长于怀疑,勇于批判

三、坚定信念,砥砺意志

四、洋溢激情,丰富情感

五、提高想象力,锤炼创造性第十六讲艺术、审美与自由

一、艺术与审美

二、艺术与自由

三、艺术与人性的解放

第十七讲后现代技术

一、技术异化和新技术革命

二、技术为新人民服务

三、“后现代技术”的基本特征参考书目

附:教学大纲

第一讲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

要想讲好这门课,需要同学们的互动与配合。在现代语言哲学的文本主义的意义上,一门课的成功与失败几乎完全决定于授课对象,也即同学,而不是授课的主体老师。换句话说,在我的课堂上只有失败的同学,没有失败的老师。就像一场音乐会,即便是维也纳交响乐团来演出,如果面对的是一群交响乐的乐盲,那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效果。所不同的是在过去认为演出失败的是交响乐团,而在我看来,演出失败的对象是观众,因为这正应了马克的一句话:“对于不变音律的耳朵而来说,再优美动听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就像文化革命中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农村演出,没有市场一样。因此要想使得课程成功,必须使得你们能够成为一个审美主体,听课的主体,提升你们的理解力和有关科学史、技术史和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修养和水平。而我的努力就是尽可能地提供一种好的文本,供你们分析、理解和吸收。

那么我究竟应该给你们提供一个怎样的文本呢?或者说我究竟应该通过这门课给予你们一些什么呢?在中国,在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似乎并部决定于我,似乎主要决定于种近乎专制性的教育制度。好在今天我实在难防科技大学的课堂上。那么这个课堂与其他大学的课堂有什么不同呢?我来到之后就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的特区,那么难防科技大学就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的特区或奇葩,你们选择了这个学校选对了。它完全剩过北大

和清华。因为在一个教育理念贫瘠的土地上或氛围中是培养不出茁壮的庄稼或禾苗的。那么在这个特殊课堂上,我究竟应给你们一些什么?这当然取决于,我对过去几十年来我所经历和我所了解的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对整个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育,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教书育人,兴贤育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成人之长,去人之短;长善救失,胜理行义,使之成为有用之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遗憾的是,几千来教育目的却发生严重异化:这就是认为教育就是“读书做官,升官发财,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至尊至上”。结果,不是教书育人而是育鬼,教育完全变成追求功名利禄等外在人格的工具。然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内在人格化的过程。所谓内在人格:就是叔本华在《人生智慧》阐明的:人就是人格,而构成人格的要素就是身体,审美,道德,智慧和知识。因此教育就应该使人成为:健康之人,美丽之人,道德之人,智慧之人。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不足挂齿、充满奴性的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不仅个性狭隘、贪生怕死、庸碌无为,而且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书呆子气十足,白痴加无知。因为现实中的知识至少包括7类:常识,经验,神话,宗教,哲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而中国式的知识分子充其量拥有的是书本知识。

特别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应试制度引发的严重后果往往是:剥夺学生的健康,扼杀学生的智力,导致学术腐败,教育腐败,到处都充满了闪闪发光的骗子;到处都存在严重的知识权力化,教育行政化,而单纯的教师地位却十分低下。正与整个教育界则到处都存在乱收费,滥收费,高收费,卖文凭,卖学位,垄断资源,滥用资源,吃学生,吃家长,敲骨吸髓等低俗恶劣和黑暗的现象。因此眼下教育已经非常迫切地需要洗面革心。那么中国现实的教育制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具体而论:

1)教育制度与教育方针:教育专制,教育独裁,教育垄断,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其课程由总统定夺。垄断课程,垄断教材,垄断考试,垄断招生,垄断专业,垄断各类授予权。可以说,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并没有从20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完全脱胎换骨,仍然带有封建的专制性痕迹。教育作为一个培养人和塑造人的过程,作为一种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生产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和高级的智力游戏,必须合乎自然规律、合乎人性本身,因而也必须是宽松的、自由的和开放式的,不能把教育当作政治手段、政治规训,使受教育者成为驯服的工具乃至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奴隶。其实无论如何,教育者都“没有职责去限制一个自由社会的成员的生活、思想和教育,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建造他自己的精神,并根据自己认为最可接受的社会信念去生活。”但为什么现代教育却会远远较其他的意识形态和生活形式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呢?主要原因就是现代教育的内容都是紧密地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权力,几乎一切领域都被教育和科学技术所垄断。这实质上是在推行一种教育专制、技术至上和科学沙文主义。因而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以及为该种政治制度服务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当然也就拥有一种为政治服务的赤裸裸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内容。而且这些教育内容不只是在我国的文化专政和极左势力的统治时期,统统打上阶级的烙印和根深蒂固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染,就是今天也依然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左右。典型案例就是体现在我们大学里作为必修课的“两课”的设计和教育上,以及在各级升学考试中所必须考量的有关政治或马克思主义者的科目考试上。这些所谓的政治课或意识形态课或思想品德课,不仅内容陈旧,传授方法陈旧,而且在教授过程中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信仰主义和荒谬妙绝伦的一元论和绝对主义。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活的工具而不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主体,故所设置的课程转述的多半是无用知识,几乎完全是劳民伤财。

2)非主体化教育。我国的教育不是增加自我,而是剥夺自我,失去自我。就像中世纪神学一样既剥夺了人的肉体权利,也剥夺了人的主体精神,使人完全堕落为教育的奴隶。它熄灭了人性中最美的品质:自由意志和奔腾狂泄的激情,人本来是“理情意”的三位一体,而现在这些多元的力量却因受到一种非主体的钳制和幽禁而丧尽生机。人人都成为考试的机器,受分数主宰。在这里,说教者将所有谎言神圣化;狡猾而卑鄙地把大话、空话、假话包裹在虚假的道德外衣下,用概念、总体性、秩序、纪律和逻辑来宰杀生命,摧残肉体,熄灭活生生的欲望,压抑蓬勃的本能,高扬一个概念的木乃伊,并将其美化为高尚和美德,以此对肉体进行诡诈的精神之战,以图窒息奔涌于肉体内部的各种活力。

虚假的主体必然制造虚假的人格。因为在虚假的主体中,肉体、感性、欲望、迷狂、疯癫、外溢的莽撞,统统被拥有强权的虚假主体绳之以法,抛弃了自在生命之本真,并由此在虚假主体刺激起来的各种后天欲望(如物欲,财欲,色欲,淫欲,权欲和妒忌之欲)的支配下,堕落为一种彻头彻尾的消费机器、专制机器、生产机器、理性机器,使人本身完全处在一种“不在家的异化状态”,即一种精神奴役肉体、主体支配身体,而非两者统一的状态。

特别是一些腐朽的社会制度,在虚假主体支配下,总是肆无忌惮地将人民变成牛马不如的奴隶,使整个人类在几乎是刽子手般的主体和国家权力的统治下,失去普遍的和真正人性的意义。在这里,自由和人权变成少数人的特权和怪物;变成寄生虫、阿谀逢迎之徒、别有用心者或当权者从事的一种违背公理的行为活动。特别是处于异化状态中的劳动人民,由于他们整个地都是处于一种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夺自由和人身权利的社会地位中,致使他们几乎是无一例外地都“把自己外化于其中的劳动”;并在劳动中丧失自身或丧失主体性。致使像萨特这样的哲学家也由衷地感叹,人作为一种无常鬼总是处在一种不幸和无助的被抛状态,因此说“人生美好那是谎言,最大的恩赐是死亡。”这是物化的时代,也是人变鬼的时代,或福柯所谓的“人之死和主体之死”的时代”。

3)德育放在第一位,是无根的教育。因为这里的德主要指意识形态,指统治阶级的意识,落后的意识,滞后的意识。它不是普遍律令,也不是指谓的伦理道德。伦理,乃人之纲常,人之关系,老少长幼之人间秩序。它有客观性。比如中国古代孔孟之道:讲亲师友,孝父母,父子亲,夫妻顺,兄友弟尊。协作,友谊,爱怜,仁慈。而现在的道德讲的都是空话、大话、假话,突出的是道德的外在性,形式性、教条性、漂浮性和偶然性。在这里,碰巧是某个白痴和无赖当权,你也要效忠。所以康德曾经感叹人世间至善的困难:“人生并不像上演的戏剧那样,其中每一个歹徒都能受到应有的惩罚,每一件善举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相反,毒蛇的智慧在世上比鸽子的温柔善良更走运,每一个窃贼偷足了都可以大摇大摆,俨然一个令人敬畏和赞叹的贵人,致使人世间只有世俗功用利害和通权达变才是道德的明证。”

4)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理想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可能、非现实、非理性,抹杀个性,拒绝兴趣。这种教育既没有使人变得年轻美丽、智慧聪明,也没有教会学生谋生和赚钱的本领,许多富翁的学历都很低。这话虽然有些过头,但的确也反映眼下教育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每年花费巨大代价培养出来的数百万的大学生、研究生,根本说不上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他们根本不具备健康的体魄、至善的本性和智慧的大脑。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以来,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的甚嚣尘上,教育也日益成为远离人性,特别是远离人的自然本性、肉体本性和精神本性的东西,从而使得教育愈来愈成为教育载体的一个沉重负担和教育受体的一种残酷的和不堪忍受的生命折磨。现实教育的异化,早已使其失去寓教于乐的性质,而只是一种寓教于治、寓教于利的工具。教育早已不是受教育者的一件兴趣盎然或赏心悦目的方式,而是成为剥夺人的权利、限制人的自由,束缚人的思想,耗费人的智慧,堵塞人的思维,窒息人的创造力的桎梏,使受教育者越来越感到压抑、畏惧和厌恶。

忽视体育,没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也反映身体几千年来都受到精神的压抑。

5)培养目标功利化:我国的现行教育是过于贴近实际、追求功利利禄,远离真理性、正义、人格和修养。致使它陷入现实与理性、功利与真理以及肉体与精神的矛盾中,使原本是教书育人、兴贤育才、长善救失、胜理行义的教育日益发生异化;使其不是培养人,而是扭曲人;不是培养人的主体性,而是塑造可供使用的活的工具。特别是伴随20世纪,物质至上主义、权力主义和虚假主体化的甚嚣尘上,教育,尤其是那种日益异化为规训和惩罚性活动的教育形式也就逐渐远离人的固有本性。一方面,教育在日益变成一种疏远真理和正义的事业,一种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满足权欲、财欲、物欲和色欲等外在人格的途径。在这里,教育不是增加自我,而是剥夺自我。它熄灭了人性中最美的品质:自由意志和奔腾狂泄的激情。人本来是“丰富而杂多”的统一,而现在这些多元要素因受到一种非主体化教育的钳制和幽禁而丧尽生机。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使得人人都成为一架考试机器,完全受分数主宰,从而使教育愈来愈成为教育载体的一大沉重负担和教育受体的一种不堪忍受的生命折磨。特别是我国当下,教育早已不是人的一种兴趣盎然、激情洋溢和赏心悦目的行为方式,而是使教育成为侵蚀人的权利、限制人的自由、束缚人的思想、耗费人的智慧、堵塞人的思维、窒息人的创造力的桎梏。但无论何时,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培养丰满人性的手段和途径,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锤炼、教授、改造和塑造人,使人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完美人格;使人拥有理性思维和谋生的技能与气魄,拥有发明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与智慧。而欲达此目的,当然要求教育必须是积极、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必须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先进优越的学术环境,以及全新的“体美智三统一”的教育理念。

6)教育对象、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之矛盾。全国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政策,以及一位抬高教育方法的抽象性、普遍性、不变性、持久性和单一性,无视教育对象的个别性、具体性、变动性、多样性,没有认识到成才对象的特殊性。其实科技史和文化艺术史上的许多奇才和伟人都是极具个性的人物,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都具有疯癫的气质和疯子的个性特征。类似阿基米德、哥白尼、塞尔维特、维萨留斯、摩尔根,尼采等都是这类人物。另外像维特根斯坦这样的人特别的神经质,而类似苏格拉底,康德,基尔凯郭尔这样的人则特别的古怪。至于另一些成功者,如达尔文,其鼻子显示其既乏智力,又乏精力。林耐调皮顽劣,没读完中学,就被开除学籍;爱因斯坦,口吃和少言寡语。为此,在我国的教育中特别忽视教育方法中的游戏和兴趣的培养,忽视学生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般都是无学生的自由讨论,而是满堂灌。老师所讲的道、理、真、智,其实都是一些死知识,不是活的知识和真理。其实只有具备智慧,才会有: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那么究竟教育有没有方法呢?中国人向来无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教育中一直流转着“树大自直,人大当立,金玉不琢,美玉不画,从小看大,三岁至老”的自然主义谬见。实际上任何一切动物的行为和能力都是通过教育和学习而获得的。为此才有“三字经”上的教育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乃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至于具体的教育方法,当然还在于对教育之本质和规律就的发现和认识。

二、教育究竟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回答学生究竟需要些什么?对此,显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日本人的教育工程。但毋庸置疑,迄今最多的答案依然当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权力地位,金钱美色,以及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公平正义等近乎不可尽数的欲求。正基于此,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就给人下了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人就是千百种欲求的凝聚体”。而且正是这个贪得无厌的特殊物种制造了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使我们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常常是既不能认清生活的宗旨,人生的意义,也不能认识人之本性

和本质;只是被动地随波逐流,任凭现代文化、现代教育、工具理性,以及流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污染和毒害;使活生生的肉体和精神受到非人化的政治经济和虚假意识的折磨与损毁;使人类整体丧失了生存目标,使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摆放的“上百面镜子面前,虚假地映射着自己,使自我成为自己的刽子手;使我每天都在惊讶:我不仅不认识他人,也不认识自己”;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以及究竟应该怎样活;并最终酿成几乎是所有现代人或是夜行昼伏、阴阳颠倒,或是悲观绝望、郁郁寡欢,或是恣意妄为、腐化堕落,制造了混乱不堪的精神现象和社会现状。由此,也忘记了人生中三样最伟大的东西:“健康、美丽和智慧”。然而正是这三样最根本、最珍贵和最必须的瑰宝被古希腊的柏拉图置于人生目标和完美人格的最高位置。原因就是:

健康的身心,不仅是一切人求生存、谋幸福的资本,也是一切人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会有勇敢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坚忍的毅力,以及一往无前的勇气,也不会充满生命活力,拥有旺盛的精力。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健康更伟大,即便是富裕和权力也不比健康的身体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欢乐。因此宁愿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也不愿意做一个疾病缠身、奄奄一息的国王。尤其是要想“建成一个理想国家必须开始于人的健康身体”。因此任何人身为父母和老师,都必须先做“一名教练,任务就是要使人身体强壮和健美。”因为“我就是身体,身体就是我”。没有身体就没有我,当然也没有属于我的一切,包括我所感知的自然与宇宙。所以,身体不仅是我的全部,也是世界的全部,正是我的健康的身体容纳和涵盖了万事万物,也构成、实践和创造了整个社会。

而美丽,则不仅关涉到人的容貌美和身体美,更关涉到人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但由于美主要是源自人的一种判断力,因此在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也就必然涉及对审美主体的培养和教育。换句话说,美作为一种主观意识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尽管我们通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泻,其实这是对美的误解。美本质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欣赏、感悟、觉识和创造。所以从柏拉图开始人类就非常注重美育,也即有关音乐、戏剧、绘画、舞蹈、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教育。这些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展示人的形体美、语言美、声音美、情感美、形象美,还能够塑造各种美好的德行和人格。比如音乐可以教人以高雅;绘画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而舞蹈则能使人形体优美和充满青春活力。另外,人也只有懂得美丑,才能懂得善恶。希腊人所谓的“美德”讲的就是“美即是德,德即是美”,没有美丽就没有美德。人类中存在许多丑陋和罪恶,如果不进行美德教育,就不能去除邪恶,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美化境界,使人变得温文尔雅、高贵文明。一个国家如果缺少公理、正义和美德,就不能强大兴盛。美德和公正无私不仅能够使人变得宽容、仁慈、友爱,能够安慰人的痛苦心灵,激起人的理想、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也能够控制人的情欲、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增强人的勇气,鼓舞严阵以待的灵魂,使人类社会变得和谐而完美。

至于智慧,则无疑是人性的最高本质。尽管古希腊哲学家把人界定为“理情意”三者的统一,并认为“健康、美丽、知识、智慧和创造性”等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瑰宝,我们的教育方针也始终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我从教40多年的生涯中,在认可健康的身体和美德是人得以为人的根本性前提下,具有“践行于生命直接性的智慧”才是人的最高本质。

一是因为智慧不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也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根据。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贤者圣人、商人明星,以及一切成功人士,其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智慧。反过来无知便会穷困潦倒,多灾多难,上当受骗,蹉跎岁月,一事无成。

二是因为智慧具有的无穷潜力能够超越现实中的人力、物力、权力和技艺。正是这种无穷的潜力使得许多智慧之人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败到胜、从无权到有权、

从平民百姓到权倾天下的主人。比如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努尔哈赤和毛泽东等历史上的伟人,以我之见全都是基于其拥有超人的才华与智慧。

三是因为智慧超越知识。科技史上的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并不是因为这些科学家是多么的博学或拥有怎样世界名牌大学的学历,完全在于他们的智慧。比如化学家道尔顿没受过中学教育,生物学家赫胥黎读书至10岁,大发明家法拉第和爱迪生甚至都没有读过中学,即便当今世界在微软和电子领域两位超级巨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也都没有读完大学,但是他们却为科学技术做出光耀历史的贡献。至于专业教育,生物学家达尔文大学主攻的神学和拉丁文,天文学家哥白尼意大利留学期间学习的绘画,遗传学家孟德尔是位教士和花匠,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是位农民税收员,博物学家海克尔是位医生,这些人都可谓是“学非所用”,在专业之外开花结果。至于中国的许多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军事家、数学家和商人富翁也都没大学文凭。然而却无一不证明正是智慧赋予他们从事发明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正是这些智慧和能力推动人类尝试新途径,开辟新天地,引发新革命,成就新事业,成为创造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中流砥柱。

四是因为智慧超越金钱财富。正是智慧使人能够认识到“我就是一座矿藏,我一生都在最大地开采自己。机会永远不属于懒人,也不属于懦夫。”正是智慧可以使人变得从贫到富、从苦到乐,从不幸到有幸,从无尊严到有尊严;使人懂得什么叫时尚、高贵、美丽和漂亮,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活的乐趣,以及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能够将人的各种欲望都归于秩序,化作无穷的才智和力量,直至拥有一个理想美好的人生。

五是因为人也只有变得智慧,才会拥有真正的美德和幸福。而且也只有来自智慧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愉悦和幸福,因为肉体享受常常会把人们带到欲求的深渊,而智慧的生活则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恬静和自娱自乐的效果。与之相比,竭力欲求物质财富就显得格外荒唐和徒劳无益。因为获得幸福和乐趣是一门需要文化和知识的艺术。人生之道在于智慧而不在于财富。在人身上,理智之于欲望意志犹如笼头之于烈马;没有什么东西能像明晰的知识那样彻底地满足我们。尤其是要想摆脱无穷欲求的痛苦,就要对生活进行聪明的筹划。无私的理智升腾起来犹如一股芳香,能够超越于意志世界的缺陷和愚蠢之上。所以,智慧不只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还是人得以生存、达到至善和获得幸福的根本,构成人的成功和幸福的最高本质。因为“幸福作为灵魂对自身的享受,主要指称一种全然自主的存在状态”。正基于此,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看重智慧,认为智慧胜于珠宝,超过强力,大于富有。智慧对于愚蠢就像光明对于黑暗;智慧是幸福之源,愚蠢是灾祸之根。才华横溢之士虽身处荒原,也不会感到寂寞,而愚蠢则永远是生命的包袱。因为只有智慧之人才能够不断地矫正弯曲的人性之木,疏导泛滥的人欲之流,抵御没落腐朽的现实。智慧可以带来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团结友善;避免冲动和犯罪,带来慷慨和安然。正是智慧构成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

第二讲教育如何使人智慧?

众所周知,每个新生婴儿并没有多大差别。即便到了幼儿时代,一个个男女儿童也都是那样的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然而一旦长大成人,顿显千差万别,顿分三六九等、十个级别: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商,七工八农,九儒十丐)。为什么人会有如此大的差等呢?

一是遗传论:血统论,天才论:真龙天子,贼寇之后,出生皇族,位极人臣等。遗传因素千差万别:聪明愚笨、高矮胖瘦、性格秉性,先天因素决定,后天也能塑造各种伟人:二是家庭出身论:名门望族、皇室贵族、威廉、哈里王子王孙、名人之后、皇亲国戚、官红富星,生下来就是真龙天子,富贵人家,出身卑微,一无所有。现在是拼爹时代,而革命年代,造反革命,个人奋斗。刘邦,朱元璋,毛泽东,贝多芬,莫扎特,高尔基,林耐、康德、马克思、富兰克林、爱迪生。穷则思变,自古英雄多布衣,从来纨绔无伟男。

三是社会环境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区房,进城出国,文化环境,知书达理,科学环境,莫贝尔奖,自然环境健康长寿。

但是山沟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要敢于在逆境中,发挥个人进取精神。两湖:5个国家主席,四川:朱德、陈毅、刘伯承、杨尚昆、邓小平。江西将军。

四是教育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正是教育教书育人、兴贤育才、成人之长、去人之短、长善救失、胜理行义,培养各类人才。传道、授业、解惑,使人成为人。大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美国一对夫妇10个孩子皆被培养为小天才);书本、言语、行动(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室、社会、自然、教师、他人和自我。

五是宿命论:烧香磕头,抽签算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聪明、勤奋和机会。金玉良缘,时来运转,柳暗花明,一个好的社会就是给每个人都创造更多更好和更平等的成功机会。但是绝不能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安排。毫无主观能动性。坏的命运:命运多舛,生不逢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楼梦: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必然偶然,内在矛盾: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日中而移,得意忘形,红颜薄命,不能守株待兔,投机钻营。

六是能动论(英雄造时势,自我超越,不断地革命,拓展,充满激情,奋斗终生)。天才来自勤奋,灵感绝不会光顾懒汉。开发兴趣爱好,培养发明创造的能力。而在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就是不断地发挥、挖掘和扩展我们的精神王国。

那么究竟何谓智慧?具体内涵:一是指人的思维,既包括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模拟类比,以及深思反思等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也包括直觉、灵感、顿悟、想象、猜想、假设等非逻辑思维或非理性思维,还包括发散式思维、多元方法论、怎么都行原则,以及主张开放性、创造性和自由选择方法的多元思维和后现代思维。正是这些创造性思维创立的新的生动活泼的思维形式打破传统,抛弃常规,自由自在向不同的领域和方向进行思维,不断抛弃旧答案,开辟新领地,扩大新视域,做出新发现,造成新危机,引发新革命,构建新范式,培养了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提升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理论创新能力。科学史上许多理论都源于科学巨匠的神思遐想。二是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抓住事物本质、发现事物规律的认知能力;进行普遍地联系、延异、褶皱、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预设能力,以及将今论古,以微知著、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要做到这点,当然需要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清晰,头脑开放,认识深远,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三是指人类从事奇思妙想、虚拟虚构和自由建构等发明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以及历史地、全面地、整体地和高屋建瓴地系统谋划和统筹决策能力。四是指在政治、军事、生产、实验、管理、决策等领域,积极进取、冒险开拓,不失时机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随机应变、灵活机动、不失时机地抓住新机遇,成就新事业的操作能力,能够推动人类冲破旧权威,打破陈规旧套,创建新业绩,当然也包括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行动果断、处世冷静、锲而不舍、信念坚定、充满激情的实践能力。古人言:“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若能将你的聪明才智用于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就会事业成功,人生完满。五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灵活机动,不固执己见,广开言路,海纳百川。广结良缘,有容乃大。为人襟怀坦白,心胸宽广,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能够包容和谅解他人,至美至善。乐于奉献,人道主义。六是指有很强的记忆力,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库、知识库。因为记忆力是认知和创作的基础。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基于诗人的博闻强记。

究竟怎样才能获得智慧?当康德在《论教育》一书中指出,“人是惟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时,显然是说,作为人,至少从孩提时代起,就要教他们以数学、哲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以期“将灵魂向上引到真理,引到哲学的理智。”继而通过实践教育,锻炼培养人的才智,使他们能够变得才华横溢、智力过人,能够不断地激发新欲望,增添新动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现规律和建立秩序。因此无论何时教育都不能单以传授知识作为目的,更不应以教条死板的方式进行。“教育应该促进创造性智力的发展,应该为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有效生活做准备。”因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环节,还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智慧潜能,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训练人的勇于探索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特别是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后于高速发展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时候,自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要求迅速进入一个加速教育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时代。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迅速提升民众的创新素质和整个人类的创新能力?这里需

要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很多。但在我看来,在开展多元教育、自由教育、个性特色教育、全球化教育和后现代教育的基础上,一般都需要具备如下修养和素质:

这就是,造就创新人才往往需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需要他们头脑开放,思维自由,富有激情,充满好奇,兴趣多样,想象丰富、意志坚决、踌躇满志、乐于发明创造;需要他们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不拘泥传统,不畏惧权威;勇于尝试,长于创新;敢于想前人之未想,敢于做前人之未做;敢于从最司空见惯的对象中发现最普遍的真理,敢于从人类最厌恶的实体中发现美和财富。每个人的最大乐趣就是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未知的王国里翱翔,雄心勃勃地构思计划,信誓旦旦地追求真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新技术、新事物,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展。

而一个人要想获得智慧,除了天赋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后天的培养、教育和努力。一如黑格尔所言:任何智慧都不是一个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都是由于顽强的劳动所获得的奖赏。相反,即使“最伟大的天尽管才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但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的。”因为“灵感全然不是漂亮的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地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培养智慧至少需要经历如下途径和艰辛的磨练:一要多读书,读好书,接受良好教育;要贵学,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而不知;要勤学,发愤忘食,乐而忘鼬,要善学,善学者假人之长,补己之短。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学者究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善学者到处都是老师,到处都是认知对象。要确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达的就是实践出真知,实干造英才。因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才能够认识世界,发现真理,揭示奥秘,发明概念,建立理论,赋予万事万物以新的解释与含义。三要自觉地进行人际间的交际、交往和交流;要善于和精于进行交友、交心和交谈等有益活动。古人云“近贤则聪,近愚则聩”,说的就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只是在交往中要特别注意:为人真心真诚,待人真情实意,处事真实老诚,虚心虔诚,不怕吃亏,不贪图便宜,为人慷慨大度。四要学会反思、沉思、三思和反省;确识“询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五要修习艺术,培养审美,提高想象力,锤炼创造性:想象具有一种丰富、奇妙、新鲜、自由奔放的联想、虚构和改造知觉、幻想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理想的王国里翱翔,发明创造新技术、新理论,推动人类文明进展。六要重视观念更新,在创新过程中突出非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革命性思维。特别是“科学家至少必须是潜在的革新家,他必须思想活跃,能够随时找出问题之所在。”这些人从不缩手缩脚,障碍前进的步伐;而是机智灵活,喜欢奇思臆想和别出心裁。他们思维敏捷,不囿于成见,善于综合、整合与嫁接,敢向一切陈旧事物挑战;既具有非凡的勇气毅力,又经常地进行大胆的选择和决断。

除此之外,现代教育还应该给施教者和受教者创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更有利的竞争机会、更富挑战性的选择,更受关注的爱好与兴趣,更加民主的文化校园;使人们普遍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的品质,既不为社会的实用和功利所驯服,也不为社会的法则、教义和清规戒律所辖制,并能够从中升华出一种更加高尚芳洁的主体意识。因为教育目的就是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创造力,铸造人的主体性和诸多思想文化素质,这就要求一切教育都必须是宽松、开放和自由的。因为自由不仅是人的本质,更是思维的本质,没有自由就决不会有创造发明。自由与怀疑、发问、摸索、试探、批判、自我否定,以及千方百计地推翻现有的假设和理论具有同样性质。正是这些行为构成理论创新的基本要件。正是自由民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校园成为科学家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证。事实也证明:人的创造性主要就是来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特别是伟大的科学家几乎都是思想解放的先驱。因为只有思想解放,才能够

做到长于怀疑,勇于批判;既敢于否定权威,也敢于否定自身。科学知识是向批判开放的领域。批判旧理论是创立新理论的前提。没有批判,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才能够磨练其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逐步形成某种深刻稳固的信仰。任何人没有信念就会失去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想做一个新理论的开辟者,非得具备志高胆大、自强自信等优秀品质不可。信念能使真理战胜谬误,能促动发现者顽强地去征服困难。科技史上,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各种挫折中,依靠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获得辉煌成就的。人就是由身体、灵魂、知识、修养和美丽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如此之教育,方能使人最终成长为一个充满朝气、完美和杰出的人。

当然,在所有的求智和求知的方式与途径中,还有一条就是要认真地学点哲学。它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一切大家都必须也是哲学家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因为哲学从古至今的任务和职能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潜心寻找宇宙万物之最高原因;以发现人生的意义,解除精神的焦虑和信仰的缺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逐渐崇高起来,以获得真正属人的自由和本色。特别是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创新能力上,哲学就是旨在教人,提出新假说;一叶知秋。要求人们要长于怀疑,勇于批判,敢于冒险,勇于尝试。培养直觉、灵感、顿悟等发散式思维;引发新思想,构建新理论。科学史上许多新发现都是源于科学巨匠的神思遐想、离经叛道。它反对单一、独断和普遍适用的教条主义;主张开放性、创造性和自由选择的方法,把人们从现有理性和经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启迪人的头脑,开发人的智慧,训练人的思维素质,提高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干任何事情都能够做到事倍功半,并最终成为一个人才,一位精英或伟人。

第三讲何谓哲学

一、哲学的界定:对待任何一个概念要想给与精确的解答都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我活了一辈子并不清楚什么是人,讲了几十年的哲学也不清楚何谓哲学。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和规定几乎都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有人把哲学说成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真理论的学问”;有人说成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问。黑格尔把它看作人类追求智慧和真理的最崇高的精神和思想的科学;卡西尔把哲学定义为是一门有关“思维的科学”。叔本华将其看作“意志论”的哲学,并声称要用他的唯意志论摧毁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建立起来的理性的大厦。此后的尼采干脆将自己比作“铁锤和炸药包”,要利用他所创立的权力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砸碎一切,摧毁一切,推翻一切,否定一切。哲学史上,也正是从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开始掀起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颠覆了以往的哲学的形象和本质,开辟了哲学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也即人本主义哲学的新时代,也即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研究依据的哲学的新阶段和新时代。

二、主要哲学流派:在这个哲学时代,老实证主义者孔德创建了科学哲学;佛莱格和罗素拉开了分析哲学,也即语言哲学的序幕;美国的哲学家皮尔士、詹姆斯等人则建立了影响至今的实用主义;胡塞尔开启了现象学;海德格重新找回失落了的哲学对象,建立了哲学存在论,开辟了存在主义的新领域。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者德勒兹则将哲学

看作“一门形成、发明和创造概念的艺术”。在他看类,哲学史上每一位哲学大家都给人类创造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概念,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实质、四因说,笛卡尔的“我思”和以太说,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康德的条件,谢林的潜能,柏格森的绵延,等等,都证明:哲学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创造新概念。而要想不断地创造新概念,就必须拥有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必须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要想达此目的,就必须牢度地树立“批判、质疑和否定的意识”,且要善于利用敏锐的大脑去发现问题。为此学会批判和否定是学会哲学思维的实质。哲学家就是一个批判家,就是一个思想领域和智慧领域的斗士。这就是整个西方哲学。

梳理整个哲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基本上经历了如下的哲学形态。这就是古希腊主要是本体论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宇宙观、自然观,当然也涉及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和人本论。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本体论是古代的自然哲学,也即整体论上的前科学或潜科学。(第一阶段)由于古代的哲学主要是凭借的思辨、推理和判断,而且研究对象主要是宏观或宇观领域,方法都带有很大的经验性和主观性,比如德谟克里特认为月亮和家用的脸盆差不多大。泰勒斯提出:水成论,赫拉克里特提出火成论,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气成论,伊壁鸠鲁提出原子论,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成论。这些理论当然都因缺乏经验内容而无任何可靠性。为了使人类获得真知识而不是假知识。弗兰西斯培根创立了科学实验;笛卡尔创立了唯理论;莱布尼茨闯了单子论。将哲学推进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新时代。(第二阶段)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双究竟通过什么途径,使用什么方法能够使人的认识达到真理呢?是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还是先天综合法,理性直觉法,类比法,历史比较法?似乎什么方法都不能保证人的认识是绝对正确的真理,于是在认识论上出现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最后导致了对真理性认识的怀疑,将哲学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真理的研究上。

何谓真理?迄今已经形成20多种真理观。其中常识论,经验论,实证论(概率论),科学论,知性论,理性论,直觉论,不可知论,自明论,逻辑论,实用论,反映论,符合论,神喻论,解释论,约定论,信念论,权威论,否证论,相对论(多元论),建构论,趋同论。而所有这些真理观都是各执己见。最后导致真理观的共识彻底破产。引起第三次哲学革命,这就是20世纪后半页发生的哲学史上的转向。(第三阶段)

三、后现代的哲学转向:形成于本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性在从文化艺术领域返回到哲学领域之后,并不像其前辈那样,只反对传统哲学的某一方面,比如从19世纪中叶后,产生的各种反形而上学或反理性思潮,主要是反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绝对主义、抽象主义、逻辑主义、科学主义、一元论,以及“逻辑中心论”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或试图消解整个哲学。而且这种“反哲学”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反形而上学的“激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鉴于传统哲学愈来愈局限于抽象概念的运思,满足于咬文嚼字,烦琐地纠缠于空泛的真理”和“实在”的追求,使哲学在进入20世纪后面临各种危机。维特根斯坦在其第二部著作《哲学研究》中,指出:以往的哲学作为一种精神病性质的语言,要根治它只能“到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去寻找药方。这是因为一切语言实际上都是人类社会行为的约定俗成,都只是公众共同参与的和服从主观规定的规则的游戏。

由于人的认识活动只是勿需动脑筋的举例和描述,而且人的理解也不会超出经验性的例证之外,所以“不要想,只需看”的指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维特根斯坦认识世界和事物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传统的以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核心内容,以概念的运思为基本特征的哲学,必然将成为过时的古董,消失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之中。所以,不论是维特根斯坦的前期

哲学还是后期哲学,尽管在一系列的观点上存在对立,但他始终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推翻以往的哲学,或者至少是旨在推翻以往的由语言疾病滋生出来的一切“自找麻烦、自寻烦恼”和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

2.形而上学转向: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虽然没有象维特根斯坦和德里达那样,从语言学角度试图摧毁或消解以前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及至整个世界的结构,却也赞同当代哲学领域中的“四种主题:后形而上学思维、语言学转向、处境理性,以及颠覆理论对实践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或者说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克服,与传统决裂。”

3.后结构主义: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立足人类考古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对人类文化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社会、知识、话语和权力的透彻分析,从各个方面对我们的历史时代,尤其是对全面统治人类长达几个世纪的历史进程的现代性、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将以理性和科学为根基的结构主义推到一个历史学和解释学的层面,形成了一种独到的后结构主义学派。

4. 消解结构论:伴随着文学艺术中后现代思潮的不断扩展,也就产生了后现代的文艺理论和语言哲学。比如法国的解构主义者巴尔特、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就提出了结构消解论和书写语言学。其中犹以德里达对写作的解构、福柯的“话语的无序性”阐释、塞瑞斯(Serres)的“认识论的矛盾性”的论述、列维那斯的“相异性(alterity)”概念、德鲁兹的“流浪中的相遇对意义的影响的反思”,以及不可通约性等,最具典型的后现代性的语言和艺术哲学特征。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文学艺术领域中传统的写实作品,认为应该去掉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描写;在结构上要有意识地颠倒时间,混淆空间,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混在一起,把现实、幻觉和回忆混在一起,读起来使人恍惚迷离、似懂非懂,且理解各不相同;主张去掉文学中的华丽修饰,去掉不必要的结构,找出文学语言中的“无意识原形”。福柯的这种有关文字学的理论就是“消融结构理论”。

第四讲哲学能给我们什么?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和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都把世界上的知识或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哲学、科学和艺术艺术。认为哲学管辖的是人的思维领域,科学管辖的是人的经验领域,而艺术则管辖的是人的情感领域。如果说,科学能够给人类提供真理和物质财富,艺术能够给人类提供审美和愉悦,那么哲学究竟能够给予我们一些什么呢?仔细分析,哲学能够给人类提供的东西不仅较前两者更多,而且较之似乎更为基础和基本。具体而论:

一、哲学一如经验、常识、科学、技术、以及宗教和艺术等知识门类一样,同样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知识。因为它所承担的认识任务之一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当恩格斯说,“现代科学的各个学科在古希腊的哲学中都可以找到它们得以发生的胚芽”的时候,不仅表明古希腊的哲学就是古代的自然科学,而且表明任何哲学理论、哲学命题作为一般性的知识都内在地包含着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自身的探索和认识。也正因如此,恩格斯才说,在19世纪科学家发现的东西,早在200多年前的哲学家那里就已经提出。不仅如此,18世纪以来,类似康德的天文学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也都包含着20世纪的科学发现。正因为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无所不包,使得许多哲学家也同时是:科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宗教学家,神学家,艺术家,法学家,伦理学家,人学家。比如伽利略、牛顿、道尔顿、拉马克、达尔文、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

二、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的学问,因为从古至今它都没有间断过对整个宇宙和整个世界的探索和思考。类似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布鲁诺的“无中心论”,柏拉图的“理念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康德的不可知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以及流传至今的“无神论、有神论、常识论、科学实在论和反科学是在论”等学说和理论,都是哲学史上产生的各种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见解。而且正是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宇宙或世界是什么,是由什么构成的,具有怎样的要素和结构,是如何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致使不同的人往往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几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三、哲学当然也关注人本身,探索人的本质、本性,以及有关人类的起源和未来命运等相关问题,由此形成各种人性论、人格论、以及相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相关的人本主义哲学中,有苏格拉底的智慧论、至善论,柏拉图的生物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论和政治论,马克思的社会论和历史论,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萨特的存在论,多纳休的动物论,福柯的身体论,罗素的幸福论等。这些有关人的认识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的人生态度,制约甚或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命运。具体地说,如果你信仰或依照不同的理论来指导你的人生,你就可能成为具有不同人格和品性的人。比如你可能成长为一个智慧的人、慈善的人、理性的人、省体健康的人、风度翩翩、美丽高贵的人,关注社会政治的人、随心所欲和专制独裁的人、热衷于地位和权利的人,以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超人。

四、哲学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一是,可以提供理性方法:推理判断,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思维,概括,模拟类比。教人学会反思、沉思和三思。每日三省吾身。宋代杨时:不深思不能造其学,思虑熟,则事理通。询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方法,随机应变,机动灵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二是可以提供非理性方法:直觉,灵感,顿悟,想象,多元论、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三是,可以提供辩证法:对立统一,一分为二,为三,为多,普遍联系,普遍勾连,延异,褶皱、变化和发展的方法,历史考察,将今论古,全面分析,整体思辨,发现事物本质、规律。四是,可以教人长于怀疑,勇于批判,敢于冒险,头脑开放:不拘泥传统,勇于尝试。五是可以提供后现代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教人打破传统,抛弃常规,自由自在地向不同领域、不同方向进行思维,不断地抛弃旧答案,开辟新领地,扩大新视域,作出新发现,造成新危机,引发新革命,构建新范式。科学史上许多理论都是源于灵感、顿悟和直觉等发散式思维;都是源自科学巨匠们的神思遐想和离经叛道。发散式思维包括多元方法论和“怎么都行”原则。它反对单一、独断和普遍适用的教条主义;主张开放性、创造性自由选择的方法,创立新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方式,把人们从现有理性和经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启迪人的头脑,开发人的智慧。从事发明创造、虚构、建构、理论创新、社会实践的能力。六是,课题提升人的智慧,因为哲学就是思维和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指人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发明创造或理论创新能力,统筹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以微知著、明察秋毫的洞察能力,冒险进取开拓能力,善于抓住机遇或时机的能力,能言善辩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操作和实践能力。

五,哲学能够教会我们生活。因为哲学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给日常生活赋予思考和时代气息。现代人没有认识到日常对象一经用哲学的目光凝视,就会拥有非常异样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日常生活中被实用性的无聊日用品包裹的平凡事,通过罩上思想的光芒,也能够具有光彩。比如许多女性在日常行为中戴的耳垂,或纤细脖子上闪闪发光的项链,并非仅是美学装饰,而是通过装饰,使更多的人注意到她的身体,使身体上那些被忽视的本来的美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因此不是那些华丽的装饰品本身具有美的性质,而是那被装饰的对象,那雪白的脖颈的光辉和那令人陶醉的锁骨的曲线才真正具有美的魅力和使人出神入化。即如尼采所言,“只有人的身体才是美的”。为此,齐美尔告诫人们要珍惜和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那

些悄悄流逝的事物和时光,要善于从中发现美丽、快乐和思想;教导人们不论现实生活是怎样的枯燥残酷,只要进行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迈向现实的有效方法。由此,也会从美学和哲学的高度去真诚地热爱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比如一次散步,一次畅谈,一次聚会,一次旅游……。

六、哲学能够教人关注人类命运,传播人道主义,推崇利他主义与博爱精神,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愿意通过不断地奉献和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消除人世间的饥饿、疾病、监禁、以及各种剥削和压迫等灾难和痛苦,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当然这种崇高的境界和无私的献身精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更难于终生为之不变。它需要高尚的精神去开导,坚强的意志去磨炼。它需要理智清明,洞澈事理,意欲温和。当然这类人更看中的是来自心灵的幸福,既包括从劳动、工作、学习、读书、欣赏、游戏、娱乐、旅行、积德行善、慷慨解囊、同情怜悯、关心爱护、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社会实践和日常活动中获得的满足,也包括从无声的运思、发明创造、勇敢、节制、禁欲、自律、正义、公平、自由,以及从痛苦的解脱中获得的欣慰。在这里,一个理智的和利他的人,即便在完全孤独的沈思遐想中,也会其乐无穷;一个温文尔雅和充满爱心的人,就是在贫困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反过来,一个贪婪、嫉妒和满腹怨恨的人,即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其生命也是悲惨的。因此一个人要想人生幸福美满,就需要培养美的心灵和善的品性,培育人世间的公理、正义和美德。因为人生来就贪得无厌、好妒忌、爱争斗,其权欲、物欲、色欲、财欲盲目外溢、横行无忌,只有美德才能将人的各种欲望都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人类社会能够变成一个高度和谐而有效的团体。

总之,哲学能够使得我们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清晰,头脑开放,认识深远,能言善辩,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能够不失时机地打破陈规旧套,冲破旧权威,抓住新机遇,成就新事业。它不仅是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方法和理论根据,而且十分有利于开启人的智慧,训练人的思维素质,提高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研究哲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干任何事情,都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第五讲科学哲学导论

科学哲学源于西方。就其内涵,有两重意思。一是指scientific philosophy,即科学的哲学。二是指philosophy of science,即关于科学的哲学。科学哲学的这两重含义经历了一个从前者向后者再返回前者的否定之否定的转化过程。正是由于科学哲学在意义上经历了这种内涵与外延上的转化,以至不同时代的科学哲学家都对科学哲学给予不同的规定。

完整意义的科学哲学以孔德的实证主义作为开端,以科学实在论和反科学实在论作为这一转变过程的结尾。其间经历了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彭加勒的约定论,詹姆士的彻底经验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维也纳学派时期的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奎因的逻辑实用主义,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论,库恩的科学范式和科学革命结构的理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劳丹的科学研究传统,普特南、夏佩尔和本格等人的科学实在论,范·弗拉森的经验建构论,以及R.詹宁斯的准科学实在论。科学哲学学派林立,理论繁多,涉及问题不可胜数。这里主要探讨科学哲学的四个最基本问题:1)科学划界问题,即什么样的认识是科学的或非科学的问题。2)科学结构问题,即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是如何构成的问题。3)科学发展论,包括科学发展的规律、模式及内在机制。4)后现代科学。

既然科学哲学含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促动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学习科学哲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只有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人们才能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哲学高度理解科学,确立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高扬科学的精神。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然观作为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假说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古希腊自然观方面的理论著作,就不会有近代的自然科学。具体地说,没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中心火学说”就没有近代哥白尼的“日心说”;没有托勒密的“地心说”,就没有近代的天文学;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就没有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没有希波格拉底和盖伦的医学,就不会有后来的西方医学。为此,恩格斯曾对古希腊人的聪明才智大加赞美,指出:“在希腊人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①至于18、19世纪以来取得的最新自然科学成果,恩格斯也从自然哲学层面追溯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指出:“哲学比自然科学整整早两百年就做出了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结论。”②其实,早在恩格斯之前,黑格尔就在《自然哲学》一书中,从辩证自然观的高度,批评了当时流行的进化说和流射说,指出:自然界中“永恒的神圣过程是一种向着两个相反方向的流动。两个相反方向完全相会为一,贯穿在一起。进化只不过是对退化的扬弃,因此进化也即退化”。他在论述地球的整个形态形成过程时,也没有重复时髦的地质“垂直运动说”或“沧海桑田说”,或“将今论古说”,而是认为陆地的南北分裂是由于地球自传的水平运动和洋流从西向东的冲刷作用。这实际上比1912年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就发现了地壳的水平运动。至于他对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的批评,更加证明辩证法的高超和英明。他说:“认为光按照直线传播的牛顿理论或认为光按照波状传播的波动理论,像欧勒的以太或声响的振荡一样,都是一些物质观念,它们对于认识光毫无裨益。”③黑格尔的这段论述,显然比1922年德布罗意提出的波粒二相性概念早了100多年。至于他的另一段高论:“当创世记十分天真地说,某天产生植物,某天产生动物,某天产生人时,这也还算最好的说法。人不是从动物形成的,动物也不是从植物形成的,每种生物一下子就完全是其所是的东西。在这样的个体身上也有进化,当它方才诞生时,它还不完全,但却有现实的可能性,成为它会变成的一切。”④这实质上是阐明了一种物种起源的多元论和突变论。

至于为什么自然观会对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有如此重要的启发意义,甚至直接就是各种科学理论的雏形,这当然主要是由于自然哲学或自然观中总是内在地包含着科学性、真理性,而且必然涉及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和规律性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从古至今的自然观研究的都是整体的、运动的和变化的自然,是将各种具体和个别领域都包含于其中的有机的自然。自然观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仅是一般和特殊、整体与局部的区别。因此两者的同一性和类似性是不言而喻的。况且,任何事物都是处于由各种要素、层面、结构和子系统所构成的整体系统中,既决定着系统的整体性质,也受制于系统本性的制约。

也正是整体和局部、一般和个别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使得科学哲学家邦格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本体论层面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并指出:“每一种广泛的科学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哲学的,而每一种带有科学成果并作了概括的本体论理论,……都可以称作为科学。”⑤比如,眼下出版的许多著作,如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时空的未来》、保罗·戴维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92页。

③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页。

④同上书,第390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