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历史演进

周晓存

对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进行考察,可以从中总结财务报告

的发展规律,能使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俯瞰现行财务报告研

究应关注的重点。会计史已经雄辩地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

越重要”。会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产活动和对生产活动进行

记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会计的

发展史中,虽然会计的起源稍早于财务报告,但是可以说,一部

会计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财务报告的发展史。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是在财务报表的演进中形成的,在人

类历史上它经历了账簿式、单一报表式、两表式和j表式财务

报告时期。

一、账簿式时期

财务报告的产生源远流长。账簿式财务报告时期是财务报

告的萌芽期。在此时期,首先产生了单式簿记,并成为在自然经

济占主导地位的各种社会形态中被普遍采用的主要会计方法。

但是,账簿记录不是财务报告。只有对核算对象进行必要的分

类并在简要、总括描述的基础上向外传递的簿记才是账簿式财

务报告。早期的财务报告,一种是El头汇报,一种是将账簿进行

“上计”。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对财务报告期限就有较为严格的

规定。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岁终,则令群吏岁会,月终,

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财务报告的目标

就是在岁终、月终和旬终分别考岁成、月成和旬成以“考其

治”。在古代埃及,“每月,作为地方官的州长,都必须向宰相作

一次财务报告”,主要形式为口头汇报。战国时期至秦朝记录会

计事项的简册“计簿”的“上计”及汉代的“上计簿”就是财务

报告的雏形。因为此时的财务报告尚无会计事项的具体分类,

而且在形式上以叙述性的文字为主,因而是一种还较为原始的

财务报告。据出土的汉代简牍记载,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

和及时上报,汉代已制定了规范财务报告的法规。唐宋时期,簿

记理论进一步发展,此时期创建的“四柱结算法”为我国早期

的财务报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旬报、月报和年报均以日常簿

记资料为依据进行分类汇总而成。明清时期产生的复式簿记

“龙门账”和“四脚账”属于典型的账簿式财务报告,因为它们

在编制程序、要求及格式上更进一步规范、科学。在西方,账簿

式财务报告时期始于12世纪,终于15世纪,曾先后经历了佛罗

伦萨式簿记、热那亚式簿记及威尼斯式簿记三个阶段。1494年

是簿记学术史上的新纪元,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

利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亦译《数学大全》),

书中题为《计算与记录要论》(亦译《簿记论》)的一篇,被公

认为世界上第一部会计著作。但是“这部著作中尚未提到‘资

产负债表’和‘损益时‘算书’的编制,也未提及决算时‘财产一m二警髓鬣强÷

|藏谶蘩黉穗慧|獭黉攀懿l警

目录’的编制。这说明威尼斯的复式簿记法和帕乔利的复式簿

记理论正处于幼年时期”。

综上所述,账簿式财务报告具有以下特点:(1)从形式上

看,主要采用账户余额形式,账簿尚未与报告明确分离;(2)从

内容上看,既包括会计事项的简单汇总,还包括财政、统计等方

面的情况:(3)从格式上看,采用文字说明或数据组合报告。

二、单一报表时期

众所周知,财务报表的出现晚于复式记账,财务报表是复

式簿记系统的延伸和发展。帕乔利时代的复式记账经过500多

年来不少国家的若干代人的实践与总结提高,才发展为一个

“会计处理数据、加工信息的特殊系统”。资产负债表是最早出

现的财务报表,从其产生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时期

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人们通常认为它起源于16世纪的欧

洲。关于资产负债表的前身,人们提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是“定

期财产目录”,有的人认为是“试算平衡表”,还有人的认为是

“余额账户”。其实资产负债表在各地的出现并不同步,其演变

的路径也不尽相同。1531年,德国纽伦堡商人哥特德在其所著

的《简明德国簿记》中公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负债表格式。

16世纪,意大利的企业在报告应税财产时开始编制资产负债

表。当时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企业内

外经济关系比较简单,经济活动也不复杂,企业均由投资者自

我经营,单凭资产负债表基本能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业主或合伙人通过查阅损益类账户便可获悉企业收益成果,因

此当时一般不编制损益表。17世纪初,继意大利帕乔利以后的

又一会计大师——荷兰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出版了《数学惯

例法》一书,提出了“资本状况表”,进一步为现代资产负债表

勾画了轮廓。17世纪的法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避免欺诈性破

产,商人们必须每两年进行存货的实物盘存,并提供盘存报告

(资产负债表)。英国会计学者确立了“财产=资本”和“资产一

负债=纯资本”的会计等式,创建了英国式资产负债表。1844至

1862年的英国《公司法》的颁行,明确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标准

格式。19世纪德国同样也重视资产负债表,1861年《德意志商

法》颁布,其中对企业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如何对财产估价

做出了规定。担任德国“账簿审计师协会’,法律顾问的费希尔

分别于1905、1908年发表的专著《资产负债表价值?第一部》和

《资产负债表价值?第二部》,紧接着他又相继发表了《资产负

债表价值原理》(1909年版)及《商业簿记与资产负债表》等,

为德国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会计主要师

承英国,同时博采众长,尤其注意引进德国的资产负债表学说。

1909年,被誉为会计学泰斗的哈特菲尔德出版了其名作《近代 万方数据

会计学》,该书以资产负债表为主线,精辟地阐述了会计学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奠定了美国会计学的基础。

我国于1985年发布施行的中外合资会计制度第一次引进西方资产负债表,但直到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我国企业才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以取代1952年施行的资金平衡表。在2001年、2002年和2005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中仍旧保留了资产负债表。

综上所述,单一报表式财务报告是伴随着复式簿记理论的发展、传播、应用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而得以发展和逐步完善。由于出资形式的内部化,经营者集投资者于一身,企业对外界承担的经管责任较少,作为单一报表的资产负债表基本能概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

三、两表式时期

收益表(又称损益表或利润表)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的损益证明书,而其前身是18-20世纪初的《损益?原始资本计算书(损益表)》。大约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财务报告已逐步定型于由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组合而成的两表体系,虽然其结构和内容存在差异,但总的说,已从不很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太健全走向健全。19世纪中叶以后,股份有限公司己成为英国一种很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出现了职业经理阶层,企业所有者退出企业的经营。股东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经营得好坏,尤其是盈利能力及盈利分配情况;同时,生产经营的复杂性程度的加剧,导致过去单凭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对比计算出盈利已不合时宜,于是以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损益表便应运而生。此外,所得税法的引进与发展,使人们开始密切关注有关收入和费用的核算与报告问题。“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和英国,日益增加的企业已经提供它们的收益表了”。1929年,英国公司法首次正式要求企业编制收益表,使收益表成为企业第二个正式对外财务报表。当然,“从强调资产负债表转变到强调收益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中发生于美国和欧洲的最重要的变革之一”(亨德里克森)。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中也多次强调了收益表的重要性,“收益表才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主题”。收益表已经逐渐成为财务报表的核心,直到今天很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都把收益放在首位。

我国1949年前收益表称为损益表,20世纪50年代初期也这样称呼,后来改称利润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81、1985和1989年的会计制度改革仍称其为利润表,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将其改称为损益表,1998年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及2001年、2002年及2005年的会计制度改革又将其改称为利润表。

四、三表式时期

随着企业筹资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与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理财活动也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由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所提供的信息逐渐难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需要。因此,资金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作为财务报告的第三财务报表也应运而生,它最早出现于美国,在它尚未正式成为对外报表之前,美国有些企业就已自发地编制“资金表”或“资金来源和运用表”,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但名称和格式各异,编制方法也不一致。现金流量表的作用,主要为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评估企业资金流动性、企业偿债能力和财务弹性提供依据,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重要补充。在现代会计中,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均使用权责发生制,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大量运用应计、摊销、递延与分配程序,使得净资产及净利润信息中含有大量主观估计数据,都不如现金流量表信息真实。特别是净收益部分包含许多非现金项目,并不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对于预测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作用有限。因为归根到底,企业的债务、利息和股利等均靠实实在在的现金用于支付。从这个角度看,现金流量才可真实地反映净资产的质量,净收益和现金净流量的相关性越高,净收益的质量也就越高,净收益对预测未来获利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的作用越大。正因为如此,在观代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财务报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现金流量表成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国际惯例。1961年美国AICPA发布第2号会计研究公告——现金流量分析与资金表,建议对外提供资金表,并由CPA审计。1963年lo月美国的APB发布了第3号意见书,建议企业编制“资金来源和运用表”,并将其作为财务报告的辅助信息,但未做出强制要求。1971年3月APB发表第19号意见书取代第3号意见书,建议将此表更名为“财务状况变动表”,并将其列为对外正式公布的基本财务报表。1987年11月FASB公布95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95)《现金流量表》,取代了APB的第19号意见书,并要求企业在1988年7月15日以后,必须以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发布了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取代了1977年公布的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状况变动表》。1992年12月,IASB对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英国也于1991年颁布了《财务报告准则——现金流量表》,并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4月21日完成了《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于1998年3月20日正式发布《现金流量表》准则,要求以现金流量表取代1985年引进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根据三年来的执行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部于2001年1月28日对原《现金流量表》准则进行了修订,并要求于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2006年元月国家财政部召开会计准则发布会,公布了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其中就包括现金流量表准则。新公布的准则基本上沿袭了2001年的规定,因为现金流量表目前在国际上比较稳定、成熟,国际准则委员会从1992年准则一直没有修订。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万方数据

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

作者:周晓存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刊名: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英文刊名:CHINESE ENTERPRISE ACCOUNTING OF VILLAGES AND TOWNS

年,卷(期):2007,""(2)

被引用次数:1次

引证文献(1条)

1.刘秋根.张建朋明清时代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万历程氏染店查算帐簿》为中心[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16855681.html,/Periodical_zgxzqykj200702054.aspx

授权使用:兰州大学(lzdx),授权号:9be67adb-8867-492a-9585-9e2f01223927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5日

2020年(财务管理报告)第一章财务报告分析概述

(财务管理报告)第一章财务报告分析概述

第一章财务报告分析概述 第一节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定义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目标 四、财务报告分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节财务报告分析的评价标准 一、财务报告分析评价标准概述 二、经验标准 三、历史标准 四、行业标准 五、预算(计划)标准 第三节财务报告分析的评价方法 一、财务报告分析评价方法概述 二、比较分析法 三、比率分析法 四、因素分析法 第一节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 要点1、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过程 要点2、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构成 二、财务报告分析的定义 要点1、财务报告分析概念

要点2、财务报告分析的特征 要点3、完整财务报告分析的依据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目标 要点1、财务报告分析目标概述 要点2、投资者的分析目标 要点3、债权人的分析目标 要点3、经营者的分析目标 要点4、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目标 四、财务报告分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要点1、财务报告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 要点2、财务报告分析与会计的关系 要点3、财务报告分析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一、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 要点1、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过程 【产生时间、地点】P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的银行家所倡导。1900年美国人托马斯?乌杜洛提出了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概念。【财务报告主体概念】P36是指与企业存在一定的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为特定目的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单位或个人。 【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阶段】 从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目的及内容的角度来看,财务报告分析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 (财会信息系统期末结业报告)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0802班 姓名:丛培媛学号:04 李燕 11 孟源 14 濮扬 15 冉汶灵 17 邵丹 18 2010年11月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在系统详细介绍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会计信息化之前,笔者认为需要明确以账簿记录为主的提供会计信息的传统方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而突出的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会计信息化的巨大优势。传统的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存在的缺陷如下: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传统的账簿记录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记录系统,会容易诱使企业选择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我国正处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大于对会计信息的供给阶段,许多公司、企业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以防被其竞争对手获悉后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有一些内部的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公司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这类信息公布之后必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所以公司也不愿意提供这一类信息。由于传统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手工记录,利益最大化会诱使企业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进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 (二)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主要是由手工填制,篡改记录比起有电子记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更容易。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业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随着现代经济逐渐向规模化,多元化,业务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难以与迅猛发展的业务相适应,特别是在年末的时候,巨大的核算量很可能会

管理思想的演变整理

管理思想的演变整理 管理思想的流派促发事件着眼点代表学派或 理论 基本观点 经验管理思想工业革命经验经验学派管理的有效 性取决于管 理者的经验; 通过研究经 验(案例)可 学会有效管 理。 科学管理思想(古典管理思想)发明热科学科学管理理 论;一般管理 理论(组织管 理理论);官 僚组织理论。 管理的有效 性不仅取决 于管理者的 个人经验,更 重要的是依 据一定的科 学方法或者 原则。 行为管理思想霍桑试验人人际关系学 派;行为科学 学派(行为管 理理论)。 人是组织中 最宝贵的资 源,管理应以 人为本。 定量管理思想第二次世界 大战 数字管理科学学 派 只有致力于 定量化,才能 真正提高管 理的效率与 效益。 权变管理思想石油危机环境系统理论学 派;权变理论 学派;过程理 论学派。 不存在普遍 适用的管理 理论和方法 下面详细介绍: (一)科学管理思想(古典管理思想)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并且有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泰勒。理论核心认为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来决定工作方法,而不是每一个工人自己过去的经验。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总结的4条基本的科学管理原理:1)、科学研究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制定出最佳的操作方法,以科学代替从前经验管理中工人们按各自经验开展工作的局面。2)、细致挑选工人,并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按照标准工作法进行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此来代替经验管理中由工人任意挑工作的局面。3)、真诚与工人们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可以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为此泰勒实行了“差别工资制”,通过金钱激励,促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4)、明确管理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实现管理工作与操作工作的分工,并且对管理工作按照具体的职能不同进行细分,采用职能组织形式和推行“例外管理”制度。局限性:把人看成单纯追求金钱的经济人,仅重视技术

财务会计报告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财务会计报告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引言 随着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利益集团的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对外报告的责任也就不断加大。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21世纪世界经济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搏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财务会计报告在会计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概述及其目标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概述 财务会计报告也称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應是一个完整的报告体系,它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所构成。财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有助于所有者和债权人合理地进行投资决策;有助于明确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责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用户评价和预测未来现金流量。 财务会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月度、季度财务会计报告是指月度和季度终了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年度终了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统称为中期财务会计报告。 在我国,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会计报表的种类和格式、会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等,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报表由企业自行规定。我国财务报告的内容:分为财务报表和其它财务报告。 1.财务报表 (1)基本财务报表 ①资产负债表。它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目录 一、绪论.......................................... - 2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3 - 2、1第一阶段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 4 - 2、2第二阶段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 4 - 2、3第三阶段为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5 - 2、4第四阶段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7 -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 7 - 四、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10 -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11 - 六、结束语....................................... - 13 - 七、参考文献..................................... - 14 -

会计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及其趋势 摘要:本文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做了回顾,从是否克服了传统复式薄记的弊端角度来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区别与联系趋势 一、绪论 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发展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它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管理、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有一种会计理论把会计理解为信息系统,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这样的信息系统无疑就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存储、处理与输出,并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提供所需会计信息,辅助他们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在20世纪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信息网络化可以说早以被我们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几年引进的比较成功的全面系统介绍国外管理思想演变的一本著作。作者丹尼尔·A·雷恩博士是这方面的权威,曾任俄克拉何马大学哈里·巴斯企业史文献收藏馆馆长。他还担任过美国南方管理协会主席和管理学院管理史研究部主任,并曾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执教。鉴于管理思想从林里长期以来龙蛇混杂的局面,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管理从教及学术研究经验,对从古至今的管理思想进行了梳理总结。该书的问世,在当今管理学书籍市场各类良莠不齐的理论著作泛滥的情形下,历经时间的洗炼,已成为深受各类读者喜爱的管理思想领域的权威著作。 作者在对管理思想从早期到现代的总结整理中,首先对每一时代的管理思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且本书从开始到结束,都始终以这一综合背景为平台来探讨各类文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价值影响力下的管理理论,此外,对人性特点的在不同时代的挖掘及演进的关注,也直接影响着各个时代的管理学家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认识。 综观全书,我们能认识到,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 精美的工艺品也表明了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管理技能。至工业革命,大萧条,二次大战,及新一轮经济腾飞再至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经济,随着整个社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对人和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也相应发生着以下演变:早期带有蒙昧和残酷色调的关注利润而忽视人的个体的地位理论学说;到工业革命后的关注员工技能、员工效率以及工人罢工冲击下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善;到重视非生产性因素,关注人性的心理及情感需要(当然,这种转变的深层前提仍然是资本方为了企业的利润的提高);到对管理的一般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到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再到随着其他学科的引入,计量、统筹学直至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技术手段的提高越来越不是问题,而是整个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整合,员工思想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有序化、可衡量性及可预测性。 从今日管理学学习者的角度去直观管理学,管理必然包括个人、组织、管理过程和方法。本书的贡献就在于作者对管理学对这几大因素在上百年来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经验到科学实践和系统总结的演进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概括和说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早期提出的理论相较于今天就不再有适用性,管理学的进步本质上是对人性研究和人性管理方法研究的进步,而人性特点的最大特征就是稳定性,昨天的某些管理理论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可供我们借鉴和用来进行思想碰撞,以产生新的灵感。下面,具体的说一些在我读完该书后,对作者所描述的一些管理大师的思想的认识: 泰罗:美国《财富》杂志编辑汤姆.·A.·斯图尔特在1997年说:泰罗主义的精华不只是苦干,不断重复的和狭窄的工作种类。这个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极力主张管理工作不仅要使用鞭子,更要运用知识;承担复杂的工作,应用智慧,找出能更简单、更快捷、更出色地完成它的方法。抛弃泰罗是很时髦的事,但更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不仅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而且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仔细阅读泰罗的著作,你就会发现,片面的理解泰罗的管理方法,而认为只是加重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是不公平的。因为泰罗的也许看上去有些苛刻的要求还同样放置于资本方身上,这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我选读的是美国作者丹尼尔?A?雷恩著中国学者李柱流等译,1986年版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考察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本讲将介绍许多当代管理概念的起源,并说明管理概念是如何响应组织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还介绍许多当前管理所面临的趋势和问题,以便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说明管理是一个不断在发展的领域。丹尼尔?A雷恩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管理学从萌芽开始直到现在的演变历程,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这本书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管理思想,一个是演变。书中除了介绍我们日常所熟知的管理名家及其管理思想外,作者也叙述了贯穿在整个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中那些不太出名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的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相对而言),或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对后来的管理名家产生了影响,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我们对管理思想有一个连贯的认识过程,而不像以往我们学习的那样一个个断断续续的明珠。在另一方面,作者在论述管理思想的同时,也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管理名人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明白这些管理思想产生的条件,也方便我们理解他们的思想。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条理很清晰,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洁,虽然也是讲述管理思想的,属于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它并没有像国内众多的理论书籍一样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轻松的愉悦。关于书中的一些理论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也许是作者有意的让我们自己从书中描述中自己总结吧,这对我们也是另外一个意义。《管理思想的演变》不愧为一本名书,读完此书后,我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将谈谈读过此书后我对管理的一些认知和个人看法。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显得肤浅,如有不妥之处,万望斧正。 管理是一个古老而又恒久的话题,只要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必然会有管理。但我觉得在我们研究管理的演变和发展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管理是什么;第二: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世界上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管理学派和不同的管理学者都给管理下过不同定义,目前有关管理的定义多达几百种,但这些并不重要,就像物理学和经济学一样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有给他硬生生的定义,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管理的本质和其基本职能以及其系统理论。而对于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雷恩在书中提到,在五六十年代,管理界就对管理是否达到了作为一门科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不少学者为使管理成为一门正宗的科学而努力。在科学管理时代和前期的社会人时代,管理应该是被当作科学的,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管理理性的原则和严谨的理论,在此后随着人的因素逐渐受关注,管理的硬性较为下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们对管理作为科学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管理的艺术性。而从现在管理学者的理论看来,他们既看到了管理的艺术的一面又看到了管理的科学性,菲德尔的权变理论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个人认为管理既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但其科学性要大于其艺术。作者的本来目的也是要介绍管理的,但他没有把管理的概念,职能等一些一般教科书上都会介绍的关于管理的知识再次搬出来。而是选择了关于管理思想的演变。这其实更能让读者去了解管理。因为,在了解了管理背后的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

(完整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F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目录 一、绪论 .............................................................................. - 2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 3 - 2、1第一阶段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 - 4 - 2、2第二阶段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 - 4 - 2、3第三阶段为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 5 - 2、4第四阶段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6 -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 - 7 - 四、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 9 -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 10 - 六、结束语......................................................................... - 12 - 七、参考文献 ..................................................................... - 12 -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 摘要 管理思想的演进,是建立【管理】这门科学存在性发展的主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影响管理思维的变动,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一直被认为是组成工作不可以少的活动,管理理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形成的过程,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成就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 关键字:管理哲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管理思想的演变 壹、緒論 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倡导的古典管理理论,后来为许多人所研究和宣扬,其中较为系统地加以整理阐述的有厄威克和古利克。厄威克的着作有:《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则》、《管理备要》等。他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一)目标原则,即所有的组织都应当表现出一个目标;(二)相符原则,即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三)职责原则,即上级对所属下级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四)组织阶层原则;(五)控制广度原则,即每一个上级所管辖的相互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五人或六人;(六)专业化原则,即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七)协调原则;(八)明确性原则,即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貳、管理思想之演進 一、早期管理思想 (一)理论背景 工业化之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政府。虽然经济活动的规模无法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结果相提并论,但是家庭事务、军事战役、政府管理以及教会运作方面确实存在管理需求。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大规模集体实践活动,政治控制和社会实践管理,战争,宗教。

社会上、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中世纪,社会都是封闭的,教会控制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伴随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新教伦理兴起,激励人们获取成就,不但有利于社会的开放而且推动了个人慈善事业的发展。 经济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重商主义逐渐衰落,市场伦理鼓励创新和竞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成为规模经济的推动力,工业化的大幕拉开。 政治上,代议制开始替代君主制,财产制度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制度背景。 (二)早期管理理论学派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甚至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重生则为工业化以及后来理性、正式、系统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的重生包括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新教伦理挑战中央教会的权威,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现实成就的需要;自由伦理反映了独裁政府和代表制政府的长期斗争,试图保护个人权利;市场伦理提出了对重商主义的挑战,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观点,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自由主义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这场思想革命中做出了举作轻重的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教伦理的重生。 巴比奇、尤尔和迪潘更注重组织与方法问题,而欧文更关心工业化对人的影响。 卡内基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创造更多就业,推动工业发展。 二、科学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书笔记

让历史照亮未来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书笔记 在读书之前以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思考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管理?如何把握管理思想的演变?研究管理思想演变的意义何在?读完《管理思想的演变》,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十分浅显,但确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 人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要通过有组织的努力去完成。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雷恩在开篇就提出,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是现在和过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产物。管理思想影响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它。雷恩在“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四大章节中都着重介绍了当时经济、社会、政治上的文化氛围,这对于我理解本书有莫大的帮助。 研究过去是为了指引未来。我们借鉴国外经济管理的经验和理论,为的是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经营管理工作搞好。对于历史上的管理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对国外经济管理中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我们的分析和消化,为我所用,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的科学制度。 以上是我读书过程中大致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我具体学习情况的总结记录。 第一部分早期管理思想 工业化之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政府。虽然经济活动的规模无法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结果相提并论,但是家庭事务、军事战役、政府

管理以及教会运作方面确实存在管理需求。正如课本所介绍的,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大规模集体实践活动,政治控制和社会实践管理,战争,宗教。 雷恩介绍了近东、远东、埃及、希伯来、希腊、罗马以及天主教会的管理实践,这些早期文明中最初的管理实践与尝试提供了许多关于组织与管理的远见卓识。例如,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都遵循“管理十人”的规则;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劳动分工将生产力最优化的观点,中国的朝廷工厂也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在公共管理方面,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建立了全面的权力等级制度;天主教会在当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控制相当突出,其领袖们也认识到了使整个组织制度化的需要。 雷恩认为早期管理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甚至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重生则为工业化以及后来理性、正式、系统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的重生包括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新教伦理挑战中央教会的权威,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现实成就的需要;自由伦理反映了独裁政府和代表制政府的长期斗争,试图保护个人权利;市场伦理提出了对重商主义的挑战,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观点,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自由主义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这场思想革命中做出了举作轻重的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教伦理的重生。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的禁欲主义或称清教主义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宗教支持。虽然韦伯的观点也面对质疑与挑战,但他的 思考与分析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教主义提倡珍惜时间、鼓励劳动分工 与专业化、提倡节俭、克制与个人奋斗。受严峻的清教主义的影响,人们努力工作,自我克制、自我监督,节俭的生活在劳动中创造出剩余和利润,这些剩余的部分投入到新的事业,或改善原有的企业。信仰新教的父母在培养子女时会叫他们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这些做法会使孩子具有更强烈的获取成就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推动经济的发展。泰罗的父母都是清教徒,这与他日后在管理方面的成就不无关系。

浅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浅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10基地班王文东 摘要赋税作为中国古代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由统治者强制征收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自始至终。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好地把握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大有益处。在我写这篇论文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发现。他们主要是针对某一朝代的赋税制度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梳理,并就是与同时代的土地政策相结合分析。而我虽然写不出他们那样精深的理论,但当我拜读他们的作品之后,我通过归纳总结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找出了一些其中的规律,帮助大家能更好的了解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赋税;赋税制度;古代经济; 引言: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本文开篇梳理了中国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然后对这些赋税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了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得几条规律。 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1、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 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路史曾经记载“神农之时,民为赋,二十而一。”是中国有征收税收最早的传说。而西周时,土地为贵族所有,贵族将土地依井田制划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田的耕种收获为贵族所有,而私田的收获则可由耕种的庶民保留。 特征: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战国的赋税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西元前685年,齐国的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是东周时最早提出土地私有、对农业耕地实物征税的政策。左传“宣公十五年秋,初税亩。”则是史书中记载鲁国正式实施(西元前594年)对耕地征税的纪录。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

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趋势(1)

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千变万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日趋复杂,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不断增加,企业对外报告责任也逐步扩大,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内容、手段等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报表,特别是其中的资产负债表将变得更长、更复杂和更难以理解;2.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将不断增加并发挥愈来愈为重要的作用;3.对财务报告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一、财务报表,特别是其中的资产负债表将变得更长、更复杂和更难以理解 1.财务报表的中心可从收益表转向资产负债表 财务报表首先起始于资产负债表。在初期,资产负债表似乎一直优先于收益表。在20世纪初,由于所得税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费用项目,人们也更加热衷于采用长期融资形式取得资金,而长期融资的保障程度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创造盈利的能力。因此,收益表成为人们更为关心的对象。然而,近年来这种趋势有所改变。例如,在美国已有迹象表

明,资产负债表将重新成为财务报表的中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96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所得税会计”中,把各个会计期间所得税的摊销方法由递延法改为负债法。前者为了保证收益表的相对真实;后者则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此外,其87号准则公告“职员养老金”和第98号准则公告“租赁会计”等也都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其结果是,资产负债表项目将不断增加,如退休无形资产;收益表上揭示的收益将有更大的变动性。 2.多种计量基础并用,但将越来越多地采用现行价值或市场价值 由于环境和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传统会计模式,特别是历史成本,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寻找理想的替代方案又非指日可待。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将采用折衷的方法即: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量基础。例如,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会计与审计计量委员会”在1989—1990年度报告中指出:“基于历史成本的局限和有限相关性,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它还认为,“财务证券是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会计模式的首要选择对象。因为对这些项目来说,利用相关性和可靠性来衡量,将倾向于选择以非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模式。”英格兰和威尔士

浅析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浅析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摘要: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质量,本文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入手,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解读会计信息化的含义,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质量。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软件 前言:从我国近30年来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积极、稳步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会计的技术改革,有利于大幅度的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1.简述会计信息化含义与重要意义 学术界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综合多种观点,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以及实时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业务流融合为一体,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作为框架。从对会计信息化的含义来理解,会计信息化不论是选用怎样先进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它的目的仅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本文就从会计信息化对其质量产生的影响方面来简述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1.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使用者在会计报表的决策里使用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就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它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一大重要特征。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中,会计信息化使用到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信息收集、储存并交换过程中的不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将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内容更加广泛性、层次也更加深化。与此同时,众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化的帮助下,可以不再整日忙于日常繁琐的手工核算中,为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争取到了更多宝贵的时间,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对用户决策需要方面的满足,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也变得更加全面。 1.2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在进行表达意见和处理业务的方面,存在偏差或者错误的与否便是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核算在传统的模式中设计的各种复杂的核算流程等就是为了正确的保证数据,可是依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但造成其相关性不强,还容易因为错误的会计信息数据而做出同样错误的决定。在会计信息化当中,如果输入正确的数据,那么电子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功能就一定会准确的输出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这的整个过程是由计算机来处理记帐凭证与会报表之间的信息,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传统手工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因为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而产生的偏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比传统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减少了很多人工干预的可能,只要保证正确的系统应用程度,就会大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老师,请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答:一、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 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 3.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 5.隋唐时期:(1)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它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清朝时期:地丁银。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或规律) 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以初税亩为标志;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度,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来少,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在征役上,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赋税种类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税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以上赋税制度演变规律主要反映了: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对商品收重税说明封建制度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赋税调整的几种情况 1.新王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或荒歉之年,减免纳税额。如汉高祖把田租降为十五税一。 2.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而农民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政府授田给农民,规定授田者定额交纳租税。如租庸调制。 3.当政府直接控的农业人口少,影响政府收入时,政府规定按照土地财产的多少纳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如两税法。 4.封建政府为掠夺更多的财富,增加农民的赋税。如明末加派的“三饷”。 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作用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

2019年财务分析报告的发展与比较

财务分析报告的发展与比较 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它的内容有基本财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还包括补充报表、附表、报表注释等。下面就美国、日本、法国和我国的财务报告作一比较。 一、财务报告种类的比较 1、四个国家在基本报表上除日本无财务状况变动表外,其他三个国家都具有三个基本财务报表,其中美国已将财务状况变动表改为现金流量表,因为美国的企业理财人员关注的不是人们想象的会计利润,而是现金流动。我国借鉴这一做法,已正式将财务状况变动表改为现金流量表,说明重视现金流转观念已渗透了我国企业界。日本的财务报告中虽不包括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但会计界很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在向大藏省提交的补充报告资料中也涉及关于公司现金流量的内容,尽管在所列项目及其结构安排方面和一般的现金流量表不同。 2、除三大基本报表外,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加重视股东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这是因为在美国的经济中,股份公司占有重要位置,而公司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广大的投资者,他们的权益变化对其自身和公司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 3、在日本的财务报告体系中,把补充明细表作为一个单独组成部分并提出专门的要求。根据商法规定,公司需要编报明细表的内容包括资本金及准备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固定资产的取得与处理及折旧

费的明细资料,公司与子公司债权的明细资料,公司持有子公司股票的份额,资产担保的有关详细资料,还有特定准备金的计算,付与董事和监事的报酬,以及与董事、监事及支配性股东往来情况的全部资料。 4、法国在其财务报告体系中,特别列出了社会报告。这也是它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最重要的一点,反映了法国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主义倾向。 与美国、日本和法国相比,我国的财务报告的种类相对来说较少,财务报告体系的注释部分,也远不及其他国家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我国的注释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两部分内容。其中,会计报表附注仅包括会计方法的变更、重要项目资料的披露、非常项目的说明等几项内容。而美、日、法揭示的内容较为繁多,尤其是美国,会计附注的篇幅大多超过会计报表本身,而且揭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旁注、底注、括号、补充报表、附表和信息分析报告等。 二、财务报告格式的比较 1、从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来看,日本和美国都有两种编制格式,即帐户式和报告式,且都为流动列前,我国亦流动列前。这说明更加重视企业的偿债能力。法国只允许采用帐户式,且固定列前,说明法国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能力。另外法国和日本的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较美国和我国的要详细得多,具体到一些明细帐户。此外法国的资产负债表还有一个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特点,即法国的资产负债表也反映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 摘要 会计作为经济社会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由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方向。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信息资源,在完善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维持和发展企业与其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及相关利益者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更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整的基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冲击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冲击着数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传统会计模式。随着迈入一个经济与技术飞跃发展的新时代,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三股力量的汇合,涌现出了许多新观念、新思维、新事项,使得现行的会计理论体系本身的局限性尤为凸现,已开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会计发展的趋势所在。本文从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及特征入手,通过阐述我国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演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中逐步明确会计信息化事业对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分析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政策做了深入地阐述。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宏观调控内部控制

一、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有一些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1978年财政部拨款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同时,在全国企事业单位逐步推行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它彻底改变了以手工记账为特征的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来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总称。”从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可以说是一场会计技术革命。这场会计技术革命的成果表现在: (1)树立了会计电算化观念。广大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能彻底改进会计工作和进一步发展会计事业。 (2)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减轻了会计人员手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量,缩短了账务处理时间,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3)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传递及时,计算正确,自动生成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4)培养了一批掌握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此外,也培育了会计软件市场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IT)已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动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