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解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解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解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解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能减少土壤风蚀与水蚀,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减少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播种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为此,通过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论述了目前我国免耕播种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综述;免耕播种机;发展;推广

引言: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发现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性耕作法。

背景:研究和应用保护性耕作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地区、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特别是我们西北方,干旱缺水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瓶

颈”。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少、气温低、风沙大、自然条件恶劣,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十分严重。以我国的山西省为例,每年随雨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4.56亿吨,其中带走有机质508万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化肥施用量的25%。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贫瘠,而且蚕蚀耕地,土石山区耕层变薄,黄土高原被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加剧了“旱、薄、粗、穷”的局面。三是风蚀沙化则是我国北方旱区近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由于过度的开垦及不适当的耕作方式,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愈来愈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四是除大量开荒、林草植被减少外,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原因,还和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密切相关。如旱地采用火烧秸秆、铧式犁翻耕、土地裸露休闲的传统耕作,就是不恰当的耕种方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起源

19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并采用机械化耕耙播种。由于连年翻耕,植被被破坏,土壤遭退化,导致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仅1935年美国就毁掉300万hm2耕地,

冬小麦减产510万t。“黑风暴”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法的反思和对保土保水新方法的探索。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2.国外发展概况

目前保护性耕作面积占耕地面积60%以上的国家主要在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和澳洲(澳大利亚等),欧洲保护性耕作面积占15%左右。亚洲、非洲和前苏联国家保护性耕作面积相对较少。

3.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耕地面积占52.5%,遍及北方16个省市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着土壤贫瘠、产量低、农民生活贫困和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两大问题。需要既保护环境又增产增收的耕作技术。华北一年两熟灌溉区存在着作业成本高、地下水严重超采、能源消耗大以及焚烧秸秆等资源可持续的问题。需要既保持高产,又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和大气污染的可持续耕作技术。主要发展过程如下:

①试验fg阶段(1991~1999年)

1991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 vbng ,从此此窥测佛从心里省农机局等合作,开始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先后在山西、河北建立了一批试验区、测试区。试验设计了不同耕作和不同覆盖的处理。经过8年试验,证明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北方是适用的,可行的。筛选出了一批技术模式,开发出多种轻型保护性耕作机具。

②试验示范阶段(1999--2004年)

1999年,开始在河北、辽宁、内蒙古、甘肃、陕西等一年一熟地区试验示范。

2000年,开始在河北一年两熟地区系统试验。

2002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建设”项目启动。当年在12个省区建立38个示范县。保护性耕作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③示范推广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发展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政策。

2007年,在北方15个省市区共建立国家级示范县173个、省市级示范县328个,示范推广面积204万公顷,应用免耕播种机8万多台。农业部计划2010年保护性耕作面积推广到400万公顷。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三、保护性耕作目的及现实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传统农业的一场革命。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经济效益

根据项目示范区测定,示范区730亩面积,在大旱之年亩增产16公斤,增产小麦11680公斤,小麦每公斤按1.68元计算,亩增收26.88元,总增收19622.40元;保护性耕作减少了两道作业工序(伏耕一次、播前耕耙一次)亩节省成本48元、亩支出(种子包衣费6元、深松费8元、除草费5元、播种多支出5元)24元、亩均节本24元,总节本17520元;总节本增收37142.40元。

(2)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由于深松能增加休闲期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由于减少了风蚀和水蚀,土壤的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由于取消了铧式犁耕翻,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团粒结构和毛管孔隙(含水孔隙)增加。

(3)技术效益

1、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在0~150厘米

土体内,每亩可较传统耕作多蓄90~270立方水。

2、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7%~25%。

3、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据山西省有关部门测定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38%~0.065%。

4、生育期优势明显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各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均与传统技术有明显的差异。其中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玉米和传统种植的地膜玉米相比,7叶期以前,生长比较缓慢,7叶期之后至拔节期生长速度加快,其长势明显优于地膜玉米。

(4)环境效益。

防止风蚀和扬沙,解决农田冬春裸露易起沙的问题,对治理沙尘暴有明显作用,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推广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土壤耕作,能有效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各地推广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一)通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尽管在一定程

度上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还可蓄水抗旱、灭草和消灭病虫害,玉米收获后要深耕细耙,已形成了多年不变的耕作习惯,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优惠政策力度不够,购买资金不足。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过程中,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额度太小,特别是在保护性耕作刚刚起步阶段,应加大补贴的比例。

(三)示范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目前,我县仅有5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并没有大规模的形成示范带,示范带动性差。

五、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建议

根据我县保护性耕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一段时间对全县保护性耕作的调研,就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一)增加资金投入是做好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关键。农机部门在努力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扶持农机大户,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宣传示范作用,让机手成为宣传员,机组成为宣传车。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是全面实现我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关键。今后在一段时期内,要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自愿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购买保护性耕作机械。

(四)搞好技术服务是做好保护性耕作工作的有力保证。农机管理部门在搞好机具推广和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协调、督促机具的生产厂家搞好产品“三包”售后服务,对农机手特别是新购机户进行用前培训、用中指导、用后回访,增强其使用操作水平。(曹县农机局周伟)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严格按照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的要求,认真、规范地开展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示范和推广。据统计,垦区友谊农场、红星农场、克山农场、大西江农场已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

作项目,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44万亩。

保护性耕作对黑龙江省有特别意义。黑龙江省的黑土带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地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黑龙江又是我国的大粮仓。但是近几年,黑龙江的黑土地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如何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前提下保护黑土地,是黑龙江省迫切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大粮仓。

对黑龙江省的保护性耕作有何建议:1、应从政府层面重视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将保护性耕作列为黑龙江省长期支持的重要农业技术,作为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的重要技术之一。

2、在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中,注重保护性机具的引进和配套应用。

3、加强技术开发,重点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的瓶颈问题,加强免耕播种机具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

4、建立示范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新种植技术的运用,杜尔伯特县粮

食产量逐年大幅增加。引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使粮食亩产创纪录的突破了1700斤。

巴彦查干乡大庙村村民王书强今年承包了900亩耕地,全部种植玉米。

杜尔伯特县引进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其技术核心是采用免耕播种机深耕播种,同时进行密植耕作。此种模式在省农垦总局已运用多年,成效十分显著。今年杜尔伯特县积极推广运用此项技术,并对购买免耕播种机的农户给予30%购机补贴资金进行扶持。目前,一心、胡吉吐莫、巴彦查干、他拉哈等乡镇,已有50000亩耕地采用了此项技术。

参考文献

[1]刘裕春,李钢铁,郭丽珍.国内外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9,21(3):83--85.

[2] 李宝筏,杨文革,王勇,等.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J].农机化研究,2004(1):9-13.

[3]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8(9):9-13.[4]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6年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5]朱文珊,等.北方一年两熟地区秸秆覆

盖免耕技术原理及应用效果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1):57~62.

[7]杜兵,邓键,李问盈,等.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的田间对比试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2):55~58.

[8]王晓燕,高焕文,李洪文.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地表径流与土壤水蚀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3):45~48.

[9]王宏立,张祖立,张伟,王红霞.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化研究,2006,10(2):23--27.

[10]王丽艳,郭树春.免耕技术及免耕播种机的发展.农业化研究,2006,2 (1) : 27-30.[11]陈君达,李洪文,高焕文.玉米免耕整秆覆盖播种技术及机具试验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12(3):95~100.[12]陈君达,李洪文.旱地玉米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和机具体系[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3 (4) : 33- 38.

[13]李洪文,陈君达,邓健等.旱地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研究[J].中国

农业大学学报,2000,5(4):68-72.

[14]白荷琴.稻茬麦浅旋耕条播机械化技术[J ].农机化适用技术推广,1999,(2) : 24- 25.

[15]姚宗路,李洪文,高焕文.一年两熟区玉米覆盖地小麦免耕播种机的试验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8):57-61.[16]王耀发,王兴文.北方旱地小麦免耕直播技术及其配套机具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5,13 (4) : 119- 126.[ 17 ]高焕文,李洪文,姚宗路.我国轻型免耕播种机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4):78~82.

[18]吴崇友,金诚谦,魏佩敏,夏晓东,卢晏.保护性耕作的本质与发展前景.中国农农机化,2003,5(8):8~10.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7-15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农大博士摘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受中国的传统观念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浪费且无偿利用,导致中国人民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小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人们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的共同使命。 正文: 1. 我国水资源现况: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总结

2011年新民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新民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新民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玉米种植面积135万亩,以沙土、盐碱土和沙壤土为主,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尤其进入春季为甚,5—7级大风常见,气候干燥,降水量逐年减少,春旱严重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秸秆的还田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革命性农耕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新民市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50000亩,辐射带动480000亩,依据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便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原则,统筹考虑我市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基础较好的卢屯乡6000亩,兴隆堡镇4000亩,姚堡乡6000亩,东蛇山乡4000亩,梁山镇4000亩,兴隆镇5000亩,

金五台乡4000亩,大柳屯镇3000亩,大红旗镇4000亩,正在在建设的玉米滴灌项目的于家乡10000亩等10个乡镇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依托农机大户计划建立集中连片示范区650-850亩6个,1000-2000亩以上2个,总示范面积5万亩。培训保护性耕作农民技术员360人,农机手125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在项目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73台,其中主要是玉米联合收割机33台,免耕播种机30台,秸秆还田机10台 二、采取技术模式及人员培训情况 (1) 完成5万亩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内全部实施秸秆全覆盖模式(套秆、碎秆)和深松整地任务。 (2) 购置各种农机具: 玉米深施肥播种机24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台,旋耕机10台,深松机3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7台。 (3) 示范区人员培训:项目任务下达后,开展保护性耕作宣传培训活动,即发宣传材料,达到示范区内每家农户一份,我站计划在8月份召开保护性耕作培训班,培训机手和项目区的农民276人次。 (4) 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覆盖法: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浅旋处理残茬——免耕精量播种——药剂灭草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建设生态潘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困扰潘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虽然潘集区境内有淮河、茨淮新河、泥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能够延缓潘集区水资源供给的压力。但是,水资源并非可无限制地使用下去,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科学地开发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应把它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潘集区水资源应走“以水定粮,以水定产,以水定草,以水定林,以水定发展”之路,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开发面向生态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创造良好生存空间的长远之计,任务紧迫,势在必行。 一、潘集区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1、水资源概况。潘集区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的农业大区。全区降水特征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差异大。一年之内,夏季降水最多,平均占年降水量的49。8%,春秋雨季次多,分别占年降水量的22。7%和19。8%,冬季降水最少,平均只占年降水的7。7%。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926。0mm,年最大降水量1428。0mm,年最小降水量471。9mm。这种降水特征,导致潘集区旱涝灾害频繁,最近几年旱灾较为突出。特别是20xx年6-7月份,连续干旱无雨,淮河水位低,泥河、黑河引不进水而干涸。

目前,潘集区境内地表水资源有淮河、茨淮新河、泥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平均年径流总量1。44亿立方米,由于年内降雨量不均,其径流量、年内分配大多集中在汛期(6-9月),占年经流量的70%以上,据估算仅占年总径流量的10%左右,大部分径流量在汛期被排泄掉。潘集区地下水资源量,现状上的多年平均为1。25亿立方米,可采量为0。95亿立方米。 2、水资源利用现状。潘集区属于平原地带,提水型灌区。其境内的拦蓄工程少,地面水的利用率低。仅有的四条河流,其中泥河、黑河这两条淮河的支流,由于淤积严重,河底较浅,蓄水、引水的能力较差,干旱季节经常干涸,而且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潘集区辖有11个乡镇(街道),共有166个行政村,境内有淮南矿业集团的潘一、潘三、潘东三座大型煤矿和平圩发电公司,平电二期工程、潘北矿和田集发电厂正在建设之中,一批招商引资项目也已驻进或将陆续驻进潘集区,潘集区不仅是农业大区,同时成为能源新区。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潘集区的水资源将面临水量短缺和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淮河上游企业污染及沿境内河流的生活污水直接威胁着潘集区提灌水质,威胁着潘集区城区用水的水质。 目前,潘集区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区面积和人口不断扩大和增加,更加重了潘集区水资源的压力,水资源将会阻碍潘集区实现崛起的进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056 专题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Study on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李文华1,成升魁1,梅旭荣2,刘某承1,洪传春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81; 3.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沈阳110004) Li Wenhua 1, Cheng Shengkui 1, Mei Xurong 2, Liu Moucheng 1, Hong Chuanchun 3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摘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当前,中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和空间格局变化造成我国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后续支撑能力不足;第二,“水减粮增”矛盾突出和“北粮南运”难以为继;第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施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战略、粮食生产区再平衡战略和贸易替代战略。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耕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补偿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faced with three problems. First, due to the shrinking of sown areas and the quality redu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China’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cannot provide sustainable support for its food production. Seco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ing grain demand and the decreasing water resource” has become obvious and the “north-to-south grain transfer”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hird, the agricultural eco-environment has deteriorated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cannot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efficien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trategy, rebalancing strategy in the grain production area and the trade substitu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se strategies,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water resource;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co-environment; ecosystem services; eco-compensation 一、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差 异很大。南方水多地少,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水少地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东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优越;西部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目前 收稿日期:2016-01-04;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学;E-mail: liwh@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2582824.html,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3-ZD-7)DOI 10.15302/J-CESS-2016008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呢? 保护性耕作与生态保护 先看看我国的耕地状况。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许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在旱地采用火烧秸杆,铧式犁翻耕土地,耕翻后耙压碎土,来保证播种质量,以及土地裸露休闲等传统耕作方式。 但是人们没有重视,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地表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吨的地表土被风刮走,既造成了农田的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可见,除了大量开荒、草原退化以外,不恰当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沙尘暴猖撅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的保护性耕作法,使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法呢?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土壤深松技术下面,让我们看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玉米收获机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cm。 秸秆覆盖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我们知道,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部分。 一是径流消耗。径流消耗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以上。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水资源过度开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缺乏保护和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退化等,本文从中国当代水资源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尊重客观规律,谨慎开采地下水,重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污水和雨水资源化,提高海水淡化技术,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立法等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水资源现状;措施建议;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曾向世界各国多次警告,由于缺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肯定受到制约,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将增加40%,届时将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以人均水资源为例,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已成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和集中,局部地区高强度需水与水资源天然分布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加剧,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与突发事件频繁等各种突出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今中间乃至世界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水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应用等方面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才能奏效,任何偏颇或缺失都可能事倍功半。面对这一实际,笔者在前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切入,提出一些对于基础现状解决的见解和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发展对水需求急剧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需求总量为4400亿m3,20世纪90年代为5500亿m3,2000年增至6000亿m3,2010年需求总量近7000亿m3。预计2030年将增至8200亿m3。目前,中国人口已达13亿,今后,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高峰。2050年,中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从20世纪80年代的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种类型。(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2.保护性耕作产生的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在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农作业成本上升。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革命性变化。 3.保护性耕作的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精)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剑 根据武冈市农业局党委的安排,武冈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组织了全体站员参加的“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推动武冈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大和谐”活动,站员们踊跃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武冈市农业资源和环境的现状,以及全国和国际的大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一些心得和建议总结如下: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武冈市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武冈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全市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二、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 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

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摘要:针对沧州地上水不足,地下水苦咸,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通过调查沧州节水灌溉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沧州发展节水灌溉的思路及措施,促进沧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ficiency of cangzhou ground water, brackish groundwater,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situatio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n cangzhou,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in cangzhou, put forward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asures,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cangzhou. key word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s27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引言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性的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沧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6亿m3,人均水资源192 m3,亩均108 m3,为全省平均值的50%,仅为全国人均的9%,亩均的8%,人均水资源量比世界水资源最紧缺的以色列还少50%,属极度缺水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可持续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摘要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

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 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和农业地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可持续农业,是全球的共识和潮流。今后农业将朝着现代化、集约化、持续化、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围绕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结合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践,指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利用潜力大的特殊国情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中国农业;可持续农业;现状;展望 1.可持续农业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研究和开发可持续农业主要采取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作物轮作[5]。用以缓和杂草、昆虫和病害的为害,与常规耕作措施配合,降低土地侵蚀;2)综合生物防治。用轮作、害虫预测预报、气象探测卫星、抗性品种、播种期调节等措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3)综合植物营养管理。应用豆科固氮、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精深施用化肥,并通过土地改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硝态氮对水环境的污染;4)保护性耕作。包括覆盖作物、等高带状间作及各种少耕和免耕;5)混合农耕制度。包括动物饲养和林业在内的农场种植制度。在可持续农业研究上强调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因而耕作制度改革也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点,它的内涵既包括轮作、混合农作、保护性耕作和旱地农业,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的间作、复种和农林制等内容。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控制人口,提高素质;节约资源,保持环境;集约经营,增加效益;优化产业结构,重塑良性生态系统;加速技术替代,建立生态平衡机制。这就对原来的耕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耕作制度研究领域扩大到“广义农业”范围内,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广义农业”的范畴内发展耕作制度,要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如农牧、农林、用养、产加销等关系,才能促进整个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高产高效持续耕作制度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载体。耕作制度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层次大体可分为作物制度、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和农作制度4个水平,每一层次水平的上升均标志着资源利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例如,从一季作物到多熟的种植制度,因复种指数提高,更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及土资源而提高土地生产力;融种植制度与土壤管理制度于一体的耕作制度,则是将获取短期的高土地生产力与培肥土壤、保持土壤长期生产能力相结合;将种植、养殖、土壤寓于一体的农作制度,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将社会、自然、生物资源更全面地组合、开发,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总体效益和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基础。由种植制度、耕作制度向农作制度演替,也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改进种植制度、发展持续农作制进而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共识。 可持续农业发展思路的核心是集约性与可持续的高度协调统一。在生产优先、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原则下,力争做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续性和资源可持续性三位一体。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技术体系,并要求该体系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第一,集约农作,持续高产。将提高土地生产率放在首位,强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云南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云南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姓名:郭秋蓉专业:地理科学学号:1007072016 摘要:云南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又相对缺水的特殊省份。近几年来,云南连续遭受旱灾,这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云南的水资源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云南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促使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字:水资源;云南;现状;可持续利用;挑战;对策 0 引言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辖16个州(市)、127个县,39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4596.62万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形成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居全国第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7。水能资源丰富,全年水能发电量居全国第2。由于时空分布等原因,全省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挑战,水资源已威胁到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云南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1.1 水资源现状 1.1.1水资源量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达4165亿立方米,仅次于西藏和四川,居全国第3,是宁夏的260倍,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7。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4820.8亿立方米,河川径流量2222亿立方米,折合平均径流深580.0毫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58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经1983年后对118个富水地段和50个主要盆地进行勘探,为742亿立方米/年。冰川雪山静贮水量约10亿立方米。湖泊静贮水量近300亿立方米。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4省区人省水量1845.8亿立方米,从缅甸、老挝、越南等邻国流入97.2亿立方米。 1.1.2 水质评价 有资料统计,云南省水质污染严重,达不到国家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3.9%;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占18.4%;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占21.9%;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25.8%。2009年对223个水功能区进行了水质评价,其中河流水功能区全年评价河长11157.3㎞,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19.6%,Ⅱ类占51.7%,Ⅲ类占10.6%,Ⅳ类占4.0%,,Ⅴ类占5.2%,劣Ⅴ类占8.9%。湖泊水占主体功能区全年评价水面面积909.12平方千米,Ⅰ类水占评价面积的27.4%,Ⅱ类占17.3%,Ⅲ类占0.9%,Ⅳ类占26.8%,Ⅴ类占1.4劣Ⅴ类占26.1%,另外水库的评价稍微好一点。

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5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 1.学会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理解鲁尔区经济衰落的原因 3.掌握鲁尔区重新发展的措施 4.学会分析不同区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措施 【知识梳理】 填出A、B、C、D、E、F名称并找到德国鲁尔区的位置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1.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2.鲁尔区传统的工业部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尔区主要工业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1.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1.德国鲁尔区振兴的措施有 2.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鲁尔区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鲁尔区是原民主德国经济恢复和迅速发展的根据地 B、战后鲁尔区的所有工业部门都持续迅速发展 C、本地铁矿资源丰富 D、水陆交通发达 2、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正确的是 A、自然景观宜人 B、森林资源丰富 C、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D、广阔的市场 3、鲁尔工业区内有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其中主要的天然河流为 A、多瑙河 B、莱茵河 C、塞纳河 D、泰晤士河 4、新企业不愿落户综合整治前的鲁尔区是因为该区 A、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B、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C、基础设施陈旧 D、通信服务落后 5、鲁尔区的钢铁公司把高炉建到荷兰的海边,其原因是 A、荷兰海边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B、荷兰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荷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D、为了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进口的铁矿石 6、鲁尔区著名的工业城市有 A、柏林 B、汉堡 C、杜伊斯堡 D、斯图加特 7、关于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区 B、丰富的铁矿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 C、属于分散型工业化的地区 D、新建或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8、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鱼米之乡,农业发达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鲁尔工业区内有便捷的水陆运输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天然河流为( ) A.多瑙河 B.莱茵河 C.塞纳河 D.易北河 10、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各类能源所占比重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和核电 C.水电和核电、煤炭、石油、天然气 D.石油、煤炭、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11、下列关于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拓展交通,完美交通网 C.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D.增加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 (二)综合题 12、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回答: (1)该区形成于第次科技革命时期,其工业布局的格局属“”型。它是___(按产品性质划分)工业占绝对优势的综合性工业区。 (2)该区成为世界著名工业区的主要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50年代后,该工业区又大量进口,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工业和_____工业。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 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得它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在本国以致世界工业发 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地。作为能源大省,它为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山西省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 大省。 材料三:图是山西省主要煤矿分布图(煤矿用○表示)。 (1)写出图中字母A、B代表的煤矿名称。A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