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2)学习写书信。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古诗四步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等。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有关爱国人物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积累习作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法建议】

1.学生带入古诗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用心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4.学习采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及主要事件进行描写的方法。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21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等5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背诵古诗《出塞》。(重点)

3.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注意停顿。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出塞、秦时、长征、飞将

(重点指导生字:塞:“塞”和“赛”是形近字,都读“sài”;

秦:“秦”和“奉”是形近字,不要读成“fènɡ”;

将:在本课读“jiàng”,不要读成“jiāng”。)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塞(sài)征(zhēng)。

注意韵母:秦(qín)征(zhēng)

注意声调:出塞.(sài)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但使汉朝名将李广。

飞将只要。

教指侵略内地的外族骑兵。

胡马令,使。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塞、秦、征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3)(4)(5-8)

(9)(10)(11)

(12)(1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夏日绝句》。(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难点)【教具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塞》

互文明月关

秦汉人未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唐:王翰

悲壮豪迈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人杰有骨气

死鬼雄有气节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的资料:《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应该说,这些资料的介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4.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3.诗是要多朗诵的。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21、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 知识点 生字组词: 塞:关塞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 秦:秦代秦朝秦岭秦始皇朝秦暮楚 征:征战出征征程征文南征北战 词:宋词填词词语歌词义正词严 催:催促催命催化催眠催人泪下 醉:醉鬼醉酒陶醉沉醉醉生梦死 杰:英杰豪杰杰出杰作人杰地灵 亦:亦然人云亦云亦庄亦谐 雄:枭雄英雄雄伟雄鸡雄心壮志 项:强项项目款项项圈望其项背 多音字: 塞:sài边塞sāi塞住sè阻塞 还:huán归还hái还是 将:jiàng少将jiāng将近 几:jǐ几个jī几乎 形近字: 塞(边塞)赛(赛跑) 秦(秦朝)奏(演奏)

催(催促)摧(摧毁) 醉(陶醉)碎(破碎) 雄(英雄)难(困难) 项(项目)顶(头顶) 课后习题答案: 2、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只要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敌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守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九死一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他们仍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意思:如果醉卧在沙扬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牺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尸骨埋葬他乡。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方才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这两句诗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知识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④教:令,使。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1 课《古诗三首》教案

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6.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秦汉) 7. 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 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 师范读诗句。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 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 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 【设计意图: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 对课文的理解。】

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课件出示9 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 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课件出示1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 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 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____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11)指名反馈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搭石》(20201014153231)

《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21搭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师: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 :什么是搭石?

生2 :搭石搭在哪? 生3:搭石是干什么用的?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相信书中总会有大家需要的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 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字词: 谴责懒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溪水猛涨脱鞋绾 裤理所当然俩人 师:课文里的生字词都读准确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出示词语) 同桌互读 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语吗? 生1 :俩”念li。 生2 :脱鞋绾裤”的绾” 师:绾”是什么意思?生3 :把裤子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一一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一一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一一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 :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至打秋天,天气 变凉呢?生:就会着凉感冒 师: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这么重要啊! 师: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谴责 师:放到课文的句子里读一读。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就是在——生:称赞勤劳。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2)学习写书信。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背诵、积累古诗。

21古诗三首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 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体会到文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通过预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文中的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检查生字新词。 学生小组内检查生字新词。 2指导写字 3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出示句子)(板书风景) 4.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景色才称得上风景? 三、理解课文,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2—4自然段,看看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美,并打动了你?边读边画下句子。 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出示课件: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 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边交流边体会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我们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说吧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了美并打动了你? (1)指生读画出的句子。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才肯离去”。) (2)为什么认为这里的句子美?从哪里体会到的? 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为什么踏上几个来回? (3)那么句中的那些词可以表现老人的心灵美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知识点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课文主题: 《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注解]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④沙场:战场。 鉴赏:

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后两句诗写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旷达、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知识点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课文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 [注解] ①人杰: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鉴赏:

人教版课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1课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1课 搭石 第二课时 【正文】 一、教材分析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城市的孩子几乎无人知晓什么是搭石,读悟、探究的兴趣应该更浓厚。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

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画面、体会重点词句感悟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板书“搭石”,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搭石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 学生分别从什么是搭石、怎样摆搭石、搭石的作用三方面回答对

四年级上册语文21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21课《搭石》教学设计 郭家小学邹亚辉 设计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课《搭石》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文美、意境深远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意境”、“改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动作表演品意境悟情感”等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搭石道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介绍我的家乡 抓住重点句子()构成了我家乡的一道风景引入谈话交流。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吸引作者,作者觉得最美的是家乡的哪一道风景呢?(生:搭石) 2、齐读课题 3、复习什么是搭石,指名读。 4、按作者告诉我们的方法把搭石摆在小溪中。(请一个学生上台摆搭石。) 5、体会搭石的作用。读第一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预设: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抓住重点词“脱鞋挽裤”感悟搭石的重要性。)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7、小结:“紧走搭石慢过桥”就是一片独特的风景,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吧。 三、紧扣“风景”,导学看得见的美: 预设一:一行人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线画出一行人走搭石的句子。 2、抓重点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体会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 3、先体会协调有序的动作美,声音美 4、走一走这搭石,师生合作着读一读,体会景美。 (速度由慢渐快到越来越快) (反复几次,修辞手法是比喻)体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5、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理解“绰”的意思。 ②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结合图片感受画面美。 ③读词 6、读一行人走搭石的句子:指名读,分男女读 小结:同学们,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灵“美”。 (出示)自主学习感受美 1、自读2自然段和4自然段,我能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 2、如果你能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那就更棒了。相信你一定行!(出示)小组交流欣赏美 方法: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美②表演动作感悟美③想象画面朗读美……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学习。 (出示)全班汇报品味美 预设二:“上了点年岁的人……” 1、指名读句子谈感受 2、抓住关键词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3、理解“踏”是怎样地“踏”?“踏”的目的是什么? 4、他这样做既方便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也方便了——(引导学生说出)他人。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一心为他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无私奉献的美德也就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019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

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二、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万里长征 3.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课件出示)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师:——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1.《搭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1、《搭石》教学设计 执教人:刘云 一、教学课题 本组课文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专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第21课,该组主题是“人间真情”,目的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作者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这一中心句,选用了“摆放搭石、调整搭石、集体过搭石、对面过搭石、老少过搭石”五个场景来表现家乡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的精神品质。 三、设计思路 1.整体感知,走近搭石感受美本课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2.自主学习,走上搭石寻找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批画,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搭石美的语句,体会搭石带给人的美好画面。 3.多种方法,亲近搭石升华美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等多种方法,在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中,体会文章内涵,升华美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现的情景,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写作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受到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读议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对“搭石”的描写中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突破方法:抓住课文中对“搭石”的描写,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读讲结合法。 学法:读议结合法。 七、教学准备 学生: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初知词义。 3、标出自然段。 老师:课文朗读录音 八、课时安排 二课时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理清课文段落。 2、学会本课生字词。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有一个问题想向你们求助,你们都愿意帮助我吧? (生:愿意) 师:老师在回家的路上有一条很浅的小溪,每次我都要脱鞋挽裤才能过去,现在天气非常寒冷了,我每次都要忍受寒冷的水的冲击,你们现在帮我想想怎么样才不用脱鞋挽裤也能通过呢? (引导学生说使用石头当桥来帮助教师,以此导入文章) 2、那今天我们就去领略刘章爷爷家乡最美的地方——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21.《搭石》 4、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什么是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完成以下要求 ①解决生字(标音、组词)划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秦、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 “秦”上大下小; “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21 古诗三首 灭胡曲 唐岑参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1.对“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中的“净”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说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十分安宁。 B.叙说消灭敌人的场景。 C.饱含着对胜利的喜悦。 D.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 2.“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的意思是: 3.全诗通过和,表现了。 4.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B 2.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3.叙事写景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 4.这首诗主要写了战争过后,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中的“楼兰”指的是() A.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B.唐朝时的一个楼台。 C.一个人名。

D.一个地名。 2.请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 3.找出古代出征敲击钲、鼓的句子:。 4.这首诗第一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正值盛夏,为什么还会有雪有寒? 5.你还知道李白其他的诗吗?把它们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 1.A 2.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3.晓战随金鼓 4.因为李白所写的是塞下的五月,在常年被积雪覆盖的天山。 5.《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参考答案】 1.A 2.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3.晓战随金鼓 4.因为李白所写的是塞下的五月,在常年被积雪覆盖的天山。 5.《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