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汉时期_诗经_研究的奇葩_非经学思想在诗经研究中的萌芽

两汉时期_诗经_研究的奇葩_非经学思想在诗经研究中的萌芽

两汉时期_诗经_研究的奇葩_非经学思想在诗经研究中的萌芽
两汉时期_诗经_研究的奇葩_非经学思想在诗经研究中的萌芽

第23卷第1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3 No .12005年1月JOURNAL OF G U I ZHOU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s )Jan .2005

两汉时期《诗经》研究的奇葩

———非经学思想在诗经研究中的萌芽

沈 茜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摘 要:两汉时期,经学鼎盛,《诗》三百篇同样也被纳入经学的范畴,成为“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的道德教化的载体和统治阶级“敷皇极以创业”的政治工具。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诗》三百篇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态势。随着时代的前进,文学主体意识的加强,在仍以“诗言志”为主旨的前提下,一部分学者文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的诠释。尽管这些言论并不如经学影响之广泛,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却是后世《诗经》非经学研究的先声,为《诗经》学研究最终摆脱经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两汉时期;经学;诗经

中图分类号:I 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5)01-0074-05

汉代是一个经学鼎盛的时代,各种文化均受之影响。所谓“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足见当时谈经论经风气之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三百篇同样也被纳入经学的范畴。无论是今文经学中齐、鲁、韩“三家诗”,还是古文经学中的“毛诗”,《诗》三百篇在他们手里不但成为“成孝敬、厚人

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道德教化的载体,而且还是统治阶级“敷皇极以创业”(《鲁灵光殿序》

)的政治工具。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诗》三百篇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态势。随着时代的前进,文学主体意

识的加强,在仍以“诗言志”(《尚书?尧典》

)为主旨的前提下,一部分学者文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的诠释。尽管这些言论并不如经学影响之广泛,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却是后世《诗经》非经学研究的先声,为《诗经》学研究最终摆脱经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言论主要散见于《淮南子》、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焦延寿《易林》、班固的《汉书》等书中,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愤中形外”、“发愤著书”的《诗》三百创作论

源于道家“已雕已琢,还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淮南子?原道训》)的“抱其太

素”(《淮南子?俶真训》

)之思想,《淮南子》提出了“有感生情,情充生诗”[1]

的新《诗》论,这既是陆机《文赋》中“诗缘情而绮靡”之诗论说的先声,同时也成为“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世说新语?伤逝》

)的魏晋诗歌所遵循的创作宗旨。“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淮南子?谬称训》),无论是文章或是诗歌,都是情感充盈的产物。无论是仲春之月少女思慕心上人的怀春之情,还是面对萧瑟之秋,出征战士内心的悲凉之感,它们都是作者内心情感彭湃激荡之外化。“圣人在上,民迁而化,情以先之也,……三月婴儿,未知厉

害也,而慈母之爱谕焉,情也”(《淮南子?俶真训》

),唯有真挚纯粹的情感才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正所谓“申喜闻乞人之歌而悲”(《淮南子?谬称训》

)。‘在种种动人情感中,其中尤以哀乐之情为最甚,“哀乐之袭人情也,深矣”(《淮南子?俶真训》),《说林训》亦云:“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

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愤”,高诱注日:“充实于内”,意指情感因充盈而激发,因真挚而动人,只有做到“文情理通”,还能“入人耳,感人心。”经过开国初与民生息的时期之后,在汉武帝的统治下,西汉的政?

47?3 收稿日期:2004-11-15

作者简介:沈 茜(1964-),女,四川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势。继武帝之后,经过昭、宣两代苦心经营,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个所谓“铭勋彝器,历世弥光”(张衡《东京赋》)的强盛帝国。国力之强盛,生活之富庶,领土的扩张一方面带来社会生活领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的认识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这些反映到文学上,造就了汉代文学在情感的表现上,处处流露出一种苍劲挺拔之势。无论是“润色鸿业”、“雅颂之亚”(班固《两都赋序》)的汉赋,还是汉画像中对人物或动物状态的“动势”(王钟陵语)追求,都表现出汉人这样一种审美情趣:

在数量的膨胀中追求阔大,在空间的延续中企慕恢弘,在物的汇聚中去把握和表现整体。这种审美情趣不仅是一个泱泱大国繁茂向上的观念的体现,而且还充沛地表现着一个阶级、一个民

族要获得尽可能广阔世界地积极渴望。[2]

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人同自然环境都成为绘事帝国气魄,宣扬先王遗泽的工具。《诗经》当然也就具有了言“天下之事”、论“王政之所由废兴”,美“盛德之形容”的功用。《毛诗序》所言“六义说”遂成为儒家传统诗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了近两千年封建文论的发展。比较而言,《淮南子》更加关注于《诗》三百等文艺作品与现实的关系,“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淮南子?修务训》)。《诗》三百篇等作品既是规划人事、整治道德的工具,同时从创作的主体上来看,也是出于人之情感表达的需要,所谓人民“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衰绖哭踊之节”(《淮南子?泰族训》)。

继《淮南子》“愤中形外”之说,司马迁联系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后提出“发愤著书”的创作论。如果说《淮南子》“愤中形外”对后世《诗经》学研究摆脱经学附庸起了号角先锋的作用,那么司马迁“发愤著书”则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至此,“发愤著书”成为诗歌创作乃至于整个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

《论衡?书解篇》云:“世传《诗》家鲁申公,《书》家千乘欧阳、公孙,不遭太史公,世人不闻”,司马迁的《诗》学来源于《鲁诗》,因此在《史记》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鲁诗》之说。如对《小雅‘鹿鸣》诗旨的解释,《齐诗》与《韩诗》皆以此诗乃君王宴飨群臣之作,而《鲁诗》却认为此诗是为了讽刺周王宠爱后妃,不尊养贤者所作。司马迁赞同此说,故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云:“仁义陵迟,《鹿鸣》刺焉。”正是继承了《鲁诗》中“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的王道政治的思想,故司马迁述《诗》往往十分关注《诗》三百对现实政治所起的知道与匡正的作用。如《召南?甘棠》篇,《齐诗》认为这是周召公为了学习周公,劳其体肤、苦其心智之作;《韩诗》以为此诗乃美政与暴政对比之作,诗人更强调的诗歌的讽刺含义;《鲁诗》则突出召公体恤民情、深得民心的个性特征。司马迁继承了鲁说,故《史记?燕召公世家》云:“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在强调《诗》三百篇匡政之王道作用的同时,司马迁也继承了《诗》学的文化精神,尤其以一个“愤”字对《诗》三百的创作契机进行了概括。《史记?太史公自序》云: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为俶傥非常之人称焉。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忘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故述往事,思来者。

汉武帝天汉二年,司马迁由于“李陵之祸”而受连累,惨遭宫刑。不但饱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在这种悲惨的景况下,司马迁从历代杰出人士艰辛的创作历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坚持在狱中进行《史记》的编写工作。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司马迁认识到,“愤”乃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动机与源泉,是一部优秀作品的灵魂所在。他指出,包括《诗》三百篇在内的许多传世佳作都是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受迫害、遭打击后,美好愿望和雄心壮志无法实现时的产物,所谓“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里的“愤”或“怨”皆指耿介直士遭受统治者和馋佞之徒迫害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借书泄愤,以文喻志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由“穷”而“怨”所产生的“怒”,是对孔子“怨而不怒”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直接继承。作家的忧愁愤懑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更重要的是针砭时弊,目的在于“述往思来”。实际上司马迁通过“发愤著书”将《诗经》等文学作

?

?

5

7

品与时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后世学者文人更多的从《诗》三百中诗歌本身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中来审视著者与时代的关系,从而完善了“刺过讥失,所以匡其恶”(郑玄《诗谱序》)的“美刺比兴”的儒家诗论,将关注的目光由“宣上德而尽孝”(班固《两都赋序》)更多地转向了创作的主体———作家情感的抒发,从而强调了文学和“文学的制造者”(王钟陵语)自身的独立地位和独立人格。随后,刘勰的“志思畜愤”(《文心雕龙?情采篇》)之说,韩愈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之论,欧阳修的“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等等皆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都强调穷愁困顿能够激发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并且能给予其精神上的鼓舞。《诗》三百篇等文学作品己不再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工具,而是个人抒发怨愤、鸣其不平的号角,正所谓“盖人之情,悲愤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陆游:《澹斋居士诗序》)。

二、《焦氏易林》的《诗》学观

焦延寿是一位《易》学家,对《易》的占卜之术颇有研究,其《焦氏易林》主要是一部卜筮之书。在书中他运用当时的“卦变”之法,将每卦六爻变为64次,这样六十四别卦共变为4096次,并给每次“变”卦配上一首占卜辞,即为《焦氏易林》中的4096首的四言诗。这些四言诗皆仿照《诗经》之文体,四言二句或八句,用韵,绝大多数带有或浓或淡的诗味,故钱钟书论《焦氏易林》时说:“卜筮之道不行,《易林》失其要用,转籍文词之末节,得以不废”[16],在钱钟书看来,《焦氏易林》卜筮之用远不及其变卦卦诗对后世的影响。如在下列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焦延寿所具有的诗人感时伤怀的独特个性:

望骥不来,拘蹇为忧,雨惊我心,风感我肌。(《泰之比》)

独坐西垣,莫与笑言,秋风多哀,使我心悲。(《艮之否》)

北风寒凉,雨雪益冰,忧思不乐,哀悲伤心。(《晋之否》)

这些诗句直接继承了《诗?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触景伤怀、借景宣情的倾向,并且在文笔上也直承了《诗经》四言一韵的方法,有助于细腻、简练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所以钱钟书亦云:“《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镬焉!”(钱钟书:《管锥编》)作为一位生活在“元、成之间,凌夷厥政”的学者皆诗人,目睹了西汉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忧国忧民之情会因为朝廷奸佞乱生,国家外战不休,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勃发,因此,在《焦氏易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焦延寿用《诗经》中某些篇章来表现自己忧苦愤懑之情。例如《屯之乾》一首:

泛泛柏舟,流行不休;耿耿寤寐,心怀大忧。仁不逢时,复隐穷居。

《诗?邶风》中《柏舟》一诗,描写了一位妇女在夫家失宠,独自一人委屈叹息,焦氏以意象来抒发自己身逢乱世,无所作为而内心“忧苦”之情。这种“忧苦”之情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抱负难以伸展,而更多地是面对朝廷里小人结私营党,正直之士孤立无援,君王正逐渐失去人民的信任等等危机,自己却无能为力的赤字耿介之心的表现。在无为、苦闷、忧虑等等情绪的折磨下,焦氏用一首首四言诗将它们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萃?大过》中云:“乱头多忧,搔虱生愁。膳夫仲允,使我无聊”,这与《诗?卫风?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的描写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头发蓬乱生痒,疑似虱咬;饭食无味,疑似厨夫手艺不好,通过一对具体可感的物象将内心无法形容的忧愁展现于读者面前。焦氏这里很好地借用了《诗经》中将抽象的情感拟人化、拟物化的手法,将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内心感受用可观、可感的物化方式一一将其具象化,从而到达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的境界。

焦延寿师承《易》学,而当时《易》学学者多数兼通《诗》学,因此焦延寿的《诗》学观必然会受到《易》学思想的影响。故此在言及《诗》三百篇的主旨时,焦延寿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如《周南?卷耳》篇,《左传?襄公十五年》云:“《诗》云:‘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毛诗序》因而附会此诗乃后妃“辅君之志”的描写,现代学者一般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戍边在外的丈夫的诗歌。焦延寿在《焦氏易林?乾?革》和《贲?小过》中皆有对此诗的评说,认为《卷耳》乃一首女子挂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情诗,所谓“玄黄虺,行者劳罢;役夫憔悴,处子畏哀。”又如《周南?桃夭》一诗,《毛诗序》云:“《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现代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民间祝贺新婚夫妇的诗,也或是贵族阶级的祝婚一类的颂词。《焦氏?

?

6

7

易林?否?坤》云:“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受福且多,在师中吉,男为邦君。”《困?随》中亦云:“桃夭少华,婚悦宜家;君子乐胥,长利止居。”在焦延寿看来,《桃夭》一诗乃是诸侯或贵族的祝婚颂歌。再看《卫风?伯兮》一诗,《毛诗序》认为这是一首“刺时”之诗,“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易林?节》日:“伯去我东,首发如蓬,长夜不寐,忧系心胸”,又日:“伯去我东,发扰如蓬,寤寝长叹,辗转空床,内怀怅恨,摧我肝肠。”焦延寿在此不但否定了“刺时”之说,同时也采用《诗经》中四字一句的体式,表达了原诗中妻子思夫的刻骨相思之情。《鄘风?桑中》一诗,《毛诗序》根据《左传?成公三年》的记载:“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子以逃者”,而附会此诗乃“刺奔”之作,故云:“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乱而不可止。”焦氏则云:“采唐沫乡,要我桑中;失信不会,忧思约带”(《易林?师?噬嗑》),“三十无室,寄宿桑中;上宫长女,不得乐同”(《易林?艮?解》)。焦延寿指出这是一首描写未婚年长的男子,因上宫长女失信爽约而忧思难以排解的失意情歌。再来看《小雅?白驹》一篇,《毛诗序》日:“《白驹》,大夫刺宣王也。”《郑笺》注云:“刺其不能留贤也。”后人根据“留贤”二字,分别将此诗旨释未思贤之辞或赠别之语。而焦氏独辟蹊径,认为《白驹》乃是一首上层社会的情诗,“白驹生刍,猗猗盛姝;赫喧君子,乐以忘忧”(《易林?坤?巽》)。这与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一首描写男子思念心上人的情诗的观点颇为相似。

《焦氏易林》涉及《诗经》中的诗篇约为60余首,他在阐释这些诗歌的诗旨是基本上是以诗论诗的方式,附会之说很少,与“三家诗”与“毛诗”释诗时总与伦理、道德、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汉经学盛行之际,焦延寿用易学思想对《诗》三百篇进行研究在《诗》学研究的领域中是新颖而独特的。

三、班固的《诗》学观

如果说焦延寿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儒家释诗时用儒学思想附会的传统做法,那么对此做法提出批刺的第一人则是班固。班固不但有着渊博的史学知识,同时兼具辞赋家的眼光与文采。因此,班固的“诗”学观不仅在两汉《诗经》研究上具有独特地位,同时也影响了以后两千多年的《诗》学研究。班固的《诗》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都赋序》、《离骚序》、《典引序》;《汉书?艺文志》、《地理志》、《食货志》及《儒林传》中。

汉代是一个儒家学说、经学思想横肆的时代,所以班固的文学理论批判,自然受到经学的直接影响,时常“依经立义”,将文学同样作为阐发儒学礼教观念的附庸。但他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和社会作用,也有突破性的认识。班固以刘向父子的《七略》为底本,“删其要,以备篇籍”,专设“诗赋略”一门,从而将诗赋等文学作品独立于经学之外进行论述。同时,他还将赋具体分为“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及歌诗五类。这些都反映了班固作为文学家其文学主体意识的增强,他已经注意到文学与其它学术之间存在的差别。因此,在对待包括《诗经》在内的文学作品时,他还是以文学家的眼光来审视,尤其注意到了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的特征等等因素对风诗不同风格特征的影响,为后世《诗经》研究经学色彩的淡化,研究角度多样化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以此为契机,班固率先提出“咸非本义”之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生,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汉书?艺文志》),这对以后宋、明及清代的《诗经》研究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如宋欧阳修的《诗本义》、朱熹的《诗集传》、戴恩君的《批点诗经》、清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等一大批著作都深受班固“咸非本义”创新求实精神的影响,皆能抛开传统经学的束缚,力求对《诗》三百篇的主旨做到既符合著者意图,又能体现《诗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主体特征的阐释。

如《秦风?无衣》一篇,《毛传》云:“《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但是根据《左传?定公九年》的记载,秦哀公同意申包胥的请兵救楚的恳求,曾赋诗《无衣》以表将士一心,此战必胜的决心。从《左传》的记载来看,《无衣》这首诗应该是带有一定爱国主义色彩的军歌。所以,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俗声气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有存耳。”(《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在这里,班固从西北地区崇尚武力这样一种民风习俗的角度出发,

?

?

7

7

阐述了《秦风?无衣》的本义,指出其诗风格慷慨实乃民风使然也。再如《小雅?采薇》,《毛传》云:“《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方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夫子之命,将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亦云:“文王西伯服事殷之时也。昆夷,西戎也。天子,殷地”,二者皆认为此乃文王戍边之作。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也认为这是描写文王承殷之命,率众征伐屯边的作品。而司马迁却认为此诗作于周懿王之时,乃“王室遂衰,诗人作刺”之作。班固承继司马迁之说,其云:“周西伯昌伐畎夷,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洛邑,复居于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此时入贡,名曰荒服。其后二百余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荒服不至。于是作吕刑之辟。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其大功,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是时四夷宾服,称为中兴。”(《汉书?匈奴传》)班固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既肯定了司马迁之说,同时又指出了《小雅?采薇》“怨诗”[1]的性质,较司马迁的讽刺之说又更为接近《采薇》一诗的本义。再如班固在分析《豳风》时云:“故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诗风兼秦、豳两国。昔后稷封邰,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书?地理志》)关于周民族之初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记载,集中见于《诗经?大雅》中《生民》、《后稷》、《公刘》等篇,无论是《生民》篇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秀实发,实坚实好,实颖实栗”,还是《公刘》篇中描写公刘“既溥既长,既景既冈,相其阴阳”,“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率众农耕的情景,都反映出周民族是靠农业生产繁衍壮大的历史事实。此外,《史记?周本纪》中亦有周的始祖后稷“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的记载,因此,《汉书?地理志》所言“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是从周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其民俗特征的,班固再用此来理解《豳风》的主旨还是有根据的。

班固对《诗》三百篇的诗旨的分析常常借助考察其地的风俗民情的方法,因此对一部分诗篇的主旨的分析常与现代学者用社会民俗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往往不谋而合。如对《陈风?宛丘》的论述:“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陈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又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风也。”(《汉书?地理志》)其《匡衡传》亦云:“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汉书?匡衡传》)张晏曰:“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鬼神,鼓舞而祀,故其《诗》云:‘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汉书?匡衡传》)班固认为,由于大姬下嫁给胡公,大姬好巫重祀的个人爱好遂成为全国尊崇的习俗,所以陈地流行女巫掌管祭祀的风俗,其中《诗》三百篇中尤以《东门之枌》和《宛丘》的描述为代表。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根据这段文字来看,陈胡公满应是帝舜之后。在神话中的古史时代,有虞氏姚姓之舜乃殷商之祖,又据出土的殷墟卜辞,商之青铜器皿和古史记载,在殷商时期是一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的重巫好祀的时代。因此,陈之好巫重巫的习俗古已亦然,陈地的风诗亦有可能带有这种崇巫好祀的习俗特征。所以,尽管班固所言,由于大姬的喜好而导致陈地巫风的盛行,其说虽然不十分准确,但是却已注意到《宛丘》中的巫风特征。

四、结 语

至东汉末,两汉的《诗经》研究的主流仍然是对先秦《诗经》经学的延续和发展,主要采用的方法也还是通过诗旨的训诂与阐释来强调《诗》三百篇的经学思想。但是,仍有不少历史学家、学者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以文学及文化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读《诗》三百,如王充在“真美”思想影响下,所提的“《诗》作民间”(王充《论衡?对作篇》)说等,这都为魏晋南北朝《诗》学观的新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转第118页)

[15]Edward?G?Page,Politic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tic Power,The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69.

[16]Neil?W?W ynw,Fr om Pr ogress t o Pr os perity,New York,1986,P18,22,23.

[17]L ichard?B?Morris,America H ist ory of the Peop le,Ne w York,1971,P498,503.

[18]Iris Dorre mb,The Challenge of Our Ti m e,Ne w York,1991,P4,8.

[19]理查德?霍夫斯达特.改革时代[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290.

Fro m L i beralis m to Nati onalis m

———The politi cal changes duri n g the per i od of Ameri can progressi vis m

T ANG Shu2m ing

(College of H istory and Culture,Yunnan U niversity,Kunm ing,Yunnan,China)

Abstract:After the US was established,the liberalistic politics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advocating de moc2 racy and liberty was for med because of its s pecial hist orical devel opment.For a quite l ong peri od of ti m e,it has become the main traditi on in American politics with the rap id econom ic devel opment in America in the late19th century.The weak government power caused by the liberalistic politics could not adap t itself t o the ne w s ocial re2 ality,and the American politics was faced with crisis during this peri od.A t the end of the19th and the begin2 ning of the20th century,the American Pr ogressive Move ment t ook it as the main target of the political ref or m t o strengthen the govern ment power and the American politics devel oped fr om liberalis m t o nati onalis m step by step.

Key W ords:liberalis m;nati onalis m;the American Pr ogressive Move ment

(上接第78页)

参考文献:

[1]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P102,70.

[2]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P22.

The M i racle about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 n the Peri od of the East and the W est Han———An i n iti a l step i n the study of

non-Confuci a n cl assi cs i n The B ook of Songs

SHE N Q ian

(School of L iterature,Guizhou N or m al U 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2,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eri od of the East and the W est Han,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devel op s well. The B ook of Songs300has been br ought int o the category of Confucian classics,and become the carrier of moral culture that can“turn int o p iety,stress hu man relati ons,beautify culture and transfor m s ocial traditi on”,and the political means of the ruling class that can“assist the e mper or t o make a success in his work”.But as a p iece of literary work,The B ook of Songs300has its own la w of devel opment and p resentati on.A l ong with the ti m es going f or ward and the consci ousness of literature subject reinf orced,s ome scholars began t o reinter p ret it fr om different pers pectives at the p re m ise of the pur port that“poetry exp resses the a mbiti on”.Though the influ2 ence of these s peeches is not as i m p ressive as that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is lack of syste maticness,it is the harbinger of the study of non-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B ook of Songs that has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 on t o free the study of The B ook of Songs fr om the bind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end.

Key W ords:the peri od of the East and the W est Han;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The B ook of S ongs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摘要】本文主要从《诗经》婚恋诗的思想内容作为出发点,结合《诗经》婚恋诗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诗经》中书写男女相思相恋各种情感的诗篇有很多,内容也十分丰富。从恋爱和婚姻两部分来解读《诗经》中的爱恨情仇。或爱慕佳人、或情人幽会、或写婚礼的喜庆、或弃妇的悲吟、或对亡者的缅怀。反映出周人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 【关键词】《诗经》恋爱婚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反映爱情婚姻的诗篇,这些诗篇从人类的情感角度出发描写了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许,再到相弃相别的人生境遇。其中的很多诗句都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 我把《诗经》中的婚恋诗分为两部分:恋爱诗和婚姻诗。从恋爱和婚姻这两方面来解读《诗经》中的爱恨情仇。恋爱诗中有表现他们热烈大胆的追求爱情,有表现情人邀约的动人画面,有表现情人分离而生的相思苦楚。婚姻诗中有表现先民对新人纯朴真挚的祝愿的贺婚诗,有表现弃妇对男子的抱怨的弃妇诗,也有对逝者的怀念的悼亡诗。通过这些婚恋诗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爱慕佳人的公子,有思念情人的女子,有新婚大喜的新郎和新娘,有不平等的夫权社会里的弃妇,还有缅怀亲人的孤独人。从而全面细致的反映出古人的爱情婚姻生活。 一.恋爱 爱情,是一种矛盾而又微妙的心理现象。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们也是要面对爱情,他们也会自然表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爱情。并去追求、转述、传唱、讴歌他们的爱情。而用文学方式系统的反映先民的爱情生活和情感体验正是始于《诗经》。 《诗经》中的恋爱诗是很精彩的部分。在《诗经》中把爱情描写得很细腻,抓住了主人公的心理,动作和神态。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写出古人对待爱情的真诚、专一。诗中有青年男女敢于大胆追求爱情,也有描写男女互相爱慕赠物传情,有描写恋人之间戏谑逗乐,爱意浓浓,有描写恋人因分离苦生相思的恼人情意,每首诗都是一幅动人画卷。 在周代社会的封建礼教还不是很严厉,婚姻还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对于爱情大胆而执着的追求,体现出人的本能意识。如《关雎》。

诗经里最美的句子

. 《诗经》里最美的句子,美到灵魂里! 诗经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诗歌体式,它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后世的所有诗词样式,没有一种离得开诗经体的艺术养分。 一起来欣赏《诗经》中的美句吧!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译: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1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唐风·绸缪》 译: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 11.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1诗经的概述

《诗经》的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诗经》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形成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二、《诗经》的来源 1.采诗说 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 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诗经》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而它包括的地域又很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 《诗经》这部书,我们认为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但这只是“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如此,如

《国语》所谓“瞽献曲”之类。 2.献诗说 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3.删诗说 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 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删诗的话是不可信的。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不会在孔子出生以后。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更重要的反证是公元前五四四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刚刚八岁,显然是不可能删订《诗经》的。 三、《诗经》的结集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四、《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左·成公九年》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六篇 笙诗有目无词,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时已经不是原始社会,而是经过母系社会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女尊时代,由于男性渐渐在社会劳动中显示出优势,社会开始以男子为尊,社会生产较之以前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远离“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了相对文明的时期。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也渐渐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婚恋上也是如此,《诗经》中的婚恋诗就体现出一定的礼乐制度的束缚。但是,毕竟是礼乐制度刚刚形成的时期,不像封建社会后期“存天理,灭人欲”那样苛刻,人们对当时青年男女的婚恋的态度还是相当宽容的,所以青年男女才敢大胆追求爱情。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诗经中的婚恋诗。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无论任何题材的作品都穿插有对爱情的描写。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文学的源头。它反映当时的人们对于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例如周南关雎它以关雎鸟起兴引出伊人的地点,又写出窈窕淑女是君子所要追求的对象。君子日思夜想地想要追求她,求之不得,便辗转难眠,夜不能寐。最后想像若能和她在一起,我将琴瑟有之,钟鼓乐之,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爱慕之情,更有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诗经中还有表现男女幽会的诗歌如《邶风·静女》它描写了男女幽会时的场景,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情人迟迟不来,便独自骚首踟蹰,表现出女子当时的心态和情态。美人赠与我东西,并不是说礼物有多美,而只因为他是美人所赠,因此更格外珍惜。诗经中表达相思之苦的诗歌写的也是如怨如诉哀婉缠绵如郑风子衿。她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发挥的淋漓尽致。诗经中还有蒹葭这样把赋比兴艺术手法结合的完美的诗篇.,写道所思之人在水一方,写道与意中人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感伤心情,还有写女子要求 婚姻自主时,她所发出的誓词和爱而不得的痛苦心情。诗经中的女子 对爱情的追求都是大胆而热烈的,他们的爱情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显得真挚纯粹。除了爱情诗以外诗经中还有写夫妻之间家庭和睦幸福的场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如小雅女曰鸡鸣,写夫妻之间期许白头偕老的愿望。更有夫妻之间的琴瑟和鸣岁月静好,之前自己看过一个电视,我知道了这首诗的这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前自己也看过一部古装句,让我知道了一首诗经里的佳句例如国风·邶风·柏舟中的一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表现出对爱情的矢

《诗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感悟赏析

《诗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 笔记感悟赏析 诗经主要内容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不学诗,无以言。读点《诗经》大有帮助。 诗经主要内容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不学诗,无以言。读点《诗经》大有帮助。 《诗经》为四书五经之一,一般叫《诗》,是儒学经典中人气最高的,有六义。内容上有三类:风,雅,颂;表现手法上有三种:赋,比,兴。也非常接地气,直接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 古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诗经》。 诗经读后感赏析: 古代,生产力很不发达。劳动人民长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 斗争,逐渐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们善 于区别事物的善恶,发现事物的特征,并且通过口头语言和歌舞 场景表现出来。 《诗经》的创作,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的认识和鲜明的爱憎,也善于用简朴的语言刻画生活中的事物,以非常朴素的生活画面 表现社会现实。

《七月》一诗很有代表性,它以素描的手法,描写劳动人民一年紧张的劳动生活,就像一幅幅风俗画一样,把奴隶社会中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么真实生动。 《硕鼠》一诗,比喻手法采用的非常成功,有深刻的揭露,更有反抗的心声。 《诗经》中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抒情诗,这种抒情,直接来源于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中抒发的感情朴素、生动、美妙、可信。有的诗,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和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还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和他们性格的特征,读来情景如在眼前。 《氓》一诗,负心郎婚前的信誓旦旦,婚后的翻脸无情,引起主人公心中情绪起伏,写得细致生动,女主人公的刚强、果断、冷静、严厉,也有相当抒情化的表达。 《蒹葭》一诗,更把一往情深的爱情追求,写得朴素简洁而又动人心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反复的咏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古代,劳动人民往往喜欢一边干活,一边歌唱。这种生活,使得《诗经》的作品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经》的作品,精美绝伦,纯正典雅,洋溢着古典美。 平心静气地诵读《采薇》,恍然如同听田家妇女歌唱,三三五五,或于平原旷野,或在丽日和风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叫人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读

先秦美学诗经中最美的36句话

先秦美学诗经中最美的36句话!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3、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以相好也。 8、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9、月出佼兮,佼人僚兮。 1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1、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12、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5、宁为秋霜,勿为犬羊。 16、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与归,易其室家。 17、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18、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心中是悼。 19、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20、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

2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2、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25、君子作歌,唯以告哀。 26、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2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3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3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3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6、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定义概念及所含内容

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入学考试复习题 2009年《大学语文》 一、填空题: 1、《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三部分。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和,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等。 3、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代表作品是、和。 4、《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被鲁迅称之为“,。” 5、词在其产生的唐代一般被称为和。 6、唐诗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7、宋词的两大流派是和。 8、欧阳修是的领袖,他继韩、柳之后,继续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和创作。如著名的和等,文词练达,韵致无穷,是散文中的佳篇。 9、“元曲四大家”指、、、。 10、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品有等,鲁迅的杂文代表作品有等。 11、20年代小说有三大潮流。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代表作家;二是以创作社为主的一派,代表作家;三是,代表作家。 12、杂剧作家中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13、,隔叶黄鹂空好音。 14、《李将军列传》一诗出自一书。 15、《西厢记》的作者是。 二、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

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当时的婚恋观论文概括及写作材料检索

《<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当时的婚恋观》论文概括及写作材料检索论文概括:《诗经》中有四大类婚恋诗:恋爱诗、婚嫁诗、思妇诗、悲叹诗,可以发现《诗经》时代的三大婚恋观:崇尚爱情和婚姻基本一致、歌咏恋爱自由与感情专一、渴望琴瑟友之与白头偕老。 写作材料检索:我共用11种检索手段找到22种结果。 一、在学校图书馆通过图书检索系统找到两本书籍。 (1)《诗经》,分别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社,仔细阅读书中所有与婚恋相关的诗歌,找出《诗经》中所描写的先秦时期的婚恋观,为写作论文打下基础。 (2)《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者程俊英,通过译注理解《诗经》中有关婚恋诗歌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含义。 二、在中国知网中,以文献为子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项,以诗经婚恋诗为检索词,共搜到两篇文献。 (1)《<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作者:鲁洪生 2006年11月第29卷第6期 77~84页。 作用:阅读《从<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我们了解到了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从而正确地解读作品,更好地评价《诗经》中的婚恋诗。在

我们写作论文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交代一下《诗经》婚恋诗的创作背景。 (2)《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作者:周健伟 2013年第12期 32~37页。 作用:阅读《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女性的爱情观,我们在写作论文时也可以通过女性的视角来展现《诗经》中的婚恋观。 三、在中国知网中,以文献为子数据库,以参考文献为检索项,以诗经婚恋诗为检索词,共搜到两篇文献。 (1)《从动植物看<诗经>时代婚恋风俗》,作者:张兴莲 2015年8月61~62页。 作用:阅读《从动植物看<诗经>时代婚恋风俗》,我们了解到《诗经》中运用大量动植物意象比兴,我们在写作论文时也可以从动植物入手来展现《诗经》中的婚恋观。例如:《关雎》和《蒹葭》。 (2)《<诗经>中保守与开放并存的婚恋观》,作者:刘莎 2011年3月131~148页。 作用:阅读《<诗经>中保守与开放并存的婚恋观》,我们了解到了周代婚姻观有保守观点也有开放观点,在我们写作论文时应对这两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概述?作者小传:《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目录1 概述2 地区年代3 主要内容4 徭役诗5 婚姻爱情6 艺术特色7地位影响《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概述国风的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 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

分是东周作品。 静女《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 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 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 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诗经国风》-地区年代《诗经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

诗经中婚恋诗思想内容

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 摘要:我国最早的情诗汇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此类婚恋诗表现了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其次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第三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第四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最后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关键词:《诗经》;爱情;男女; Abstract:poetry in the book of songs, such marriage poem showed the rich ide ological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five aspects: first is the singing men and wome n are fond of love; The second is that men and women express the long acacia; The third is to describe tryst touching scene; The fourth is against the spirit of the pursuit of love; The lamentation about the misfortune. Through close to suc h a straightforward description of people's life, show us out of the ancient peopl e treat the pure, simple, warm love life, and their bravery to pursue a happy lif e and longing for love freedom. Keywords:"the book of songs"; the love of men and women; 前言 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自古至今,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而用文学方式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先民们的爱情生活与爱情体验始于《诗经》,在《诗经》里主要集中于《国风》部分,约占其一百六十篇的三分之一,多数为民间所作。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气等等,当然关于婚恋爱情方面的诗是占有一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 特色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诗经》的内容包括什么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在关注现实、抒发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魄力。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农事诗。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类诗歌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怨刺诗。西周末年,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如大雅中的《民劳》、小雅中的《节南山》和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作品,反映了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 战争徭役诗。《诗经》中有些篇目从正面歌颂战争,如《秦风·无衣》;也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如《小雅·采薇》。《诗经》中的徭役诗则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和《卫风·伯兮》。它们写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婚姻爱情诗。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写男女相恋的情诗,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诗。《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周南·桃夭》表现幸福的婚姻家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写的则是弃妇的悲惨遭遇。 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造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就是《秦风·蒹葭》,此部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此外,《七月》中,在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生活时,赋这种手法运用得较为成熟;《魏风·硕鼠》和《卫风·硕人》等篇章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画面喜气洋洋,充满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

诗经中的儒家思想和文化

《诗经》中的儒家思想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男子钟情美好女子的情怀,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远征战士那份战火中思乡的苦楚与归家时的近乡情怯,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心爱之人可望不可即那份无望的相思,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中那份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眷恋......《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虽后经证实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只是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但孔子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诗经》中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而意义深刻的。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1,王官采诗说;2,公卿献诗说;3,孔子删诗说。《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它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跨越了大约500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

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王畿”之乐,“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贵族的作品,但其实周代贵族也是参与劳作的,所以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这是其音乐的特点。风,雅,颂各具其特点,其中以国风最能体现丰富的文化积淀。 礼乐文化作为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对于确立周人统治的合法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礼乐仪式中一种以话语形式存在的构成因素,诗歌所具有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容忽视的。诗在西周初年周公就渐渐获得某种权威性,甚至神圣性,在春秋之时诗的这种权威性和

乔万虎——《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摘要:诗经》是我国结集最早的歌诗总集,《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研究《诗经》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 本文研究立足于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周的历史研究,通过对婚恋诗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进一步分析,认为《诗经》中的婚恋诗歌由于受礼乐文化的影响,体现了礼制制约下“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温婉含蓄的理性思维和不受礼制束缚的率性质朴、自由平等的二元婚恋观。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礼乐文化;婚恋观

一、引言 自先秦开始乃至今天,中外《诗经》研究学界对《诗经》婚恋诗的研究虽然为时已久,但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全面深入研究《诗经》婚恋诗的还比较少,《诗经》婚恋诗不仅向我们后人展示了远古先民们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婚恋生活,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信息和深远的文化意蕴,承载着浓厚的宗教内涵和文化观念,这些需要我们后世学人深入探讨、揭而出之。 《诗经》中的婚恋诗数量众多,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论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充分体会具体的文化语境的基础之上,交叉研究,立体透视,将微观考量与宏观剖析有机结合,从一些特定的侧面、特定的文明时空,揭示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去探求古朴的诗情背后所记录的人类的蒙昧时期和原生态。以此来探究作为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源头的《诗经》究竟对国人性格的形成,对传统的中华民族情感基调的奠定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 二、《诗经》婚恋诗的界定 《诗经》有着许多有关婚恋的诗篇,那么《诗经》中到底哪些诗篇属于婚恋诗?这一问题历来分歧较大,没有一个区别标准,从四五十首到上百首,尚无定论。我们的标准是以诗篇的整体意境为出发点,以“礼”和诗篇所表现的感情为基础,以字词训话为依据,综合地界定诗篇的归属。以这样的标准对诗篇进行考定,前人已经作了很多工作。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对婚恋诗的界定,主要采用程俊英和蒋见元《诗经注析》中的分析与认定。 程俊英、蒋见元作《诗经注析》,合理利用《诗序》,结合历史实际,以传统注疏为理解《诗经》诗篇的基础,在诗歌内容的分析的基础之上作题解,结论公允。他们认为《诗经》中内容明确与婚恋有关的诗共76首。我们依据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将这些婚恋诗的篇名列出: 《周南》:《关雌》《卷耳》《谬木》《桃夭》《竿首》《汉)’一》《汝坟》 《召南》:《鹊巢》《草虫》《了露》《殷其雷》《捺有梅》《江有记》《野有死庸》《何彼稚矣》 《邪风》:《柏舟》《绿衣》《日月》《终风》《雄雄》《鲍有苦叶》《谷风》《简兮》《静女》《新台》 《膝风》:《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缀蟀》

《诗经》的文学常识-1

《诗经》的文学常识 导读:一、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二、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诗经里描写女孩漂亮的句子

诗经里描写女孩漂亮的句子 诗经里描写女孩漂亮的句子〔0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句子释义: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 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0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句子释义: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0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诗经句子释义: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0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句子释义:桃树繁茂,桃花灿烂·〔0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诗经句子释义: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06〕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诗经句子释义: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0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诗经句子释义: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0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诗经句子释义: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09〕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诗经句子释义::我的心不是圆圆的石头,不可任意转动呀我的心不是睡眠的草席,不可任意卷起来〔10〕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经·国风·卫风·氓﹜诗经句子释义::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1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诗经·国风·豳风·伐柯﹜诗经句子释义::砍取斧柄怎么做?没有斧头做不好。 妻子怎样娶进门?没有媒人办不到。 砍斧柄啊砍斧柄,有了原则难不倒。 遇见我的心上人,摆上礼器娶来了。 〔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诗经句子释义: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1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木瓜﹜诗经句子释义: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14〕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诗经句子释义: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婚恋诗分类解读 摘要 本人认为诗经中的婚恋诗一共有88首。按照婚恋的过程,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分类。共分9类。 一、婚恋诗的界定; 二、婚恋诗的分类解读 1、对异性的爱慕之诗 2、对爱情忠贞的誓言 3、甜蜜快乐的约会 4、失恋诗 5、迎娶婚嫁仪式和场面 6、夫妻生活 7、夫妻之间的思念 8、弃妇的怨诗 9、乱伦诗。 三、结论 关键字诗经,婚恋,分类

目录 摘要 (3) 一、婚恋诗的界定 (5) 二、婚恋诗的分类解读 (8) 1、对异性的爱慕之诗 (9) 2、对爱情忠贞的誓言 (11) 3、甜蜜快乐的约会 (12) 4、失恋诗 (14) 5、迎娶婚嫁仪式和场面 (15) 6、夫妻的日常生活 (16) 7、夫妻之间的思念 (18) 8、弃妇的怨诗 (20) 9、乱伦诗 (22) 三、结论 (23) 参考文献 (25) 附录 (2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尽管历史上曾经诗经中婚恋诗有过曲解,但现在普遍认为确实存在。这些探讨都说明恋爱与婚姻作为《诗经》的重要题材,现在仍然有着研究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周的历史研究,对婚恋诗思想内容作了比较细致的分类。 一、婚恋诗的界定 婚恋是文明社会的人们的感情生活最为重要的经历。由此而来的爱情是人类最温馨、美好、伟大的感情,是一种复杂、纯洁、高尚的心灵交融,爱情是一种矛盾的、微妙的心理现象。爱情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踏入上古社会的人们自然也会面对爱情。他们也自然会表现自己感受到的、看到的和听到的爱情。并对爱情问题进行真诚的探索。用文学方式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先民们的爱情生活与爱情体验始于《诗经》。《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诗经》中婚恋诗对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的描述与抒发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 尽管对《诗经》婚恋诗的研究自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其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必将指引后人继续从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从《诗经》流传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关注它们。 我们主要以时间为序来回顾历代的《诗经》婚恋诗的研究。从研究的主要倾向来看,主要分为先秦至清为一段,“五四”至今为一段。在每一个时代以研究的方向来分别论述。从先秦开始到清,关于《诗经》婚恋诗的争论众说纷纭,聚讼不休。考据辨义,卷峡浩繁,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但就基本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以毛诗序》、毛诗训话传》、毛诗传笺》和毛诗正义为代表的《诗经》汉学的研究。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根本不承认《诗经》中的婚恋主题。把《诗经》中有关婚恋主题的恋曲婚歌穿凿附会为完全不相干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写照。以诗附史、妄生美刺。《诗序》中承认部分诗歌所咏关涉男女之事,但坚持认为诗人之意是讽刺当时不良风俗。其次,是以《诗集传》为代表的宋明诗学研究则对《诗经》汉学提出质疑。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认为诗经中的婚恋诗一共是88首。现列表如下: 周南 1关雎 2卷耳 3樛木 4桃夭

诗经里经典句子,诗经里最优美的句子整理

诗经里经典句子,诗经里最优美的句子整理 月出佼兮,佼人僚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

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