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

.....的含义

..文言实词在文中

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

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比如,觐:朝见

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

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

(一)阅读以下文言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

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

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动词写作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

1

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

(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方法三: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

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

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

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

冉氏烹狗记

……

3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

,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

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

。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

,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苟其职之不举 举:称

B 再四皆不然 然:这样

C 烛之则狗也 烛:照

D 且数十武 武:步

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尽 今亡亦死,举.

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 吾不能举.

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拿 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被攻占 举.

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全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正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荀子·劝学》)这样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连词 然而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 .....的含义 ..文言实词在文中 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 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比如,觐:朝见 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 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 (一)阅读以下文言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 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 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动词写作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 1

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 (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方法三: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 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 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 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 冉氏烹狗记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8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于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来源:学科网] B. 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 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 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注意“在文中的含义”。任何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是表达一个意思,因此,考生可将选项的意思带入文中,看是否通顺、合理。D项中的“立”,固然有“订立”的意思,但是根据文意:卖酒者对那些借钱的人说,没有偿还能力的立即把债券还给对方,不要他再还钱了。因此,这里的“立”是“立刻,立即”的意思。 答案:D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 ..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 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 ..,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发言 ..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参考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实词 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 一是“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 1、不要离开原文 2、不要离开课本 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四、文言实词考什么? 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 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 5、单音词和复音词 6、反训词 7、词类活用 七、逐类过关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 (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 (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 (“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 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

文言文分点训练(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考点精讲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 ----摘自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考点解读】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常考题型】 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主要考查实词的推断)和翻译题上。(注:由于翻译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本专题将专门探讨选择题。) 金题回顾1.(2008年江苏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金题回顾2.(2009年广东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 二、尝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①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 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僧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②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祯间,老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③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修辞格。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高考语文考点梳理十八: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ttmbworddoc

2010高考语文考点梳理十八: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重点难点梳理】 1.考点诠释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 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从近几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 1、(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

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030412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悚然而听之,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 忽奔腾而砰拜, 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 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 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 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其气栗冽, 砭人肌骨;其意萧条, 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 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 于时为阴;又兵象也, 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 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 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 伤也, 物既老而悲伤;夷, 戮也, 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 有时飘零。人为动物, 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 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忧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 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骤.至骤:突然 B.天高日晶.晶:亮 C.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D.亦何恨.乎秋声恨:遗憾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 “恨”是“怨恨”的意思。 一、课内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然是这样的意思,古文中常出现,如《劝学》中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的句子。B.及是等到到了……的时候的意思,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项羽本纪》中有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的句子。C.制,句中将制理解成节制,显然不合语境,结合下文,应解释为制度。D.诫是个常用词,古文中既可理解成告诫,也可以理解成警告。警告这一义项至今还保留在一些词语中,如诫勉。答案:C。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以前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关系被征召随军。当初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年纪在十七八岁,在邺下有品行纯洁的名声,善于品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不重视他的。后来随军到许昌,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命令他断绝同客人往来。起初,明帝还是太子,李丰是文学侍从。等到明帝登基,得到吴国一个投降的人,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区的名士是谁呢?投降的人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9单元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9单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题:(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然”是“这样”的意思,古文中常出现,如《劝学》中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的句子。B.“及”是“等到”“到了……的时候”的意思,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项羽本纪》中有“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的句子。C.“制”,句中将“制”理解成“节制”,显然不合语境,结合下文,应解释为“制度”。D.“诫”是个常用词,古文中既可理解成“告诫”,也可以理解成“警告”。“警告”这一义项至今还保留在一些词语中,如“诫勉”。答案:C。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以前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关系被征召随军。当初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年纪在十七八岁,在邺下有品行纯洁的名声,善于品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不重视他的。后来随军到许昌,声誉一天比一天高。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爱,ài 动词 ①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④吝惜,舍不得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3.被, 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 (1)动词 ①通“背”,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通“背”,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新课程“考试说明”中的必考内容,属“理解”(B级)能力层级。 (一)文言实词“常见”的范围有多大? 199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附录中列出《文言常用实词表》,收录了340个文言实词,随相应的课文顺序编排。《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附录中列出150个常用实词。2002年4月颁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中收录了120个实词。新课程标准和历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范围都未作界定。 实际情况如何,据笔者对2006全国各省17份文言试题统计,在选择题中共考查实词72个(其中有6个重复),在120个(大纲中规定的)有19个,占26.38%;在350实词表中(笔者整理)的31个,占43.05%;重复考查的:致(2),责(2),诣(2),徒(2),堪(2),拜(2)。再请看江苏2007年高考试卷,在第8题中共考查了“爽”、“刑”、“伺”、“趋”四个实词,既不在120实词内,也不在350实词内,可见,实词的复习范围,应大于350词,大约在500个左右为宜。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不易出错,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指感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2.注意单音词与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也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同义复词当成两个词,如“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此句中的“居止”为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素构成,共同表达“居住”的意义。此句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3.注意通假字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2006年江苏高考卷)句中的“罢”是通假字,通“疲”。该句译为: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4.注意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2003年上海高考卷) “开合”是偏意复词,偏义在“开”,“合”是陪衬。该句译为: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睛。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甚至一词反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再如“建”字, 【例题导航】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考点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 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一词多义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修:编纂,编写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担忧,忧虑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 D.数.罟不入洿池数:很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D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

考点2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考向三词类活用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高欢引军东度。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骆超先至。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杀以食军士食:吃.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鞭:用鞭子抽打.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甘:感到甜美.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北:向北.【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四个加点实词皆有活用现象。A项,根据上文的内容,杀了牛,吃的当然是牛,而不可能是现代汉语理解的“食(吃)军士”,显然“食”是“让(军士)吃”的意思,故此处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该项解释不正确。B项中“骛”字,让我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常见文言实词的文中含义

2019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常见文言实词的 文中含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B.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语:说 C.秦时与臣游游:交游、交往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谢罪 解析:B B项中“语”有“谈话”“话语”“语言”“告诉”等义项,在此语言环境中,只能理解为“告诉”。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解析:D A项“要”通“邀”,邀请。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也是这个意思。B项“距”通“拒”,动词,把守;“内”通“纳”,动词,接纳。C项“蚤”通“早”。D项“亡”是取用“逃跑”的本意,不是通假字。“亡”也可作通假,比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④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⑤后人哀之

而不鉴之⑥李牧连却之⑦无以,则王乎⑧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①②⑥/④⑦/③⑧/⑤ 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④⑦/③⑧/⑤ D.①②⑥/④⑦/③/⑤⑧ 解析:C ①⑥使动用法,②④⑦名词作动词,③⑧名词作状语,⑤意动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4~5题。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 (节选自《汉书·周昌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敢直言直:公正,正直 B.昌尝燕时入奏事燕:通“宴”,安闲,指帝王闲暇 C.然尤惮昌惮:宽容 D.昌为人吃吃:很能吃饭 解析:B A项当面,C项敬畏,D项口吃。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博文收藏 2014-08-23 1035 5d56b7b40102uz3h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考点分析】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