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神仙的形象分析

正方一辩:我认为神仙是慈悲的,不管对手是自己的坐骑还是妖怪,他们都能不伤害百姓,只除妖怪。在水淹红孩儿这一情节中,观音菩萨就是让一切生灵远离五百里再放水的。

正方二辩:神仙是好的,他们很友善在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途中,遇到危险与困难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神仙们无时不刻不在帮助着人们,当某地遇到干旱时,神仙们会洒下甘甜的雨水,帮助人们生活。

正方三辩:神仙是好的,他们在唐僧师徒一行西行途中,遇到危险与困难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一路降妖除魔。他们还多次赠与他们宝物

正方总结:我们认为神仙十分慈悲,自己能承担责任。每当有坐骑、童子下凡干扰唐僧师徒一行人时,他们的主人们便下界收伏它们,从不推托。神仙们在收伏它们时,也能注意尽量做到不让百姓受难。

反方一辩:《西游记》中的神佛,不仅不是神圣的,而且还是昏庸无道的。吴承恩生活的明朝中期,宦官弄权,特务横行,政治腐败。吴承恩笔下的天庭地府,实际上指的是当时的朝廷。

《西游记》相当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作品中的天曹地府,表面上神圣威严,其实却是隐藏着腐败的丑恶。例如,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没有准备好“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就“掯财作弊”,不肯传经。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只得献出了沿途讨饭的紫金钵盂。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判官崔钰因为生前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更因收到当朝

宰相魏征的求情信,而他与魏征又是八拜之交,所以就私改生死簿,让唐太宗延年二十,还魂阳世。这些故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的黑暗现象的反映。

就连天上的玉帝这个庄严的偶像,在书中也是一个贤愚莫辨、专横独断的人物。他为了镇压孙悟空的造反行动,在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一伙的策划和支持下,设骗局,搞阴谋,软硬皆施,无所不用其极。这些统治者的背后,则是人间那些昏庸、贪婪、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和臣僚。

另外,唐僧一行在取经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妖怪就跟神仙有系。比丘国国丈是寿星的白鹿,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看金炉、银炉的童子,通天河灵感大五是观音菩萨的金鱼……这些不胜枚举的例子,无一不反映了天神们与妖怪勾结,怂恿帮爪牙肆意压迫剥削人民的状况。

由此看来,天神绝不是神圣的。那些天官们,与现在贪污腐败的官员们一样,都是不称职的。

反方二辩:玉皇大帝的形象,在西游记中有明显缺憾!首先是他自以为是,在凤仙郡求雨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观意识强烈;第二是他冷酷无情,在诸多的神仙被贬下凡中有所体现,比如沙僧是卷帘大将,不慎失手打破了琉璃盏,就被贬谪了,而且所受的惩罚极重,还有被告忤逆的小白龙都是一样的;第三是欺弱畏强,最好的表现是在对孙悟空的态度上。所以,玉皇大帝的主要性格是昏庸无能,不辨忠愚。

反方三辩:我的观点是神是贪污小利。神在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时虽帮了不少忙,但在最后,阿难和迦叶因为他们没有历经久久八十一难而不给于真经,这凸显了他们的小气,反映了人间一些贪官污吏的品质,写神的不好,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贪官污吏,得不到好处,百般阻扰后使人家辛辛苦苦干出的事业毁于一旦。

反方总结:《西游记》中的神佛,不仅不是神圣的,而且还是昏庸无道的。吴承恩生活的明朝中期,宦官弄权,特务横行,政治腐败。吴承恩笔下的天庭地府,实际上指的是当时的朝廷。那些天官们,与现在贪污腐败的官员们一样,都是不称职的。

《西游记》的禅境界

《西游记》佛教境界 《西游记》所表现的虽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中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于“心性”二字。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大道说》云: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三分,其道一也。《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师: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那么,《西游记》到底表现了禅宗的什么样的境界呢?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人觉悟,首先在于“明心见性”。孙悟空西游求法之时,来到祖师洞前,见: 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说法,就是佛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则又是中国文字的道家游戏。“灵台”是脊柱上的一个穴位,正好对着心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云: 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同上《普照图》中,明明把心脏部位称做“灵台”、“灵关”、“灵山”、“方寸”等名称,且画一偃月,上挂三星。而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画了一个“心”字,东边一点写“龙”字,西边一点写“虎”字,下边一弯钩写“偃月”,只

《西游记》人物赏析

唐僧:一个有意漫画化的圣僧形象,最诱人的对象,总是担惊受怕。一个进行一次危险的旅行,哪怕是一点点不便也容易使他不安的普通的凡人。他易怒而乏味,看不到自己是个坏的领导人,偏袒手下最懒惰的人。而且,作为一个虚守宗教形式、自认圣洁的僧人,虽装模作样地坚持吃素,避免女性,但实际上并无真正诚意。他无疑不会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玄奘那样的勇气,或者基督徒为求彻悟而甘愿经受考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当妖魔鬼怪要吃他肉、对他进行性挑逗时,他既不反抗也不屈服,只是无可奈何。在像《埃夫里曼》和《天路历程》这样的西方寓言作品中,主人公经过的是一条经过精心计划,使他最终能够接受死亡或进入天国的历程,而唐僧在他经受苦难的旅途中却没有表现出精神升华的任何迹象。如果说有任何表现的话,只是随着旅程的进展,他变得更加乖戾、脾气更坏。(夏志清) 如果说唐僧在取经途中没有表现出精神觉悟迹象的话,这是因为按照这种哲学,他体现了一种可怕的自我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永远受环境左右,因而永远达不到那种可以排除恐惧感的平静心态。 孙悟空——精神超脱天性顽皮精力旺盛对师父忠心耿耿 胡适提出《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是最可能的原型。 足智多谋、精湛武艺以及其他超自然的力量 印度、波斯和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悟空——蔑视权威、追求知识和力量 普罗米修斯浮士德 张天翼:孙悟空后来的生涯就只能表明他是一位变节者,因为他有计划、有步骤地诛伐、镇压以往的同伴,为天庭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批评家:妖魔——人民的敌人;猴子——人民的朋友和救星 悟空——执着于追求顽皮活泼 能够幽默地看待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能表现出真正的超脱。从来没有太严肃过。 如果没有这种幽默感,孙悟空就可能成为一位悲剧角色。 取经者中唯一认真的人,永远遭受着怀疑、同行者的懒惰以及上天诸神的冷淡和恶意的折磨。唐僧听信八戒谗言,经常不信任他。 传统的评论家因为更习惯偏重于小说中的神秘教义,从而一致强调它的寓言特征。从胡适开始,现代评论家否定小说的寓言意义,强调其深厚的喜剧性和讽刺性。在为韦利的英译本所作的序言中,胡适称:“《猴子》不过是一部具有高级的诙谐、深刻的调侃、善意的讽刺的用来消遣的书,并没有和尚、道士、儒生们所理解的寓言意义。”有的评论家进一步就其喜剧的政治方面大加发挥,特别注意到它的讽刺传统官僚的革命含意。与西方和印度文学中的相似。 乌鸡国哈姆雷特 车迟国信佛的居民们遭受和以色列人被埃及征服时一样的命运,悟空与八戒用法力杀败了国王的三个道士国师,一如摩西和亚伦用魔术战胜了法老的牧师。 通天河上作怪,每年用童男童女祭奠的水魔,与西方人身牛头怪及中国神话中诸如河伯一类。 两种妖怪 伪装成人,利用邪恶的狡诈手段来颠覆一个国家。这些妖怪有的穷凶极恶地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有着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仁厚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猪八戒: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迷恋钱色、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本领高强、爱贪小便宜,善用挑拨离间 沙悟净: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目的单纯——一心只想保护师傅求取真经、缺乏变通、没有前两位师兄那么好的本领、善良踏实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有着典型的人物性格,比如憨厚的二师兄八戒,老实巴交的三师弟悟净等等,下面就由出国留学网范文频道小编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西游记中四个主角的性格特点。更多四大名著的详细资料敬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西游记人物性格分析 1、孙悟空——力量型代表具有力量型性格的人在工作生活上他们总是显得很有活力,富于冒险精神,充满信心,他们意志坚决、果断,一旦认准了目标就绝不会轻易放弃之,他们总是天生的工作狂,设定目标后,就行动迅速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力量型性格的人善于管理,能纵观全局,知人善任,能合理地委派工作,寻求最实际、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控制欲,固执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不会主动道歉,霸道,控制欲强,骄傲而自负,自以为是,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易发火。 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孙悟空是力量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在团队中执行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能够推进团队的建设和发展。2、猪八戒——活泼型代表活泼型性格的人热情、奔放、豪迈、幽默、健谈、能言善辩,他们富于浪漫主义情怀,善于与人交际,惹人喜爱的个性使大家自然而然愿意跟随他们。但是他们通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记忆力不好,经常丢三落四,变化无常,很难真正成功。 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猪八戒是活泼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的开心果,让团队有活力,给大家带来快乐,起着一种催化剂、调节者的作用。在团队中,活泼型性格的人可以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寻觅到自己的快乐,给团队带来活跃的氛围。 3、唐三藏——完美型代表完美型性格的人与活泼型性格的人形成两个极端,他们不会像活泼型的人一样情感外露,相反,他们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注重生活细节,追求完美,坚持不懈。但是他们通常让人觉得阴沉,没有活力,消极,很容易受到伤害,没有安全感也缺乏幽默感,总是给身边的人造成很大的压力,敏感并且多疑。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唐三藏是完美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的领导者,是团队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核心,也是团队目标的始终贯彻者。在职场中,这一性格的人执着于自己选择的事业,能够切实地做好规划,有目标有方向,是一个团队的领头人物。 4、沙僧——和平型代表 和平型性格的人善良、忠厚、随和、镇静,善于分析,富有韧性,坦然自若,对任何事情都有耐心,他们很细心,做任何事情都面面俱到,不会让别人感到被冷落,他们不喜欢张扬,不爱唠叨,其他性格的人都愿意找和平型性的人作朋友。 但是他们容易墨守成规,不喜欢改变,没有主见,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懒惰,不会

《西游记》的文化解读

《西游记》的文化解读 [摘要]作为一部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先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搬上银屏。这部作品的整体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本文欲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试图从它的极幻之文中,品鉴其极真之情;从它的极奇之事中,揭示其所寓的极真之理。 [关键词]文化解读人格修炼人性重塑 从外观上看,《西游记》的神话题材和各种神祗形象及其他们生存的神幻世界,无疑都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但它作为文人创作的神魔小说,与古代的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相比,其神话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朦胧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文学的,而不是神话的。但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寓言性质。因而,透过小说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试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意义、基层意义、深层意义来解读,力求有一个较为集中、明朗的头绪来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表层意义: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 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所谓表层意义,

就是指这一取经过程而言的。由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出身、、经历、遭遇、结果等事件序列所构成的意义,这是直接浮于故事表层的、一望即知的,也是故事直接明示的部分,故而将其视为文本的“表层意义”。 首先,取经之于取经人而言,是一个由仙界――凡间――回归仙界的历程。 这一历程,恰好画出一个起点与终点相重合的圆形图式:降落――出发――回归。这种图式在带有道教神话色彩的故事中,屡见不鲜:仙界之神因触犯天条而被贬谪人间,历经一番磨难后,又重返天界,再度成为仙界的一员。《西游记》对取经人物及过程的设计把一个原本佛教的故事道教化了。 这一过程,用小说中惯用的语言来表述,是一个从“放心”到“归心”,从“有心”到“无心”,从“多心”到“一心”的“炼魔”过程。这套术语,与晚明时期“心学”的普及有绝大的关系,也与故事在流传演变过程中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小说虽然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但在叙事中却同时使用了儒、释、道三套话语。 对于取经人来说,取经之事既是一个灵魂的救赎过程,又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 取经队伍的一师三徒一马,本系神佛之界的人物,兹因

一个普通读者眼中的《西游记》与佛家文化

一个普通读者眼中的《西游记》与佛家文化 只是看题目的话似乎我应该对佛学大谈一番,佛学中有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等一系列说法,如果对传统佛学有过稍微系统一些的了解,那么如上的这些想必就算不完全了解也会多少有过耳闻。不过这些我一概不讲,因为我相信会打开这篇文章来看的读者大多应该和我本人差不多少,对以上那些说法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感的同时,对它们并无深入了解,也没太大兴趣。 原来也在网上看到过很多版本的对《西游记》的解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着重把西游人物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比较丑陋的一面加以突出,借此标新立异、做惊人之语。为了与这样的解读相区别,我会从大家对《西游记》最常规的认识入手,不去故弄玄虚,用最直白的文字来表达我的看法。 正文要从《西游记》中被大家误解的一个现象说起。 大概就在这十年之内,一个说法突然从原本的遮遮掩掩走上了台面,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西游记》中有“背景”的妖怪最后都被菩萨神仙带走了,没有“背景”的小妖都被唐僧的几个徒弟打死了。一时间,《西游记》反映官场黑暗、尔虞我诈的说法甚嚣尘上。 或许是出于自小对《西游记》的喜爱以至于不忍心看着这部著作被这样解读,又或许是出于一个内心崇尚高洁的人对这样俗气看法的不满,再或者仅仅是因为我恰巧了解一些关于传统宗教的旁枝末节,

总而言之,这种说法虽然符合著作中的表面结果,也可能却是在作者吴承恩本人的考量范围之内,但我认为即便有也只是最浅层。 从前有个故事,说的是苏东坡和佛印一起坐禅,佛印夸苏东坡坐禅的样子像尊佛而苏东坡却笑话佛印像坨牛粪,苏小妹对此的评价是,佛印心中有佛故见佛,而苏东坡心中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西游记》作为一部名著,尤其是这样以神话为体更容易引发人遐想的名著,也和参禅时讲的话一样具有“镜子”的作用,对《西游记》完全俗气化的解读被广泛接受,既是对作品本身的贬低,也是这些读者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的体现。 关于为什么小妖都被打死,“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如果要在三句话之内说明,那应该就是:打死小妖是阻止它们继续堕落,同时阻止它们堕落也就是功德,而所谓“有背景”的妖魔本来就没有堕落。变成一句话则是:因果前世注定。 如上的话虽然简洁,但未必所有人都真正明白,那么接下来,我就会从佛家所讲的“轮回”开始,对此详细说明。 其实不仅是中国佛教和佛教发源地古印度,在很多其他国的神话故事及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轮回的说法,然而无论那些说法说的怎样天花乱坠,总结一下不外乎“善恶有,来世报”六个字。现在我来做一个描述方便大家理解,请想象一个坐标轴,竖轴代表了一个生命(人神鬼怪等)所做之事的善恶,零以上的部分称之为造化,前生所积累的功德会决定今生的造化;零以下的部分则称之为业障,同样

西游记沙僧人物性格分析

读西游记浅议沙僧 ----沙僧存在的意义 看过不同版本《西游记》的人,大都对剧中性格鲜明、活灵活现的神仙或妖魔鬼怪印象深刻。却唯独对沙僧这位也应该有较重分量的角色印象有些淡漠,再怎么说沙僧也是二号主角啊,难道沙僧行事就低调到无从记起吗?沙僧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真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吗?现在就来分析一下沙僧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到沙僧的主要工作是用来挑行李,当孙悟空与猪八戒不在时看行李和师傅。但其实我们注意到在唐僧收沙僧为弟子之前,就算只有孙、猪二人,这些事也都可以完成,猪八戒挑担,孙悟空化斋时猪八戒守护师傅,只不过沙僧的出现减轻了猪八戒的负担。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猪八戒好吃懒做的习性,取经之路漫长而又艰辛,如若一直让猪八戒挑行李,那他一定会反抗,很可能会导致最后不能到西天取到真经。 而且,沙僧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毫无思想可言。自从取经开始,他只出勤不出力,很少发表意见,只是听师父和师兄的,所以就没什么功果,最后封他做了金身罗汉,是三个徒弟中级别最低的,但是,他也是得了正果,而且投入最少,却获得了一样的回报,只不过级别稍低而已。从投入与回报的比例看,投入的很少,回报率却很高。他是跟着取经团队受益的,这就是团队精神。从外部环境看,取经团队允许有人混日子。这就是沙僧成功的秘诀。 再次,当唐僧师徒三人之间发生矛盾时沙僧总是很理智的在旁边劝解的那一个,如果没有沙僧,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三人间的矛盾会激化,一个没有团结的团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而沙僧存在的意义就是维系团队之间的和睦,他就是一个螺丝,将不同的零件栓在一起。所以沙僧并非是为了搬运行李而存在的可有可无的角色,相反,他是一个关键的人物,没有他,是不可取到真经的。 另外,在网上还流行着另一种说法:沙僧是安插在唐三藏身边的佛祖卧底:主要任务是暗中观察唐三藏对于西行的坚定性和抵挡诱惑、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么一来,沙僧的低调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其卧底身份的掩盖。关于他很少的描写中一些细节也变得有所嚼劲:疑点 1 :途径女儿国,沙僧没有和唐三藏与猪八戒一同喝子母河的水,难道他就不渴吗?难道他能和孙悟空一样翻个跟头就能到九霄云外去喝琼浆玉液吗?!肯定不是,显然他知道了喝子母河水也是九九八十一难的一项内容,自己没有必要掺合其中。 疑点 2 :每次被妖怪抓住,即将面对上蒸笼、下油锅的命运时,不说猪八戒,就连一向以镇定自若自居的唐三藏都大惊失色狂喊“悟空救命”,可是沙僧却不慌不忙地安慰他们说“师兄会有办法的”,显然他知道结果,并确定这只是一项考验内容而已。 疑点 3 :曾经有几回,遇到挫折时猪八戒都曾提议散伙回家抱老婆,就连最忠实的孙悟空也曾被唐三藏逼迫到要散伙回家,但是沙僧却一直做“好好先生”,装出任劳任怨的样子,一边安抚两位师兄,一边给唐三藏做工作,显然沙僧不想西行之路半途而废,不愿意自己高升的机会白白溜走。 疑点 4 :孙悟空是大闹天宫,被贬成为唐三藏的保镖;猪八戒是调戏嫦娥才被贬(有王母娘娘在,玉皇大帝就算有那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沙僧原是天宫的卷帘大将,由于

论 文 题 目:《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刘凤兰 学号 11117403553003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次本科 指导教师骆晓倩 日期 2013年3月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不说作品的整体价值,单就其成功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其中,而唐僧则是兼圣僧和凡人形象为一体。一方面表现出意志坚定、仁爱、谦怀;另一方面却呈现骄矜、迂腐、以及是非不明的反面形象。孙悟空机灵敏捷、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为民除害、率性而为,桀骜不驯;又是一个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且最让人回味的是其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怯懦与勇敢、迂腐与变通、出世与入世、盲目相信与不信任。猪八戒是猪、人、神的统一,他有猪的外形,猪的习性,身上的毛病多,恨不能浑身净优点。因而有了猪八戒的妙趣横生,也少不了呆子气。沙和尚身上有着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却也存在着人性的特点,精明世故,逆来顺受,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矛盾,保证了取经的顺利进行。 关键字:唐僧,孙悟空,猪八,沙僧,形象

目录 摘要………………………………………………………………………I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5) 三、唐僧形象分析 (6) (一)意志坚定、仁爱谦怀的圣僧形象… (二)骄矜、迂腐和是非不明的凡人形象 (三)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 四、孙悟空形象分析 (9) (一)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和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 (二)率性而为、桀骜不驯的自由个性形象 (三)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 五、猪八戒形象分析 (13) (一)、猪八戒是个贪婪的人 (二)、猪八戒是个既懒又勤的人 (三)、猪八戒是个愚笨又聪明的人 六、沙僧形象分析 (18) (一)稳重踏实, 细心周全 (二)精明世故, 逆来顺受 (三)、奴性人格 七、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6)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

《西游记》与《封神榜》(佛教文化教育故事)师父,听您讲了《白蛇传》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对法海老和尚的歪曲丑化,就是对佛法的攻击,对许仙和白娘子人畜相恋的同情和赞美,实际上也是末法时期的颠倒行为。我们佛弟子、善男子、善女人有责任,通过书籍和各种传媒工具把被颠倒了的,再纠正过来。我现在还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 《西游记》是一部历代大众都喜欢看的历史名著,被编成电视剧之后更受大众欢迎。但是,我从小时候看戏,就觉得唐僧太窝囊了,观音菩萨怎么会叫孙悟空拜他为师?而且还教给唐僧一个紧箍咒,专治惩恶扬善的孙大圣?唐僧什么本事也没有,能教给徒弟什么呀!这个故事的从佛教的观点应该怎么理解呢? 妙法老和尚答:?我觉得一个懂得佛法的人,应当这样理解《西游记》:唐僧原来讲的是自己修行的小乘佛法,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观世音菩萨化现成一个老和尚,指点唐僧去西方拜见佛祖,求取大乘经典。西天取经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自度度人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决不是平坦的,充满了艰难险阻。 ?唐僧的三个追随者,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贪、嗔、痴’三种恶习。猪八戒代表贪欲重的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给他取名为八戒,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叫悟能。孙悟空代表那些有本事,有能力但脾气大的人。取名悟空,就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沙悟净是指那些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造下了杀生吃肉的罪业(他曾在流沙河吃人为生),取名悟净是要他修净行,要想出离三界必须慈悲不杀生。而身为师父的唐僧,四大皆空,不被财色名利所吸引,在

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方一步生。他在悟空破杀戒不听教诲的时候念紧箍咒,意味着用戒律来约束他,令他改邪归正。 ?唐僧不会腾云驾雾,不会变化,只知一心念佛表明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有神通。你看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在妖怪的神通大于他的时候,不也束手无策吗?然而邪不压正的,在一心念佛的唐僧有生命危险时,观世音菩萨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再说,那些孙猴子对付不了的妖怪,多是哪位圣仙的待者或坐骑之类跑下来作怪的。这应当理解成菩萨、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圣果,有意制造的障碍。?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唐僧在生死倏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怪过观世间菩萨让他取经啊!其佛心忠真挚诚。 ?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如果佛想把大乘经典交给唐僧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由孙悟空去取来不就省事了吗?所以,这部《西游记》是告诉我们修行的艰难,在每一个学佛团体、创业进取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求佛道和努力奋斗。佛教的团体就是个大熔炉,兼收并蓄。佛法是至刚的,无刚不摧;佛法是至柔的,无往不利。只要大家禀持修行的正念,就可共图大业,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师徒四人终于拜见了佛祖。然而在去藏经阁取经书时又遇到了障碍,这实际上是说只要未成佛,就会有无明,也是说只有舍去,才有获得。 归来途中所有佛经都掉进了水里,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佛在《金刚经》里也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同时也是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书的文字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页眉内容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有着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仁厚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猪八戒: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迷恋钱色、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本领高强、爱贪小便宜,善用挑拨离间 沙悟净: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目的单纯——一心只想保护师傅求取真经、缺乏变通、没有前两位师兄那么好的本领、善良踏实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有着典型的人物性格,比如憨厚的二师兄八戒,老实巴交的三师弟悟净等等,下面就由出国留学网范文频道小编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西游记中四个主角的性格特点。更多四大名著的详细资料敬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西游记人物性格分析1、孙悟空——力量型代表具有力量型性格的人在工作生活上他们总是显得很有活力,富于冒险精神,充满信心,他们意志坚决、果断,一旦认准了目标就绝不会轻易放弃之,他们总是天生的工作狂,设定目标后,就行动迅速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力量型性格的人善于管理,能纵观全局,知人善任,能合理地委派工作,寻求最实际、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控制欲,固执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不会主动道歉,霸道,控制欲强,骄傲而自负,自以为是,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易发火。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孙悟空是力量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在团队中执行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能够推进团队的建设和发展。2、猪八戒——活泼型代表活泼型性格的人热情、奔放、豪迈、幽默、健谈、能言善辩,他们富于浪漫主义情怀,善于与人交际,惹人喜爱的个性使大家自然而然愿意跟随他们。但是他们通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记忆力不好,经常丢三落四,变化无常,很难真正成功。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猪八戒是活泼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的开心果,让团队有活力,给大家带来快乐,起着一种催化剂、调节者的作用。在团队中,活泼型性格的人可以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寻觅到自己的快乐,给团队带来活跃的氛围。3、唐三藏——完美型代表完美型性格的人与活泼型性格的人形成两个极端,他们不会像活泼型的人一样情感外露,相反,他们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注重生活细节,追求完美,坚持不懈。但是他们通常让人觉得阴沉,没有活力,消极,很容易受到伤害,没有安全感也缺乏幽默感,总是给身边的人造成很大的压力,敏感并且多疑。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唐三藏是完美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的领导者,是团队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核心,也是团队目标的始终贯彻者。在职场中,这一性格的人执着于自己选择的事业,能够切实地做好规划,有目标有方向,是一个团队的领头人物。4、沙僧——和平型代表和平型性格的人善良、忠厚、随和、镇静,善于分析,富有韧性,坦然自若,对任何事情都有耐心,他们很细心,做任何事情都面面俱到,不会让别人感到被冷落,他们不喜欢张扬,不爱唠叨,其他性格的人都愿意找和平型性的人作朋友。但是他们容易墨守成规,不喜欢改变,没有主见,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懒惰,不会对身边的人说“不”,他们不喜欢行动,不善于争取机会,自信心缺乏,创造力不强。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沙僧是和平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最忠诚的一个,能够协调团队中的冲突,维护团队的和睦与团结。延伸阅读:从西游记人物性格延伸分析企业员工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都要归结到每个员工身上,信念一致是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每个员工只有定位正确、形象鲜明,才会有号召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塑造角色的性格化,你的角色越鲜明、越典型,越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深刻的印象。只有具备了深刻的自我认知后,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才能在团队中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团队,进而给团队带来效益。 页脚内容1

《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与佛道之争 《西游记》本来讲的是佛教高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从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到乾嘉年间栖云山道士刘一明《西游原旨》,《西游记》道教化逐步深入,由此还显露出《西游记》文本发展的必然性和某些宗教文化的隐伏线索。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佛教文本。其本事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法的历史事件,并以佛教“原罪——消业——解脱”的教义体系为基本情节模式,宗教倾向上虽然佛道并举但“重佛轻道”更为明显,因而在书写风格上清淡脱俗,字里行间洋溢佛光禅意。但是,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脱离了佛教轨道,最终被道教徒攘夺。以清初汪澹漪《西游证道书》为发轫,道教徒大举进驻《西游记》,道家评本成为《西游记》文本发展主流。对此,佛教一方处置坦然,并无反击,并且主动疏远、拒绝《西游记》,由此成为佛门传统和“潜规则”。 考察佛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道教徒攘夺《西游记》并非偶然,道教化“误读”中显示出《西游记》文本演化的必然性,其中隐伏着某些宗教文化的历史线索。 众所周知,《西游记》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直接导致佛教徒主动疏远、拒绝,放弃《西游记》这块本属佛教的阵地。 因为《西游记》采纳神魔小说(一称神话小说)的载体形式,唐僧形象被矮化和丑化。在神魔和精魅世界,唐僧作为凡人最为愚昧、软弱,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从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对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伟人作如此颠覆性“异化”,引起佛教徒的强烈反感。这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西游故事完全不一样,“神魔”这一体裁,对于“唐僧取经”的定型、传播是耶非耶?功欤过欤?值得研究。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此学界尚存异议,这里聊备一说)是讽刺大师,好幽默,善谐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实出于作者之游戏”,“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难免指摘时弊,揶揄佛教。如在第九十九回叙述唐僧被通天河老鼋“淬下水去”,再受“抛江”之害,影射唐僧“失信无诚”,忘却佛门慈悲和度人使命。如此“抹黑”圣僧,连“五四”新文学大师胡适都出来打抱不平,亲手改写唐僧历难九九八十一难之最后一难,增插了一则唐僧入梦割肉饲妖的好戏,旨在宣扬佛性,重塑唐僧高僧形象。(参见胡适《的第八十一难》)胡适一个局外人尚且耿耿于怀,遑论佛家弟子。 更有甚者,清初汪澹漪根据民间资料杜撰了所谓“唐僧出世”故事。唐贞观年间,海州陈光蕊高中状元,太宗皇帝金銮赐婚。在赴任江州的途中遭遇水贼,光蕊被杀沉江,其妻殷温娇被盗魁刘洪霸占。温娇被迫随刘贼冒替之官,不久生下唐僧,血书漂江。唐僧长大成人为父报仇,一家团聚,温娇为守贞节终于投江自尽。后唐僧成为高僧,主持太宗水陆大会,奉旨西行取经。这个故事中,唐僧父亲遭杀,母亲被污,“亵渎圣僧”之意明甚,父亲遭杀,尚可作威武不屈、杀身成仁一讲,

《西游记》之人物形象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西游记》之人物形象分析(人教版高二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西游记》之人物形象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三、教学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 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 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

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 去感悟,去欣赏。 (二)人物形象分析 试问:在唐僧师徒四人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1、唐僧 ①三藏答曰:“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 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 法轮回转。” ②三藏勒马道:“悟空,切莫伤人,只吓退他便罢。” ③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坐不稳雕鞍,翻跟斗跌下白马。 ④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 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 个妖精?” 心地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是非不分,盲目慈悲,固执迂腐,懦弱无能。 精神境界崇高,实干能力不足。 2、孙悟空 ①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②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 ③“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学号 111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次本科 指导教师骆晓倩 日期 2013年3月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不说作品的整体价值,单就其成功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其中,而唐僧则是兼圣僧和凡人形象为一体。一方面表现出意志坚定、仁爱、谦怀;另一方面却呈现骄矜、迂腐、以及是非不明的反面形象。孙悟空机灵敏捷、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为民除害、率性而为,桀骜不驯;又是一个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且最让人回味的是其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怯懦与勇敢、迂腐与变通、出世与入世、盲目相信与不信任。猪八戒是猪、人、神的统一,他有猪的外形,猪的习性,身上的毛病多,恨不能浑身净优点。因而有了猪八戒的妙趣横生,也少不了呆子气。沙和尚身上有着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却也存在着人性的特点,精明世故,逆来顺受,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矛盾,保证了取经的顺利进行。 关键字:唐僧,孙悟空,猪八,沙僧,形象 目录 摘要………………………………………………………………………I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5) 三、唐僧形象分析 (6)

(一)意志坚定、仁爱谦怀的圣僧形象… (二)骄矜、迂腐和是非不明的凡人形象 (三)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 四、孙悟空形象分析 (9) (一)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和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 (二)率性而为、桀骜不驯的自由个性形象 (三)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 五、猪八戒形象分析 (13) (一)、猪八戒是个贪婪的人 (二)、猪八戒是个既懒又勤的人 (三)、猪八戒是个愚笨又聪明的人 六、沙僧形象分析 (18) (一)稳重踏实, 细心周全 (二)精明世故, 逆来顺受 (三)、奴性人格 七、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6) 一、绪论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西天取经的领导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教传说中,唐僧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但是,吴承恩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圣僧,而是一个有许多缺点的平常人。书中唐僧最大的弱点是胆小怕事,懦弱无能。取经路上一遇险山恶水,他就面容失色,惊恐万分;遇到妖魔鬼怪,更是跪倒在地,连声叫大王饶命。碰到任何困难他都一筹莫展。连猪八戒也说,师父老大不济事。唐僧的第二个弱点是不明事理,爱听馋言,黑白不分。他经常人妖颠倒,相信妖怪的骗术;又偏听猪八戒搬弄是非,错怪孙悟空;处理事端时他又往往不通情理,多次遭遇妖怪的紧要关头,他都妨碍孙悟空除妖,结果害了自己。尽管唐僧有种种缺点,有时甚至令读者讨厌,但是他具有取经的坚定信念,甘冒万死,决不退却。富贵荣华和美色诱惑都没有作用,甚至当悟空离开了他,妖怪又在面前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在取经集体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耀眼的一个形象,而唐僧却实在算不上出彩。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唐僧,他们的形象都是十分丰富饱满的。孙悟空虽不凡,却也不乏缺点,唐僧则优缺点刻画得并不明显,但人格的复杂性并不逊色于前者。二者从内容和主线上构成了全书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 孙悟空自称美猴王、齐天大圣,是《西游记》小说塑造最成功、最受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化成的,拜须菩提祖师修成了与天同寿的真功夫,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越十万八千里。以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能大能小随意变化的如意金箍棒为武器,他大闹天宫,打败了十万天兵天将。后被二郎神捉住,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丝毫未受损伤,还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玉皇大帝束手无策,只得请出西天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

六小龄童: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

佛教與西遊記文化的民族性 六小齡童 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國家一級演員眾所周知,《西遊記》裏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時西行萬里取經的玄奘大師,九死一生的取經路途為小說中的九九八十一難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想像空間。 早在兒時,父親就常常和我說起玄奘大師的故事。我們家族四代人前赴後繼地在繼承、弘揚、發展西游文化和猴戲藝術,祖傳四代歷經一百年的猴戲藝術也是中國猴文化的縮影,如果沒有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傳奇故事,就沒有《西遊記》這部偉大的世界名著,也就不會產生名揚世界的偉大文學家吳承恩。我經常說:感謝時代、感謝生活、感謝吳承恩、感謝《西遊記》、感謝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傳奇的偉業。 玄奘大師是我國佛教史上無出其右的高僧,他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從出生、出家、受具足戒及到各地游方參學,其行跡包括家鄉河南緱氏(今偃師縣)、洛陽、長安、成都、荊州、揚州、吳會、趙州、相州等地。第二個階段為:冒險西行求法,歷經約十七年(首度出關年代未定論),往返5萬里,途徑110國,九死一生,百折不撓。第三個階段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回國後至高宗麟德元年(664)圓寂為止。這段期間除有多次陪從太宗到各地巡幸,及在高宗時回家鄉探訪一次外,大部分時間均用在譯經事業上,在其最後十九年的歲月中,共譯出75部、1335卷的經典,譯作量多質精,無出其右者。 玄奘大師,俗姓陳,名褘,生於隋代(602-664年,一說為600-664年)。洛州緱氏縣遊仙鄉鳳凰谷陳河村(今河南偃師縣境內)人,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份子。玄奘出生時,他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她說道:“你是我兒子,要到哪里去呢?”法師說:“為了求法,要西行。”玄奘八歲時,聰穎早慧,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父親親口傳授《孝經》,講到“曾子避席”時,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來立在一邊。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古代小说选讲 课程 论文题目: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学生姓名:谢思玥 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41316047 指导教师:李栋辉 成绩: 2015 年 1 月

摘要 《西游记》是明代中后期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对三大宗教文化进行了描写,即佛、道、儒。宗教思想体现在整个故事架构和人物形象上,这也反映了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密不可分。而吴承恩本人也并非一个宗教推崇者,在小说中他对佛教既褒亦贬,对道教的态度可以说是戏谑嘲讽的,这也反映了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态度。 【关键词】宗教文化;三教合一

目录 一、导论 (1)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1) (一)佛教文化 (1) 1.佛教文化体现 (1) 2.作者对佛教的态度 (2) (二)道教文化 (4) 1.道教文化体现 (4) 2.作者对道教的态度 (5) (三)儒教文化 (5) 1.儒教文化体现 (5) 2.作者对儒教的态度 (6) 三、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及形成原因 (6) (一)三教合一思想 (6) (二)形成原因 (7) 1.文化因素 (7) 2.思想因素 (7) 3.政治经济因素 (8)

一、导论 谈到选题理由说来话长,记得小时候一直喜欢看得便是西游记,对大家很热衷的琼瑶剧从来不感兴趣。西游记的电视剧每逢遇上绝不错过,不过总是断断续续地看,现在回顾脑海里仍有很多画面和剧情。看了那么多遍电视最近终于拾起了原著,从头看起。了解了许多电视剧里没有展现的情节,但是也存留了很多疑问,比如说里面体现的各种宗教文化。其实,初次阅读主要是关注剧情走向和人物特征,然后发现里面的宗教语言成为了深入理解本著作的重要障碍。一百回里基本上每一回都与宗教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于是我决心通过查阅资料认真了解一下与西游记有关的佛、道、儒,想看看宗教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在西游记中展现的,吴承恩为何花费大量篇幅执笔于宗教,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宗教观点。这便是写作的缘由,通过了解这些宗教也会进一步理解吴承恩想要表达的每个人物特征。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历来,文人墨客对西游记宗教主题的探究都不绝如缕,西游记本身作为一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第一回便烙下了宗教的色彩。读西游会发现里面佛道儒三种宗教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与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朝嘉靖时代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对宗教的描写也反映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一)佛教文化 1.佛教文化体现 佛教文化在小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故事的起因便是唐王李世民认为当时的大乘佛教高于中国本土化的道教和小乘佛教,便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从 1

从《西游记》看佛道文化的深度融合

从《西游记》看佛道文化的深度融合守望先锋代练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除了文学价值外,其蕴含的宗教理念也很丰富,其中的佛教文化、道教思想最明显。且佛、道文化在书中并不是分离的,反而是交织的。本文试分析《西游记》中的佛、道文化的融合。 一、《西游记》与佛教、道教 《西游记》以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为蓝本,是明代吴承恩在以前的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创造完成的。《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极高,在宗教方面亦有值得研究之处。书中处处充斥着佛教和道教踪影,无论是故事背景的构设还是事件线索的铺垫都紧紧围绕着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展开。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超脱生死入涅??。讲究因果业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清静寡欲,返朴归真,万物玄同,相忘于道。佛教与道教在各自的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相互影响着,并渐渐走向融合。 二、《西游记》人物与佛教、道教 《西游记》讲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参与西天取经的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唐僧,一个是悟空,这两个人一个代表佛 教,一个代表道教,唐僧是佛教代表者,今生是玄奘法师,前世是佛教弟子金蝉子,孙悟空则可以说是道教代表人物。从其求学到再到天庭为官都能证明他与道教的关系。书中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孙悟空求学时,祖师曾问孙悟空:“‘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

哩,”可见孙悟空最初出身道教。再者,天庭本身是道教教义所描绘的蓝本,人摒除一切私心和嗜欲,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经过修炼成仙后从此长生不老。遣。天庭位列仙班的各路仙家大多仙风道骨,拥有不死之身。 三、《西游记》中的佛道交集 《西游记》中最直观的佛道交集应该始于是孙悟空大闹天空之时,当天庭十万天兵天将无法将孙悟空降服之时,如来佛祖为天庭解围,将其压在五指山下。可知当时天庭与佛家是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并存的,有这件事情可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无矛盾,所以当一方有难时予以支援。 其后在书中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师徒二人见面后,孙悟空对唐僧说到:“他(观音菩萨)劝我再莫行凶,归依佛法,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后自有好处。”因此,唐僧解救了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孙悟空遂拜唐僧为师,自此道教出身的孙悟空皈依佛门。孙悟空与唐僧不同,唐僧自始至终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孙悟空最初师承道教,其身份的转换也是佛教与道教的交集的体现。 四、取经路上的道教文化 西天取经之路可以看做是一个佛教徒虔诚的朝圣故事,这其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曲折使得故事坎坷耐人寻味,又折射出佛教信众的毅力与决心。在那些磨难中始终充斥着道教的影子。唐僧取经路上的磨难许多与道教有关。在《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有一个道教的五庄观,孙悟空在这个地方曾偷吃过人参果。其中的一段文字 道出了佛教弟子与道教修行者的渊源。镇元子吩咐二童不可怠慢唐僧师徒,二童不解问到:“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

论_文_题_目:《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论文作者:王祖晨 准考证号: 010*********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4年月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提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不说作品的整体价值,单就其成功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其中,而唐僧则是兼圣僧和凡人形象为一体。一方面表现出意志坚定、仁爱、谦怀;另一方面却呈现骄矜、迂腐、以及是非不明的反面形象。孙悟空机灵敏捷、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为民除害、率性而为,桀骜不驯;又是一个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且最让人回味的是其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怯懦与勇敢、迂腐与变通、出世与入世、盲目相信与不信任。猪八戒是猪、人、神的统一,他有猪的外形,猪的习性,身上的毛病多,恨不能浑身净优点。因而有了猪八戒的妙趣横生,也少不了呆子气。沙和尚身上有着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却也存在着人性的特点,精明世故,逆来顺受,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矛盾,保证了取经的顺利进行。

一、形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位为消除人世间的不公、无妄、困苦,普度众生的活菩萨,一位具有大无畏精神的英雄。他就是为消除人世间一切不平等,才去求取真经,用来普度众生。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 在《西游记》中,曾经有人说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形象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这样的观点似乎很具片面性。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典型,他虽然外表丑陋常常被人们看作笑料,却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喜剧的笑是艺术,它的生命就是笑,笑是喜剧之所以成为喜剧的关键,也是人类区别“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在《西游记》中唐僧是西天取经的领导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教传说中,唐僧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但是,吴承恩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圣僧,而是一个有许多缺点的平常人。书中唐僧最大的弱点是胆小怕事,懦弱无能。取经路上一遇险山恶水,他就面容失色,惊恐万分;遇到妖魔鬼怪,更是跪倒在地,连声叫大王饶命。碰到任何困难他都一筹莫展。连猪八戒也说,师父老大不济事。唐僧的第二个弱点是不明事理,爱听馋言,黑白不分。他经常人妖颠倒,相信妖怪的骗术;又偏听猪八戒搬弄是非,错怪孙悟空;处理事端时他又往往不通情理,多次遭遇妖怪的紧要关头,他都妨碍孙悟空除妖,结果害了自己。尽管唐僧有种种缺点,有时甚至令读者讨厌,但是他具有取经的坚定信念,甘冒万死,决不退却。富贵荣华和美色诱惑都没有作用,甚至当悟空离开了他,妖怪又在面前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在取经集体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二、唐僧形象分析 (一)意志坚定、仁爱谦怀的圣僧形象 1.唐僧的坚毅形象 如果把唐僧作为一个英雄来写,《西游记》中的唐僧无疑是不成功的,他的迂腐和懦弱都是无法让人忽视的。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意志坚定。唐僧的坚定是取经路能够走完,并最终成功取得真经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取经队伍就会解散,行程会耽搁,甚至放弃。从唐僧怀着西天取经的崇高理想至大唐出发,途经多少艰难险阻,路遇多少妖魔鬼怪,但是,每次九死一生后,他仍然选择往西去。二十六回的五庄观留友,四十八会的陈家庄待客,八十七回的风仙郡宴酬,九十六回的寇员外斋赠,对于长期过着风餐露宿生活的唐僧师徒来说,实是难得的舒适,但这无一能阻挡唐僧西去的脚步。 三、孙悟空形象分析 这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也是所有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成功,最为人所熟知,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之一。 (一)形象的意义 思想意义:这个形象,作者是要他当作“为理想献身”的英雄,是楷模式的人物,同时,也是“思想改造”的象征来塑造的。人要追求理想,这是作者肯定的,但是追求时要有规范,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能一味胡来。在他身上,更多的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 (三)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和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