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钟春燕 柳长柏

三峡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宜昌443002)

作者简介:钟春燕(1979~),女,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柳长柏(1962~),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是许多作用靶点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然而生物膜的生物屏障作用阻止了许多高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从而很大程度地限制了这些物质在治疗领域的应用。因此,如何引导这些物质穿透细胞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各种导向方法存在着操作复杂、效率低,具有细胞毒性或免疫原性等缺点。1988年Green 和F ranke 研究小组分别发现H I V -1的T A T 蛋白具有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特性,随后又相继发现几个具有同样功能的短肽如A n tp 、V P22、Tran spo rtan 等,这类具有穿膜功能的短肽被统称为细胞膜穿透肽(cell -m em brane penetrating p ep tides,CPP s )。CPP s 不但其自身能够穿透细胞膜,而且

能够介导与其相连的各种本不能通过胞膜的生物活性物质进入细胞。迄今的研究提示CPP s 能在体外或体内介导一系列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肽类、寡聚核苷酸、DNA s 、质粒及脂质体等进入各种不同组织和细胞,发挥各自的生物学效应。CPP s 的穿膜特性不仅用于细胞内外物质跨模运输的研究,也使其作为一潜在的有效生物分子运送载体,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下面将介绍CPP s 的分类,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

用。

1 CPP s 简介

H I V -1的转录激活蛋白T A T 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穿膜效应的短肽,目前已经发现及合成的CPP s 有数十种,根据其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病毒或微生物的天然存在蛋白如T A T 、vp22、Pene tratin (也称A ntp )和P reS2等;另一类为根据前类CPP s 的特点而人为合成的各种短肽如多聚精氨酸、MA P 、Tran spo rtan 和各种基于信号序列合成的肽段等。所有CPP s 的共同特点是相对小的分子量(8~30个氨基酸残基)、阳离子或兼性离子肽、能引导各类生物活性物质迅速的穿过细胞膜和(或)核膜。关于CPP s 的穿膜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其中研究最多也最透彻的为T A T 的穿膜机制。最初认为T A T 等介导的蛋白转导作用是非温度、非能量依赖的快速直接穿膜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这一观点已逐渐被排除。Conso le 等研究认为细胞表面的蛋白聚糖在蛋白转导中起着特定的作用,认为细胞表面蛋白聚糖如硫酸乙酰肝素充当细胞外转导蛋白的受体并介导这些蛋白以时间、浓度和温度依赖性方式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而W ad ia 等研究表明T A T 介导的转导作用是T A T 与细胞表面负电荷物质非

特异性结合、胞膜介导的胞吞作用及从内涵体释放入胞浆等一系列过程,且此过程为能量、浓度依赖性的。由于CPP s 及靶细胞种类的不同,CPP s的穿膜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机制,但普遍认为CPP s 与细胞表面负电荷物质的直接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对于CPP s的穿膜机制不完全清楚,但其穿膜特性是肯定的。体外、体内研究均有许多报道以CPP s作为载体,成功运送多种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和/或动物体内,并有相当部分取得了应有的生物学效应。

2 CPP 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抗肿瘤药物高效、靶向导入肿瘤组织及细胞。利用CPP s的穿膜效应,将各种肿瘤特异性的治疗物质靶向运输到肿瘤组织及细胞内,可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及用药量。

2.1 运送抑癌基因及其蛋白

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突变或失活导致的细胞凋亡减弱或缺失以及无限增殖是肿瘤发生及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恢复抑癌基因的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而控制肿瘤的生长是肿瘤治疗的一个策略。

p53是最重要的一个抑癌基因,它能阻滞DNA有损伤或突变的细胞的细胞周期,直至其修复正常,或直接诱导不能修复的细胞发生凋亡。p53突变或功能缺失将导致细胞无限增殖、致瘤转化,最终发生肿瘤、恶变并能增加肿瘤的抗药性。研究报道,50%以上的人类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应用CPP s输送p53基因或蛋白至肿瘤组织将是有效的肿瘤治疗策略。H arbou r等将P53蛋白的N末端与T A T转导结构域相连并作用于肿瘤细胞,发现P53在细胞内积聚并由此抑制P53及其抑制剂HDM2与其结合。给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兔模型眼玻璃体注射T A T-P53可有效防止HDM2与P53的结合及防止P53被降解,p53在局部积聚明显增多,并能活化凋亡机制,特异地杀死肿瘤细胞。T A T-P53虽然能进入所有的细胞,但只特异的激活肿瘤细胞内的p53相关基因,对正常细胞无影响。Snyder等给卵巢癌植入瘤小鼠体内连续注射T A T-P5312d后发现能明显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其生存期延长6倍。

抑癌基因P16的蛋白能与Cdk4或Cdk6的单体结合,阻止它们形成Cdk4/ Cdk6二聚体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 G1期,防止细胞过渡增殖。已经证实, P16结合作用结构域中的一个由2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短肽便足以和Cdk4或Cdk6的单体结合。Jenn ica等将P16短肽与多聚精氨酸相连,作用于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结果P16短肽能迅速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积聚,并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2.2 运送促凋亡物质

肿瘤的发生是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失调的结果,肿瘤细胞的凋亡减少与增殖增多均可导致肿瘤过快的生长。因此,诱导细胞凋亡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途径。

bc l-2家族在凋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成员包括抑制凋亡的蛋白如B cl-2和B c l-X(L)以及促凋亡蛋白B ax和B ak。其中B cl-X(L)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尤为密切。BH3为促凋亡蛋白的一个功能结构域,被证实能对抗B cl-X(L)抑制凋亡的作用。Ho linge r等将BH3与穿膜肽A n tp相连(A n tp-BH3)并作用于宫颈癌细胞系H eL a细胞,结果显示A ntp-BH3能迅速转导入细胞内并诱导细胞凋亡,而单独的A n tp及BH3均无此效应。

凋亡蛋白抑制剂(inh ib ito rs of apop2 to sis p ro tein s,I A P)可以通过阻断ca spase 的活化点而抑制ca spase的活性,从而阻止凋亡的发生,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I A P的过量表达,并因此而降低肿瘤对化学治疗、放射治疗诱导凋亡的敏感性。消除I A P的抑制作用可以恢复肿瘤对各种促凋亡治疗的敏感性。线粒体内的一种多肽-S m ac能与I A P结合并阻断I A P 与ca sp ase的结合。因此,通过CPP s向肿瘤组织细胞内运送S m ac能有效的促进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M i2 zukawa等将A n tp和S m ac N端能与I A P 结合的几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融合短肽,作用于培养的成胶质细胞瘤细胞,发现此短肽能进入细胞内并明显地增强促凋亡药物诱导的凋亡效应,casp ase活性检测显示细胞内ca sp ase-3和caspa se-9的活性升高。

鸡贫血病毒vp3基因编码的凋亡素(apop tin)对正常细胞无毒性和转化活性,只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凋亡素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不依赖于p53的介导,也不被bcl-2的过度表达所抑制,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肿瘤抑制剂。王小波、陶站华等将凋亡素基因与T A T构成重组基因,表达融合蛋白并分别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 epG2,肺癌A nip973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 EC s),结果发现所有细胞内皆有T A T-凋亡素融合蛋白,但只选择性的诱导H epG2, A n ip973细胞凋亡,而HUV EC s细胞则无凋亡反应。

2.3 运送肿瘤疫苗

肿瘤抗原及其相关抗原免疫原性差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反应弱是肿瘤得以发生及逃避免疫攻击的一大因素,应用肿瘤抗原和(或)肿瘤相关抗原制成各种肿瘤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CD8+CT L可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的目的。树突状细胞(DC)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CD8+CT,以其为基础的各种疫苗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DC MH1:抗原肽便是其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的方法是DC与抗原肽共孵育或用抗原肽基因转染DC,但此法繁琐、效率低且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应用CPP s携带肿瘤特异性抗原肽进入DC则解决了上述问题。Sh ibagaki等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把肿瘤相关抗原OVA 与T A T转导结构域重组,获得T A T-OVA融合蛋白,体外与DC细胞孵育,结果显示OVA能被T A T运送至DC内并在蛋白酶体加工后被MHC1递呈于DC 表面,能刺激产生抗OVA特异性的CD8 +CT L,而单纯OVA与DC孵育则无此效应。对表达OVA抗原的肿瘤模型动物以T A T-OVA转导的DC治疗,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E7蛋白是研制宫颈癌疫苗的首选抗原,但传统导入方法下,E7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的反应不强。M iche l等将E7与V P22重组成融合蛋白,体外实验显示V P22能携带E7抗原在不同的细胞间穿梭。为进一步研究V P22能否增强E7诱发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的反应,M ichel等将V P22 -E7及E7DNA疫苗分别免疫动物,发现前者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的能力明显高于后者。另还有报道V P22同样能增强E6相关疫苗的免疫性,因此,可利用CPP s的高效转导及运送能力,将各种肿瘤抗原及肿瘤相关抗原与各种CPP s构成融合基因或融合蛋白疫苗,通过提高肿瘤抗原的摄入量而增强其免疫原性,刺激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的目的。

2.4 运送其他抗肿瘤物质

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转移与机体某些基因的突变及异常表达密切相关,而小干扰RNA(SiRNA)及反义寡核苷酸(A S-ON)均能在翻译水平选择性的沉默这些基因,从而达到预防及控制肿瘤的目的。应用CPP s运送SiRNA及A S-ON能克服传统导入的缺点,高效快速的将其导入肿瘤细胞内发挥作用。为抗癌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3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由于其高效细胞膜穿透功能,CPP s能携带一系列特异抗肿瘤活性物质包括抑癌基因、凋亡相关蛋白、肿瘤疫苗及寡聚核苷酸等进入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内,以更高效发挥这些物质的抗肿瘤活性。CPP s的导入作用虽然缺乏肿瘤细胞特异性,但通过运送肿瘤特异性的治疗物质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肿瘤治疗缺乏靶向导入这一困难,提高了药物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了提高抗癌疗效,减少药物用量,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CPP s这一作用的发现将为我们研究及设计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与策略。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应用CPP s导抗肿瘤药物成功治疗肿瘤的动物模型报道,但要将其应用于人类肿瘤的治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

肿瘤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技术

肿瘤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目的基因用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使其表达此基因而获得特定的功能,继而执行或介导对肿瘤的杀伤和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基因治疗涉及目的基因、载体及受体细胞三方面。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高效而稳定的表达。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分为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两类,由于伦理和技术的问题,目前仅限于体细胞。

目前常用的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一种方法是回体转移或称“二步基因治疗”,即将受体细胞取出在体外培养并转移入外源基因,经过适当的选择系统,把重组的受体细胞回输患者体内,让外源基因表达以改善患者症状。这种方法是目前基因治疗普遍采用的方法,又称为体外法(exvivo)。另一种方法称为“直接法基因治疗”,是指不需要细胞移植而直接将外源DNA注射至机体内,DNA可以单纯注射,也可以与辅助物如脂质体一起注射,使其在体内转录、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故又称活体直接转移(invivo)。体内活体直接转移的基因治疗方式操作简单、直接、经济、容易推广,疗效也比较确切,缺点是存在疗效短,免疫排斥和安全性等问题,目前尚不成熟。体外法比较安全、经典、效果容易控制,缺点是步骤多、技术复杂、难度大、不容易推广。

基因转移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三大类。

物理法包括:DNA直接注射法,显微注射法,电穿孔法,DNA微粒子轰击法。化学法包括:磷酸钙沉淀法,葡聚糖法,脂质体融合法,受体介导法。生物法包括: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慢病毒载体系统,腺病毒载体系统,痘苗病毒载体系统,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系统。因为生物法基因转移的效率明显高于前两类方法,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是应用最广的方法。利用病毒载体介导基因转移,以其高转染率和良好的靶向性而成为肿瘤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中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AV)、腺相关病毒(AAV)、单纯疱疹病毒(H S V)、痘苗病毒(VV)等载体。

(耿志国辑)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与EMT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认为,肿瘤实际上是由一小群具有无限增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样细胞及其产生的分化程度不均一的细胞团组成,其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自我更新驱动肿瘤发生的能力,二是具有多向分化形成肿瘤的异质性的潜能1。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EMT是一个多步骤的动态变化过程,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消失,组织结构松散,立方上皮细胞转变为纺锤形纤维细胞形态,并表现出侵袭性。实体肿瘤中央的细胞为上皮细胞表型,周围的细胞常常会呈间质细胞表型,其较强的运动能力使肿瘤细胞在局部产生浸润,并侵入血和淋巴管而转移至靶器官。到达靶器官后,癌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来重建细胞间连接及细胞骨架从而形成转移灶2。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而且也可以作为得到肿瘤干细胞的方法3。 近年来,肿瘤干细胞与EMT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二者在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耐药性上面有很多相似点4。肿瘤干细胞模型和EMT的概念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肿瘤的发展,但两者都不能独立地解释所有生物学事件。诱导EMT能促使肿瘤细胞获得干细胞特性,通过诱导分化的肿瘤细胞最终形成肿瘤干细胞并维持干性,而肿瘤干细胞同样具有EMT特征。然而,EMT是通过何种分子机制转化干细胞样细胞的,目前尚不清楚。下面向大家介绍目前已知的关于EMT和肿瘤干细胞间分子机制上的关联性。 连接EMT与肿瘤干细胞的信号通路:

2.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2.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表示细胞膜外表面有些糖分子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 B.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 C.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与物质进出无关 D.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2.一学生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显微镜下只有1个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其他细胞都看到了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这可能是 A.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 B.死细胞 C.蔗糖溶液浓度太小 D.实验操作不正确3.25.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 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 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C. K+通过原生质层 D. 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4.葡萄糖分子的协助扩散跨膜运转的速度比自由扩散增大105倍,这是因为 ( ) A.分子顺浓度梯度运转 B.有载体蛋白协助 C.分子通过亲水性通道跨膜运转 D.细胞提供能量 5.下列据图所作出的说明错误的是 A.图1说明该物质跨膜运输时会出现饱和现象 B.图2说明此物质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 C.图3说明该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图4说明该植物吸收k+不需载体协助 6.Timothy综合征是一种由于L型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多器官异常及心律失常综合征。研究发现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抑制突变通道显著增强的Ca2+内流。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内流不消耗能量 B.Timothy综合征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Timothy综合征患者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远高于细胞外 D.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能用于治疗Timothy综合征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7.右图所示是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请据图回答: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知识+练习+答案)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也不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H2O、O2、CO2等气体分子、甘油、脂肪酸、乙醇、苯等脂溶性物质。 (2)协助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但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其中分为通道蛋白、门通道蛋白、载体蛋白。 2、主动运输:物质由浓度低向浓度高的进行运输,(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需要载体。如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易化扩散是协助扩散,葡萄糖在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其他细胞(除红细胞)的方式就是主动运输。钠离子如果是通过钠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其方式就可以看作是协助扩散;而如果不是通过钠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那其方式就是主动运输。 二、非跨膜运输:分为胞吞(内吞作用)与胞吐(外排作用)。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通过小泡)。 三、例析计算“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1、离子、小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离子、小分子物质以跨膜方式(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通过生物膜。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明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的起点和止点→弄清物质通过的方式和经过的结构及其结构特点→注意一个等量关系“生物膜的层数=1/2磷脂分子的层数”。此外,还要明确细胞结构中,具有双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膜(有核孔),具有单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2、大分子物质、病菌、病毒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DNA、RNA等)、病菌、病毒等颗粒性物质不能以跨膜方式通过生物膜,而是以内吞(胞吞)、外排(胞吐)作用通过生物膜。其原理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形成小泡包围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过生物膜,所以这些物质通过生物膜时没有穿过生物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也不穿过生物膜。 四、例题解析 1、以下哪一过程是主动运输()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BFG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答案是BFG。 植物细胞膜对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向如下图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某种物质的浓度。该物质可能是

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导读: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 10^9/L,为常见的血液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案,还可以尝试一下针灸治疗。…… 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10^9/L,为常见的血液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案,还可以尝试一下针灸治疗。 该病起病多缓慢,症状较轻,常见乏力、心悸、头晕、低热、 咽炎或粘膜溃疡、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畏寒腰酸等,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若白细胞减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则见高热,恶寒,周身酸痛等症状。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出现,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谵语或昏迷,可在数日内死亡。粒细胞缺乏症为白细胞减少症发展至严重阶段的表现,两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可一并论述。 在中医学中,白细胞减少症无相同病名,据其症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表现当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温病”、“诸虚不足”等范畴。 针灸治疗 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有着不错的疗效。针灸疗法在益气养血,

滋阴助阳原则指导下治疗该证,选取膈俞、膏肓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大椎、脾俞、肾俞、悬钟。 方法 令患者取俯卧位于治疗床上并将背腰部充分暴露,在膈俞、膏肓俞、大椎、脾俞、肾俞穴上各放一约5毫米厚、直径约4厘米中间用针刺有10余个针眼的鲜姜片,接着将做成如半粒花生米大小的艾绒柱放于鲜姜片上,用线香于艾柱上端点燃令其自燃至成艾灰后鲜姜片不动只去艾灰,再如前法施灸至患者有温热感向局部肌肉内渗透、但不致灼痛、烫伤为度。达到预期效果后将鲜姜片拿掉令患者换取仰卧位,将一侧下肢膝关节以下暴露,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1。5寸;血海、三阴交、悬钟直刺1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捻针一次。下肢穴位左右隔日交替施术,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方中足三里为传统的强壮要穴,能补气生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有健脾强中,益肝滋肾的作用;血海、膈俞养血、活血、生血、补血,四穴合用共奏益气养血之功。配以脾和肾的背俞穴能健脾温中、滋补肾阴。悬钟穴又名绝骨,是八会穴之髓会,据现代研究发现该穴与红细胞的生成有关,是治疗贫血必取要穴,是嗜酸性粒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粒细胞有特异性;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穴,别名百劳;上杼穴,有益气壮阳的作用,据报道针刺大椎除白细胞数量变化外并有明显的左移现

肿瘤治疗新目标-肿瘤干细胞

肿瘤治疗新目标——肿瘤干细胞【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的祖细胞,是肿瘤的真正种子,它们虽然仅占肿瘤细胞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不定分化潜能,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和肿瘤不断生长的根源,是肿瘤发生、扩散、复发等过程中的“起始细胞”或“动力细胞”。传统的化疗药物不能有效靶向作用肿瘤干细胞,开发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能给肿瘤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改变,有望彻底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无限增殖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这种细胞可分化为特定组织中一个或多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有研究者提出恶性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肿瘤来源于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即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在肿瘤组织中存在,虽为数不多,仅占肿瘤细胞的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左右,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不定分化潜能,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和肿瘤不断生长的根源,是肿瘤发生、扩散、复发等过程中的“起始细胞”或“动力细胞”。直接针对CSC的靶向治疗,可望带来肿瘤治疗模式的全新改变,彻底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肿瘤干细胞的发现 传统观念认为,所有肿瘤细胞均存在无限增殖的可能,每个发生转移的肿瘤细胞都具有再次形成肿瘤的能力。然而,1958 年Hewitt[1]把小鼠白血病细胞移植到同品系的小鼠体内,发现仅有1%~4%的移植

细胞能够形成脾脏内克隆。随后陆续有实验报道在白血病[2~5]、乳腺癌[6,7]、脑肿瘤[8,9]、胃肠肿瘤[10,11]等多种实体瘤中发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小部分肿瘤细胞,而且只有这些肿瘤细胞(而不是全部肿瘤细胞)具有致瘤性。于是,学者们提出了肿瘤来源于肿瘤干细胞(CSC)的学说。CSC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都存在有CSC,这些CSC是肿瘤细胞的祖细胞,是肿瘤的真正种子,它们虽然仅占肿瘤细胞中极少的一部分,但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血液肿瘤干细胞 早在20 世纪 60年代,Bruce等[2]就发现鼠白血病细胞的一小部分亚群和正常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一样,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克隆。随后Park等[3]发现从大鼠腹水中获取的白血病细胞中仅有1‰~1%能在体外形成克隆细胞株;而且白血病细胞被输注入体内,也仅有1%~4%的细胞能形成脾克隆,这说明只有少数白血病细胞能在体内、外增生。Park据此推测可以形成克隆的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干细胞,并由此提出了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概念。Lapidot等[4]将一个与正常造血干细胞具有相同CD34+CD38-表型的白血病细胞亚群移植给NOD/SCID小鼠,发现此亚群细胞表现出干细胞样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于是将此亚群细胞定义为SL-IC(SCID leukemia-initiating cell)。1997年,Bonnet等[5]用实验证实了大多数白血病细胞不能持续增殖,只有少数LSC能形成白血病细胞集落;人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L)干细胞约占全部AML细胞的0.2%~1%,表达CD34+CD38-;这一细胞亚群具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课后达标检测6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某矿物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被动运输 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3. 某同学设计渗透装置如右图所示(开始时状态),烧杯中盛放有蒸馏水,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 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 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 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4.人体正常红细胞是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现将人体的红细胞分别浸入下列 a、b、c三个不同浓度溶液的烧杯内,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 b、c溶液浓度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a>b>c B.ac>b D.a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练习题新人教必修

主动运输 1.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 A.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B、胞吞、主动转运 C.主动转运、胞吞 D、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2.若使某细胞仅具有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则处理细胞的物质最可能的是(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生长素3.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性食物含有齐全的必需氨基酸 B.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 C.三大营养物质是人体内主要能量来源和贮存物质 D.胰岛素缺乏时,可能出现高血脂 4.用磷脂双分子层将某种不容易进入细胞的药物包裹成小球,通过小球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 ) A.固醇,自由扩散 B.性激素,协助扩散 C.蛋白质,主动运输D.蛋白质,胞吞 5.有一种物质只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膜.这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 A.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胞吞和胞吐 6.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多肽)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移向低浓度处。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作用 7.给你根系完好的水稻、番茄幼苗若干,新配制了含Ca2+、Mg2+、SiO等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培养液,烧杯等必要的用具,现有一个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特点的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第一步:取两个容量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健壮的水稻幼苗和番茄幼苗分别培养在两烧杯中,做好标记。 第二步:培养2d后,取出幼苗,分别测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结果预测与分析: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概况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s 海洋科学前沿, 2018, 5(2), 29-3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17093486.html,/journal/am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17093486.html,/10.12677/ams.2018.52004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Yueru Chen1, Mengxi Wu1, Qian Hu1, Huarong Guo1,2* 1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netics and Breeding, 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Institute of Evolution and Marine Biodiversit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Apr. 26th, 2018; accepted: May 16th, 2018; published: May 23rd, 2018 Abstract Although biomacromolecu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limited due to the natural barrier of the cell membrane.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are a kind of small molecular peptides with remarkable capacity for membrane translocation and can carry various macromolecules into cells including peptides, proteins, nucleic acids, and so on, opening a new way for exogenous substances to enter into cells. As a novel delivery tool, CPPs have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ransmembrane mechanism of CPPs, and its use in the cancer therapy and marine biology as carrier. Keywords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Transmembrane Mechanism, Cancer Therapy, Marine Biology 细胞穿膜肽的研究概况 陈月如1,毋梦茜1,胡倩1,郭华荣1,2*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6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3日 摘要 生物大分子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细胞膜的天然屏障作用,使得这些生物大分*通讯作者。

护理查房白细胞减少症

护理查房白细胞减少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2015年10月22日护理查房------白细胞减少的护理 2.查房目的:了解白细胞的作用以及减少症的相关知识,掌握白细胞减 少症的护理 3.什么是白细胞:—是淋巴细胞、多形粒细胞和单核粒细胞的总称,分 为2种: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4.白细胞的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 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 5.白细胞的正常值:。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 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 6.白细胞减少症的定义: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持续低于4000-10000 7.分类:分2种:原发性和继发型 8.病因: (1)化疗后常见的副作用; (2)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偏低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 (3)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4)免疫系统疾病: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偏低,此时应停止放疗,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5)由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6)感染: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7)生理因素或其他原因: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在肿瘤病区常见的是化疗后白细胞的降低, 9.临床表现: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等 10.并发症:(1)口腔感染:这是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可 见扁桃体红肿,咽部粘膜溃疡,继而可有坏死水肿,粘膜潮红及颈淋巴结肿大等。(2)急性肛周脓肿:可迅速形成溃疡、坏死及假膜。(3)而白细胞减少症引发的并发症还会使全身各系统感染:败血症是本病的主要威胁,致死率高达30%~40%。 11.护理 (一)病情观察 1、告诉患者遇到下列情况及时报告:寒颤发抖、体温38度以上、咳嗽、乏力等。 2、观察口腔、咽部、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等有无感染征兆。(二)护理 1、病室要求: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相同点: 肿瘤干细胞和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调控机制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生物学行为,主要相似之处有:①二者具有相似的调节生长的机制。有证据表明许多与肿瘤有关的调节途径也调节正常干细胞的发展,例如:凋亡抑制基因bcl-2可在体外增加HSC的数量。其他与癌变有关的信号途径如Wnt,Notch,Shh,Bmi-1等在调节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同时也在肿瘤中起作用[10-11]。②干细胞具有迁移的特性,而癌细胞有转移的能力。Tu等[12]认为干细胞的迁移和癌细胞的转移,皆受特异化学因子及其受体的调节。干细胞迁移到特定的组织和器官,而这可以解释肿瘤转移也有一定器官和组织特异性。③干细胞与癌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如生殖嵴或胚胎植入体内可以诱导成畸胎瘤,而畸胎瘤细胞注入鼠囊胚内细胞团可以形成正常胚胎。④肿瘤干细胞与HSC一样,可以分为肿瘤干细胞、短期增生细胞、分化细胞。⑤肿瘤起源于干细胞。有人认为单一细胞获得4~7次突变将发生恶性转化[13]。组织更新快的上皮组织、造血系统是肿瘤高发部位,组织自我更新越快,复制、转录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越高。尽管大多数肿瘤转化突变的靶细胞并不清楚,但是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某些结肠癌和白血病产生于积累多次突变的干细胞。⑥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都具有端粒酶活性以及扩增的端粒重复序列,而人类终末分化体细胞不具有端粒酶活性。⑦二者均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能力。⑧自我更新能力。⑨组织特异分化能力,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不同表型的肿瘤细胞,并在体内形成新的肿瘤。⑩不对称分裂能力。 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不同点:但肿瘤干细胞也具有不同于干细胞的特点:①自我更新信号传导途径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被破坏,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无自稳定性,而正常干细胞的增殖具有自稳性,其数目保持恒定。②缺乏分纯成熟能力,晚期肿瘤细胞没有分化为成熟细胞的能力,说明其分化程序异常,这与有着正常分化程序的干细胞不同。③肿瘤细胞倾向于积累复制错误,而正常干细胞的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全解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全解 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全解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长期低于4000/立方毫米(4×109/升)以下,临床以易于疲劳,易于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其原因一般是由化学和物理因素(放疗、化疗等)、药物过敏、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白细胞减少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如下: 西医认为: (一)骨髓损伤: 1.药物引起的损伤: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 2.化学毒物及放射线: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粒细胞生成障碍。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4.全身感染:细菌感染如分支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 5.异常细胞浸润骨髓:癌肿骨髓转移、造血系统恶性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造成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 6.细胞成熟障碍——无效造血: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骨髓造血活跃,但细胞成熟停滞而破坏于骨髓内。某些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也存在着成熟障碍,而致粒细胞减少。 (二)周围循环粒细胞分布异常 (三)血管外组织内的粒细胞需求增加,消耗加速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专题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也不需要蛋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H2O、O2、CO2等气体分子、甘油、脂肪酸、乙醇、苯等脂溶性物质。 (2)协助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直接穿过双层膜进行运输。不需要能量(ATP释放的化学能),但需要蛋 白质(载体蛋白)的协助,其中分为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即门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区别: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物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物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通道蛋白与所转运物质之间的结合较弱,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大小的物质通过,特异性不如载体蛋白强,只参与被动运输。) 2、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方向进行运输,(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需要能量(ATP 释放的化学能),需要载体。如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进入其他细胞(除红细胞)的方式就是主动运输。 二、非跨膜运输:分为胞吞(内吞作用)与胞吐(外排作用)。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通过小泡)。 三、例析计算“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1、离子、小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离子、小分子物质以跨膜方式(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通过生物膜。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明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的起点和止点→弄清物质通过的方式和经过的结构及其结构特点→注意一个等量关系“生物膜的层数=1/2磷脂分子的层数”。此外,还要明确细胞结构中,具有双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核膜(有核孔),具有单层生物膜的结构有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2、大分子物质、病菌、病毒通过生物膜或磷脂分子的层数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DNA、RNA等)、病菌、病毒等颗粒性物质不能以跨膜方式通过生物膜,而是以内吞(胞吞)、外排(胞吐)作用通过生物膜。其原理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形成小泡包围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过生物膜,所以这些物质通过生物膜时没有穿过生物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也不穿过生物膜。 四、例题解析 1、以下哪一过程是主动运输()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BFG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 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答案是BFG。 2、植物细胞膜对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向如下图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某种物质的浓度。该物质可能是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数量减少或被氧化、降解,与其他蛋白或自身交联、构型改变,骨架蛋白失去与膜内表面的连接,红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及脂质逐渐丧失,使红细胞膜的微黏度升高,膜流动性降低,红细胞逐渐变形,脆性增加。因此,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尽早将红细胞从异常pH 环境中分离出来,对于保证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采供血机构普遍使用ACD (pH 5.03),CPD (pH 5.60)和CPDA (pH 5.60)保养液采集全血,由于不足量血的红细胞与保养液的比例失调,导致红细胞的胞外pH 值低于正常标准,进而影响红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生理功能。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进一步探讨不足量血红细胞的百分比含量以及全血分离时间与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关系,为不足量血潜在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不仅可进一步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也体现了对无偿献血者的尊重,在目前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开源节流、合理用血的应对策略之一。参考文献 [1] Shinitzky M,Barenholz Y.Fluidity parameters of lipid regions determined by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J].Biochim Biophys Acta, 1978,515(4):367-394. [2] Libera J,Pomorski T,Muller P,et al.Influence of pH on phospholipid redistribution in human erythrocyte membrane[J].Blood,1997,90(4):1684-1693. [3] Ivanov IT.Low pH-induced hemolysis of erythrocytes is related to the entry of the acid into cytosole and oxidative stress on cellular membranes[J].Biochim Biophys Acta,1999,1415(2):349-360.[4] Crandall ED,Critz AM,Osher AS,et al.Influence of pH on elastic deformability of the human erythrocyte membrane[J].Am J Physiol,1978,235(5): C269-278. [5] Gedde MM,Davis DK,Huestis WH.Cytoplasmic pH and human erythrocyte shape[J].Biophys J,1997,72(3):1234-1246. [6] Salhany JM,Cordes KA,Sloan R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H dependence of hemoglobin binding to band 3: evidence for a pH 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hemoglobin-band 3 complex[J].Biochim Biophys Acta,1998,1371(1): 107-113. 细胞膜穿透肽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徐雅君1 曾庆友1,2* 许瑞安1* (1 教育部分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福建 泉州 362021;2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膜穿透肽(CPP)作为载体在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方法 分析细胞膜穿透肽的体内给药过程,总结在各个阶段中细胞膜穿透肽的状态、功能及存在的问题。结果 将细胞膜穿透肽的给药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内循环阶段、跨膜阶段及胞内阶段,细胞膜穿透肽要在体内循环阶段保持被掩盖状态,到靶组织细胞附近释放进行跨膜,而在进入细胞后要逃脱溶酶体的降解。结论 细胞膜穿透肽能够有效地将生物大分子导入动物细胞,使生物大分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更具潜力,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改进。【关键词】细胞膜穿透肽;肿瘤治疗;跨膜机制 中图分类号:R7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13-0007-04 The Strategies for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 Used in Tumor Therapy XU Ya-jun 1, ZENG Qing-you 1,2, XU Rui-an 1 (1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olecular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 & 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 Haoqiao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2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ne To study the shortages of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CPP) applied in biomacromolecules delivery, and show some method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studies. Methods Show the process of CPP as a vector delivered in vivo, and analyze states, roles and the shortages of CPP worked in different stages to get the strategies to optimize CPP. Results The process of CPP circulated in vivo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lood circulation stage, transmembrane stage and intracellular stage, CPP has to be masked in blood and released near target cells to enhance the transmembrane ef ? ciency, then to escape from endosome with something. Conclusion As a vector, although CPP enhances the cell penetration ability of biomacromolecules and has many advantages over other vectors, it still has many shortages to overcome. [Key words] CPP; Tumor therapy; Internalization mechanis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578)& 福建省发改委专项课题资助*通讯作者 细胞膜穿透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CPPs )是一些具有细胞穿透功能的短肽的统称,一般少于30个氨基酸,其中碱性氨基酸占多数[1]。此外,CPPs 还能帮助生物大分子穿过血脑屏障且无毒副作用[2,3]。CPP 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运输载体,向细胞内运送各种自身不能穿越细胞膜的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为生物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有力工具。到目前为止,已有CPPs 作为载体成功的将多肽、蛋白质、DNA 及siRNA 等导入细胞内的报道[4-7]。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CPPs 作为载体,存在与血液的不相容性,缺少组织特异性,易被内体捕获从而进入溶酶体被降解等问题[8,9],从而大大的降低了CPPs 的转染率,限制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因此,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优化CPPs 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的关键。1 优化CPP的体内相容性 CPP 本身具有生物组织相容性且无毒副作用。但是,在体内给药时,由于CPP 中碱性氨基酸占多数,所以,其在生理pH 7.4条件下带正

乌索酸对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第28卷第4期2019年8月 V ol .28.No .4August .2019 〔收稿日期〕2019-05-06 〔修回日期〕2019-08-10 〔作者简介〕杨凌,女(1981年),汉族,副研究员 *通讯作者(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xlsu@https://www.wendangku.net/doc/4917093486.html, 乌索酸对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杨凌,苏秀兰 *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50) 〔摘要〕乌索酸( ursolic acid , UA) 作为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已经展现出许多有益作用,如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抗高脂血、镇痛、保肝、护胃、抗溃疡、抗HIV 、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UA 在多种肿瘤,包括消化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系统的肿瘤和肿瘤干细胞中治疗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乌索酸,肿瘤,治疗,肿瘤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05/ j. cnki. 1004-1850. 2019. 04. 013 The effect of ursolic acid on tumor and tumor stem cells Yang Ling, Su Xiulan *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50) 〔Abstract 〕Ursolic acid (UA), a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 widely found in the plant kingdom, has shown many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such as antioxidant,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ti-cancer, anti-hyperlipemia, anal -gesia, liver and stomach protection, anti-ulcer, anti-HIV , anti-atherosclerosis and immune regula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role of UA and its mechanism in a variety of cancers, including the cancers from digestive system, the urinary and reproductive systems, the respiratory system, the nervous system, the endocrine system, the dermal systems, as well as in the cancer stem cells. 〔Keywords 〕Ursolic acid; cancer; treatment; cancer stem cells 乌索酸(ursolic acid , UA 或3β-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是在植物界普遍存在的三萜类化合物,可从各种植物如迷迭香、马郁兰、薰衣草、百里香和有机香草等的叶子、水果如苹果果皮、花和浆果中分离提取。近年来,关于UA 的活性和低毒性的研究不断增加,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 UA 通过介导一些药理过程和调节几种信号通路而预防慢性病的发展,它表现出抗炎、抗癌、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肥胖、肝脏保护、神经保护、心脏保护、抗骨骼肌萎缩等作用,多应用在运动补充剂、化妆品和保健品中。最近十年中,很多的研究都致力于从各种水果,植物和草药中分离和纯化这种三萜类化合物,制备更有效的水溶性衍生物,同时通过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探讨了UA 在各种疾 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分别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系统肿瘤和肿瘤干细胞这七个方面对U A 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详细阐述了UA 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1 乌索酸 UA (图1)是五环三萜类羧酸化合物(C30H48O3)分子量为456.71。其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的叶、花朵和药用植物的果实如枇杷(eri -obo trya japonica )、帚石楠(calluna vulgaris )、迷失香(rosmarinusofficinalis )和乌墨蒲桃(eugeniajam -bolana )[1]。根据异戊二烯单元的数量,萜类化合物是一种通过角鲨烯环化合成的天然物质[2]。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元的分子,基本分子式为C 30H 48O x ,它们普遍在骨架上有5个环[3]。文献报道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多的功能,是研 究的热点。这类化合物可能通过诱导抗炎反应,细胞保护和诱导细胞凋亡对癌症、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的慢性疾病产生疗效[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