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

(解释、预测和调控)。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

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

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

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意识流.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1、定义: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思状态

2、自动化的意思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睡眠状态(特征)

第二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3、功能能(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三、注意的分类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

1、定义: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的条件: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对比、运动和变化等。

(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3、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随意注意

1、定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一直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引起的条件: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

(三)随意后注意

1、定义: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2、特点: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1、定义:人和动物的一些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它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2、种类:一年

28天

24小时(日节律)

90分钟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

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

人在正常情况下:脑电波为β波

人在睡眠状态下:1、过度期:脑电波为α波

2、轻睡期:脑电波为θ波

3、4沉睡期:脑电波为δ波

快速眼动睡眠:REM是人做梦的时候

(二)失眠

1、睡眠的作用:

(1)恢复说

(2)保护说

2、失眠的类型

(1)情景性失眠

(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

三、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景下,由

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四)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一)镇静剂

(二)兴奋剂

(三)迷幻剂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定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类型: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内部感觉。(细分)第六感觉(超感知觉)

3、意义: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第一步:收集信息

第二步:转换,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第三步: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

第四步:在大脑皮层的各区域产生感觉

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及其关系)

一、感受性:心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表示的.

二、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也是指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三)差别感觉阈限

1、差别感受性:是指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是指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3、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ΔI/I

4、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它们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K=BLogA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是波长为400—750毫微米的电磁波。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包括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明暗适应)

2、色觉: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

(1)色调:颜色的基本特征

(2)饱和度:

(3)亮度:

三、视觉的机制

(一)眼睛:锥体细胞的作用

(二)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红、绿、蓝

2、拮抗理论:黑林提出红-绿;黄-蓝;黑-白。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人耳能接受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频率)、音色(质量特征)

(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三、听觉的机制

(一)听觉与耳

(二)听觉的理论

1、位置学说:贝克西提出;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反应。(低频声不)

2、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3、种类:

(1)按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分:

视知觉、

听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等

(2)按事物的主观特性分:

空间知觉、(产生的线索:双眼视差、幅合)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1、定义: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规律(1)接近性:

(2)相似性:

(3)连续性:

(4)封闭性:

(5)良好图形:

(二)知觉的选择性

1、定义: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2、影响因素:强度、色彩、活动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定义:刺激发生变化时知觉仍然不变的特性。

2、种类(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颜色恒常性

三、几种复杂的知觉极其机制

(一)深度知觉

1、定义:

2、影响因素(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遮挡、高度、透视、纹理等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线索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

(二)运动知觉

(三)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第五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1、定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内容(1)对人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知觉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的特殊性

二、社会知觉的过程(一)信息的收集和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的信息比后来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2、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受已知的特征的影响。

3、社会刻板效应: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提取。

(一)编码

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

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

(二)保持

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三)提取

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在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提取包括回忆和再认。

三、记忆的类型

(一)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

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时间、概念和观念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回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第二节:记忆系统

当前得到公认的记忆三存储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感觉记忆

定义: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时间:几十到几百毫秒。

编码:视象和声象

二、短时记忆

定义: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时间:20—30秒

编码:声音代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

容量:7+/-2组块

条件:复述又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三、长时记忆

定义: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编码:语义代码、视觉代码

储存模型:归类

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图式

语义网络

第三节: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

材料:无意义音节;方法:节省法

结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意义: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

2、干扰说: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前摄干扰:

倒摄干扰:

(二)影响因素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景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一)地点法

(二)韵律法

(三)记笔记

第四节: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

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定义: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题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三、学习的分类

(一)依学习方式分: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分: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走迷宫

四、学习的策略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第一次:5—10分钟后

第二次:当天晚上或第二天

第三次:一周后

第四次:一个月后

第五次:半年后

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50%

3、复习的方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二)组织策略

1、群集

2、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性

2、概括性

3、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一)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1、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主导成份)

第二节:概念的形成

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定义: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属性:内涵和外延(关系)

种类: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1、赫尔于1920年首创

2、布鲁纳的研究最著名:假设—检验—再假设—在检验。。。直至成功

(二)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儿童是通过类比归纳和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来获得概念的。

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

一、推理

(一)推理的一般概念

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二)三段论推理

(三)线性推理

(四)条件推理(沃森的试验证明人有证实的倾向)

二、问题解决的定义

(一)问题的结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

(二)认知操作的特点: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算法式

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二)启发式

就是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法:

2、爬山法:

3、逆向工作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表征的方式

(二)无关信息的干扰

(三)功能固着

(四)心向

第四节: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一、想象和创造思维

(一)什么是想象

定义: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基本特征:新颖性和形象性

作用:与创造性活动密切相关

种类:想象无意想象梦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二)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定义: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创造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创造性则指的是一种倾向。

心理学上对创造性或者创造力的评估有许多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发散思维测验。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一)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有兴趣、冒险、审美):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第六章:智力

第一节:智力概述

一、智力的性质

(一)智力的概念

定义:是一种综合的认知能力,包括认知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二)智力与能力

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包含“所能为者”和“可能为者”。(三)能力的不同类型

1、一般能力(包括)和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智商与智力差异

(一)智商

心理年龄:

比率智商:IQ=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

离差智商:IQ=100+15Z;Z=X-X’/S

(二)智力的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首先,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两头小中间大

其次,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有所不同

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早熟、中年成材、大器晚成

2、智力的团体差异:

性别差异、职业差异、种族差异

140; 极优等

120—139;优异

110—119;中上

90—109;中才

80—89;中下

70—79;临界

70以下;弱智

三、智力发展的特征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增长阶段(18-25到顶峰)、稳定阶段、衰退阶段(60岁后迅速下降)。(二)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二节: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的因素论

(一)智力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G因素和S因素。

(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卡特尔提出它们的发展趋势

(三)智力多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人有七种独立的能力。

二、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

三、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

内容: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结果:单元、分类、关系、转换、系统、应用。

共计:5×5×6=150种智力。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一)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

智力的构成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的经验成分:

智力的环境成分:适应环境、塑造环境、选择环境

(二)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提出。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第三节:智力的测量

一、智力测验概述

(一)智力测验的产生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

比奈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

(二)智力测验的种类

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3、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三)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验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3、心理测量有误差;

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一)信度

定义: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种类:1、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

2、评分者信度

3、内部一致性信度

(二)效度

定义: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准确性

种类:1、内容效度

2、构想效度

3、预测效度

(三)测验的标准化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三、经典智力测验

(一)斯坦福—比奈测验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总量表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言语能力操作能力

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分测验分测验

离差智商

(三)团体智力测验(瑞文)

个别智力测验

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

第五节:智力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一)家庭谱系研究(评价遗传决定论)

(二)双生子研究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一)家庭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二)早期干预

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

动力。

(一)动机的定义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二、动机的产生

内部的需要(需要的定义);外部的诱因。

三、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区别)

1、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二)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1、外在动机(的作用)

2、内在动机

(三)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1、主导动机

2、从属动机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到U曲线;工作难度。

第二节: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一)交往动机及其获得

(二)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1、合作

2、情谊

3、归属

二、成就动机的定义

(一)成就动机的结构:追求成功、回避失败(二)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

三、工作动机

定义:

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

第三节: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匮乏动机与成长动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第四节: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定义:

构成(一)主观体验

(二)生理唤醒

(三)外部行为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区别(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联系: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二)情绪状态

1、心境;

2、激情;

3、应激(手足无措)。

(三)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表情

(二)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语调表情。

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一)促进功能

(二)瓦解功能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第八章:人格

一、人格的界定

定义: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特征征征(一)独特性

(二)稳定性

(三)统合性

(四)复杂性

(五)功能性

二、人格的结构

(一)知—情—意系统

(二)心理状态系统

(三)人格动力系统

(四)心理特征系统

(五)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中心)

第二节:人格差异

一、认知方式(定义)差异

(一)冲动型(整体加工)与沉思型(细节加工)

(评价各的优缺点)

(二)系列型与同时型

(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二、气质差异

定义:

类型(一)胆汁质

(二)多血质

(三)黏液质

(四)抑郁质(多愁善感的人)

三、性格差异

定义:

属性:有好坏之分

特征:(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说

特质的定义: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共性特质

个性特质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5-10个)

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

(三)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情绪稳定性外向性

开放性随和性

谨慎性

二、人格类型说

(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

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可分为T+型人格和T-人格。

(二)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

内向;外向。

(三)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第四节: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孩子性格)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自然物理因素六、主观能动性

放纵型

A型人格

第五节:人格测量

一、测验法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三)青年性格问卷

“大五”测验

二、投射法(测量人格中潜意识层面)

(一)罗夏克墨渍测验

(二)主题统觉测验

(三)句子完成测验

自陈量表法:是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一)本能:

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二)合群需要

沙赫特的研究发现人在紧张和恐惧时更倾向于

与人交往。

(三)自我肯定的需要

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

(2)支配

(3)情感

2、表现需要的方式

(1)主动

(2)被动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一种

商品交换。

霍曼斯指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非物质的交换。

第二节: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1、广义的沟通:人与信息;人与机器;人与自然。

2、狭义的沟通: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1、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2、满足需要,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信息源

目标靶

信息

通道

障碍

反馈

背景

(1)信息源:

(2)信息:

(3)通道:

(4)目标靶:

(5)反馈:

(6)障碍:

(7)背景: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的沟通:

(1)口语沟通:

(2)书面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

(1)表情:

(2)眼行为:

(3)身体语言和身体动作

说明:

调节:

情感表露: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二)个人品质:

1、热情

2、内在的个人特征如:真诚、幽默、有涵养、聪明

3、外表的特点:容貌、体型、服装等。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莫雷诺提出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群体的定义:

群体的功能: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一)群体规范(的作用)

(二)群体的凝聚力(正性力量)

(三)群体中的角色

(四)群体的领导

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最早由特瑞普里特研究的)与社会惰化

(二)去个体化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2、群体思维。

(四)从众众与服从:1、从众(影响因素);

2、服从(影响因素)。

第十章: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定义:

2、鉴定心理健康与否的三条基本原则:

3、心理健康水平的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

(2)轻度失调心理

(3)严重病态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 知识迁移: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 3. 心理学 ( psychology) 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心理学第一章复习题 4、 我们有时把诸如感觉、思考和记忆这样的心理过程称为: A 认知B 情感事件 C 神经网 D 因变量 5、 以下哪种类型的研究才能探明因果关系? A 案例研究B 相关性研究C 自然观察D 实验 6、 科学研究应该始于下列哪项? A 受控的检验 B 假设 C 数据收集 D 风险收益评估 7、 有位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想考察在模拟监狱的拥挤环境中, 室温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 攻击行为。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a 室温 b 攻击行为的数量 c 拥挤程度 d 模拟的监狱环境 8、 在下列心理学家中,谁最有可能研究学习障碍问题? a 消费心理学家 b 司法心理学家 c 实验心理学家 d 学校心理学家 9 ?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A. 生理学B .社会学C .人类学D .物理学 10.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A. 詹姆斯 B .斯金纳C .华生 D .惠特海默 11. 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A. 机能主义一一冯特 B.格式塔一一铁钦纳 C.人本主义——罗杰斯 D.构造主义——詹姆斯 12.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诊断与治疗个体的心理障碍,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分支学 科是 A. 教育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生理心理学 D.临床心理学 13. 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 A 、格式塔 B 、人本主义 C 、构造主义 D 、行为主义 14.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 A. 冯特 B. C.费希特 D. 15. 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是指( ) A. 行为主义 B. C.精神分析学派 D. 1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科学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目标?() A 评估行为B 操纵行为C 质疑行为 D 预测行为 17. 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重要因素是() A 心理学反对自由意志,拥护决定论 B 心理学与大脑有关,而哲学与心理有关 C 心理学采用实验技术 D 心理学采用还原论的概念 华生 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学派

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心理学试卷(本科A)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都提供了四个选择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其标号,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40分)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 B心理概念 C心理现象 D个性 2、气质主要属于 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 C个性心理倾向 D个性心理特征 3、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 A心脏 B脑 C脊髓 D整个身体 4、反映的最高级形式是 A感应性 B心理 C思维 D意识 5、“眨眼反射”属于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 C第二信号系统 D以上一个都不是 6、狼孩的现象说明遗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 A起决定作用 B起主导作用 C不起决定作用 D不起作用 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社会交往的需要属于 A安全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爱和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8、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根本动力是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和信念 9、根据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个体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为努力程度,是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不稳定的内部归因 C稳定的外部归因 D不稳定的外部归因 10、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1、突然敲门声,打断了人的思路而分散了注意力,属于下列哪种选项干扰?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C、注意动摇 12、“一心二用”是指注意的 A范围 B稳定 C转移 D分配 13、直接兴趣是产生()的重要原因 A、随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14、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利用了 A 强烈的刺激 B 对比的刺激 C 持续的刺激 D新异的刺激 15、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社会知觉 D 运动知觉 16、在空中飞机上看地面的人是很小的,但我们不会认为到了小人国,这是知觉的 A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亮度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17、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 B反比 C对数 D定比 18、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某种感觉的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是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后象 19、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一种固定的看法,被称为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刻板印象 D 近因效应 20、以语词为中介,以抽象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主要是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 21、考试卷上名词解释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况。 A 评价 B复述 C 再认 D 重视 22、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 A3±2 B5±2 C7±2 D9±2 23、某学生考试不及格时便会悔恨当初学习没用功,这是 A、因果联想 B 接近联想 C 相似联想 D 对比联想 24、艾宾浩斯经过研究将遗忘的规律描绘成了一条 A直线 B正加速曲线 C负加速曲线 D “U”型曲线 25、我国古代的童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等很便于记忆,这是因为采用了 A、谐音记忆法 B、连锁记忆法 C、歌诀记忆法 D、归类记忆法 26、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患者的病情,这反映的思维特性是 A形象性 B逻辑性 C间接性 D概括性 27、儿童看见桌布上的玩具,会拉桌布取到玩具,这种思维形式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求同思维 2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的关键、找出主要矛盾,这是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9、认知或解决问题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称为 A原型启发 B变式 C同化 D定势 30、“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所反映的良好思维品质是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31、作者关于小说中人物的构思主要是一种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32、情绪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而产生的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 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四)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

管理心理学题库汇总

第一章联系与思考 一、概念解释 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的社会心理系统、企业文化、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对象 二、填充题 1.管理的职能有。 2.管理过程的两个主要系统是。 3.工业心理学包括。 4.管理心理学的目的与任务是。 5.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包括。 三、是非判断题 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则在括号内写“是”,错误则写“否”(后面各章是非题均按此要求解答)。1.社会心理系统属于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2.技术系统属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 3.个体、团体、组织属于内环境系统。() 4.技术环境(工作性质、技术水平、产品数量、质量等)属外环境系统。() 5.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形成了管理心理学。() 6.从狭义而言,行为科学即指管理心理学。() 7.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人的因素作用下降了。() 四、选择题 下列题目中,每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后面各章的选择题均按此要求解答)。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突出的是: A.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 B.以结构为中心的管理 C.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 D.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带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哪类学科? A.自然 B.社会 C.中间 D.人文 3.管理心理学的两重性主要指: A.生物人与社会人 B.积极与消极 C.共性与个性 D.自然性与社会性 4.下列哪种不是20世纪30年代前的工业心理学的范畴?

A.消费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组织管理学 D.人事心理学 5.下列哪种选项不是内环境系统的社会心理系统? A.团体环境 B.个人环境 C.组织环境 D.技术环境 6.工业社会心理学主要指的是: A.人事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人际关系学 D.工商心理学 7.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团体行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A.激励 B.人际关系 C.结构 D.影响力 五、问答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意义是什么? 3.管理心理学与邻近科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第二章练习与思考题 一、概念解释 泰勒制、例外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法约尔的组织职能与管理职能、韦伯的官僚模式、霍桑实验与霍桑效应、管理科学学派、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中国古代人性观、韩非的“法、术、势” 二.填充题 1.泰勒等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2.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的五种要素是。 3.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是。 4.安德鲁·尤尔(Andrew Ure)是国,夏尔·迪潘(Charles Dupin)是国。 5.泰勒的代表著作是,发表于年。 6.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发表于年。 7.孙武论将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8.孙膑认为合军聚众,克敌制胜应采用以下激励方式。 9.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他从年至年,主持了长达五年之久的。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2.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智力年龄(心理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4.激情具有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5.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这些需要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3)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1)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①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但应注意,高威信造成的态度变化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而减

少。③将沟通信息与人的原有态度的差异调整到适当的水平。③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①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给定结论。例如某些广告是向公众介绍产品,甚至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指出产品的某些不足,从而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信任感。②适当通过分散人们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③用各种特定惠待激发人们的认同。 (3)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 心理学部分 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B) A.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 B.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2.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4.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B)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5.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 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 岁至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 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9.在非参数统计中,下列用于检验单样本的方法是(ABC ) A.二项式检验 B.X2单样本检验 C. 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 14.问卷法一般采用的项目方式为`:ABCDE 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空式 E.量表式 13.下列属于经典心理物理方法的是( bcd )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2社会测量的方式的是( bcd ) B.社会测量图 C.靶式社会图 D.“猜测”技术 10.因素分析基本类型的是( abc ) A.R型因素分 B.Q型因素分析 C.P型因素分析 11.下列属于小N设计主要类型的是(abc ) A.反转型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扩展式反转设计 1.元分析的主要特点有( BDE )。 B.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D.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E.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3.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BCDE )。 B.回归间断点设计 C.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D.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E.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6.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有( ACD )等。 A.判别函数分析 C.主成分分析 D.典型相关 7.下列各项测验中属于兴趣测验的有( CD )。 C.SCII D.KOIS 8.心理学研究中不常用的取样法有( ACE )。 A.计划取样法 C.顺序取样法 E.穿透重复子样本法 11.构建因果模型的具体步骤是( ABD E ) A.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B.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D.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E.实际数据和结构模型相拟合 12.问卷测量的准确性包括( ABCDE ) A.效度 B.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 C.同质性 D.信度 E.测量分数的分布 13.实验室实验的特点有( ABD )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心理学选择题精选

1.心理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2.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5.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6.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7.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9.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0.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1.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2.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13.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4.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15.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16.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17.“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18.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叫()A.学习B.成熟C.学习准备D.知识准备 19.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内容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须接受或理解,以便今后可以利用或重视。这就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机械学习D.掌握学习 20.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称之为() A.道德评价B.道德观念C.道德认识D.道德品质

2018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B )。 A.迟钝 B.敏锐 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D.想象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 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5. 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D )。 A.登门槛放应B.留面子效应C.引诱法 D.示范法 6. 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心理学 B.机能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薪—兰格理论 B.坎农一巴德理论C.沙赫特—辛格理论 D.腾斯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B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 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A ) 特征的表现。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A )提出的。 A.劳伦兹 B.皮亚杰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D )。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间接性 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是( B )。 A.日间嗜睡B.白日梦 C.突发性睡眠D.睡眠窒息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B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4.老虎钳可以当作锤子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可以裁纸,这克服了( B )的限制。 A.对问题的认知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D.思维定势 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教育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选择题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等多种要素。 A 教学环境 B 教学方法 C 教学手段 D 教学目的 2.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布鲁纳 B 布卢姆 C 桑代克 D 斯金纳 3.教育心理学诞生于()。 A 1903 年 B 1913 年 C 1924 年

D 1934 年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加涅 5.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A 20 世纪20 年代以前 B 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 C 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 D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6.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A 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 B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C 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 D 20 世纪90 年代起 7.教育心理学正式诞生于()。

A 20 世纪末 B 20 世纪初 C 19 世纪末 D 19 世纪初 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编写者是()。 A 廖世承 B 房东岳 C 潘菽 D 陆志伟 9.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 学生的学习 B 教育措施 C 学校环境 D 学与教的规律 10.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 视的重要内容。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 C 教学环境 D 评价反思过程 1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 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12.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手段 D 教学环境 13.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 教学媒体 B 教师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