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雅言_的形成_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_王兆春 (1)

_雅言_的形成_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_王兆春 (1)

_雅言_的形成_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_王兆春 (1)
_雅言_的形成_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_王兆春 (1)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2年第3期第18卷(总第68期)

雅言 的形成、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

王兆春

(毕节教育学院中文系,贵州毕节 551700)

[摘要]雅言发源于华夏祖先的汉民族语言,春秋时期称为雅言;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通用语。雅言具有规范性、通用性的特点,而又在稳定与发展性中冲突并统一。雅言在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雅言;形成;意义;特点;春秋;战国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2)03-0046-04

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本是古代文明发展的结果,而且,人类要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仍须不断地借鉴数千年古代文明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以史为镜,才能科学地展望未来、创造未来。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我们应该而且能够通过研究古代语言而更深地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从而使我们古老而年轻的民族语言和语言研究更好地服务于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需要。

一、雅言的形成

马克思对共同语的形成曾作过一次精辟的论述: 方言经过政治集中和经济集中而集中为全民族的共同

语 。[1]

我以为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个意思:一、方言是共

同语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二、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地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并必然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与规范、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文明的进步。

雅言又叫做 夏言 ,它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华夏族祖先的氏族语言。约在四千多年以前,自黄帝族入主中原以后,先后兼并了许多部落,因此,黄帝族的语言,也先后融

合了其他氏族的语言,从而 成为部落联盟的共同语 。

[2] 墨子 兼爱 篇记载了大禹伐苗时的誓词: 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 [3]禹是当时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他所发的誓词,至少是对联盟内各部落的酋长们发布的,如果没有共同的语言,命令无法协调,战争中也无法进

行协调与配合,更不用说取得胜利了。这说明, 黄帝族语言发展到了夏禹时,已由氏族共同语逐渐发展成为部落联盟的共同语,并且成为春秋时期称为 雅言 (夏言)、汉以后称为汉语的初步基础和源头。 [4]但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尚未诞生,政治的、经济的 集中 还远远不够,因此,严格地说,这种氏族联盟的共同语还不能称为民族共同语,不过,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正是由禹的儿于启建立的(这正是 雅言 又叫做 夏言 的原因)。国家的建立,使共同语的出现成为一种需要和必然。应该说, 雅言 的雏形这时已经形成,以后经过商、周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兼并、融合,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华夏民族逐渐形成并走向统一和强大,而 雅言 也随之而走向成熟、稳定和统一,约在战国前后,成为更具有规范性、统一性的华夏民族通用语。

二、 雅言 的特点

任何一种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或 通用语 ,决定其特殊性和决定其普遍性的原因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 雅言 也同样如此。但是,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我们应该看到, 雅言 的特殊性,是由于其所处的独特的历史环境下的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国家版图的变化、朝代的更迭、国都的迁移、人民的迁徙、民族的分化与融合、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生产方式及生活习俗等等,都在影响着 雅言 及其方言的面貌,并使之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有限的规范性和通用性

46 收稿日期:2001-02-26

作者简介:王兆春(1965 ),男,贵州毕节人,毕节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1 从 雅言 在当时社会中的使用情况来看

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的解释, 雅 有 正 义,即 正确的 ; 雅 又有 平素、向来 的意思。[5]把这两个意义结合起来,即可理解为 规范与通用 。语言是有声的,通过实验的方式去考查两千多年前的语言使用情况是不可能的,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它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书面语言的形式对 雅言 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查和研究。如 论语 述而 上记载: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6]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在读书、教学及其它较正式的场合都是说 雅言 的。而当时的政治家、外交家们所常用的一种方式或手段,便是诵诗以言志。诵诗是为了达到说理或讽谏的目的。既是诵 诗 ,当然应该像孔子那样说 雅言 ,否则,就无法达于政、专以对、使于四方了。如 左传 襄公八年 中记载了晋范宣子出使鲁国,欲联鲁伐郑,在与郑大夫季武子对答时, 宣于赋 扌票有梅 ,晋代杜预的注说: 梅盛极则落 宣子欲鲁及时共讨郑,取其汲汲相赴 。而鲁国季武子在应对时也先后赋 角弓 、赋 彤弓 以表明鲁君与晋君亲善的态度[7]。又据 论语 先进 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在与孔子的对答中也说: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8]其所说的 会同 就是指当时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应属 执礼 的范畴,这也就意味着,参加仪式的人,不管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方言)的诸侯,还是主持仪式的司仪(即 大相 或 小相 ),都必须说 雅言 。以上事实表明,当时 雅言 的作用,已经很接近现代的 共同语 了,则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通用性是肯定的。

2 从春秋战国时代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本身来看, 雅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系统性。首先从语音系统来看,虽然缺乏必要的语音实证材料,但我们可以从丰富的先秦文献中发现一些极有价值的线索。如押韵作为中国诗歌、韵文的传统特点,在 诗经 、 楚辞 等著作中就已经相当成熟和完美,可以说是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读 齐风 还是读 魏风 ,读 雅 还是读 颂 ,或者是读 离骚 、 湘君 、 九歌 ,我们都会从中领略到一种相似的韵律美,而这种相似性,正是当时雅言语音系统性的一种客观反映。例如 诗 小难 都人士 : 彼都人士,抓裘黄寅。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毛传作了这样一个极有意思的解释: 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语又有法度。 [9] 都人士 是周诗,其有 法度 的 言语 ,当然就是 雅言 ,而其 法度 ,就是规范。具体到其押韵的运用,应属偶句用韵,韵脚字为 黄 、 章 等。我们再看 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0]其韵脚字为 章 、 常 等,与 诗经 中的用韵是极一致的。这样的语言事实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是大量地、普遍地存在的,而绝非偶然。第二,从其词汇系统来看,雅言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已经较为固定地反映在先秦文献中。从甲骨卜辞到周鼎铭文,从 诗经 到 楚辞 ,从 春秋)到 战国策 ,天、地、人、神、鸡、犬、牛、羊、好、恶、美、丑这些基本词和常用词,构成了雅言词汇系统的主体。第三,从语法系统来看,作为中华民族早期通用语言的主要语法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基本成熟,如 主谓结构 、 述宾结构 、 双宾语 、 宾语前置 、 词类的活用 、 使动用法 、 意动用法 等等,在当时各国的各种文献中均可得到充分的验证。 楚辞 等作品中出现了一些方言词或方言语法,但那只是少数,所以前人在对这些作品作注的,一般都要注明 楚地(或某地)方言 ,这正好是反证了其主要的词汇和语法形式是通用的和符合规范的。

3 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历史原因, 难言 的规范性和通用性,又必然地是有限的。从本质上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周王朝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其 经济和政治的集中 本就是一种 有限的集中 ,这就决定了 雅言 的规范与通用必然是有限的。周武王建立的仍是一个分封制的国家,春秋以后虽然逐步进入封建社会,但周王的权力不但没有因此而得到加强,反而日益受到削弱。由于诸侯割据的局面日益加剧,诸侯间为争夺 霸主 地位或土地人口而进行的战争日趋频繁,某些诸侯国政治、军事实力的强大,使得周王以周鼎为象征的那点权力已经微乎其微。经济上,各诸侯国(包括周在内),也是以自足型经济为主的,随着政治权力的丧失,经济上以诸侯向周王室进贡为主要形式的那点 集中 也失去了实际的意义。而周王自己的领地屡被侵占,周与其诸侯间互相交换人质这类事件也已被视为正常。但是那些想要争夺 霸主 地位的诸侯往往还需要周王的认可,正所谓 挟天子以令诸侯 。据 左传 僖公四年 载,齐桓公伐楚时,便是以 昭王南征而不复 和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人供 [11]作为借口的。由于这种政治、经济背景的特殊性,使得 雅言 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在更深层次上得到规范。几乎可以肯定,当时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 雅言 的,主要是王侯、贵族、官吏及士人阶层,而下层人民由于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国界、地域的限制等,接触并掌握 雅言 的机会并不多,这更加使 雅言 的通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正如前文所引 论语 述而 上记载的那样,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也不是在所有场合都使用 雅言 的。所以,荀子在 儒孝篇 里才会有这样的记载: 居楚而楚(说楚语),居越而越(说越语),居夏而夏(说 夏言 ,即 雅言 。) [12]。

总的来说, 雅言 的一定程度的规范与通用,是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决定的,而其规范与通用的有限性,同样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而决定的。

(二)发展性与稳定性的冲突与统一

47

一般而言,任何一种语言,包括共同语和方言,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说,稳定性是语言的一般特性。那么, 雅言 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吗?这就涉及到对 雅言 的定性问题 雅言是一种方言吗?当然不是。雅言是一种民族共同语吗?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那么, 雅言 究竟是什么?总得给它一个名份吧?本人窃以为, 雅言 至少应该作为 准民族共同语 来对待。理由之一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它确实承担了应该由共同语来承担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职能,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外交及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语言自身即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把它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汉民族祖先的 准共同语 ,是并不过分的。理由之二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的时期,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共同语形成的政治经济条件,周王朝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要求天下一统的共同愿望,这种心理趋势必然会促使人们更多地运用通用的语言,并影响着这种语言的发展走向。理由之三是,春秋战国时期统一的 汉民族 毕竟还只是处在其形成的最后阶段,即 雅言 还不能称之为 全民族的共同语 ,而只能称之为当时华夏民族的 准共同语 。据此, 雅言 当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不过这种 稳定 是较为脆弱的,相对于其发展性而言,应是第二位的 这正是 雅言 相对于其它共同语所独具的又一突出特征。

雅言稳定性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就其词汇系统而言,其基本词汇体系已大体形成,并成为后来汉语词汇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如前文所述,这些基本词和一部份常用词,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是 雅言 词汇系统的主体,这就决定了 雅言 的词汇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其语法系统而言,其基本的语法形态在各种主要文献中也是普遍的、基本一致的。因而,我们无论读 诗经 还是读 楚辞 ,无论读 左传 还是读 国策 ,都决不会由于语言的隔阂而产生 这是不同的语言 的想法。

任何一种共同语也都是需要发展的,对于雅言来说尤其如此。雅言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词汇数量的极大丰富。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上均难以达到真正的 集中 ,加上诸侯割据等原因,使得 雅言 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但这同时也为 雅言 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从春秋到战国,诸侯们除了进行长期的频繁的战争,同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也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旧的联盟不断解体,新的联盟不断产生,国界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民在不断地迁徙 这种情况促使共同语和方言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接触与碰撞,并深刻地影响了共同语的面貌 从口语到书面语。 雅言 词汇量增加的第一个途径是从方言中吸收词汇。如 诗经 的 国风 主要是各地民歌,必然地吸收了大量的方言词。一些方言词很自然地被吸收到了 雅言 中来。如 魏风 葛屦 :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其中 葛屦 就是魏地的一个方言词。毛传作了这样的解释: 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以履霜,利其贱也 。[13]随着 诵诗以言志 这种方式的流行,诗经中的方言词大量地进入 雅言 的词汇系统。又如 豚 本是楚地方言,意为 小猪 ,但它也出现在 论语 这样的著作中。如 论语 阳货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同 馈 )孔子豚 。[14]说明它已经被吸收进共同语即 雅言 的词汇系统。再如 参差 这个双音节词,既见于 诗经 ,也见于 楚辞 及其它先秦著作中。我们不妨来读读 湘君 :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15]。可其中的 参差 指的不是抽象的 长短不齐 ,而是排箫。根据词义引申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这个词也极有可能是楚地的方言词。

雅言 除了从方言中吸收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来源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新词。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政治上不够统一,但由于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就促使新事物不断产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 从而导致了新词的大量产生。如 铁、锡、金焦、铸、锻 等词就是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而产生的新词。由于华夏民族思想和文化财富的长期积累和孕育,很多新词也伴随着新观念、新思维的产生而产生,如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的 孝 、 悌 、 德 、 勇 等。

第二,表现在词的结构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双音节词的大量增加。语言是为社会交际服务的,随着社会需要的提高,语言的发展必然要适应这种需要。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增多,需要用语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而原来以 一词(字)一音一义 为主的语词结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及语言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了 雅言 词汇系统中语词的结构方式的 多语素 多音节 化 实际上很多新词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如 天子 、 诸侯 、 将军 、 大夫 、 司徒 、 百姓 、 寡人 、 君子 、 左右 、 春秋 、 道德 、 中庸 、 计会 、 恐惧 、 会同 等等。

第三,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 生要是词义的扩大与义项的增加。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思想感情的日益丰富。如果仅仅靠吸收方言词和造新词来表达新事物、新思想,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这种类似于 旧瓶装新酒 赋予旧词以新的意义的方式,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如 兵 的本义是 兵器 ,在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义则有: 军队 、 军事 、 兵

48

法 、 士兵 、 用兵器杀害 等。又如 朝 的本义是 早晨 ,后又派生出 日 、 朝廷 、 明代 、 朝拜 、 朝向 等意义。词义发展变化的现象在先秦文献中是普遍的,可说是俯拾皆是,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表现在语法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比如宾语的位置是很灵活的,可在谓词前,也可在谓词后。象 不吾知 、 唯命是从 这类宾语前置的用法是很普遍的。又如语助词 兮 、 也 等,既可出现在句尾,也可出现在句中。再如当时文献中大量存在的词类活用现象,也说明了其词性的灵活性这一特点。正是由于 雅言 语法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在此不可能也无必要作全面的讨论,而只需 窥一斑而见全豹 。

雅言 的稳定与发展,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它的稳定是脆弱的,也是宝贵的;它的发展是跨越,也是继承,是结果,也是动力。这种发展不可能是一次突变,而是在相对稳定中的发展并最终达到新的稳定 秦统一后即施行了 书同文,语同雅 的措施,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 雅言 的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时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学术、思想理论领域空前开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 雅言 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这个从氏族语言发展起来的 准民族共同语 发育得更加丰满、成熟,充满了时代的激情与张力 更重要的是,她为后人留下卷帙浩繁的珍贵的文献资料,使我们能够不断地回顾历史、学习历史和超越历史。无论是从 雅言 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还是从这一过程所展示出来的特性中,我们都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 雅言 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史上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它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语形成和发展原理的科学性,为 汉民族共同语 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雅言 对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必须以国家政治的统一、政治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为前提。一方面,政治经济的集中程度越高,则共同语的规范统一程度也越高;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高度统一,可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巩固政治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三)创新是语言发展的需要和前提。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需要高度发达的信息交流工具, 雅言 所呈现出来的强大发展性,正是在广泛地吸取方言中的养分、在新旧更替的自我创新中形成的。我们不但要象吕叔湘先生呼吁的去 抢救方言 并从中吸取营养,我们还应该向其他民族的语言学习,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开拓创新,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的时代,如何使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个对本民族来说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与时代接轨,尚有许多课题需要解决,仅仅依靠传统的语言研究是不能满足时代需要的,应该大力拓展语言科学研究的空间,如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等。目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已作了积极的调整,并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如普通话工作已从重视面的推广上升到重视质的提高的阶段 其标志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了普通话等级测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而这一切,正是创新所带来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里,汉语的声音,将会更加铿锵、悦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500

[2][4]濮之珍 中国语言学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7 26

[3]二十二子[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7

238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商务印书馆,1982 280

[6]四述集注[M] 岳麓书社,1985 124

[7]十三经注疏(下册)[M] 中华书局,1980 1940

[8]四书集注[M] 岳麓书社,1985 161

[9]十三经注疏(上册)[M] 中华书局,1980 4931

[10]马茂元主编1楚辞注释[M]1湖北:湖北人民出版

社,19851331

[11]十三经注疏(下册)[M]1中华书局,1980117921

[12]二十二子[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031

[13]十三经注疏(上册)[M]1中华书局,198013571

[14]四书集注[M]1岳麓书社,198512111

[15]楚辞注释[M]1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11351

[责任编辑:颜迈]

)

49

)

tence definition and sentence members,methods for sentence analysis,and standard for sentence classifica-tion.Each of these views and methods has its ow n strong points.But through comparison,w e found that the0three levels of sentence member analysis0as claimed by Yan M ai in his Modern Chinese is more scien-tific,more practical,and therefore should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Single Sentence Analysis,Level Analysis,Sentence Member Analysis,Sentence M ember Analy zed on T hree Levels

[14]A n A n a ly sis o f t h e F o r m a ti o n,C h a r a c te r ist ic s

a n d H ist o r ic a l S ig n if ic a n c e o f0雅言0

Wang Zhaochun

(Depar tment of Chinese,Bijie Educational Colleg e,Bijie,Guizhou,551700)

A bstr a ct:雅言originated in Hua Xia and was the language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Such a language w as referred to as雅言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In the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it gradually became the lang uage popularly used by the Hua Xia nationality.雅言w as charac-terized by its regularity and generality and w as unified in the course of its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雅言has occupied a verv im portant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lang uage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hole world.It is of g 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anguage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雅言,Formation,Significance,Characteristics,Spring and Autumn Period,Warring States

[15]A C o n sid e r a ti o n o f T h e o r ie s a n d P r a c ti c es f o r

T e st in g o n C a n d id a te s.L e v e ls o f th e C o m m o n Sp o k e n C h i n e se

Shao Xinfen

(Department of Chinese,Guizhou Educational College,Guiyang,Guizhou,550003)

A bstr a ct:In testing candidates.levels of the common spoken Chinese,the tester.s competence,pow-er lim itation,features of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of sound discrimination are factor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accuracy,fairness and authority of the testing work.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have a research team to commit themselves to the working out of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manipulations for the testing.

Key Words:Ability Requirement,Power Limitation,Features of T hinking,Consciousness of Sound Discrimination

[16]C o m m e n t o n Z h o u S u y u a n-from a Democrat to a Communist

Zhou Yuanhui

(Guiyang No.14M iddle Schoo l,Guiyang,G uizhou,550002)

A bstr a ct:Zhou Suyuan was one of the modern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 of China.He devoted himself in seeking the w ay for developing China,and for saving the nation.He took a long and zigzag road and f-i nally turned himself from a democrat to a com munist.

Key Words:Zhou Suyuan,Democracy,Communism

[17]A n A n a ly s is o f S y st em o f S u p e r v is io n i n A n c ie n t C h in a

Huang Shouhua

(Guizhou Po lice O fficers Professional College,Guiyang,G uizhou,550003)

A bstr a ct:Supervis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had a long history and developed w ith its ow n charac-teristics:being under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em peror,being g iven the right to exercise the imperial pow er to restrict the m inisters and officials;the position of the supervision censor being low but his power )

)

104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回族的古尔邦节作文

回族的古尔邦节作文 【作文一】 在这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这是56个强大的民族,他们的心连在一起可以战胜一切!在这个团体里,有一个独特的民族,至高无上的信仰,高尚的美德,每个同胞都拥有着一颗虔诚的心、、、、、、这个伟大的民族就是——回族!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个民族有一个隆重的节日——古尔邦节!我的家乡沙甸就是一个回族的聚居地。 古尔邦节,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民族同胞们期盼着这神圣的一天。天还没亮空气中就弥漫欢乐的气氛,公鸡迫不及待地欢呼起来,树上的小鸟也在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男穆斯林沐浴更衣后赶往烈士塔去做礼拜,女穆斯林在家里准备丰盛的饭菜,等待聚礼完毕的家人共享美味,也有的跟着男穆斯林去烈士塔观礼。路上来往的行人穿着美丽的民族服饰匆匆的走着。当悦耳的赞圣声响起,在山间回荡时,人山人海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跟着阿訇做礼拜,动作一致,目光一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那么认真!那么虔诚! 礼拜后,各家各户欢聚一堂,吃过饭后,就准备宰牲了。有的宰羊,有的宰牛,还有的宰骆驼、、、、、、宰牲的人家,总是把肉送给分贫穷的人,送到清真寺,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到了傍晚时分,空气中就弥漫着烧烤的香味,牛肉羊肉的香味。大家吃着各种美味,开心地畅谈着。 在这欢乐的气氛里,凝结着团结的力量,爱的力量,民族的力量。同胞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信仰,使得这个民族继续发扬光大! 【作文二】 古尔邦节是我们回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也叫“宰牲节”,它有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 节前,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回族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一定要参加。 节日拂晓,鞭炮声声、锣鼓阵阵,男士们换上节日的盛装,戴上平顶或八角白帽成群结队赶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女士们有的来到广场上观礼,有的在家中准备仪式结束后的饭菜。 仪式开始了,男士们走进金碧辉煌的大殿,殿堂中那光滑细腻的汉白玉地板上铺了一张张具有民族风味的礼拜毡。大家欢聚一堂,当阿訇那浑厚的男中音在大殿上空响起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其德育价值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其德育价值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人们过多地看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本文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入手,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做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指明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德育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明活动过程中遗存的各种文明印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规律的研究。各国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本文主要从含义,内容和特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郑冬生指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 金一的《文学观》里有:“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歷史上,多不过三四人。”这里的“历史”指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文化”,词典里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中“文化”就是此意。“资源”则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叶剑英的词《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中:“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中的“资源”就作此解释。由此,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资源。物质文明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的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 3.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时代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程,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人文资源。它的各个细胞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 (2)唯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具有唯一性。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历经几百万年,但是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是相同的,所以历史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唯一性。 (3)客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资源。不论是文物古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依托我们的意识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和麽灭的。如:日本侵华战争,不论日本政府是更改教科书,还是试图掩饰罪状,都无法改变1937年日本侵华的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它已经留下了历史证据和历史记忆。 (4)复合型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

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 8 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开展“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意义。 自古以来,规矩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就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规矩很重要,不懂规矩、不用规矩、不守规矩,就要出问题,就会栽跟头。十八大以来相继落马的一些省部级高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懂

规矩、不用规矩、不守规矩的反面教材。作为党员,作为干部,要先学会法律,懂政策,懂规矩,做到知晓规矩、认同规矩、遵守规矩、维护规矩。将规章制度入脑入心,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做到不越“雷池”,不乱“章法”。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党章党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全党队列整齐、步调一致。讲看齐,对党员干部来说,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事关政治方向的大事;不是一般的品行要求,而是党性要求。确保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安排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善干方面来讲,就是要坚决反对从主观想象出发,想当然办事。要大力倡导尊重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以富民为先、以利民为要、以安民为本。所以我们必须学系列讲话,知道中央大政方针,知道政策、利用政策,立足实际,造福于民。 作为党员,作为干部,要公道正派,不徇私枉法。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用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以敬业奉献的精神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要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党员干部的的形象严重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党员干部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自觉是对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权威最强最有力的捍卫。所以我们要做合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中发展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具有稳定性,多样性,民族性,继承性 什么是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或祸或福。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为其灵魂的,这是它在世界各种历史文化中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国家制度密切相关的,“五帝时期”形成的是以民为本、爱地亲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国、选贤任能、刑德相养、执法有度、富民强国、明民而治的思想文化;自夏禹以来,所形成的是唯皇作极、以官为本、任人唯亲、神道设教、愚民而治的独裁专制封建文化;自百家争鸣以来,民主法制与独裁专权两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而存于诸子之说中。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有一个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工作必须仔细地进行;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造成了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弘扬;第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个特点不是如何教导别人,而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为仁”,此之谓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和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理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它以研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情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影响了几千年饱学之士的价值观,成为一双无形的手牵动着文明的进步!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思想认识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为代表。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数主张天人协调,而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而这实际上就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循环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之相区别的,西方文明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对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2.“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古尔邦节的来历

古尔邦节的来历 古尔邦节的来历总结归纳精选: 古尔邦节的由来 古尔邦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内含“牺牲”“献身”的意思,因此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由duanmeiwen整理] 传说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到密那山谷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儿子依斯玛义杀死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易卜拉欣之子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以后每年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

祭,相沿成俗。伊斯兰教成立后,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我国使用的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 按照传统的规矩,穆斯林在古尔邦节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上坟缅怀先人。节前,穆斯林家家户户打扫干净,制作各种糕点,炸油馓子、烤馕,做新衣裳,为节日做好准备。穆斯林从清真寺做完礼拜之后,便回到家里杀牛宰羊,煮肉做饭,施舍穷人,招待来宾。身着节日盛装的维吾尔人要相互拜节,过去有成见的人,在节日里见面时也要互相问候,并消除隔阂,言归于好。青年男女有说有笑,载歌载舞,开展各种庆祝活动,节日期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搞笑个性签名超拽 总结归纳精选: 古尔邦节的来历和好处 古尔邦节与开斋节、圣纪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每年伊历12月10日庆祝古尔邦。伴随着暖融融的春季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7172405.html,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冬春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历史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教材介绍,历史课堂将显得枯燥,乏味,地方史的渗透,无形中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生动的血液,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史德育渗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02 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及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中国历史毕竟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介绍,就显得单薄,枯燥,另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时,地方史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如此,自从福建省2009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也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地方史的作用,因此也不断的在命题中渗透地方史知识,这样无形中也使地方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那么,地方史在教学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切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德育渗透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文素质,正如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历史学科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方面担负着不可取代的责任,同时,中学时代也是青春时代,同时也是叛逆期,这就是传统的德育渗透方式方法将受到挑战,这时,直观的地方史就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但是,如果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教条、无味,甚至觉得迂腐,因为这些其实初中也讲过了,因此,上本节课时,除必要的重难点讲解,名词解释外,我加入了本地(厦门)一五计划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厦门海堤工程的教学,从厦门海堤建设的提出到建设到建成使用直至今日的历史,从而让学生提炼出什么是海堤精神,从而明白陈毅的“移山填海”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甚至过后,有的同学特意坐车去厦门海堤绕了一圈,回来之后打发感叹人的力量之大,明白了人定胜天虽不尽然但也不可否认有它的道理所在。后来,在讲到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我又重提厦门海堤,讲到现在厦门海堤的重建问题,让学生思考,厦门海堤在它的伟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要海堤重建?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不是绝对的,

古尔邦节活动总结

“古尔邦节”主题班会 ------活动总结2010年11月17日,全体同学在教学楼A101教室开展了一次以“异乡西夏情,共度古尔邦”为主题的班会。 通过这一次的班会,我们全班同学共同学习了“古尔邦节”的来历、风俗及其对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少数名族的重大意义。更让同学们深刻的理解“古尔邦节”的含义,使我们这些异地求学的学子们感受到节日的喜悦。 班会时,首先由班长郭日东作此次主题班会的开场白,之后由团支书孙毅向同学们介绍“古尔邦节”的来历。班长郭日东向同学们讲解“古尔邦节”风俗及其对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少数名族的重大意义。 班会由郭日东和孙毅为同学们介绍的内容主要有“古尔邦节”的来历、风俗及其对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少数名族的重大意义。内容如下: “古尔邦",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牲",古亦称“宰牲节”。回族称为古尔邦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称其为库尔班节,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称其为“尔代"(节日)。与开斋节、圣纪节并称的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传说,先知伊拉欣夜里梦见真主安拉,要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的忠诚,当他忠诚地执行真主的旨意,举起刀子的一瞬间准备杀其亲生之子时,真主又派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羊赶到现场,命令以宰羊代替献子。

从此,在阿拉伯半岛便有了宰牲献祭的风俗。真主的姨者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仍承认伊拉欣为“圣祖"之一,遂承袭这一礼俗,把伊斯兰教历太阴年12月2日定为古尔邦节,我国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 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节日期间,世界各地穆斯林都举行宗教祈祷,宰牲献祭。此日,各族穆斯林要到清真寺集中,彼此握手、拥抱、互相祝福,然后由教长带领,边诵赞词边步入寺内大殿,举行节日会礼,观看宰牲仪式,听阿甸朗诵《古兰经》。有的则成群结队,走亲访友,互致间侯。到亲友家拜访,主人要按照传统的礼节,摆上丰盛的筵席,大家一边同食羊肉、糕点和瓜果,一边亲密畅谈。盛装的男女青年尽情地唱歌跳舞,从白天到黑夜,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申。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族,还有刁羊、赛马、摔饺等体育活动。 这一次的班会举办的非常成功,讲解者用激昂的音调把故事条理清晰的向同学们讲述出来,同学们听的聚精会神、久久不能忘,现场气氛十分融洽。在同学们给予的雷鸣般的掌声下,班会终于落下帷幕。所以,我们班委以后一定要经常给同学们开展类似有重要意义的主题班会。 应用化学09101班 2010年11月20日

对《中庸》中“诚”的文化内涵的历史阐释

【内容摘要】“诚”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范畴,在思想史上,《中庸》是第一部对“诚”进行了深入系统阐释的儒家经典。在《中庸》中,“诚”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文化内涵,成为天人合一的枢纽。本文利用训诂学中关于汉语词源、词义引申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格式塔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在《中庸》对“诚”的哲学阐释背后蕴藏着的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与观念的世界,并在这一层面对“诚”的文化内涵进行历史阐释。文章认为,就词义而言《中庸》中的“诚”与春秋时期的“壹”词源意象与引申义列十分相似;“壹”和“诚”都有“聚合—充实”的词源意象,“诚”所体现的正是在它词源意义里涵盖的“凝聚充实、专一不贰”的核心思想。通过这一解释,本文对训诂学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价值进行了反思与阐释。 【关键词】诚;壹;词源意象;引申;比较互证。 【作者简介】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 一、问题的提出与方法论的说明 “诚”是《中庸》核心的哲学范畴之一,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内涵。张岱年先生指出:“诚本是一种合内外之道,而亦可说是一种合天人之道。”[1]它贯通了本体论和道德论,是沟通天道人道、实现天人合一的枢纽。在《中庸》之前的文献中,能见到的“诚”字很少。经史著作中仅见四例: 《左传·文公十八年》:“齐圣广渊,明允笃诚。” 《国语·晋语三》:“贞为不听,信为不诚。” 《大雅·崧高》:“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论语·颜渊》:“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中的“诚”是情态副词,其余三例均为“诚信、诚实”之义,皆无《中庸》中“诚”所具有的本体论内涵。因此,学者一般认为《中庸》对“诚”进行本体论阐释是一种哲学上的创新。我们要追问的是:(1)“诚”有没有可以追溯的思想史渊源?(2)同样表示诚信,为何“诚”具备本体论的内涵,“信”不具备? 本文认为,“诚”源自春秋时期“壹”的观念,其本体论内涵由先秦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所决定。为了证明此点,我们借助传统训诂学中关于词义引申、汉语词源的理论。引申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2]。引申以“词义特点”为灵魂,它源自造词的理据,并贯穿于词义引申的全过程[3]。关于词义特点,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就语言本质而言,词义特点是人类在造词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特征的理解和取象。词源学用“意象”来说明它的实质,“意象是古人理解事物特征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的概括抽象出的图像”[4],又称之为词源意象。第二,就语言结构而言,词义特点是词义的内在理据,它的语言单位是义素而不是义项。第三,就语言描写而言,词义特点难于抽象概括,一般通过词组的搭配来描写它的形象特点与动态过程。 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不同的多义词往往沿着相类似的线路进行引申,陆宗达、王宁先生称之为“比较互证”[5]。例如“过”“越”的本义都是“经过”,其引申线路如下[6]: 过:经过、经历——超过、过分——过错——扩散 越:经过、经历——超过、过分——迂阔——传播、宣扬 “比较互证”的现象大量存在,它反映出人类思维的规律性——既反映出个体的认知规律,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历史概念的知识地位、智能作用和教育意义决定了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概念历史教学作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历史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到方面全面发展。”[1]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取得良好的历史课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抓好历史概念的教学。 历史概念教学既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历史概念的知识地位、智能作用和教育意义决定了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历史概念的教学,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把握历史发展科学规律的重要前提。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同时,也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因此,人物、地点、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三个要素。所以人物概念、空间概念、时间概念的教学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都知道一定的历史事件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是历史的空间概念。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先生所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2]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概念,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历史概念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它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一方面,历史概念有它的具体性,即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具有确定不移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特征。另一方面,历史概念又具有概括性,因为它高于史实,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而且,历史概念的概括不是一般的简单概括,它必须依赖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所以,历史概念又总是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这就是说,历史概念既是规律性的史实知识,又是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历史概念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先依据史实,概括史实后,形成线索,引伸规律的特殊作用,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属于知识中心地位。实践证明,概念不

临颍县历史文化内涵介绍

临颍县历史文化内涵介绍 一、历史文化 临颍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居黄淮平原,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沿革多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大约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县西北入境,沿着古颍河向东南迁徙,分居在今灵子岗、楚王陵、清泥冢、华严寺等近河高埠处繁衍生息。古属豫州之域,春秋属许国,战国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初年置县,因滨临颍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全县辖821平方公里,15个乡镇,363个行政村,779个自然村共74.8万人。目前经省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7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政权交替的佐证受禅台与受禅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共3点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陵园、文庙大成殿等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大石桥、谯楼等5处,县级保护单位有贾咏墓、山陕会馆等27处,县境内有“十六座连城”之说。即纣城、吴城、刘城、张城、、李城、曹城、洛城、夏城、黄连城、高宗城、平宁城、杨斐城、豢龙城、窝城、固厢城、繁城。近年经过考察、各城皆有来历,多属三代及两汉、三国文化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间

民俗,传统体育竞技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立项共计1007项。特别是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已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意六合拳、肘胳、二夹弦、洪家五香牛肉、柳荆编制技艺等共计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临颍县古乐社、大铜器、王小兵牵正膏药等共计23项。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政府和全民的共同职责。 二、人物文化 历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层出不穷。 西晋荀嵩((262-328)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西北)人。羽林右监荀覠子。志操清纯,雅好文学,为当时名流王济等人所器重。泰始中,为司马允文学掾,累迁侍中、中护军。晋元帝即位,授尚书仆射,与刁协共定中兴礼仪。明帝时,平王敦有功,封爵,授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成帝初,苏峻叛乱,与王导等人共同侍卫成帝。咸和三年死,谥敬。) 刘氏宗亲鼻祖--刘累(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一八九八年,相传夏朝帝孔甲之时,天降二龙落于豢龙村,惊动孔甲,宣百官商议此事。有臣举荐豢龙氏前去养龙,又推荐其徒弟刘累担当此任,刘累连夜赶往豢龙,于村东南角挖潜沟一条,放入清水,以木为柱,芦席盖顶,放二龙于水中静养,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腥气百里,不久一雌龙死,刘累将龙肉加工成美食,肉送宫中,孔甲食肉之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搜集的途径与运用的方式,阐释了运用史料教学的原因,明确了史料教学的相关注意点。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学生“配合”教师的程度,而是应该看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程度,看教师是否创设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使学生产生问题,进而自觉地去探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采用选取历史史料呈献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反响良好,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一、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价值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在《历史教学》中明确表示:“……‘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改变以往从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的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评分标准之一。”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历史史料,能使学生体验“真实”历史,自己探索研究历史的方法,自己得出信服的看法和结论,真正提高学习技能。 在执教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堂二轮复习课时,我在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为了强化学生的纵横联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能力,设计了下列问题: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哪两种发展趋势?②英、德代议制有何异同?(君主、内阁、议会)③英与美代议制有何异同?(元首、内阁、议会)④明清时期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是什么(职权、性质)?⑤画出美国的民主制与唐朝中央机构图并比较异同?⑥美国的民主制在中国运用的表现、结局、原因是什么?⑦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有何异同?⑧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什么异同?(经济基础、活动原则、权力主体)⑨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三者之间有着怎样内在联系?由于课本、学案上没有较多的阐释,学生们不是哑口无言就是离题万里,我只好单枪匹马地各个几击破。尽管讲得旁证博引,口若悬河,但学生们在下面表现出极度的“困惑”,他们强打着精神,麻木地听课,丝毫没有配合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就在我的独角戏下结束了。课后,我反问了自己:学生为什么死气沉沉或答非所问?我有没有责任?过渡、铺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5学时) 第一讲(3学时) 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 一、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旅行的起源时期 (一)迁徙和旅行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 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

“教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教育科学 scienceofeducation ━━━━━━━━━━━━━━━━━━━━━━━━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体系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教育史(学科) 教育经济学 学校卫生学 教育管理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工艺学 教学法 当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应用问题的研究 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 加强教育情报的研究 广泛进行教育实验研究━━━━━━━━━━━━━━━━━━━━━━━━ 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服务。它是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诸形态,以及各项社会实践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还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的制约。因而,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教育科学就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总称。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 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丘、墨翟、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王夫之等,都曾在自己的著述中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等,也都有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他们对诸如教育为巩固政治统治服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修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如中国的《学记》、古罗马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都是成书较早的有关教育的论著。但是从总体来看,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还孕育在哲学或政治、伦理思想之中,分散在各个思想家的著作之内,大都带有经验描述的性质,缺乏必要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教育学科。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逐步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为独立的学科。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先后有许多教育专著问世。究竟那一本教育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捷克民主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有的把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吸取了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唯物论思想,概括了学校教育的经验,写出《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论述了教育在培养人和改良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校的问题;他根据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特点,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主张教给学生以广泛的知识,并提出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