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方法.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方法.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方法.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方法.

一、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方法

(1) 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 皮肤粘膜采样: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粘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3、检测方法

(1) 细菌总数检测: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 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 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 36℃±1℃温箱培养 48h,计数菌落数。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 ×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

采样面积(cm2)

(2) 致病菌检测:致病菌的检测依据污染情况进行相应指标检测的原则执行。

4、结果判定

(1) 消毒洗手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2)皮肤黏膜:参照手的卫生学标准执行。

5、注意事项

皮肤粘膜采样处,若表面不足 5cm×5cm 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二、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

≥100cm2,连续采样 4 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3、检测方法

(1) 细菌总数检测: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 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 45℃~48℃的营养琼脂 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 48h,计数菌落数。。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 cfu/件表示。

(2) 致病菌检测:致病菌的检测依据污染情况进行相应指标检测的原则执行。4、结果判定

Ⅰ、Ⅱ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5、注意事项

(1) 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 样本量及处理:按消毒技术规范3.17.5.2(1)执行。

三、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

(1)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 处。

(2) 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5min,盖好立即送检。

3、检测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1.3要求进行。

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公式:

细菌总数(cfu/m3)=50000N/(A × T)

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

4、结果判定

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或0.2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或4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m3(或10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5、注意事项

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四、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 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无菌检验

无菌检验是指检查经灭菌的敷料、缝线、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无菌器械以及适合于无菌间查的其它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无菌检验应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对单向流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1)无菌检验前准备

1)洗脱液与培养基无菌性试验:无菌试验前 3d,于需-厌养培养基与霉菌培养基内各接种 1ml 洗脱液,分别置 30℃~35℃与 20℃~25℃培养 72h,应无菌生长。2)阳性对照管菌液制备:

①在试验前一天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普通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接种1环至需-厌氧培养基内,在 30℃~35℃培养 16h~18h 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 cfu/ml~100cfu/ml;

②取生孢梭菌[CMCC(B)64941]的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30℃~35℃培养 18h~24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

10 cfu/ml~100cfu/ml;

③取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20℃~25℃培养 24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

10cfu/ml~100cfu/ml。

(2)无菌操作: 取缝合针、针头、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5件直接浸入 6 管需-厌氧培养管(其中一管作阳性对照)与 4 管霉菌培养管。培养基用量为 15ml/管。

1)取5付注射器,在 5ml 洗脱液中反复抽吸 5 次,洗下管内细菌,混和后接种需-厌养菌培养管(共 6 管,其中 1 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管(共 4 管)。接种量:

1ml注射器为 0.5ml,2ml注射器为 1ml,5ml~10ml 注射器为 2ml,20ml~50ml 注射器为 5ml,培养基用量:接种量为 2ml 以下为 15ml/管,接种量5ml为 40ml/管。

2)手术钳、镊子等大件医疗器械取 2 件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采样,将棉拭子投入 5ml 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接种于需-厌氧培养管(共6 管,其中 1 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基(共 4 管)。接种量为 1ml/管,培养基用量为 15ml/管。

(3)培养:在待检样品的需-厌氧培养管中,接种预先准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对照管液 1:1000 稀释 1ml,将需-厌氧培养管以及阳性与阴性对照管均于 30℃~35℃培养 5d,霉菌培养管与阴性对照管于 20℃~25℃培养 7d,培养期间逐日检查是否有菌生长,如加入供试品后培养基出现混浊或沉淀,经培养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时,可取培养液转种入另一支相同的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48h~72h 后,观察是否再现混浊或在斜面上有无菌落生长,并在转种的同

时,取培养液少量,涂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生长。

(4)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 24h 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同法复试 2 次,除阳性对照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3、注意事项

(1)送检时间不得超过 6h,若样品保存于 0℃~4℃,则不得超过24h。

(2)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

100cm2。

(3)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植物精油对微生物的抑菌效果评估研究

植物精油对微生物的抑菌效果评估研究 作者:吴慧清, 吴清平, 石立三, 李程思, WU Hui-qing, WU Qing-ping, SHI Li-san,LI Cheng-si 作者单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70 刊名: 食品科学 英文刊名:FOOD SCIENCE 年,卷(期):2008,29(12) 参考文献(13条) 1.BAUDOUX D精油的抗病毒和抗微生物作用[期刊论文]-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05) 2.杨致年;曾超;朱宗良植物精油的抗菌性 2000(03) 3.莫小路;王玉生;曾庆钱几种药用植物精油的抗真菌活性研究[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5(06) 4.孙伟;肖家祁中草药精油对细菌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10) 5.VALERO M;SALMERON M C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11 essential oils against Bacillus cereus in tyndallized carrot broth[外文期刊] 2003(1/2) 6.SAENZ M T;TORNOS M P;ALVAREZ A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of Pimenta racemosa var.terebinthina and Pimenta racemosa var.grisca[外文期刊] 2004 7.钟瑞敏;王羽梅;曾庆孝芳香精油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03) 8.向智男;宁正祥植物性天然防腐剂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4(13) 9.五红星;郭燕群;陈继芳香型植物精油抑菌效果的测定和比较[期刊论文]-中国饲料 1996(06) 10.陈执中天然药物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3(6) 11.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2002 12.SMITH M D;NAVILLIAT P L A new protocol for antimicrobial tesring of oils[外文期刊] 1997(1) 13.BURT S Essential oils:their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oodsa review [外文期刊] 2004(3) 引证文献(12条) 1.林雅慧.柴向华.吴克刚.王胜利.段雪娟.黄海娟.唐宗盛.罗辑复合香辛料精油对空气微生物气相抗菌作用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2(1) 2.李娅男.吕飞.梁浩.袁其朋4种植物精油体外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 3.陈莉.何娇明.黄铃惠.毛和英.李桂妹.黄琼橙皮精油提取及抑菌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医学 2011(2) 4.王刚生.邓洁华中药提取组合物(胶囊)对念珠菌及曲霉的体外抗菌实验[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10(4) 5.乔永锋GC-MS法研究香茅对小炒肉风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调味品 2010(11) 6.李利红.陈忠杰.卢婷婷.解克伟几种香料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试验[期刊论文]-中国兽医杂志2013(6) 7.李斌.杨丽君柚皮精油的提取与抗茵作用研究[期刊论文]-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2(2) 8.李奥峰.黄丽.滕建文.韦保耀植物提取物对芒果致腐菌的抑制作用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0(3) 9.周晓薇.王静.顾镍.郑永华植物精油对果蔬防腐保鲜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10(21) 10.王巨媛.翟胜植物精油应用进展及开发前景展望[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10(4)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 度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 ≤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内镜消毒灭菌制度

如皋市人民医院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相关制度 一、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基本要求 二、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 四、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五、内镜室工作制度 六、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七、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技术管理制度 八、内镜室护士职责 九、内镜室院感管理质量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十、内镜室护理质量评定标准 六、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 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基本要求 1.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的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并具备内镜清洗消毒的知识及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相关科室每年至少组织培训一次,并有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学时、内容、签到等。 2.内镜的清洗消毒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 3.内镜诊疗室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室,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分开。 5.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按手术区域要求进行管理。 6.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围裙及袖套、口罩、帽子、手套等。必要时戴防护镜、面罩。 7.内镜及附件数量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证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8.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五槽、负压吸引器、高压水枪、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ml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签等消耗品。9.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进购批件齐全)、75%酒精(用于干燥)。 a)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就诊 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b)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医院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督 管理。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膀胱镜、腹腔镜、关节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消毒供应室灭菌效果监测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培训 时间:2017年5月25日 地点:办公室 主讲人: 参加人员: 内容: 一、术语和定义 1、可追溯: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溯。 2、大修:超出该设备常规维护保养范围,显著影响该设备性能的维修操作。 示例1:压力蒸汽灭菌器大修如更换真空泵、与腔体相连的阀门、大型供汽管道、控制系统等。 示例2:清洗消毒器大修如更换水泵、清洗剂供给系统、加热系统、控制系统等。 1、小型蒸汽灭菌器:体积小于60L的压力蒸汽灭菌器。 2、快速压力蒸汽灭菌:专门用于处理立即使用物品的压力蒸汽灭菌过程。 二、灭菌质量的监测 (一)原则 1、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物理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2、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则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3、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和湿包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4、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方可使用。 5、植入物的灭菌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6、使用特定的灭菌程序灭菌时,应使用相应的指示物进行监测。 7、按照灭菌转载物品的种类,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

8、灭菌外来医疗器械、植入物、硬质容器、超大超重包,应遵循厂家提供的灭菌参数,首次灭菌时对灭菌参数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进行湿包检查。 (二)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法: ①日常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②定期监测:应每年用温度压力检测仪监测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检测仪探头放置于最难灭菌部位。 2、化学监测法: ①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根据化学指示物颜色或形态等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②采用快速程序灭菌时,也应进行化学监测。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 ①应至少每周监测一次,监测方法遵循附录A的要求。 ②紧急情况灭菌植入物时,使用含第五类化学指示物的生物PCD进行监测,化学指示物合格可提前放行,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③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物品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⑤采用快速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剂,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⑥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遵循4.4.1.4的规定。 4、B-D试验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为有效评价医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定期对医院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对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后物品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 三、监测要求 (一) 压力蒸汽灭菌 1.物理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二) 紫外线灯 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有监测记录。 (三) 消毒剂 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监测,有记录。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要求:无细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四)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消毒效果监测 每季度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病房手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供应室、急诊室)、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等部门进行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灭菌后物品的微生物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1.灭菌后的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后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治病微生物)。 2.各治疗室空气中细菌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2。 3.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 4.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医院消毒 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二、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部门。 三、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按规定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季度1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七、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他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八、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九、血液净化系统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201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 (一)采样和检查原则 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 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 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 1.3.1采样:对器械的全部表面进行采样。 1.3.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1.3.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

抗菌效果鉴定试验

消毒技术规范95页到109页 2.7 抗(抑)菌效果鉴定试验 2.7.1 目的 测定抗(抑)菌产品对细菌和真菌的抗(抑)菌作用。 常使用的方法有抑菌环试验、最小抑制浓度测定试验、滞留抑菌效果测定试验、洗衣粉抗菌效果测定试验、振荡烧瓶试验、浸渍试验与帖膜试验,可视情况选用。 2.7.2 抑菌环试验 2.7.2.1 原理 利用抑菌剂不断溶解经琼脂扩散形成不同浓度梯度,以显示其抑菌作用。试验通过抑菌环大小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抑菌能力。本试验适用于抑菌剂与溶出性抗(抑)菌产品的抗(抑)菌效果鉴定。 2.7.2.2 实验器材 (1)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 或ATCC 11229)、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菌悬液(见 2.1.2)及根据抑菌剂特定用途所用的其他菌悬液(2)抑菌剂载体 5mm 直径圆形新华一号定性滤纸片,经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后,置 120℃烤干2h,保存备用 (3)活菌培养计数所需器材见2.1.3 (4)微量移液器 5μL~50μL,可调式 (5)游标卡尺 (6)营养琼脂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与沙堡琼脂培养基 2.7.2.3 操作程序 (1)抑菌片的制备:对液体抑菌剂,取无菌并干燥的滤纸片。每片滴加实际使用浓度抑菌剂溶液 5μL,然后将滤纸片平放于清洁的无菌平皿内,开盖置恒温培养箱(37℃)中烤干,或置室温下自然干燥后备用。 溶出性抗(抑)菌产品,可直接制成直径为 5mm,厚不超过 4mm 圆片(块),每 4 片(块)一组。 (2)阴性对照样片的制备:取无菌干燥滤纸片,每片滴加无菌蒸馏水5μL,干燥后备用。 溶出性抗(抑)菌产品的阴性对照样本,应取同种材质不含抑菌成份的样品,制成与试验组大小相同的样片(块)。 (3)试验菌的接种:用无菌棉拭子蘸取浓度为 5×105cfu/mL~5×106cfu/mL 试验菌悬液,在适宜的培养基平板表面均匀涂抹3次。每涂抹1次,平板应转动 60°,最后将棉拭子绕平板边缘涂抹一周。盖好平皿,置室温干燥 5min。 (4)抑菌剂样片贴放:每次试验贴放1个染菌平板,每个平板贴放4片试验样片, 1 片阴性对照样片,共 5 片。用无菌镊子取样片贴放于平板表面。各样片中心之间相距 25mm 以

医院消毒效果检测报告模版

样品受理编号: 第1页/共9页 被监测单位 采样单位 采 样 人 检测项目 医院 **省卫生监督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日期 送样日期 检毕日期 2008年 10月15日 2008年 10月15日 2008年 10月22日 检验依据 《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消毒与灭 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18466-2005、《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 检验结论: 1. 经检测: 医院除20手术间、15手术间、急诊科监护室外,其余受检空气消 毒效果监测结果符合GB15982-1995的规定。 2. 经检测: 医院受检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结果符合GB15982-1995的规定。 3. 经检测: 医院受检的使用中消毒液监测结果符合GB15982-1995的规定。 4. 经检测: 医院受检的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均符合GB15982-1995的规 定。 5. 经检测: 医院受检的医院污水消毒效果监测结果符合GB18466-2005的规定。 6. 经检测: 医院受检的脉动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结果符合 GB15981-1995的规定。 7. 经检测: 医院受检的新医科寸银针、新医科寸银针、口腔门诊手机头、口腔 门诊车针的灭菌效果监测结果符合GB15982-1995的规定。 8. 经检测: 医院受检的消化内科胃镜(2522315)、支纤镜(25027)、肠镜(2710832) 的消毒效果监测结果符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规定。 以下空白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 验 报 告

抑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抑菌效果的检测方法:将抗生素菌株进行平板划线分离,长 出单菌落后,在421房间的超净工作台上找到直径7mm的 打孔器(只有一个,请大家不要拿到其它地方去!),用该打孔器在单菌落上打取菌落块,若菌落块卡在打孔器内,请用接种针挑出来,将菌落块以菌落面向上的方式放置在已经涂 布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的平板上,培养48小时后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发帖者:徐耀波317生命科学学院 发布至:微生物学实验31700235fzkc200545401001 微生物学实验安排及自主实验要求 发帖位置: Tuesday, March 25, 2014 微生物学实验安排及自主实验要求 第6周:1.口腔微生物的染色观察与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第7周:2.培养基的制备;3.高压蒸汽灭菌; 第8周:4.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 第9周:5.微生物菌落的观察;6.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菌种保存 第10周:7.细菌的革兰氏染色;8.放线菌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第11周:9.酵母菌装片的制作及观察;10.霉菌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第12周:11.酸奶的制作 第13周:12.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第12-14周:自主实验——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及抗菌活性测定; 第15周:实验考核(无菌操作、制片、染色、油镜观察); 各组提交自主实验项目总结报告,要求按照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写作;自主实验总结汇报。 要求:1.以一个班为单位,3~4人一组(即每张桌子上的同学分成两个自主实验小组 2.禁止选择以青霉为筛选目标的实验方案,各组自己查阅相 关资料然后设计实验方案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所用的培养基配方、分离方法、鉴定的方法、活性测定的方法等方面; 各组长在第9周上实验课时将纸质实验方案提交给指导教师(实验方案请标明:2012级*班*组+组长姓名+联系电话+组员姓名) 发帖者:徐耀波317生命科学学院 发布至:微生物学实验31700235fzkc200545401001 自主实验预期目标及活性检测建议 发帖位置: Tuesday, March 25, 2014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与抗菌活性检测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 方法与标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第一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压力蒸汽灭菌技术标准及其评价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对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评价。 2 试剂 本标准所用试剂,凡未说明规格者,均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2.1 蛋白胨。 2.2 葡萄糖。 2.3 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取溴甲酚紫2.0g,溶于100mL95%乙醇中。 2.4 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配制:蛋白胨10.0g,葡萄糖5.0 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调pH值至7.0~7.2,然后再加2%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6mL,摇匀后,按5mL/管,分装包口,置压力蒸汽灭菌器中,于115℃灭菌40min后备用。 3 指示菌 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或SSI K31)菌片,含菌量为5×10 5~5×106cfu/片,121℃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时间D121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为≤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4 化学指示剂 需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 5 技术要求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 1996-07-01实施 6 检测方法 6.1 生物学指标(用作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依据)。 6.1.1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两个分别放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6.1.2 灭菌柜室内,上、中层中央和排气口处各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巾,30块10cm×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13cm×6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6.1.3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培养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6.2 化学指标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 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管理制度

消毒管理制度 根据《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制订本制度: 一、成立消毒管理组织,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二、按照批准的诊疗范围购置必须的消毒、灭菌设施,并保证正常使用。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四、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五、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采购消毒产品时,应当索取加盖鲜章的《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产品备案表》或者《卫生许可证》复印件。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治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七、发现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局,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应急物品保管和请领制度 一、各种物品必须有专人负责保管。 二、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醒目。 三、要每日清扫、擦拭各项物品,保证物品清洁。 四、各项物品清洗、消毒后方可入库保管。 五、保管员要认真做好各项物品的请领和发放登记。 六、物品要保证充足,以备所需之用。 七、当物品回收时,一定要清点好数目再放回原处。 八、保管员要掌握每项物品所存放的方位和数量。 九、对损坏的应急物品要及时上报领导,并保存好做好记录,以备替换新的应急物品,保证应急物品的数量充足。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 一、第一类疫苗、第二类疫苗应到市疾控中心领取。 二、第一类疫苗每月必须下发到各接种单位,以保证应种儿童的正常免疫接种。 三、各种疫苗必须设专人管理、登记、储存、分发。 四、登记包括领取日期、批号、生产厂家、失效日期、领取数量、规格等等。 五、领取或接收第一类疫苗或第二类其它疫苗时,必须尽快装入冰箱内。必须按疫苗规定的温度装入冷冻室、冷藏室或低温冰箱内。 六、装入冰箱的疫苗必须距冰箱内壁5—10cm,不得紧贴冰箱内壁。 七、各种疫苗下发时,必须先下发短效期的,后下发长效期的。 八、下发一类或二类疫苗时,必须有登记,有下发日期、数量、批号、生产厂家、失效日期、经手人签字等。 九、每年的第四季度上报所需第一类疫苗计划。 十、指导与培训全县各级接种单位或接种医生对一类或二类疫苗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接种部位、剂量、异常反应等相关知识。 十一、冷链设备的管理人员每天应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查看并填写温度记录表(双休日除外),随时查看冰箱是否正常运转。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及管理部门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1、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化学和生物监测。 1)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进行有效浓度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戊二醛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包括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他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包括各种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活检钳和其他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

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 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 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一次 4)B-D试验: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 灭菌前进行,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5)灭菌器新安装、移位或大修后均应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B-D试验应连续进行三次,三次均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临界参数 如舱内压、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电源输入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要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2)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 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断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生物监测: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3. 5、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照射强度或生物监测。日常监测

实验五 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抗菌效果评价

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抗菌效果评价 田建广韩姝韦多夏照帆 上海长海医院上海200433 室内空气消毒是为了清除或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以预防由于空气媒介引起的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同时减少对室内物体表面的间接污染。室内空气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是飞沫、皮屑和尘埃。在医院病房、门诊等病人较多的地方,病原微生物更多。目前常用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有紫外线照射、化学药物熏蒸,然而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不足,如消毒效果差、有腐蚀性等。上海拜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拜纳公司)研制开发了以中药为原材料的纳米空气净化抑菌材料,本文对烧伤科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进行了初步观察。 1.材料与方法 拜纳公司研制的纳米空气抑菌剂是植物芳香灭菌油和无机结晶制成的挥发性抗菌晶体型材料。物理参数:⑴纳米尺度分布:20-100 mm,⑵比表面积:30-60 m2/g,⑶具有挥发性,不溶于水。 称取纳米抑菌粉末1 g,加入tween-80少量,研磨成糊状,加入去离子水20 ml,配成5%的溶液,呈混悬状态。按1/2、1/4、1/8、1/16、1/32、1/64逐级稀释。 从烧伤科病房空气培养的菌落中,依据菌落形态和色泽,挑选5株细菌,于血平板上接种细菌。细菌鉴定依据染色和生化反应。在接种细菌的平板上打孔,用于加药。 每个平板按适当间隔打6个孔,孔直径7 mm,每孔内加混悬溶液60 μl。将平板置37℃温箱培养24 h,测量抑菌圈直径[1]。 2.结果 从病房分离的细菌有2株为G+,分别为金葡菌、草链球菌;3株为G-,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宋内志贺菌。 从表1 可以看到在相同浓度下,纳米抗菌材料对G+和G-细菌具有相似的抗菌能力,最低抗菌浓度为1.5?10-3 g/ml。 从图1可以看到纳米抗菌材料的抗菌效果(抑菌圈直径)与作用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表1 不同浓度纳米抑菌溶液对不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mm) 1 2 3 4 5 6 1/2C01/4C01/8C01/16C01/32C01/64C0金葡菌G+20 18 13 11 9 7 草链球菌G+21 18 15 11 9 7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 年版) 。 1、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1)生物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 其含菌量必须〈100 时, 不得检出致病原性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 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戍二醒的监测, 每周不少于一次 (3)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4)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5)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 并详细记录。 (6)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第一锅需进行试验。 (7)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

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 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采用。 (8)环氧乙: 院气体灭菌: 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 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9)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照射强度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积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和新灯管照射强度监测, 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低于100 μ2, 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 μ2 。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10)各种消毒后的内镜( 如胃镜、肠镜、喉镜等) 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11)各种灭菌后内镜( 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脱镜、胸腔镜等) 、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5982-1995)( 附录三) 中4.2 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5982-1995) 。

消毒效果监测标准及采样方法

消毒效果监测标准及采样方法 一、手和皮肤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方法:用5㎝×5㎝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及时送检,不规则的皮肤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2.注意事项:采样皮肤表面不足5㎝×5㎝,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3.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表面的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表面的菌落总数应≤5cfu/cm2. 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1.用5㎝×5㎝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2取100㎝2。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2.结果判定:手术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妇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化验室、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三、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监测方法: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c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 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3.结果判定:非洁净手术室细菌菌落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妇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室、化验室、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4.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后采样。 四、消毒液的监测 1.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方法吸取1.0ML被检消毒液,加入9ML中和剂中混匀。 2.使用中无菌用消毒液,应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应≤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应≤100cfu/ml。 3.注意事项:采样后4h内检测。

化学抑杀菌剂的效果评价

化学抑杀菌剂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本实验拟选取三种抗生素和两种中药复方抗菌药物进行实验,测定所设计的不同药剂的不同浓度对不同菌种的抑杀效果,进行抑杀菌效果评价。方法滤纸片法:根据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分析各药剂的抑杀菌效果;选取碘酒、龙胆紫、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双黄连口服液原液、清热解毒口服液原液等八中药剂利用大肠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进行实验。结果不同药剂不同浓度对不同病原菌效果不同。选取的八种药品中,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对大肠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四环素和龙胆紫对白色葡萄球菌有较明显的抑杀作用,两种中药的抑菌效果均不明显。单从抑杀菌效果来看,西药比中药效果要好一些。 关键词:滤纸片法抑杀菌效果评价有效浓度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到各种抗病原体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和中药类复方抗菌药物等。利用消毒剂、防腐剂进行消毒和防腐。但不同药剂抑菌效果不同,有效抑菌浓度也不同。为此,本实验小组进行了本次实验,拟对消毒剂、防腐剂、抗生素、中药等药剂的抑菌效果进行研究探索,进行抑杀菌的效果评价。 (二)研究目的 本实验拟选取碘酒、龙胆紫、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双黄连口服液原液、清热解毒口服液原液等八中药剂进行实验,测定所用药剂不同浓度对不同菌种的抑杀效果。进行常用药抑杀菌的效果评价。 (三)解决方法 抗生素效价的测定是生产和药检部门都必须做的,测定方法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本实验使用的滤纸片法,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来确定抑菌效果。 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锅,微波炉,恒温培养箱,打孔器等。 2. 实验材料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2.5g、蛋白胨5g、NaCl2.5g、琼脂9g、水500ml(pH7.0-7.2) 药剂 消毒剂:龙胆紫(0.1%、0.05%)、碘酒(0.5%、0.25%) 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10、50、100μg/ml); 链霉素(10、25、50μg/ml); 卡那霉素(10、25、50μg/ml); 四环素(10、25、50μg/ml) 中药:双黄连口服液原液、清热解毒口服液原液 实验菌种: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由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其它:滤纸片130个(直径6mm) ,移液枪和移液管,涂布棒,接种环,培养皿(20个),试管及试管塞。 (二)实验方法 1.菌悬液的制备 将灭装有培养基的试管制成斜面并进行灭,斜面划线接种实验室提供的菌种,然后恒温37℃培养24h(本实验菌种直接由实验室提供)。刮下剩余菌种,尽可能的刮下斜面上的菌种,放入灭菌后的装有10ml生理盐水(已灭菌)中稀释,摇匀,以保持平板接种过程中,菌种浓度的一致。 2.不同浓度药液的配制 实验室提供龙胆紫(0.1%、0.05%)、碘酒(0.5%、0.25%)、 双黄连口服液原液、清热解毒口服液原液、(均可直接使用,无需稀释) 氨苄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100μg/ml)、卡那霉素(100μg/ml)、四环素(100μg/ml) 这四种药品分别按所设计浓度用移液枪准确移取并稀释,配成设计浓度的药液。 3.涂布法接种 涂布法接种是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每个培养基上接种定量的菌悬液,可以使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苔,用于检测化学因素对于微生物生长的抑杀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