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1.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A.形态:新月形,月牙形;;梭形,双凸镜形,内缘境界清楚。

B.分布范围:广,可越过颅缝;;较窄,不越过颅缝。

C.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较少见。

D.占位效应:明显;;范围大者较明显

2.肾癌的CT表现:表现为肾实质内缘不规则肿块,可向外突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癌肿多为不均匀强化,癌肿向外侵犯可致肾周脂肪消失

3.胃癌:早期X线表现: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胃小弯和胃小沟破坏消失。中晚期:1.胃腔变窄,广泛受累时呈现“皮革”状胃2.充盈缺损,呈现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与正常的胃壁分界清楚3.粘膜皱襞消失,破坏,结节状增粗

4.龛影,见于溃疡型,癌肿向腔内突出形成大而浅的不规则碟形溃疡

4.结肠癌:1,肠腔偏心性或环形狭窄,轮廓不规则2.粘膜皱襞破坏,消失和中断3.龛影较大,形状不规则,龛影边缘有尖角极不规则结节状充盈缺损

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的X线表现: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淤血及肺循环高压征象,心底部可看见双心房影,非业内出现肺纹理增强,模糊,肺野透亮度降低,支气管分叉角度加大

5.二尖瓣关闭不全的X线表现:轻者心影大小形状无明显改变,或仅见左心房,左心室轻度增大,二尖瓣较重,左心房可明显增大,搏动增强,左心室也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略小

6.左心室增大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

7.右心室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心房或心室间隔缺损以及法洛四联症

8.左心房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功能衰竭和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9.中央型肺癌于周围型肺癌的X线,CT表现:

中央型肺癌:早期癌肿局限于黏膜内,可无异常发现,病变发展,癌组织从支气管黏膜表面像腔内生长或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使管腔狭窄CT表现为:肺门区分叶状肿块影或病变支气管腔内的结节及息肉样阴影,支气管关闭不规则增厚,引起支气管官腔的狭窄与截断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较小支气管的肺癌,由于管壁结构薄弱,易侵入肺内或经局部淋巴管播散在非小叶内生长,形成肿块

10.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游离性积液;少量积液是,液体首先聚积与后肋隔角,立为表现为患侧肋膈角变钝、变平,透视下液体可随呼吸及体位改变而移动,中量积液时表现为患侧下肺野均匀致密影,肋隔角消失,隔面及心缘被遮盖,由液体形成的致密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行弧线,大量积液是指液体上缘达第二前肋间以上,患侧肺野均为致密,有时仅肺尖透明,肋间隙增宽,纵膈向对侧移位

11.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和X线表现:血源性,外伤性,临近软组织或关节化脓性感染直接延伸所致。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软组织弥漫性肿胀2.骨膜增生3.骨质破坏4.死骨慢性:骨皮质增厚和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髓腔狭窄或消失

12.退行性骨关节病:1.四肢关节间隙略变窄,关节边缘唇状骨质增生,骨性关节面硬化致密,关节面下方可见小圆形透光区,其边缘硬化,可见关节内游离体,构成关节的诸骨端一般无明显骨质疏松2.椎间隙变窄,椎体关节面骨质硬化及边缘骨赘形成,相邻椎体骨赘可连接形成骨桥。有时在椎间盘内可见气体影

13.良恶性骨肿瘤的X线鉴别要点:良性骨肿瘤生长缓慢,不侵犯临近组织和器官,骨质破坏多成膨胀性,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边缘锐利,骨皮质保持连续性,无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块;恶性骨肿瘤生长迅速,可侵犯临近组织和器官,骨质多成浸润性破坏,局部可有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易侵犯软组织形成肿块

14.脑肿瘤:直接征象:1.肿瘤发生的部位2.肿瘤的密度3.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4.肿瘤强化的程度及形态,间接征象:1.瘤旁水肿,表现为围绕肿瘤的低密度区2.颅骨变化,临近颅骨的肿瘤可造成骨板的受压变薄,骨质侵蚀破坏等

15.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急性:1.直接征象:1.胰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轮廓不清2.内部回声,大多呈低回声,因胰腺水中所致,也可成弥漫性分布不均的强弱不等回声或强回声光斑,多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2.间接征象:1.胆石引起的胰腺炎可见胆石声像或胆囊肿大及胆管扩张 2.胰腺周围的弱回声区,是胰腺周围组织的渗出和水中所致3.少数急性胰腺炎可并发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4.脾静脉和下腔静脉受压征象5.胰腺区呈现气体强反射。慢性胰腺炎:胰腺萎缩,轮廓不清,边界不整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呈条状或带状增高回声,部分合并假性囊肿,胰管扩张或胰管内结石

肝脓肿与肝囊肿的鉴别

16.肝囊肿 1.肝内类圆形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2.壁薄而光滑,边界清晰。3.可单发或多发。肝脓肿1.早期肝脓肿:肝内不均匀低回声区,类似肝肿瘤。2.典型肝脓肿:脓肿呈无回声区,伴细点状回声;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形态规则,壁厚,内壁不规则;后方回声增强。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1.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A.形态:新月形,月牙形;;梭形,双凸镜形,内缘境界清楚。 B.分布范围:广,可越过颅缝;;较窄,不越过颅缝。 C.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较少见。 D.占位效应:明显;;范围大者较明显 2.肾癌的CT表现:表现为肾实质内缘不规则肿块,可向外突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癌肿多为不均匀强化,癌肿向外侵犯可致肾周脂肪消失 3.胃癌:早期X线表现: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胃小弯和胃小沟破坏消失。中晚期:1.胃腔变窄,广泛受累时呈现“皮革”状胃 2.充盈缺损,呈现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与正常的胃壁分界清楚3.粘膜皱襞消失,破坏,结节状增粗 4.龛影,见于溃疡型,癌肿向腔内突出形成大而浅的不规则碟形溃疡 4.结肠癌:1,肠腔偏心性或环形狭窄,轮廓不规则2.粘膜皱襞破坏,消失和中断3.龛影较大,形状不规则,龛影边缘有尖角极不规则结节状充盈缺损 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的X线表现: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淤血及肺循环高压征象,心底部可看见双心房影,非业内出现肺纹理增强,模糊,肺野透亮度降低,支气管分叉角度加大 5.二尖瓣关闭不全的X线表现:轻者心影大小形状无明显改变,或仅见左心房,左心室轻度增大,二尖瓣较重,左心房可明显增大,搏动增强,左心室也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略小 6.左心室增大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

不全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 7.右心室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心房或心室间隔缺损以及法洛四联症 8.左心房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功能衰竭和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9.中央型肺癌于周围型肺癌的X线,CT表现: 中央型肺癌:早期癌肿局限于黏膜内,可无异常发现,病变发展,癌组织从支气管黏膜表面像腔内生长或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使管腔狭窄CT表现为:肺门区分叶状肿块影或病变支气管腔内的结节及息肉样阴影,支气管关闭不规则增厚,引起支气管官腔的狭窄与截断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较小支气管的肺癌,由于管壁结构薄弱,易侵入肺内或经局部淋巴管播散在非小叶内生长,形成肿块 10.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游离性积液;少量积液是,液体首先聚积与后肋隔角,立为表现为患侧肋膈角变钝、变平,透视下液体可随呼吸及体位改变而移动,中量积液时表现为患侧下肺野均匀致密影,肋隔角消失,隔面及心缘被遮盖,由液体形成的致密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行弧线,大量积液是指液体上缘达第二前肋间以上,患侧肺野均为致密,有时仅肺尖透明,肋间隙增宽,纵膈向对侧移位 11.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和X线表现:血源性,外伤性,临近软组织或关节化脓性感染直接延伸所致。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软组织弥漫性肿胀2.骨膜增生3.骨质破坏4.死骨慢性:骨皮质增厚和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髓腔狭窄或消失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病历考核标准: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二、体格检查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 意识障碍: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 (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3)瞳孔大小的检查,双侧是否等大等圆以及对光反应情况; (4)对头颅的检查应注意有无开放性伤口,伤口范围、深度及有无异物残留,颅骨有无凹陷,眼、耳、鼻及口腔有无出血和脑脊液样液体溢出; (5)对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特别注意有无合并伤的存在 (6)神经反射的检查确定生理反射消失与否,病理反射是否出现,有无锥体束征; 神经系统废损体征: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废损体征。仅在伴有脑挫裂伤或因血肿形成压迫功能区时才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神经体征更较少,小脑体征偶尔可见。 当颅内压增高的程度超过其代偿能力时,位于天幕上的硬膜外血肿即可表现颞叶钩回疝的症状.其典型表现:1)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2)生命体征紊乱。3)患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4)对侧偏瘫,常呈硬瘫,肌张力增加,病理反射阳性。 不典型者:因出血速度快,血肿量大,造成急性脑干移位,扭曲,致使对侧的大脑脚嵌压在小脑幕切迹缘上,而引起同侧肢体瘫痪,和对侧瞳孔散大的相反体征,使血肿的定位诊断发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 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 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 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 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 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和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 除手术治疗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1 / 9 病历考核标准: 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 二、xx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 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

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 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2 / 9 (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障碍: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 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定义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很低,这与老年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婴幼儿脑膜血管细、颅骨脑膜血管沟尚未形成有关。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性少见,临床上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亦有发生。出血多为急性,有的甚至可在伤后3~24小时内发生脑疝。 病因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出血主要来源于: ①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②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颅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③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3)局部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临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偏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故临床观察殊为重要,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血肿。(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 治疗措施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10%~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实际上这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作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术治疗:通常多采用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近年来,由于CT扫描检查的广泛应用,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因此有作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也获得成功。①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危急,已有脑疝来不及行影像学诊断及定位,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先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钻孔的顺序应是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的附近,约有60%~70%的硬膜外血肿可被发现。探得血肿后按需要延长切口,扩大骨扎,排出血肿,并妥善止血。若清除血肿后硬脑膜张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蓝色时均应切开探查,以免遗漏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

颅脑损伤健康教育图文稿

颅脑损伤健康教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颅脑损伤健康教育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颅脑损伤的相关知识,希望您阅读后对您有所帮助!若有疑问,请随时向负责您的医生及护士咨询。 请您了解以下情况 1、什么是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 2、颅脑损伤有何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体征:取决于颅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①意识,瞳孔改变:意识障碍的程度及变化,提示病情变化。 ②脑膜刺激征表现:颈项强直等。 ③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瘫痪,失语,癫痫等。 ④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⑤躁动:是颅脑损伤早期常见的临床表现。 ⑥气道阻塞:主要由意识障碍、呼吸中枢受损等导致舌根后坠或痰液堵塞引起的。 ⑦肺部感染:由于咳嗽和吞咽功能减退,口、鼻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及呕吐物易吸入肺部导致肺部感染。 ⑧营养摄入不足。 ⑨皮肤擦伤,瘀斑。脑脊液漏。 ⑩合并其它脏器损伤:血气胸、骨折、内脏损伤出血等。 3、颅脑损伤如何治疗 ①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②非手术治疗:防治脑水肿,促进脑功能恢复,对症治疗等。 住院指导 多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入病房前已经过急诊手术治疗。术后回病房应注意以下方面:(颅脑损伤的护理) 一、颅内压增高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改善脑缺氧。 2、卧床休息为主,适当活动,避免碰撞和剧烈活动。卧位时注意头颈不要过伸或过屈。病情允许时需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病情严重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3、避免做使胸内压和腹压上升的动作:如屏气、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 4、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大量饮水。对于有吞咽困难者,需防止进食时误入气管;必要时管饲。 5、保持大便通畅:3 天无大便患者可用缓泻剂,切忌高压大量灌肠。 6、对癫痫、高热、烦躁、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明显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二、昏迷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我们会协助翻身拍背,鼓励您有效的咳嗽排痰,防止肺部感染。 4、勤翻身,防止褥疮。 5、加强基础护理: 1)眼睛护理:若眼睑闭合不全,可使用眼药水,再用无菌纱布覆盖。 2)加强口腔卫生。 3)导尿管护理:我们会每天给予会阴消毒两次,此外,您还需早晚用温水擦洗。4)皮肤护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定时温水擦身,保持床单位和皮肤干洁。 6、早期康复锻炼。 三、脑脊液漏的护理: 1)一般需卧床;体位由医生决定。 2)避免颅内压增高,以促进伤口愈合。 3)预防感染: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减少人员进出。及时清洗鼻前庭或外耳道的血迹及漏出液,不可填塞冲洗鼻腔或耳道,不使用滴鼻剂或滴耳剂。 4)脑脊液鼻漏者经保守治疗大部分都能治愈,但漏孔经久不愈或愈合后多次出现复发,时间超过一个月,需行脑脊液漏修补术。 5)请进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软食(鱼、肉、鸡、蛋、牛奶、豆浆、新鲜蔬菜、水果等),宜少量多餐,勿暴饮暴食。禁食烟酒、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勿饮浓茶、咖啡、可乐等兴奋大脑的饮料。

颅内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 颅内血肿健康教育 颅内血肿是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病变,发生率约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如不能及时处理,多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危及生命。颅内血肿按症状出现时间分为急性血肿、亚急性血肿和慢性血肿。按部位则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

(1)头痛加剧,恶心、呕吐频繁,视盘水肿、躁动。 (2)以急性颅内血肿比较显著,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减慢,即“两慢一高”的库欣综合征。 (3)伤后立即出现的昏迷称为原发性昏迷,为脑直接受损所致,昏迷时间一般由数分钟、数十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以上,然后恢复清醒,临床上称为中间清醒期。但由于颅内血肿再继续,血肿体积不断增大,颅内压逐渐升高或脑疝形成,又出现昏迷称继发性昏迷。 2.局灶症状颅内血肿的局灶症状是伤后逐渐出现的,运动区血肿常出现轻度偏瘫、失语和癫痫等。顶叶血肿可有轻度偏侧感觉障碍,颅后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3.脑疝症状表现为意识丧失,血肿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和对侧偏瘫等。晚期则出现两侧瞳孔散大、固定和去脑强直。 检查项目 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行尿便常规、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血型、感染筛查、心电图、超声心动、X线胸片、头颅CT、颅骨平片。 围术期护理 1.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术前一天剃头、沐浴 (2)术前禁食水8小时。 (3)术前一天晚保证充足睡眠。 2.术后注意事项 (1)心电监护:使用心电监护期间禁止随意调整心电监护仪参数。如有心慌、呼吸困难,电极片及导线脱落,监护仪报警,及时告知护士。 (2)吸氧:吸氧期间禁止自行调节氧流量,室内严禁明火及放置易燃品。 (3)自我观察:如出现剧烈头痛、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呕吐时头转向一侧,防止误吸,造成肺部感染。 (5)伤口引流:勿抓挠伤口,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牵拉、打折,防止引流管脱出,不可自行牵拉或拔出引流管,如出现敷料渗血过多、敷料松动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不可随意调节引流袋位置。 (6)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查房

时间: 地点: 主持人: 参加人员: 内容:对314室肛1床胡典彬《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护理查房。 目的: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刘筱芳发言: 今天下午我们对314室肛1床胡典彬《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护理查房。 首先我们热烈欢迎邹总护士长和各科护士长的到来,希望大家在听取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及看到患者后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邹总护士长发言: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今天我们在外科查房,主要是对314室肛1床胡典彬《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护理查房。 其主要目的是针对患者现有的护理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提出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下面由责任护士朱燕介绍病情。 姓名:胡典彬性别:男年龄:26岁职业:农民 民族:汉婚姻:已婚籍贯: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入院诊断: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诉:跌倒外伤致头晕头痛2小时。 现病史:患者本人及家属共述缘于入院2小时前,在家2楼不慎跌落,约5分钟后清醒,醒后不能回忆事发经过,出现头晕头痛,伴呕心,呕吐胃内容物;量多,伴全身多处皮肤挫伤;少许渗血;由当地医院送入我院进一步诊治,行头部CT示1左侧颞叶脑挫裂伤2左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3蛛网膜下腔出血4右侧顶部头皮血肿;门诊摄片后拟“1左侧颞叶脑挫裂伤2左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3蛛网膜下腔出血4右侧顶部头皮血肿”收住院治疗,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一般诉头部疼痛,有恶心;呕吐1次,无发热,二便通畅。 既往史:既往曾有外伤颈椎术病史,否认肝炎病史,无结核及心脏病病史,无高血压史、无糖尿病史。有输血史。无食物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 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以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食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度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术,需要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需要向家属交代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该履行签字手续,给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9天-进入临床路径。 术前准备2天 术前评估一天。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的筛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头颅CT检查。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 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患者无法配合者,可以酌情考虑全麻。 2、手术方式: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3、钻孔置硬膜下持续引流。 4、术后保持硬膜下持续引流,观察性状及计量。 术后住院恢复8天 1、术后回病房,患侧卧位,引流袋低于头部平面约20cm,观察性状及计量,继续补液。 2、术后1天复查头颅CT。 3、术后2-3天切口换药一次。 4、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拔出引流管;或根据引流量和头颅CT复查情况酌情延长引流时间。 5、拔除引流管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化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正常后停用抗菌药物。 6、术后8天头部切口拆线或酌情门诊拆线。 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体温正常。 2、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血肿基本消失,切口愈合良好后,予出院。 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于不适合手术者,可以适当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硬膜外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外血肿健康教育处方 【病因】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占颅内血肿25%-30%,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l 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饮食指导】 1、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清醒患者术后1?2天给流质,无呕吐等情况后逐渐改半流食、普食。昏迷、吞咽困难者术后3?5天给鼻饲,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 2、兴奋性饮食如酒、咖啡、浓茶等应忌用。 3、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绿豆、黄瓜、冬瓜、芹菜、荸荠等应忌食。 4、油腻食物食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故应忌食。 5、辛辣食物如辣椒、辣油、芥末、韭菜等应忌食。 【休息与活动指导】1、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 ~30° , 头偏向一侧,可减轻头部淤血和脑水肿,防止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翻身时尽量避免搬动头部。头部置冰袋冷敷,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减少探视。 2、恢复期的护理对于失语患者,应进行语言训练,对于肢体乏力或偏瘫的患者,可适当地扶起做一些离床活动,或在床上做一起屈、伸、抬上抬下的动作,以促进功能的锻炼。训练患侧上肢的功能: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效果远比下肢差,要使患侧上肢功能恢复,不但需要较长的时间,还要有坚强的毅力。病人要主动用健肢帮助患肢活动,或家属帮助活动,或手掌撑在椅子上,肘关节伸直,尽量将身体的重力压向患肢,以增强肌肉张力。同时嘱病人用健肢自己进食,自己刷牙,使病人意识到自己已快独立了术后有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者,要保持肢体于功能位置,急性期过后要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性萎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 肿鉴别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是常见的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

硬膜外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外血肿 一、定义 硬脑膜外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二)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 2.头颅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

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三、治疗 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非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 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2.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除颞区外,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后窝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和侧裂池>4mm。可采取保守治疗,止血,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 5.察病人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行头颅CT复查。若发现病情变化或血肿增大,应立即行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的颅内血肿。 2.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颅内血肿。 3.幕上血肿量>3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 通常采取骨窗开颅或者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察。对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可先行钻孔排出部分血肿,抢救病人。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区别在哪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区别在哪要说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区别,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会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的症状,对患者的生命是会产生很大威胁的。 1、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时诊断,贻误病情。 2、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3、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4、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5、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