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货币视角下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

院(系、部)名称:财经学院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x x x

学生学号:x x x

指导教师:x x x

2013 年 5 月 12 日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人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在货币理论中,有两大派别,便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长期以来两派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然而这却丰富了货币理论宝库,同时也使得政府的经济决策有了更多的理论支点。凯恩斯注重货币流动性故而他的货币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把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创建了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不赞同货币需求“动机”说,提出持久收入理论。他认为,货币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等等,并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深刻的质疑。为了更好的研究,笔者在文章开头简略的介绍了传统的货币理论,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比较分析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最后,现实中美国的经济数据对两派的理论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货币理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弗德里曼

Abstract

In monetary theory, there are two main factions is the Keynesian and monetarist school of thought, for a long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factions has never stopped, but this rich treasure trove of monetary theory, but also makes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decisions have a moremore theoretical points. Cairns focus on monetary liquidity and therefore his monetary theory is also known as the 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Cairns people holding money motiv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the transactions motive, the precautionary motive, the speculative motive. In the 1950s, however, American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 monetarist school. Friedman can not agree to the demand for money "motivatio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ermanent income. He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cy not only include cash, bank deposits, etc., and the Keynesian profound doubts. In order to better research, the autho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traditional monetary theory, I hope to help the reader deepe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Keynesian and monetarist monetary theory. Keywords: monetary theory; Keynesian; monetarist; Mesa Freeman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1)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2)

二凯恩斯主义 (3)

(一)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4)

1 交易性需求 (4)

1. 预防性需求 (4)

2. 投机性需求 (4)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5)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6)

1.交易性需求 (6)

(二)预防性需求 (7)

(三)投机性需求 (8)

三货币主义 (10)

(一)弗德里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10)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 (12)

四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验证 (13)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历时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

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老

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

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

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

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

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

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

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全球经济高度全球化以及人们对利益的疯狂追求,使得在金融产品领域的创新变得异常难以掌控,世界至今还未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同时欧债危机也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伤痕累累,金融制度不完善,经济结构有待升级,诸多因素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相对于一百年前,如今的经济已近变得高度不稳定,货币这个在经济中的主角,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曾今各区域的经济相对独立,金融产品也比较单一,从而对于货币的研究也不至于那么复杂,然而今天全球经济高度联动,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货币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出于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必须有可靠的理论指导,仅此一点人们不能停止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自由主义,那只看不见的手一次次在经济危机中失效,对于美国次贷危机中政府的表现,我们就知道,只有政府才能堵上疯狂资本家的贪婪大口,但是政府该如何做?货币到底有什么决定?人们对货币的研究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的放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身上,通过对他们的货币理论的研究,或许我们会得到一些启示,从而不至于在海啸来临之际,我们束手无策。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理论,在早期,货币需求不直接被货币数量论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名义国民收入与物价是如何决定的。然而由于它建立了名义国民收入和货币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在一定名义国民收入情况下需要的货币量,因此也被看成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伴随着货币数量论的发展,它作为货币需求理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已经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货币需求理论,而弗德里曼德现代货币数量论更是被是当作一种货币需求理论来阐述的。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他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最好的概括。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即: MV=PY

式中的Y代表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也就是实际国民收入,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因此PY为名义国民收入;V代表一年中每一元钱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平均次数,它被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首先,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具体地说它取决于人们的支付习惯,信用的发达程度,运输与通讯条件以及其他与流通中的货币量无关的社会因素,由于这些因素是随时间大的推移缓慢变化的,所以在短期内可以视货币的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数。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就意味着名义国民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而这正是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观点之一。

其次,和许多其他的古典经济学家一样,费雪也认为通过工资和物价的灵活变动,经济会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因而实际国民收入Y在短期内也将不变。由于v和y 都保持不变,所以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就将完全体现在价格P的变化上。从交易方程式不难得出货币需求的表达式

M=1/V PY

从式中可以看出,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

而现在的问题是,货币流通速度真的是一个常数吗?人们持有货币的多少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财富的多少,和利率的高低等等,因此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而名义收入没有变化时,这样,货币需求就不可能是名义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也不可能是一个常数。

尽管如此,该方程还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化比较平稳的时期,中央银行也常常利用它来预测货币需求。但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即便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误差只有0.01,用它去除以名义国名收入预测值之后所得货币需求预测值误差仍是相当的惊人的。

(二)现金余额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的另一个版本—现金余额数量论是有剑桥的经济学家马歇尔,皮古等人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得出了和现金交易说完全相同的结论,但是分析的出发点,却是完全不同的。他首先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然后讨论哪些因素决定了人们对这种资产的需求,并且最终得出货币量和价格水平同比利变动等货币数量论观点,虽然现金余额说的最终结论是错误的,但是它作为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却影响至深。他开创了

从个人到资产选择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也就是在人们的财产总额中希望以货币这种形势持有的部分是多少。

在剑桥经济学家看来,影响人们希望是持有货币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个人的财富总和;其次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货币以外的各种资产的收益;最后,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等的预期也会影响他意愿的货币持有额。

上述分析表明,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已经考虑到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多种因素。但遗憾的是,他们在做出结论的时候,把其它的因素忽略了,而只是简单地断定人们的货币需求同财富的名义值成比例,所以货币需求就同名义国名收入成比例。即:

M=k PY

这便是著名的剑桥方程式。如果把k看成一个常数,该方程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只有符号的不同。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发现,剑桥学派是从货币需求函数出发推到出货币数量论,而不像现金交易说那样从货币数量论出发推导处货币需求函数。这种逻辑顺序的不同却使现金余额说蕴含着较多的合理成分,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对的,从式子中可以发现,k是由人们的选择行为决定的,它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可能上下波动。剑桥学派仅仅因为贪图方便,或者给予得出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而放弃的对它的进一步研究,简单的将它视为一个常数。但是剑桥学派所开创的这一分析视角,却对后人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点燃了一盏明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就是在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延续了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货币需求。但与之不同的是,凯恩斯并不像他的前辈一样,在描述了影响货币需求的种种因素之后,就草率的决断只有名义国名收入是影响或需求的主要的因素,而是对人们持有手中的货币的动机作了详细的分析,并且进而得出实际货币需求不但受实际的收入影响,而且也与利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结论的另一含义便是,货币流通速度受利率影响,因而是多变的。

(一)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1 交易性需求

货币交易需求是指企业或者个人为支付日常生活中的交易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这是因为货币交易媒介职能所导致的一种需求。是因为,收入的获得与支出之间总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企业或个人可以选择将收入以货币资产外的形式保存,但是为了方便,人们还是会持有一部分的货币。凯恩斯认为,它主要取决于货币收入的大小。

1.预防性需求

货币预防性需求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为了防止一些意外发生,或抓住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机会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凯恩斯一直坚持,未来是多变的,人们难以作出全面的预测,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疾病,自然灾害,股市形势大好,商品降价等等。所以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诸如此类的事情,凯恩斯把人们所持有的这一份货币称作:预防性需求,很明显它同收入是成正比的。

2.投机性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真正创新之处在于,他引进了投机性需求的分析,从而说明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作用。这点对于他的整个宏观经济理论也是至关重要的。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时间从事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的货币。然而决定这部分货币需求的因素是什么呢?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财富有两种形式:一是货币另一种是生息资产。人们对这两种资产的选择,分别取决于他们各自的预期报酬。凯恩斯假定,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为零,因为他所处的年代支票存款是没有利息的,和货币不一样的是,债券的生息资产可能有两种报酬:利息和资本利得。利息的收入取决于利率的高低,资本利得则是债券卖出价和卖出价之间的差额,它也和利率相关。

凯恩斯假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利率的“安全水准”。当实际利率低于它时,人们预测会上升;当实际利率高于它时,人们预测会下降。因此,资本离得便取决人实际利率与安全利率的偏离程度。

由此我们有两个理由相信,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成反比例。因为当利率高时,持有生息资产所获得的利息客观,其次,当利率远远超出安全水准时,从而在未来下降

的可能也比较大,这样也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的资本利得。此外就是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之下,利率低到让所有人都认为它会在未来上升,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变得无限大,以致于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被人们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导致利率的进一步下降。这便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然而这种情况是否真的存在,经济学家们有着广泛的争论。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将上面的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所说的货币需求是指的实际的货币需求而不是名义货币需求。他认为人们在持有多少货币时,是由货币可以购买到多少商品决定的,而不是其面值的大小。所以实际货币需求为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即:M/P表示。

凯恩斯将与实际收入成正比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归纳在一起,称为L1,它随实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即

L1=L1(Y),dL1/dY>0

将受利率影响的投机性需求称为L2,它与利率成反比,即

L2=L(i),dL2/dY<0

将这两项结合起来,就得到了货币需求函数:

M/P=L1(Y)+L(i)

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加入进来是凯恩斯这一理论的最大创举。在之前的传统货币理论,要么是完全否定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如现金交易说),要么也只是模糊的提到利率可能发生的作用(如现金余额说)。凯恩斯则将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做为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支点,并以此来抨击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由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因此得出一系列与货币数量论相左的结论:

首先,货币需求不是稳定的。由于市场利率有较大的波动,所以人们对货币这种资产的需求也是会随之受影响的,再者,由于人们对安全利率的看法也是会不断的改变,所以货币需求函数自身也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人们对安全水准变化而位移。因此,货币需求不但是不稳定的,而且是难以预测的。

其次,在货币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况之下,货币流通速度也将会有较大的波动,即: V=PY/M=Y/L1(Y)+L2(i)

最后,当货币流通速度很大的时候,货币量与名义收入之间是没有稳定的关系的,因而名义收入由货币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论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例如当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从而实际货币需求上升,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样货币攻击的增加量可以被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而抵消,从而对名义收入没有影响。更进一步,虽然在货币流通

速度不稳定的时候,交易方程式是随时都成立的,但其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也是凯恩斯摒弃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述分析中,一个核心点便是货币需求对于利率是否敏感,就关于这一问题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50年代之后,一批受凯恩斯影响的经济学家对他所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动机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修正了凯恩斯理论中一些明显与现实不符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这些新发展的理论模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影响。

1.交易性需求

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之中,将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假定为主要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没有关系。早在4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各自发展了相似的理论模型,证明了交易性需求也是受到利率影响的,他们的模型的合称为鲍莫尔-托宾模型。

假定消费者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有一定量的收入Y,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平均的花出去,消费者可以再获得收入之后,全部以货币的形式持有,然后均匀的花出去,知道末期全部花完,这样他的平均持有额就围Y/2。由于持有货币是没有利息收入的,如果利息为i的话,所以他的利息损失为Yi/2。

另一种情况,消费者为了获得利息收入,会将一部分货币购买生息资产。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会讲所有的货币购买生息资产,直到消费发生的时候再将它卖出,获得货币,但如此一来,卖出的数量会很大,每一次都需要时间,精力和手续费等等的成本,这些就构成了生息资产交易的成本,消费者的利息收入可能会不够支付交易成本。

因此消费者需要在利息收入和交易成本之间做出一个权衡,以确保利益最大化。假定消费者以全部收入Y持有债券,然后定期出售K数量的债券从而获得所需货币,那么债券出售的次数为Y/K,交易成本则为bY/K,同时平均货币的持有额为K/2,损失的利息收入为iK/2。所以此时消费者的总成本为C:

C=bY/K+iY/2

通过对上式子求关于K的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

Y

?i

KK

c

?

k

b

+

2/

/

/=

-

?

=

最后推导出交易性需求货币平均持有额:

L=K/2=i bY /2/2

上式便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它表明货币的交易性需求随收入Y 和债券b 成正

向变化,与利率i 成反向变化。

(二)预防性需求

惠伦等经济学家,根据和鲍莫尔——托宾模型大致相同的思路,也得出了预防性需

求也和利率成反向变化的关系。和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相似,人们持有预防性需求也是为

了避免流动性不足,当净支出大于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情况下,个人或者企业要么设法贷

款,要么变卖手中的非流动性资产获得资金,若两者都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那么便会

陷入破产的境地。为方便讨论,我们将流动性不足造成的损失射为b 。接下来就是估计

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概率,按照惠伦的方法,假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净支出X 遵循某一随

机分布,切均值为0,方差为S^2,企业或个人所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为L ,根据切比

雪夫不等式,就可知与均值之间的偏差大于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概率P 将满足:

P {L X 》0-}L S^2《 保守估算,将流动性不足的概率估计为L S 2

^。如此一来,企业和个人因流动性不足造成的损失的预期值为L S 2

^?b 。另一方面,持有预防性余额的利息损失是和预防性余

额成正比的,它等于L ?i 。所以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会选择成本最小的预防性货币余额持

有量:

C=i ?L+L S 2

^?b

求关于L 的一阶导数,令其为零:

02^2=?-=??b L

S i C C

从而得到最有预防性余额持有量: L=

i bS 2

^2

这个式子便是惠伦的结果。

由于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和交易性需求都是和利率相关的,同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也

和利率有这紧密的联系,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被发展为: ()i Y L P M ,=

(三)投机性需求

凯恩斯对于投机性需求的研究方法开拓了经济学家们的视野,但是其分析方法过于

单一,使理论并不能完全吻合现实,因为按照凯恩斯的假设,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的选

择仅仅取决于它们的预期报酬率,那么除非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两者的预期报酬率是

相等的,不然人们要么是持有债券要么是全部持有货币,然而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为了填补这一不足,詹姆斯托宾将马克维茨等人开创的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引进到货币

需求的分析中来,从人使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货币需求的决定。

托宾假设,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的组合有多种不同的选择,用来分配自己的财富。

人们在不同的资产组合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其预期报酬率,而且必须

考虑到它们的风险。对于一个风险规避者来说,他总希望在既定的风险下实现预期报酬

率最大化,也就是说任何的风险增加都必须以更高的预期报酬率最为回报,这样才有吸

引力,投资者对风险和预期报酬率之间的权衡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

如图所示

上图表示,要使风险规避者对不同的资产感到无差异,那么其中一个风险较大的组

合必须有较高的预期报酬率,此图还表明随着风险的增加,预期报酬率也越来越大作为

对风险增长的补偿。

当我们有了无差异曲线之后,还需要有投资者的可选择集合,才能得到均衡点。假

设投资者全部以债券的形式持有其财富,其预期报酬率为μ·,风险为σ·,那么当他选

择以a (01)的比例来持有债券,则持有货币为(1-a ),此时,资产组合的预期报酬

率μ=a μ·,风险为σ=a σ·,因此就有:

μ=··

σμσ

这表明资产组合的预期报酬率和风险是是成线性关系的。这样的话

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从原点

如上图所示原点代表投资者完全以货币形式持有其 财富,C 点代表豆子这完全以债

券形式持有财富,从而达到最大收益和最大风险,O 和C 之间则代表了不同的资产组合

所代表的预期报酬率和风险。

把无差异曲线和投资者选择集合叠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到最优的货币,债券组合P 。

这样就克服了凯恩斯模型中要么持有债券,要么只持有货币的局限性。此图同样

可以说明利率上升会使每一既定风险预期报风险预期报酬率上升,所以机会曲线的斜率将增大。同样表明利率同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成反向关系。

托宾的研究弥补了凯恩斯有关于货币投资性需求的不足,其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将风险这一重要因素加入到货币需求的分析中来,这全新的突破了以往经济学家单纯的预期报酬率来考虑资产选择狭隘视野。

以上所有的论述都强调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所以它们进一步的论证了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常数的论点,从进一步的证实了货币数量论的不可靠性。

三货币主义

1956年在对货币数量论的一片讨伐声之中,弗德里曼带着他的新作——《货币数量学说——新解说》站了出来,从而标志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与之伴随的也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宏观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它的出现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构成了有力的挑战。

(一)弗德里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德里曼延续了凯恩斯等人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的观点,从而把货币需求当做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来研究。与凯恩斯不同的是,他没有用债券来代表货币以外的所有金融资产,从而把资产选择的范围局限在货币和债券之间,弗德里曼吧债券,股票,以及各种实物资产都做为可代替货币的资产,将资产选择的范围大大的扩大,并从中得出了与凯恩斯主义者完全不同的结论。

财富所有者以货币这种资产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望受以下几种的因素影响。

首先就是财富总量。在现实生活中财富很难估算,所以必须用收入来代替。但是弗德里曼认为,用一般的现期收入来衡量财富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会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弗德里曼提出要用持久性收入来衡量,即消费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所能获得的平均收入,利用这一变量可以排除一些暂时性的干扰因素。

其次是财富在人力与非人力的比例上划分。所谓的人力财富主要是指个人的谋生能力。由于人力财富在向非人力财富转化的时候受社会制度的转化而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所以人力财富流动性很低,而不像债券,股票那样随时都可以出售。因此,人力财富在财富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财富拥有者试图通过拥有较多的货币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弗德里曼认为,人力财富占财富的比重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它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银行为支票存款支付的少量利息;其次是银行为支票存款提供的种种服务,例如自动为存款人交水费和电费等等。

第四是其它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也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利息收入,其次是资本利得。

最后,其他因素。如财富所有者的偏好等等。它们在短期内被视为不变的。

通过上面对分析,弗德里曼最终得出了货币需求函数: ),1``,`,,,,(u dt dp p r r r W Yp f P M ?=

其中: P M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

Yp 表示实际持久性收入,用来表示财富

W 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r 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r`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报酬率,包括债券的资本利得。

r``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包括股票的资本利得。

dt dP p ?1表示商品价格的预期变化率,也就是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U 表示其他影响因素

在上述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中,Yp ,r 与货币需求成正比例关系,dt dP p ?1,r`,r``,W

与货币需求成反比例。

虽然同是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考虑货币需求的,但是弗德里曼与凯恩斯有着完全不同的结论。首先,凯恩斯只是考虑了货币与生息资产之间的选择,而弗德里曼的范围则要广得多,它不仅包括了货币和债券,还包括公平和实物资产。其次,弗德里曼没有想凯恩斯那样将货币视为预期报酬率为零的资产,而是把它当做随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量。这两点的分歧,是他们对货币需求函数的看法大相庭径,并且使他们对货币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

首先,弗德里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暗含着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的结论。因为利率的变动往往是和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的。当利率上升的时候,银行可以从贷款汇总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希望吸收更多的存款来放贷,所以当利率不受限制时,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来做到这一点,当利率有限制时,银行通过完善服务来竞争存款。由于影响货币需求的是货币和其他资产之间相对预期报酬率的高低,所以当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和其它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时,货币需求就将保持不变。

弗德里曼人为货币和其它资产的预期报酬率是同向变化的,所以主要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持久性收入,即是: )(Yp f P M =

这意味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因为持久性收入的变换是缓慢的,它不向利率经常上下波动。

其次,弗德里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大幅度位移,所以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利用过去数据估计出来的货币需求经验公式来估计未来的货币需求,这与凯恩斯有着很大的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因人们对安全利率看法的改变而发生位移。

于是可以直接导出,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预测的。因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有交易方程式可知: V=)(/Yp f Y P M Y =

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当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可预测的,那么货币流通速度就是稳定可以预测的。然而只要是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预测的,那么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的时候,将货币流通速度代入交易方程式,就可以估计出名义国名收入的变动。因此,货币供给决定名义国名收入这一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仍然能够成立,弗德里曼对它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有两点显著的区别:第一,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假定为一个常数,而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变量。第二,它否定了传统货币数量论所认为的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从而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的时候,实际国名收入保持不变,价格与货币供给发生同比例的变动,而认为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伴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至于变化的幅度的大小,以及导致价格水平变化的幅度的大小,要视其他条件而定。

弗德里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存在明显的分歧,长期以来双方展开了持续不断的争论。

四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验证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要对这些这些对立面做出合理的评价,光从理论出发是不够的,因为双方从各自的理论角度来看都是符合逻辑的,所以我们很难判断出孰优孰劣,必须结合事实,与实际生活进行对照,看谁跟贴近现实,这样便涉及到经验研究的内容,由于经济学大多研究对的是现实问题,有注重经验研究的传统,自20实际中叶以来发展出了一套就社会科学而言有较为完善的经验研究方法,尤其是计量经济学,利用这套方法我们可以对经济理论进行验证。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分歧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

(1)货币需求对利率是否敏感?

(2)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如何?

(3)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如何?

上述的三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货币需求理论本身,而且还牵涉到货币对经济的作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货币政策具体操作时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

对这一问题较早进行研究的是詹姆斯托宾,他将货币分为交易余额和闲置余额,并且利用1922年到1941年间美国经济资料证明,利率确实和闲置金额成反向关系,托宾由此推论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但在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当中,托宾发现交易性需求同样受利率影响。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同时也被货币主义者经验研究所证实,例如阿伦梅尔森曾利用美国1900至1958年的有关数据,对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回归:

P M ln =a+blni+cln p w

式中

P M ln ,lni ,ln p w 分别代表实际货币余额,利率和实际非人力财富占的对数形式,a ,b ,c 则分别为待估系数,他发现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而且非人力财富比嫌弃实际收入和持久性收入更能有力的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

另外一位货币主义者,英国经济学家大卫莱德勒利用1892到1960年间的美国数据对下面函数形式进行了回归:

P M

ln =a+blni+clnY 式中P M ln ,lni ,lnY 分别代表实际货币余额,利率和持久性收入的对数形式,他同样发现利率对货币需求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他认为该式子更适合描述货币需求,也就是说,持久性收入是一个比非人力财富更有力的解释变量。

上述的结果表明,货币需求是否对利率敏感这一问题上,凯恩斯主义是更符合现实的。但是货币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是否会无限增大,以致于出现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的供给量完全不能影响名义收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按流动性陷阱的假设,当利率水平极低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将比正常情况下高处非常多,甚至变得无限大。但是莱德勒和其它一些经济学家都证实,当利率下降是,并没有出现货币需求利率弹性增大的趋势。莱德勒曾将美国1892至1960年的资料分成两组,一组是利率高于平均值的年份,另一组则是利率低于平均值的年份,并且分别估计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结果发现二者的偏差微小到不具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流动性陷阱在此予以推翻。

(二)关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西马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马克思和凯恩斯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归宿,两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根本异趣,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和凯恩斯主义学者进行长期激烈的正面交锋。在学术界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既对凯恩斯主义有批判、融合,也有辩护。 一、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斯威齐、多布、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和科里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 1、斯威齐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斯威齐认为凯恩斯是新古典理论培育的一个“囚徒”。首先,凯恩斯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个整合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总体。因此,凯恩斯认为阶级斗争不过是“令人讨厌的混乱”而忽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的作用,把国家只看作是一个在紧要关头突然出现以扭转局面的角色。其次,他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增加失业的影响,他把这看成是经济机制中可以矫正的缺陷,而不是保证资本家控制劳动力市场的手段。最后,凯恩斯甚至比他的一些新古典理论派的同行们更少关注垄断的力量,丝毫没有论及垄断在宏观经济中的意义。 2、多布对凯恩斯进行了更加系统、更为深刻的批判。 多布坚持认为,凯恩斯的经济方法过于宏观,因而导致他忽视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必要的均衡,并进而忽视了计划的必要性。凯恩斯同情生产资本家,反对借贷资本家,他也不同情工人,他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描述成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从而使他看不到政府经济政策的政治局限。多布断言,资本主义制度下充分就业是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多布在晚期著作中,对凯恩斯态度有所缓和,但他对凯恩斯的本质上还属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仍进行严厉的批判。他还认为,凯恩斯建立在投资边际效率思想上的利润分析是整个《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庸俗的观点”。 3、法兰克福学派的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对凯恩斯的批判更为激烈。他们认为,凯恩斯对流动偏好的强调是错误的,因为货币的错位是症状而不是原因。凯恩斯夸大了利息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同时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利润率进而对投资的影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没有谈及不同部门投资比例失调所造成的影响。曼德尔鲍姆和波洛克断言:“凯恩斯的修正程度超过了古典教条,但他没有指出更光明的前途,而是指向了更黯淡的未来。” 4、科里就对凯恩斯的理论作了激烈的抨击。 科里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这两个问题: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理论。科里认为,首先,投资取决于利润率的变动,而不是像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取决于利息率,凯恩斯对萧条时期货币的解释混淆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凯恩斯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平稳过渡到一个既是资本主义而又不是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秩序”的手段,而科里指出,实际上利润率下降只表明经济衰退,而且是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暴乱和战争的前兆。其次,凯恩斯夸大了投资的重要性而轻视了消费。最后,科里从方法论上对凯恩斯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凯恩斯的理论强调了交换这一次要因素,而没有强调生产这一首要因素,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断对此作过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融合(斯特雷奇、亨利.史密斯、亚历山大、多马) 凯恩斯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政策主张,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不足,同时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繁荣,这都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在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沟通”留下了空间。 琼·罗宾逊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

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6.试评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答: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5.4.7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不论今天的哪个经济学派,不论它如何反对凯恩斯的具体经济观点,但是他们的经济学架构和模型机理,都与凯恩斯架构一样。所不同的仅仅是参数的争执和最优化目标的设计上。 凯恩斯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以及经济增长的优化目标上。关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这里不再多说了。在经济增长优化目标上,凯恩斯追求一个资本极大丰富,资本边际收益为0,从而不再有资本稀缺性,以实现按劳分配的增长目标。这本质是建立在人口不能迅速增加,生产函数又为一次齐次的基础上。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使得资本增长的同时,即便人口不增加,但人力资本也在同步增长,从而某种程度上否决了凯恩斯关于资本极大化下边际利润为0的梦想。由此当代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其它优化目标,例如消费贴现最大化等目标。 其它基础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都是相同的。 虽然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供需分析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但这在作为西方经济学主体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理性预期假设,使得这种误区已经幸运地被逃避了。这使得出现一个滑稽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轻易地学懂高深的经济增长理论,但他却必然要在最简单的IS-LM模型面前焦头烂额。 同时,由于对凯恩斯经济理论及概念的误解,使得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居然认为,研究供需问题用IS-LM模型,研究增长效用最大化用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没有研究IS供需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理论只是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储蓄、投资和再生产,以获得增长最优目标。而事实上,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中(见本书5.18式),所出现的资本边际收益等于利率这一项,就已经是凯恩斯经济逻辑下的产品市场供需平衡分析,可以说,这比当代经济学理解的IS-LM分析更接近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本意。 凯恩斯经济理论,不用说,也是今天学生们理解课堂上所学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消费、投资、储蓄等概念的理解,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含义,供需关系及其均衡或失衡的含义,再生产的流程,都是十分核心的内容。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于凯恩斯模型架构上发展起来的当代经济学增长理论,本书将在5.5节分析。这里本书谈谈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模型的问题(由于凯恩斯宏观经济架构也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架构,所以这些问题也是当代所有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问题)。 (1)供需关系 生产、分配和消费中的供需关系,应当包括:1、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2、消费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投资产品与消费产品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任何投资品最后都要成为消费品,所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有物理上的联系和利润上的要求)。 关于资本和消费部类的划分及实物补偿和流通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再生产公式与本书思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供需分析及货币分析上,又有根本区别。本书1.1.4节“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和问题”、1.2.1节“第一部分经济总体的运行平衡:国计学运行模型”及4.5.5节“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第(3)部分“经济表”)对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阐述。更具体的分析,将在本书6.4节“国计学中观平衡增长模型”中进行。 凯恩斯经济理论只考察了第1种平衡,即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其供需理论,在于分析投资的利润与货币的利息所导致的资本供求关系。 而对于消费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凯恩斯虽然承认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但为了按照他的思路分析,他仍旧假定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以回避掉对消费产品的供需分析。很显然,边际消费倾向这个数据,就应该是消费品的供需关系作用之结果。消费品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引起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如果按照凯恩斯仅仅用一个边际消费倾向的常数作为

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答:评价: 一、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1、震撼世界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的严重的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24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成为这次危机的起火点,之后迅速波及到美国全部产业界,最终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到处商品充斥,生产萧条,商店关门,生产力大量闲置和毁灭,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千百万失业者挣扎在饥寒交迫中。 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治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1933年3月,在经济危机中,佛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深受当时美国社会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一进白宫就要求美国国会授以“紧急全权”,并宣布实行“新政”。所谓“新政”实质上是一系列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对外经济的政策的总称,其中心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和干预国民经济的运行,对付经济危机。“新政”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颁布各种紧急法令,以稳定金融、稳定物价、调节生产、保障利润。进而实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 二、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凯恩斯主张的是用调节总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他的理论是说国家有空闲的生产能力,是总需求的不足导致这些空闲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需要刺激需求,由政府来扩大财政支出,即课本上所说的政府购买,这样短期内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在与总供给曲线交于新的均衡点处时物价上涨了,物价上涨是扩大总需求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说要用通胀来刺激经济;你可以参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物价上涨。也可以这样理解,政府购买扩大,则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多,则物价上涨。 三、凯恩斯货币政策主张的特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得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引起投资需求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对凯恩斯理论的评价:1、成功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刺激增长的扩张性政策,而且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政府干预,采取种种措施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支出、扩大有效需求,其中以扩大政府开支为中心内容的膨胀性财政政策为主,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膨胀性货币政策为辅,再配之以管制工资,无价的收入政策和改善结构性失业的劳工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扩张的外贸政策等。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特别是在缓解经济危机、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过显著疗效。在战后近四分之一世纪里,西方各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三倍,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周期也较为缓和,失业率大为下降。以凯恩斯主义的典型试验基地的美国为例,1942年开始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经济政策,当年的政府开支比上年增长了一倍,而失业率则从上年的9.9%降到4.7%。此后30年间,美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凯恩斯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1.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阶段和商业资本家崛起并向产业资本家过渡时期的社会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市场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期间,经济活动自发表现为三个阶级:重视商业资本的获得,即货币至上;重视商业利润,即对资本的注意转为对商业产业的重视;最后重视利润来源,即重视制造业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最具说服力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它产生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之后,而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古典理论却束手无策,因为其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并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价格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市场在长期总是出清的。使得凯恩斯认识到古典理论关于市场作用的缺陷,而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认为这种办法“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而伴随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产生时市场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重商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程度不高,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则正是由于认识到市场不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即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之间还经历了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阶段,此时不仅国内的市场得到了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 2.核心内容 重商主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一是视货币为唯一财富形式的财富观;二是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即外贸和掠夺;三是倾国家之力干预外贸,控制市场活动。重商主义者认为若一国家缺少金银矿藏,就只能通过外贸顺差、出超甚至掠夺,才能让金银不断流入本国。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各有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衽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和保护性关税,并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殖民扩张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货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即K·ΔG。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二、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渊源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国家的经济职能只存在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霍布斯是较早提出公共产品思想的人。他的《利维坦》一书对公共产品论产生了两点主要影响:一是社会契约论;二是利益赋税论。之后,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们具有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危害的弱点,这只有依靠执行正义的政府的作用才能够克服。他举了一个公共牧地排水的例子来说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及费用承担中,人们都会存在一种“搭便车”即坐享其成的心理,结果就是无人提供公共产品而只有依靠政府。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

内容摘要:[摘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摘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关键词] 凯恩斯经济学核心思想缺陷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期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被西方称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而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 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在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一书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学时代的开始。凯恩斯《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被凯恩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一直断言在自由竞争下的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也就是市场自动调节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表现。 凯恩斯则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而“就业不足均衡”却是其通例。古典派理论的各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例。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均衡诸可能位置的一个限界点。 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不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调节能力的论证,集中于他的有效需求分析。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而在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中,凯恩斯具体地对于传统经济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提出异议。 1.旧传统经济学派所公认的所谓萨伊定律,即所谓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从而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另一商品的购买,一商品的生产必然给另一商品开辟了销路,社会上商品的供求必然是相等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和借鉴意义

西方文明史与中国恰好相反,在经历了同样灿烂的希腊和先秦文明后,中国步入了汉唐盛世,到达了文明的巅峰;西方却因教权与王权的你争我夺而陷入了黑暗和停滞。不过风水轮流转,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西方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迅速超越了固步自封的中华文明,开始引领世界直至今日。在这期间,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突飞猛进居功至伟。其中一个叫凯恩斯的英国人堪称此文明的鼻祖,在总结前辈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历史的新经济理论,该理论及其延伸对今天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确有独到之处,也揭示了一定的经济规律。这一后来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他的追随者为了进一步使其完善,提出了“经济波动和增长理论”,寻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 不过,凯恩斯主义,甚至凯恩斯本人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是美国学者罗斯帕德曾说过的,他认为凯恩斯是一个极端自我中心主义者,以英国统治精英自居。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在读期间曾加入过一个叫做“使徒会”的秘密组织。这个类似大学社团性质的组织已历经百年,在欧美大学十分普遍。其中的会员终身保持联系,构成了西方社会统治阶层最坚不可摧的利益集团。他们每周六在一处秘密会所聚会。讨论范围从哲学,美学到政治,商业。在这个圈子里,除了凯恩斯这样的学者精英,还有罗斯柴尔德男爵这样的达官显贵。在这种环境下,悟性极高的凯恩斯立刻嗅到了社会上层目前的困境,推出了让他一夜成名的债务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后来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础。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文章中曾赞同过他的观点: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保户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赤字财政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阻止了这一险恶的过程,所以不难理解有人对金本位的恶意诽谤。 正如上文所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动机值得怀疑。首先他将黄金贬低为“野蛮的遗迹”与他刚出道提出的通货膨胀论自相矛盾。他鼓吹的抛弃金本位的廉价货币政策虽然带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但从客观上为政治家“借钱,花钱,印钱”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政策的推行将为政客和金融大鳄沆瀣一气,利用通货膨胀剥夺人民财产铺平道路。另一方面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其后的延伸补充都试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矛盾。而凯恩斯的支持者又支持政府在宏观上干预经济,压制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身处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从客观上为凯恩斯提供了有利的研究环境,而工商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增加了对经济学理论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立刻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这样的良性循环是西方经济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一时间经济理论如雨后春笋。现实社会又提供了大量经验检验的机会,加上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传统土壤,西方在现代依靠其资本优势脱颖而出领先世界绝非偶然。所以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的同时,注意其优越性并借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者,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观点,虽然并没有仔细的拜读过他的作品,但是通过网络的只言片语和在宏观经济学课本及高中知识,对他的宏观经济学观点还是得出了少量的要点。 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提出者,他打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宏观类门派的创始人,新自由派几乎没法在低位上撼动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当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危机时期,失业人口骤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物价居高不下,当时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对市场失去了控制,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控住经济确保足够水平有效需求,他的干预政策有一个大特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强调在经济萧条时期,用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膨胀时期,用紧缩性政策。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主张成为“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之后,凯恩斯主义缺点也逐渐暴露,西方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滞涨问题,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也遭到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刚性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未必经常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

试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试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无论是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从不同角度对发展问题做出了非常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其理论结论和政策含义都有所不同。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初,已经出现主张国家干预与主张自由放任两大思潮之间的分歧与论战。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二者孰是孰非是经济理论长期争论的焦点,也是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和运行选择的难题。 一、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8世纪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也是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系统地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自由经济”这一定义,强调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由地配置资源,政府不要去干预。他推崇自由市场,认为自由市场下形成的竞争关系,市场调节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唯一途径。以“看不见的手”为标志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人类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和商品交换的原因有了比较清醒的认知。他认为人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他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主张经济体制的建构应以保障个人的生存及发展为原则,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反对贸易壁垒,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主张经济自由,每个人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亚当·斯密重点研究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即研究促进或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亚当·斯密指出一个国家国民财富即生产的商品总量的源泉在于劳动,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劳动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二是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配置。亚当·斯密认为,应该把资本配置到最有利的部门,最能促进产出增加的资本配置也就是最能促进资

凯恩斯经济学及基本理论框架

凯恩斯经济学及基本理论框架 一、凯恩斯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 凯恩斯经济学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并由其追随者发展与运用的一套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与政策。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必然性。凯恩斯认为,他的理论要说明什么力量决定就业量。具体来说,就业量取决于产量,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这种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们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决定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和决定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如果经济由市场自发地调节,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存在就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因此,在政策上,凯恩斯主义的中心就是用国家干预来代替自由放任,其中包括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刺激消费的收入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弥补个人支出不足的财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的是整体经济的运行,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用总量分析代替了个量分析。这些内容就构成了当代的宏观经济学。 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1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丁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绕 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 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二、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

27 《商场现代化》2007年1月(中旬刊)总第491期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和学术背景。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期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被西方称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而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在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一书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学时代的开始。凯恩斯《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被凯恩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一直断言在自由竞争下的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也就是市场自动调节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表现。 凯恩斯则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而“就业不足均衡”却是其通例。古典派理论的各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例。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均衡诸可能位置的一个限界点。 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不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调节能力的论证,集中于他的有效需求分析。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而在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中,凯恩斯具体地对于传统经济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提出异议。 1.旧传统经济学派所公认的所谓萨伊定律,即所谓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从而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另一商品的购买,一商品的生产必然给另一商品开辟了销路,社会上商品的供求必然是相等的理论。 2.旧传统经济派所肯定的投资必然等于储蓄的定律,这个定律认 为自由竞争会自动地形成一个使投资等于储蓄的利息率。凯恩斯借助 于他所提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否定了上述的传统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论证了有效需求的不足是资本主义失业的症结所在。而由于他假定社会消费倾向是较为稳定的,而且在一个富裕社会中,社会收入与消费的差额很大(即社会越富裕,消费越不足),从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有效需求的大部分必须由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来填补。而由于通过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来刺激私人投资的办法不多。于是他强调国家的干预,要求政府随时准备用公共投资计划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就是在指出失业症结所在之后,凯恩斯为医治这痼疾的处方。西方经济学家经常把凯恩斯这一学说建立说为“凯恩斯革命”。 三、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 1.凯恩斯主义理论上的错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能够借助市场供求力量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并创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然而,凯恩斯既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又未创立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导致了经济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不一致、脱节,二者分别自成体系。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是长期的经济衰退、严重失业,而经济衰退、失业与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相伴。于是,凯恩斯把二者联系起来,并归咎于市场失灵;既未全面考察微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又未全面考察经济表象背后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只是把经济表象联系起来。实际上,市场失灵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企业对市场的对抗,即不按市场信号调整生产;存在的是垄断、操纵市场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存在的是与市场无关的外部经济效果和分配不公等。 2.凯恩斯主义是滞胀的根源。凯恩斯主义不仅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与微观经济不符,而且无法解释滞胀现象。实际上,凯恩斯主义是滞胀的根源。 (1)价格控制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加剧产品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多数商品涨价、导致通货膨胀。无市场产品过剩到一定程度,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人失业使工资总额减少,进一步减少需求,导致产品过剩加剧。于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2)增加公共工程开支的财政政策的作用。那些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相对于供不应求的商品仍然降价,只不过绝对价格有所提高而已。这样一来,价格平抬。结果,产品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又增添了通货膨胀问题。也就是说,结果是滞胀。 (3)货币政策的作用。增加货币导致货币总量增加,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制约。而货币增加本身不能解决产品的结构性供求关系,产品过剩引起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也就是说,经济衰退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又增加了通货膨胀问题,于是滞胀。 总之,凯恩斯主义理论上的错误在于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实践上的错误在于导致滞涨。笔者认为,实际上,经济衰退和就业不足,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产品过剩造成的,是科技进步的阶段性结果(临时性副作用);是优化经济结构基础上新一轮增长的起点。产品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而非全面过剩;这种过剩源于生产企业对市场信息反应滞后,源于企业对市场的对抗。政府干预(管制价格、刺激需求)尽管会减小经济波动,但代价是延缓经济增长。正确办法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适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 左正强 三峡学院 张 元 西南财经大学 [摘 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关键词] 凯恩斯经济学 核心思想 缺陷 商业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