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闫勇:从情结到情怀

闫勇:从情结到情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17473595.html,

闫勇:从情结到情怀

作者:郭霞

来源:《商周刊》2015年第03期

“纺织谷”力求打造一个以服务贸易为主体,研发创新、文化创意为两翼的产业园区。立足产业做产业,跳出纺织做纺织,“纺织谷”的思路,已经不再是由机器、纱锭、工人等构成的纺织本身。

1902年,“德华缫丝厂”建立,青岛开始有了真正现代意义的机器工业;1913年,周学熙收购“德华缫丝厂”,设立华新纱厂(后来的国棉九厂),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民族企业。

纺织业发轫,带动了纺织机械、布厂、袜厂、针织、染织等一系列周边的工业,同时,使得青岛自近代以来城市化飞速发展,无怪乎纺织业被称为青岛的“母亲工业”。

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沿着四流路鳞次栉比的纺织工厂,新中国成立后“上青天”的美誉、“郝建秀工作法”的光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十万纺织大军”的荣耀,这些,都给青岛这座城

市留下了深刻的“纺织情结”。

而当传统的纺织产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头,以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纺联”)为代表的青岛纺织企业,将怎样怀抱着这种情结,使“母亲工业”再度青春?青纺联董事长闫勇就是一个深具情怀的人,在他的理念里,“跳出纺织做纺织”可谓精髓,而这既植根于青岛的历史文脉,也是新常态下的新要求。

“要想个办法”

“纺织转型,过去是有想法没办法,有办法了还不能很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但是,青岛纺织人始终在苦苦探索,没有放弃。…纺织谷?就是想了个办法。”——闫勇

实际上,青岛的纺织产业转型问题,早已摆在了青岛诸多纺织企业面前。从一个个模糊的构想中,提出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何以时至今日,“纺织谷”的概念才日渐成型?

在闫勇看来,青岛的纺织产业转型非常艰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去引以为豪的“上青天”,恰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业基地,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工厂,它形成和存在的前提,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的基因,根深蒂固地生长在青岛纺织业的肌体里,使得这些企业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人员负担、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成本高企等等。

“过去的优势不在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跟不上了,说到底,青岛纺织与全国纺织产业面临的问题都是如此。过去我们常常纠结,说设备不好了,设备不好对不对?对,但是这不是

相关文档